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实践证据收集的问题及其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课堂实践证据收集的问题及其策略
摘要:
美国先发布了《K-12科学教育框架》,又公布了《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简称NGSS)。这是美国修订其科学教育标准的两个核心步骤。《框架》和NGSS 同时强调了3个维度的目标,即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和学科核心概念。特别是用“科学与工程实践”代替了原来的“科学探究”、更加接近了科学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推理与论证,而引导孩子开展科学论证的关键点就是基于对证据的解释。因此,让孩子经历一个推理、举证和论证的过程,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论证收集证据策略
2011年7月,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正式发布了《K-12科学教育框架》;2013年4月,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简称NGSS)终于完成了修订,并公开发布。先有《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以下简称《框架》),再出台NGSS,这是美国修订其科学教育标准的两个核心步骤。
在《框架》和NGSS中反复强调了3个维度的目标,即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和学科核心概念。美国人用“科学与工程实践”代替了原来三维目标中的“科学探究”,自然有其深刻的意思,郁波老师认为这样更加接近了科学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推理与论证。
学生进行的推理与论证活动,都需要证据的支持。北京教育学院的金娜老师说过,“科学论证作为一项重要的科学活动,其内涵就是利用证据建立科学的理由,以支持科学的主张”。由此可见,证据是学生推理的延伸,是科学论证的条件,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基础。当然,学会分析和收集证据,也是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之一,是对课堂实践中的每一位孩子提出的具体要求。那么,怎样才能更有效地让孩子学会寻找和收集证据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了解孩子们在收集证据时常遇到的问题。
一、孩子收集证据时容易遇到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的座谈和学生的答题检测等调查方式,结合查阅的文献资料,笔者发现孩子们在寻找、收集和整理证据时,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一)孩子的认知结构特点阻碍证据收集
在课堂调查中,笔者发现即使是五年级的孩子,他们在收集证据时,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难以辨别现象,包括难以辨别观察到的现象与想象中的现象;难以区分实验现象与基于该实验现象的结论等。
1.难以辨别观察到的现象和想象中的现象
记得在一次听《光是怎样传播的》的课时,老师展示学生的记录单: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点亮一盏灯,便可照亮整个房间。然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这个实验现象中,哪些是你看到的现象,哪些是你想象中的现象。而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几乎没有学生能够清晰地描述、回答,只有个别学生、并且是在老师的不断地引导下才说:“我观察到的现象是:光源能发光,光照亮了整个房间等;想象中的现象是:光不能传播到密封房子的外面,光是以直线的方式传播而照亮房子的”;“我觉得光源附近是直线传播的,而远处光弱了,应该是曲线或波浪线的方式传播的”,另一学生说道。
2.难以辨别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基于此现象的实验结论
学生做完“搅拌能否加快食盐溶解”的对比实验,写结论时:在记录表的“观察到的现象”和“我们的结论”两栏里,都填上了“搅拌能加快食盐溶解”;另一相似情况,在“研究雨水侵蚀土地的实验”对比实验中,很多的学生面对记录单上“我们应该看到的现象”和“由此,能得出的结论”的两个空格,犯了迷糊不会写。
可见,孩子们在辨别和区分较难的实验现象时,受孩子的认知结构的限制,证据收集变得异常困难,甚至无法进行。
(二)学生的学习与思维习惯阻碍证据收集
每个班级的孩子,在同样环境中学习,而对科学概念建构和发展的程度却是不一样的,除了孩子本身的认知结构发展的影响之外,主要是由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造成的。因此,孩子的学习与思维习惯也是阻碍孩子收集证据的重要因素。
1.个体学习与小组学习协调不好
由于小孩子的性格使然,在参与观察和操作小组实验时,学习小组的功能并没有完全的展现出来,即使对组内成员有明确的分工要求,也会随着实验的进行,而出现个人独撑小组的场面,或是个别同学自顾自己的实验,脱离小组的学习。这样一来,组内的互助学习就不能进行,组间的论证就会因缺少基础而无法
进行,从而直接影响到孩子科学概念的建构。
2.学生收集的信息不全面
合作学习协调不好,还会带来第二个问题——影响学生对实验信息的收集不全面。在我们进行的每一个小组实验,都是需要孩子仔细操作、认真观察的,如果做不到的话,就会导致实验记录不典型、不完整,甚至会出现错记的情况,更令笔者失望的是,几乎每个班级的每堂课,都会出现这种情况,总有些孩子因为急于表现,匆匆忙忙地做完实验,就急着举手汇报;有些孩子则是随便记录一两点就算了,更严重的是,这样的孩子,心里总想着自己的观点汇报,不会去倾听同学的汇报,不懂得从同学的发言里,继续收集信息。
记得在上《我们的生命周期》这一课时,笔者按次序的呈现2个问题。问题1: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哪些变化?问题2:我们的身体还将会发生哪些变化?你这样猜测的依据(证据)是什么?学生的记录是这样的:
问题1:生1:身体长高,生2:变胖(自己的样子);生:3:手变大了,脚变大了;生4:头发变多、变长等。
问题2:生4:继续长高;生5:会长胡子;生6:会先长高、长胖,然后又会变小一点,最后老了,走不动了(这是所有学生中,记录最完整的一个了)。
可见,孩子们在收集信息时,通常只会记录最表面的一些信息,不会主动在组内和同学交流来丰富自己的信息,不懂得利用组内交流的方式,去探讨、发现更多内在的变化信息。
3.学生不能有效地将信息转化为证据
收集信息,是收集证据进行观点汇报和论证交流的前提条件,能够全面的收集信息,在论证时,就不会缺少证据了。好比一个律师,在上庭打官司之前,一定要全面的把握当事人的信息,然后从所有信息中,选择一些有效的信息,转化为证据,进行辩论。
我们的课堂论证亦是如此,也需要把收集的有效信息转化为证据。在上《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时,很多学生提出一个观点:食物煮熟会有营养流失,但说不出证据。因此,笔者的设计基于此点,引导孩子关注实验中鸡肉和水的变化。实验中,孩子们共收集了这么多信息:“肉变白了,有香味了,水里有油、脂肪流出来了,肉上有泡泡,有些肉飘起来了、水变白了、水面浮着东西(水里也有)、烧杯壁变黄了,肉的空隙变大了、容易切开了……”,而遗憾的是,大多数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