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中学课本删减议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鲁迅中学课本删减论
九江职业大学师范学院刘秋如指导老师:余乃金
近几年,中学课本里屡次删减鲁迅的文章,每次都引起不小的争议。在鲁迅的文章中影射暗骂了当今社会的一些丑恶行径,这是鲁迅文章被删的主要一部分原因,而给出的回答是鲁迅的思想太过与深刻,文章思想深刻难懂,对时代问题过于激烈不适合现在中学生的思想,也不适合中学生的认知范畴。然而中学生在思想形成之初,真的因为鲁迅文章的深奥难懂就抛弃文章中深刻的民族思想,对时代的认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由这句诗便可看出鲁迅对于人民的态度,对于文学创作的意义——唤醒起人民的觉醒。毫无疑问鲁迅的文字犹如一把把手术刀,在民族难捱困顿时期为麻木的中国人民进行思想救治,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唤醒了一个一个思想消沉的人,也医治当时处于病态中的中国。现在也让我们知道中国当时的现状,人民思想的顽固,为民族奋斗救国的思想精神、时代意义。鲁迅可以说是现当代文学史上受到政治惠顾最大的一个作家。从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到毛泽东说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再到文革时他的特殊地位,他当之无愧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一座丰碑。而中学课本里大量的鲁迅文章,鲁迅选入中小学的文章多达二十篇以上,堪称是被教科书引用最多的作家之一。然而近日,中学教材删减部分鲁迅作品如:《风筝》、《药》和《为了忘却的纪念》被删除了,只保留了《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甚至还有称鲁迅将退出中学语文教科书,这一调整引发了读者广泛争论和质疑。
关于鲁迅文章不适应中学生的学习水平,不符合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有普遍的“胡燕尔学者”认为:课程目标应该紧跟社会变化,吸收新的文学成果,增加文学类型(如:增加科技文学数量),反映社会生活需求。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有这样规定:“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眼界。她的观点也就是说,教材选编应将时代元素、难易适度以及符合学生审美需要放在首位。而且要在一定年龄进行一定的阅读,别让孩子过早的步入思考、判断而阅读领域,要累积增长见识从而渐次靠近思想想象,课本并不应具有指令性和强迫性的学习,而是要增强知识性、趣味性的学习。也有认为,删除部分鲁迅文章是正常的编辑思路:初中的孩子,大部分停留在语言的基础训练以及修辞训练上,接触的内容不宜过于深刻,应该重在语言接地气,有常识且有趣味的文章。
对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知是学生能力的缺陷,那么老师对于他们而言又是什么的定位?是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教师的职责,就是要通过传授新知识、解除疑问迷惑,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考能力,拓展其视野,提升其精神。“去鲁”以“去经典”迎合学生“兴趣”和“接受力”,其实是放弃了教育的提升功能。如果教材的编选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而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既有知识为水准,那么何谈教育学生和提升学生?
真的要是教材的迎合学生的适应度与兴趣感,不把握对知识认知水平的提升、阅读能力的跨越。而在中国高中式的紧张高速运转如何打
好自身阅读能力的提高。值得我们注意一个这样的事情有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说:“我小学五年级时,没什么书好看,只有读鲁迅作品的单行本,看着看着就看进去了,初中时达到痴迷程度。我们那个时候能读懂,现在的孩子就读不懂了?难道大家的阅读能力退化了?”曹文轩的质问值得我们警觉。
据某些调查关于阅读的情况显示,四大名著读不下去的大有人在,还有一些关于现代的作品也少有人对它们做相关的阅读。结果的出炉却是如此令人失望。四大名著没变,变的是读者。不同时代培养不同的读者,而不同读者也能培养不同时代的文学和文化。当下对阅读的选择更多的倾向于“轻”,纷纷选择趋向“大众化”。似乎大众化就是选择自由,大众化和读经典“势不两立”,以致我们拱手让出了文化传承和文化提升的机会。是因为当今的和谐社会不需要“投枪和匕首”,而需要赞歌、脂粉、麻药。正如陈丹青先生讲的“假如鲁迅精神指的是怀疑、批评和抗争,那么,这种精神不但丝毫没有被继承。”鲁迅是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敢于打破现实和传统的忌讳,直言不讳的把血淋淋的现实揭露出来,文章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鲁迅具有强烈的现实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原青岛大学中文系主任刘增人:“去掉鲁迅的文章我有两个感受,第一是遗憾,第二是无奈。”刘增人说,课本去鲁迅化的讨论由来已久,真正去掉了初一上册课本里的《风筝》,他认为是民族文化的悲哀。在新浪的调查上,大多数的大学生高知识分子投票对于“去鲁迅化”竟是多达百分之七十是不赞同的。认为不该删减掉鲁迅的文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想法呢?为什么认为删掉鲁迅的文章是民族的悲哀? 就单以删去的《风筝》和《药》而论,《风筝》用一个亲情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深于亲情的人生哲理:关爱必须从理解开始,因为生命的历程不会在时间中重复。在小说《药》里一明一暗的描写了华、夏两家的故事,华家和夏家的故事就是中国的故事。华、夏两家的悲惨遭遇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写照。《药》是一篇使我们感到沉重和悲哀的小说,群众的愚昧而带来革命者的悲哀。鲁迅的文章都是民族乃至人类文化的精神历史结晶,是经过历史淘漉的人类精神创造,具有着深刻的文化建构力和深远的精神影响力。难道我们要抛弃我们的历史文化抛弃对历史时代的认识?抛弃掉我们的精神文化?
鲁迅文章在课本中多次的出现,意在何为,毫无疑问的是要我们的民众拒绝麻木,保持清醒。记住人类存在的意义,对现实的存在的社会问题时刻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勇于去批判丑恶的现实想象。鲁迅的作品是民族团结的力量,是爱国的力量,是关注现实,认真为文的力量,是不畏强权,敢于批判的力量。当今社会,最需要培育出中学生的这种认知,传授不惧邪恶, 勇于揭露生活中的腐败现象和丑恶现象的思想。青少年是未来祖国的希望,做教育者的目标就是培养出更多有着对现世问题的认识,甚至指出、进行批判,热爱祖国,可以进一步的实现民族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