教学评一致性百课千人活动听课体会---于湖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评一致性

奎文区百课千人活动心得体会

---奎文区孙家小学于湖波

2018年5月23日下午参加了潍坊市奎文区组织的数学“百课千人”活动。本次活动由日向友好学校的刘老师执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和德信现代小学的潘老师执教《包装的学问》。

刘老师通过一个游戏的形式开始本节课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老师让学生自制长方体模型,因此课上老师提问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制作,你认为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呢?然后几个学生分别谈了谈自己的发现,这个时候教师没有及时的板书学生的发现,课后进行辩课的时候,孙科长指出,如果这个地方能及时的把学生的发现记录下来,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发现,这些发现都正确吗?还有没有遗漏的呢?怎么样验证你们的发现是对的呢?下面让

我们一起来进行探究。通过这样的改进,是不是会让探究活动更有意义呢?孙科还指出,教师们在备课的时候,要有大观念,这节课除了让学生要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这些知识性的内容外,还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思考,其实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从宏观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而这节课要从微观上、细节上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刻画,就如我们描述一个人一样,因此本节课在导入的时候,可不可以先让学生介绍一个人,然后引出如果让你介绍长方体,你会怎么样和你的同伴说呢?进而研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最后学完本节课后,让学生再回头说一说如何介绍长方体,帮助学生构建起长方体的模型。

再就是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可不可以设计一份探究单让学生更加明确探究的方向呢?学生汇报交流的时候,有没有必要四个人都上台呢?因为看上去四个人都上去,其实只有一个人在讲解,而其他三个人站在那里有些尴尬,在台上的孩子我不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不是想快点结束这样的汇报呢?孩子真心愿意上去吗?所以我觉得在汇报的时候是不是可以选择组里的一名代表或者组内商量是不是都需要上台汇报。还有老师在设计挑战你的想象力这个环节的时候,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去掉一条棱,再去掉一条,最后至少要剩下几条的时候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原来的样子,这个环节是不是可以让学生拿着实物进行拆分,这样的话会更形象直观一些呢?而不是仅仅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就行了,鬼知道孩子们到底是不是在按照我们说的那样在想象。

潘老师执教的《包装的学问》,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课,通过如何包装6包牛奶的现实生活问题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

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课后评价的时候,孙科指出,本节课是不是可以由两包牛奶引入,让学生先进行体验,两包牛奶不同的摆放形式,用到的包装纸的多少是不一样的?哪种形式的包装纸用的最少呢?个人觉得这个地方也可以进行勤俭节约的德语渗透。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给你六包牛奶,你觉得哪种包装的方法用纸最少呢?这里用纸最少在我们数学上其实指的是什么呢?让学生明白,要想知道哪种包装的方法用纸最少其实就是求组合之后物体的表面积。通过教学发现,学生探究出来的是4种方案,然后教师说因为时间的关系,把其余的五种方案都给学生展示出来了。为什么学生会只出来四种方案呢?其实是跟潘老师的问题设计有关系,我们可以看一下。潘老师给出的活动方案是:请给六盒牛奶设计一个长方体的包装箱,并求出包装箱所需纸板的面积以及纸箱的容积,并找出最优方案。通过这个问题的指向我们可以发现,老师要求找出最优方案即可,所以有一些方案已经被学生自动排除。因此最后小组汇报的时候只有四种,怎么样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呢?我个人觉得把问题加上一句话即可,仅供大家思考。请给六盒牛奶设计一个长方体的包装箱,并求出包装箱所需纸板的面积以及纸箱的容积,总共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呢?并从中找出最优方案。这样修改之后,可以让学生把尽可能多的方案找到。但问题又来了,如果这样设计,估计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学生不一定会找全?最后老师呈现的是9种情况,如果说让学生自己探究的话,能不能找全这9种情况也需要实际验证,再就是如果我们再换成给12箱牛奶包装,那还是不是9种情况了呢?其实这个地方有涉及到了其他方面的内容。

再就是孙科指出,当把所有的情况都贴在黑板上之后,让学生对

这9种情况按照表面积的大小关系进行排序然后观察里面的规律,这样的形式比老师直接用课件呈现在屏幕上的策略会更好。确实,这个地方如果换成这种形式的话,然后让学生去发现里面的数据特点,发现规律。找到当体积相同时,随着长宽高三者之间的差越来越小,表面积就越来越小,而且这个图形越来越接近正方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特点呢?在研究平面图形的时候,我们知道,当周长相同时,长方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当面积相同时,长方形的周长大于正方形的周长。那为什么到了立体图形就出现这种现象了呢?它知识背后的知识是什么呢?当然这个学生可以不知道原因,但是他们可以直观的看到,感受到。

我还在思考,能不能把这个题目继续延伸,至少需要多少盒牛奶可以拼成一个最小的正方体呢?相同数量的牛奶的话,是不是这个时候的表面积最小呢?这样这道题目会不会更能发挥它的价值呢?当然可能这样的话,一节课是研究不完的,但是数学就是这样,我们要有一颗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心,虽然本节课结束了,但是我们的研究、我们的思考仍旧是继续的。

以上是个人听课后的一点反思,不当之处,还望批评指正。最后借用孙科长的一句话结束本次的反思:“我们要做一名聪明的数学老师,因为聪明的老师会感染聪明的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