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一、力和压力1.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用牛顿(N)表示。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状态、形状或速度,使物体发生位移或形变。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将多个力合并为一个力,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拆分为多个力。

5.力的平衡:在力的合成等于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在力的合成不等于零时,物体处于力的不平衡状态。

6.压力的概念:单位面积上的力称为压力,用帕斯卡(Pa)表示。

7.压力的计算公式:P=F/A(P为压强,F为作用力,A为受力面积)。

二、力的测量1.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常用仪器,力的单位是牛顿(N)。

2.弹簧的伸长量与作用力成正比的原理:胡克定律。

3.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灵敏度:力的测量范围称为量程,单位力产生的示数变化量称为灵敏度。

三、平衡力与摩擦力1.平衡力和重力:当物体受到与重力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力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2.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的情况:悬挂重物的情况下,悬挂点受到的拉力等于重力的大小。

3.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的分析:分解力的平衡条件,绘制力的平衡示意图,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进行分析。

4.摩擦力的概念: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时,两个接触物体之间存在的力称为摩擦力。

5.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6.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物体间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物体材料等。

四、力的作用效果1.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状态、速度或形状。

2.速度对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速度的力称为加速度,使物体速度减小的力称为减速度。

3.力对物体形状的作用效果:拉力使物体变形产生拉伸应力,压力使物体变形产生压缩应力。

4.力对物体状态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例如使物体开始运动或停止。

五、动力与机械能1.动力的概念:使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物体状态的力称为动力。

2.动力的大小和方向: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有关。

3. 动力计算公式:F = ma (F为力,m为物体质量,a为加速度)。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多彩的物质世界1. 质量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还有吨(t)、克(g)、毫克(mg)。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2. 质量的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量质量。

天平的使用:“放”: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称”:左物右码,通过增减砝码和移动游码使横梁再次平衡;“读”:物体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3. 密度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rho = \frac{m}{V}\),其中\(\rho\)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主单位是千克/立方米(kg/m³),常用单位还有克/立方厘米(g/cm³)。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4. 测量物质的密度测量固体的密度:用天平测出固体的质量\(m\),用量筒测出固体的体积\(V\),根据公式\(\rho = \frac{m}{V}\)计算出固体的密度。

测量液体的密度: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_1\),将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测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_2\),液体的密度\(\rho = \frac{m_1 m_2}{V}\)。

二、运动和力1. 机械运动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运动的快慢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公式:\(v = \frac{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1. 力学-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垂直向下。

-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力图恢复原状的力。

-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在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 力的合成与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2. 热学- 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 热量: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的能量。

- 热膨胀和冷缩:物体在温度变化时体积的变化。

-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3. 电学- 电荷:物体带电的量度。

- 电流: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 电压:单位电荷在电场中移动时所做的功。

-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

- 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 串联和并联电路:电路中元件的连接方式。

- 电功率:单位时间内电能的转换率。

4. 光学-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反射:光遇到物体表面时返回的现象。

- 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 色散:白光通过介质后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的现象。

-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或发散作用的透镜。

-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体在凸透镜的焦距内、焦距上、焦距外的成像特点。

5. 声学-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介质传播。

- 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

- 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回来的现象。

- 声速: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6. 原子物理-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一、力学1.速度与加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加速度、瞬时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2.运动的描述与分析:位移、时间与速度关系的图表表示,平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的分析与计算。

3.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与惯性参照系的概念,质点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分析。

4.牛顿第二定律:力的概念,质点的加速度与受力大小的关系,力的合成与分解。

5.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力的特点与性质。

6.机械能守恒: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与动能之间的转化,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7.方向定律:曲线运动的离心力与切向加速度,绳子中的张力。

二、热学1.热与温度:热的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物体温度的测量与转换,热平衡。

2.物体的热传递:热传导定律,导热系数与导热性能,热传导的应用。

3.热量与功:功的概念与计算,热量的单位与计算。

4.温度与热量变化:温度与内能的关系,物质的比热容,热量的传递与温度变化的计算。

三、光学1.光的传播与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及其应用,虚像与实像的概念。

2.光的折射:光的折射定律及其应用,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向和速度的变化。

3.透镜与光学仪器:凸透镜与凹透镜的特点与用途,透镜成像的规律与公式,虚像与实像的概念与判断。

四、电学1.静电学:静电荷与静电力的性质,库仑定律,电场的概念与性质。

2.电流与电阻:电流的概念与电流的计算,电阻、电压和电流大小的关系,欧姆定律。

3.并联与串联:电流在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中的分布,电压和电阻的计算。

4.电功与电能:电功的计算,电能的转化与保存。

5.磁学:电磁现象,磁感线的概念与性质,交流电和直流电的区别。

五、声学1.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机制,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播路径的关系。

2.声音的特性:声波的振动周期与频率,声音的强度与音量的关系,共振与声音的增强。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完整版)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完整版)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完整版)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完整版)1. 运动和力- 速度、加速度、位移、时间的关系-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 加速度和位移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惯性、质量和力的概念2. 动量和能量-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冲量- 力的合成和分解- 动能、动能定理和功- 势能和机械能守恒定律3. 热学- 温度、热量、能量的关系- 物体的温度测量和热平衡-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热膨胀和热量计算- 温度与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相变和比热容4. 光学- 光的传播和速度- 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 凸透镜和凹透镜- 成像的规律和方法- 光的色散和光的组成- 光的波粒二象性5. 声学- 声的传播和速度- 声音的反射和折射- 声音的音调和音量- 音的频率和波长的关系- 声音的共振和回声- 声的干涉和衍射6. 电学- 静电- 电流、电压和电阻- 电路的搭建和基本定律- 电能和电功率- 简单电器的使用和安全- 磁场和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 电磁感应实验和电磁感应定律7. 压力和浮力- 压力的定义和计算- 压力的传递和液体的压强- 压强和面积的关系- 浮力和浮力的计算- 显微镜、望远镜和水泵的原理和应用这些知识点是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能够建立起对物理世界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并能够用物理知识解释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加深对物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物理九年级重点知识点

物理九年级重点知识点

物理九年级重点知识点一、内能1. 分子热运动-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证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例如,打开一瓶香水,不久后整个房间都能闻到香味,这就是香水分子扩散的结果。

- 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当分子间距离较小时,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较大时,表现为引力。

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而固体很难被拉断,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2. 内能- 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 影响内能的因素:温度、质量、状态等。

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质量越大,内能越大;物态变化时,内能也会改变,例如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内能增加。

-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例如,压缩空气引火仪中,通过迅速下压活塞对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而使棉花燃烧;而打气筒打气一段时间后,筒壁会发热,是因为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通过热传递使筒壁发热。

- 热传递: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

热传递的方式有传导、对流和辐射。

例如,冬天用热水袋取暖,是通过热传递使人体内能增加。

二、比热容1. 比热容的概念- 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或降低)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 表示。

- 单位:J/(kg·^∘C)。

- 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C),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C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水的比热容较大,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汽车发动机用水做冷却剂,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在吸收相同热量时升高的温度较小。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3篇)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分子来构成,无规则运动永不停。

相互作用引和斥,三点内容要记清。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相接触,彼此深入对方中,固液气间都扩散,气体扩散速最快。

3、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

4、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小。

热传递:外界向物体传热,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向外界传热,物体的内能减小。

5、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6、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转移量,单位是焦耳。

常见考法这部分知识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

以北京市为例,在近三年的中考中,考察这部分知识的考题共出了5道。

在题型分布上,出了三道选择题,一道填空题,一道实验题。

在知识点分布上,连续三年的选择题都考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这一知识点,除此之外,04年出了一道考察“分子引力”的实验题(1分),06年出了一道考察“扩散现象”的填空题。

在难易分布上,所有的考题都属于容易档次。

可以推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这一知识点在今年的中考中依旧会是重点考察的知识点。

误区提醒1、温度能够影响扩散的速度;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3、做功的实质是不同形式的能的转化,热传递的实质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典型例题】例析: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 潮湿的地面会变干B. 扫地时,太阳下能看到大量尘埃的无规则运动C. 打开香水瓶满屋飘香D. 将一滴红墨水滴在一杯水中,很快整杯水变红了解析:A洒在地面上的水变干是蒸发现象,而蒸发的实质是液体中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有些运动速度较快,能量较大,有能力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跑出液面成为气体分子,可见蒸发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最全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最全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最全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完整版)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一、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如果物体(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一切物体都是在运动(2)相对静止二、运动的快慢1.速度(1)物理意义: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v=s/t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每秒(m/s)(4)单位:m/s km/h换算 1m/s=h2.匀速直线运动(1)概念: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不变。

3.变速运动(1)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2)公式: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即 v=s/t三、长度、时间及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更准确的测量就要选用游标卡尺等其他工具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 km=10m 1m=10dm 1dm=10cm 1cm=10mm1mm=10μm 1m=10μm1m=10nm 1μm=10nm4、刻度尺的使用: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一、力和压强1. 力的概念和性质: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有大小和方向,可以使物体运动或形状发生变化。

2.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多个力可以合成一个力,也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分力。

4. 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压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公式为P=F/A。

5. 浮力和浮力原理: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受到的浮力等于所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二、机械能1. 功和功率:功是力对物体做功的量度,公式为W=Fs,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公式为P=W/t。

2. 势能和动能: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和形状而具有的能量,如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公式为Ek=1/2mv²。

3. 机械能守恒定律:孤立系统中,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三、光学1. 光的传播和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光是一种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时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和折射:光在界面上遇到不同介质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3. 理想反射镜和实际反射镜:理想反射镜是能完全反射光线的镜子,实际反射镜有一定的光能损失。

4. 透镜和成像:凸透镜使入射平行光线汇聚于焦点处,凹透镜使入射平行光线发散。

5. 光的色散和光的三原色:光经过棱镜时会发生色散现象,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

四、电学1. 电流和电量:电流是单位时间内流过的电量,公式为I=Q/t。

2. 电阻和电阻率:电阻是导体阻碍电流通过的程度,电阻率是单位长度和单位截面积上的电阻,公式为R=ρL/S。

3. 电压和电功率:电压是单位电荷所具有的能量,公式为U=W/Q;电功率是电流通过导体时所消耗的功率,公式为P=UI。

4. 电路的基本组成和电路元件:电路由电源、导线和电路元件(如电阻、电容、电感等)组成。

5. 并联和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电流分流,电压相同;串联电路中,电流相同,电压分压。

五、热学1. 温度和热量:温度是物体内部微粒运动状态的表现,热量是能量传递的方式之一。

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汇总

一、运动的描述和表示1.运动的描述: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合速度等。

2.运动的表示:位移-时间图、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等。

二、力与运动1.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速度、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方向等。

2.力的分类:接触力(摩擦力、弹力、拉力等)和非接触力(重力、电磁力等)。

3.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平行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等。

4.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不会变化,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

5. 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等于受力与物体质量的比值,即F=ma。

6.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三、能量与动量1. 动能:动能等于1/2mv²,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变化等于物体所受合外力做功。

2.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

3.机械能守恒: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一个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4.动量:动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动量守恒:在碰撞过程中,系统的总动量守恒。

四、光学1.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

2.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理想平面镜:对称轴、焦点、平面等。

4.透镜:凸透镜、凹透镜等。

5.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绝对折射率等。

6.光的色散:折射角随波长的变化而变化。

7.凹凸透镜成像:放大、缩小、正立或倒立成像。

五、声学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存在,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

3.声的特性:频率、振幅、音量等。

4.声音的反射:声音在不同介质间的反射。

5.声音的增强与衰减:共振、声屏障等。

6.多次反射声现象:回声、共鸣等。

以上就是九年级物理全册的知识点汇总。

这些知识点主要包括运动的描述和表示、力与运动、能量与动量、光学以及声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物理学习的效果。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运动和力学1. 运动的描述及其规律•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时间等。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合力为零的状态称为惯性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所受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力的作用和变形•力的作用方式: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弹性变形和非弹性变形:弹性模量和杨氏模量等相关概念。

•牛顿运动定律:摩擦力的作用,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

二、能量和动力学1. 动能、势能和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公式,势能转换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弹簧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相关概念及公式。

2. 能量转换和能量守恒•动能转化和势能转换,动能定理和功的概念。

•能量守恒定律:热能转化,机械能损失,能量守恒。

3. 动力学和运动方程•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动量的概念。

•动量定理和冲量定理,碰撞问题和冲击定理,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三、热学和热力学1. 热学基础知识•热力学基本定义:温度、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循环和热机效率。

2. 热传输和热扩散•热传输: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传热。

•热扩散定律。

3. 气体状态和状态方程•理想气体定律:玻尔兹曼常数,摩尔定律。

•热容量和焓概念,热力学过程,气体状态方程。

四、波和光学1. 机械波•波的基本概念:波长、频率和振动数。

•机械波的传播方式:横波和纵波。

•声波和光波的区别和特点。

2. 光学•光的基本概念: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性质。

•光的反射和折射,镜面反射和折射率的定义。

•成像公式和像的性质。

以上是初三物理知识点的归纳总结,相信这份总结表格内容全面易懂,能够帮助初三物理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初三物理知识点全归纳

初三物理知识点全归纳

初三物理知识点全归纳初三物理是中学物理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力学、热学、电学和光学等基础知识点。

以下是对初三物理知识点的全归纳:1. 力学基础-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时产生的力,如弹簧的弹力。

-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的阻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 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矢量加法计算合力或分力。

- 牛顿运动定律:描述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

2. 运动学- 描述运动: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概念。

- 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和计算。

- 曲线运动:如抛体运动,涉及到水平和竖直方向的运动合成。

3. 能量和功- 功:力在物体上做功,等于力与位移的乘积。

-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 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势能与物体的高度和质量有关。

4. 压强和浮力- 压强:压力在单位面积上的作用效果。

- 液体压强: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和密度有关。

- 浮力: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与物体排开的液体重量相等。

5. 热学基础- 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 热量:物体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 热膨胀和冷缩:物体在温度变化时体积的变化。

6. 电学基础- 电荷:物体带电的性质。

- 电流:电荷的流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 电压:推动电荷流动的力。

- 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 欧姆定律: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 串联和并联电路:电路中电阻的连接方式及其对电流和电压的影响。

7. 电磁学基础- 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力场。

- 电流的磁效应:电流周围产生磁场。

- 电磁感应:变化的磁场在导体中产生电动势。

8. 光学基础-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静电场1、静电场是一种可以传播静电力,有无限大小的物理场,由负荷密度引起,并由电势差决定,它决定着相互之间产生电力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电场和场强是物体两点间的力。

它和力的大小有关,它的方向和力的方向相同。

电场的方向可以通过一种叫电势测量仪来测量。

3、电场和场强之间的关系:场强E定义为在单位电位差处的等效力:E=F/q,单位是c/N·m2。

其中,F是电荷q之间的作用力,也就是电力衰减的梯度;而场强则是在任意一个位置处的等效力。

4、静电场中Q1和Q2间的力总是等同且相互作用,且随着Q1和Q2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且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表示为: U=-kQ1Q2/r,r为两个电荷之间的距离。

其中k为斯特林定律常数,斯特林定律可以用来计算电荷之间的作用力。

磁场1、磁场是一种单一磁场强度或是由磁通量和磁位积引起的磁势差,它是由磁体散射的一种抽象的物理存在的场。

2、它是有方向性的,并且属于磁性,它由磁体中磁力线绘制出,通过磁感应产生。

3、受磁感应的物体受磁场的作用,会受到一种力的作用,这种力称为磁力;磁力的方向总是和磁场线的方向相反,也就是磁场线由南极到北极时,磁力作用及力矢方向由北极到南极。

4、磁场力梯度:由磁通量定义为磁感应强度:B=μoI / 4πr2 (其中μo是真空磁通率),则得出磁力的大小由:F=Q*VBxB=Q(μo/4πr2)*(VT/r),单位为N/T。

FT的方向和VT的方向相同,为正值;反向时为负值。

电磁场1、电磁场是一组由电场和磁场组成的力场,它是由直线电荷和极性电荷引起,并且两者是互相紧密联系的。

2、涡纹理论:如果在某个单位时间内,有一静止的电荷,则以它为中心产生涡纹(回旋电磁场),并以光速传播;两个极性电荷间,则会形成电磁波(直线电磁场),并以光速传播。

3、电磁辐射:可以用电磁辐射的方程来表示:E=EoEr+EoEθ+EoEφ,其中EoEr为径向电场强度,EoEθ为同轴电场强度,EoEφ为环向电场强度,三者决定了电磁辐射的强度及传播方向。

九年级全册物理知识点

九年级全册物理知识点

九年级全册物理知识点
1. 运动的描述和测量
- 位置、位移和速度
-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 加速度
2. 力和力的作用效果
- 力和质量的关系
- 牛顿第一定律
- 牛顿第二定律
- 牛顿第三定律
- 摩擦力
3. 力的合成和分解
- 力的合成
- 分解直角斜力
- 平衡力和不平衡力
4. 物体的压力和压强
- 压力的定义和计算
- 飞利浦原理
- 水压力和液压力
5. 浮力和浮力原理
- 浮力的定义和计算
- 浮力原理
- 物体的浮沉和浮力的应用
6. 机械能和能量转化
- 机械能的定义和能量守恒定律- 动能和势能
- 简单机械和力与位移的关系
7. 电流和电路
- 电流的定义和测量
- 电路的基本元件
- 并联和串联电路
- 戴维南定理和欧姆定律
8. 电阻和电阻定律
- 电阻和电阻率
- 欧姆定律和功率的计算
- 线路中的最大功率传输
9. 磁场和电磁感应
- 磁场的特性和磁力
- 电磁感应现象
-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 电磁感应的应用和发电原理
10. 光学
- 光的传播和反射定律
- 光的折射和折射定律
- 透镜和成像规律
- 光的色散和光谱
- 人眼的视觉和光的干涉
11. 热学
- 热和温度的定义
- 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
- 相变和热量传递
- 热量的测量和稳定性
以上是九年级全册物理的一些主要知识点,还有其他的一些细节和应用知识。

如果需要更详细或具体的知识点,请让我知道。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免费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免费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免费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免费初三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要特别注意知识点的掌握,那么初三物理知识点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仅供参考。

初三物理知识点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23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23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九年级物理全册超全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全册超全知识点总结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一、宇宙和微观世界质子原子核宇宙物质分子原子中子核外电子二、质量符号:m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2、国际单位:千克(kg)常用:克(g)、毫克(mg)、吨(t)3、单位的换算关系:1kg=103g 1mg=1o-3g=10-6kg 1t=103kg4、测量工具:天平种类: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5、天平的使用方法(1)天平的调节(一放平,二回零,三调横梁成水平):a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b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上c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处,这时横梁平衡.(2)天平的使用:a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b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从大到小试加砝码,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c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值。

(称物体,先估计,左物右码方便自己。

增减砝码用镊子,移动游码平高低。

)(3)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a被称物体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即测量范围)b用镊子加减砝码,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弄湿、弄脏砝码。

c潮湿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盘中。

三、密度符号:ρ1、物理意义:密度是表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不同物质,比值不同的性质的物理量.2、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3、符号:ρ单位:千克/米3 kg/m 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g/cm34、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克/厘米3= 103 千克/米35、常见物质的密度值:水的密度是1.0×103 kg/m3, 表示的意思是每立方米的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6、性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同各物质, 密度值一定,不同的物质密度值一般不同 .物质的密度值是由物质本身决定, 跟质量、体积、形状、位置无关.7、应用:(1)据m = ρv 可求物体的质量。

(2)可鉴别物质。

(可以用比较质量、体积、密度等三种方法)(3)可据v = m /ρ求物体的体积。

初三物理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初三物理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初三物理知识点的总结归纳一、运动和力学1. 运动的描述和分析2. 牛顿三定律3.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4. 力的合成和分解5. 力的作用点和力矩6. 机械能二、热学1. 分子动理论2. 热力学第一定律3. 热力学第二定律4. 气体的物态方程三、光学1. 平面镜成像2. 球面镜成像3. 透镜成像4. 光的直线传播5. 光的反射6. 光的折射7. 光的色散四、电学1. 电荷2. 静电场3. 电流4. 电阻5. 电路基本原理6. 磁场7. 电磁感应8. 交流电五、声学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声音的特性3. 固体和液体中的声速六、力学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和力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包括运动的描述和分析、牛顿三定律、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作用点和力矩、机械能等内容。

1. 运动的描述和分析在力学中,我们通常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描述和分析。

运动状态包括位置、速度、加速度等。

在力学中,通过对运动状态的描述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物体的运动规律和运动轨迹。

2. 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力学中的重要定律,它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表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力,且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它等于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动量守恒定律表明在一个系统内,系统的总动量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是守恒的。

4. 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力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多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情况。

这时,我们需要对这些力进行合成或分解,以便于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5. 力的作用点和力矩力的作用点是力作用的具体位置,力矩是衡量力对物体产生转动效果的物理量。

6. 机械能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两部分。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2篇)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2篇)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2篇)总结就是把一个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

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1、内能(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所具有的能。

②内能与温度有关,但不仅仅与温度有关,从微观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都有关。

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2)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等。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

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①物体的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和物体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形变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②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比如静止在地面土的物体。

③内能和机械能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化。

④内能的单位与机械能的单位是一样的,国际单位制都是焦耳,简称焦。

用J表示。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1)做功: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②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2)热传递: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

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一、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如果物体(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一切物体都是在运动(2)相对静止二、运动的快慢1. 速度(1)物理意义: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v=s/t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每秒(m/s)(4)单位:m/s km/h换算 1m/s=3.6km/h2. 匀速直线运动(1)概念: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不变。

3. 变速运动(1)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2)公式: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即 v=s/t三、长度、时间及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更准确的测量就要选用游标卡尺等其他工具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4、刻度尺的使用: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5、时间的测量(1)单位:秒(S) 还有小时(h)和分(min)1h=60min 1min=60s(2)测量工具: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停表等停表:大圈表示一分钟,小圈表示一小时。

6.误差(1)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就是误差(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四、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 N 表示。

6、力的测量:测力计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 线段应越长五、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六、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简单的说:同体,共线,反向,等大。

十二章《力和机械》知识提纲一、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二、重力:⑴概念: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重力: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粗略计算的时候g=10N/kg表示:质量为 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 9.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球的重心在球心。

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三、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静摩擦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四、杠杆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2、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用字母 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用字母 F1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用字母 F2表示。

说明: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 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 l2表示。

画力臂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三连距离、四标签⑴ 找支点 O;⑵ 画力的作用线(虚线);⑶ 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⑷ 标力臂(大括号)。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①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②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目的: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③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成公式 F1l1=F2l2也可写成:F1 / F2=l2 / l14、应用:摩擦力动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 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说明:应根据实际来选择杠杆,当需要较大的力才能解决问题时,应选择省力杠杆,当为了使用方便,省距离时,应选费力杠杆。

五、滑轮11、定滑轮: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 S F(或速度 v F) = 重物移动的距离 S G(或速度 v G)2、动滑轮: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 2 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1/2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 F= 1/2 (G 物+G 动)动距离是重物移动的距离的 2 倍3、滑轮组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1/2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1/2 (G 物+G 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是重物移动的距离的 2 倍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 n=(G 物+G 动) / F 求出绳子的股数。

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

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功和机械能》复习提纲一、功个力;②公式中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

③功的单位“焦”(牛·米=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二、功的原理1.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说明:(请注意理想情况功的原理可以如何表述?)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巩固:☆某同学踢足球,球离脚后飞出10m 远,足球飞出程中人不做功。

(原因是足球靠惯性飞出)。

3.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

4.功的单位:焦耳,1J=1N·m。

把一个鸡蛋举高1m是0.5J。

5.应用功的公式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1定要做功。

2.知识结构:大小的因素:①猜想: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有关。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小钢球方法:控制变量。

转化为弹性势能。

②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大,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减小,则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4.动能与势能转化问题的分析:⑴首先分析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决定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看动能和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如何变化。

⑵还要注意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和增大──如果除重力和弹力外没有其他外力做功(即:没有其他形式能量补充或没有能量损失),则动能势能转化过程中机械能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