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填图(DGSS)操作步骤教学文案共71页文档
DGSS数字填图部分操作全解
二 新建野外手图
步骤③ :转为掌上机数据
三 掌上机数据采集(Rgmap)
三 掌上机数据采集(Rgmap)
① 打开地图 ② GPS操作 ③ PRB数据采集 ④ 剖面数据采集 ⑤ 数据转出
三 掌上机数据采集(Rgmap)
① 打开地图:
运行程序
打开地图
三 掌上机数据采集(Rgmap)
② GPS操作:
剖面数据编辑与计算
四 桌面PRB数据整理(剖面)
剖面柱状图花纹录入
四 桌面PRB数据整理(剖面)
绘制剖面图
四 桌面PRB数据整理(剖面)
绘制剖面柱状图
四 桌面PRB数据整理(剖面)
输出剖面数据
五 实际材料图
打开实际材料图:
(1) 更新野外总图库到实际材 料图
(2) 打开实际材料图(两种方 式)
(1) 编辑GEOLINE.WL图层
在连图过程中,需要GEOLINE.WL图 层始终处于当前编辑状态
(2) 复制内图框线
找到图框的线文件,选中图框内框线并复制到GEOLINE.WL图层 中。 利用“其它”菜单中的复制、粘贴等功能完成图元复制。
综合浏览和查询工具:
(2) PRB数据综合 查询工具
四 桌面PRB数据整理(总图)
综合浏览和查询工具:
(3) PRB多级质量 检查
四 桌面PRB数据整理(总图)
综合浏览和查询工具:
(4) 输出野外记录簿
四 桌面PRB数据整理(总图)
PRB数据统计工具:
(1) 采样样品分类数量统计
(2) 路线工作量统计,包括统计5(25)万图幅 下所有2.5(10)万路线的功能。
新建工程时必须要选择背景图层
背景图层的作用: (1)提供工作区数 据采集背景资料。 (2)初始化工作区 地图参数。
DGSS讲解课件
17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
槽探工程(编录)
①探槽基本信息的录入 ②探槽地质数据录入规则 ③探槽坐标系与取值约定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
①探槽基本信息的录入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
②探槽地质数据录入规 则
数据录入的顺序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A.必须先录入导线库。 B.导线数据录入后,才能输入轮廓库和分层库。 C.其它数据只有在导线库和分层库有数据的情 况下,才能输入数据。这是因为采样、素描、产 状、刻槽必须在某一导线号和某一分层号进行数 据采集的。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
(1)、建立矿区工程
使用背景图层建立 工程。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
(2)、整理矿区数据
将矿区槽井坑钻以及勘探线信息等数据形 成固定格式的电子表格。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
(3)、数据导入步骤
工程基本信息:
1)收集并整理矿区工程基本信息,建议形成表 格。
2)投影成点文件。合并到矿区的工程文件,最 快的办法做成表格格式
1 (0,0) (0,2) (0,1) (0,-0.8)
2 (5,0) (5,2) (5,1.5) (5,-0.6)
3 (15,0) (15,1) ( 15 , 0.8 ) ( 15, -0.5 )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
分层库
分层位置信息:纵坐标遵循 “尺(基线)上为正”“尺 (基线)下为负”的原则; “计算交点”的含义为在绘制 素描图时自动延长槽壁上的分 层线,使之与基岩界线和槽底 线相交,此时“底分层线x11” 将采用交点值,而不需要用户 填写。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
二、PRB库的建立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
二、PRB库的建立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
三、矢量背景图的准备
DGSS数字填图部分操作2013
五 实际材料图
(3) 地质连图 充分运用多源数据 通过不同检索手段 合理运用V字型法则
五 实际材料图
连图和拓扑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技巧:
a. 设置MapGis基础软件平台系统参数主要指“结点/裁剪搜索半径” (1e-009或更小)。 灵活运用快捷键导航:F5(放大),F6(移动),F7(缩小)。 如果已知线类型,可在连图过程中顺便设置线参数,以便后续工作。
五 实际材料图
实际材料图综合工具:
(6) 地质界线地质代码和参数一致性检查:
五 实际材料图
拓扑重建的方法:
原始数据变动之后,地质区文件需要进行拓扑重建。
此时利用系统提供的“带参数的label点保存”等技术 手段,可以使拓扑重建的过程由全局修改变为局部修 改,由复杂变得简单,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 掌上机数据采集(Rgmap)
③ PRB数据采集
地质点P过程是 PRB过程的核心, 其他采集过程隶属 于P过程。 R、B过程与样品、 产状、照片等采样 过程在1个地质点内 顺序编号。 定点后,须完成该 点所有采集过程才 可以定下一个点。 R过程 B过程
P2q P2m
P过程
D3645
三 掌上机数据采集(Rgmap)
2 注意:
①分层位置记录分层起点值。 ②跨导线不分层时,在导线起 点处(0米)重新记录该分层。 ③采样过程按分层顺序编号
剖面测制:
0-1导,方位40,坡角+2,斜距100米 分层:0-30米, 1层 30-80米, 2层 80-100米,3层 1-2导,方位44,坡角-2,斜距100米 分层:0米处,跨导线未分层,
二 新建野外手图
步骤① :设计路线 选择相应菜单项或在视图右侧工具条中选择 图标,在图中设计路线(折线)并录入属性。
数字填图DGSS教程野外数字地质剖面调查
4.3.4 重新绘制剖面图和柱状图
4.3.4.1 生成剖 面柱状 图
4.3.4.2 生成剖面图
The End
按室内分层剖 面厚度计算
室内分层号的数 据录入编辑。可 以把分层厚度计 算编辑框的字段 说明条,用鼠标 拉开新分层号 (变宽),要输 入哪一层,双击 新分层号,在该 位置会变成编辑 框,用户可直接 输入。
剖面厚度计算
剖面厚度计算
高精度剖面厚度 计算
真厚度就是导线 (斜距)的长度。 计算完毕,在厚度 计算框中(最下面 的编辑框中),自 动填入计算结果。
剖面编号规定: “PM”+三位数字 如PM001
①创建新剖面
注意: 再次进入已有剖面 时,只需直接点击 OK进入剖面
②确定剖面编号及
字数
③点击OK
4.2.3打开剖面
①剖面选择 ②选择剖面编号
I48C004001
张克信 朱云海 林启祥 03-8-2
张克信 朱云海 张智勇 03-8-10
注意: 要编辑剖面信息,必须在步骤③中,
产状位置画分层线: 可以在产状的位置上按产状要素绘制 分层线,但分层线的长度比正常的分层线短一些。该功能 便于用户画岩层花纹
剖面图绘制
①图形选择/ 生成剖面图
剖面图、柱状图形成
③程序自动绘制剖面图
②输入绘制剖面图参数
柱状图绘制
①图形选择/ 生成柱状图
剖面图、柱状图形成
③程序自动绘制柱状图
②输入绘制柱状图参数
4.2 数字地质剖面实测方法
4.2.1 在掌上机数字剖面系统中创建好一个 新剖面后,按操作规程详细记录导线号、导线 方位、导线长度、坡度、分层号; 逐层详细 记录各层分层斜距、岩性、岩相、构造、各 类面理(岩层、沉积交错层前积纹层、构造 置换面理、岩浆岩流面、断层面等)、线理 (各类构造线理、岩浆岩流线等)产状及测 量位置、各类样品采样位置、照相或素描位 置等内容。主要操作步骤如下:
DGSS空间数据库操作-图文
DGSS空间数据库操作-图文21空间数据库操作21.1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基本技术路线与操作流程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提供了与业务流程融合的建库模式(微工作流),把数据生产融入到生产一线,对主要原始数据和主要最终成果数据库进行统一描述、统一组织、统一存储由地质人员自己在工作过程中逐步生产不同阶段的数据库和数据产品。
使项目人员可以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中体会到新技术带来的好处,形成新的工作模式,对提高研究精度、效率和成果的表现形式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21.1.1基于一体化建库模式的迭代建库解决方案图21.1.1基于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空间数据库迭代建库过程21.1.2一站式建库流程对于地质人员而言,空间数据库中的要素类、对象类等是可以通过软件的一站式流程实现自动化提取。
在此基础上,地质人员修改完善建库内容,从而降低了建库过程的操作难度。
图21.1.2一站式建库流程说明如果是首次操作,建立空间数据库,其流程如图21.1.3:图21.1.3首次建库一站式流程存在两种情况,需要更新数据库内容:(1)实际材料图、编稿原图信息改变;(2)填图单位信息表(地层单位信息表)修正。
数据库更新(一站式)流程如图21.1.4:图21.1.4数据库更新(一站式)流程系统提供分步骤建库工具(图21.1.5),详见本章各节。
图21.1.5分步骤建库流程21.1.3基于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拓扑重建技术方案如果对实际材料图或编稿原图进行修改,重新拓扑造区,则原先的“地质界线”线文件、“地质体面实体”区文件的属性信息会丢失;空间数据库的基本要素类、对象类有可能发生改变。
这些改变有可能是局部的,如果无法提供自动化工具,则会在无形中增加地质人员重新整理的工作量。
因此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提供了拓扑重建解决方案,将在建库流程中充分利用“区文件生成Label点”、“合并Label点”、“备份线属性和参数”、“还原线属性和参数”以及“增量继承与更新对象类”等工具,快速更新要素类(图形参数和属性信息)和对象类,在保证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要素类之间严格的拓扑关系一致性的同时,也实现了对象类的增量式更新过程。
DGSS空间大数据库操作
21 空间数据库操作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的过程是对各阶段数据尤其是编稿原图阶段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综合与解释的过程,是成果标准化以及提供专题服务的最直接体现。
空间数据库模型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DD2006 06)为依据。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为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无缝集成、融合和应用提供了可操作平台,地质人员可借助系统提供的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法和工具,方便地对不同阶段的资料进行继承和综合分析。
系统自动提供空间数据库模板,其基本内容直接继承编稿原图或实际材料图。
21.1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基本技术路线与操作流程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提供了与业务流程融合的建库模式(微工作流),把数据生产融入到生产一线, 对主要原始数据和主要最终成果数据库进行统一描述、统一组织、统一存储由地质人员自己在工作过程中逐步生产不同阶段的数据库和数据产品。
使项目人员可以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中体会到新技术带来的好处,形成新的工作模式,对提高研究精度、效率和成果的表现形式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21.1.1 基于一体化建库模式的迭代建库解决方案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过程是一个“认识—提高—认识—再提高”的过程。
地质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根据前人资料或项目验收专家组意见对已经连好的实际材料图或编稿原图进行修改。
当实际材料图或编稿原图发生改变时,从其继承主要信息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也需要同步更新,以保证不同阶段整理分析的数据尤其是空间信息的一致性。
因此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中采用“迭代”的思想,结合面向对象的第三代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模型,利用“不同阶段数据模型的继承和传递的技术”将实际材料图、编稿原图等不同阶段数据库进行互通与继承,通过反馈、逐步完善《DD2006-06 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规定的建库内容(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
迭代过程如图21.1.1所示。
图21.1.1 基于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空间数据库迭代建库过程21.1.2 一站式建库流程对于地质人员而言,空间数据库中的要素类、对象类等是可以通过软件的一站式流程实现自动化提取。
数字填图(DGSS)操作步骤
二 新建野外手图
步骤③ :转为掌上机数据
三 掌上机数据采集(Rgmap)
三 掌上机数据采集(Rgmap)
① ② ③ ④ ⑤ 打开地图 GPS操作 PRB数据采集 剖面数据采集 数据转出
三 掌上机数据采集(Rgmap)
① 打开地图:
运行程序
打开地图
三 掌上机数据采集(Rgmap)
下面介绍具体的方法。
五 实际材料图
拓扑重建的方法:
(1) 由现有的geopoly文件生成代参数的label点文件
此功能不仅可以将原有区图元的属性内容保存于label点 中,同时将区参数(区颜色,区网纹)等也存储其中,可以 大大节省拓扑重建过程中重新赋颜色,修改参数等方面 的工作量。
五 实际材料图
五 实际材料图
拓扑检查及排错:
建立地质界线拓扑关系: a.自动剪断线 b.线拓扑检查 c.对每一条悬挂线进行检查、处理(注意断层)
五 实际材料图
地质体的形成(拓扑造区):
(1) 地质线转弧段(两种方法):
注意勾选“弧段可见”选项
五 实际材料图
地质体的形成(拓扑造区):
(2) 地质体区拓扑检查:
b. c.
d.
e. f. g. h.
遇结点断开。合理运用相交线剪断功能(母线剪断)。
灵活运用画线快捷键:F8(加点),F9(退点),F12(捕捉线头)。 在联接线和建立结点时,注意使用捕捉线头功能。 当地质界线与内图框相临时,应使其适当超过内图框。 建立结点时,线参数要设置为“折线”,不能为“曲线”。
二 新建野外手图
步骤① :设计路线 选择相应菜单项或在视图右侧工具条中选择 图标,在图中设计路线(折线)并录入属性。
数字填图DGSS教程02-前期准备
①投影变 换--投影 转换--成 批文件投 影转换
方法一
成批文件投影转换
②设置“当前投 影参数”与“目 的投影参数 ”
③开始投影
第四步:投影变换
方法二 工作区直接投影转换
在MAPGIS实用服务-投影变换中,在 文件中打开需要进行投影变换的地形数 据。
④ 开始转换
① 选择文件
③ 目的 投影参数
在投影变换中进行转换,用 工作区直接投影转换。
矢量字库目录C:\PROGRAM FILES\DGSS\CLIB 系统库目录C:\PROGRAM FILES\DGSS\SLIB 系统临时目录C:\PROGRAM FILES\DGSS\TEM
注意:安装完成后,在工作盘D盘根目录下建立DGSdata文件夹
工作数据的 路径下所有 的图幅,双 击图幅下的 数字填图即 可进入图幅 数据。
2.5.6 对不同时代形成的地质资料,进 行综合分析,对前人的填图单位进行合 理的归并和重新厘定。
2.5.7 对前人的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原始资料 (如野簿,实际材料图,野外手图,编稿地质图等), 要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经野外调查验证后,筛选 出可以利用的地质路线资料,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 录入到数字填图系统中,并进行批注,可与实测地
进入数字地质调查综合信 息平台后的界面
野外实际数据
成果数据
快捷方式进入地质路线及剖面
实测剖面的界面
工作数据的 路径下所有 的图幅
第一次进入数字填图桌面系
统时需要在设置中设置工作 数据、系统数据的路径及修 改目录环境。
2.4 图幅PRB库的建立 2.4.1 打开DGSS填图程序 2.4.2 选择工作区 2.4.3 1:50000图幅选择
2数字地质填图前期准备填图前期准备2数字地质填图前期准备21野外数据采集装备22数字地形资料23数字填图程序的安装23数字填图程序的安装24图幅prb库的建立25前人地质资料收集综合分析利用及数字化21野外数据采集装备准备211数字填图装置212野外数据采集器213野外数据采集装备要求2
数字填图操作流程
数字填图操作流程1:5万数字区调操作流程中国地调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张彦杰2012年6⽉⽬录1野外总图库创建 (1)2野外路线数据采集 (3)2.1创建野外⼿图 (4)2.2野外⼿图数据转⼊掌上野外数据采集系统 (7)2.3地质路线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操作 (8)2.4野外路线资料室内整理 (23)2.5复查野外路线数据的录⼊ (46)3野外⼿图数据⼊野外总图库 (54)3.1野外地质数据导⼊野外总图库 (54)3.2野外总图库数据整理 (59)4数字实际材料图制作 (74)4.1进⼊实际材料图库 (75)4.2地质体界线形成 (76)4.3地质体⾯形成 (83)4.4地质体赋属性 (88)4.5实际材料图整理 (92)4.6地质代号批注修改并⾃动回填原始资料库 (94)5编稿原图的制作 (96)5.1打开编稿原图 (97)5.2全⾯编辑整饰编稿原图 (99)6专题图的制作 (102)7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 (105)7.1基本概念 (105)7.2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数据集 (105)7.3地质图数据库建库基本操作 (107)7.4编稿原图及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修改操作 (141)7.5数据库提交 (153)序为更好地推⼴应⽤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在数字地质调查项⽬⼯作实践的基础上编写了“1:5万数字区调操作流程”。
⽂稿实例数据引⾃1:5万XX幅,该图幅是中国地地调局2006年在XXXX 部署的1:5万4幅联测区调项⽬其中⼀幅。
该项⽬历时4年,⼤致经历了资料收集→设计编写→野外调查→最终野外验收→成果报告编写→成果评审→修改认定→资料汇交等阶段⼯作流程。
项⽬全程采⽤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完成,野外填图阶段共设4个填图⼩组,配备4套野外采集设备(包括掌上机、数码相机),桌⾯电脑6台,打印机1台。
项⽬野外原始资料(包括实际材料图库、野外⼿图库、野外总图库)按1:5万图幅所辖的1:2.5万图幅进⾏数据采集、组织管理。
剖⾯数据、编稿原图、地质图空间数据库、遥感解译数据库及综合成果数据库等按1:5万图幅进⾏组织管理。
DGSS操作教程
9、选择背景图层文件。此文件夹为标准图框所在文件夹 10、点击确定之后如图
空白区添加文 件,后续操作 和 mapgis 类似 就不一一详述 了
1:50000 图幅工程建立方法 1、首先如图选择 1:50000 图幅
2、选择工区所在省份如下图
3、选择对应工区位置
4、记录相应图幅图幅编号
5、打开校正配准系统
6、选择根据图幅号生成标准图框,将第 4 步所记录的图幅号输入
7、输入图幅号,并生成标准图框
8、选择输入图框文件名,椭球参数
பைடு நூலகம்8、建立好标准图框后找到对应文件夹,此文件夹即为背景图层文件夹
数字填图DGSS数字填图地质调查平台操作72页PPT
数字填图DGSS数字填图地质调查平 台操作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DGSS数字填图部分操作成果数据库之前全解
背景图层的作用: (1)提供工作区数 据采集背景资料。 (2)初始化工作区 地图参数。
一 新建图幅工程
新建工程后需手动添加需要的背景图层:
一 新建图幅工程
再次打开工程有两种方式:
打开最近的工作区菜单
工作区控制台
一 新建图幅工程
编辑PRB字典库,为野外数据采集做准备:
其他采样过程: 产状 照片 素描 样品 化石
三 掌上机数据采集(Rgmap)
④ 剖面数据采集
创建新剖面
剖面数据采集
三 掌上机数据采集(Rgmap)
实测剖面测制记录规则
0 30米
1层 2层
80米1
3层
50米 4层
剖面测制:
0-1导,方位40,坡角+2,斜距100米
分层:0-30米, 1层
输出剖面数据
五 实际材料图
打开实际材料图:
(1) 更新野外总图库到实际材 料图
(2) 打开实际材料图(两种方 式)
菜单方式
标签方式
五 实际材料图
实际材料图中新增文件:
(1) GEOPOLY.WP 区文件。用于存储地质面实体。
(2) GEOLINE.WL 线文件。用于连接地质界线。
(3) GEOLABEL.WT 点文件。可用做地质面实体的标注点。
30-80米, 2层
80-100米,3层
1-2导,方位44,坡角-2,斜距100米
分层:0米处,跨导线未分层,
0-50米,仍为3层
50-100米,4层
2
注意:
①分层位置记录分层起点值。 ②跨导线不分层时,在导线起 点处(0米)重新记录该分层。 ③采样过程按分层顺序编号
数字填图(DGSS)操作步骤
③ PRB数据采集
基本PRB过程:
➢ 地质点 ➢ 分段路线 ➢ 点和点间界线
其他采样过程:
➢ 产状
➢ 照片
➢ 素描
➢ 样品
➢ 化石
ppt课件
19
三 掌上机数据采集(Rgmap)
④ 剖面数据采集
创建新剖面
剖面数据采集
ppt课件
20
三 掌上机数据采集(Rgmap)
实测剖面测制记录规则
0 30米
1层 2层
ppt课件
4
一 新建图幅工程
新建工程时必须要选择背景图层
背景图层的作用:
(1)提供工作区数 据采集背景资料。
(2)初始化工作区 地图参数。
ppt课件
5
一 新建图幅工程
新建工程后需手动添加需要的背景图层:
ppt课件
6
一 新建图幅工程
再次打开工程有两种方式:
打开最近的工作区菜单
ppt课件
工作区控制台
ppt课件
14
三 掌上机数据采集(Rgmap)
① 打开地图 ② GPS操作 ③ PRB数据采集 ④ 剖面数据采集 ⑤ 数据转出
ppt课件
15
三 掌上机数据采集(Rgmap)
① 打开地图:
运行程序
打开地图
ppt课件
16
三 掌上机数据采集(Rgmap)
② GPS操作:
参数设置
设备连接与定位
ppt课件
D1044
各项目可根据自身项目的具体情况自定义路线号与地质点号的分配规则。
ppt课件
10
二 新建野外手图
步骤② :新建野外手图工程 两种方式:
对话框方式
ppt课件
数字填图教程01-概述
1.3 一些常用术语
PRB数据模型: PRB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
是描述PRB的基本过程、支配PRB的基本过程组合的规则及运 是描述PRB的基本过程、支配PRB的基本过程组合的规则及运 PRB的基本过程 PRB 用整个PRB过程的公共机制的数据模型。共有10 PRB过程的公共机制的数据模型 10个野外数据 用整个PRB过程的公共机制的数据模型。共有10个野外数据 采集实体数据模型构成。它们是地质点、分段路线、点上和 采集实体数据模型构成。它们是地质点、分段路线、 点间界线、GPS点位 样品、化石、产状、素描、照片、 点位、 点间界线、GPS点位、样品、化石、产状、素描、照片、设计 路线。PRB数据模型均有描述空间位置和观测内容 数据模型均有描述空间位置和观测内容( 路线。PRB数据模型均有描述空间位置和观测内容(结构化与 非结构化描述)的三部分组成。 非结构化描述)的三部分组成。
PRB基本过程: PRB基本过程: 基本过程
由地质点(Point,简写为P)、点间路线(Routing, 由地质点(Point,简写为P)、点间路线(Routing,简写 点间路线 )、点上和点间界线 Boundary,简写为B 点上和点间界线( 为R)、点上和点间界线(Boundary,简写为B)三个基本过 程组成。地质点P 程组成。地质点P过程是指野外路线所通过的地质界线等进行 地质观测点控制的过程。分段路线R 地质观测点控制的过程。分段路线R过程是两个地质观测点之 间的实际分段路线描述记录的控制过程。点间界线B 间的实际分段路线描述记录的控制过程。点间界线B过程是依 赖于R的过程,它是对两段R之间的界线来进行分段描述。 赖于R的过程,它是对两段R之间的界线来进行分段描述。
RGMAP
1.1 数字填图调查的含义
数字填图教程
1.2 数字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
数字地质调查 - 从地质填图中应用计算
机野外数据采集技术入手,在确定地质填 图空间数据表达的基础上,遵循传统地质 填图的规律,在不约束地质工作者地质调
查思维的前提下,既能满足计算机处理的
需要,又能保证地质工作者取全、取准各
项地质观测数据。
1.2 数字地质填图的目的任务
①mapgis主菜 单中选择 “输入编 辑”—“新建 工程”—“从 文件导入”
③在工程中添加项目, 将校正后的原图文件 全部添加,套合原图 与标准图框
第四步:投影变换
①投影变 换--投影 转换--成 批文件投 影转换
方法一
成批文件投影转换
将原图文件进行投影变换,目 的是将单位“毫米”转化成 “米”
2.1.1
数字填图装臵(the devices for digital mapping ): 是用于数字填图的 现代化野外设备,它 们包含下列五件基 本装臵:
数字填图装臵
(1) 用于野外数据采集的掌上计算机(可以是运行PLAM OS 或WINDOWS CE的掌上计算机、手持计算机、平板电脑); (2) GPS(可以是PC插槽接口GPS、夹克GPS或蓝牙GPS); (3) 便携式计算机(CPU PIII以上、内存128M以上、硬盘20G以上);
(3) 数码照相机和数码摄相机;
(4) 数字语音录入笔。
2.1.2 野外数据采集器
野外数据采集器是野外数据采集信息化的 重要平台,是野外数据获取技术的基础。
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地质观测的工作方式要 求随身带到野外的设备: • 能够描述与管理复杂的信息 • 具有足够的存储容量 • 具有与室内所用系统的接口 • 适应野外工作环境,应体积小、重量轻、功 耗低、连续工作时间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