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1024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特点——以拙政园为个案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拙政园是中国著名的园林之一,始建于明代,建于苏州市虎丘区,其园林建筑与景观极具特色,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园林文化、景观设计、园林结构、文化意义等方面对拙政园进行分析。

一、园林文化苏州园林建筑具有浓厚的园林文化氛围,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

苏州园林利用自然山水,取得天人和谐之美,有“人工为自然,天地合一”的园林理念,将自己打造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拙政园创新了园林文化,既积极吸收华夏文化,又吸收异域文化,形成了“灵心所见”的园林特色。

二、景观设计拙政园的场景设计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其时空布局设计合理,空间利用充分有效。

整个园林包括了池塘、山水、假山、建筑、花岗石等元素的结构,以及清静、雅致的格调,构建起一派风雅之气。

拙政园园内的景观很有特色,花岗石路上雕刻着名人手迹,墙上也刻有许多文化名人墨迹,这样将追溯文化和历史的气氛完美地融入其中。

古典式建构、精美细致的雕花门、弧形山墙等,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拙政园还采用了互见互联的手法,形成连续流通的空间,在自然中自然寻址,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三、园林结构拙政园的景观布局以水为中心,园林结构构建了自然美与文化美的结合。

整个园林以池塘为骨架,把人工山水、花草、石块等构成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园内石牌坊、假山、亭阁、廊榭、楼阁等建筑也各具特色。

所有的建筑物都以重重叠叠的园区进行着自然的分隔,中间留出溪流或池塘等自然景观,形成自然的隔断与联系,方便游人欣赏风景。

拙政园的色彩构成也非常注重设计,园内花坛花事更是极具灵光,令游人呼之欲出。

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古典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的审美意趣。

四、文化意义拙政园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其提供的观赏价值,更体现在其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思想。

拙政园融合了古典建筑、艺术和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和民族气质,同时也传递了社会重视诗词书画和文化艺术的价值观。

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以苏州拙政园为例摘要:拙政园是江南私家园林的典范,因此本文主要拙政园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它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景观分区、各级园路、铺地、园林建筑、小品等要素,并对其处理手法,规划设计理念,以及造型,材料,体量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与论述,归纳出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方法,并总结出其艺术特征。

关键词:布局分区建筑小品园路铺地结构工程正文:江南自宋朝以来,一直都是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地方,私家园林普遍兴旺发达,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均为全国之冠,一直保持着在中国后期古典园林发展史上与北方皇家园林并峙的高峰地位,其中苏州可视为江南园林的代表。

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有人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园林作为传统建筑的艺术精品,是博大精深的。

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有其许多独特之处。

无论说到古典园林还是苏州园林,都不得不提到拙政园。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

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园路铺装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并蕴含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区东北隅娄门内,占地约72亩,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园址在唐代是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建有大宏寺。

明正德四年(1509),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购下大宏寺遗址和附近的低洼地营建园林,并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文意,取名为“拙政园”。

拙政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塘、一厅一屋,每一处景观和设计,都是历任主人营建、积累的结果。

可以说,数百年来拙政园虽然经历了不同的设计者和维护者,但不同时期拙政园的主人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宗旨和目标,即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创造、利用、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力图营造、维护一个最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公园案例分析--拙政园分析 ppt课件

公园案例分析--拙政园分析  ppt课件
线:在空间结构中,"点"与"点"、"点"与"面"、"面"与"面"之 间,通过线的方式使其构成统一的整体,反映在园林空间结 构中则是在景点与景点、景点与庭园(景区)、庭园(景区)与 庭园(景区)之间,往往借助轴线形成巧妙的视廊,将众多的景 点、庭园组织成和谐统一的园林整体。
ppt课件
12
面——南北向
横轴线:拙政园中部园区水体在 园林骨架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园 区北部和中部分别形成了两条横 向的水轴线,南部由主体建筑远香 堂引出了一条横向轴线。
ppt课件
25
纵向一轴:纵向主轴线, 位于拙政园中部园区的中心位置
主轴线上的景观特色依次为:黄石假山——溪涧——远香堂——水池雪
香云蔚亭——山体;轴线上的景观起于黄石假山,收于北部结合植被的
39
拙政园的山体平面布局
ppt课件
H3为绣绮轩 所在的 山体,东西长约32米, 南北约21米,与主峰 HI隔水相望。
Hl、 H2、 H3形成 了巾园的主要地形 地势。
40
拙政园的山体平面布局
ppt课件
西园地形地势由H4、 H5、 H6三座山体 形成,山体布局 与中 园相似,主峰和两次 峰相依相望,山体呈 西北走势。H7、 H8、 H9为三座体 量较小的假山,山体 布局与景点相结合, 以观赏性为主。
第一组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为园 林建筑及"园中园",第二、三组庭 园的主要构成要素军为园林的山 水骨架和植物群落
三组庭园的构成要素由南至北人 工性逐渐减弱,自然气息逐渐增强。
在空间结构方面,三组庭园作为东 西向的"框架",具有支撑、控制全 园东西向空间的作用。

关于中国园林的建筑分析——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关于中国园林的建筑分析——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摘要: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园林建筑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

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在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中,保存了大量的建筑艺术瑰宝,它是特定时期人们审美要求的体现,这一审美情趣也必然继续影响着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园林建筑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

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

在中国园林里,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有人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园林作为传统建筑的艺术精品,是博大精深的。

不规则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体,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乳交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空间。

一、中国园林建筑的重要性园林建筑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山、水、植物有机结合,情景交融,构成优美的风景画卷。

“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是中国园林创作的基本思想,而园林建筑正是情景交融的结合点。

依水傍水兴造园林建筑,自然而巧妙地再创作山水之情趣,亭台楼阁、曲径长廊点缀在山水之间,美不胜收,令人神往。

[1]园林建筑是构成园林景观的重要要素之一。

从广义来讲,只要是修建于园林场所之中,例如风景区、公园、小游园、建筑庭园等,具有很高的美观要求的小型建筑都可以称作园林建筑。

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所说的园林建筑,一般上是指亭、廊、榭、花架等景观建筑以及游艇码头、小卖部、售票亭等功能和具有相当美观要求的建筑,而不是把功能比较复杂、体量较大的建筑,例如公园中的餐厅、茶室、展览馆等也包含在内。

10311024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特点——以拙政园为个案

10311024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特点——以拙政园为个案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特点——以拙政园为个案摘要:论文中依据统一的逻辑等级重新分级、分类,梳理了现有研究论文中写到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美的主要特点。

并以拙政园为例,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中“本与自然,超与自然”与“诗情画意中的意境美”这两个显著特性。

关键词:拙政园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一、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特点概述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1]在此,鄙人依据统一的逻辑等级梳理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美的主要特点。

[2][3][4](一)本与自然,超与自然。

(1)在布局上严格的结构对称要求而又摸拟接近自然的布局美。

(2)建筑的造型美与自然美(3)自然景物和人工要素的良好结合众所周知, 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也是风景式园林中四大要素(建筑、山、水、植物) 中的三个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风景式园林与自然风景之间的交融程度。

但中国古典园林却绝非是简单的利用或摹仿这些景观要素的原始风貌, 而是有意识的加以改造、提炼来表现一个精练概括、典型化的自然。

(二)诗情画意中的意境美(1)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

(2)禅性之美——将园林空间的“ 画境”升华到“ 意境”。

从元代开始,绘画、诗文、书法三者融为一体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风格,从而追求“以形写神”、“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以此运用到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中,通过各个有意识的组织规律,达到园林中各个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城市有限的空里创造了最适合人居住的环境,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

从隋、唐到明、清,中国园林经历了发展—繁荣—稳定的时期。

苏州园林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苏州园林的发展与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不无联系,文人墨客聚集之地也就逐渐出现了文士园林。

文人化园林是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文人化园林指是士流园林,他们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更侧重赏心悦目,又能体现隐逸者寄托的理想,也能陶冶性情。

园林史论文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南北造园风格以颐和园和拙政园为例

园林史论文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南北造园风格以颐和园和拙政园为例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南北造园风格——以颐和园和拙政园为例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

而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中,由于地理、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又造成了南北造园的差异。

北方以皇家园林为代表,南方以私家园林为代表。

北方的皇家苑囿,不仅规模大、占地广,而且还常常选址于地形变化极其陡峻的山林地带,这就是群体组合的高低错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江南一带私家园林多局市井,不仅规模有限,而且从地形上看也不屈从于客观现状的限制,而且从地形上看也不可能有多少起伏变化。

面对这种情况,造园家也不屈从于客观现状的限制,而总是千方百计地以人工的方法堆山叠石,并使之“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继而则“培山接以房廊”;或使”亭台突池沼而参差”、楼阁碍云霞而出没“,总之,均极力使之有高低错落的变化,而不至流于平板。

关键词:历史渊源、颐和园、拙政园、造园风格、差异园林一词在不同的国家、区域其叫法各不相同,规模、性质也有变化。

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一定的地段、空间,利用自然环境、山水并改造天然地貌,结合建筑营造、植物栽植,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园林的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庭院到公园,从小到大,为人们的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状况下,园林服务的对象也有差异,其风格内容也受到了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历史因素等影响,形成各具特色的园林风格。

本文以景观视觉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园林南北造园风格的差异。

一、南北园林变化的历史渊源几千年的黄河流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早在原始社会狩猎活动中,各部落占山为王,划分地带争夺疆域等思想意识的沿袭对后来社会变迁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也与后来区域园林环境形成有一定的联系。

江南私家园林经典案例赏析——拙政园

江南私家园林经典案例赏析——拙政园

江南私家园林经典案例赏析——拙政园拙政园在苏州娄门内之东北街,始建于明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庄、苏州留园⼀起被誉为中国四⼤名园。

正德年间,御史王献⾂因官场失意,致仕回乡,占⽤城东北原⼤弘寺所在的块多沼泽的空地营建此园,历时五载落成。

王死后,园林屡易其主。

后来分为西、中、东三部分,或兴或废⼜迭经改建。

太平天国占据苏州期间,西部和中部作为忠王李秀成府邸的后花园,东部的“归⽥园居”则已荒废。

光绪年间,西部归张履泰为“补园”,中部的拙政园归官署所有。

现在,全园仍包括三部分:西部的补园、中部的拙政园紧邻于各⾃邸宅之后,呈前宅后园的格局,东部重加修建为新园。

全园总⾯积为4.1公顷,是⼀座⼤型宅园。

中部的拙政园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所在,它的主景区以⼤⽔池为中⼼。

⽔⾯有聚有散,聚处以辽阔见长。

散处则以曲折取胜。

池的东西两端留有⽔⼝、伸出⽔尾,显⽰疏⽔若为⽆尽之意。

池中垒⼟⽯构筑成东、西两个岛⼭,把⽔池分划为南北两个空间。

西⼭较⼤,⼭顶建长⽅形的“雪⾹云蔚亭”;东⼭较⼩,⼭后建六⽅形的“待霜亭”藏⽽不露,与前者成对⽐之烘托。

岛⼭以⼟为主、⽯为辅,向阳的⼀⾯黄⽯参差错落,背阴⾯则⼟坡苇丛,景⾊较多野趣。

两⼭之间有溪⾕,架⼩桥,⼭上遍植落叶树间以常绿树,岸边散植灌⽊藤蔓,此外还栽植柑橘、梅花。

植物配置⾮常丰富,可谓花果树⽊俱全。

太湖中的诸岛多有种植柑橘的,每当秋季⼀⽚澄黄翠绿之景⼗分引⼈注⽬,拙政园中部岛⼭之柑橘⼭花、丛林灌⽊,显然意在摹拟太湖诸岛之缩微,也与“待霜亭”之景题暗合。

⽽⼤⽚梅花林则取意于苏州郊外的著名赏梅景点“⾹雪海”,并以“雪⾹云蔚”为享之名。

这岛⼭⼀带极富于苏州郊外的江南⽔乡⽓氛,为全园风景最胜处。

西⼭的西南脚建六⽅形“荷风四⾯亭”,它的位置恰在⽔池中央。

亭的西、南两侧各架曲桥⼀座,⼜把⽔池分为三个彼此通透的⽔域。

西桥通往“柳荫曲路”、南桥衔接于“南轩”,为全园之交通枢纽。

《浅谈苏州古典园林中的花木之美——以拙政园为例》

《浅谈苏州古典园林中的花木之美——以拙政园为例》

浅谈苏州古典园林中的花木之美——以拙政园为例摘要: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通过其“色香形质”达到其造景和审美功能。

关键词:林木、色、香、形、质正文:园林的艺术构成,除了建筑,山水之外,还离不开植物。

传为王维所写的《山水论》就说:“山藉树而为衣,树藉山而为骨。

”韩拙《山水纯全集》也说:“山以林木为衣,以草木为毛发。

”苏州园林,作为文人山水写意园林,同样需要花草林木为“衣衫”,为“毛发”……就“园林”二字来说,也离不开“林”字的组合。

否则,山岭峰石就会变成童山秃岭,池面岸际就会空无一物,建筑物就无以掩映,园内就会缺少最重要的绿色调子……何况,植物不但有益于人的生理健康,而且能满足人包括审美欣赏在内的心理需要。

苏州园林里,植物不但是必要的勾景题材,而且可以用来建构主题,其过程可以表现为对植物及其色、香、形、姿、质的栽培、培育、修剪、集中、概括、提炼乃至咏诗、拟对、题构……也就是从物质上到精神上进行一系列的加工、美化。

下面主要就以拙政园为例浅谈苏州古典园林植物之“色香形质”。

(一)色园林里有了花,色彩就丰富了,姹紫嫣红,粉白鹅黄,真是五光十色,美不胜收,何况它们还点缀在苍翠欲滴的绿叶丛间,晶莹的露珠正在闪光……拙政园的春天,玉兰堂庭院里的玉兰,繁花点缀在疏枝上,如羊脂白玉雕刻而成,它们亭亭玉立,素容生辉;海棠春坞庭院里的海棠,在姣瘦的树梢上,红艳点点枝头,婀娜娇媚,色韵俱佳,给这里带来了融融春光;在绣绮亭附近,硕大的牡丹花有红的,有白的,有粉红的,真是“浅深红白宜相间”,它们在绿叶的扶持下,容光焕发,分外鲜艳。

夏天,拙政园几处荷池里,红裳翠盖,娇艳欲滴,色夺歌人睑,香乱舞衣风。

在秋天,北面山上有待霜亭。

旁有橘、枫若干本,须待霜重而色欲浓,美欲甚。

寒冬来临,这里雪香云蔚亭又可踏雪赏梅……(二)香马克思曾说过:“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而人们对于香的感觉,则远不如色彩的感觉。

其实,闻香也是一种享受。

中国园林美学之苏州拙政园

中国园林美学之苏州拙政园

中国园林美学之苏州拙政园班级:姓名:学号:摘要:苏州拙政园中的建筑、山水、花木等可谓是各有特色,各有意境,其自然优美,让人和谐自在,倍感舒畅。

关键词:拙政园,建筑之美,山水之美,花木之美中国古典园林向来被人们所重视,因此一些审美的需求也应运而生。

以苏州古典园林群中的四大园林之一拙政园为例,来品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1、建筑之美拙政园屋宇稀疏,空间明朗,层次分明,富有自然情趣。

1.1、厅、堂。

拙政园中部西南隅,有一个雅洁宜人的玉兰堂,堪称花厅建筑的佳构。

他面阔三间,前有廊阶,院内主植玉兰,沿南墙筑花坛,上面栽植竹丛并镶嵌湖石,参差有致地衬托着主树玉兰,玉兰又掩映着花厅,构成了幽静的环境。

远香堂,表现了四面厅的典型性格,他处于山环水抱,景物清幽的环境之中是中部的主体建筑。

厅堂四周全部装置明丽秀雅的玻璃长窗以代替墙壁,除了堂堂高显之外,既有玲珑剔透之致,又有光明洞彻之美,能尽收四周优美景色于窗棂之内。

东面可见云墙缭曲,古木苍郁;南面可见黄山叠石,小桥流水;西面可见桐柏华轩,曲廊萦纡;北面透过宽阔的平台和水面,可遥望对面土山起伏,亭台参差,花树扶疏,倒影入画,一派江南水乡风味,在厅内四望,其景色可说是面面不同,窗窗不一,如观长幅画卷,有不尽之意。

远香堂不论是外观风貌,还是内部陈设,尽皆华饰精丽,具有与众不同的个体建筑之美。

1.2、馆。

在中西部,会聚宾客的鸳鸯馆,是在进深空间较大的厅里用槅扇、屏风和罩把厅分为前后两个空间,而且有意使这两个空间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美,其南厅是向阳空间,厅南面有墙围合成小庭院,既挡风,又聚暖,并使厅内有适量的阳光照射,宜于冬春居住;北厅是背阳空间,外有荷池,由于池水降温作用及一池荷风吹拂,清凉爽快,宜于夏秋居住。

既适合夏天,又适合冬天,既较阴凉,又较温暖,还“相当的美观”,它把时序、气候等时间因子融进空间之中,表现了时空交感的审美特征。

1.3、轩。

倚玉轩在远香堂的边上,体量也小于它,从而显现出偏副的性格。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以拙政园为例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其艺术风格独特,承载了造景、建筑、园艺、绘画、文学、书法、金石、装潢、家具等多种门类艺术,能满足人们游览、休憩、宴饮、品茗、吟诗以及琴棋书面等多种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凝聚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诸多精华,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建造思想及其风格深受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影响,其艺术特色为三点:“自然与含蓄”、“借景与意境”和“造型与空间”。

中国四大古典园林为拙政园(江苏省苏州市)、颐和园(北京市海淀区)、避暑山庄(河北省承德市)和留园(江苏省苏州市)。

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为私家园林。

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

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

竹篱、茅亭、草堂、长廊小桥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

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

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

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

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体现了自然与意境的艺术特色。

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

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苏州拙政园

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苏州拙政园

拙政园在开始营 建时,由当时的大家文 征明主持设计。

文征明 的总体思路在一定程 度上可以概括为因地A 大学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论文题目 苏州拙政园浅析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学年学期__________ 年 _________ 月 _________ 日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的东北隅,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 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中国古典四大园林。

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等方面 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以水见长,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 浓郁的江南汉族水乡特色。

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 台榭,皆因水为面势”,拙政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塘、一厅一屋 ,每一处景观 和设计,都是历任主人营建、积累的结果。

可以说,数百年来拙政园虽然经历了不 同的设计者和维护者,但不同时期拙政园的主人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宗旨和目 标,即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创造、利用、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力图营 造、维护一个最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接下来,我从园林构建的山水、地形、植 物和建筑四个方面来浅赏一下这一古典名园,都是就地取材的普通花木 罢了,但就是这些普通花木,经过不同品种的互相搭配 ,再与园内的地形、水流、制宜、法乎自然。

拙政园所在地原本是一块地势低洼之地 ,因排水不畅,多积水, 单纯从造园角度看,这块地非理想之选。

考虑到苏州地区地下水丰富,地势低下利 于开池引水,文征明非但没有对这块低洼之地大动干戈如填土等,反而巧妙地以 水造景,以水彰景,以水联景,以水为主线设景布点,将31处景点尽数囊括其中。

中国古典园林案例分析(自动保存的)

中国古典园林案例分析(自动保存的)
堂的北面也是拙政园的主景所在,池中有东西两座假山,西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亭子正对远香堂的两根柱子上挂有文征明手书“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亭的中央是元代倪云林(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子,元末无锡人。工诗,善山水,为元代四大画家之一)所书“山花野鸟之间”的题额。东山上有待霜亭。两座山之间以溪桥相连接。山上到处都是花草树木,岸边则有众多的灌木,使得这里到处是一片生机。远香堂的东面,有一座小山,小山上有“绿绮亭”,这里还有“枇杷园”、“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梧竹幽居”等众多景点。从梧竹幽居向西远望,还能看到耸立云霄之中的北寺塔。水池的中央还建有荷风四面亭,亭的西面有一座曲桥通向柳荫路曲。在这里转向北方可以见到见山楼。亭子的南部有一座小桥连接着倚玉轩,从这里向西走就到了小飞虹,这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桥的南面有小沧浪水阁,桥的北面是香洲。
护妙
拙政园中、西部分平面图(正南为八旗直奉会馆,西南、东南均为住宅)。
拙政园,数易其主,南部为八旗直奉会馆及住宅,为一大型私家园林。可分中、西、东三部分,并各具相对的
独立性,中、西两部分其空间组成尤富变化。
1.1.
1.某建筑物或“景”与周围其它景物的关系,从视觉上讲就是一种互为看与被看的关系。
2.即使一亭一榭,只有巧妙地满足看与被看的要求,才能充分的体现出各种视觉关系的制约性。其中的扇面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
留听阁: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绝佳处。阁内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飞罩,刀法娴熟,技艺高超,构思巧妙,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是园林飞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塔影亭:在留听阁,回头望塔影亭,顿觉美妙致至。攒尖的八角亭映入水中,宛如宝塔,端庄怡然,不失为西部花园中一个别致的景观。

浅议中国古典园林苏州拙政园的艺术特色

浅议中国古典园林苏州拙政园的艺术特色
二 、拙政 园 的艺术 特色 ,形式 构成 著 名作 家 叶圣 陶先 生在 《 政诸 园寄深 眷— —谈 苏 州 园林 》 拙
文 中提 出: “ 国 的建筑 ,从 古代 的宫殿 到近 代 的一般 住 房 , 我 绝 大部 分是 对称 的,左 边 怎样 ,右边 也 怎么 样 。苏 州 园林 可 绝不 讲 究 对 称 ,好 象 故 意 避 免 似 的 。 东边 有 了一 个 亭 子 或 者 一道 回 廊 ,西 边 决不会 来 一个 同样 的亭 子 或者 一道 同样 的回廊 。这 是为 什 么 ?叶圣 陶先 生 用 图画来 比方 ,对 称 的建 筑是 图案 画 ,不 是美 术 画 ,美 术 画要求 自然 之趣 ,是 不讲 究对称 的 。”
— —
道 家文 化的影 响 中国古 代道 家 “ 为 ”的哲 学 思想 对 中 国园林文 化 的影 响很 无 大 , “ 由人 作 ,宛 白天 开 ”是 明代造 园 家计 成在 《 虽 园治 》 中提 出的 中 国传统 园林 的创 作 宗 旨,其 精神 内涵便 是 “ ”之 境界 。 道 道 家 重 自然 ,抑人 工 ,这 一说 法亦 重 自然 ,道 家讲 “ 为 ”这 种 无


说 法 其实 也讲 到 了园 林文 化 的 “ 为本 质 ” ,但 是园林 文 化与 宫 无 殿 、坛 庙 建筑 文化 相 比 ;一主 退 隐体 憩 ,谵泊 冲淡 , 一主 功名 进 取 ,灼 华 热衷 ; 一为 道 ,一 为儒 是很 明显 的 ,离弃 宫殿 坛庙 而 就 园林 ,便是 文化 心理 上 的 “ 为 ”。 无 苏 州 园林— — 拙政 园 ,其 名 “ 拙政 ”实为 不仕 而 宦情 不减 之 牢 骚 也 ,晋潘 岳 《 居赋 》 日: ‘ 闲 筑树 种 树 ,灌 园鬻 蔬 日 ‘ 此 亦 拙 政者 为 政 ’也 。既然 朝 堂纷 争 ,人事 不顺 ,于是 只得 弃 堂嚣 尘 ,转 向静 虚 无 为 的 自然 去 陶冶 性 情 ,力 图 求得 内心 的平 静 , 步入 另一 种 “ 人合 一 ”的 人生 境界 。此 时 的 “ 天 天人 ”关 系 ,是 天 巨人微 ,以人 之微 力 既然 在实 际上 无力 改变 人 生环 境 ,便 企望 在实 际行 为 中超 脱与 功利 与 人事 羁绊 ,使 精 神追 求融 入 自然 的无 限 ,因此 ,园主 的 内心境 界 ,是 暂 时放弃 社会 责 任 ,鄙弃 功 名 , 清心 寡欲 ,追求 与大 自然 之 美景 的 “ 共乐 ”境界 ,实 则人 的精 神 自由消融 于 自然 美 的境界 ,这便 是 中 国古 典 园林 私家 园林 拙 政 园 的 “ 人化 的 自然 ”的文化 精神 与美 学之 魂 。

以“拙政园”为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以“拙政园”为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以“拙政园”为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听老师讲完中国古代建筑后,我对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非常感兴趣,联系到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学习,发现她们之间有很多的互通之处,整理一下老师讲课的内容和课间放的“苏州园林“的视频,再到网上搜寻了一些资料,整合出这篇文章,作为对课程的些许收获。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 是建立在中华民族独特哲学思想上的一门艺术性很高的建筑门类, 有着丰富的艺术特色。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

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 是两千年来士这个阶层的价值观念、社会理想、道德规范、生活追求、和审美趣味的结晶。

要研究它, 还得主要从自然美的发现和田园生活的意境两方面入手, 而田园生活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思想内容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师法自然!, 不但是在园林的形式上模仿自然的景观, 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自然的生活。

士主要是通过追求自然的生活才对自然的美有所会心的。

园林是作为自然的生活的场所环境, 才被要求自然的风格。

从拙政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这些风景园林的构景要素中可以体现出这一观点。

园林中假山都是真实的山体的抽象化、典型化。

李渔在《一家言》中强调垒石叠山必须要以园林的艺术情调为基准, 体现文人的清隽清韵。

园林中各种水体也是自然界中河、湖、海、池、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 根据园内地势和水源的具体情况, 或大或小, 或曲或直, 或静或动, 用山石点缀岸、矶, 堆岛筑桥, 以营造出一种岸曲水洞, 似分还连的意境。

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全貌。

这就是“一勺则江湖万里”园中植物的基调主要以白、蓝或墨绿色等冷色调为主,园中还多用常绿之植物, 如四季常青的翠竹、苍松等, 这些植物的青绿色彩正适合表达清朗明净、闲适的心境和飘渺的意境。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之美苏州拙政园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之美苏州拙政园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之美苏州拙政园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之美——苏州拙政园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以其精湛的园林技艺和独特的美学价值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苏州拙政园,是一座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园林,被誉为“江南园林之王”。

本文将从园林设计、景观构造、艺术独特性等方面探讨苏州拙政园的美。

苏州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占地面积约为5.29万平方米。

其建造始于明代,是明末政治家、文化名人、书法家、园林设计师王时敏所建,后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而成。

苏州拙政园秉承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融合了南方园林的柔和特点和北方园林的严谨风格,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景。

首先,苏州拙政园的园林设计以“小巧玲珑”为特点。

整个园林面积相对较小,但内部却有着错落有致的布局,使得整个空间有层次感和宽敞感。

步入园林,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缩小版的世界,每一步都能感受到不同的景致和意境,充满了回味和探索的乐趣。

其次,苏州拙政园的景观构造独具匠心。

园内的水池、假山、廊桥、花草树木等元素被布置得恰到好处,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例如,一池清水倒映着园中假山和廊桥,形成了别有一番韵味的景象。

而园林中的假山石材选取也非常讲究,形态各异,有的像动物,有的像古人,让人在品味园林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

再次,苏州拙政园的艺术独特性体现在建筑上。

园内有着精美的亭台楼阁,它们不仅是欣赏园景的观景点,也是文人雅士吟诗作画的场所。

亭台楼阁的建筑风格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以曲线为主要构造形式,展现出中国园林建筑所独有的柔和美感。

除了建筑本身的美感外,苏州拙政园还有许多石刻和雕塑作品,这些艺术品既为整个园林增添了一抹艳丽的色彩,也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苏州拙政园作为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独特之美。

其设计布局精巧,景观构造巧妙,艺术表现独特,使人仿佛进入了一个精美的画卷。

拙政园的美,不仅体现在园林建筑本身,更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审美理念。

拙政园建筑案例分析

拙政园建筑案例分析

拙政园建筑案例分析
总结
拙政园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其建筑案例 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对拙政园的建筑 案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拙政园的建筑注重 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在材料选择上以木材 为主;在结构形式上采用传统的抬梁式和穿 斗式结构;在装饰手法上注重雕刻和彩绘等 ;在文化内涵上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底蕴 。这些特点使得拙政园成为中国古代园林艺 术的典范之一
建筑特色
木结构建筑
拙政园建筑案例分析
拙政园中的建筑多采 用木结构,以传统的 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 为主。这种结构具有 抗震性能好、承载能 力强等优点,同时也 符合古代中国的建筑 审美观念。在建筑细 节方面,拙政园的建 筑注重雕刻和彩绘等 装饰手法,使得整个 建筑显得更加精美和 典雅
拙政园建筑案例分析
-
谢谢观看
拙政园建筑案例分析
倒影楼是拙政园中一座具有特色的建筑,它位于园区的水池旁。倒影楼的建筑风格独特, 以青砖和琉璃瓦为材料,呈现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气息。倒影楼的底层设有大厅和餐厅,供 游客休息和用餐。上层则设有阳台和长廊,可以俯瞰整个园区的美景。在倒影楼的倒影中
,整个园区的景色显得更加美丽动人
拙政园建筑案例分析
山水园林景观
拙政园的建筑与园林景观融为一 体,通过假山、水池、花木等元 素创造出一种自然与人文相融合 的景观。在建筑设计中,注重与 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使得整个园 区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同时,通过运用借景、对景等手 法,使得整个园区的景色更加丰 富多彩
拙政园建筑案例分析
文化内涵丰富 拙政园的建筑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和使用功能,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许多建筑名称都 取自于古代文人的诗句或典故,如"芙蓉榭"、"雪香云蔚亭"等。这些名称不仅体现了古代 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拙政园中的许多 建筑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风俗和文化传统,如庭院布局、家具陈设等都体现了古代中 国的文化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之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之拙政园

把铺装基本块材的组合方式与 空间秩序和视觉的引导相对应, 空间秩序和视觉的引导相对应,揭 示铺装的设计与空间秩序的对应关 系。

铺装材料的选用与基地 环境的关系。 环境的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的境界
• 中国造园艺术,追求的是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布局自由、浑然一体、宛如 天成,反映“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表 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正 是: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之理。中 国园林造景,概言之就是通过人工与自然 的巧妙组合,把观赏者引入一种情景交融 的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本于自然、 •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 诗画的情趣 • 意境的涵蕴 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主要的特点,或者说, 四个主要的风格特征。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本于自然、 本于自然
•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 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 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 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 素。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 绝非一般 但 绝非 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 简单地模仿这些 简单地模仿 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 意识地加以改造 调整 加 改造、调整 改造 调整、加 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 工、剪裁 剪裁 精 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练概括 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 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本于自 本于自 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个特点 然而又高于自然 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 植物配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中国古建筑与自然的关系
建筑布局和形象特征——中国建筑以群体取胜,注重虚实结合,以内收的凹曲线 建筑布局和形象特征 与依附大地,横向铺开的形象特征表达出与自然相适应,相协调的艺术观念。 外部造型——也尽量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意念。轮廓柔和,曲线丰富,在稳重中 外部造型 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台基除了对木结构的防水,防腐功能之外,可以增加古建筑的稳 定感。柱梁斗拱等组成的木构架,轻盈同透,给人以灵动的观感。硕大的屋顶铺以漂 亮的反曲线和轻巧多姿的翼角,给予建筑一种柔性的适应感,使之与山水林木等自然 环境取得了相当的和谐。 房屋设计——由于木结构框架系统的优点,使墙不承受上部结构的压力,就可以 房屋设计 任意开窗,特别是在南方,通向庭院的一边,常常开满一排落地长窗,一打开,室内 外空间便完全流通在一起。在传统庭院中,主要建筑多用廊子相绕,廊实际上是室内 建筑空间与室外自然空间的一个过度,是中国建筑与自然保持和谐的一个中介和桥梁。 房屋基地和方位选择——中国古代的堪舆风水学说。李约瑟博士曾指出:“再没 房屋基地和方位选择 有其他地方表现的象中国人那样热心于体现他们伟大的设想——‘人不能离开自 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特点——以拙政园为个案摘要:论文中依据统一的逻辑等级重新分级、分类,梳理了现有研究论文中写到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美的主要特点。

并以拙政园为例,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中“本与自然,超与自然”与“诗情画意中的意境美”这两个显著特性。

关键词:拙政园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一、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特点概述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1]在此,鄙人依据统一的逻辑等级梳理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美的主要特点。

[2][3][4](一)本与自然,超与自然。

(1)在布局上严格的结构对称要求而又摸拟接近自然的布局美。

(2)建筑的造型美与自然美(3)自然景物和人工要素的良好结合众所周知, 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也是风景式园林中四大要素(建筑、山、水、植物) 中的三个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风景式园林与自然风景之间的交融程度。

但中国古典园林却绝非是简单的利用或摹仿这些景观要素的原始风貌, 而是有意识的加以改造、提炼来表现一个精练概括、典型化的自然。

(二)诗情画意中的意境美(1)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

(2)禅性之美——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

从元代开始,绘画、诗文、书法三者融为一体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风格,从而追求“以形写神”、“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以此运用到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中,通过各个有意识的组织规律,达到园林中各个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城市有限的空里创造了最适合人居住的环境,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

从隋、唐到明、清,中国园林经历了发展—繁荣—稳定的时期。

苏州园林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苏州园林的发展与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不无联系,文人墨客聚集之地也就逐渐出现了文士园林。

文人化园林是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文人化园林指是士流园林,他们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更侧重赏心悦目,又能体现隐逸者寄托的理想,也能陶冶性情。

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使人们一进入园林便可体会到“不出城廓而享山林之怡”。

苏州园林为中国园林的典范,现存名园十余处,较著名的有“拙政园”、“沧浪亭”、“网师园”、“留园”等。

这些园林各有各的特点,如“沧浪亭”写意性的创作,“留园”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网师园”的寓情于景的象征手法,从而使园林达到“源于自然且高于自然”的艺术境界。

笔者认为,“拙政园”的艺术特征是结合其他园林之长,且更具有诗情画意和情景交融的特征。

总的来说,中国园林的造园师用“本与自然,超与自然”的方式,营造出了诗情画意中的意境美。

二、案例分析——拙政园接下来以拙政园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美在其中的具体表现。

(一)拙政园简介拙政园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面积52000m2,始建于明代,至今仍保持着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明代风格,被誉为“中国私家园林之最”。

此园为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

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遂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

建园期间好友文徵明也参与设计,形成以水为主的自然风景园林。

王献臣死后,其子豪赌将其园输于徐氏,后屡换园主,经过不断维修和修建,现存多为清末时所形成。

此园大致分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园区。

豁然开朗的东部园、最为精华的中部景、宁静悠远的西园区,三部分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幅诗情画意的景象,具有“无形的诗,立体的画”的三维立体效果。

1961年,国务院公布拙政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标志着拙政园真正走向了世界,成为全人类共有的珍贵文化遗产。

(二)“本与自然,超与自然”的艺术手法苏州园林的营建建立在对自然了解的基础上,从选址到营建,都和园林所在的地理条件紧密相关。

这使得以拙政园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自营建始,就表现出对原有大自然的充分尊重和保护,很好地体现了园林景观的自然生态性。

拙政园不仅亭多,而且形状不一,涵青亭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半亭。

涵青亭所处位置,空间狭窄,没有回旋的余地,但造园者以绝处逢生的本领,以高大的粉墙作背景,建了一座复合式的半亭,涵青亭一主二从,“主亭平座挑出于水面之上,犹如水榭,两侧副亭略向后退,朝左右展开。

”整体建筑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改变了墙体平直、单调、呆板的势态,使墙体产生了凌空飞舞之势,具有“变单调为丰富,变生硬为柔和,化静为动,化重为轻的结构形式美”。

倚墙而建的涵青亭因势而建,设计绝妙,出神入化,显示造园者化腐朽为神奇创造技艺,确实是亭中佳构。

榭是我国古代一种邻水的优美建筑形式。

《园冶》中说:“榭者,藉也。

藉景而成者也。

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

[5]榭又称为水阁,建于池畔,形式随环境而不同。

芙蓉榭(图1)屋顶为卷棚歇山顶,四角飞翘,平台挑出水面,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依水而建,“如鸟斯革,如晕斯飞”,仿佛蓄势待发,呈展翅欲飞之势,透出一股灵气,具有强烈的形体美感。

波形廊(图2)是江南园林建筑中的佳构。

计成《园冶·屋宇》云:“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随形而弯,依势而曲。

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山尽。

”拙政园波形廊是西花园与中花园交界处的一道水廊,有研究者说若从平面图上看,波形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分成两部分,临水而筑。

此处原来是一堵分隔中、西园的水墙,作为两园之间的分界,若仅建一面水墙独立,势必单调乏味,聪明的工匠以墙为借,凌水而建廊,以一种绝处求生的高妙手法来打破单面墙僵硬、沉闷的局面,依水势建造形成起伏曲折之势,增加了景观空间的变化和弹性,增强了节奏感:波形廊大幅度的转折,并与园墙拉开一段距离,使之突兀水池之上,使游园者视角上产生一种飞动的感觉,透露出一股生气。

“与谁同坐轩”和“笠亭”是两种不同的园林建筑造型艺术,也是在古典园林中比较少见的象形建筑,“完全自由随宜、因山就水、高低错落、以这种千变万化的面上的铺陈更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嵌合关系。

”两个风格不同的小亭体现了造园者变化多端的情思和匠意。

此外江南园林中的还有各种平面造型别致奇特的亭子,环秀山庄的“海棠亭”亭式如海棠,柱、材、装修等俱以海棠构图:邓尉山的“梅花亭”亭式如梅花。

(二)诗情画意中的意境美目标拙政园中借自然之物造园中景观。

有许多精彩的创意和构思。

建筑植物、山水景观随晨夕阴晴的变化,别有一番景象和风情。

园林中有许多景观虚景。

如风声、水声、鸟声、风月、风雨、风影等等。

而这些都是自然之物,造园家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收入园内,为园所用。

为了让观者获得同样的意境,便借助文学诗词来构成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审美情景。

如“留得残荷听雨声”(留听阁),“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兰雪堂)。

听雨清风,这浪漫的文学诗词引领观者的主观感受,意境就寄于自然物象之外也。

“远香堂”。

取意于周敦颐《爱莲说》中“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名句。

荷是远香堂前主景,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是花中君子。

中国文人崇尚清雅,以荷写意象征了造园者所追求的“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品格。

春天小荷露尖生机盎然,夏日菡萏熏风清香远送.秋季残荷听雨滴答有韵。

荷香、荷味、荷情随清风之到来,远飘于物景之外。

荷及周边景观是引发意象的实因。

风是诱因。

风是客观的风。

也可是观者主观的风。

此意境的创造使园林形象有了灵魂,充满灵动的生气,景不再只是可观的物质形态。

而是散发出情趣的精神形态。

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使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的根本所在。

拙政园西园水中小岛的东南角。

筑以“与谁同座轩”。

小轩东南朝向,面对“别有洞天”门,背靠“笠亭”小山,前临碧波清池,环境十分幽美。

轩非常别致,平面成折扇形,屋面、窗洞、石桌、石凳及匾额均呈扇面状,给人一种小扇自生风的感觉,带着一丝凉意。

小亭的名取意于苏轼的著名诗句,很容易引起观者之猜测和遐想。

无论人在轩中轩外,无论倚门而望,凭栏远眺,或是依窗近观,小坐其中,都可感受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断。

当星空夜月,水映月影。

清风徐来,品味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之诗意.就能领悟到以明月清风为知己的意境内涵和超凡脱俗的高雅品格。

恬静幽寂的园林空问,展现的是风、月、人之间的和谐,达到了自然与人格美的统一。

文人士大夫厌卷了烦扰的仕途生活。

把寂静朴素的山林田野当作理想的栖隐地。

寄情山水成了士大夫的思想基础,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成了人生追求的最高标准。

造园时便借一石一勺、一草一木、一亭一轩、一松一竹、一梅一菊,再加上清风,明月,阳光来体现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格品质。

“留听阁”是一座两面临水的精美建筑。

阁内最著名的是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之飞罩,浮雕、镂雕、圆雕相结合,为建筑增添了深邃的追求完美的文化气息。

此阁的名称取意于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残荷听雨声。

”此旬此景,花谢,人老,景犹在,情难断,触人心境,发人深思。

与建筑的精美,产生对比。

在此听雨,是愁绪是感伤;在此听风,是现实与理想的偏差,是悲喜交加的人生历程,是萧瑟冷风的沁人心脾。

如此境界。

便是古时大多文人所追求的残缺美。

这“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真切感受。

是产生冷寂清幽之美。

三、结束语包括苏州园林在内的中国古典园林,堪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即使是从今天的角度看,古典园林所蕴含的一些设计理念,与现代景观学所崇尚的创造和维护优美宜人的人类户外和聚居环境空间有着诸多相通之处。

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有谓:“巧于因借,贵在体宜”,极力强调造园时要利用原有的自然条件和因素,赋予了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原则;又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指出所有的园林景观其实都是人为的,都被赋予了一种人文内涵和意义,可以看成是一种人工环境,将这种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完全融合、贯穿在一起,便达到了造园家追求的最艺术境界。

这种境界,也正是现代人孜孜追求的最为“优美宜人”的人类聚居环境。

参考文献:[1]徐文涛,方佩和,蒋方根等.拙政园[Z].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2]魏娜.论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意境”神韵[3]林建力.巧夺天工博艺名———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特征[4]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4] 计成.园冶[M].陈檀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