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和建议 王国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和建议
王国胜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由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且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一)生态农业基础进一步夯实。我县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西高东低,地貌类型复杂多样。1995年,我县作为河北省第一批生态农业试点县,先后制定了《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农业生态环境管理规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植物资源丰富。西部低山丘陵区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和灌草丛,草本植物以白草、胡枝子为主,灌木以野生酸枣和荆条为主,乔木主要有核桃、柿子等。山前平原地区为粮田,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豆类等,经济作物有蔬菜、棉花、花生等。“永年洼”湿地生态系统主要以芦苇为主,木本植物主要有龙爪柳、垂柳等,人工开发的湿地主要是莲藕。根据自然环境特点及农业发展现状,我县立足优势,因地制宜,建成了五大生态类型区:京广铁路以西林粮草牧综合发展的旱作农业生态类型区(位于京广铁路以西的中低山丘陵区,耕地面积12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2.5%),中部粮棉高产高效种植多种经济生态类型区(位于京广铁路以东永年县中部,耕地面积30 多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约31.2 %),东北部防护林立体种植生态类型区(位于永年县东北部,耕地面积约1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约15.6%),东南部低平原设施农业生态类型区(位于永年县东南部,耕地面积约3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约36.4 %),“永年洼”观光生态农业类型区(位于永年县广府镇,洼地面积约2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二是水利设施较为完善。近年来通过实施生态水网建设,滏阳河水质达到了3级灌溉水质的要求,恢复了滏阳河西八闸灌区和莲花口灌区,灌区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有效提高了我县东南农业生产抗旱能力。三是生态环境保护较好。通过生态县建设,取缔了以小造纸、小
炼油等为首的“十五小”企业,为生态农业发展营造了较好的自然环境。同时,组织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50万亩,每亩节约化肥2.2 公斤,总节约化肥1100吨,节约农业投入 550万元。从近几年农业环境监测来看,农田灌溉用水、土壤、大气达到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要求,特别是京广铁路以西的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良好,完全符合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标准,个别区域达到了有机农产品生产的环境要求。2008年,全县制定种植业地方标准102项,基地环评面积70.8万亩,12个蔬菜品种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建成了国家级大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已申报国家级大蒜地理标志保护。
(二)特色农业建设稳步推进。2008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08.18万亩,总产48.47万吨,被农业部命名为“粮食生产基地县”。油料播种面积3.82 万亩,棉花播种面积5.17万亩。蔬菜产业,种植面积 70 万亩,鲜菜年销售量居全国第4位,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蔬菜产业十强县”、“河北蔬菜之乡”及“河北大蒜之乡”。畜牧产业稳步发展,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8 %以上,被确定为河北省养鸡超千万只大县和畜牧养殖大县。全县林业迹地面积 3万亩,四旁植树115万株,森林覆盖率达15.1%,城区绿化率28.5%,水土流失、荒漠化以及旱涝等生态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县蔬菜、大蒜、粉皮、面粉加工、蛋鸡养殖等产业,年销售额达40多亿元。特别是永年蔬菜、永年大蒜、企美芦笋、永年粉皮加工业,成为我县的特色产业。全县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户均纯收入达6000 元以上。
(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成绩斐然。全县20个乡镇全部建立了沼气物业服务组织和服务分站,100多个示范村设立了物业服务点。2008年,打造沼气精品示范村50 个,建设沼肥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30万亩,沼气入户率22.3%,全县沼气池保有量3.8万户,名列全省第一。
(五)文明生态村创建成效显著。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扎实开展,148 个创建村的村容村貌和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涌现出姚寨、刘营、广府等文明生态示范乡镇,梁刘营村被确定为河北省平原村创建模式,杜刘固村被树为邯郸市创建样板。杜刘固村作为乡村清洁循环利用试点村,建成了两站、一中心(测土配肥站、生活垃圾处理站和村民物业管理中心),顺利通过了农业部的验收,并且其示范带动效应已开始凸现,有效地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六)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建立健全了以县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以临洺关、广府、西苏等8个区域服务站为中心,以科技进村服务站、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技服务推广体系。全县拥有农技推广人员354名,其中推广研究员3名,高级农艺师19名,农艺师85名,助理农艺师128名,技术员119名,为推广生态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撑。
二、存在问题及不足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惠农政策,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发展生态农业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 五大生态类型区建设功能有待完善和提高。五大生态类型区建设虽然初见成效,但与生态农业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其应有的经济、社会效益还未充分显现。生态农业工程建设、生态技术和模式的推广还需要不断充实完善,特别是“永年洼”原生态环境的恢复、保护和开发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县域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较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例如,我县大蒜加工企业多达200余家,但大多数企业还是作坊式操作,技术含量不高,质量参差不齐,盈利能力差,市场稍有波动,生产便难以为继。
(三)农民群众生态意识较差,对生态农业认识不到位。生态农业作为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农业生态体系,在实践中已逐步显示出其合理性和优越性。但在具体工作中,部分干部群众对生态农业含义理解得不深不透,有的甚至很陌生,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由于缺乏必要的宣传和引导,农民只注重开发现存资源见效快、产值高的项目,重视眼前利益,部分保护资源、培肥地力、减少环境污染等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我县春旱、夏涝、干热风、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春旱,十有八九发生,干热风、冰雹等自然灾害十有七八发生。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田基础设施老化,农田方田林网化程度低,严重影响了农田的抗灾能力。特别是西部山区,由于缺乏必要的灌溉井,80%的耕地只能望天收。
(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快,农业科技含量不高。随着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主要以妇女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