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改革方向之我见

合集下载

校园教育改革心得体会(3篇)

校园教育改革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校园教育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这场改革,并在其中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对校园教育改革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1.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去,我国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

这种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的主流。

学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2. 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教育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传授。

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能力。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1. 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教育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探究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2.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过去,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教育改革要求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

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综合素质评价等。

三、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1. 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改革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学校通过开展教师培训、教研活动、教学比赛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2.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教育改革鼓励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和学生需求,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3. 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教育改革倡导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实现教育公平。

学校与社区、企业等社会力量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

四、教育改革的挑战与对策1. 挑战(1)教师观念的转变:教育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新的教育模式,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之我见(3篇)

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之我见(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方法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教学方法改革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实践体会。

以下是我对教学方法改革实践的一些看法。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1. 应对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教育需求,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2.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改革旨在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灌输式”等教学模式,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方法改革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国际视野,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方法改革实践策略1. 创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

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优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

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3. 改进教学方法(1)倡导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实施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3)运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以真实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开展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课后自主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课堂上进行深度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4. 丰富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学校教育改革的心得体会(3篇)

学校教育改革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亲身经历了学校教育改革的过程,现将我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教育改革的意义1. 培养创新型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型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教育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2. 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改革关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

3. 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 适应社会发展。

教育改革紧跟时代步伐,关注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教育改革的内容1. 教育理念更新。

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

2. 课程改革。

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3. 教学方法改革。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 评价制度改革。

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5. 教育资源整合。

加强校际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育改革的心得体会1. 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育改革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陪伴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2. 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育改革要求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践中,我尝试了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教育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意见,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被重视和关爱。

高等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高等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高等教育改革心得体会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许多方面的变化和影响。

这些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的改善,更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和对教师培养的认知。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心得体会。

1. 强化实践性教学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强调实践性教学。

传统的理论课程仍然重要,但注重让学生在课堂之外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这不仅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入跨学科教学高等教育改革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引入跨学科教学。

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跨学科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学生合作,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3. 增加实习机会改革方案还包括增加实习机会,以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

实习不仅能够提供实际的工作经验,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网络和职业发展规划。

通过实习,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4. 倡导创新思维高等教育改革也倡导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改革后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被鼓励提出问题、开展研究,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

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 建立导师制度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引入了导师制度。

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位教师导师作为自己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指导者。

导师将与学生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这样的制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发展,并提供更深入的学术指导。

高等教育改革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次重大突破和革新,它对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实践性教学、跨学科教学、实习机会、创新思维和导师制度的引入,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都得到了提升。

教育学教学改革之我见

教育学教学改革之我见

教育学教学改革之我见[摘要]目前,我国教育教学正在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新世纪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实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素养。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高校学生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影响未来社会国民素质。

因此,高校教育学教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教学和发展相吻合,与现代化教师教学的素质要求相适应。

为此,笔者结合当前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就高校公共教育学的前提条件,提出自己的改革设想,以探索高校教育学教学改革如何适应素质教育之路。

[关键词]高校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素质教育一、高校教育学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高校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是高等院校课程整体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于教育学教学改革设想的实施,还依赖于高校教育学课程整体改革的进程,有赖于下面的前提条件。

高校教育学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教学素质,教学改革实质性并不是让高校教师轻松愉快地讲课,降低自身压力与负担,更不是让教育学教学放任自流,其本质目标就是提高教育学教学的质量及效果。

从另一种意义上讲,教育学教学改革就是要让高校学生学得形象、生动、主动。

1.要求高校教师具有“教书育人”的教育精神为此,高校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理论知识,在教育学教学的同时进行教育探讨,更新教学手段、转变教育思想,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高校教育学教师还应将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关注教育学理论新动态、新发展,为克服教育学教材知识枯燥无味的现象,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补充教育科研新动态,将自身的理论认识和科研动态相融合。

并结合教育学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向高校学生传播教育模式的方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学者型”人才。

2.要求高校教师“走出去”,深入教学实际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阵地,而高校教育学课程又承担了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教学技能的重任,因此,高校教育学教师必须“走出去”,经常深入教学实际第一线,了解素质教育、教学环境,熟悉素质教育教学方法,并能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运用;关注素质教育改革动态,参与并指导当地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并能在高校教育学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充实教学内容。

教育改革之我见

教育改革之我见

教育改革之我见电子1002班LZ 1101230210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时间的四分之三都在校园中匆匆度过,从完成小学、初中以及高中的学习,到如今走进大学的校园,一路来经历了不同政策背景,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地区的教育,人们都说作为九零后的一代,经历了教育的改革和变迁,对这一概括,我深有体会,今就自己经历的以及目睹的教育改革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薄见和建议。

【内容提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调整时期。

我国整面临这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但国内的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育的地域不公平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不强、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正困扰着我国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针对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现状,以及已经发生的改革的不完善之处,尤其是在课本问题上,以及今后的改革意见提出看法和见解。

【关键词】:目的现状课本改革目的与现状首先谈一谈我对教育以及其目的的理解。

教育一直以来是政府关注的,人民重视的的热点话题,之所以其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度,原因在与其与国与民都是重中之重!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

一种以某些主观意识形态去适当改变另外一些主观意识形态的一种方法。

是改变他人观念与思想的一种科学的方法[1]。

对于一国而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不在满足于一日三餐的温饱问题,在基本的生活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对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

在物质方面,精益求精,商业价值,成为使用者和生产者的关注重点,而这些得以完善和提高都不得不依赖于科技和创新,而科技和创新的来源必是教育;在精神层面,要想提高一国人民的精神素养,让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相匹配,那么最直接的解决途径更是教育,国家只有通过有形的教育模式来改变无形的国民认识能力以及文明素养,由此看来,一国为文化底蕴也不得不依赖于教育。

而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以及世界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当地球从一个巨大的混合体变成一个可以触摸的到得村庄时,竞争也逐渐的走进各国的各个层面,在21世纪,有人才就有打赢一场竞争之战的把握,那么也就是说有良好的教育就是屹立世界之巅的前提和保障,由此可见,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一国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该国的国际竞争力。

大学教育改革之我见

大学教育改革之我见

大学教育改革之我见法政学院09思政2班叶乃康学号:2009644235【摘要】我国大学教育发展了那么多年,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包括教育体制、教学质量、教学方向以及师资素质方面的问题等等。

作为一名现代大学生的我,个人觉得大学的教育亟需进行改革,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栋梁和人才。

【关键词】教育改革教育体制教育质量教育方向师资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在于教育和科技,而科技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

当今世界乃是开放之世界,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世界。

世界各国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等诸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在教育。

教育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它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推进器。

“一个民族进步与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来源于永远不止的改革和创新!”为了适应激烈竞争的信息社会,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越来越成为时代的要求。

大学教育改革更是时代迫切的要求。

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建设国家的主力军。

如何把大学生塑造得更好更出色,如何发挥好大学生的潜能以及锻炼好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这是关乎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各种创新型人才,是各高等院校的责任和义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教育不断地进行着改革,有些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大学教育呈良性发展趋势。

从1993年起,中国开始了自己漫长的教育改革之路。

这其中的波折与艰辛,恐怕亲历者也难以述清。

不管过程如何,经历了17年的教改阵痛,我们并没有迎来中国教育的新篇章。

相反,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依旧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2010年“两会”的召开,再度把水深火热中的教改问题推向高潮。

不可否认,中国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但究竟怎么改,改什么,从哪开始?这一系列问题不仅困扰着我们这些急切盼望获得更好教育质量的学生们,也同样会使那些决策者们夜不能寐。

新课程教育改革“穿新鞋走老路”之我见

新课程教育改革“穿新鞋走老路”之我见

新课程教育改革“穿新鞋走老路”之我见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新课程教育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新课程教育的实施,一些老问题似乎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学生负担重、教师培训不足、教学资源不均等问题依然存在。

有人提出了“穿新鞋走老路”的说法,意思是虽然推行了新课程教育,但实际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依旧是老问题的“新包装”。

对于这种说法,我持有不同的观点。

关于“重负轻骑”的问题。

在推行新课程教育之前,学生负担重一直是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

新课程教育调整了教学内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减轻了学生的学业压力。

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学校依然过分强调应试教育,导致学生仍然面临沉重的学习负担。

这与新课程教育的初衷相违背。

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政府的政策引导、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等。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享受到新课程教育带来的益处。

关于教师培训的问题。

新课程教育要求教师具备更加宽广的知识面和教学理念,而传统的师范教育似乎未能满足这一要求。

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还有一定的迷茫。

由于教师的培训成本高,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往往无法提供良好的培训资源,这使得新课程教育在一些地区的推进受到了限制。

对于这一问题,我认为,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提高对教师培训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培训资源和机会。

学校也应该积极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新课程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服务学生。

关于教学资源不均的问题。

新课程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资源必须足够充裕和多样化。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一些地区的学校仍然面临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

这使得一些学生无法享受到新课程教育带来的真正益处。

对于这一问题,我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这些地区的教学条件,保障学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

教育改革之我见

教育改革之我见

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我国高等教育积极适应社会变革,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我国的教育政策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回顾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充分肯定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但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还有很大差距,自身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既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也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字:高等教育改革问题高等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从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到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迈上了改革与发展的轨道。

改革开放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小,生产力低下,人才培养能力不强,高校的科学研究意识薄弱,对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有限,不仅如此,高等教育的生产关系与改革发展的要求极不相适应,高等教育的体制、运行机制、各种规章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和环境氛围等严重束缚了高等教育的生产力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也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自身适应力的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先后经历了体制结构调整、大发展及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几个阶段,经历了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高考和毕业生就业制度,以及后勤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

目前,高等教育在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看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还必须看到,这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有:1.取得成绩与发展要求的差距。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与形势发展的要求相比,特别是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还很不适应,有较大的差距。

大学生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大学生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大学生教育改革心得体会大学生教育改革是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热点话题之一,经过我的学习和思考,我对大学生教育改革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过去,大学教育主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而现在的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仅仅掌握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大学教育应该将素质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大学教育是教师为主导的,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提高。

因此,大学教育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再者,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学生时期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的关键时期,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

通过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教育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人文课程和人文讲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品味。

最后,大学教育还应该注重与实际需求相适应。

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应该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适应。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大学教育应该密切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总而言之,大学生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作为大学生,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进来,关注自己的发展和成长。

学校教改之我见

学校教改之我见

学校教改之我见改革,是必要的,不改革,社会就会僵化,就会停滞不前,甚至会倒退。

人,都有一个通病:喜新厌旧。

学生学习也是这样,所以,我们的教材在不断地变化,以适应日益变化的时代要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变化,以不断提高教学成绩;我们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以培养新中国需求的人才。

但,不管如何变,初衷不能变,事物发展的本质不能被忽视。

我们不能忘记基本的哲学原理,走极左或极右的道路。

我们学校的教改已经进行一年有余,在这条路上,我们学习了很多,视野也开阔了许多。

客观地讲,有收获,也有失去。

我想,不论是做什么事,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大家正视问题,发现不足,自我解剖,分析现象,解决问题。

因此,我想就我本人在教改之路上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说一下供大家思考。

我们的教改,说到底是要教育好学生,提高学生素质,这个素质包括学习能力和考试能力。

客观地讲,我们的教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展讲这个环节让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了不少。

通过展讲,学生的胆子大了,表达能力强了,语感好了,思路清晰了。

但问题也是有的,因为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

随着教改的深化,有些学生的新鲜感过了,觉得索然无味,当初的劲头没了,对待学习虚与委蛇。

于是出现了不深入预习或不预习,抄资料,抄学案等问题。

我们在感慨学生不认真学习的同时,是否想到,是什么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我想,原因有二:一、预习时间不足。

我们来算一算预习需要的时间。

拿语文来说,预习一篇课文,按要求要做到查、画、写、记、练、思,从接触课文到自学问题的产生,最少要读三遍课文。

就我个人的经验,第一遍读课文,要读懂,最少需要15分钟,有时还需要更长,第一遍读课文,只是熟悉文本,了解文本大致内容,如果遇到生僻字,要查字典,一个字从找到这个字到了解它的音、形、意,再到写到书上,大概需要2、3分钟,一篇文章一般来说有5、6个生字词,要完成生字词的自学工作,需要花10~15分钟。

高校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高校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学改革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教学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有幸参与了教学改革,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学改革的重要性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通过改革,我们可以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教学改革可以使高校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3. 促进教师成长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教学能力,实现自我成长。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1. 优化课程设置(1)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合理设置课程,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2)调整课程结构。

优化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更新教学内容(1)紧跟时代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2)引入跨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改进教学方法(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如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倡导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加强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提高教师素质(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2)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支持教师申报科研项目,促进教师学术成长。

三、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1. 教学改革需要全员参与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共同努力。

教育变革大方向心得体会(3篇)

教育变革大方向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教育领域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从传统的课堂讲授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到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变革的大方向已经日益明确。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些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下是我对教育变革大方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1. 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而现代教育变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这种转变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从“重知识传授”到“重能力培养”过去,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变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而素质教育则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教育变革要求教育工作者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育方式的创新1. 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是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它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和内容,教师则负责引导学生进行线上线下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一种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和实践。

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要求学生在完成一个具体项目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这种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育资源的整合1. 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的整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上教育资源日益丰富。

我为教改献良策——高等教育改革之我见

我为教改献良策——高等教育改革之我见

我为教改献良策——高等教育改革之我见第一篇:我为教改献良策——高等教育改革之我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身为新一代大学生的我,也能从各个方面体会到社会对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教育问题一直是关乎于国计民生的大事,它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亦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助推剂。

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物质基础的不断提升,人才的竞争必会走向史无前例的高峰。

而能决定一个人、一个国家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教育水平的高低。

从1993年起,中国开始了自己漫长的教育改革之路。

这其中的波折与艰辛,恐怕亲历者也难以述清。

不管过程如何,经历了17年的教改阵痛,我们并没有迎来中国教育的新篇章。

相反,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依旧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2010年“两会”的召开,再度把水深火热中的教改问题推向高潮。

不可否认,中国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但究竟怎么改,改什么,从哪开始?这一系列问题不仅困扰着我们这些急切盼望获得更好教育质量的学生们,也同样会使那些决策者们夜不能寐。

日前,一份叫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公开征求意见稿,再一次引发了国民的热情讨论,尤其是有关“去功利化”、“去官僚化”和“去行政化”与“自主办学”、“自主招生”和“教授治校”的深层次教改方向,更是让无数的学生与家长拍手称快,仿佛看到了希望。

这份《规划纲要》涵盖了教育所能涉及的方方面面。

作为大学生,我自然很关注高等教育改革这一部分的内容。

而从高教改革在《纲要》中所占的篇幅和比重来看,这也是新一阶段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根据《规划纲要》的要求,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特别要求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2020年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已经不是重点,最大的重点就是我们将进入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和全方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新阶段。

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许多观念需要转变。

高校教学改革感悟心得体会

高校教学改革感悟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广大师生带来了全新的教学体验。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有幸参与了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深感改革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在教学改革中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改革推动了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过去,我们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转变使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塑造。

二、改革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改革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较为普遍,而改革后的教学更加注重互动和实践。

例如,引入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这种创新使我意识到,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改革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为了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技术。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

只有具备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四、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改革,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而是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如科研项目、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

这种培养方式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为今后的就业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改革促进了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学改革促进了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改革过程中,各高校相互借鉴经验,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动氛围。

这种合作使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得到了提升。

总之,高校教学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推动了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师专业素养、学生能力和高校间交流等方面的创新。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深感改革的重大意义,将继续努力,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几点看法

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几点看法

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几点看法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和社会发展。

因此,高等教育改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在我看来,高等教育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高等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在的高等教育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因此,高等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高等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在的社会变化非常快,需要有更多的人才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因此,高等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掌握创新技能,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第三,高等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在的高等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高等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掌握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高等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规划。

现在的高等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职业规划。

因此,高等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规划,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规
划自己的职业发展,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高等教育改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改革,才能够让高等教育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改革之我见

教育改革之我见

一、家长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由于望子成龙心切,有的家长通过求人实现择校或借读,总想上社会舆论较好的学校,并不考虑是否适合自己孩子或分数是否达标。

上学以后,面对各科的考试不理想,面对别人孩子参加各种补课,家长不得不请人补课,不管孩子是否愿意。

不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课程计划及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学习压力大、心理压力大,逐渐丧失学习信心和兴趣,产生厌学、叛逆情绪,走向网络虚拟世界。

无奈的家长被迫租房陪读,学生被迫进行心理疏导、转学。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机制下,有的孩子最终会选择辍学。

二、教育危机逐渐暴露择校、借读、扩招导致班额增加,学生基础差别大。

留守孩子、隔代教育的独生子女性格迥异。

依据“千校一面”的标准解读同一教材,教师只能因材(教材)施教,又无法因材(学生)施教。

面对无奈的家长、可怜的孩子,教师深感教育危机之痛。

三、受精英教育左右,职业教育落后受传统观念影响,精英教育既有市场又有话语权,是净得利益者,左右着教育政策。

现行的教改大多通过他们策划实验。

从课标计划,到教材目标,基本上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

少数重点名校占有绝大多数优质生源,使大多数普通学校的老师失去教学信心和活力,从某种意义上也阻碍了公平教育的实现。

在大众教育背景下,这种精英教育机制使大部分中差等生给少部分优等生“陪读”,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也包括精英教育自身)的发展和稳定。

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类,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生的,在我国起步较晚。

由于精英教育(观念和学校)的排挤,职业教育生源不足,学生基础水平较差,教师缺乏信心,导致职业教育声誉不佳,举步维艰。

国家为了发展中职教育,对中职学生给予生活补贴,但中职生源仍然不足。

对于中国人来说,等级歧视也是很多学生和家长不选择中职的原因之一。

有的职高只得按照普高的标准教学,职业教育目标已名存实亡。

强势的普高教育使职高教育还未立足就面临倒闭。

四、教育体制、机制不变,素质教育难以实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在当时物质财富比较匮乏、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走精英教育之路无疑是最佳选择。

教育改革的方向演讲稿

教育改革的方向演讲稿

教育改革的方向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教育,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的希望。

教育改革,是我们时代的必然选择。

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教育改革方向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教育的公平性。

教育公平,是每个孩子应该享有的权利。

然而,当前我国的教育资源分配仍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

我们需要采取措施,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让教育成为拉近城乡、地区之间差距的桥梁。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教育的多样性。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
的兴趣、特长各不相同。

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多元化的教育模式,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向。

不要让学生都被同一把尺度衡量,而是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教育的创新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需要与
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我们需要鼓励教师和学生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让教育更有活力、更有生机。

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找到更好的方向。

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教育的未来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教育改革方向之我见
发表时间:2009-11-18T10:21:57.483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5期下供稿作者:吴华润
[导读] 从高校发展的社会环境出发,探讨高校教育现在的发展状况和所面临的问题
吴华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300)
摘要:从高校发展的社会环境出发,探讨高校教育现在的发展状况和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关于高校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希望可以作为相关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参考。

关键词: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大学生;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0-0178-02
一、高等教育现状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和人们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1999年各大高校顺应发展潮流纷纷不断扩招。

高校扩招响应了社会的需求,给高校带来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就学生、教师、高校各方面给出研究看法。

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是每个孩子从小的梦想。

寒窗十载就是为了金榜题名。

紧踏榜单而来的是新的生活,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成长经历等等的人在梦幻般的校园相遇。

都是懵懂的少年,关于未来的发展几乎没有什么概念,对所要面临的课程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学校在接收学生后,应积极教育引导学生,不仅包括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方面,还要注重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可能所从事的职业、专业前景等方面的引导。

不仅研究生需要学校制定培养方案,本科生也需要明确的培养方案,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条件的培养方案,可以包括学术型的学生、应用型的学生和创业型的学生。

现代大学物质基础条件已有根本改观。

高等教育211和985工程建设,以及一系列对高等教育多样化配套改革的政策措施和法律保障,使得不同层级、不同规模的高校之间逐渐进入有序竞争状态。

但是,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建设规模庞大、学生数量剧增、专业分化过细、知识结构单一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大学生专业技能难适应劳动市场需求、大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偏低等矛盾,不仅使得高校无法打破债台高筑之困局,而且还严重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更高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

经济时代大学教育的角色应从提供学生知识与技术转变成营造有利于人力投资的环境,使大多数的就业人士都可以成为具有创意、专业知识与技术的知识工作者。

社会再次呼唤大学回归其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主流传统。

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特征的中国大学创业教育,正是在此种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这种超越于传统“学术型”“职业型”之上的“创业人才”培养实践,因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它是我国大学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变革、从“专才教育”向“通识教育”模式演进的内在动力作用结果,更是我国现代大学教育多元化发展理论的创新机制。

二、关于高校教育改革方向的几点建议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学生、学校和社会是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系统,学生在校生活直接面临学校管理而又要积极面对未来准备走向社会;学校既管理学生又要引导学生如何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社会接受学生的就业同时检验学校的教学管理效果。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必然导致系统的结构和作用出现偏差。

保证系统良好的结构稳定和功能稳定的就需要有及时准确的系统反馈结构,通过反馈可以把外界条件包括制度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变化及时地反映到系统内部,系统可以迅速作出相应的调节以保证其自身的功能。

现在高等教育高校环节出现了一些问题,教育改革跟不上社会或者说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导致系统失衡,大学生就业率低是最直接的一个表现,所以需要强有力的调节机制来使系统快速平衡并促进社会的发展。

所以具体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高校专业课程制度僵化,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大量事实证明,近百年来,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从2l世纪开始,科学知识在短时间内发生了急剧的增长。

当今世界平均每天发表一万余篇论文,平均35秒有一篇论文问世,各种书籍每年增加25万种。

1976年的大学毕业生到1980年所掌握的知识已有50%陈旧了。

20世纪50年代大学生的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的知识能用l0年。

所以高校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引起学生对所从事的领域的浓厚兴趣,尤其在专业课教学方面老师应提供学生目前的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热点问题、疑难问题、科学发展动态和跟踪了解学术前沿的方法,使学生具备自主知识更新的能力,以确保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科学时代不会被淘汰。

(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著名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在公布的《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中指出,虽然中国大学生的数量是美国的两倍多,但由于中国的教育体系过于偏重理论,所以只有不到10%能够满足跨国公司的要求。

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中国的人才可以走向世界的一个关键是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应该努力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可以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的应用有清晰的了解,与此同时实习还可以使学生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毕业后更快地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打破旧的学科专业体制,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学科体系
《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在接受访谈的全部用人单位中,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当前大学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

现在国内高等教育专业划分过细,淡化了边缘交叉学科知识,有的专业学生在就业时因为招聘人员甚至都没有听说过此专业而屡屡碰壁,可见高校的学科设置与社会需求是脱节的。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人才又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所以高校的培养体制、培养方法应受到高度的重视。

一方面要了解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学生的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可以向企业宣传高校的专业设置,提供边缘专业(社会了解较少的专业)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中宣传他们可以做什么,既可以把学生推向社会也可以检验高校该专业的设置必要性。

(四)鼓励学生积极创业
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增长速度不会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这时社会会比较稳定地发展。

而现在前者是后者的好几倍,导致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以降低待遇来博得工作机会,同时也导致低学历人群的就业难。

所以在国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业政策环境的良好条件下,
高校应积极响应这一政策,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创新产业,创新品牌,同时拉动就业。

具体实施可以通过宣传自主创业政策、解读创业程序、开设创业培训班、建立创业交流群体等等多方面进行。

三、小结
我国自古重教,现代社会发展就更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直接的体现是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所以必须保证这个环节不能在整个系统中出现偏差。

良好的反馈机制和良好的调节响应方法是确保系统稳定的关键。

所以我们要从大局出发,全面配合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高校本身也要作出巨大的改革,积极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以及时调节自身适应整个大的社会环境的需要与发展,为国家社会经济生活等各方面不断注入新活力新气息,确保社会主义社会稳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燕凌,刘强.大学创业教育发展之原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6).
[2] 袁贵仁.素质教育:2l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J].中国教育学刊,2001,(5).
[3]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野晖.中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70%高出教育部官员预期[N].第一财经日报,2005-11-17.
[5] 梁国胜.中国创业教育将逐渐升温[N].中国青年报,2007- 1l-06.
[6] 张志刚,邱金英.与时俱进:面向新世纪的大教育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6). (责任编辑:袁凌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