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黄河流域环境规划
流域环境规划案例
案例一
淮河流域环境规划
实施措施
加强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 复,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
调整
规划目标
实现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 根本好转,保障生态安全
规划目标
改善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 ,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
案例二
太湖流域环境规划
实施措施
加强湖泊治理和保护,推 进生态农业发展,加强跨
界污染联防联治
THANKS
感谢观看
环境规划中的生态修复技术
总结词
生态修复技术是环境规划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对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实现生态环境的恢 复和改善。
详细描述
生态修复技术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工程技术,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以恢复其正常的生 态功能。生态修复技术的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安全。生态修复技术 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湿地修复、河流治理、矿山修复等。
02
在环境规划中,生态学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等 方面,例如生态廊道的规划、生态修复工程的设计等。
地理学理论
地理学理论是环境规划学的另一个重 要理论基础,它关注地理环境的特点 、演变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 系。
地理学理论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主要 体现在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方 面,例如城市扩张的边界划定、自然 保护区范围的确定等。
环境规划决策分析
总结词
环境规划决策分析是环境规划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为环境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详细描述
环境规划决策分析是指运用数学模型、系统分析等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环境规划中的各种方案进行比较、评 估和选择,以实现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环境规划决策分析的目的是提高环境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流域环境规划案例
案例一
淮河流域环境规划
实施措施
加强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 复,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
调整
规划目标
实现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 根本好转,保障生态安全
规划目标
改善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 ,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
案例二
太湖流域环境规划
实施措施
加强湖泊治理和保护,推 进生态农业发展,加强跨
界污染联防联治
THANKS
感谢观看
环境规划中的生态修复技术
总结词
生态修复技术是环境规划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对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实现生态环境的恢 复和改善。
详细描述
生态修复技术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工程技术,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以恢复其正常的生 态功能。生态修复技术的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安全。生态修复技术 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湿地修复、河流治理、矿山修复等。
02
在环境规划中,生态学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等 方面,例如生态廊道的规划、生态修复工程的设计等。
地理学理论
地理学理论是环境规划学的另一个重 要理论基础,它关注地理环境的特点 、演变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 系。
地理学理论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主要 体现在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方 面,例如城市扩张的边界划定、自然 保护区范围的确定等。
环境规划决策分析
总结词
环境规划决策分析是环境规划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为环境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详细描述
环境规划决策分析是指运用数学模型、系统分析等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环境规划中的各种方案进行比较、评 估和选择,以实现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环境规划决策分析的目的是提高环境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第3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总的说来:
在人口基数消费水准一时难以降低,而社会总消费和 社会生产力又不断提高的现实前提下,加强环境生产 最具紧迫性,最具长远意义。
(三)三种生产理论对人类发展过程及其 环境问题的解释
人类文明历程 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
在这三个文明发展阶段中,人类与自然环 境组成的世界系统的模式经历了漫长的演 变过程,人类对世界系统的认识也经历了 复杂而曲折的历程。
物资生产虽然有 物资生产规模的扩大, 所显现,但只是 逐渐发育成为一个独 作为人口生产的 立的系统,从人口生 一个附属部分; 产子系统中脱离。
世界系统演变过程示意图
工业文明时代
人
物
物资生产的规模、功能、作用
逐渐强大,从而成为能与人口
生产、环境生产并列的一个子
系统,它们通过环状联结构成
环
了世界系统。
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前景
可持续发展
研究 正在朝两 个方向演
变。
第一方向是继续加深可持续发展的伦 理色彩。
第二个方向是向最初的生态环境保护回 归,将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定位在解 决发展与环境矛盾的方法上。
(三)可持续发展要解决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究 竟要解决什么
问题?
是什么问题都 可以解决的 “医治百病的良药”, 还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的一 种“理论空谈”呢?
生态学方向 经济学方向 社会学方向 系统学方向
阅读材料: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的4个方向
生态学方向
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 续发展的基础。
该方向以生态平衡、自然保护、环境污染防治、资 源合理开发与永续利用等作为其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和内 容,其焦点是力图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合 理的平衡”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2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由于环境管理的核心是指导和培育 人与环境和谐的文化、 人与环境和谐的文化、调整人作用 于环境的行为,因此, 于环境的行为,因此,环境管理一 方面涉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方面涉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另一 方面也涉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方面也涉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总结
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以“ 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以“环境与经 协调发展为前提 为前提, 济”协调发展为前提,对人类的社 会经济活动加以引导并约束, 会经济活动加以引导并约束,使人 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承载力相适 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承载力相适 应。
总结
为了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 为了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承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载力相适应 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 相适应, 载力相适应,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 管理科学理论、 论、管理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 以及系统、共赢、 以及系统、共赢、协同等理论和原 则来进行指导。 则来进行指导。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由于环境管理的核心是指导和培育 人与环境和谐的文化、 人与环境和谐的文化、调整人作用 于环境的行为,因此, 于环境的行为,因此,环境管理一 方面涉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方面涉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另一 方面也涉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方面也涉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人类行为
行为主体的角度来划分 政府行为、 的角度来划分: 从行为主体的角度来划分:政府行为、企业 行为和公众行为。 行为和公众行为。 由于组成人类社会的人在社会中同时扮演着 多种不同的角色, 多种不同的角色,因而同一个人可以同时分 属于不同的群体。 属于不同的群体。 环境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好符合人类长远、 环境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好符合人类长远、根 本利益的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与环境的关系 本利益的人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处理好各种 不同的人群之间的利益冲突。 不同的人群之间的利益冲突。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由于环境管理的核心是指导和培育 人与环境和谐的文化、 人与环境和谐的文化、调整人作用 于环境的行为,因此, 于环境的行为,因此,环境管理一 方面涉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方面涉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另一 方面也涉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方面也涉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总结
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以“ 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以“环境与经 协调发展为前提 为前提, 济”协调发展为前提,对人类的社 会经济活动加以引导并约束, 会经济活动加以引导并约束,使人 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承载力相适 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承载力相适 应。
总结
为了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 为了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承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载力相适应 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 相适应, 载力相适应,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 管理科学理论、 论、管理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 以及系统、共赢、 以及系统、共赢、协同等理论和原 则来进行指导。 则来进行指导。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由于环境管理的核心是指导和培育 人与环境和谐的文化、 人与环境和谐的文化、调整人作用 于环境的行为,因此, 于环境的行为,因此,环境管理一 方面涉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方面涉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另一 方面也涉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方面也涉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人类行为
行为主体的角度来划分 政府行为、 的角度来划分: 从行为主体的角度来划分:政府行为、企业 行为和公众行为。 行为和公众行为。 由于组成人类社会的人在社会中同时扮演着 多种不同的角色, 多种不同的角色,因而同一个人可以同时分 属于不同的群体。 属于不同的群体。 环境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好符合人类长远、 环境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好符合人类长远、根 本利益的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与环境的关系 本利益的人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处理好各种 不同的人群之间的利益冲突。 不同的人群之间的利益冲突。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
2
环境系统的结构:
指环境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 包括各环境要素的赋存量及其有规律的运动变 化。
环境系统的功能:
指环境系统与外部介质相互作用的能力,它由 环境系统的固有结构决定。
具体地说,某一区域环境或某一要素环境子系 统的功能是指其维持自身稳态或自组织的能力 及其与人类系统相互作用(提供自然资源、容 纳并净化废弃物)的能力和方式。
18
普利高津认为,自组织现象是普通存在的。 激光是一个自组织的系统,光粒子能够自发 地把自己串在一起,形成一道光束。这道光 束的所有光子能够前后紧接,步调一致地移 地。飓风也是一个自组织的系统。自组织的 机理是对称性破缺。这种对称性破缺的序都 不包含在外部环境中,而根源于系统内部, 外部环境只是提供触发系统产生这种序的条 件,所有这种序或组织都是自发形成的。
第二章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环境系统 环境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 复合生态系统 空间结构理论
1
一、环境系统
(一)环境系统
概念
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或环境结构及其相 互关系的总和。
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开放的巨系统。 物流、能流、信息流 大气、水、土、各种生物以及人类生存所
处的近地空间以及各种人工建筑物 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城市环境。
27
五、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图3~3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示意图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是由我国著
名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于
1981年提出的,他简明扼要
地指出:当今我们人类赖以生
存的社会、经济、自然是一个
复合大系统的整体。社会是经
济的上层建筑;经济是社会的
基础,又是社会联系自然的中
介;自然则是整个社会,经济
环境系统的结构:
指环境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 包括各环境要素的赋存量及其有规律的运动变 化。
环境系统的功能:
指环境系统与外部介质相互作用的能力,它由 环境系统的固有结构决定。
具体地说,某一区域环境或某一要素环境子系 统的功能是指其维持自身稳态或自组织的能力 及其与人类系统相互作用(提供自然资源、容 纳并净化废弃物)的能力和方式。
18
普利高津认为,自组织现象是普通存在的。 激光是一个自组织的系统,光粒子能够自发 地把自己串在一起,形成一道光束。这道光 束的所有光子能够前后紧接,步调一致地移 地。飓风也是一个自组织的系统。自组织的 机理是对称性破缺。这种对称性破缺的序都 不包含在外部环境中,而根源于系统内部, 外部环境只是提供触发系统产生这种序的条 件,所有这种序或组织都是自发形成的。
第二章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环境系统 环境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 复合生态系统 空间结构理论
1
一、环境系统
(一)环境系统
概念
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或环境结构及其相 互关系的总和。
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开放的巨系统。 物流、能流、信息流 大气、水、土、各种生物以及人类生存所
处的近地空间以及各种人工建筑物 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城市环境。
27
五、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图3~3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示意图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是由我国著
名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于
1981年提出的,他简明扼要
地指出:当今我们人类赖以生
存的社会、经济、自然是一个
复合大系统的整体。社会是经
济的上层建筑;经济是社会的
基础,又是社会联系自然的中
介;自然则是整个社会,经济
第2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基础
• 但是,如同达尔文《物种起源》的问世遭到攻击一样,卡 逊的《寂静的春天》也遭到猛烈的抨击。那些靠牺牲环境 发财的人指责卡逊是“歇斯底里”,是“煽情”,是“危 言耸听”。《寂静的春天》出版两年之后,这位瘦弱、身 患癌症的女学者因心力交瘁而与世长辞。作为一个学者与 作家,卡逊所遭受的诋毁和攻击是空前的,但她所坚持的 思想终于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 历史是公正的,1992年,即在卡逊逝世后的第28年,也 是该书问世的第30年,《寂静的春天》被推选为近50年 来最具有影响的书。这本科普图书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大的 影响,原因就在于它留给人类以振聋发聩的启示,引发了 一场关于发展观问题的世界性大讨论。
这项耗资25万美元的研究最后得出地球是有限的,人类 必须自觉的抑制增长,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社会的崩 溃这一结论。这篇报告发表后,立刻引起了爆炸性的反响。 这一理论又被称为“零增长”理论。
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规划管理
1、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环境规划的理论指导意义 ⑴要有系统和整体观念:把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与区
——《史记•殷本记》
•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 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 《吕氏春秋》
• “春二月,毋敢伐树木山林……” —— 《秦律•田律》
•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孔子
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1802 年)、李嘉图(1817年)和穆勒 (1900年)等,他们也较早地在著作 中提出过人类生产消费的物质限制,即 人类的经济活动范围存在着生态边界。
的价值。 5、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强调“综合决策”
和“公众参与”。
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持续性原则 • 资源的永续利用 •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第二章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环工
第一节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 环境容量
– 环境系统对污染物的容纳能力,侧重体现环境系统的自 然属性。
• 环境承载力
– 在环境系统正常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所能承 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侧重体现和反映了环境 系统的社会属性。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构成危害的发展。
第一节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 环境承载力
– 环境承载量:某时刻环境系统所承受的人类系统 (对它)的作用量。
– 环境承载力: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 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 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即环境系统具有 依靠能流、物流和负熵流来维持自身的稳态,有限地抵抗 人类系统的干扰并重新调整自组织形式的能力。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可持续发展的要素 智力系统
基础支持系统
人口
动力支持系统
人
类
资源
经济
子
生 态
系 统
子
系 统
环境
社会
生命保障系统
组织支持系统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可持续发展的要素——经济要素
要素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 提供的产品
作用
特点
农业
有生命的动 植物
土地
粮食、副食品和 工业原料
人类衣食之 源和生存之 本
– 社会的特性
• 组织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调节性
– 社会的功能
• 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承启功能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本结构
金 字 塔 结 构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2.环境资源的价值
环境资源勘探需耗费人类劳动; 环境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更新、建设需耗费人类劳动; 开采环境资源需投入人类劳动; 与环境资源的保护、建设、更新、开发等活动有关的科研、 教育需人类劳动
(二) 环境承载力 1.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早期的承载力ʕҰੜ态ֶత֓೦
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 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 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 最高极限。
物) 分解者:一些微生物、原生动物和食腐动物等
Q非生命体—空气、水、岩石、土壤等
3.生态系统的类型
Q陆生生态系统
森林、草原、荒漠、高山、冻原等生态系统; 森林—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等
Q水生生态系统
海洋、湖泊、河流等
陆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生命带:海水的和海底; 海水区—浅海带和大洋 带;海底区—沿岸带(又 称潮
当某种需要得到满足时,另一种需要就会出现并要求得到满足, 然而并不是人们所有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的,一般情况下,等 级越低的需要,越易得到满足,等级越高的需要,得到满足的 比例越小。
2)群体需要理论
社会群体和组织 由个体的人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具有特定目的和功能的群体系统。 社会群体和组织的需要,可分为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两个层次。 z生存需要 指维持社会群体正常生产、生活、经营,使群体得以继续维持存在 的需要,如企业员工工资、生活福利的最低需求,企业员工之间关 系得以满足的最基本要求。与个体的生存需要相比,在内容上则更 为广泛,不仅包括了经济因素,也包括了社会因素。 z发展需要 一切社会群体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也是支配社会群体组织行为的动 力和源泉。群体的发展需要包括组织内部员工收入水平的提高、福 利条件的改善、形象的改善、工作环境的改善、生产规模的扩大等。
第一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绪论
狭义的环境管理:主要是指控制污染行为的各种措施。
例如,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标准,实施各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 方针、政策,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 缺陷:这种狭义的环境管理只是单一的去考察环境问题 ,并没有从环 境与发展的高度,从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和发展计划的高度来管理环境。 因此,狭义的环境管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管理环境的问题,只能在 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范围内起到有限的作用。
1981年和1987年臭氧层浓度对比图
1981年1月
1987年10月
3、环境保护的全球行动
1972年斯德哥尔摩的人类环境会议 1992年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 发展大会 2002年约翰内斯堡的可持续发展首 脑会议
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
斯德哥尔摩会议——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 1972年6月5日,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有113 个国家代表参加。会上通过了《只有一个地球》和 《人类环境宣言》两个重要文件。
自然环境的构成框图
自 然 环 境
自然 现象 物质 能量 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 空气、阳光、引力、地磁力 太阳的稳定 地壳的稳定 大气运动 水循环 水土演变等多种自然因素
地质构造情况 地震、火山情况 海啸
二、环境问题
广义上:
指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 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 的问题。
环:围绕;境:疆土;
广义:环境(environment):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 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中 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是指围绕人群空间, 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影响的各种自然因素和 社会因素的总和。
狭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的。
《环境规划》第二章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生态足迹模型(Ecological Footprint)
提出:90年代初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 教授及其学 生Wackernagel
生态足迹就是一只负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 厂……的巨脚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形象反映了人类对 地球环境的影响。 生态足迹分析 生态足迹是生产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所 消耗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产生的所有废物所需要的 生物生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
– 在编制经济与环境协调型规划时,必须明确人地系统协调观念。
第三节 复合生态系统
Complex Ecosystem
一、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环境问题的实质都是生态问题; 现在人们生活的环境明显不同于自然环境,它受人
类活动的太多的影响——单纯的生态学理论不完全 适用于这个人类生存的环境。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1981年提出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自然是一个复合大 系统的整体。社会是经济的上层建筑;经济是社会 的基础,又是社会联系自然的中介;自然则是这个 社会、经济的基础,是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观
– 强调持续性 – 体现公平性 – 追求协同发展 – 推崇人与自然和谐
可持续发展作为时代的最强音,它既要作为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 ,又要成为环境规划的最终目标。对持续发展的追求,应贯穿于 环境规划的始终。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自然资源永续利用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技术 做到环境资源商品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的必要条件。
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构成了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 (二)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
环境规划与管理--知识点总结
⑶ 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 根据环境的纳污容量以及“谁污染谁担 削减责任”的基本原则, 公平地规定各排污者的允许排污量和应削减量, 为合理地、指令 地约束排污者的排污行为、消除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⑷ 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 生活的重要指标, 又是经济发展的物质源泉, 在有限的资源和资金条件下, 特殊是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讲, 如 何用最小的资金, 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显得十分重要, 环境规划正是运用科学的 方法, 保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的有效措施。
3. 三种生产理论(含义、相互关系、意义..分)
答: 含义: ①、物质生产: 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接受人的生产环节 所产生的消费再生物, 并将其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该过程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人类 的物质需求, 同时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环境。②、人口生产: 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 既包括人口的再生产 (繁衍、生育), 也包括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③、 环境生产: 指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 包括消纳 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4. 环境系统规划的决策分析模式(两点,需要展开答..分)
答: 根据环境规划决策分析基本框架, 在实际应用中, 系统规划的决策分析可归纳为两种 类型: 一是基于最优化技术来构造的环境系统规划决策分析模型, 可称之为“最优化决策 分析模型”;另一种是基于各种备选方案进行系统目标的摹拟分析, 从而选择满意方案, 可 称之为“摹拟优化决策分析模型”。
3. 我国环境规划发展的四个阶段: 探索阶段、研究阶段、发展阶段、深化阶段。
4. 环境管理工作千头万绪, 应有一条主线和一个核心, 使之整体系统化。环境规划的.定、实施、检查和完善就是这条主线, 核心就是环境目标。
⑷ 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 生活的重要指标, 又是经济发展的物质源泉, 在有限的资源和资金条件下, 特殊是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讲, 如 何用最小的资金, 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显得十分重要, 环境规划正是运用科学的 方法, 保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的有效措施。
3. 三种生产理论(含义、相互关系、意义..分)
答: 含义: ①、物质生产: 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接受人的生产环节 所产生的消费再生物, 并将其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该过程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人类 的物质需求, 同时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环境。②、人口生产: 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 既包括人口的再生产 (繁衍、生育), 也包括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③、 环境生产: 指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 包括消纳 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4. 环境系统规划的决策分析模式(两点,需要展开答..分)
答: 根据环境规划决策分析基本框架, 在实际应用中, 系统规划的决策分析可归纳为两种 类型: 一是基于最优化技术来构造的环境系统规划决策分析模型, 可称之为“最优化决策 分析模型”;另一种是基于各种备选方案进行系统目标的摹拟分析, 从而选择满意方案, 可 称之为“摹拟优化决策分析模型”。
3. 我国环境规划发展的四个阶段: 探索阶段、研究阶段、发展阶段、深化阶段。
4. 环境管理工作千头万绪, 应有一条主线和一个核心, 使之整体系统化。环境规划的.定、实施、检查和完善就是这条主线, 核心就是环境目标。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
04
环境政策与法规
国际环境政策与法规
国际环境政策
国际环境政策是全球范围内制定和实 施的环境保护策略,旨在促进全球可 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国际环境法规
国际环境法规是各国共同遵守的环境 法律和标准,旨在规范各国在环境保 护方面的行为,促进全球环境保护合 作。
国家环境政策与法规
国家环境政策
国家环境政策是国家层面制定和实施 的环境保护策略,旨在促进国家可持 续发展和生态安全。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方法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方法是一种注重生态保护和恢复的规划方法,旨在构建一个自然 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融合的基础设施体系。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方法强调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提高城 市和地区的生态服务功能。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方法注重生态网络规划和生态修复工程,以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 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方法
可持续性发展方法是一种注重长期发展的规划方法,旨在满足当代人的需 求,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性发展方法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资源节约、环 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可持续性发展方法要求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通过制定可持续发展 指标和目标,推动可持续发展。
国家环境法规
国家环境法规是国家制定的环境法律 和标准,旨在规范企业和个人在环境 保护方面的行为,保障国家生态环境 安全。
地方环境政策与法规
地方环境政策
地方环境政策是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的环境保护策略,旨在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地方环境法规
地方环境法规是地方政府制定的环境法律和标准,旨在规范企业和个人在地区环境保护方面的行为,保障地区生 态环境安全。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空间信息管 理技术,能够实现对地理信息的 采集、存储、分析和可视化等功 能,为环境规划与管理提供强大 的技术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因子 非生物部分 (生命支持系 统)
无机物质
有机物质 生态系统 生产者
生物部分
消费者(动物)
分解者(还原 者)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生 态 系 统 的 基 本 功 能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生态平衡: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时间内的状态,在这 种状态下,其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物质与能量输入 输出接近平衡,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自调控能恢复到 最初的稳定状态。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主要分析方法: 环境退化的宏观经济评估
环境质量的费用效益分析 主要分析方法 环境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 分析 环境资源开发项目的经济 评价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OECD(经济合作与 发展组织)环境管 理经济手段的基本 类型: ① 明确产权 ② 建立市场
我国环境管理的现行 经济手段: ① 排污收费制度
平等的未来,各国必须联合起来,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全球
合作伙伴关系。 主要内容: ① 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② 资源保护与管理
③ 加强主要群体的作用
④ 实施手段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人口战略
实行可持续发 展战略
资源战略 环境战略 稳定战略 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仅能取得近期的直接效果,又能取得远期的间接效果。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社会生产力的合理组织
环境经济学研 究内容 环境保护的经济效果 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基本理论:
环境资源观 环境资源观和环 境资源价值观 环境资源价值观 经济效率理论 外部不经济性概 念 基本理论 外部不经济性理 论 外部不经济性分 析 政府干预 物质平衡理论 解决环境外部不 经济性的办法 市场干预 排污交易权理论
系统论的原则:整体性原则、结构功能原则、目的性原则、
最优化原则。
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系 统 论 的 基 本 观 点
整体性观点 相关性观点 有序性观点
动态性观点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 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生 态 学 基 本 规 律
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 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 物质输入输出平衡规律 环境资源有效极限规律
通过分配和给予的平等、建立医疗和教育保障体
社会的可持续性
系,实现性别的平等,推进政治上的公开性和公 众参与性这类机制来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追求同代人之间的横 向公平性 公平性原则 代际间的公平 耗用资源 可持续发展的 基本原则
可持续原则
排放污染物 发展目标的共同性 共同性原则 行动的共同性
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1年的定义:在生存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
生活质量。 1992年的定义:人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权利, 并公平地满足。
1993年定义: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
减少。 我国学者给出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 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 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② 减免税制度 ③ 补贴政策 ④ 贷款优惠政策
③ 税收手段
④ 收费手段 ⑤ 财政手段 ⑥ 责任制度 ⑦ 押金制度
⑧ 发行债券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生物总群: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的范围内所有个体 的总和。 生物群落:在一定自然区域的环境条件下,许多不 同的生物相互依存,构成了有着密切关系的群体。
生态系统:在自然界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周围
环境的统一整体,也即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 时空的组合。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环境与发展的对策
可持续发展的 重点战略任务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认真治理城市“四害” 提高能源利用率,改善能源结构 推广生态农业,坚持植树造林,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 战略措施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全名环保意识 健全环保法制,强化环境管理 实施循环经济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
系统论的基本概念:
系统论:运用逻辑和数学方法研究一般系统运动规律的理论。
系统工程:以系统为研究对象,把索要研究和管理的事物当
成系统,从系统的整体性观点出发,对系统进行最优规划、 最优管理、最优控制,以达到最优系统目标的一门综合性组
织管理技术,是一门多学科、多方法的边缘科学。
资源破环和信息系统的破坏
人类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需与供的平衡原则
保护基本数量与群体结构 基本原则 群体的自我稀疏与生物之间的制约关系 利用生态学原则编制生态规划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环境经济学就是研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化,
使社会经济活动符合自然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衡量国家(地区) 财富的新标准 人文发展指数 可持续发展的 指标体系
绿色国民账户
国际竞争力评价 体系
几种典型的综合型 指标
货币型综合指 数
物质流或能量 流型综合指标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
全球《21世纪议程》:
目的:为了促使全世界为新世纪的挑战做好准备。强调各国 政府必须负起的责任,争取一个更为安全、更为繁荣、更为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基础
顾秉谦 地理环境科学学院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理论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古代朴素的可持续性思想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要求经济体能够连续地提供产品和劳务,使内债
经济的可持续性
和外债控制在可以管理的范围内,并且要避免对 工业和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极端的结构性失衡
要求保持稳定的资源基础,避免过度地对资源系
可持续发展的内 涵
环境的可持续性
统加以利用,维护环境的净化功能和健康的生态 系统,并且使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程度控制字啊 使资源能产生足够的替代作用的范围之内
结构上的平衡
生态平衡
功能上的平衡 物质输入与输 出数量上的平 衡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一级结构缺损 结构上的标志 二级结构变化 生态平衡的破环 能量流动受阻 功能上的标志 物质循环中断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环境污染、
现代 可持 续发 展思 想的 产生 和发 展
《增长的极限》—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
《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与发展的里程碑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987年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
无机物质
有机物质 生态系统 生产者
生物部分
消费者(动物)
分解者(还原 者)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生 态 系 统 的 基 本 功 能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生态平衡: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时间内的状态,在这 种状态下,其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物质与能量输入 输出接近平衡,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自调控能恢复到 最初的稳定状态。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主要分析方法: 环境退化的宏观经济评估
环境质量的费用效益分析 主要分析方法 环境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 分析 环境资源开发项目的经济 评价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OECD(经济合作与 发展组织)环境管 理经济手段的基本 类型: ① 明确产权 ② 建立市场
我国环境管理的现行 经济手段: ① 排污收费制度
平等的未来,各国必须联合起来,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全球
合作伙伴关系。 主要内容: ① 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② 资源保护与管理
③ 加强主要群体的作用
④ 实施手段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人口战略
实行可持续发 展战略
资源战略 环境战略 稳定战略 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仅能取得近期的直接效果,又能取得远期的间接效果。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社会生产力的合理组织
环境经济学研 究内容 环境保护的经济效果 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基本理论:
环境资源观 环境资源观和环 境资源价值观 环境资源价值观 经济效率理论 外部不经济性概 念 基本理论 外部不经济性理 论 外部不经济性分 析 政府干预 物质平衡理论 解决环境外部不 经济性的办法 市场干预 排污交易权理论
系统论的原则:整体性原则、结构功能原则、目的性原则、
最优化原则。
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系 统 论 的 基 本 观 点
整体性观点 相关性观点 有序性观点
动态性观点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 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生 态 学 基 本 规 律
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 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 物质输入输出平衡规律 环境资源有效极限规律
通过分配和给予的平等、建立医疗和教育保障体
社会的可持续性
系,实现性别的平等,推进政治上的公开性和公 众参与性这类机制来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追求同代人之间的横 向公平性 公平性原则 代际间的公平 耗用资源 可持续发展的 基本原则
可持续原则
排放污染物 发展目标的共同性 共同性原则 行动的共同性
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1年的定义:在生存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
生活质量。 1992年的定义:人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权利, 并公平地满足。
1993年定义: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
减少。 我国学者给出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 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 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② 减免税制度 ③ 补贴政策 ④ 贷款优惠政策
③ 税收手段
④ 收费手段 ⑤ 财政手段 ⑥ 责任制度 ⑦ 押金制度
⑧ 发行债券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生物总群: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的范围内所有个体 的总和。 生物群落:在一定自然区域的环境条件下,许多不 同的生物相互依存,构成了有着密切关系的群体。
生态系统:在自然界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周围
环境的统一整体,也即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 时空的组合。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环境与发展的对策
可持续发展的 重点战略任务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认真治理城市“四害” 提高能源利用率,改善能源结构 推广生态农业,坚持植树造林,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 战略措施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全名环保意识 健全环保法制,强化环境管理 实施循环经济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
系统论的基本概念:
系统论:运用逻辑和数学方法研究一般系统运动规律的理论。
系统工程:以系统为研究对象,把索要研究和管理的事物当
成系统,从系统的整体性观点出发,对系统进行最优规划、 最优管理、最优控制,以达到最优系统目标的一门综合性组
织管理技术,是一门多学科、多方法的边缘科学。
资源破环和信息系统的破坏
人类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需与供的平衡原则
保护基本数量与群体结构 基本原则 群体的自我稀疏与生物之间的制约关系 利用生态学原则编制生态规划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环境经济学就是研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化,
使社会经济活动符合自然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衡量国家(地区) 财富的新标准 人文发展指数 可持续发展的 指标体系
绿色国民账户
国际竞争力评价 体系
几种典型的综合型 指标
货币型综合指 数
物质流或能量 流型综合指标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
全球《21世纪议程》:
目的:为了促使全世界为新世纪的挑战做好准备。强调各国 政府必须负起的责任,争取一个更为安全、更为繁荣、更为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基础
顾秉谦 地理环境科学学院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理论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古代朴素的可持续性思想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要求经济体能够连续地提供产品和劳务,使内债
经济的可持续性
和外债控制在可以管理的范围内,并且要避免对 工业和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极端的结构性失衡
要求保持稳定的资源基础,避免过度地对资源系
可持续发展的内 涵
环境的可持续性
统加以利用,维护环境的净化功能和健康的生态 系统,并且使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程度控制字啊 使资源能产生足够的替代作用的范围之内
结构上的平衡
生态平衡
功能上的平衡 物质输入与输 出数量上的平 衡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一级结构缺损 结构上的标志 二级结构变化 生态平衡的破环 能量流动受阻 功能上的标志 物质循环中断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环境污染、
现代 可持 续发 展思 想的 产生 和发 展
《增长的极限》—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
《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与发展的里程碑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987年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