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讲义血液流变性检测

合集下载

第6章血液流变性检测

第6章血液流变性检测

奥氏粘度计
全自动血液流变快测仪 (电子-压力传感式粘度仪)
二、检测仪器(血液流变仪, 粘度仪/计)
(二)旋转式粘度计 ①圆筒式: 设计上存在误差,随两筒间距缩小、 转数增高(剪变流场相对较均匀)而降低。 ②锥板式:理论上无误差,剪切率范围较宽,可 以精确地测量全血和血浆粘度。
三、常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 及临床意义
贫血 一些出血性疾病(尿毒症、肝硬化、
晚期肿瘤、鼻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
2.血浆粘度(ηp)
主要是血浆的蛋白成分所形成
影响最大的依次是:纤维蛋白原、球蛋 白、脂类
无需采用不同切变率测定(牛顿流体) 参考值约为:男 0.85~1.99 mpa.s
女 0.82~1.84 mpa.s
【临床意义】
指红细胞之间形成聚集体的能力 对低切下的血液粘度、流动性影响很大
红细胞缗钱排列
正常红细胞
1.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 即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 胞由于比重较大而下沉 以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
参考范围:男<15mm/h 女 <20mm/h
血沉增快的直接原因: ①HCT降低 ②红细胞聚集性增加
增高的原因依次是:RBC浓度增加,血 浆粘度增加,RBC聚集性增加。来自(2)全血粘度(高切)
参考范围:4~6 mPa.s
RBC在高切变力作用下主要发生变形。 RBC变形性差,可使高切粘度增高
增高的原因依次是:RBC浓度增加;血 浆粘度增加;RBC变形性降低
(3)全血粘度(中切)
参考范围:6~8 mPa.s 反映的是红细胞既已明显变形又无明
同时测定血沉方程K值更有价值
2.血沉方程K值
由ESR换算的一个不依赖于HCT的指标

血液的流变性医学PPT

血液的流变性医学PPT
血液的流变性
血液的流变特性
一、速度梯度与剪变率
(一)速度梯度
1.概念:在流体中某处, 速度正在其垂直方向 上的变化率称为该处 的速度梯度。
如果在X方向的微小距离 △X上,流速增量为 △V,则速度梯度为 △V /△X。 单位:s-1(1/秒)
微分学中
lim v dv x0 x dx
2.物理意义 描述速度随空间变化程度的 物理量。空间某点附近流速不 同,该处就存在速度梯度。
粘弹性流体从管内自由流出时,通常可以看 到射流膨胀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挤出物膨胀(如 图)。例如,聚苯乙烯在175~200℃条件下 较快挤出时,直径膨胀达2.8倍。以上现象都是 由于粘弹性流体受剪切时产生法向应力差的结 果。
(二)粘弹体的特点
(1).应力松弛:当粘
应变
弹体突然发生应变时,
若保持应变恒定,则应
生物流体具有粘弹性的原因:
细胞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列
蛋白质分子图像
水有粘性也是因为水分子是链状的
“隔年陈水有毒,隔夜陈水莫喝。”科学研究 证明,水分子是链状结构,水在漫长岁月中, 如不经常流动,这种链状结构会不断扩大延伸, 即成衰老之水。衰老之水,活力极差,进入动 植物体内,会使细胞的新陈代谢减缓,影响生 长发育。古人说:“流水不腐。”死水、陈水 中尘埃会增多,细菌增加,有害成分比例上升, 极易致病。
r0
v
各层的流速呈抛物线分布。
r
流体要流动,必须有外力抵消内 摩擦力,即管子两端L存在压强差 (⊿p)。
Q r04 p 8l
泊肃叶流动 的速度分布
适用条件:牛顿流体,流体作定常流动,均匀的水平圆管。
泊肃叶定律应用 它是设计竖直毛细粘度计 的理论依据。
Q r04 p 8l

第6章 血液流变物理4 临床血液流变学

第6章 血液流变物理4 临床血液流变学
男 0.85 ~ 1.99 mpa.s
女 0.82 ~ 1.84 mpa.s
6
异常结果分析】
其增高最典型疾病有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 瘤、高脂血症、球蛋白增多症、高血压等。而在测 出血浆粘度高的同时,测定血浆中的各种化学成分, 又可从血浆粘度增高中进一步区分出巨球蛋白增多 型(以巨球蛋白IgM增多为特征的原发性巨球蛋白 血症,以及球蛋白IgG或IgA增多的多发性骨髓瘤 等);纤维蛋白原增多型(如中风、心肌梗塞、糖 尿病等);血脂增多型(如高血脂等);球蛋白增 多型(慢性肝炎、肝硬化、肺心病等)以及核酸增 多型(急性白血病等)。
6.4 临床血液流变学
是血液流变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不断地渗
入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并对医学临床产生巨大 推动作用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其诞生是以1981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四届国 际生物流变学大会上决定出版国际学术刊物" 临床血液流变学”杂志为标志。 临床血液流变学是以血液流动性和黏性为研究 重点,特别是衡量流动性的黏性是影响、调节 和控制血液中流动和组织与器官的血液供给的 重要因素。
10
7
红细胞变形性 Red blood cell de-formability RCD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沉降率法 毛细血管粘度计法:红细胞刚性 指数(Indexof rigidity,IR)3.51±0.44 滤膜法: 红细胞变形指数(Deformability in-dex,DI) 0.98±0.08 红细胞滤过指数(FiltratiOn index,FI) 0.29±0.10
1
2
全血粘度
Whole blood viscosity


健康讲座-血液流变学检查与健康

健康讲座-血液流变学检查与健康

健康讲座-血液流变学检查与健康血流变检测临床意义1、预告中风、心梗倾向2、更新治疗观念及方案3、提示有潜在疾病4、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血流变检测指标血浆粘度: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重要指标。

影响血浆粘度的因素有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脂类和血糖等。

临床血浆粘度增高可见于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一些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红细胞压积:又称红细胞比容、比积,是指将不改变红细胞体积的抗凝血放置于温氏管或毛细管中,经一定离心力离心一段时间后,被压紧的红细胞层占血液容积的比例。

见于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的正常人,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后有大量创面渗出液等。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时可高达80%左右。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系体内氧供应不足引起的代偿反应,如新生儿,高山居住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

红细胞聚集性是指,当血液的切变力降低到一定程度,红细胞互相叠连形成所谓“缗钱状”聚集物的能力。

临床上许多疾病都伴有红细胞聚集性升高,如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肺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周围血管病等。

红细胞电泳时间:是反映红细胞聚集性的又一参数,红细胞表面带负电荷,电泳时在电场作用下总是向正极移动,移动速度与其表面所带的负电荷密度成正比.当表面负电荷减少时,红细胞间静电排斥力减少,红细胞电泳时间增长,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反之则降低。

影响电泳时间的因素主要与血浆中血脂、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增加以及血浆粘度的增加有关。

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缺血性中风、冠心病、肺心病、心肌梗塞、高血压等。

血沉方程K值:通过血沉方程K值的计算,把血沉转换成一个不依赖于红细胞压积的指标,这样血沉方程K值比血沉更能客观地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变化。

血沉与方程K值的关系:1)ESR增快,且K值大,说明红细胞聚集性高,ESR肯定快。

2)ESR正常,但K值大,说明HCT增高,且红细胞聚集性不高,说明ESR还是快。

3)ESR快,但K值正常,说明HCT减低,但红细胞聚集性并不高,实际ESR 并不快。

【医学PPT课件】血液流变学检验

【医学PPT课件】血液流变学检验

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2.血液的粘滞性
由于血液在血管内是分层流动的,快的一层给慢 的一层以拉力,而慢的一层给快的一层以阻力, 这样一对力称为液体内摩擦力(internal friction),内 摩擦力与△S和速度梯度成正比即f=η.r. △S其中 η为粘滞系数,又称粘度值(Viscosity)。粘度是由 于液体内部物质的非均质性所造成的,粘度的大 小体现了液体内部非均质的程度。我们将在一定 切变速度下的粘度称为表现粘度(apparent Viscosity) (ηa),依据切变率与粘度的关系,可将 液体分为牛顿液体(newton fluidl)和非牛顿液体 (Nonnewton fluid),非牛顿液体有两种,一种称剪切 稀化,另一种称剪切稠化。
血液流变学检验
血循环示意图
一、基本概念
1. 流变的概念:流动与变形之意 2. 流变学(rheology):流动与变形或形变
规律的科学 3. 生物流变学(Biorheology):生命现象中
的流变学; 4. 血液流变学:血液、血管、及其相互作
用的流变学
三、血液的流变特性:
1.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形式—层流
3.血液的粘弹性(Viscoelasty)
当切变速度为零时,红细胞相互聚集, 形成缗钱状,成串的红细胞又相互形成 立体的网状结构,当受到外力作用时, 这种结构可以起到传递作用力和反作用 力的作用、使血液呈现出弹性,也就是 具有粘性的血液同时表现出一定的弹性 ,因此血液具有粘弹性。粘弹性的测定 需要较高精度的仪器。
血管中的红细胞
五、白细胞流变特性
血管中的白细胞
血管中的白细胞
六、血小板流变特性
七、血液流度学检测结果的评价

血液流变学检验ppt课件

血液流变学检验ppt课件
• 单位面积上的切变力称为切变应力,简 称切应力,用τ表示,单位为毫帕 〔mPa〕。
• 轴流:血液在血管流动时,血液中的 有构成分如红细胞等有向血管轴线集 中的倾向。
• 在实践的血液流动中,血细胞处于血 管的中央,其周围是血浆层,这样构 成两个相即流速较快的中央相和流速 较慢的边缘相。二者合称两相系统 (Two phase system),这种流动方式 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压迫、 分枝)。

女性1.73~1.85(mPa·s)。
• 3.血清粘度:男性1.61~1.69(mPa·s);

女性1.63~1.71(mPa·s)。
• 4.血清比粘度:男性1.62~1.70(mPa·s);
• [临床意义] 一切引起血浆(血清)蛋白质异常增高的
疾病均可导致血浆(血清)粘度升高,如巨 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纤维蛋白原 增多症、某些结缔组织性疾病;此外,冠 心病、急性缺血性中风、血管闭塞性脉管 炎、慢性肺气肿、肝脏疾病、糖尿病及精 神分裂症等也可见血浆〔血清〕粘度升高。
〔四〕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性
• 1、红细胞变形性 是指红细胞在流动过 程中的变形才干。
• 变形的大小和取向的一致性随切变率的 添加而添加→血流阻力↓→全血黏度↓
• 是决议血液黏度的重要要素之一,也是 决议本身寿命的重要要素。
• 变形↓——→表观黏度↑
难经过血-脑屏障
变形↓
→寿命↓
易被脾破坏
影响红细胞变形性的要素:
5、血液流变学:血液及其有构成分 的流动与形变规律的学科
血液流变学检验主要包括:
宏观:全血黏度、血浆黏度 微观:红细胞:变形性、聚集性
血小板:黏附性、聚集性 白细胞流变性 分子:红细胞膜的构造特性

血液流变学检测和临床应用讲解

血液流变学检测和临床应用讲解
(2)粘度的测量方法:a.在保证测量精确度的前 提下,剪变率范围应为200S-1~1S-1,即全量程 测定。b.通常先测定高剪变率的粘度,后测定 低剪变率的粘度,最好是逐点、连续测量,以 便反映高、低剪变率之间连续的变化过程。c. 为尽量避免剪切稀化现象(在相同剪变率作用 下,血液粘度随剪切作用时间延长而降低)和 红细胞沉降作用的影响,缩短单份样品的检测 时间是可取的。
2021/2/7
12
影响毛细管粘度计测定的主要因素:
(1)剪变率:用毛细管粘度计所得的非 牛顿流体的粘度实质上是用泊肃叶定律计 算出来的,不可能存在象旋转式粘度计所 测得的粘度与剪变率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这是毛细管粘度计的缺陷,必然在测量非 牛顿流体时产生误差。因此,毛细管粘度 计可以用来测定牛顿流体——血浆的粘度 而不适用于血液这样的非牛顿流体。
圆筒式粘度计,在两筒间的间隙很小,且转数也较 高时,可以认为剪变流场是均匀的,但一定的误 差是难免的。
锥板式粘度计从设计上是较为理想的,理论上是无 误差的,可以精确地测量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 目前,国内临床较多使用的是锥板式粘度仪。
2021/2/7
19
3、质量控制
(1)血液粘度计的选择:应选用剪变率确定,流场 均匀的旋转式仪器,最好选择锥板式粘度计。
2021/2/7
13
( 2 ) 内 径 与 长 度 : 内 径 一 般 为 0.38mm 、 0.5mm 、 0.8mm, 长 为 200mm 内 腔 光 滑 的 均匀圆直毛细管,不能过粗、过短,否 则不能确保管内样品处于层流状态,而 非层流状态泊肃叶定律不成立。
(3)残留液:管壁上残留液的存在使管径 变小,必然造成误差。检测时严格要求 用蒸馏水多次冲洗,并使之干燥。使用 一段时间后,应用洗涤液或清洁液浸泡、 清洗毛细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
9.纤维蛋白原
子 其他生化物质 10.血脂
计算指标
1.全血还原粘度(高中低切) 2.卡松屈服应力 3.卡松粘度 4.全血高切相对粘度 5.全血低切相对粘度
6.血沉方程K值 7.红细胞变形指数 8.红细胞刚性指数 9.红细胞聚集指数
(一)血液粘度检测
➢ 全血粘度(ηb) ➢ 血浆粘度(ηp) ➢ 全血还原粘度(RV)
红细胞缗钱排列
正常红细胞
1.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 ➢即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 胞由于比重较大而下沉 ➢以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
➢参考范围:男<15mm/h 女 <20mm/h
➢血沉增快的直接原因: ①HCT降低 ②红细胞聚集性增加
➢同时测定血沉方程K值更有价值
自身流变性的改变。 ➢ RV高,一定存在红细胞流变性异常
(二)红细胞压积(HCT)
➢ 也称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 的百分比。
➢ 影响全血粘度的重要因素,全血粘度随 红细胞压积增大而增大
➢ 参考范围(温氏法) 男:0.42~0.54 女:0.37~0.47
(二)红细胞压积(HCT)
➢ 毛细管法测HCT
遵循泊肃叶定律设计,不适合于测量“非 牛顿流体”(如全血),不能检测粘度与剪变率的 对应关系,现已改进为电子-压力传感式粘度仪。
奥氏粘度计
全自动血液流变快测仪 (电子-压力传感式粘度仪)
二、检测仪器(血液流变仪, 粘度仪/计)
(二)旋转式粘度计 ①圆筒式: 设计上存在误差,随两筒间距缩小、 转数增高(剪变流场相对较均匀)而降低。 ②锥板式:理论上无误差,剪切率范围较宽,可 以精确地测量全血和血浆粘度。
(EDTA) 。枸橼酸盐或草酸盐易引起血细胞皱缩 (三)保存:抗凝血样室温(15~25℃)下密封存放(不放
冰箱内),采血后20min测量,4h内完成 (四)血浆:3000转/分离心10min,提取上层血浆 (五)测量温度:37℃恒温水浴箱,
测量前充分混匀。
二、检测仪器(血液流变仪, 粘度仪/计)
(一)毛细管粘度计
➢贫血 ➢一些出血性疾病(尿毒症、肝硬化、
晚期肿瘤、鼻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
2.血浆粘度(ηp)
➢主要是血浆的蛋白成分所形成
➢影响最大的依次是:纤维蛋白原、球蛋 白、脂类
➢无需采用不同切变率测定(牛顿流体) ➢参考值约为:男 0.85~1.99 mpa.s
女 0.82~1.84 mpa.s
Hale Waihona Puke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增高:
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面积烧 伤等。测HCT:了解血液浓缩程度,并 作为补液量的依据。
RBC增多症如真性RBC增高症、肺心病 、充血性心衰、慢性缺氧等。测HCT: 反映病情程度,判断疗效。
➢降低:各种贫血、血液稀释。
(三)红细胞聚集性检测
➢指红细胞之间形成聚集体的能力 ➢对低切下的血液粘度、流动性影响很大
➢ 增高的原因依次是:RBC浓度增加,血 浆粘度增加,RBC聚集性增加。
(2)全血粘度(高切)
➢参考范围:4~6 mPa.s
➢ RBC在高切变力作用下主要发生变形。 RBC变形性差,可使高切粘度增高
➢ 增高的原因依次是:RBC浓度增加;血 浆粘度增加;RBC变形性降低
(3)全血粘度(中切)
➢参考范围:6~8 mPa.s ➢反映的是红细胞既已明显变形又无明
显聚集状况下的血液粘度 ➢其临床意义不及前两者
【临床意义】
全血粘度增高: 引起血流阻力增加,使血流减慢,脏
器血供减少,导致疾病。常见于:
➢RBC浓度↑:各种病因引起的RBC增多 ➢血浆粘度↑:血浆蛋白和血脂增高的疾病 ➢红细胞流变性异常:
聚集性增加 变形性降低
【临床意义】
全血粘度降低:
较少见,可见于
2.血沉方程K值
➢由ESR换算的一个不依赖于HCT的指标 ➢直接、客观地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参考范围:14~94
3.红细胞聚集指数(RE)
1.全血粘度(ηb)
➢指在不同剪切率下的表观粘度
➢增高表示血液粘滞性增加、流动性降低
➢血液是非牛顿流体,所以粘度不恒定, 随切变率的变化而改变。
一般在以下三个切变率下测量:
全血粘度
低切 1/s 中切 30/s 高切 200/s
(1)全血粘度(低切)
➢参考范围:15~19 mPa.s
➢ 低切变率下RBC容易聚集。RBC聚集性 增强,可使低切粘度增高
精品
第6章血液流变性检测
血液流变学
➢主要研究血液及其组分的流动与变形规律 ➢一门新兴的医学分析学科 ➢介于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
血液流变性检测的意义
➢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 切相关。
➢临床广泛应用于预报疾病、监测病情、辅 助诊断、评价疗效、估计预后等。
➢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常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 及临床意义
常用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实测指标
1.全血粘度
宏 观
血液粘度
①全血高切粘度 ②全血中切粘度 ③全血低切粘度
2.血浆粘度
3.红细胞压积
红细胞的聚集 4.血沉

和变形性
5.红细胞电泳时 间及电泳率

血小板的粘附 和聚集性
6.血小板粘附率 7.血小板聚集率 8.体外形成血栓
相关概念
➢切变力(剪切力):流体作层流时,相邻流层 间存在内摩擦力(粘滞力),方向是沿层 面的切线。
➢切(剪)应力:单位面积的剪切力。
➢切(剪)变率:层流中,两层间的速度梯度, 称切变率。反映流体在剪应力作用下变形 的速率。
相关概念
➢粘度(η):是流体粘滞性的量度。由流体 本身的性质决定,并和温度有关。
➢牛顿流体:遵循牛顿粘滞定律的流体。其 粘度相对恒定,即切应力与切变率成正比
➢非牛顿流体:不遵循牛顿粘滞定律的流体 。其表观粘度(ηa)不是常量(即切应力 与切变率不成正比),随切变率而变化。
一、血液标本的采集
(一)采血:坐位,清晨空腹安静下采集肘前静脉血。 (二)抗凝: 固体抗凝剂,常用肝素或乙二胺乙酸盐
评价微循环障碍的原因,诊断、防治 血液粘度异常的疾病。
增高:见于血浆蛋白和血脂增高的疾病如多 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糖尿病 、高脂血症、高血压等
降低:见于过量补液、肝功能不全、肾病、 长期营养不良等
3.全血还原粘度(RV)
➢ 指红细胞压积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 ➢ 排除了HCT的影响,直接反映红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