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
(适用于课程论文、提交报告)
科目:教师:
姓名:学号:
专业:类别:
上课时间:2015 年10 月至2015 年12 月考生成绩:
卷面成绩
平时
成绩
课程综合成
绩
阅卷评语:
阅卷教师(签名)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制
浅析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摘要:“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科学泰斗钱学森先生生前多次提出的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时隔多年,尽管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支持力度不断地加大,人们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得到不断提升,但钱老的疑问仍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为了更好的面对和解决这个疑问,越来越多的人不约而同地将矛头指向我国存在多年的高校教育体制。在该体制下,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体制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字: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1、前言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自19世纪末兴办京师大学堂开始,现代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已经过了一个多世纪。其间,经历萌芽、渐兴、初步发展、相对停滞、恢复发展和大规模高速发展这些时期。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很多的曲折,但也是为我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贡献主要的体现在增加了入学机会,培养了大部分的优秀人才,民办的高校也得到了发展,高等教育迈入国际化。
多年来,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带动
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距离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水平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距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任重而道远。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高等教育已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当务之急就是要针对高校教育体制问题进行合理改革。
2、现有高校教育体制形成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也处于变革中。这种改革较为全面地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学校组织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反映了高等学校与社会、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有着密切关系。从制度变迁的主体、内容、方式、受益者四个关键因素的角度考察,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呈现阶段式演进的特征,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划分尽管以时间为顺序,但时间的界线并不明确,主要根据制度变迁的主要内容和主体在该阶段发挥的主要作用而定[2]。
第一阶段:政府主导,以办学自主权为突破口、以经费筹集为目的的制度变迁。第一阶段的改革开始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推行至90 年代中期,这是政府主导的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为突破口,以筹集办学经费为目的的制度变迁。在传统集权体制下,中国高等教育相当于高度集中的行政实体,1952 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实行国家集中计划,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分别投资办学、分别管理、统一考试招生、国家包上学包分配的体制,这是一种“一包二统”的体制。这种体制造成了许多非效率的结果,巨大的财政补贴、沉重的财政压力正是改革前中国高校运作效率极其低下的最直接反映。1985 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调整教育结构、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等思路。199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高校要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这一阶段的改革一直延续到90 年代中后期。
第二阶段:自上而下,以调整高校结构布局为突破口、以提高办学实力为目
的的制度变迁。第二阶段的改革经历了整个20 世纪90 年代,这是以政府规制为手段,以调整高校结构布局为突破口,以规范教育主体,提高办学实力和效益为目的的制度变迁。90 年代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明确,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重复设置、规模偏小、效益偏低、办学条件差等问题逐渐突出。为改变这一现状,1992 年底国务院批转文件《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举办体制上形成以国家举办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格局。1995年7 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教委《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共建、联合、合并、协作、划转等五种改革形式,逐步形成了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以省级人民政府统筹为主,条块有机结合的新体制。2000 年又进行了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院系调整,建立了一批学科比较齐全的综合大学。自此,我国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得到逐步提高,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第三阶段:上下合谋,以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为突破口、以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为目的的制度变迁。进入21 世纪,中国教育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00 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推动高校开展以人事分配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着眼于理顺政府及其高校主管部门与高等学校的关系,突出高校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地位,通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以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并相继制定颁发了《中国教育和发展纲要》《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法》等。现代大学制度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大学制度,它以政府、社会和学校三者责任、权利和利益明确与定位为前提,以高等学校的法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整体设计与系统安排的学校制度。至此,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型的高等教育体制已经形成。
3、高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我国开始着手进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至今的三十多年时间里,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经过了四个阶段的改革调整,在党政机关改革、院系结构调整、分配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