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胁痛的临床探讨

合集下载

胁痛中医护理方案

胁痛中医护理方案

胁痛中医护理方案胁痛是指胁肋部出现疼痛感,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

在中医理论中,胁痛通常与脾胃功能失调、气滞血瘀、寒湿困阻等相关。

针对这些原因,中医提供了一些治疗胁痛的护理方案。

1.调理脾胃:脾胃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脾胃功能失调可以导致胁痛。

因此,调理脾胃是治疗胁痛的首要步骤。

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改善脾胃功能,如少食多餐、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增加易消化的食物等。

2.活血祛瘀:胁痛经常与气滞血瘀有关。

中医可以使用一些活血祛瘀的方法来改善这种情况。

例如,可以使用适量的山楂、红花、川芎、三七等药物,经常按摩胁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3.祛寒湿:寒湿困阻也是引起胁痛的原因之一、可以使用一些祛寒湿的方法来改善这种情况。

例如,可以使用适量的姜、砂仁、苏子等草药来温通经络,祛除寒湿。

另外,也可以选择艾灸、温热肚脐等方法来驱寒湿。

4.肝气疏导:胁痛与肝气郁结也有一定关系。

肝气郁结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缓解。

例如,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来释放紧张情绪,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

此外,也可以通过按摩太冲、足三里等穴位,调理肝气,缓解胁痛。

6.合理用药:在治疗胁痛时,有时还需要使用一些中药进行调理。

根据个体情况,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香附、木香、丹参、川芎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药物时一定要遵循医嘱,避免过量使用。

综上所述,胁痛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调理脾胃、活血祛瘀、祛寒湿、肝气疏导、心理疏导和合理用药。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改善胁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应该注意的是,在进行中医护理前,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和中医辨证施治,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法和方案。

中医内科的胁痛诊断及治疗

中医内科的胁痛诊断及治疗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 】 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 疗效标 准 。 京 : 南 南京 大学 出版 社 ,94 16 {9 :3 【] 连 宝领 , 拿 治疗颈 源 性眩 晕 作用研 究 ( ) 按摩 与 导 引 ,0 11 2 推 上 2 0 ;7
( )6 1
大椎 间 , 动脉供血 增加 , L使 故眩 晕、 头痛等症 状 消失 。 同时 , 配合 颈椎 牵引 也是治疗 椎动脉 型颈椎病 不可 缺少的方 法之一 , 牵引治疗 可使椎 间 孔。 人从牵 引前后X 神 有 线毛 片对
束 。 次3ri, 日一 次 , 为一个 疗程 。 每 0 n每 a 十次
4 讨 论
穴( 双侧) 为主穴同时配合风池穴、 百会穴、 外关穴、 天柱穴、 大抒穴。 操作方 法 : 取坐 位或 俯卧 位 , 位 皮肤常 规消毒 患者 穴 选用 苏州 产华佗 牌 15 .寸针
灸针 , 颈椎夹脊 穴 ( )针 尖 向脊 柱方 向斜刺 , 会穴 向后颈方 向沿 针刺 双侧 , 百 皮下平 刺12 , .寸 风池穴 向对侧 目内眦方 向刺 l ~i5 , 关穴直N 1 ~ 寸 .寸 外 寸 12 , 夹脊穴得 气后 , 用苏州产 华佗牌 s z .寸 颈 再选 D 一Ⅱ型 电子针灸 治疗仪 , 调节连 续波 , 以患者耐 受为度 , 间为3ri。 日针刺一 次 , 强度 时 0 n每 a 十天 为一
【] 北京 医学 院第 三附属 医院 外科主 编 , 椎病 ,95北 京 3 颈 17 .
中 医 内科 的胁 痛 诊 断及 治 疗
赵 英 华
( 广东省江 门市新会 区人 民医院 590 ) 2 0 L
【 摘要 】 目的 探讨胁痛的中医诊断及 治疗方法。 方法 总结古人对胁痛的认识 , 结合现代思想, 分析胁痛的 中医诊 断和治疗方法, 并提 出 今 后的研究方向。 结论 古人认为胁痛是由肝失疏泄、 气血不畅、 气阻络痹等原 因引起 , 属肝胆二经之病 , 可分为虚实两种病症 , 根据患者病症 的虚实

中医药治疗胁痛76例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药治疗胁痛76例临床疗效分析

[ 2 ] 国家 中 医药管 理局 . 中医病证 诊 断疗 效标 准 [ M] . 南京 : 南京 大学
出版 社, 1 9 9 4 : 1 2 .
[ 3 】 范建 国, 王 丹, 王晨. 中西药 联合 治疗 过 敏性 紫癜 的疗 效 观 察 [ J J . 中国 中西医结 合皮肤 性病 学杂 志, 2 0 1 2 , 1 1 ( 4 ) : 2 3 2 — 2 3 3 . [ 4 】 赵菊宏 . 金银花 的药理学 研究 和临床 应用 [ J J _ 中国医药 指南, 2 0 1,其发病机 制与体液免疫 功能、细胞免 疫 功能有关 ,其 中,细胞 因子 、炎症递质 、凝血机制等 也参 与其 中。
故 在治疗上 ,除了对症治疗 外 ,还需要改 善免疫调节 ,减少辛辣食物 和 与 过敏 源的接 触 。 中医认 为 ,该病 为 自身禀 赋不佳 ,而外邪 如风 热、风湿 、热毒等进入 经络 ,伤风动血 ,使血不循经络 而行 ,外渗于
[ 5 ] 徐 元翠 . 贯 叶连 翘提 取 物抗 炎镇 痛 作 用实 验 研究 [ J ] . 中国 药师 ,
2 0 1 0 , 1 3 ( 1 0 ) : 1 4 3 5 — 1 4 3 6 .
中医药治 疗胁痛 7 6 例 临床疗效分析
赵 连瑜 刘 佳 音 吕 妍
( 1长春市宽城 区群英社区卫生服务 中心 ,吉林 长春 1 3 0 0 5 2 ;
2 . 2 两组复 发率 比较 :随访3 个月后 ,治疗组4 例复 发 ,占1 0 . 2 6 %,对
照 组7 例 复发 ,占1 7 . 9 5 %,两组 比较 ,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O . O 1 )。 2 . 3 药物不 良反应 :两组均未发现 不 良反应。 3讨 论 引起 过敏性紫癜 的原因很多 ,与细菌 、病毒 、食物 、药 物、接触

《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胆囊切除术后湿热郁结型胁痛的临床观察》

《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胆囊切除术后湿热郁结型胁痛的临床观察》

《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胆囊切除术后湿热郁结型胁痛的临床观察》一、引言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常因湿热郁结而出现胁痛症状,这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胁痛多与肝胆湿热、气滞血瘀等有关。

针对此症,龙胆泻肝汤作为一种经典方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常被用于治疗湿热郁结型胁痛。

本文旨在观察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胆囊切除术后湿热郁结型胁痛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XX例胆囊切除术后出现湿热郁结型胁痛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情况均衡。

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等。

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

具体方剂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个性化调整,包括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等中药材。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胁痛程度、生活质量、实验室指标等变化。

1. 胁痛程度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胁痛程度明显减轻,且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第X天、第X个月的胁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2. 生活质量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患者在食欲、睡眠、情绪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3. 实验室指标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实验室指标(如肝功能、血常规等)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

四、讨论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胆囊切除术后湿热郁结型胁痛具有显著的疗效。

该方剂通过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有效缓解患者胁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与常规治疗相比,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在改善患者胁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及改善实验室指标等方面均表现出优势。

从中医理论角度来看,龙胆泻肝汤通过调理肝胆湿热、气滞血瘀等病理因素,达到治疗胁痛的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方剂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此外,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还具有较少的副作用和较高的安全性,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治疗方案。

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逍遥散治疗胁痛经验总结

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逍遥散治疗胁痛经验总结

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逍遥散治疗胁痛经验总结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逍遥散治疗胁痛经验总结胁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病症表现为患者在腋下或腋旁感觉阵阵刺痛或疼痛不适。

胁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肋间神经疼痛、胃肠道问题、肝胆疾病等。

在中医传统理论中,胁痛属于气滞血瘀的范畴,而逍遥散则是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在治疗胁痛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逍遥散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由桃仁、红花、没药、延胡索等草药组成。

它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胁痛症状。

王生义主任医师多年来运用逍遥散治疗胁痛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首先,王生义主任医师强调了对患者的全面了解和仔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他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包括胁痛的持续时间、疼痛的程度、是否伴有其他症状等。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舌苔颜色、脉搏等,他可以判断胁痛的病因和病理特点,据此选择逍遥散治疗的种类和用量。

其次,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理特点,王生义主任医师会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对于气滞血瘀导致的胁痛,他会加入柴胡、郁金以行气解郁;对于肝胆湿热引起的胁痛,他会加入黄连、黄芩以清热解毒。

在选择药物的同时,他还会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法来进一步促进气血运行,加速病情好转。

此外,王生义主任医师还指出患者的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对治疗胁痛的重要性。

他会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治疗胁痛,还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少病情的复发。

王生义主任医师的逍遥散治疗胁痛的经验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和好评。

许多患者在接受他的治疗后明显感觉疼痛减轻,甚至完全消失。

这不仅归功于逍遥散药物本身的功效,更是王生义主任医师长期以来的临床经验和精确的辨证施治。

总之,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的逍遥散治疗胁痛经验总结了他多年的中医临床实践,集中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原则。

对于胁痛患者而言,寻求王生义主任医师的帮助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中医治疗胁痛医案85例

中医治疗胁痛医案85例
现症:肝区不适,左胁下按之隐隐作痛,头晕,尿中泡沫多,腰 酸,眠安便调。 舌质尖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肝疫。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辨证:疫毒内蕴,湿热并重。
治法及方药:清解疫毒,利湿化浊。
丹参10g 郁金10g 白花舌蛇草30g 苦参30g 钩藤30g(后下) 葛根 30g 夏枯草15g 佛手20g 炙鸡金10g 苏梗10g 八月札15g 延胡索10g 桑椹子20g 14剂
3
王某,女,38岁1诊 西医病名:慢性肝炎 中医病名:胁痛 中医病名标准:胁痛 西医病名标准:慢性肝炎 证候:湿热久稽,肝血淤滞,脉络失和 治法:化淤,和络,清利湿热 主方:脑得生加味 服药方式:口服 剂型:汤剂 2诊 西医病名:慢性肝炎 中医病名:胁痛 中医病名标准:胁痛 西医病名标准:慢性肝炎 证候:湿热久稽,肝血淤滞,脉络失和 治法:活血,祛瘀 主方:脑得生加味
五诊(2007年10月30日)肝区作胀,牙龈渗血,寐梦,出汗目涩 改善。 舌质尖红,苔薄白,脉细。
原方加田基黄30g、延索10g。 14剂。
六诊(2007年12月26日)12月19日复查:肝功能正常,其中总胆 红素19.9μmol/L,乙肝病毒核酸定量PCR<1000,HBV-DNA正 常。 B超提示:肝内脂肪浸润,伴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 (+)。 肾B超示:前列腺增大,双肾结晶或小结石,3mm×3mm。 昨食后恶心欲吐,嗳气,无泛酸,寐不安。 舌质边尖红,苔薄白,脉细。
心肺本虚气血郁滞肝气脾湿顽痰瘀血留恋阻滞机能乖常风寒易袭诸恙迭起咳嗽痰多右胁剧痛不能转侧不苦杏仁瓜蒌仁制半夏川贝母川郁金桃仁泥白芥子海蛤粉露蜂房青陈皮生甘草呕吐腻痰成杯盈碗顿觉心胸舒适精神爽快咳嗽较轻痰鸣时作右胁剧痛已减夜寐已较安宁头眩力乏形瘦色汗泄恶风小溲黄少腑行干结舌苔薄白制半夏川贝母川郁金桃仁露蜂房生甘草川郁金小青皮生赤芍桃仁泥姜半夏降香末露蜂房白芥子全瓜蒌炙甘草陆炳煌整理阴囊湿冷肺肾本虚气血郁滞痰湿留恋风寒易袭

胁痛的中西医治疗

胁痛的中西医治疗

(二)张羹梅 上海中医药大学
治疗胆石症、胆囊炎、胆囊积液:
金钱草60g,车前子30g(包煎), 三棱、莪术、赤芍、白芍各9g, 青皮、陈皮、硝矾丸(分吞)各4.5g, 生甘草、生大黄(后下)各3g。
治疗胆囊炎胆石症:
金钱草60g,鸡内金6g,硝矾散3g。
(三)黄文东 上海中医药大学
《素问.刺热论》 《灵枢.五邪》 《灵枢.经脉》 4、治疗原则:伐肝泻火、不可骤用补药;因于气虚,宜补泻 兼施;疏散升发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
三、讨论范围:胁痛是临床的常见病,可见于 西医的多种疾病之中,如:
急慢性肝炎、 胆囊炎、 胆系结石、 胆道蛔虫、 肋间神经痛。
一侧或两侧 胁肋疼痛
病因:
1、情志不遂 2、跌仆损伤 3、饮食所伤 4、外感湿邪 5、劳欲久病
目眩
舌 红 少 养阴柔肝 苔,脉 细弦而 数。
一贯煎加 减
【预防调护】 1、情绪稳定、心情舒畅。 2、饮食清淡、以防湿热。
【结语】 概念: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病因:情志、饮食、外感、体虚机跌仆外伤 病机:肝络失和 病性:实证:肝气郁结,瘀血停滞,肝胆湿热,邪阻肝 络——不通则痛
(2)胆石清胶囊,4~6粒,每日3次,用于胆 囊炎伴有胆石者。
(3)龙胆泻肝丸,6克,每日3次用于肝胆湿热 型胆囊炎。
(4)玉米须30g、蒲公英15g、茵陈蒿15g,水 煎服,用于肝胆湿热型。
(5)车前草15g、金钱草30g水煎当茶饮。 (6)熊胆胶囊,2~4粒,每日3次。
3、非药物疗法
治疗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金钱草50g, 柴胡15g, 茵陈、白芍、瞿麦各25g, 郁金、枳实、黄芩、黄柏、川楝子、片姜黄、

中医护理方案-胁痛

中医护理方案-胁痛

=胁痛(胆囊炎、胆囊结石)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郁气滞证:右胁胀满疼痛,痛引右肩,遇怒加重,善太息,嗳气频作。

苔白腻,脉弦。

(二)肝胆湿热证:脘腹满闷,恶心厌油,口苦心烦,大便粘滞,或见黄疸。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三)肝阴不足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咽干,失眠多梦,舌红体瘦,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数。

(四)瘀血阻络证:胁肋刺痛,痛处刺痛而拒按,舌质紫暗,脉沉弦或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右胁疼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及缓解因素,与饮食、体位、睡眠的关系。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禁饮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胆囊穴、章门、期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胆囊、胆俞、阳陵、丘墟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交感、神门等穴。

(二)右胁胀满不适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腹部行顺时针方向按摩。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神阙、中脘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大肠、交感等穴。

(三)嗳气、恶心、呕吐1.观察嗳气、恶心、呕吐的频率、程度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

3.呕吐患者汤药宜少量频服,服药前用生姜汁数滴滴于舌面或姜片含于舌下,以减轻呕吐。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胆囊、胃、内分泌、交感、神门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胆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四)纳呆1.观察患者饮食状况、口腔气味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脾俞、胃俞、中脘、阳陵泉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小肠、大肠、神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胃俞、足三里等穴。

(五)发热1.观察体温变化。

2.保持皮肤清洁,汗出后及时擦干皮肤、更换衣被,忌汗出当风。

3.遵医嘱穴位注射,取曲池等穴。

中医关于“胁痛”的临证备要

中医关于“胁痛”的临证备要

中医关于“胁痛”的临证备要一、胁痛部位勿拘于右侧1.胁痛一病,不能因肝胆解剖部位而拘泥于右侧。

《灵枢·五邪》谓:“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明言胁痛可为双侧胁肋疼痛。

《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指出肝气主升,升发于左,肺气主降,肃降于右。

后世“左升右降”之说,认为肝肺气机一升一降,为人体气机升降运动之调节。

《诸病源候论》谓:“肺之积气在于右胁,肝之积气在于左胁。

”2.程钟龄《医学心悟》谓:“伤寒胁痛,属少阳经受邪,用小柴胡汤。

杂证胁痛,左为肝气不和,用柴胡疏肝散;七情郁结,用逍遥散;若兼肝火、痰饮、食积、瘀血,随证加药。

右为肝移邪于肺,用推气散。

凡治实证胁痛,左用积壳,右用郁金,皆为的剂,然亦有虚寒作痛,得温则散,按之则痛止,又宜温补,不可拘执也。

”二、治疗胁痛宜疏肝柔肝并举胁痛的基本病机是肝络失和,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常用治法。

然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治疗宜柔肝而不宜伐肝。

疏肝理气药大多辛温香燥,若久用或配伍不当,易于耗伤肝阴,甚至助热化火。

故临证使用疏肝理气药时,一要尽量选用轻灵平和之品,如香附、苏梗、佛手、绿梅之类;二要注意配伍柔肝养阴药物,以固护肝阴,以利肝体。

如仲景之四逆散中柴胡与白芍并用,薛己之滋水清肝饮中柴胡与生地黄配伍,均是疏肝柔肝并用的范例三、胆道疾病所致胁痛的用药思路如胁痛兼有砂石结聚者,治疗当注意通腑、化石、排石药的配伍应用。

辨证属湿热阻滞证,肝胆气机失于通降,出现右胁肋部绞痛难忍,恶心呕吐,口苦纳呆,治疗当清利肝胆,通降排石,方剂常用大柴胡汤加减。

通腑泻下常用大黄、芒硝;化石、排石药物可选用鸡内金、海金沙、金钱草、郁金、茵陈、枳壳、莪术、皂角刺、煅瓦楞子等。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1)发作性的胆绞痛,多位于右上腹,或出现钝痛,可放射至背部,持续数小时缓解。

(2)可伴有口苦、嗳气、腹胀、恶心、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

(3)有或无右上腹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

(1)反复发作性的右上腹痛,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牵涉到腰背部、右下胸、右背、右肩或右肩胛区等部位。

腹痛发生可与高脂、高蛋白饮食有关。

(2)可伴有恶心、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极少引起黄疸,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胆囊,胆囊区压痛,Murphy's征(+)。

(3)辅助检查:超声、腹部CT或核磁共振MRI诊断或提示胆囊结石。

(4)曾经手术、介入或内镜治疗证实胆囊结石。

具备第(1)~(2)项可诊断,兼有第(3)或第(4)项可确诊。

(二)分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出现明显的腹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陈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可伴有恶心、呕吐,胆囊区压痛,Murphy’s征(+),超声检查诊断或提示胆囊结石。

2.慢性进展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度上腹或右上腹不适、隐痛、、嗳气、腹胀、大便不畅等症状。

(三)证候诊断参考《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1.肝郁气滞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

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瘀血阻络证: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

舌质紫黯,脉沉涩。

4.肝络失养证: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伴口干咽燥、心烦、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胁痛的中医诊断及治疗

胁痛的中医诊断及治疗

胁痛的中医诊断及治疗总结古人对胁痛的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疗的基本思想,具体的分析胁痛的中医诊断和胁痛的治疗方法,并根据综合分析研究找出中医内科胁痛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发展方向。

标签:胁痛;中医诊断;治疗祖国医学对胁痛的认识与看法关于肋痛这一病情,在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中有着很多的记载。

例如,在我国传统的医学巨著《内经》之中,就有着关于肋痛的相关内容。

在《内经》之中,作者认为,患者之所以会存在一些寒热症状,主要就是应为在患者的肝胆部位发生了一些病变,进而引发患者的肋痛症状。

与此同时,和《内经》之中的内容相对应的是,在我国的另一本医学巨著《素问·刺热篇》恰好就诠释了患者的肝胆部位发生了一些病变引发肋痛的原因,在这篇文章之中也具体的介绍了肋痛的具体的表现形式。

张仲景经过对病理的分析,认为胁痛患者应当采用温药治疗的方法;隋代《诸病源候论·肝病候》之中就提到了关于胁痛的辩证治疗的方法:在这部医书之中,作者具体的支出,患者之所以会产生了肋痛的情况,就是因为在患者的体内的肝脏部位的火气过盛,一般情况下,患者会出现眼睛发红、肋部疼痛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患者的整体的患病情况会一直蔓延到患者的腹部为止,与此同时,患者在肋痛的同时,还会存在一系列的并发症(例如患者会出现相应的头晕耳鸣、脸庞浮肿的情况)。

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在进行对这样的患者的治疗的过程之中,采用泻法来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我国的传统中医已经对胁痛诊断及治疗有了较深的研究。

中医内科的胁痛诊断及治疗在我国各种古典的医书之中,概括性的讲述了引发肋痛的几种基本类别,并概括性的讲述了产生胁痛的几种原因。

通过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研究,结合分析现代医学的治疗理论,不难看出,胁痛与肝胆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肝在人体之中发挥着疏泄的重要作用,帮助人体内部的脾胃之气升降平衡,保证人体的正常运行。

一旦人体的肝失疏泄,就会导致人体内部气机运行不畅,进而导致脉络被阻。

中西医结合治疗胁痛86例临床观察与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胁痛86例临床观察与分析
参 考 文 献
[] 1李家邦 , 高鹏翔主编 , 中医学} , 6版 , M]第 北京 : 民卫 生出版 人
社 .0 32 7 2 0 .1 .
本 组治 愈 6 例 , 转 1 例 , 愈 8 。 O 好 8 未 例
3 讨 论
[] 2 张永贞 张运锋. 柴胡疏肝散加 减治疗 肝郁胁 痛疗 效观察 , 中华 适 宜 诊 疗 技 术 杂 志 ,0 52: 2 0 ()1-1 1 2 [] 3 梁宝仪. 中西医结合 治疗慢性 乙型肝炎疗效 观察【1 J辽宁中医杂 .
2 结 果
31 胁 痛 的病 因 病 机 : 气 郁 结 , 志 抑 郁 , 大 怒 伤 肝 , . 肝 情 或 肝失疏 泄 , 气机 不畅脉络痹阻而致胁痛 ; 瘀血停滞 : 气机瘀 滞, 久则血流不 畅, 瘀血停积 , 络痹 阻; 胁 或张力负重伤及胁 络, 瘀血停 留, 阻滞不通 , 致使胁痛 ; 肝胆湿热 : 外来湿热 内 侵 , 饮 食 伤 致 脾 失 健 运 , 浊 中 阻 , 而化 热 , 热 瘟 结 , 或 湿 郁 湿 令 肝 胆疏 泄 失 调 而 致 胁 痛 ; 阴不 足 : 病 或 劳 欲 过 度 , 肝 久 耗 伤 精 血 , 阴不 足 , 虚 不 能 养 肝 , 之 脉 络 失 养 , 致 胁 肝 血 肝 而 痛 。总 之 , 胆 疏 泄 失 调 , 机 郁 结 胁 肋 而致 胁 痛 。 肝 气 32 中 医 辨证 论 治 : 组 8 例 , 据 不 同症 型 , 证 论 治 , . 本 6 根 辨 治 愈 率 达 6 . %(08 )好 转 1 9 6 6 /6 , 7 8例 , 2 .% , 占 0 9 总有 效 率
作者简介 :
王 保 田 , , 南 中 医 学 院 毕 业 , 治 医师 男宝仪报 3 比 , 】 对 有显著性差异。 而肝气郁结型 2 0 例, 选用柴胡舒肝散加减 , 以疏肝解郁 , 可 行气止痛 , 柴胡疏 肝 散 证 是 肝 气 郁 结 , 得 疏 泄 , 郁 导 致 血 滞 , 见 胁 肋 疼 不 气 故 痛 诸 症 。 用 四 逆 散 去 枳实 , 陈皮 、 壳 、 芎 、 附 , 强 方 加 枳 川 香 增 疏 肝 行 气 , 血止 痛 之 效 , 服 后 肝 气 条 达 , 脉 通 畅 , 止 活 故 血 痛 而诸症亦 除。 瘀血停滞 型 2 6例 , 选用血府逐瘀汤 , 具有 活血 祛瘀 , 行气止痛之功效 。 中当归 、 方 川穹 、 赤芍 、 桃仁 、 红花活 血化 瘀 ; 膝 祛瘀 血 , 血脉 , 淤 血 下行 , 君药 , 胡 、 牛 通 引 为 柴 枳 壳疏肝理气 , 桔梗 开宣肺气 , 气行则血行 , 助君药活血祛瘀 ; 生地 、 当归养血活血 , 使祛瘀 血而不伤 阴血 , 同为臣佐药 , 甘 草调 和诸 药 为 使 药 。据 报 】 体 实 验 证 明该 药 能 显 著 增 离 加家 兔红 细胞 膜 和 血 小 板膜 流动 性 ,在 体 实 验有 显著 抗 血 栓形 成作 用 , 能显 著 增 加 离 体 豚 鼠心脏 的冠 脉 血 流 量 , 并 减 慢其 心率 , 从而减轻心脏负担 , 降低心肌需氧量。肝胆 湿热 型病症 , 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 选 具有清热利湿 , 疏肝利胆功 效, 发热 、 黄疸者加茵陈 、 虎杖 , 以清热利湿祛黄。 胁肋剧痛 , 连击 肩背 , 金 钱 草 、 金 沙 、 金 延 胡 索 以行 气 利 胆 。 阴 加 海 郁 肝 不足型选用一贯煎 加减 , 具有 滋养肝阴 , 柔肝 止痛等功效。 伴有心中烦热可加炒栀子 , 酸枣仁 以清热安神 , 头晕 目眩者 加 女 贞 子 、 花 以 益 肾 清肝 。对 于 西 医 诊 断 明确 者 , 据病 菊 根 因, 合理选用抗生素 , 可提高临床疗效 。 总 之 , 痛 是 由于 肝 失 疏 泄 , 机 郁 结 所 致 , 据 临 床 胁 气 根 中医分型 , 选用柴胡舒 肝散 、 血府逐瘀汤 , 龙胆泻肝汤 、 一贯 煎等具有 良好效果 , 得借鉴 。 值

中医内科学胁痛

中医内科学胁痛

拔罐治疗
单纯拔罐
利用负压原理,吸附在特定的皮肤部位,以达到通经活络、止痛的效果。
刺络拔罐
在皮肤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然后再进行拔罐,以加强疗效。
05
现代医学治疗胁痛的方法
西药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可减轻疼痛和肿胀。
激素类药物
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等,可减轻炎症反应。
2023
中医内科学胁痛
目 录
• 胁痛的概述 • 中医对胁痛的认识 • 现代医学对胁痛的认识 • 中医治疗胁痛的方法 • 现代医学治疗胁痛的方法 • 预防及护理
01
胁痛的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 症状。
分类
胁痛可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实证以肝气郁结、瘀血阻络、 湿热蕴结为主,虚证以阴血亏虚、阳气不足为主。
规律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 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
护理方法
局部冷敷
可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患处, 以缓解疼痛和肿胀。
热敷
采用热水袋或中药热敷,以促进 局部血液循环和炎症吸收。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建议选用中药或西药,并 按医嘱服用。
注意事项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胁痛症状的变化,如 疼痛加剧或出现其他不适症状
抗生素类药物
如头孢菌素、青霉素等,可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胁痛。
物理治疗
01
02
03
热敷
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 疼痛部位,可缓解疼痛。
冷敷
使用冰袋或冰毛巾敷在疼 痛部位,可减轻肿胀和疼 痛。
按摩
适当的按摩可以帮助缓解 胁痛的不适感。
手术治疗

胡希恕治疗胸痛胁痛医案

胡希恕治疗胸痛胁痛医案

胡希恕治疗胸痛胁痛医案胸痛胁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见于心脏疾病、胸部肌肉骨骼问题、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

胡希恕医案治疗胸痛胁痛疾病的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胡希恕,清代著名医师,擅长内科,尤其对胸痛胁痛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例胡希恕医案中的治疗方法。

患者李某,男性,50岁,主要症状为胸痛胁痛,伴随心悸、气短、乏力等不适感觉。

李某平时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经常熬夜加班。

经过详细的询问和仔细的体检,胡希恕医生初步判断该患者的胸痛胁痛是由于心脏功能紊乱引起的。

胡希恕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采用了中医药的治疗方法。

首先,他建议患者调整生活作息,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其次,他开出了一副中药方剂,包括黄连、黄芩、丹参等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

患者按时服药,每日三次,每次服药后要保持半小时的休息。

在治疗过程中,胡希恕医生还建议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以增强心肺功能。

同时,他还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放松训练,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减轻胸痛胁痛的症状。

经过数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胸痛胁痛症状逐渐减轻,心悸、气短等不适感觉也有所改善。

胡希恕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进一步调整了药物剂量和药方,加强了调理心脏功能的中药药材,同时继续进行运动和心理疏导的治疗。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患者的胸痛胁痛症状完全消失,心悸、气短等不适感觉也大大改善。

患者的心脏功能得到了有效的恢复,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胡希恕医案中的治疗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在治疗胸痛胁痛方面的独到优势。

通过调理生活作息、药物治疗和运动心理疏导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全面地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心脏功能,减轻症状。

胡希恕医案的成功治疗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胸痛胁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胡希恕医案中的治疗方法通过中医药的综合应用,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病情,提高了心脏功能。

对于类似的病例,我们可以参考胡希恕医案的治疗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浅谈胁痛中医的分证论治及治疗原则

浅谈胁痛中医的分证论治及治疗原则

可 选一 贯煎化 裁 。重 在滋 养阴液 ,疏肝 理气 ,适用 于 阴 虚 气滞 ,肝 络失养 引起 的胁痛 。常用药 物为 沙参 、麦 冬 、生地 、 白芍 、当归 、川楝子 。 3.4-3 根据 兼症加减
气 滞 而胁 痛较 甚者 ,加 疏 肝调 气 ,散郁 止 痛 的合欢 花 、 玫瑰 花 、白蒺 藜 ; tL,烦失 眠者 ,加养 血安 神的 酸枣仁 、丹参 ; 头晕 者 ,加补益 肝 肾的桑椹 子 、女 贞子 、黄精 。 参 考 文 献 [1】 秦文华 .论胁 痛 【J1_首届全 国民间中医药开发工程大会 ,2012.
片剂 :每 片重 0.3克 。 使 用方 法 :口服 ,每次 l0片 ,每 日 2次 。
3.4 精 制大 黄片 具 有抗 病毒 、利胆 护肝 、调 节免疫 、泻 下 、止 血 、改善
微 循 环 、改善 肾功能 及利 尿等 作 用 。用于 急性 黄疸 型 肝炎 、 重 型 肝 炎 属 中 医辨 证 疫 毒炽 盛 者 ,症 见 起 病 急 ,发 热 ,黄 疸 迅速 加 深 ,巩膜 、皮 肤 呈深 黄 色 ,腹 胀 胁痛 ,大 便秘 结 , 舌 质红绛 ,苔 黄燥 ,脉 弦滑 而数 】。
2013. O7.
【2】 翟春 梅 .针灸治疗 突发性耳聋 51例 临床疗 效分析 [J】.中国医药 指
南 。2013,01.
(上 接 第 51 4页) 瘀 血 较重 ,刺痛 甚者 ,加化瘀 通 络之大 黄 、桃 仁 、红花
或 选 活血 祛 瘀 ,疏 肝 通 络之 复元 活 血 汤 ;胁下 痞块 ,正气 未 衰 者 ,加 破 血 消 坚 之 三棱 、莪术 、地 鳖虫 或 选 用鳖 甲煎 丸 【2】o
【2] 赵霞 ,李 文志 .浅谈 ”胁 痛 ”的中医辨 析与中药治则 .中国实用

胁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胁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胁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胁指侧胸部,即由腋以下至第十二肋软骨部分的统称,故胁痛系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常因气滞、血瘀、湿热及实火,或肝之阴阳不足致肝络不畅,气血失养所致。

【范围】西医学中的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脓肿、肝囊肿、肝血管瘤、肝寄生虫病、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及胸膜肥厚粘连、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中出现以胁痛为主的症状时,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邪侵袭湿热、疫疠或寒湿之邪侵犯肝胆经脉,肝胆失于疏泄条达,少阳、厥阴经脉不畅而致胁痛。

2.情志内伤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均可致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胁痛。

3.劳欲、劳倦过度劳欲过度耗伤肝肾精血;劳倦伤脾,中焦运化水谷乏力,气血化生乏源;或久病体虚,精血俱亏,肝肾不足,脉络失养而致胁痛。

4.瘀血内积外伤或强力负重,致胁肋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胁络而致胁痛;或黄疸、积聚等经久不愈,肝脾受伤,气机郁滞,瘀血内积,胁络塞滞而为胁痛。

5.痰浊郁火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醇酒,或过食生冷,遏伤脾阳,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气机郁滞,肝胆疏泄失司而致胁痛。

痰浊阻于中焦,胆腑通降不能,胆汁排泄不畅,内郁而化热生火,湿浊热邪交蒸日久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而致胁肋剧痛。

二、病机1.发病浊实之邪阻滞胆道所致胁痛,起病多急,如感受外邪、外伤或砂石(虫体)所致胁痛,发病急骤且疼痛较重。

因精血亏虚,胁络失养,或虚中夹实所致胁痛,起病较缓,如劳欲过度,情志所伤者,发病缓慢而疼痛较轻。

2.病位以肝胆二经为主,兼及脾胃、肾。

3.病性有虚有实,或虚实并见。

但疼痛在于气血不行,不通则痛,故临床以实证虚实夹杂为多见。

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等浊邪为主;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肝肾亏虚或阴阳俱亏。

4.病势病之初期多以气滞或湿热为多见,进而出现气滞血瘀,气郁化火,灼伤阴津之变;或出现湿热化火、气津两伤,湿热未尽、肝肾阴亏,甚至湿痰瘀阻、脾肾不足之变。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28胁痛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28胁痛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28胁痛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中医认为,胁痛的发生多与肝郁气滞、肝胆湿热、瘀血阻络、肝阴不足等有关。

以下为大家分享一则中医师承中关于胁痛的医案。

患者_____,女,45 岁。

自述胁肋部疼痛已有半年之久,疼痛时轻时重,常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而加重。

伴有口苦咽干、心烦易怒、食欲不振、嗳气等症状。

患者平素性格内向,多思多虑。

舌边红,苔薄黄,脉弦数。

中医诊断为胁痛,辨证为肝郁化火证。

治法以疏肝理气,清热泻火为主。

处方用药:柴胡 10g,郁金 10g,青皮 10g,川楝子 10g,栀子 10g,黄芩 10g,白芍 10g,当归 10g,茯苓 10g,白术 10g,薄荷 6g(后下),炙甘草 6g。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方中柴胡、郁金、青皮疏肝理气解郁;川楝子苦寒,善于清肝泻火,行气止痛;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白芍、当归养血柔肝;茯苓、白术健脾祛湿;薄荷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炙甘草调和诸药。

患者服药一周后复诊,诉胁肋部疼痛明显减轻,口苦咽干、心烦易怒等症状也有所改善,但仍有食欲不振、嗳气等症状。

舌边红,苔薄白,脉弦。

在原方基础上去栀子、黄芩,加神曲 10g、山楂 10g,以健脾开胃,消食化积。

又服药一周后,患者胁肋部疼痛基本消失,其他症状也明显好转。

嘱其注意调畅情志,避免劳累,饮食有节。

在这个医案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医治疗胁痛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等综合判断病因病机,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用药。

再来看另一则医案。

患者_____,男,52 岁。

胁肋部刺痛已有月余,痛处固定不移,夜间加重。

伴有面色晦暗,口唇紫暗,舌紫暗有瘀斑,脉涩。

中医诊断为胁痛,辨证为瘀血阻络证。

治法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

处方用药:桃仁 10g,红花 10g,当归 10g,赤芍 10g,川芎 10g,丹参 10g,郁金 10g,延胡索 10g,枳壳 10g,炙甘草 6g。

胁痛(急性胆囊炎)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胁痛(急性胆囊炎)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胁痛(急性胆囊炎)入院标准:右上腹疼痛,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CRP升高,超声或CT显示为急性胆囊炎表现。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急性胆囊炎的住院患者。

一、胁痛(急性胆囊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胁痛(TCD 2019版:A17.33)。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胆囊炎(ICD-10编码:K81.00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7)”,具体如下:①右上腹急性疼痛;②情志不遂、饮食失节、感受外邪、虫石阻滞及劳伤过度是主要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8日本指南: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和严重程度分级(日本肝胆胰腺外科学会,2018年)”:A.炎症的局部体征:(1)Murphy’s征;(2)右上腹肿块/疼痛/压痛;B.炎症的全身反应:(1)发热;(2)CRP升高;(3)白细胞计数增加;C.影像学发现:急性胆囊炎影像学特征表现:胆囊壁增厚(≥4毫米),胆囊肿大(长轴≥8厘米,短轴≥4厘米),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周围液体积聚以及胆囊周围脂肪组织条索状阴影。

疑似诊断:A中一项+B中一项确定诊断:A中一项+B中一项+C2.证候诊断参照“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7)”。

胁痛(急性胆囊炎)临床常见证候:(1)胆腑郁热证:主症:①上腹持续灼痛或绞痛;②胁痛阵发性加剧,甚则痛引肩背。

次症:①晨起口苦;②时有恶心;③饭后呕吐;④身目黄染;⑤持续低热;⑥小便短赤;⑦大便秘结。

舌脉:①舌质红,苔黄或厚腻;②脉滑数。

(2)热毒炽盛证:主症:①持续高热;②右胁疼痛剧烈、拒按。

次症:①身目发黄,黄色鲜明;②大便秘结;③小便短赤;④烦躁不安。

舌脉:①舌质红绛,舌苔黄燥;②脉弦数。

证候诊断: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2项,参考舌脉即可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胁痛的临床探讨
发表时间:2016-04-08T11:46:33.97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8期供稿作者:寇化洪
[导读] 梓潼县中医院胁痛属于妇科常见难治性疾病,古代医学对本病已有广泛论述,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治疗经验。

寇化洪
梓潼县中医院 622150
摘要:目的:探讨胁痛患者采取中医治疗的方法与效果。

方法:抽取我院妇科接诊的胁痛患者60例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桂枝茯苓丸治疗,研究组采取本院自拟消癥方保留灌肠法治疗。

观察记录两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并对比分析。

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达93.33%,对照组则为70.00%,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仅有轻微恶心呕吐,但研究组发生率更低(P<0.05)。

结论:癥瘕采取中医自拟方药治疗可取得不错的效果,疗效明确,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关键词:胁痛;中医;自拟方药;效果
胁痛属于妇科常见难治性疾病,古代医学对本病已有广泛论述,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治疗经验。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病机主要为血瘀,但导致血瘀并最终引发胁痛的病因却各不相同,为此以往采取活血化瘀法治疗时也极为复杂。

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医治疗胁痛的效果,我院针对接诊的胁痛患者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计入选对象60例,全部为我院接诊的胁痛患者,入选时间2013年1月-2015年8月。

入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如B超)等确诊,符合《中医妇产科学》中有关于胁痛的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同时排除畸胎瘤、恶性肿瘤等患者[1]。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最小者19岁,最大者56岁,均值34.5±2.9岁;未婚6例、已婚24例;未生育10例、已生育20例;病程4个月-8年,均值2.4±0.9年。

研究组:最小者18岁,最大者55岁,均值34.8±2.6岁;未婚7例、已婚23例;未生育9例、已生育21例;病程5个月-7年,均值2.8±0.7年。

两组患者在前述资料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本组患者采取桂枝茯苓丸治疗,于月经干净后第六天开始服药,每次3粒,每天3次,于饭后1h口服。

连续治疗2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1.2.2 研究组:本组患者采取本院自拟方剂消癥方保留灌肠法治疗,其中消癥方组分包括:桂枝、当归、赤芍、败酱草、白花症蛇舌草各15g,川柏、乌梅、熟地、大川芎各10g,茯苓、姜半夏各12g。

同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实施辩证加减治疗,证实为气滞血瘀症患者则在消癥方中加入三棱、皂角刺及莪术各10g;若证实为寒湿凝滞证则在消癥方中加入白芥子、鹿角胶各10g,及肉桂3g。

灌肠法按照中药肛门点滴保留灌肠法处理,具体操作步骤与方法为:于月经干净后第六天开始(要求患者住院时间不低于14d),灌肠前叮嘱患者将大小便排空,取屈膝侧卧位,将臀部充分暴露,在臀部下垫上治疗巾,将事先准备好的过滤汁(200ml,温度37℃)利用一次性导尿管(孔端涂石蜡油)缓慢插入肛门中,插入7-8cm,然后将橡皮塞盖上并套好网袋;将一次性输液器插入输液瓶,导尿管则连接在输液器连接处,调节速率,使得药液可缓慢点滴进入肠腔中,滴完后保持肠腔40-60min后方可排便。

本组患者以连续治疗2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并对比分析。

1.4 疗效评价标准
本研究采取的疗效评价标准[2]为:1)治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包块完全消失;2)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而包块三径之和降幅1/2;3)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而包块三径之和降幅1/3。

4)无效:治疗后未能达到前述标准。

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治愈率。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表示,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将P<0.05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对比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达93.33%,对照组则为70.00%,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
组别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
研究组(30) 20 6 2 2 28(93.33)*
对照组(30) 10 6 5 9 21(70.00)
注:与对照组相较,*P<0.05
2.2 不良反应对比
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仅有轻微恶心呕吐,其中研究组发生率为6.67%,对照组则为30.00%,研究组发生率更低(P<0.05)。

3 讨论
胁痛属于妇科常见疾病,祖国大量的医学证实本病多为风寒湿邪外袭所致,且日久化热和气血相搏结,加之情志不畅、脏腑功能失调及气机郁滞等,造成邪气往来,日积月累便形成胁痛。

祖国医学对本病已有多年研究,积淀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坚者消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

”又比如《济阴纲目》中提出:“善治胁痛者,调其气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

”重视行气化瘀消癥之品,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本院自拟方药消癥方则符合这种治疗机制,为了提高疗效,采取灌肠法处理。

本研究针对我院接诊的胁痛患者60例进行对照,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茯苓桂枝丸治疗,研究组采取本院自拟消癥方保留灌肠法治疗。

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达93.33%,对照组则为70.00%,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发生恶心呕吐2
例,对照组则发生9例,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本研究中消癥方中含有多种中药成分,其中桂枝可温经行气通阳,川芎可活血行经止痛,当归可补血调经与活血止痛;乌梅与川柏可清热涩肠;白芍可养血敛阴及止痛;败酱草可泄热解毒及散结止痛,莪术、皂角刺及三棱可活血祛瘀及消结止痛,姜半夏可燥湿化痰与消痞散结等[3]。

通过灌肠处理,可促使药液通过渗透后药力直达病所,提高疗效。

综上,胁痛采取中医自拟方药治疗可取得不错的效果,疗效明确,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卓鹏伟,吴鸿洲.浅析叶天士胁痛证治[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7):1171,1204.
[2] 高涛,何嘉琳.何嘉琳治疗胁痛合并不孕经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3(11):1283-1285.
[3] 舒金菊.应用中医护理法护理胁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12):141-1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