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五四制](https://img.taocdn.com/s3/m/e6537306f61fb7360a4c6582.png)
16《散文二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欲扬先抑和层层深入地阐述道理的写作方法。
3、感悟作者的生活态度,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重点】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欲扬先抑和层层深入地阐述道理的写作方法。
【难点】感悟作者的生活态度,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永久的生命【教学过程】一.导入:生命,是人类永远也解不开的迷。
从古到今有多少人为了生命的永久而费尽心机?然而,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寿命。
生命怎样才能永久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永久的生命》,来探讨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展示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欲扬先抑和层层深入地阐述道理的写作方法。
3、感悟作者的生活态度,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检查预习:1. 介绍作者: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某某武昌人,作家。
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代表作品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下次开船”港》等。
2. 读读写写:兴味xìnɡ wèi 洗涤xǐ dí卑微 bēi wēi 牛犊 niú dú茸毛rónɡ máo 消逝 xiāo shì繁殖fán zh í凋谢 diáo xiè3.解释词语:卑微:地位低下。
炫耀:夸耀。
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凋谢:(草木花叶)脱落。
芬芳:香气。
四.课堂活动:活动一: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提示: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概括内容:请从每一个自然段是提炼出一句中心句或你认为最美的句子,然后用这几个句子重新组成一首哲理小诗,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韵味和内涵:永久的生命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永久的生命》导学案2(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永久的生命》导学案2(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https://img.taocdn.com/s3/m/d431af77b14e852459fb5783.png)
《永久的生命》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人生的感悟。
2.品味富有哲理的语言。
3.思考自己的人生,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重点难点】领悟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文章的人文内涵【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导入新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这样阐释生命的意义:“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我们该如何理解生命呢?“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这样追问自己。
有的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你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散文二篇》去寻找答案。
一、预习自测1.识音记形(给加点的字注音,注意加“□”字的写法)臼.齿( ) 茸.毛( ) 蔓.延( )凋.谢( ) 洗涤.( ) 遏.制( )飓.风( ) 濒.临( ) 俯瞰.( )呼号.( )2.词语积累(解释词语的意思)(1)臼齿:(2)茸毛:(3)蔓延:(4)凋谢:(5)洗涤:(6)遏制:(7)飓风:(8)濒临:(9)俯瞰:(10)深不可测:3.作者简介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4.背景链接《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
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的热情回报生命。
二、合作探究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2.第1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3.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三、解难答疑1.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第16课《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6课《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517e928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af.png)
永久的生命教学目标1.品读课文,分析文中优美语句,了解议论性散文语言的特点。
2.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和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分析文中优美语句,了解议论性散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和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第一课时一、铺垫蓄势,导入新课董卿在《朗读者》第二季第三期《生命》的开场白中说:生命是多么深邃的话题,它包含着人世间一切最极致的体验,生命可以是能够被毁灭,但不能够被打败那般顽强,也可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那般博大。
生命如果有颜色,会不会看上去就像梵高的《向日葵》和《星空》。
生命如果有态度,是不是听上去就是贝多芬的《田园》和《英雄》。
生命的意义是如此厚重,无论我们怎样全力以赴都不为过,因为我们生而为人,生而为众生。
是啊,有同感吗,同学们?在新冠肺炎面前,我们的生命是多么脆弱,但是所有最美逆行者都用他们的坚持与努力证明了,我们的生命又是多么顽强。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严文井,听听他对生命有着怎样的解读,听听他生而为怎样的人!【设计意图】董卿的开场白既有富有哲理,又有文采,可读性很强。
而且,短短的几句话中,诠释了她对生命以及生命背后的那个精神层面的“人”的理解。
用她的开场白导入,再联系2019年岁末、2020年初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能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生命”,带着思考,带着感慨走进课文。
二、自读课文,画出生疏的字词,通过注释或查字典解决臼齿:位于颔末端,较大的、以研磨为用途的牙齿。
兴味:趣味;兴趣;兴致。
洗涤:冲荡;清洗。
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牛犊:小牛。
炫耀:特意强调,夸耀自己。
茸毛:指人和动物的绒毛;植物体上的细毛。
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地不断向周围扩展滋生凋谢:草木花叶枯萎脱落。
比喻衰败,死亡。
学写两个易错字:臼、卑三、思读课文,把握文意1.理清行文思路提问: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哲理性散文,思路清晰,章法井然,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16课《短文两篇》导学案设计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16课《短文两篇》导学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a9e722bdd3383c4ba4cd287.png)
16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学习重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难点: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可以结合文章标题和关键句的理解来掌握中心观点,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进一步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通过反复阅读,用思维导图理清行文思路,感受课文层层推进阐述哲理的写法,品味两篇文章各具特色的语言。
第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二)背景资料《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三)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属性,二是散文属性。
一、导入新课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二、自主学习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
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多媒体展示PPT)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臼.齿(jiù)茸.毛(róng)蔓.延(màn)凋.谢(diāo)洗涤.(dí)B、理解下面的词语含义。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6《散文二篇》优课教案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6《散文二篇》优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68f5cd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23.png)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6《散文二篇》优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散文二篇》是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背影》两篇经典散文。
本节课将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散文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散文课文,对散文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散文的深层次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散文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散文的特点及其在文章中的体现。
2.难点:对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案例分析法:以课文为例,分析散文的特点和表达技巧。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
2.教材:准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背影》两篇课文的教学材料。
3.参考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鉴赏散文的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散文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背影》两篇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加深对散文特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分享讨论成果。
第16课 《散文二篇》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16课 《散文二篇》预习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6440b2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85.png)
第16课《散文二篇》预习导学案1.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品味课文的语言,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
(重点)2.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重点)3.感悟作者的生活态度,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难点)一、知作者、明背景(一)《永久的生命》1.作者介绍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号菊潭,主要笔名有青蔓、严森、司徒丹等。
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
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2.写作背景《永久的生命》选自《严文井选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略有改动。
这是严文井在早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当时作者“到了三十岁的边头”,是作者对生命严肃认真思考的总结,充满乐观情绪。
(二)《我为什么而活着》1.作者介绍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无神论者,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2.写作背景《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自传》的序言,可视为罗素生活的宣言书。
罗素不仅是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作家,同时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自由斗士。
他反对侵略战争,主张和平正义,并为此而多方奔走。
这篇出自他自传的短文,真实地展现了他一贯的人生态度与高尚情怀。
名人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6937b0b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f5.png)
-投影仪
-电脑
-课堂音响系统
2.软件资源:
-课文朗读音频
-相关文学作品集
-教学PPT
-写作指导资料
3.课程平台:
-在线教学管理系统
-课堂互动平台
4.信息化资源:
-电子白板
-教学APP(如用于阅读和写作的辅助工具)
-电子图书资源
5.教学手段:
-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讨论
-创意写作
-对比阅读
-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知行合一。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如下:
《我为什么而活着》
一、作者简介
-穆旦: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课文结构
1.引子:提出问题
2.正文:回答问题
-为爱情而活
-为知识而活
-为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而活
3.结尾:总结
三、修辞手法
1.比喻
2.拟人
3.排比
-通过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出《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学生掌握了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理解散文的写作特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
3.体会文章的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
难点:
1.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2.识别并创造性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第16课 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6课 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6e18359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53.png)
《我为什么而活着》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及其结构。
2.思维发展与提升:采用探究式进行教学,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它所带有的理性色彩。
三、文本分析《我为什么而活着》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作家罗素的一篇思想随笔,也是一篇思考关于人生终极问题的散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
序言虽篇幅较短,但文采横溢、意味深长,包含巨大的情感容量,因此历来被人们所传诵。
四、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渐趋成熟,知识积累增多,思想日趋活跃,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他们对于社会、对生命会有更多思考,因此本文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可以展开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澄清一些错误和模糊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作者观点鲜明,情感富余变化,因此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提炼生命的特征,将读贯穿始终,层层深入,做到读中品、品中读,将知识的理解与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
在认知上,由浅入深,渐入佳境,从课文中来,到生活中去。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探究教学法、诵读法、分析归纳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百年不遇的旱灾,大地干涸,动物们纷纷出逃。
黄鼠狼、山羊、黄莺一行向着传说中的诺亚雨林走去。
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他们又累又饿。
头顶盘旋的秃鹫不停地叫着:“活着多累啊,倒下吧,让我吃了你们吧!”黄鼠狼不屑道:“我还年轻,还没活够呢,我不能死!”小黄莺深情地望着远方:“不行,如果我倒了下来,妈妈一定会伤心的,我不能死!山羊先生也不例外,他笑着对秃鹫说道:“秃鹫先生,等我把动物王国的《史记》写完,那时你也许就有吃我的机会吧,现在,不行!”教师提问: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回答?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活着的理由的权利,无论他们选择了什么,都是无可厚非的。
第16课《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6课《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79240d4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bf.png)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渐趋成熟,知识积累增多,思想日趋活跃,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他们对于社会、对生命会有更多思考,因此本文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可以展开对“怎样的生命才是永久的”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澄清一些错误和模糊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作者观点鲜明,情感富余变化,因此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提炼生命的特征,将读贯穿始终,层层深入,做到读中品、品中读,将知识的理解与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
教材分析:《永久的生命》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层次清晰,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首先谈到了生命短暂的特点,接着说到生命的神奇与不朽,体现作者乐观的生活态度,最后用饱含激情的语言表达对生命的高度赞美。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且富余变化,体现散文的特征,也有很强的人文性,对于立德树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自读课文,应多让学生自读、自品、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大胆品味,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1.自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和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品读课文,分析文中优美语句,了解议论性散文语言的特点。
3.悟读课文,谈感受,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难点: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
教学方法:品读法、探究法、情感体验法课程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视频导入)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两个短视频(幼苗破土而出、婴儿的成长)。
无论是破土而出的幼苗,抑或是婴儿从出生到成长,都让我们想到一样东西,(生答“生命”)是的,“生命”!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跟着严文井老先生一起走进《永久的生命》,跟他一起来探讨探讨。
1.作者简介: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aba3286ad51f01dc381f139.png)
作
与
探
究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交流点拨】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即爱情,知识,同情心(对人类的关爱)就是罗素活着的全部内容。[来源:
2.浏览课文,同时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交流点拨】文章开篇提出总的观点,然后具体论述这三个方面,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所以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
3.作者同情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交流点拨】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年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 ,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逝世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 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训
练
与
矫
正
品味语言 探究写法
1.爱情,知识,同情心这三种追求,哪一种追求是令他最执著最痛苦的?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交流点拨】同情心,爱和悲悯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爱和悲悯,只片面地追求爱情,会产生爱情恐怖主义;片面追求知识会成为灾难的帮凶,所以爱和悲悯最重要。
2.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能否交换顺序?
尊重主体 面向全体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依法治教 勤奋求实
课堂教案 教材 第15课(章)、第(单元)第2课时,年月日
课题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模式
目标教学
教学
目标
1、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在阅读中领悟文章的主旨,认识和感悟人生意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品中作者表现出来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 点
教学重点:领悟文章的主旨,深刻体会并正确认识人生意义。
第16课《散文二篇》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6课《散文二篇》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f561757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3.png)
《散文二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散文二篇》是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篇课文,包含《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
本单元选入五篇散文,分别是写人记事性散文、托物言志性散文、写景抒情和议论性散文,意在呈现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本课是由两篇议论性散文组成,他们从现象出发,从个人感受出发,挖掘事物背后的深刻意义,以精粹的语言揭示生命和生活的哲理,向世人宣示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学情分析散文是中小学课文的大宗,数量众多,学生接触的也较早,但对于议论性散文,学生接触较少,对议论文学习也仅仅是略有涉及,因此需要通过朗读、批注等多种方式理清课文层次;用品读语言的方法,体会议论性散文的语言特点、通过背诵,摘录等方式,体会文中哲理,掌握文章作者观点。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课文中心论点;2.通过朗读、批注、概括等方式,理清课文思路;3.品读摘抄,背诵,品味文中语言,探寻作者思想境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1.读懂课文,掌握中心论点;2.感受议论性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
学习难点1.反复阅读,理清议论文思路;2.理解课文深刻的道理,提高学生思想境界。
学习方法朗读合作探究观看视频学习课时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永久的生命》严文井一、导入曹操《短歌行》“人生苦短,对酒当歌”抒发生命苦短的感慨;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意在珍惜时间。
他们同时道出了生命是短暂的事实,而作家严文井却认为生命是永久的,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窥究竟。
二、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内容1、自读课文,互相纠错字音,勾画不容易理解的语句;2、分组朗读,画出每段中心句。
明确:第一段第一句“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第二段第一句“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第三段第一句“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第四段第一句“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
(总结规律:中心句往往在段落首句或尾句)3、快速浏览,概括作者论说生命的特点及作者情感的词语,完成板书生命(易逝——可怜;永久——感动;奇迹——赞美)欲扬先抑明确:本文写作意图,热情地歌颂永久的生命,先抑后扬,从一个较低平的起点渐进到崇高的思想境界,“永久”是课文论说的重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五四制](https://img.taocdn.com/s3/m/51bf045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0c.png)
课后作业
1.感悟分享:请同学们回忆自己最感动或印象深刻的场景,用30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注意运用散文的语言表达情感。
2.仿写练习:选择《背影》或《春》中的一个段落进行仿写,要求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特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3)情境教学法:结合课文内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如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乐、图片等,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散文的美,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如PPT、交互式白板等,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将抽象的散文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名家解读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此外,结合学生特点,还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需求,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实施差异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提高。
2.个性化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辅导,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2.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探讨文章的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激发学生思维活力,提升逻辑推理和表达能力。
3.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家庭、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意识。
4.情感态度:通过对文本的感悟,激发学生对亲情的珍视、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16课《散文二篇》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16课《散文二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d8891d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53.png)
16《散文二篇》教学设计成都东部新区兴隆学校八一班教者:马炳兰教学目标:1、理清两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分析文章的结构,结合标题和关键语句把握作者的观点。
(重点)2、品味散文的语言,掌握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重点语句蕴含的深刻哲理,挖掘本文的主题思想。
(难点)3、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自主学习:1、解决字词,了解作者。
2、知识链接:议论性散文3、课文内容梳理:作者的观点、写作的思路、表达的主旨。
一、新课导入,引发思考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永久的呢?还是短暂的?我们生命存在的意义又在于什么呢?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散文二篇》去看看严文井对生命的认识、罗素是为什么而活着。
二、研读课文,形成能力任务一:比较阅读——两篇文章信息要点的筛选。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把昨晚的预习作业完善,形成小组意见,为小组发言做好准备。
学法指导:1、观点:结合对标题和关键语句(中心句、过渡句、)的理解来掌握中心语句。
2、思路:思考课文每一段主要想表达什么?批注在每一段的旁边。
可以在文章勾画关键的词语、句子,为批注做准备。
任务二:品味语言,读美句,读出情感。
1、个人品读:读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2、小组活动:每个同学都读一遍你喜欢的句子,并且说出你喜欢的理由3、全班交流:分享你的感悟学法指导:1、朗读:要注意语调,感情激烈时声音要洪亮,语调要激昂,感情平静时,语调要深沉些。
2、赏析美句:先判定方法,再阐述方法,分析表现对象及特点。
任务三:品味句子的深刻含意。
1、找一句课文中有深刻含意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2、课文中还有你不明白的句子吗?说出来我们为你解答。
任务四:找阅读议论性散文的方法。
1、学生从本文中总结阅读议论性散文的方法2、学生思考后组内交流,做好交流准备。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6课 散文二篇 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6课 散文二篇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78e29ca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0f.png)
16 散文二篇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1.体会本文语言平易通畅、哲理性强的特点。
2.理解本文作者对生活、生命的有关感受和思考。
领会作品的情思,激发对人生新的认识和思考。
第一课时永久的生命(一)导入新课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二)自我研读,生成新知1.生字难字臼.齿(jiù)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洗涤.(dí) 俯瞰.(kàn) 遏.制(è)2.作者介绍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述层次第一层:(第1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层(第2~4段)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层(第5段)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再读课文,理解情感(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会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3)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么?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4)作者对生命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自己探索,自由发言。
①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软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第16课 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 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9ee7574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bc.png)
第16课《散文二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
2.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3.领悟字里行间传达的真诚与睿智,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境界。
【重点难点】1.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
2.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1.了解作者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山寺暮》,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
他创作的童话和寓言故事生动、构思巧妙,具有很浓的哲理与诗意。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
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代表作品有《幸福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婚姻与道德》等。
2.文体知识哲理散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也称“议论散文”“说理散文”。
它或通过对某一事件、现象的议论,或借助具有哲理性、形象性的事物,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它的议论往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哲理散文不是让读者去获得理性的概念,而是让读者感知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天地。
写作时,要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理、形于一炉。
3.字词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兴.味()洗涤.()牛犊.()茸.毛()蔓.延()凋.谢()繁殖.()臼.齿()混.为一谈()遏.制()飓.风()肆.意()濒.临()俯瞰.()深渊.()星辰.()()呼号()震颤号颤()号角()颤栗(2) 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磨牙的通称。
()②地位低下。
()③疲乏;困倦。
()④像蔓草一样向四周扩展。
()⑤(草木花叶)脱落。
()⑥制止;控制()⑦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强烈风暴。
16.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散文二篇—导学案
![16.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散文二篇—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fe3eb10c22590103029d74.png)
16.*散文二篇国学名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学习目标1、把握两篇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体会《永久的生命》欲扬先抑的写法;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了解作者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看法,感受他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体会《永久的生命》欲扬先抑的写法;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学习难点感受他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自主突破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兴.味()洗涤.()卑.微()牛犊.()茸.毛()消逝.()繁殖.()蔓.延()凋.谢()遏.制()濒.临()俯瞰.()深渊.()星辰.()答案:xìng díbēi dúróng shìzhímàn diāo èbīn kàn yu ān chén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生命就像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
(2)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2)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3)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答案:(1)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2)蔓延:形容象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3)濒临:接近、将要。
(4)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3.文学常识填空。
《永久的生命》作者,原名湖北武昌人,作家。
本文选自。
《我为什么而活着》作者,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奖。
答案:严文井严文锦《严文井散文选》罗素英诺贝尔文学合作探究4.阅读严文井《永久的生命》思考:(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2)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3)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么?(4)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答案:(1)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第16课《散文二篇》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6课《散文二篇》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0813fb2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01.png)
16.散文二篇素养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把握文章阐述的道理。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层层递进的写法,品味两篇文章各具特色的语言。
3.领悟作者的思想境界,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提升思想境界,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情境预设同学们,每当读到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段名言的时候,都会启发我们对于生命的思考。
生命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人活着的真正意义又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生命?带着种种疑问,让我们共同学习《散文二篇》,共同探究生命的真谛。
【预习导学】1.走近作者。
严文井(1915—2005),原名,湖北武昌人。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山寺暮》,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
罗素(1872—1970),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文学家,获1950年。
主要著作有《数学原理》《哲学问题》《论教育》《物的分析》等。
2.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臼.齿()兴.味()洗涤.()卑.微()牛犊.()茸.毛()繁殖.()凋.谢()遏.制()濒.临()星辰.()俯瞰..()()震颤.()拓展:“兴”的另一个字音读“”,可以组词为“”;“颤”的另一个字音读“”,可以组词为“”。
3.解释下列词语。
(1)兴味:(2)不朽:(3)遏制:(4)肆意:(5)濒临:(6)俯瞰:(7)深不可测:(8)无能为力:拓展:“遏制”与“遏止”是一对近义词。
二者都有“”的意思。
“遏制”多指。
侧重控制。
“遏止”指,用强力使停止。
侧重使停止。
4.填空。
文一标题“永久的生命”中的“永久”即,从时间角度点出了生命的特点;文二标题“我为什么而活着”既点明了文章要论说的话题,又留下,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
【答案】1.严文锦英诺贝尔文学奖2.jiùxìng díbēi dúróng zhídiāoèbīn chén fǔkàn chàn xīng兴起zhàn寒颤3.(1)兴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5、《散文两篇》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5、《散文两篇》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85e3db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b3.png)
15、《散文两篇》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第一段——自学质疑(第2课时)【环节一】自主学习——明确目标,自学教材(15分钟)1、明确目标(1分钟)熟知本课学习目标,圈划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
2、把握基础(2分钟)作者简介: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XXXiam Russell,1872年—1970年),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首创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罗素出身于曼摩兹郡一个贵族家庭。
1890年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后曾两度在该校任教。
1908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并被授予英国嘉行勋章。
1967年组织了斯德哥尔摩战争罪犯审判法庭,谴责美国在越南的政策。
1970年在威尔士的家中去世罗素不仅在哲学、逻辑和数学上成绩显著,而且在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学等许多领域都有建树。
他前后期哲学思想变化很大,早期信奉新黑格尔主义,深信绝对、共相的存在,把数学视为柏拉图理念的证据。
后来与摩尔一起叛离了绝对唯心主义,转向新实在论。
文本链接《我为什么活着》是罗素晚年为其所撰自传而作的一则序言,文章以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的概述了安排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情感,表达了他对挚爱与知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安宁的莫大关心,为我们彰显了一个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3、自学教材(3分钟)(自学指点:标清段落,用红笔标诞生字词,查阅工具书,完成生字词注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补全词语。
俯瞰.()飓.()风遏.()制颤.()抖神秘.()濒.()临秘.()鲁登录平台-查看作业-选择“两篇散文字词梳理”的微课,然后对照导学案订正以上字词4、理解内容(9分钟)(自学指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结合自学指点,完成下列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散文二篇同步作业
1.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我们没有时间悲观。
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
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
那些个体消shì了,它却永远存在。
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zhí着,m n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汉字。
消shì() 繁zhí() màn( )延
(2)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不朽.( ) 牛犊.( ) 暂.时( )
(3)对画横线字的笔顺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疲”的第二笔是 ,第七笔是 ;“暂”的第三笔是。
B.“疲”的第二笔是 ,第七笔是 ;“暂”的第三笔是。
C.“疲”的第二笔是 ,第七笔是 ;“暂”的第三笔是。
D.“疲”的第二笔是 ,第七笔是 ;“暂”的第三笔是。
2.结合语境,对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
..(制止;控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B.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
..(俯视)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C.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
..(紧接,临近)绝望的边缘。
D.痛苦的呼号
..(某些组织专用的口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
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有句诗说:“灯如红豆最相思。
”
②夏天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时,看城市迷人的灯光。
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不止一次。
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油灯。
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
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
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
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
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
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
灯仍然在嗤嗤地发着光,没被吹灭。
我知道她还会起来,我就没吱声,静静地等候着。
果然,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
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
母亲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
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
她仍没有抬头。
在母亲的心里,为了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
年年如此。
⑤直到今天,虽然比四十多年前好过了若干倍,但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从没有熄灭。
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照亮的是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并陪伴我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
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
它不但比原有的那盏灯好看,而且也明亮。
更主要的是它有个调节亮度的开关。
这是父亲做了生产队会计,村里给买的。
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
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
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
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
冬天天冷,他一会儿哈手,一会儿跺脚,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
看着父亲着急不安的样子,我便从被窝里伸出头问:“爹,咋了?”“没咋。
”他也没有看我。
“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
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
”“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
“多了。
”他说。
“多了,那好呀!”我说。
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
⑦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
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有疑难,遇有诱惑,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⑧后来,我上了高中。
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我备了一盏小油灯。
多少次,在寒冷的冬天,我的手冻得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
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
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
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
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
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⑨几十年来,陪伴我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广,给我的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⑩“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
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有删改) 3.文章重点写三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
结合全文,填写表格。
(4分)
“小油灯”相关人物给“我”的启迪
第一盏母亲积极面对困难,生活的道路会越来越宽广
第二盏父亲①
第三盏女同学②
4.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5.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1)(她)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
..右手的食指……
(2)我想过去搂住
..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
6.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6分)
7.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通常,喜鹊总是在树林中穿梭飞翔,其高限只有三四层楼高。
今天,它是怎么了?它是凭借了什么样的魔力,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升高轨迹,居然飞上了二十层楼之高,如威武的鹰隼立于崖顶?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还是做了长时间的精心准备?不得而知!
我问朋友:“喜鹊为什么要飞这么高?”朋友略加思考,说道:“它想看一看广阔的北京市景。
”朋友的回答竟和我的内心不谋而合!这些喜鹊,或许有它们不可小觑的精神世界。
(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据说,自然、优质的蜂蜜几乎不会变质。
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几百年、几千年也不会变质,简直像液体的琥珀,经得起古老而漫长的岁月。
蜜滴的浅金色真美!我一边用荞饼沾着那土蜜享受午后时光,一边想着关于蜜蜂的传奇。
人们总是在习以为常中有所忽略,或许奇迹,有时来自某种熟视无睹的光芒。
(选自周晓枫《酿甜》) (1)材料一最后一段意蕴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2)材料二中写到“人们总是在习以为常中有所忽略,或许奇迹,有时来自某种熟视无睹的光芒”。
请谈谈你的感悟。
参考答案与提示
1.(1)逝殖蔓
(2)xiǔdúzàn
(3)B
2.[解析] D “呼号”的意思是因极端悲伤而哭叫;因处于困境需要援助而叫喊。
3.①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
②真正的美和外表无关(或“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
4.①城市迷人的灯光与下文小油灯微弱的灯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小油灯对“我”的影响之大、启迪之深;②引出下文“我”对小油灯及往事的回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5.(1)“攥住”即握住,写出母亲被扎伤时的反应,表现了母亲面对困苦时默默承受的坚韧品格。
(2)“搂住”即抱住,突出“我”看见母亲手被扎时的心痛,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关心。
6.①“灯如红豆”化用诗句,使题目富有诗意。
②“灯”是文章的线索。
全文围绕“灯”组织材料,结构清晰,叙事集中。
③“红豆”寄托相思,“灯如红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小油灯及往事的深深怀念之情。
7.(1)示例:看似平凡的喜鹊,它们的心中都有更广阔的蓝天,它们也渴望往更高处飞翔。
每一个平凡的人,心中都有远大的梦想。
(2)示例:人们往往会忽略身边或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人和事物,而有些奇迹恰恰来自这些被我们忽视的人和事物。
就像材料二中的蜂蜜,虽然很普通,但它几千年也不会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