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对承接产业转移促进郴州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对承接产业转移促进郴州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19f8251b4431b90d6c85c7e8.png)
! 要 !
・
3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 承 接 产 业转 移 促 进 郴 kI , 区域 经 济 发展 的 思 考 l t
Th nki g o de t ke I i n fUn r a ndu t i lTr s e o o i g o lEc o i v l p e fChe z u s ra an f r Pr m tng Re i na on m c De e o m nto n ho
文章编号 :0 6 4 1( 0 0 2 —0 1 0 10 — 3 1 2 1 )8 0 3 — 2
对环境 影响大 , 品科技含量和 附加值不高 , 产 同时还容 易受政策及 建国以来 , 特别是改革开放 以来 , 州国 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 价 格 因素 影 响 。 郴 总体经济 实力不 断增强。G P由 14 D 9 9年的 1 1亿元增加到 17 . 0 98 2 产 业结构不优化 。 资源利用率不高 年 的 1. O3亿元 ,0 9年达到 8 32亿元 ,按可 比价格计算 ,0年来 20 4. 6 20 0 9年 ,全 市 地 区生 产 总值 中三 次产 业 比重 为 l.:01 33 5 .: 增长 6 -倍 , 94 年均增长 73 .%。从各产业看,0 9年第一、 、 产业 3 ., 20 二 三 66 虽然 同 比 二 、 产 业 的 比重 不 断上 升 , 与 沿 海 发 达 地 区 相 比 三 但 第三产业比重太低。 在规模 以上工业总产值 中, 增加值 分别 是 14 9 9年 的 1 3 4 . 、 3 1倍和 18 5倍 6 9 63倍 ,年均 增长 却存在很大的差异 , . %。 从 承 接产 业 转移 主 要平 台 的 开 发 园 区 规 模 3 %、31 . 1. 9 %和 8 % 别 是 17 . 分 7 9 8年 的 3 .倍 、42倍 和 147倍 , 新 产 品 产 值 仅 占 90 48 9 . 1. 1. 来 O 园 年 均 分 别增 长 52 1.% ̄ 02 . %、 1 3 f1.%。经 济 结 构 呈现 新 格 局 , 次产 以上 工 业 企 业 占全 市 规 模 以 上 工 业 增 加 值 的 比 重 ( 8 % ) 看 , l 三 区工 业 企 业 对 全 市工 业 生 产 的贡 献 并 不 大 。从 利 用 外 资 方面 来 看 , 业 比 重 由一 产 业 占绝 大 比例 逐 步 向二 、 三产 业 倾 斜 。 0 9年 .5亿 美 元 , 沿 海 的 东 莞 、 圳 、 而 深 珠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 的必然规律。 在经济全球化和 区域经济一 2 0 全 市 实 际 利 用 外 资 为 46 0 8年则分别为 2 . 、0 0 13 4亿美元。通过 比较 , 44 4 . 、0 . 7 3 4 我们可 体 化进程加快 的大背景 下, 积极 主动 地承接产业转移 , 已成 为后发 海 20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与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ccc845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80.png)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与对策研究农村劳动力就业严重不足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大大加快。
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
本文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新形势,存在的障碍和制约因素,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思路及对策措施。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都曾出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
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就业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严重分割,阻隔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造成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致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特别巨大。
因此,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新形势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完善、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众多,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巨大。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近8亿,占总人口的64%,农村劳动力近5亿,其中进入乡镇企业的约1亿,进城打工约0.8亿,农业劳动力约3.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大约在1.5亿~2亿。
①刘克崮、张桂文:《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载《管理世界》2003年第5期。
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不仅总量大,而且增长快,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就有1600万,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社会生产的需求,劳动力明显过剩,就业压力相当大。
第二,加入WTO使我国农业劳动力就业格局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入世后,从国外进口优质低价的大宗农产品,可能使我国粮食和棉花价格在国际市场的压力下走低,影响农民收入,进而影响农村就业,将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产业转移是工业发展的规律,是历史的必然
![产业转移是工业发展的规律,是历史的必然](https://img.taocdn.com/s3/m/0924aa2a67ec102de2bd899d.png)
珠三角的劣势
LOGO
text1
text2
text3
1.原料和 燃料不足。
2.电力 资源不足。
3.产业链不完 整, 劳动密 集型产业所 占比例较高
国际产业转移
LOGO
第一次产业转移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第一次国际 产业转移的输出地是英国,目的地主要是法国、德国等 欧洲大陆国家以及北美。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是这 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国。
产业转移的方式
LOGO
原工厂整体搬迁、 劳动密集部分搬迁、 收购式+扩大生产式转移 升级式转移、 淘汰式转移、 直接投资式转移、 合资合作式转移、 寻找合作伙伴代工等。
产业转移是逐渐的,有梯度的,不可能 一步到位
LOGO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接受能力不同 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心理的不平衡
由于经济的不发达,导致地区首长对工业的理解和领导
方式不适于产业转移。
内部交易成本
LOGO
务必充分考虑到内部交易成本 1.运输成本 2.库存成本 3. 计划调度成本(谈判成本) 4.风险成本 5.信息成本
现在是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
LOGO
LOGO
谢谢
RelGO
60% 50% 40% 30% 20% 10% 0%
20 27 39 31 90 33
21
1 example1
2
3 example2
4 example3
对关键目标与重要成功因素的审阅
LOGO
怎样可让公司做到独一无二 怎样可使公司取得成功 共享远景 审阅去年的关键措施
第四次产业转移 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端于20世纪 90年代至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产业转移的产 业输出地,不仅有日本,而且有东亚“四小龙”,还有美 国。产业承接地既有东盟四国,但主要是中国内地地区
金融危机_世界产业转移与中国的承接
![金融危机_世界产业转移与中国的承接](https://img.taocdn.com/s3/m/1b3ee5d8ad51f01dc281f15f.png)
金融危机、世界产业转移与中国的承接内蒙古财经学院王玉莲[摘要]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战”后的三次国际产业大转移,都成就了世界经济的奇迹。
本文通过比较与前三次产业转移所面临的不同国际背景,分析了第四次世界产业转移的新趋势,进而阐明中国承接本次国际产业转移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最终得出我们应该积极主动承接第四次世界产业转移,以加快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结论。
[关键词]金融危机产业转移问题一、经济危机、科技进步与世界产业的转移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当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了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源、开拓市场,而选择将其生产加工环节(特别是那些涉及到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敏感成本的生产加工环节)迁移到成本相对较低或靠近终端市场的地区已攫取更多的利润。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处于高产业梯度的国家,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等条件发生变化,而选择将那些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向国外转出;处于低产业梯度的国家通过正好通过以较低成本引进这些从发达国家转出的先进产业,调整本国经济结构,缩短本国产业升级时间,加速其工业化进程。
世界产业转移的基本趋势是从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地区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转移,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战”后的几次国际产业大转移,都成就了世界经济的“奇迹”。
其中,第一次产业转移造就了日本经济的强大和繁荣;第二次世界产业转移促成了“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的奇迹;而第三次产业转移则带来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崛起。
承接产业转移是后发地区实现加快经济发展的最佳路径。
二、第四次世界产业转移的特点与前三次世界产业转移不同,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在极大程度上受到新型国际分工格局的影响。
对发达国家而言,在生产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它们必然寻求在成本最低的国家或地区去组织生产,由于劳动成本方面较大的区位差异,不仅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在内的海外转移是势所必然,从而为发展中国家介入新兴产业、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条件。
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与承接中的问题与对策
![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与承接中的问题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636466806529647d2728527c.png)
2 0世纪 9 0年代初 , 主要是 台湾以及 日本 、 韩国的电子 、 通讯 、 计算机 产业 的低 端加工和装 配的大规模转 移 ;第三 次是从
20 0 2年开始直到现在还在进 行中的欧美及 日本 等发达国家 跨 国公 司以制造 中心 、 产品设计中心 、 研发 中心 、 采购 中心为 代表的高端产业的转移 。目前东部地区集中了全 国 8%左右 0
集型加工 业转移的势头强劲 ; j是对资 源能源依赖较强 的
上游产业转移趋势 明显 ; 四是 来 源 地 相 对 集 中 , 都 来 自长 大 三角 、 三 角 、 三 角等 地 ; 是 与 东 部 地 区相 邻 且 交 通 运 输 珠 闽 五 条件较好 的中西部省区 , 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 明显 占优。
江 、福建 四省市需要转 出的产业产 值将 达到 1 0 400亿元 左
右 ; 是 转 移 的 产 业 主 要 以加 _ 制 造 业 为 主 , 其 是 劳 动 密 二 [ 尤
产业转移与世 界经 济发展 水平 以及地 区差距 密切相关 。
从 历 史 上 考 察 ,迄 今 为 止 世 界 上 完 成 过 三 次 产 业 中心 的 转
、
产 业转 移的趋 势和 机遇
产业转移是指某 个时期某个 产业或者产业 集群从某些
国 家或 地 区转 移 到 其他 国家 或 地 区 的 过程 和现 象 。 产业 转 移 往往以投资形式 出现 , 本质 上是现有 生产 能力 在空 间上 的 但
整体或部分转 移。 产业转移对 承接地 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 动作用 。在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 世界范 围内的产业格 局面临新一轮洗牌 , 加速 了沿海产业转移步伐 。
每个 国家或地 区在选择产业转移和承接 的过程 中, 该 应 充分考虑到 自身 的外生 比较优势 、 内生比较优势和交易效率 比较优势所共 同组成的综合 比较优势 , 而避 免选择有综合 比 较 劣势 的产业 。当这些 比较优势之间有冲突时 , 选择何种产
峡江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思路和对策
![峡江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思路和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292f9f09763231126edb11e7.png)
峡江县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思路和对策同月产业转移,是指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现象和过程。
产业转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发达国家和地区将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优化重组,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产业转移经济浪潮。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国家政策倾斜,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东部地区受土地紧张、能源紧缺、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生态环境压力的制约,产业结构进入调整与升级阶段,大量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将向外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转移,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并逐渐呈现出大规模转移的趋势;另一方面,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全国形成了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局面,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外商将资金逐步投向我国中西部地区,加快了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速度,这就为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峡江地处中西结合部的三峡腹地,必须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抓住机遇,积极有效地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通过吸纳东部发达地区的资金、先进设备、管理经验、经营理念和高新技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一、客观分析峡江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同周边和三峡库区其他县市相比,峡江在区位、资源、政策、成本等诸多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
峡江位于湖北省西部,东连宜昌、西邻重庆,处于中西部的结合部,是恩施自治州的北大门、唯一的通海港口,素有“川鄂咽喉,鄂西门户”之称。
历来为经济和军事要冲。
长江、清江横贯东西,318、209国道、在建的宜万(宜昌—万县)铁路、沪蓉(上海—成都)和即将修建沪渝(上海—重庆)高速公路穿越全境,水陆相接,干支相连,四通八达,县城距三峡大坝仅64公里。
区位独特,交通便利,承东启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
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区位优势。
产业转移政策
![产业转移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f0460660af1ffc4ffe47ac8c.png)
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研发中心伴随生产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
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更多地围绕能源和原材料优势进行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新兴产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
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
中国产业转移的历程
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和趋势
中国产业转移的历程
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
“扩散源”
边际产业
核心 产业
先进产业的移入会作为 “扩散源”,使原有的、处 于较低层次的产业发生“升 级转型”运动。
37
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 子不能重走
38
产业转移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广东提出的“双转移”战略,“产业转移”优 化了产业结构工即代为加工, 没有自己的品牌。
材料一:富士康科技集团创立于 1974年,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 消费电子、数位内容、汽车零组 件、通路等6C产业的高新科技企 业。凭借扎根科技、专业制造和 前瞻决策,自1974年在台湾肇基, 特别是1988年在深圳地区建厂以 来,富士康迅速发展壮大,成为 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 是全球3C(计算机、通讯、消费 性电子)代工领域规模最大、成 长最快、评价最高的国际集团。 目前全球拥有接近120万员工, 其中大陆员工已超过100万人 (河南籍员工占近五分之一)。
承接地 A地
转出地
承接地 B地
Loading… … 承接地
C地
产业转移就像“热导效应”, 由产业发展层级较高的转出地向层 级较低的承接地转移。
什么是产业转移
产品需求条件 资源供给
投资
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与承接中的问题与对策
![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与承接中的问题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0e3393c0b4c2e3f56276303.png)
园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协作配套建设相 对滞 后 ,集聚能 力不强 ,同时基础设施运转水 平不 高 ,设施共享率低 ,综合功能有待充
分 发 挥 ; 园 区存 量 土 地 不 足 ,不 能 满足 承
改革开放 以来 ,我国东部地区利用率 先开放和地域上的有利条件 ,抓住 发达 国 家和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 ,承 接和 发展 了大量 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
中 西 部 地 区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存 在 的 问 题
空 间平 台建 设 相 对 滞 后 。 园 区 、产 业
象 。产 业转 移往 往 以投 资形 上 的 整 体
或 部 分 转 移 。 在 目前 国 际金 融 危 机 背 景 下 ,世 界 范 围 内 的 产 业 格 局 出现 新
针 对性 的 建 议 。 关键 词 :产 业 转移 产业 承接 对 策
代 ,香港的大部分轻纺 、玩具、钟表、消
费 电子 、小 家 电等 轻 工 和 传 统 加 工 业 的转 移 ;第 二 次 是 2 纪 9 0世 0年 代 初 ,主 要 是
园的运作机制还不科学 , 规模 、 档次较低 , 与现代企业 的要 求还存在差距 ,导致 开发
转 移 趋 势 明 显 ;四 是来 源 地 相 对 集 中 ,大
都来 自长三角、珠 三角、闽三 角等地 :五
中 部 区 业 移 西 地 产 转 与 承 的 题 对 接中 问 与 策
■ 王喜刚 ( 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 管理 学院 河 南新 乡
▲ 河 南省 政 府 决 策 招 标 项 目 ( 题 编 号 :B2 6) 课 3 ◆ 中 图分 类 号 :F)2 文 献 标 识 码 :A 1 6
在 空 间上 的整 体 或 部 分 转 移 。 产 业 转 移 对 内容摘要 :产业转移是 指 某个时期 某 个 产 业 或 者 产 业 集 群 从 某 些 国 家或 地
金融危机、世界产业转移与中国的承接
![金融危机、世界产业转移与中国的承接](https://img.taocdn.com/s3/m/97ef1adc3186bceb19e8bb30.png)
越 式发 展 的 结论 。
【 键 词J 融 危机 产业 转 移 问题 关 金
国 的 环境 压 力 . 能 耗 、 保 、 收 等 方 面 对 高 耗 能 项 目进 行 限 制 。 从 环 税 因
显 。
其 中 , 一 次产 业 转 移 造 就 了 日本 经 济 的 强 大 和 繁 荣 ; 二 次 世 界产 第 第
业 转 移 促成 了 “ 洲 四 小龙 ” 济 发 展 的奇 迹 : 第 三 次 产 业 转 移 则 带 亚 经 而 来 了我 国 东南 沿 海 地 区 经 济 的 崛起 。 承接 产 业 转 移 是后 发 地 区 实 现加 快 经 济 发 展 的最 佳 路 径 。
重已超过制造业 。 随着新~轮全球产业结构 调整 。 金融 、 电信等行业跨
国 并 购 正 成 为 跨 国投 资 的 主 要 领 域 , 车 、 汽 电子 、 医药 、 工 等传 统 制 化
造 业 的 转移 在 更 大 程 度 上依 赖于 服 务 。 同时 , 新 技 术 产 业 也 出现 转 高 移趋 势 . 达 国家 不仅 将 高新 技 术 产 业 加 工 组 装 环 节 转 移 到 发展 中 国 发 家, 而且 将 配 套 零 部件 生产 、 流 、 销 、 发 外 移 , 至 有 些 高技 术 产 物 营 研 甚 品生 产 线 刚 研 发 出来 就 转 移 至 发 展 中 国 家 生 产 。 达 国 家则 主要 控 制 发 核心 技 术 和 品 牌 . 因而 使 第 四次 国 际 产 业 转 移 中 服务 化 特征 也 日趋 明
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分析
![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bef6ae0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8d.png)
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分析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引言•我国产业转移现状及特点•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我国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促进我国产业合理有序转移的建议•研究结论与展望01引言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资源环境压力的推动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目的探讨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研究内容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路径和效应研究框架从经济发展阶段、区域经济不平衡、全球金融危机和资源环境压力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内容与框架02我国产业转移现状及特点产业转移定义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
产业转移的内涵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产业组织和产品结构的升级。
产业转移的概念与内涵我国产业转移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当前,我国产业转移主要涉及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我国产业转移的历史演变我国产业转移的特点与趋势产业转移不仅涉及制造业,还涉及到农业和服务业。
产业转移呈现出集群式转移的特点,有利于产业链的完善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我国产业转移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
03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部分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和升级的压力。
产业升级是推动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企业需要寻求新的市场和生产基地。
产业转移可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
1政策引导与区域协调发展23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地区转移。
政策引导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企业可以获得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产业转移知识点归纳
![产业转移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1f4df21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38.png)
产业转移知识点归纳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生产活动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
这种转移可能发生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也可能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
产业转移是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可以带来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
产业转移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当企业将生产活动转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带来大量的投资和就业机会。
新设立的工厂和办公室可以吸引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产业转移还可以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
这些都有助于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转移也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优势,通过产业转移,企业可以将生产活动转移到资源丰富的地方,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例如,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企业可以将采矿和加工业务转移到这些地方,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产业转移还可以促进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
当企业将生产活动转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带来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这种互动有助于加强地区间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经济一体化。
通过合作和交流,不同地区可以共同面对挑战,共同谋求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然而,产业转移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产业转移可能导致劳动力失业和社会不稳定。
当企业将生产活动转移到新的地方时,可能会导致原有地区的劳动力失去工作机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和不平等。
其次,产业转移可能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一些地区可能缺乏环境保护措施,企业在转移生产活动时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损害。
此外,产业转移还可能导致全球供应链的不稳定和风险传导。
产业转移是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可以带来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
然而,产业转移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因此,在推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以实现经济发展、资源优化和社会稳定的平衡。
同时,企业也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积极履行环境保护和劳动力权益保护的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产业转移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发展和共享繁荣的目标。
金融危机、世界产业转移与中国的承接
![金融危机、世界产业转移与中国的承接](https://img.taocdn.com/s3/m/0c0cc93bb90d6c85ec3ac62d.png)
,
“ 战 ”后 的三次 国际产 业大转 二
移 ,都 成 就 了世 界 经 济 的 奇 迹 。本 文 通
移 ,迅速跻 身于世界经济强 国。第二 次
世 界产 业 转 移 发 生 在 2 世 纪 6 年 代 中后 0 O
过 比较与前三次产业转移所面临 的不 同
国 际 背 景 , 分 析 了第 四次 世 界 产 业 转 移 的 新 趋 势 , 进 而 阐 明 中 国 承 接 本 次 国际
移 , 都 成 就 了世 界 经 济 的 “ 迹 ” 。其 奇 中 ,第 一 次 产 业 转 移 造 就 了 日本 经 济 的 强 大 和 繁 荣 ; 第 二 次 世 界 产 业 转 移 促 成 了 “ 洲 四 小龙 ”经 济 发 展 的 奇 迹 ;而 亚 第 三 次 产 业 转 移 则 带 来 了 我 国东 南 沿 海 地 区 经 济 的崛 起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是 后 发 地 区实 现 加 快 经济 发 展 的最 佳 路 径 。
分 工 和 国际 竞争 提 供 了新 的机 会和 条
件 。 第 四 次 世 界 产 业 转 移 就 是 在 这 种 新
型 国际 分工 格 局 的背 景 下 开始 的 。
梯度 的国家通 过正好通 过 以较低成本 引
进 这 些 从 发 达 国家 转 出 的先 进 产 业 , 调 整 本 国经 济 结 构 ,缩 短 本 国 产业 升 级 时
、
产 业 转 移 是 经 济 发 展 的 必然 规 律 。 当发 达 国家 经 济 发 展 到 一 定 阶段 后 , 为 了更 加 有 效 地 配 置 资源 、 开 拓 市 场 , 而 选 择 将 其 生 产 加 工 环 节 ( 别 是 那 些 涉 特
龙 ,将 其 劳 动 密 集 型及 部 分 低 技 术 密 集 型 产 业 ( 要 是 汽 车 、 电 子等 产 业 )转 主 移 到 我 国东 南 沿 海 地 区 。 我 国 珠 江 三 角 洲 和 长 江 三 角 洲 抓 住 这 一 轮 世 界产 业 转 移 的 机 遇 , 发 展 成 为 世 界 制 造 业 基 地 和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四川经济发展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四川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b38c90ceff9aef8941e061c.png)
到5 %。2 0 年 4月 , 务部确定 第- ̄ 2 加工 贸易 08 商 - 1 个 : c 2
梯度 转移 重点承接 地 , 成都 、 绵阳纳入其 中 , 四川应 很好地
事实上 ,东部地 区也 经历过承 接 国外产 业转移 的阶 段 和过程 。改 革开放 以来 , 我国东部沿海地 区抓 住发达 国 家和港澳台地 区产 业转移 的机遇 , 承接和发 展了大量 以劳
地 区承接加 工贸易梯度转移 工作的意见 》 在 此文件 中明 ,
确提 出, 务部 和国 家开 发银 行通过 国家政 策扶持和政 策 商 性 贷款 支持 , 共同 引导加 工 贸易 梯度转移 , 进加 工 贸易 促 区域协 调 发展 和 中西 部地 区经 济 发展 。总体 目标是 , 到 21 0 0年培 育形成 5 O个 优势 明显、各具 产业特 色的 中西 部加工 贸易 重点承接地 , 使用政策 l银行 贷款总规模 3 0 生 l 0
更好地 发展优 势企业等等。 产业 转移是必 然趋 势。在经 济全球化 的大 背景下 , 产
业转移 应该是经济 发展的一种必然趋 势 , 生产要 素包 各种
括资本 、 术 、 技 劳动 力等 资源会在 国际范围 内整合 。 业转 产 移 是一个循序 渐进 的过程 。I R , s n原来发达 国家和东部地 B 区也是 什 么产业都 有 , 随着经 济高速 发展 , 但 产业 结构调
关键词 : 产业转移 ; 四川经济 : 快发展 加
作者简 介 : 吴兆华 , 中共 四川省委 省级机 关党校副校 长 . 经济 学博 士。 中图分 类号 :1 7 1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8 9 8 一 2 0 )2 0 3 - 3 F 2' 7 A 1 0 - 1 7 (0 80 - 0 7 0
西部地区吸纳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若干问题研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西部地区吸纳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若干问题研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d74b301fa6c30c2259019e72.png)
《区域经济论丛》(十)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9月版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若干问题研究*陈耀、安树伟、石碧华当前,伴随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和环境约束的趋紧,东部沿海地区正在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向外转移。
同时,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投资环境日趋完善,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吸纳或承接东部和境外产业转移的能力逐步增强。
抓住当前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研究西部地区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吸纳或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对于继续深入推进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东西部协调互动,提高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意义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所谓产业转移,一般是指产业(企业)在地域空间上的转移或空间迁移现象。
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会从某一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
根据产业转移主体的性质和动机的差别,产业转移可分为扩张性转移和撤退性转移,前者是区域成长性产业出于占领外部市场、扩大产业规模的动因而实施的区位迁移;后者是区域衰退产业迫于结构调整的压力,出于优势再生的目的而被迫实施的区位迁移。
根据产业转移的空间范围,一般又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转移,前者通常指的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后者大多指的是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如何积极主*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09&ZD028)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陈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树伟,西北大学西部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石碧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动地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后发展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施赶超战略、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自治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自治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a52d8f29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00.png)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自治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3.21•【字号】藏政发[2011]28号•【施行日期】2011.03.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自治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藏政发〔2011〕28号)各行署、拉萨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为了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完善合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规范发展秩序,根据《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精神及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意义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
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实施充分开放合作的重要举措,是我区实现加快发展的最佳路径,是促进我区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重要途径。
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后发展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二、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和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结合自治区“十二五”规划思路,实施充分开放合作,创新体制机制,营造竞争优势。
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建议
![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62d2fc57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af.png)
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建议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通常是由于一个地区产业的发展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或产生更大的成本,导致企业将生产活动转移到其他地区。
当前,产业转移的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1. 从中国角度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正在经历着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
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中国中西部地区或者东南亚国家转移,而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则更多地集中在大城市或东部沿海地区。
2. 从全球角度看,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使得产业转移成为一种常态。
尤其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转移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一些传统产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有一些新兴产业在发展中国家崛起并向发达国家转移。
针对当前的产业转移现状,以下是一些建议:1. 政府应该加强对产业转移的引导和调控,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同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和政策支持,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2. 企业应该积极参与产业转移,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市场环境,合理规划生产和销售布局。
同时,要注重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3. 劳动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和素质,适应产业转移的需要。
同时,要积极参与职业培训和终身学习,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4. 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和探讨,了解其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分享各国在产业转移中的经验和教训。
总之,产业转移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
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推动产业转移朝着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产业转移的背景与趋势
![产业转移的背景与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65903034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3b.png)
产业转移的背景与趋势产业转移是指企业为了追求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高的利润而将生产设备和生产流程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现象。
产业转移是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背后有着许多复杂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
背景:1. 全球化的推动:全球化给企业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
为了在全球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企业需要寻求更低的生产成本。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产业转移成为企业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重要方式。
2. 劳动力成本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存在显著的差异。
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劳动力成本低廉,因此吸引了许多企业将生产设备和生产流程转移到这些地方。
例如,中国和印度等亚洲国家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中心,因为这些地区的劳动力成本较低。
3. 市场需求变化: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一些产业在某些地区的市场需求可能逐渐下降。
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企业需要将生产设备和生产流程转移到需求较高的地区,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4. 政策环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政策对于产业转移也有重要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优惠政策、降低税费等手段来吸引企业将生产设备和生产流程转移到本地区。
政府对于产业转移的政策环境也是产业转移的重要背景因素之一。
趋势:1. 东亚地区的崛起:亚洲地区劳动力成本低廉,市场较大,政府也通过一系列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投资和产业转移。
中国、印度、越南等东亚地区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中心,这一趋势在未来可能会继续加强。
2. 产业升级与技术迭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传统产业面临着挑战和变革。
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竞争力,会将生产设备和生产流程转移到技术更先进的地区。
例如,电子产业将生产设备和生产流程转移到具备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地区。
3. 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为产业转移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
例如,欧洲的欧盟、北美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低的贸易壁垒,鼓励了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产业转移。
全球制造业转移的经济学分析
![全球制造业转移的经济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923d83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bb.png)
全球制造业转移的经济学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全球制造业的转移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各国经济利益的博弈和产业链的重新布局。
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对全球制造业转移进行深入分析。
全球制造业转移是指制造业企业或生产能力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的转移。
这一转移现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已经历了数次,主要涉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
劳动力成本: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其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这使得部分制造业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选择将生产转移到这些国家。
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年轻化和技能的提高也吸引了制造业的转移。
技术进步:随着技术进步,部分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模式和工艺流程发生了改变。
发达国家由于人力成本高和技术更新换代缓慢,难以保持其在制造业领域的竞争优势。
而发展中国家则凭借其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快速的技术进步吸引了制造业企业。
国际贸易与投资:随着全球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发达国家的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市场份额,将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同时,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增加就业机会,也积极吸引国际制造业投资。
国际竞争与合作:各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也是全球制造业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部分制造业产能,可以降低自身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而发展中国家则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和经验,加快自身工业化进程。
促进经济增长:全球制造业转移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
一方面,制造业企业的转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的投资和技术引进也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贸易平衡:全球制造业转移对国际贸易平衡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制造业产能实现了进口替代效应,降低了自身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制造业企业提高了自身的出口竞争力,实现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cbf8c280242a8956aece461.png)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前言一、课程定位和性质个量分析——微观:研究单个经济主体(企业、家庭)在市场上的行为规律。
总量分析——宏观:以国民收入理论为核心,研究国民收支平衡规律及问题解决。
产业分析的经济对象:构成国民经济总体的各子系统和各子系统之间关系的演化与发展。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经济领域中产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政策与发展规律的应用经济学科。
研究产业经济学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产业组织合理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政策有效化、产业管理科学化均有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导论掌握产业的内涵及分类方法,理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重点:产业的概念、克拉克大分类法;关联方式分类法;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难点:产业分类。
一、产业的内涵1.产业属于中观经济的范畴。
2.产业是具有某类共同特征的企业的集合。
3.产业伴随分工的发展而发展。
4.产业具有多层次性——产业分化和产业融合.二、产业的分类方法产业分类是人们为了满足不同需要而根据产业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特征将企业的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分成不同的集合。
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有三次产业分类法、生产结构分类法、生产要素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关联方式分类法等。
(一)三次产业分类法定义——克拉克大分类法是以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作为产业分类标准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成三类: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
分类:第一产业: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资生产部门,广义上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第二产业: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资生产部门,广义上的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煤气、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从第一和第二产业三场活动中衍生出来的非物资生产部门。
广义上的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后发展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转移和承接是同步进行的。
每个国家或地区在选择产业转移和承接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外生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和交易效率比较优势所共同组成的综合比较优势,而避免选择有综合比较劣势的产业。
当这些比较优势之间有冲突时,选择何种产业应该由该国从事该产业的外生比较劣势是否超过其内生比较优势或交易效率中的比较优势而定。
总之,产业转移和承接都应当以综合比较优势原则为准则。
产业转移的趋势和机遇
产业转移是指某个时期某个产业或者产业集群从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过程和现象。
产业转移往往以投资形式出现,但本质上是现有生产能力在空间上的整体或部分转移。
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产业格局出现了新的局面,加速了沿海产业转移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利用率先开放和地域上的有利条件,抓住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和发展了大量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工业。
近30年来,我国东部地区承接了三次大的产业转移。
第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香港的大部分轻纺、玩具、钟表、消费电子、小家电等轻工和传统加工业的转移;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是台湾以及日本、韩国的电子、通讯、计算机产业的低端加工和装配的大规模转移;第三次是从2002年开始直到现在还在进行中的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以制造中心、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为代表的高端产业的转移。
目前我国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80%左右的加工工业,以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为主导的国际产业形成了加速向东部地区转移的新态势。
但随着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必然要求,再加上近年来东部地区加工工业开始出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商务成本不断提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腾笼换鸟”成为必然,我国东部地区加工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
从总体上看,东部产业转移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二是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转移的势头强劲;三是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四是来源地相对集中,大都来自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五是与东部地区相邻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中西部省区,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明显占优势。
当前东部地区正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积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一些产业已经出现明显转移趋势。
各地要抓住东部地区“腾笼换鸟”这一有利时机,增强开放合作意识,营造招商引资良好环境,以更积极的姿态、更有效的措施,抢占先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吸引大批东部产业进入,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空间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园区、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协作配套建设相对滞后,集聚能力不强,同时基础设施运转水平不高,设施共享率低,综合功能有待充分发挥;园区存量土地不足,不能满足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制约了招商引资工作推进,一些在谈招商项目因用地原因而撤销,一些签约项目因土地未交付或园区配套跟不上至今尚未开工建设;园
区、产业园的运作机制还不科学,规模、档次较低,与现代企业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导致开发进程缓慢。
融资渠道不畅。
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较多,尚未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资金实力弱,资信普遍不高,信用担保体系又不健全,融资普遍困难。
融资渠道不畅,影响中西部地区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滞后。
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组织层次低、规模小。
如现代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物流过程各个环节仍处于独立、分割的状态,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物流设施落后,物流运输、仓储的现代化水平较低,物流企业数量少,专业化操作程度低,服务质量和功能远远不能满足发展要求。
同时,信息化建设滞后,企业运用信息网络资源,提高生产和管理技术,开拓市场能力等方面还亟待提高。
这对中西部地区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将带来不利影响。
软环境建设仍较薄弱。
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各级服务经济主体的意识有所增强,但全社会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还不够浓,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专业技术人才不够多,科技创新体系、产业政策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
(一)要切实加强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领导
主动加强与东部地区的沟通联系,密切双方合作,积极选派干部到东部地区挂职锻炼,在人才引进、技术融入、市场接轨等方面加强与东部地区的交流合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出台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的高效运作机制。
同时,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在税收、用地、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二)要选准与东部地区的产业承接点
准确把握东部产业转移的规律和特点,认真分析研究引进什么产业、如何引进等问题,有效推进双方产业对接,增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利用综合成本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利用区位优势承接市场在外产业转移。
利用产业优势承接配套产业转移。
利用资源优势承接精深加工产业转移并利用资源换取新产业到地区发展。
注重引进和发挥龙头企业和大企业的带动作用。
要从随意性的招商布点向科学合理布局转变。
(三)构建融资服务体系
要努力开辟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探索建立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
积极吸纳外部资本,充分激活民间资本。
要完善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探索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创新风险投资基金。
金融机构要增加贷款种类和贷款抵押物种类,并适当提高现有资产抵押率,对成长型企业要扩大授信范围,增加授信额度,在授信范围内简化贷款手续和贷款担保手续,促进成长型企业快速发展,同时为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四)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及信息服务业,有助于降低产品的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产业转移提供快捷方便的通道。
一是要依托交通和专业市场的优势,努力推动运输、邮政、货运代理等企业向现代物流服务企业转型,提升服务水平。
建设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物流设施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培育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企业,尤其是引进和培育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推动传统仓储、运输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的整合,并建立规范有序的物流服务市场。
二是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充分发挥信息网络作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进企业融入国际国内竞争市场。
(五)要营造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良好环境
通过建立专门产业转移园区,健全相应机制,完善配套服务,提高管理水平,提供
优质环境。
在改善投资环境上下功夫,不仅注重软环境的建设,而且加大对道路建设等配套设施的扶持力度,灵活运用专业招商、定向招商、委托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加强交通物流、人力培训等方面工作,解决好土地、电价等重要问题,降低东部产业转移成本。
抓好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优化招商引资环境,进一步吸引企业、留住企业,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