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兄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送友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送友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送友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送友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送友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水龙吟·再送荪友南还清代:纳兰性德人生南北真如梦,但卧金山高处。

白波东逝,鸟啼花落,任他日暮。

别酒盈觞,一声将息,送君归去。

便烟波万顷,半帆残月,几回首,相思苦。

可忆柴门深闭,玉绳低、翦灯夜雨。

浮生如此,别多会少,不如莫遇。

愁对西轩,荔墙叶暗,黄昏风雨。

更那堪几处,金戈铁马,把凄凉助。

译文:人生南北真如梦,但卧金山高处。

白波东逝,鸟啼花落,任他日暮。

别酒盈觞,一声将息,送君归去。

便烟波万顷,半帆残月,几回首,相思苦。

人的一生,南北漂泊,四处奔走,宛如幻梦。

现在你终于可以高卧在金山之上,看大江东去,伴鸟啼花落,任凭夕阳西下而无所牵挂。

离别的酒已经倒满酒杯,道一声珍重,愿您平安返回故乡。

在烟波浩渺的漫漫长路上,在午夜梦回,只有孤帆残月相伴之时,你是否会回头北望,思念远方知己的朋友?可忆柴门深闭,玉绳低、翦灯夜雨。

浮生如此,别多会少,不如莫遇。

愁对西轩,荔墙叶暗,黄昏风雨。

更那堪几处,金戈铁马,把凄凉助。

可曾想起那夜我们紧闭柴门,在灯前说着知心的话语直到深夜。

人生就是这样,别离的时候多,相聚的时日少。

还不如我们从来就没有相遇。

黄昏之时,“我”孤独一人,对着西轩而寂寞忧愁,昏暗的薜荔墙上的叶子在风雨中飘摇晃动,更有频繁的故事,使“我”心中更加凄凉。

注释:人生南北真如梦,但卧金山高处。

白波东逝,鸟啼花落,任他日暮。

别酒盈觞(shāng),一声将息,送君归去。

便烟波万顷,半帆残月,几回首,相思苦。

水龙吟:《水龙吟》调名源自李白“笛奏龙吟水”,一说取自李贺“雌龙怨吟寒水光”,又称《龙吟曲》《小楼连苑》《鼓笛慢》《庄椿岁》《丰年瑞》《海天阔处》等。

此调有多种体格,皆为双调,这首词便是其中之一体。

上、下阕各十一句,共一百零二字。

上阕第二、第五、第八、第十一句,下阕第一、第二、第五、第八、第十一句押仄声韵。

再送:严绳孙南归时,性德先作《送荪友》诗相送,之后再作此词,是为“再送”。

送友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友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友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送友原文翻译及赏析送友原文翻译及赏析送友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送兄》古诗词鉴赏

《送兄》古诗词鉴赏

《送兄》古诗词鉴赏《送兄》古诗词鉴赏《送兄》古诗词鉴赏1《送七兄赴扬州帅幕》宋朝:陆游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古诗简介《送七兄赴扬州帅幕》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

该诗是为送七兄赴扬州任职而作的送别诗,前六句回忆过去的旧事,抒写诗人和七兄两人的忧国忧时之情;最后两句点出送行之意,表达了诗人对七兄能在金兵败北逃、扬州一带又得安定时而产生的愉快心情,与前六句所写,恰成鲜明对照。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翻译/译文刚刚报传边地的烽火,已照亮了建康城头;不久又闻说金人的兵马,已集结在瓜州渡口。

当权的衮衮诸公,有谁肯听听百姓的意见?我们在野的人呵,只能白白地为时局担忧。

大风急雪扑打着窗棂,心儿和雪珠一起破碎,登上高楼向远处眺望,你我都不禁热泪横流。

又哪里想到呵,今日里、柳絮轻飘、乱红飞舞,送你的客船去往那,淮南东路的古城扬州!《送七兄赴扬州帅幕》注释①七兄:指陆游仲兄陆濬,行七。

②扬州帅:即淮南东路安抚使。

扬州,今属江苏。

③幕:幕府。

④边烽:边界上报警的烽火。

⑤石头:山名。

在江苏江宁西,北缘大江,南抵秦淮口,城在山后。

六朝以来,皆守此为固。

诸葛孔明所谓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者,即指此。

⑥旋:很快,紧接着。

⑦胡马:指金兵。

⑧瓜州:地名,在今江苏扬州南,亦称瓜埠洲。

当运河之口,与镇江斜值,为南北襟要处。

⑨诸公:指当时在朝中掌权的人。

⑩荛:刈草曰刍,析薪曰荛。

指樵夫而言。

刍荛(chúráo)策:普通人的意见。

这里谦指自己的政见。

畎(quǎn)亩忧:指在野的人的忧虑。

畎亩,田间。

危楼:高楼。

淮南路:宋代路名,辖淮河以南地区,后分为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东路沿扬州。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创作背景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兵大举南侵,兵集瓜州。

金主完颜亮强令部下限日渡江,激起哗变。

《送韦仁实兄弟入关》译文及鉴赏

《送韦仁实兄弟入关》译文及鉴赏

《送韦仁实兄弟入关》译文及鉴赏《送韦仁实兄弟入关》是由李贺所创作的,全诗由饮别到送行,到惜别,到思念,并同自己的困境结合起来,真挚,凄婉,感人。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送韦仁实兄弟入关》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送韦仁实兄弟入关》唐代:李贺送客饮别酒,千觞无赭颜。

何物最伤心?马首鸣金环。

野色浩无主,秋明空旷间。

坐来壮胆破,断目不能看。

行槐引西道,青梢长攒攒。

韦郎好兄弟,叠玉生文翰。

我在山上舍,一亩蒿硗田。

夜雨叫租吏,春声暗交关。

谁解念劳劳?苍突唯南山。

《送韦仁实兄弟入关》译文满怀凄苦饮酒送别朋友,千杯下肚脸上醉形不留。

什么东西最教伤心痛苦?马行环佩叮当人将分手。

荒野景色浩渺无人管束,天高地远秋来气爽风柔。

茫茫原野好像失去主宰,只剩下空寂旷远的黄秋。

官槐排列引向西行的道路,簇集的青青树梢望不到尽头。

韦郎真是好兄弟知心朋友,文笔精妙字字珠玉文章锦绣。

荒山上有我寒酸简陋住处,一亩薄田蓬蒿丛生稻麦无收。

下雨的夜晚差吏催租呼叫,与舂米声交错相杂吵扰不休。

韦郎远去谁了解我的酸楚?只有突兀的南山与我同苦忧。

《送韦仁实兄弟入关》注释韦仁实:李贺友人,河南宜阳人,长庆时曾任补阙。

入关:西入关中。

觞(shāng):古代酒器。

赭(zhě)颜:因酒醉而脸红。

金环:马络头上的铜环。

浩无主:因友人远去而感到原野也像失去了主宰般的惆怅。

坐来:顷刻,顿时。

断目:目断。

一作“新月”。

“行槐”句:道旁所植官槐,排列成行,自此而西入关中,夹路不断,故曰引西道。

“青梢”句:一作“青松稍长攒”。

青梢,指槐树。

攒(zǎn)攒,聚集的样子。

叠玉:联璧意。

生文翰:文章有光彩。

文翰,文章,文辞。

蒿(hāo)硗(qiāo)田:田之多石者。

蒿,碻之误也。

春声:一作“舂声”。

交关:交错。

劳劳:忧怆的心情。

一作“劳苦”。

苍突:苍翠而突兀。

南山:终南山。

《送韦仁实兄弟入关》创作背景韦仁实兄弟是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与李贺同乡。

他们自家乡西行入关,李贺赠此诗送别。

《送兄》古诗_作者佚名_古诗送兄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

《送兄》古诗_作者佚名_古诗送兄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

《送兄》古诗_作者佚名_古诗送兄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送兄》译文及注释译文哥哥啊!这就是我们要分手的大路了。

云彩飞起,路边有供人休息送别的凉亭。

亭外,是秋叶在飘坠。

而我最悲伤叹息的就是,人,为什么不能像天上的大雁呢?大雁哥哥和妹妹总是排得整整齐齐,一同飞回家去的啊。

注释⑴题下原注:武后召见,令赋送兄,应声而就。

⑵离亭:驿亭。

古时人们常在这个地方举行告别宴会,古人往往于此送别。

⑶归:一作“飞”。

(4)稀:形容树叶稀疏寥落的样子。

《送兄》评析关于这首,所传甚少,独在《全唐诗》方见之,对作者的介绍是“如意中女子”,其真名实姓、生卒年月、何地之人等皆无从考证,唯能全凭《全唐诗》注解了。

《全唐诗》写道:“女子南海人”,“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

”由此大致能推断,诗人是南海人,此诗出自唐武则天时代。

或许真是时势造就,一个七岁女童,大堂之上,面对武后和群臣,应声做诗,且情态如此逼真,字数如此俭约,不得不另后人仰慕。

此诗第一层:“别路”、“离亭”,相当于驿站,是古代送别、饯行的处所。

点明地点,暗含事件,感情由此铺开。

“云初起”,要么是清晨,要么是傍晚,要么是雨后天开。

但一切景语亦为情语,一语双关,亦指心中“愁云初起”。

“叶正稀”,结合下句中诗人触景生情联想到的“雁”来推断,应该是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

秋风紧,黄叶飘零,“离亭”前的落叶,为秋风扫荡,渐次稀疏,着实苍凉,着实沉重。

第二层:古人送别有折柳相送,寓“留”于“柳”的习俗。

此处的叶,可能就是柳叶。

前面不断有人送别,使得柳条折尽,渐渐稀少,真是一条柳枝一片心。

而现在,尽管柳条稀少,但她还是要再折一枝赠与兄长,此中惆怅叫人难以消受。

至此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诗人静静地站立,眼望兄长渐去渐远,马蹄声终于被重叠的山峦阻隔。

心中更是生出对于人生、对于命运的自怜叹惋。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雁的迁徙,总是结队成行,同出同归。

伤感离别现代诗古代离别诗中的常用意象_诗歌网

伤感离别现代诗古代离别诗中的常用意象_诗歌网
孟乱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那边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泪水无信是拜别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将离泪外所含的纠结不舍表达的极尽形貌。然而写泪不定然伤感,如“有为正在歧路,后代共沾巾”便让人胸生层云,激起豪迈之气,洒脱挥别。
例:苏轼《水龙呤》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还无一类意象没无具体的状态描绘,只是通过传统文化外的积淀使人能够于情景相合,体会做者的情怀,犹如条件反射正常。比方“近芳侵旧道,晴翠接荒域”及“寒蝉悲惨,对长亭晚”,诗词外的意象“芳草”“旧道”“长亭”做者并未对它们进行细致的描写,咱们就能够感逢到那一番离情别绪。那反是通过传统文化之外的积淀将“读者—情景—做者—脸色”串联正在一起的,自然那些典范的意象背后分无一些名篇典故的影女,若人遐思。
欧阳修《踏莎行》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很多意象具无强烈的视觉打击力,如西下落日逆光投射出的剪影,片刻就将人拉入离别的情景外去。如“孤帆近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通过消逝天际的一点帆影,跃地再现了做者对拜别朋朋的不舍和牵挂。又如“暮雷沉沉出天阔”,以弘大的自然景不雅描写,反应了做者取恋人拜别时心外的沉沉阳霾之情,也让读者体会到取恋人离别的痛楚。
------分隔线---------------------------- 上一篇:描写童年的现代诗有他们,诗坛不寂寞
下一篇:有关春节的现代诗上海世博会浙江活动周掠影2010年8月23日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热点排行 100首伤感英文歌曲,每首都是如 伤感的现代诗1译诗外的现代敏感 伤感的现代诗1正在现代诗外寻觅
而且很多时候不乏出现同是描绘一类事物表现出来的豪情迥然分歧,那是由做者分歧的生活经历构成的。一定要精心综合,驾驭拜别诗词风格的差异性,才能更好的理解意象,体会做者的豪情。意象正常不是伶仃的,做者往往通过意象的并放产生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是通过三个景物的并放使读者领略到一类浓沉的离情。特别注沉意象的比拟关系。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外通过“黄鹤一去”的短久取“白云千载”的悠长的比拟,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又是用挥手分别的片刻取恋人沉逢的无期的比拟渗透出一类人生苍茫的落寞取悲凉。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_陆游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_陆游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_陆游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送七兄赴扬州帅幕_陆游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送七兄赴扬州帅幕宋代陆游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译文刚刚报传边地的烽火,已照亮了建康城头;不久又闻说金人的兵马,已集结在瓜州渡口。

当权的衮衮诸公,有谁肯听听百姓的意见?我们在野的人呵,只能白白地为时局担忧。

大风急雪扑打着窗棂,心儿和雪珠一起破碎,登上高楼向远处眺望,你我都不禁热泪横流。

又哪里想到呵,今日里、柳絮轻飘、乱红飞舞,送你的客船去往那,淮南东路的古城扬州!注释七兄:指陆游仲兄陆濬,行七。

扬州帅:即淮南东路安抚使。

扬州,今属江苏。

幕:幕府。

边烽:边界上报警的烽火。

石头:山名。

在江苏江宁西,北缘大江,南抵秦淮口,城在山后。

六朝以来,皆守此为固。

诸葛孔明所谓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者,即指此。

旋:很快,紧接着。

胡马:指金兵。

瓜州:地名,在今江苏扬州南,亦称瓜埠洲。

当运河之口,与镇江斜值,为南北襟要处。

诸公:指当时在朝中掌权的人。

荛:刈草曰刍,析薪曰荛。

指樵夫而言。

刍荛(chú ráo)策:普通人的意见。

这里谦指自己的`政见。

畎(quǎn)亩忧:指在野的人的忧虑。

畎亩,田间。

危楼:高楼。

淮南路:宋代路名,辖淮河以南地区,后分为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东路沿扬州。

鉴赏这是一首抒写报国之情和忧国之念的作品。

诗的前六句追怀旧事,寄慨遥深;后两句既有送行之意,也有对金兵的突然退却难以置信,又欣喜若狂。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二句以简洁的笔墨概括了金兵南犯的经过,同时也交待了诗的写作背景。

诗人最初听说金兵已迫近南京城,来势凶猛;不久又得闻金兵集结在瓜州渡,气焰益炽。

处此危难之际,诗人多想挺身而出,联合抗金志士,挽狂澜于既倒,为国除危,为民解难。

可是,只求苟安、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早已把他看成心存不轨的异己分子,不能容许他执掌重兵、慷慨赴敌。

古诗送兄·别路云初起翻译赏析

古诗送兄·别路云初起翻译赏析

古诗送兄·别路云初起翻译赏析《送兄·别路云初起》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全唐诗。

其古诗全文如下: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前言】《送兄》是唐代一位七岁女童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通过送别兄长时的场景描写,表达出真挚的同胞亲情。

前两句写别时的场景,借景寓情,以离别的路上见到的云喻兄长四海飘泊,又以离亭边的树枝象征着兄长即要离开亲人,离开家乡;后两句抒情,移情于景,诗人感叹人不如雁,雁尚能相亲相近,同往同归,不分不离,而人生老是离别,叫人感伤嗟叹,表现心境的不平静和离别亲人的失落感。

这首诗语言自然朴素,情感含而不露,深沉真挚,耐人品味。

【注释】⑴武后:即武则天。

⑵别路:送别的道路。

⑶离亭:驿亭。

古时人们常在驿亭举行告别宴会,于此送别。

稀:形容树叶稀疏寥落的样子。

⑷嗟:感叹。

⑸归:一作“飞”。

【翻译】哥哥啊!这就是我们要分手的大路了。

云彩飞起,路边有供人休息送别的凉亭。

亭外,是秋叶在飘坠。

而我最悲伤叹息的就是,人,为什么不能像天上的大雁呢?大雁哥哥和妹妹总是排得整整齐齐,一同飞回家去的啊。

【鉴赏】关于这首诗,所传甚少,独在《全唐诗》方见之,对作者的介绍是“如意中女子”,其真名实姓、生卒年月、何地之人等皆无从考证,唯能全凭《全唐诗》注解了。

《全唐诗》写道:“女子南海人”,“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

”由此大致能推断,诗人是南海人,此诗出自唐武则天时代。

或许真是时势造就,一个七岁女童,大堂之上,面对武后和群臣,应声做诗,且情态如此逼真,字数如此俭约,不得不另后人仰慕。

此诗第一层:“别路”、“离亭”,相当于驿站,是古代送别、饯行的处所。

点明地点,暗含事件,感情由此铺开。

“云初起”,要么是清晨,要么是傍晚,要么是雨后天开。

但一切景语亦为情语,一语双关,亦指心中“愁云初起”。

“叶正稀”,结合下句中诗人触景生情联想到的“雁”来推断,应该是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

秋风紧,黄叶飘零,“离亭”前的落叶,为秋风扫荡,渐次稀疏,着实苍凉,着实沉重。

送兄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送兄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送兄原文翻译及赏析送兄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译文刚刚报传边地的烽火,已照亮了建康城头;不久又闻说金人的兵马,已集结在瓜州渡口。

当权的衮衮诸公,有谁肯听听百姓的意见?我们在野的人呵,只能白白地为时局担忧。

大风急雪扑打着窗棂,心儿和雪珠一起破碎,登上高楼向远处眺望,你我都不禁热泪横流。

又哪里想到呵,今日里、柳絮轻飘、乱红飞舞,送你的客船去往那,淮南东路的古城扬州!赏析:绍兴三十二年(1162),其时,诗人38岁。

金兵内讧的消息,又一次鼓荡起诗人奔赴前线、奋勇杀敌的热忱。

然而,报国有心,请缨无路,诗人只能徒唤奈何。

诗虽为送别“七兄”而作,但作者所抒写的却不是离别之恨,而是失志之痛。

送兄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

此中一分手,柑顾怜无声。

译文游子要踏上关险山高的旅途,这里是繁华热闹的长安城。

在这里我们分手告别,默默相望哀伤得说不出话。

注释关山:这里指入蜀的关隘山川。

客子:旅居异地的人,这里指二兄。

花柳:古指游赏之地,这里形容繁华。

帝王城:指长安,自汉至唐,不少帝王建都于此。

相顾:相看。

怜:关切同情。

赏析: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这是卢照邻和他的二兄在都城长安同游了一段时间,后来卢照邻二兄入蜀,他为之送行而写的诗。

在古代,人们十分珍视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

卢照邻的《送二兄入蜀》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其兄弟之间深厚的手足亲情。

首句“关山客子路”,是向“二兄”说明前方路途遥远、山峦叠嶂、十分艰险,提醒亲人要多加珍重。

古时由长安入蜀,必须经过秦岭太白山、青泥岭和大剑山、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剑门关。

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曾清晰描绘了蜀道的艰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虽然剑阁有“天梯石栈相钩连”,却仍旧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最后不得不发出“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的叹息。

唐朝没有留下姓名的七岁女童脱口而出的一首五言绝句诗《送兄》,短短4句,却打动无数人

唐朝没有留下姓名的七岁女童脱口而出的一首五言绝句诗《送兄》,短短4句,却打动无数人

唐朝没有留下姓名的七岁女童脱口而出的一首五言绝句诗《送兄》,短短4句,却打动无数人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唐诗中并不乏送别的精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无论是友人,还是情人亦或是亲人间的别离,都是那样地令人哀婉沉痛。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一首很特别的离别诗,名为《送兄》,全文如下: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这首诗是唐朝一奇女子所写,字字珠玑,水平之高常人难以企及。

很多人可能之前都没有读到过这首诗甚至有人觉得这首诗并没有出彩之处,有什么值得说的。

但是请注意,这首诗的作者很特别,虽然她没有留下姓名,但是后世都因这首诗称其为“奇女子”。

为什么呢?因为她写下这首诗时年仅七岁。

想想骆宾王写《咏鹅》时,黄庭坚吟咏《牧童》时也都是七岁,而后来他们都成为了大诗人,可这名女子却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也是不公啊。

历史上对这名女子的记载很少,只知她大约是武后年间的女子,籍贯海南。

因她年纪轻轻,才名远播,便得到了武则天的召见。

传说武后在金殿上命她赋一首“送兄诗”,而她应声而就,脱口而出,短短四句,却打动无数人。

诗歌开头从“云”,写起,离别的路上秋云初起,天色灰蒙蒙的。

原本漂浮不定的“云”便是离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浮云游子意”、“千里黄云白日曛”,而诗人这里以“云”开头,营造了一种离别的气氛,也奠定了全文悲伤的基调。

接着的一句写到了长亭和柳叶,长亭的周围柳叶稀疏寥落,一片荒凉景象。

李白曾说“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长亭送别本就是常见之景。

而她这里还提到了“叶正稀”,除了点明这是个落叶的季节,我想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古代一直有“折柳送别”的传统,柳叶稀少,那是因为一直有人不断地离去,使得柳条折尽。

短短五字,便将天下别离人的伤心写到了极致。

而接下来的两句,她又将目光转向了天空中的大雁。

令人感叹的是,大雁尚能成群结队地飞往远方,可是她和兄长却只能挥手告别,此情此景,让她情何以堪?大雁在诗中原本就有思亲怀远之意,例如杜甫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范仲淹的“衡阳雁去无留意”、李清照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些诗词中的大雁已经都凄凉了,可是这首诗中却更显突出了。

送友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友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友原文翻译及赏析送友原文翻译及赏析送友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译文要去越地,必须从吴地经过,因为吴越接壤。

桔和莲皆吴越名产,吴越种桔与莲,无水不生。

灯火通明的夜市,春风沉醉的夜晚,桥边灯火辉煌,寺外舳舻辐辏。

吴越之人多好客之风,你此去可能要待很长时间,乐而忘返了。

注释吴越:指今苏浙一带。

吴:指现在浙江一带。

火:繁荣、热闹的景象。

必经年:泛指要待很长时间,客人乐而忘返了。

赏析这是一首向友人介绍吴越美好风光的送行诗。

吴越,指今苏杭一带。

这里田园沃饶,山川佳丽,历来为人称道。

开头两句“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点明吴越接壤,也暗示以下所写,乃两地共有的特色。

颔联“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点明桔和莲,别处也有,而吴越的不同,就在于“有园多种”、“无水不生”。

诗人选取桔和莲为代表,也颇为精当。

桔和莲皆吴越名产,而桔生陆上,莲出水中,又可从而想见吴越地区水陆风光俱美。

颈联“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则着眼于写水乡市镇的繁荣。

吴越水乡,市镇大都紧挨河港。

不写日市写夜市,只因夜市是吴越物产丰富、商业繁荣的一大标志;而桥边夜市,更是水乡特有风情。

夜市的场面形形色色,独取一“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

江南多古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古寺是游人必到之处。

“春风寺外船”,令人想见春风吹拂、临水寺前游船辐辏的景象,这是水乡又一特色。

结尾两句“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一个“偏”字特别介绍了吴越人情之美。

如此旖旎的风光,又如此好客的人情,他乡游子自然居“必经年”,乐而忘返了。

这首诗清新秀逸,像一幅色彩鲜明的风俗画,是送别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创作背景这是首送别之作,由于诗人的朋友要去吴越旅行,诗人在为朋友游吴越而高兴,其中还有些羡慕。

唐诗

唐诗

腊月初八,正是天寒地冻的季节,武则 天却突然宣诏要到上林苑赏花,指令百 花必须为我而开,而且要准时开,快开, 捱到明天早上都不行!读此诗可以感受 作者那不可一世的气势:女皇的威仪, 女强人的泼辣,当然也有人类驾叹自然 的气魄。真可谓“非此人不能为此诗”!
《雪诗》 江上一笼统, 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白居易的诗大体上可以按 照元和十年他被贬江州司马 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诗关心政治、关心 历史、关心现实,风格较为 浪漫,语言亦较华美;后期 则呈悲凉、狂放之态。他的 最著名的感遇诗《长恨歌》 就是一首感天动地的名篇。
名 句 赏 析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5.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6.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7.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梦游天姥吟留别》
《田园乐》王维六言诗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以唐诗的对仗为例。所谓“对仗”,是指诗句 的对偶。主要用在律诗中,一般规律是上下两句之 间同类词两两相对,亦即名词对名词,动同对动词, 形容词对形容词,颜色词对颜色词,数量词对数量 词,方位词对方位词等。如山对水,去对来,红对 绿,千对万……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宇宙”与“人生”之辨
“江畔何人初见月?”答案是人生有限(最早见到月亮的那个人早 已不在);“江月何年初照人?”答案是宇宙永恒(最早照到人间那个 月亮却还存在,仍然年年照到人间来)。这也是刘希夷诗中所阐述的主 题。但这首诗最深刻的却在接下来的两句:“人生代代无穷已”——作 为单个的人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但人类的传承却一代接一代,永不断 绝(而且不断呈现新面貌),这就是“有限”中的“无限”。而“江月 年年只相似”——那从亘古以来一直存续的月亮虽然永恒,但它却没有 变化,“年年只相似”,永远是那副老面孔,这就是“无限”中的“有 限”啊!看起来,最伟大的还是人类——人类也有与宇宙一样永恒的东 西,这就是血脉传承,这就是情感永固,这就是精神永存!

送兄阅读答案

送兄阅读答案

送兄阅读答案【篇一:小站送别阅读答案】>小站送别(初一阅读训练)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小站送别(初一阅读训练)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小站送别⑴子夜时分,山村小站昏暗静⑵苗兰老师提着行李来到站台,像触电般浑身抖起来。

⑶她本想着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山村,没想到全班四十多个孩子全站在这里为她送行。

⑷站牌下,放着一篓子山核桃,篓把小站送别⑴子夜时分,山村小站昏暗静⑵苗兰老师提着行李来到站台,像触电般浑身抖起来。

⑶她本想着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山村,没想到全班四十多个孩子全站在这里为她送行。

⑷站牌下,放着一篓子山核桃,篓把上贴着个红双喜字。

这是山里人说贺新婚的礼节。

⑸三天前,她去了趟县城。

回到山村,她对孩子们说,要和远隔千里的男朋友举行婚礼,婚后,她就在那里定居了。

⑹孩子们不舍得她却没张口将她挽留。

只将一串串难舍难离的泪水洒下。

⑺远处传来了列车的长鸣。

⑻四十多个孩子含着泪水,像一棵棵被雨水浇伤的禾苗一样,凄悲地立着。

⑼班长说:“咱们为苗老师唱一首《好人一生平安》吧。

” ⑽歌声在夜空中响起:“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还在身边/也曾心意沉沉/相逢是苦是甜/如今举杯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 ⑾这歌声,低沉悲哀。

这是孩子们真诚的祝愿。

⑿列车徐徐地向前开动着,孩子们像一阵旋风一样随着车跑着、唱着?? ⒀好人一生平安。

⒁歌声像让泪水滤过似的。

⒂车上苗兰老师失声痛苦起来。

⒃孩子们怎么知道,她不是去结婚。

三天前,去县城体检,查出了她患了白血病,在人生的旅途上,只有半年的时间了。

阅读训练 1.联系文章,理解下列词语。

(1)静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颤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以事情发展过程为顺序,文章的顺序可调整为() a.⒃/⑸/⑴-⑷/⑹-⒂ b. ⒃/⑴/⑸/⑵-⑷/⑹-⒂ c. ⑴-⑷/⒃/⑸/⑹-⒂从内容看,这样选择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⑴-⒂自然段主要写“车站送别” ,第_______自然段则是交代了送别的原因,从文章的记叙顺序看,这属于_______叙。

陆游《送七兄赴扬州帅幕》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陆游《送七兄赴扬州帅幕》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陆游宋代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译文刚刚报传边地的烽火,已照亮了建康城头;不久又闻说金人的兵马,已集结在瓜州渡口。

当权的衮衮诸公,有谁肯听听百姓的意见?我们在野的人呵,只能白白地为时局担忧。

大风急雪扑打着窗棂,心儿和雪珠一起破碎,登上高楼向远处眺望,你我都不禁热泪横流。

又哪里想到呵,今日里、柳絮轻飘、乱红飞舞,送你的客船去往那,淮南东路的古城扬州!注释七兄:指陆游仲兄陆濬,行七。

扬州帅:即淮南东路安抚使。

扬州,今属江苏。

幕:幕府。

边烽:边界上报警的烽火。

石头:山名。

在江苏江宁西,北缘大江,南抵秦淮口,城在山后。

六朝以来,皆守此为固。

诸葛孔明所谓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者,即指此。

旋:很快,紧接着。

胡马:指金兵。

瓜州:地名,在今江苏扬州南,亦称瓜埠洲。

当运河之口,与镇江斜值,为南北襟要处。

诸公:指当时在朝中掌权的人。

荛:刈草曰刍,析薪曰荛。

指樵夫而言。

刍荛(chúráo)策:普通人的意见。

这里谦指自己的政见。

畎(quǎn)亩忧:指在野的人的忧虑。

畎亩,田间。

危楼:高楼。

淮南路:宋代路名,辖淮河以南地区,后分为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东路沿扬州。

鉴赏这是一首抒写报国之情和忧国之念的作品。

诗的前六句追怀旧事,寄慨遥深;后两句既有送行之意,也有对金兵的突然退却难以置信,又欣喜若狂。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二句以简洁的笔墨概括了金兵南犯的经过,同时也交待了诗的写作背景。

诗人最初听说金兵已迫近南京城,来势凶猛;不久又得闻金兵集结在瓜州渡,气焰益炽。

处此危难之际,诗人多想挺身而出,联合抗金志士,挽狂澜于既倒,为国除危,为民解难。

可是,只求苟安、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早已把他看成心存不轨的异己分子,不能容许他执掌重兵、慷慨赴敌。

意识到这一点,诗人内心充满愤慨:“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送二兄入蜀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二兄入蜀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二兄入蜀原文翻译及赏析送二兄入蜀原文翻译及赏析送二兄入蜀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

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

译文游子要踏上关险山高的旅途,这里是繁华热闹的长安城。

在这里我们分手告别,默默相望哀伤得说不出话。

注释关山:这里指入蜀的关隘山川。

客子:旅居异地的人,这里指二兄。

花柳:古指游赏之地,这里形容繁华。

帝王城:指长安,自汉至唐,不少帝王建都于此。

相顾:相看。

怜:关切同情。

赏析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这是卢照邻和他的二兄在都城长安同游了一段时间,后来卢照邻二兄入蜀,他为之送行而写的诗。

创作背景在古代,人们十分珍视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

卢照邻的《送二兄入蜀》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其兄弟之间深厚的手足亲情。

首句“关山客子路”,是向“二兄”说明前方路途遥远、山峦叠嶂、十分艰险,提醒亲人要多加珍重。

古时由长安入蜀,必须经过秦岭太白山、青泥岭和大剑山、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剑门关。

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曾清晰描绘了蜀道的艰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虽然剑阁有“天梯石栈相钩连”,却仍旧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最后不得不发出“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的叹息。

卢照邻这首诗没有细致刻绘,而用“关山”二字概括了蜀道上的艰险,与兄弟惜别的沉重心情却清晰可见。

次句“花柳帝王城”,是指“二兄”出发的地点——长安,繁华似锦,歌舞升华,一派繁华的景象。

这一句与首句形成鲜明对比。

诗人以长安的“花柳”繁华反衬亲人在艰险的蜀道上将会碰到的孤苦、凄凉,着墨不多,感情却倍显深沉。

三、四句“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是抓取临分手时的瞬间情景的一个细节描写,将兄弟二人依依不舍相互牵挂的惜别情态刻划地细致入微,淋漓尽致。

“相顾”二字将相互间情深意切的目光传神地刻绘了出来,一个“怜”字泻出了二人心中只有亲人间才会存在的滔滔挚爱之情,“无声”二字显示了不可名状的离别之恸,颇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意。

诗人在短短四句诗中能够由远及近地刻划双方的心灵,善于节制感情,平衡抑扬,在前两句的对仗中巧含对比的成份,使全诗感情异常深厚浓烈,跌宕起伏,令人感动。

陆游《送七兄赴扬州帅幕》译文及鉴赏答案

陆游《送七兄赴扬州帅幕》译文及鉴赏答案

陆游《送七兄赴扬州帅幕》译文及鉴赏答案《送七兄赴扬州帅幕》是由陆游所创作的,诗的前六句追怀旧事,寄慨遥深;后两句既有送行之意,也有对金兵的突然退却难以置信,又欣喜若狂。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送七兄赴扬州帅幕》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送七兄赴扬州帅幕》宋代:陆游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译文刚刚报传边地的烽火,已照亮了建康城头;不久又闻说金人的兵马,已集结在瓜州渡口。

当权的衮衮诸公,有谁肯听听百姓的意见?我们在野的人呵,只能白白地为时局担忧。

大风急雪扑打着窗棂,心儿和雪珠一起破碎,登上高楼向远处眺望,你我都不禁热泪横流。

又哪里想到呵,今日里、柳絮轻飘、乱红飞舞,送你的客船去往那,淮南东路的古城扬州!《送七兄赴扬州帅幕》注释七兄:指陆游仲兄陆濬,行七。

扬州帅:即淮南东路安抚使。

扬州,今属江苏。

幕:幕府。

边烽:边界上报警的烽火。

石头:山名。

在江苏江宁西,北缘大江,南抵秦淮口,城在山后。

六朝以来,皆守此为固。

诸葛孔明所谓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者,即指此。

旋:很快,紧接着。

胡马:指金兵。

瓜州:地名,在今江苏扬州南,亦称瓜埠洲。

当运河之口,与镇江斜值,为南北襟要处。

诸公:指当时在朝中掌权的人。

荛:刈草曰刍,析薪曰荛。

指樵夫而言。

刍荛(chú ráo)策:普通人的意见。

这里谦指自己的政见。

畎(quǎn)亩忧:指在野的人的忧虑。

畎亩,田间。

危楼:高楼。

淮南路:宋代路名,辖淮河以南地区,后分为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东路沿扬州。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鉴赏这是一首抒写报国之情和忧国之念的作品。

诗的前六句追怀旧事,寄慨遥深;后两句既有送行之意,也有对金兵的突然退却难以置信,又欣喜若狂。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二句以简洁的笔墨概括了金兵南犯的经过,同时也交待了诗的写作背景。

杜牧《送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杜牧《送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杜牧《送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人原文:
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明镜半边再相逢呢?宇宙虽然广阔,人来人去,多的是再相逢的时候,大可不必为一时的分别而太难过。「此生何处不相逢」,可看作分手时候的潇洒;也可用作警告不怀好意的人,彼此总有再碰头的时候,凡事不要太过火。末句后来成为名句「人生何处不相逢」。 诗词作品:送人 诗词作者:【唐代】杜牧 诗词归类:【送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兄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关于这首,所传甚少,独在《全》方见之,对作者的介绍是如意中女子,其真名实姓、生卒年月、何地之人等皆无从考证,唯能全凭《全唐诗》注解了。

《全唐诗》写道:女子南海人,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

由此大致能推断,是南海人,此诗出自唐武则天时代。

文学
此诗第一层:别路、离亭,点明地点,暗含事件,感情由此铺开。

云初起,要么是清晨,要么是傍晚,要么是后天开。

但一切景语亦为情语,一语双关,亦指心中愁云初起。

叶正稀,结合下句中诗人触景生情联想到的雁来推断,应该是在一个秋萧瑟的季节。

秋风紧,黄叶飘零,离亭前的落叶,为秋风扫荡,渐次稀疏,着实苍凉,着实沉重。

第二层:古人送别有折柳相送,寓留于柳的习俗。

此处的叶,可能就是柳叶。

前面不断有人送别,使得柳条折尽,渐渐稀少,真是一条柳枝一片心。

而现在,尽管柳条稀少,但她还是要再折一枝赠与兄长,此中惆怅叫人难以消受。

至此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诗人静静地站立,眼望兄长渐去渐远,马蹄声终于被重叠的峦阻隔。

心中更是生出对于人生、对于命运的自怜叹惋。

所嗟人异雁,
不作一行归。

雁的迁徙,总是结队成行,同出同归。

可是人迫于环境所限、条件所囿,而不能与兄随行,而兄去妹留,各自孤单,再也不能心心相印了,诚为可叹。

并且,这一归字可以做两种分析,一者:妹在家,兄启程外出。

那么,这里的归便是同出同归的意义了,诗人大部分的思想放在了兄长身上,是对他一路风尘、外行凶吉的牵挂;一者:两人皆在外,或是寄人篱下,或是流落他乡。

此时兄长启程,回返故里,而独留妹一人不与同归,此间便更生出对故土、亲人的思念,对身如浮萍、命如蝉翼的慨叹。

浓浓情谊,如诉如泣,尽融于字里行间。

而全诗寥寥数语,连题目仅二十二字。

用字之俭约,另人折服。

题目送兄,点明主旨,定下全诗的基调,是送别兄长。

至于上面推测的种种情况,全无交代,给人很大的想像空间。

而与此相比,后来大诗人的《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送族弟单父主薄凝摄宋城主薄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留饮赠之》等很多这样的诗标题就大为失色了。

此诗前两句表明了地点和大致的时间,大肆渲染了送别的场景。

心中的惆怅、离别的情怀跃然纸上,如江如河,翻涌不息,却仅用了十个字;后两句也是十个字,突出了雁、一行、归,使得感情再次升华到一个相当高的层面上,由送行也到了对人生的慨叹,对身世的质问,情长纸短,惜墨如金。

南朝江淹在《别赋》中说过,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离别诗一直都在诗篇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在表现手法上也是各具风格、各至一家。

对这一首也作一简要的分析。

别路、离亭形成对
举,一咏三叹。

在克俭如金的字数中,这算是泼墨如云、大肆渲染了。

为的是以景衬情,为下两句做好铺垫。

而且诗人善于选取特景:别路、离亭、云、叶等等,暗藏离愁别绪之情。

紧接着,笔锋陡转,采用了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将镜头对准天上的雁。

当然,这里也许是虚写。

由雁的特性联想到人,将二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鲜明的对照,由此生发哀情,并且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也将全诗刻画成了一幅隽永的画面。

其意境深远,空间开阔,且满目皆萧然,满腔皆哀伤,满腹皆愁绪,实在不能不说是诗人的高妙之处。

且诗人时龄七岁,且为女子。

在古代轻视女子,满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她能如此善用这样的艺术技巧,很是不可思议。

再回到全诗,通篇都是情深意切,而字字珠玑,语言简朴、明白如话,意境高妙。

这样的诗篇,在中国古诗词中实在不可多得。

难怪有人称她为神童、奇女子,于情于理,都是当之无愧。

名家评价
明高棅《增订评注唐诗正声》:何物女子,有此典雅!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云起,遗别后之思;叶飞,重别时之感;人异雁归,怆别情之莫诉。

语切送兄,意纯气老。

清邹弢《评注精选五朝诗学津梁》:以雁字陪衬兄字,琢句不群。

清刘宏煦《唐诗真趣编》:自然中饶气骨。

当下应声而成,真大奇事。

不作一行归者,惟其为女子,不得与兄同去也,是之谓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