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岩浆岩的成因

合集下载

岩浆岩的成因

岩浆岩的成因
岩 浆 起 源 于 上 地 幔 和 地 壳 深 处, 把 直 接 来 自 地 幔 或 地 壳 底 层 的 岩 浆 叫 原 生 岩 浆。
(二)原 生 岩 浆 的 种 类
岩 浆 岩 种 类 虽 然 繁 多, 但 原 生 岩 浆 的 种 类 却 极 为 有 限, 一 般 认 为 仅 三、 四 种 而 已。 目 前 公 认 的 有: 超 基 性(橄 榄) 岩 浆, 基 性( 玄 武 岩 浆), 中 性( 安 山 岩 浆)和 酸 性( 花 岗 或 流 纹) 岩 浆。
● 2. 花 岗 岩 岩 浆
●是 大 陆 地 壳 深 部 物 质 重 熔 的 产 物。 ●不 同 深 度 上 可 以 形 成 性 质 稍 有 差 异 的 花 岗 岩 岩 浆。 ● 在 约10 公 里 处 形 成 活 动 性 很 弱 的 岩 浆, 许 多 巨 型 花 岗 岩 岩 基
就 是 这 种 岩 浆 形 成 的。
● 基 性 岩 浆 同 化 酸 性 的 围 岩 时, 岩 浆 向 酸 性 变 浆 向 基 性 方 向 变 化。
● 基 性 岩 浆 可 以 同 化 酸 性 围 岩, 但 酸 性 岩 浆 难 于 同 化 基 性 围 岩。
岩浆岩的共生组合及其形成 大地构造环境
1.概述
●二十世纪初期,岩石学家开始注意到不同类型的火成岩具有显著的地域分布 规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板块学说的建立,岩浆成因和火成岩成分变化规律 被赋予了全新的地质构造含义。不同火成岩岩石系列与全球构造的关系,也即火 成岩组合在不同地区重复出现,成分变化和分布规律与构造背景的关系引起了地 学界的广泛重视。
●大陆板块内火成岩主要有:金伯利岩、碱性岩(高钾岩系)、高原溢流玄武岩以及 火成碳酸岩四种组合类型。
2.2 大洋板块

岩浆岩成因PPT课件

岩浆岩成因PPT课件
Is岛land弧Arc
D扩ivBeor张guennd板taPryl块ate (EPR边, M界AR) Mid-洋Oce中an 脊Ridge
25
麻粒岩相岩石,由玄武岩或中酸性岩石变
下地壳 质形成很好而来
35 Moho
上地幔
中地壳 下地壳
地温增加
发生部分熔融, 形成中性、酸性岩浆
例如玄武质岩浆侵入
如:花岗岩绝大多数起源于下地壳
13
岩浆的演化
一、原生岩浆和次生岩浆
1. 原生岩浆——上地幔或者地壳物质经 局部熔融所形成的最初的岩浆。
2. 次生岩浆——原生岩浆通过发展和演 化所形成的岩浆。
由于岩浆 + 固体的岩石,往往只能改变岩浆局部的成分
判断同化混染的标志:
(1) 岩体中捕虏体多 (2) 颜色、结构、构造不均一,如斑杂构造 (3) 有非岩浆成因的矿物,如石榴石、刚玉等是同化围岩
的结果
17
3. 岩浆混合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成分的岩浆,以不确定的比例 混合,产生一系列过渡类型的岩浆和岩浆岩。
布面积广,不与玄武岩共生)。
3、岩浆二元论:由列文生—列森格和肯尼迪
(Kenndy,1933)重新倡导存在花岗岩浆和玄武岩

4、岩浆多元论:由于环太平洋“安山岩线”和
阿尔卑斯型超基性侵入岩的存在,提出存在安山
岩浆和橄榄岩浆 。
2
目前认为:
种类繁多的岩浆岩就是从橄榄岩浆、玄武岩 浆、安山岩浆、花岗岩浆通过复杂的演化作 用形成的。
Moho面,Vp突变至8.0-8.2km/s, 100-150km出现低速层,Vp, Vs均衰减,厚几十到200km,是部分熔融层,岩浆
高速度石榴石,地幔的主要矿物——Ol+Py+Grt > 80 %,但是均有高压相,如Ol有

简单描述岩浆岩的形成

简单描述岩浆岩的形成

简单描述岩浆岩的形成
岩浆岩是一种源于地球内部的火成岩。

它是由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地壳内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

岩浆岩的形成过程如下:
1. 岩浆形成
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下,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岩浆。

岩浆是熔融的矿物质的混合物,主要由硅酸盐熔体和少量气体组成。

2. 岩浆上升
受热对流作用和压力差的影响,密度较低的岩浆会沿着地壳裂隙或火山口上升。

3. 岩浆冷却
当岩浆接触到地表或靠近地表的相对低温环境时,它会开始冷却和结晶。

冷却速度决定了岩浆岩的结构和矿物组成。

4. 固化成岩
随着温度的持续下降,岩浆逐渐固化成为坚硬的岩石,形成不同种类的岩浆岩。

根据冷却环境的不同,可分为外来岩浆岩(如火山岩)和侵入岩浆岩(如花岗岩)。

岩浆岩的种类繁多,主要取决于岩浆的成分、冷却速率和环境条件。

它们是地壳组成的重要部分,对于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岩浆岩及其形成 ppt

岩浆岩及其形成 ppt
岩浆岩
石英 角闪石
3.岩浆岩的分类
1)按形成环境和深度分类 (1)侵入岩 (2)喷出岩
深成岩 浅成岩 脉岩
岩浆岩
2)按SiO2含量(酸度)分类
酸性岩:SiO2 >65% 多由浅色矿物组成 中性岩:SiO2 52--65% 颜色较深 基性岩:40--52% 颜色深 超基性岩:<40% 颜色深
岩浆岩
气孔构造
(1)块状构造: 无定向排列,各部份均匀分布,花岗岩、闪长岩;
(2)流纹构造: 岩石中有不同颜色的条纹,是熔岩流动时物质成
份作定向排列所致. 如流纹岩. (3)气 (4)杏仁构造:
喷出岩的气孔被后来的次生矿物所充填.
岩浆岩
杏仁构造
一、岩浆岩 1. 岩浆岩及其形成
概念:由岩浆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后冷却凝结而成 的岩石,又称火成岩。
岩浆岩
岩浆岩
2.岩浆岩的物质成份
浅色矿物:石英,正长石,斜长石,白云母; 形成酸性、中性岩浆岩.
深色矿物:角闪石,辉石,橄榄石,黑云母; 形成基 性、超基性岩浆岩.
主要矿物:>10% 次要矿物:1~10%.
4. 岩浆岩的产状
1)产状 喷出岩
火山锥 岩流
岩被 侵入岩
岩床
岩浆岩
岩基
岩脉
岩株
吉林白头山火山口湖——天池
岩浆岩
5.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结构:是指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矿物间 组合方式所反应出来的特征. 按结晶程度 和晶粒大小
岩浆岩
构造:岩石中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岩石其它组 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和充填方式。

岩浆岩的成因PetrogenesisofIgneousRock

岩浆岩的成因PetrogenesisofIgneousRock
玄武岩体与花岗岩体分布最广; 花岗岩体的边缘过渡为闪长岩和正长岩,显然,后者是
由花岗岩派生而来;
❖ 问题:不能解释所有岩浆岩的成因,尤其是褶皱带 岩浆:
玄武岩浆(Basaltic Magma )、花岗岩浆(Granitic magma )、橄榄岩浆(peridotite )
一、岩浆分异作用
1.熔离作用(Liquation),也叫分液作用。是指原来成分均匀的岩浆,在温度 降低的情况下分成成分不同的相互不混溶的两种岩浆的作用。由一些自然现 象和实验得知,硅酸盐熔浆中的硫化物和氧化物,在岩浆的早期阶段是有分 液现象的,如超基性岩中的浸染状、串珠状铬铁矿,基性岩中的透镜状硫化 铜镍矿等即可由熔离作用形成。已有实验证明,从镁铁质碱性岩浆中可分离 出碳酸岩浆。
同化混染作用的强度受一系列条件的制约,首先是构造条件,一般是活动的造 山区比稳定的地区要强些。其次是岩浆的热力状况,处于过热情况下的岩浆 可以熔化外来物质或同外来物质发生反应,这正如前面鲍文反应系列(图1— 13)所指出的那样,处于反应系列上部的岩浆可以熔化反应系列下部析出的 矿物,而下部的岩浆不能熔化其上部的矿物,如正在晶出酸性斜长石和黑云 母的花岗岩浆就熔化不了外来的橄榄石和辉石及中性和基性斜长石;玄武岩 浆则可以熔化花岗岩碎块。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如河南桐柏地区的某些混 染闪长岩中就有角闪橄榄岩的残留包体。
❖ 超基性岩浆(橄榄岩浆)
直接结晶产物: 斜方辉橄岩 分异作用产物: 部分辉石岩、纯橄榄岩
❖ 玄武岩浆 直接结晶产物: 辉长岩(gabbro )、玄武岩(basalt) 分异作用产物: 辉长岩-辉石岩、部分辉石岩(pyroxenite )、纯橄榄岩(dunite)、碱性辉长岩 (Alkali gabbro )、粗面岩(trachyte )、响岩(phonolite)、部分霞石正长岩(nepheline-syenite) 同化作用产物:苏长岩(norite)、部分闪长岩(diorite)、二长岩(monzonite )、正长岩 (Syenite )、安山岩(andesite)

《岩浆岩的成因》课件

《岩浆岩的成因》课件

按照产状分类
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 却后形成
侵入岩:岩浆侵入地壳内部, 冷却后形成
火山碎屑岩:火山喷发时, 喷出的碎屑物质冷却后形成
火山熔岩:火山喷发时,喷 出的熔岩物质冷却后形成
岩浆岩的地质意 义
形成矿产资源
岩浆岩是形成矿产资源的重要来源 岩浆岩中的金属元素和矿物成分丰富 岩浆岩中的矿产资源包括铁、铜、金、银等 岩浆岩中的矿产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添加 标题
沉积岩和岩浆岩在形成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相互影 响,例如沉积岩的形成可能会受到岩浆岩的影响, 而岩浆岩的形成也可能会受到沉积岩的影响。
与变质岩的关系
岩浆岩是地壳中 最常见的岩石之 一,主要由岩浆 冷却凝固形成。
变质岩则是地壳 中另一种常见的 岩石,主要由原 有岩石在高温、 高压等条件下发 生变质作用形成。
岩浆岩和变质岩 在形成过程中都 会受到地壳运动 的影响,但形成 机制不同。
岩浆岩和变质岩 在成分、结构、 颜色等方面都有 所不同,但它们 都是地壳的重要 组成部分。
岩石圈的循环过程
岩浆岩的形成: 地幔中的岩浆上 升至地壳,冷却 凝固形成岩浆岩
沉积岩的形成: 地表岩石风化、 侵蚀、搬运、沉 积,经过压实、 胶结形成沉积岩
岩浆岩的成因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01
岩浆岩的形成过程
02
岩浆岩的分类
03
岩浆岩的地质意义
04
岩浆岩与其他岩石的 关系
05
岩浆岩的研究方法和 应用前景
06
添加章节标题
岩浆岩的形成过 程
地球内部物质熔融
地壳运动:地 壳板块相互挤 压、碰撞,产
生高温高压
熔融过程:地 壳中的岩石在 高温高压下熔 化,形成岩浆

岩浆岩的成因

岩浆岩的成因

第十三章岩浆岩的成因由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到,岩浆岩种类繁多,性状各异。

现简要介绍形成岩浆岩的岩浆种类及其来源;形成岩浆岩的地质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

这些都是岩浆岩成因方面的重大问题,也是地质科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目前仍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中。

一、原始岩浆的种类和起源根据目前研究,岩浆起源于上地幔和地壳底层,并把直接来自地幔或地壳底层的岩浆叫原始岩浆。

岩浆岩种类虽然繁多,但原始岩浆的种类却极其有限,一般认为仅三、四种而已,即只有超基性(橄榄)岩浆、基性(玄武岩浆)、中性(安山)岩浆和酸性(花岗或流纹)岩浆。

当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经过一个长期历史发展过程。

在十九世纪中叶布恩森(Bonson,1851)曾提出有玄武岩浆和花岗岩浆两种原始岩浆的主张,但关于花岗岩浆的论点一直未受重视,一些学者却坚持认为只有一种玄武岩浆,而所有的岩浆岩都是由玄武岩浆派生出来的。

这就是本世纪初至20年代期间风行一时的岩浆成因一元论。

最早提出一元论者是戴里(Daly)和鲍文。

但一元论不能解释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地质事实,即花岗岩在大陆地壳中的分布要比玄武岩广得多,例如据计算,花岗岩的分布面积比玄武岩大五倍,比其他深成岩大二十倍,并且花岗岩几乎不与玄武岩共生。

进入本世纪三十年代,列文生—列森格和肯尼迪(Kenndy,1933)根据花岗岩和玄武岩同为地壳中分布最广的岩浆岩这一事实,又重新昌导花岗岩浆和玄武岩浆两种原始岩浆的论点,即所谓岩浆成因二元论。

本世纪中期前后,有人针对环太平洋“安山岩线”和阿尔卑斯型超基性侵入岩这种地质事实,又提出了安山岩浆和橄榄岩浆的论点。

于是进入了所谓岩浆成因的多元论阶段。

目前认为种类繁多的岩浆岩就是从橄榄岩浆、玄武岩浆、安山岩浆、花岗岩浆通过复杂的演化作用形成的。

这几种原始岩浆是上地幔和地壳底层的固态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局部熔融(重熔)产生的。

局部熔融是现代岩浆成因方面的一个基本概念,大致解释如下:和单种矿物比较起来,岩石在熔化时有下列两个特点:第一,是岩石的熔化温度低于其构成矿物各自单独熔化时的熔点;第二,是岩石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有一个温度区间,而矿物在一定的压力下仅有一个熔化温度。

岩浆岩的成因..

岩浆岩的成因..
● 环 太 平 洋 地 区 广 泛 分 布 有 安 山 岩。 ●玄 武 质 洋 壳 到 达 海 沟 并 向 下 俯 冲, 玄 武 岩 及 其 上 覆 的 洋 底 沉
积 物 发 生 局 部 熔 融 即 可 形 成 安 山 岩 浆。 当 俯 冲 深 度 达95 公 里 时 即 可 发 生 这 一 作 用。
拉 斑 玄 武 岩 浆: 约<15 公 里 高 铝 玄 武 岩 浆: 15-35 公 里 碱 性 玄 武 岩 浆: 35-75 公 里
●从 玄 武 岩 浆 中 可 以 直 接 冷 凝 结 晶 成 玄 武 岩 和 辉 长 岩。 ●玄 武 岩 浆 通 过 分 异 作 用 可 以 形 成 少 量 中 性 岩 和 酸 性 岩。 ●玄 武 岩 浆通 过 重 力 结 晶 分 异 可 以 形 成 少 量 超 基 性 岩。
●岩 石 开 始 溶 化 时 产 生 的 熔 体 中SiO2、K2O、Na2O 较 高, 熔 体 偏 于 酸 性; 随 着 溶 化 温 度 的 提 高, 熔 体 中FeO、 MgO 组 份 增 加 而 渐 趋 于 基 性。
●局 部 熔 融 在 岩 石 开 始 溶 化 至 全 部 溶 化 的 温 度 区 间 内, 岩 石 中 的 易 熔 组 份 ( 酸 性 组 份) 先 熔 化, 产 生 酸 性 熔 体, 残 留 体 为 较 基 性 的 难 熔 固 相 物 质。 随 着 温 度 的 升 高, 熔 体 数 量 增 加, 其 基 性 组 份 也 逐 渐 增 加 ; 当 温 度 达 到 或 超 过 岩 石 全 部 熔 化 的 温 度 时, 岩 石 全 部 熔 化, 熔 体 成 分 和 被 熔 化 的 原 岩 成 分 一 致。
(三) 原 生 岩 浆 种 类 的 不 同 认 识
● 1. 一 元 论 1851 年,Bonson 曾 提 出 有 玄 武 岩 浆 和 花 岗 岩 浆 两 种 原 生 岩 浆 的 主 张, 但 关 于 花 岗 岩 浆 的 认 识 一 直 未 受 重 视. 戴 里 和 鲍 文 等 学 者 坚 持 认 为 只 有 一 种 玄 武 岩 岩 浆. 而 所 有 的 岩 浆 岩 都 是 由 玄 武 岩 浆 派 生 出 来 的. 这 一 理 论 无 法 解 释 地 壳 中 大 量 存 在 花 岗 岩 的 事 实.

岩浆岩-课件

岩浆岩-课件

1.2.3岩浆岩的结构
(1)按结晶程度划分 含义:指岩石中结晶质部分和非晶质部分(玻璃) 之间的比例。 类型及特征:
全晶质结构:岩石全部由结晶矿物组成 玻璃质结构:岩石全部由火山玻璃组成 半晶质结构:岩石中既有结晶矿物又有玻璃
全晶质结构 结构
隐晶质结构 半晶质结构
1.2.3岩浆岩的结构
(2)按矿物颗粒绝对大小划分
侵入岩:岩浆侵入到周围岩层中形成的 岩浆岩。根据形成深度,侵入岩又可 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
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所形成的岩浆岩, 包括火山碎屑岩和熔岩。
岩体:岩体是指在天然产出条件下,含 有诸 如裂缝、节理、层理、断层等 的原位岩石。
1.2 岩浆岩
岩浆岩的产状:岩浆岩的产状是指岩浆岩 体、的形态、规模、与围岩接触关 系、形成时所处的地质构造环 境及距离当时地表的深度等方面的 特征。
气方解石、沸石、 石英、绿泥石
1.2.5岩浆岩的分类与简易鉴定方法
自然界中岩浆岩种类繁多,它们之 间既千差万别(存在物质成份、结构、 构造、产状等方面的差异),又有各种 联系(存在一些过渡类型,在成因或生 成环境等方面有密切的联系)。
可从岩基、岩株、岩盘、岩床、岩 脉和岩墙进行分析
1.2 岩浆岩
1.2.1岩浆岩的成因与产状
1.2.2岩浆岩的成分
一 岩浆岩的化学成分 1. 主要造岩元素:O、Si、Al、
Fe、Mg、Ca、K、Na、Ti等9种元素。 2. 微量元素 3. 稀土元素 4. 同位素 岩浆岩的化学成分通常用氧化物表
示,即SiO2、Al2O3、FeO、Fe2O3、MgO、 CaO、K2O、Na2O、TiO2等,约占总量的 99%以上。
3 按照矿物成因: 1)原生矿物:岩浆中直接结晶的矿物; 2)次生矿物:岩石后期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 的矿物

第十三章岩浆岩成因

第十三章岩浆岩成因

• 一元论的观点难于解释大规模花岗岩的成因。如果花 岗岩都来自玄武岩岩浆,那么就应该见到基性岩的量 多于中性岩,更多于酸性岩。但实际上花岗岩与玄武 岩都是地壳中分布广泛的岩石,而且花岗岩比辉长岩 的分布量要大几十倍。列文生-列信格曾计算过,通 过玄武岩浆分异只能得到5%的花岗岩。
• 而且即使玄武岩浆能分异出大量花岗岩,必然也能分 异出更大量超基性岩,但事实并非如此;此外,在花 岗岩体的底部也没有见到比玄武岩浆更基性的岩石堆 积。在大面积出露的玄武岩岩区,一般也很少见到花 岗岩的分异体。所以至上世纪30年代,多数人抛弃了 一元论的观点。
• 由上述条件的变化,原生岩浆的种类不可能是二、三 种,更不可能是一种。例如,目前多数人认为:
• 基性的拉斑玄武岩浆、碱性橄榄玄武岩浆;
• 超基性的金伯利岩浆、科马提岩浆、碳酸岩浆;
• 中性的安山岩浆;
• 酸性的花岗岩浆、花岗闪长岩浆等都可能是原生岩浆。
• 原生岩浆通过演化可形成各种派生岩浆。它们在不同 的条件下可结晶形成种类繁多,成分不同的岩浆岩。
• 岩浆上升是一个降压的过程,围压逐渐减小,但其中 的PH20则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可降低或升高,或振 荡式的变化,也可基本保持不变。
• 某些岩浆由于体积大和上升迅速,其温度变化幅度很 小,直到结晶作用发生后才逐渐下降。
• 原生岩浆从产生到形成岩浆岩,其成分多少会发生变 化,原因主要是:自身成分的分离变化、围岩物质的 加入及两种不同成分岩浆的混合。
第十三章 岩浆演化的机理
• 3.1 原生岩浆问题
• 不同的岩石学家对原生岩浆的种类提出了不同的看 法。
• 首先是,1928年鲍文提出自然界仅有一种玄武岩 浆,所有的岩浆岩都是由玄武岩浆通过结晶分异作 用派生的,这就是所谓的一元论观点。

岩浆岩是怎样形成的

岩浆岩是怎样形成的

岩浆岩是怎样形成的岩浆岩的形成:岩浆岩主要有侵入和喷出两种产出情况。

侵入在地壳一定深度上的岩浆经缓慢冷却而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

侵入岩固结成岩需要的时间很长。

地质学家们曾做过估算,一个2000米厚的花岗岩体完全结晶大约需要64000年;岩浆喷出或者溢流到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

喷出岩由于岩浆温度急聚降低,固结成岩时间相对较短。

1米厚的玄武岩全部结晶,需要12天,10米厚需要3年,700米厚需要9000年。

可见,侵入岩固结所需要的时间比喷出岩要长得多。

黏度也就是岩浆很关键的性质之一,它代表着岩浆流动的状态和程度。

岩浆中sio的含量对黏度影响最小,其次就是alo,cro,它们的含量升高,岩浆黏度可以显著减小。

酸性岩中sio,alo的含量很高,因此,黏度也最小;熔化在岩浆中的挥发份可以减少岩浆的黏度、减少矿物的熔点,并使岩浆难流动,结晶时间缩短;此外,岩浆的温度低,黏度适当变大;岩浆忍受的压力加强,岩浆的黏度也减小。

岩浆岩中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结构和构造特征,比如喷出岩是在温度、压力骤然降低的条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份以气体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气孔状构造。

当气孔十分发育时,岩石会变得很轻,甚至可以漂在水面,形成浮岩。

如果这些气孔形成的空洞被后来的物质充填,就形成了杏仁状构造。

岩浆喷出到地表,熔岩在流动的过程中其表面常留下流动的痕迹,有时好像几股绳子拧在一起,岩石学家称之为流纹构造、绳状构造。

如果岩浆在水下喷发,熔岩在水的作用下会形成很多椭球体,称之为枕状构造。

可见,这些特殊的构造只存在于岩浆岩中。

岩浆岩不论入侵至地下,还是燃烧至地表,它们和周围的岩石之间都存有显著的界限。

如果岩浆沿着层理或片理等空隙入侵,常构成相似岩盆、岩床、岩盖等形状的侵入体,它们和围岩的接触面基本上和层理、片理平行,在地质学上称作资源整合入侵;如果岩浆不是沿着层理或片理入侵,而是沿着围岩层理或片理的脱落、裂隙科孔,这种情况构成的侵入体被称作不资源整合侵入体。

13岩浆岩的成因

13岩浆岩的成因

二、上地幔中岩浆的形成
• 上地幔物质:3份橄榄岩+1份玄武岩 • 熔融原因:温度升高;压力降低;挥发组分(尤 其是H2O)的加入。不同深度岩浆成分有差别 • 离散板块边缘(大洋中脊、大陆裂谷):深切地 幔的张性断裂及高温地幔岩的对流上升导致减压 熔融,压力为熔融发生的主导因素; • 汇聚板块边缘:俯冲板块的温度快速上升,产生 熔融,温度上升是主导因素;仰冲板块受下降板 块中含水蚀变矿物脱水产生的流体影响,导致地 幔楔的部分熔融,流体的加入成为主导因素。 • 板块内部(洋岛玄武岩、大陆溢流玄武岩):热 点;地幔柱。
连续系列
中性斜长石
不连续系列
角闪石 黑云母 酸性斜长石
钾长石 白云母 石 英
二、 同化混染作用(Assimilation)
同化混染作用:岩浆熔化或溶解围岩及捕虏体,或 与其发生反应,而使岩浆的成分发生变化的过程。 当熔化或溶解较彻底时,称同化作用;不彻底 时可有未熔物质的残留,称为混染作用。 同化混染作用的方式和规模取决于岩浆及围岩的热 状态和组成。
三、 岩浆混合作用(magma mixing )
岩浆混合作用:两种不同成分的岩浆以不同的比例混合,产生 一系列过渡类型岩浆。 1、岩浆混合作用中两种岩浆相遇的机制: 1)新生岩浆周期性地从岩浆房底部注入,与原驻留的岩浆产 生混合; 2)层状岩浆房中,相邻熔体层之间因对流作用而产生混合; 3)在火山通道内,当岩浆喷发时,受岩浆上升惯力和岩浆粘 滞力的共同作用,使相邻岩浆层同时进入火山通道产生混合。 岩浆热状态差异对混合作用方式和规模的影响: 熔点相近的岩浆相遇,可产生大规模的均匀混合; 熔点相差较大的岩浆相遇,以不均匀的机械混合为主。
• 第三节、岩浆的演化 • 大多数情况下,原生岩浆可在其活动的不同 阶段发生成分的变化,形成进化岩浆,最终 形成成分上既有差异,又互为关联的一套火 成岩。

岩浆怎么形成的

岩浆怎么形成的

岩浆怎么形成的根据现代火山喷溢而出的熔岩得知,硅酸盐是岩浆的主要成分。

而岩浆的形成又是如何的呢?下面就让店铺来给你科普一下岩浆怎么形成的。

岩浆形成的过程岩浆分为原生岩浆和再生岩浆。

原生岩浆是地核俘获的熔融物质形成的。

地核俘获熔融物质和其他一些物质形成巨厚的熔融层。

这些物质其成分是不均的。

原生岩浆凝固形成最原始的地球外壳。

我们所见到的各类侵入岩,如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和碱性岩等,以及火山喷发出的各类岩浆,它们都是再生岩浆,只是来源深度、通道物质成分及分异程度不同而已。

再生岩浆包括原生岩浆变异出的岩浆和重熔岩浆。

地球液态层是由原生岩浆经变异形成的再生岩浆组成的——经过温度、成分和物态的改变而形成的。

岩浆岩的形成原因岩浆岩主要有侵入和喷出两种产出情况。

侵入在地壳一定深度上的岩浆经缓慢冷却而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

侵入岩固结成岩需要的时间很长。

地质学家们曾做过估算,一个2000米厚的花岗岩体完全结晶大约需要64000年;岩浆喷出或者溢流到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

喷出岩由于岩浆温度急聚降低,固结成岩时间相对较短。

1米厚的玄武岩全部结晶,需要12天,10米厚需要3年,700米厚需要9000年。

可见,侵入岩固结所需要的时间比喷出岩要长得多。

黏度也是岩浆很重要的性质之一,它代表着岩浆流动的状态和程度。

岩浆中SiO₂的含量对黏度影响最大,其次是Al₂O₃,Cr₂O₃,它们的含量增高,岩浆黏度会明显增大。

酸性岩中SiO₂,Al₂O₃的含量很高,因此,黏度也最大;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份可以降低岩浆的黏度、降低矿物的熔点,使岩浆容易流动,结晶时间延长;此外,岩浆的温度高,黏度相应变小;岩浆承受的压力加大,岩浆的黏度也增大。

岩浆岩中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结构和构造特征,比如喷出岩是在温度、压力骤然降低的条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份以气体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气孔状构造。

当气孔十分发育时,岩石会变得很轻,甚至可以漂在水面,形成浮岩。

岩浆岩的形成与变质作用

岩浆岩的形成与变质作用

岩浆岩的形成与变质作用岩浆岩是地球最基本的岩石之一,它的形成过程与地球内部的熔融作用密切相关。

在地壳下部,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高于地表,这些高温高压环境使得岩石发生熔融。

当地球内部的岩石达到一定温度和压力时,岩石中的矿物质开始熔化,形成熔岩。

熔岩由于具有较低的密度,往往会上升到地壳上层,形成火山喷发或者岩浆侵入。

火山喷发是最直观的一种岩浆岩形成方式,当地壳表面上出现了裂缝或者地下岩浆管道通道时,深部的岩浆会迅速冷却凝固形成固态岩浆岩。

这些岩浆岩形成的速度通常非常快,有时仅需几小时或几天时间。

另一种岩浆岩形成的方式是岩浆侵入。

岩浆会沿着地壳裂缝或者岩石层面的节理进入地壳内部,并通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这种形成方式通常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从几千年到几百万年不等。

常见的侵入岩浆岩有侵入岩和浅成岩浆岩。

岩浆岩一旦形成,便会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这种作用被称为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是一种物理化学过程,通过高温高压、岩浆流体的影响以及地壳构造运动,改变原始岩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形成新的岩石。

它是地球岩石圈中传递和变化的重要过程。

变质作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接触变质,另一种是区域变质。

接触变质是指当岩浆侵入其他岩石时,充满高温岩浆的侵入体与周围岩石发生热交换,从而改变岩石的化学和物理性质。

接触变质通常发生在侵入岩浆与周围岩石接触的接触带附近,其中典型的岩石有大理岩和角闪石。

区域变质是指由于地壳厚度的增加和地壳构造运动的作用,使得大范围的岩石进一步加深到地下,经历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从而引起岩石的变质作用。

在区域变质中,原始岩石的晶体结构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变质岩石,例如麻粒岩和片麻岩。

值得一提的是,岩浆岩的形成与变质作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过程,而是与构造运动、地质事件等密切相关。

例如,当两个地块发生碰撞和挤压时,会形成强烈的高温高压环境,从而产生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

这种碰撞和挤压还可能导致岩浆侵入发生断裂和折叠等构造变形。

岩浆岩的成因PetrogenesisofIgneousRock

岩浆岩的成因PetrogenesisofIgneousRock
❖ 橄榄岩浆—400Km(地幔中)、玄武岩浆—50-150Km(上地幔中)、花岗岩浆—2070Km(地壳中)
❖ 独立的超基性岩浆的存在基本上符合中国的习惯,可是后来的地质事实逐渐证实多元 论的认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第三节 岩浆的演化
(Evolution of magma)
由原生岩浆可以派生出更多类型的岩浆,从而形成众多的岩 浆岩。从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和人工实验结果推知,岩浆的 这种演化一般都是经由岩浆分异作用,结晶分异作用,同 化混染等作用来完成的,这些作用除了受地质情况和构造 特点影响外,还严格的受岩浆结晶时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控 制.
一、 岩浆成因
❖ 岩浆成因有两种理论
一种观点认为岩浆岩是由岩浆经过演化冷凝而形成的 另一种认为岩浆岩是由交代变质作用而成,与岩浆没关
系。
❖ 本章仅介绍第一种观点
第一节 岩浆的形成
Formazation of Magma
部分熔融
地球上分布的岩浆岩是各种各样的,其中除了那些由变质交代形成的具岩浆 岩外貌的岩石以外,大部分岩浆岩都是由岩浆形成的。地震地质和高温高压 实验结果等表明,液态 的岩浆可由固相的上地幔和地壳经过部分熔融产 生.导致从上地幔和地壳中熔出岩浆的原 因可能有:
Divergent Plate Boundary
Usually start within continents— grows to become ocean basin
第二节 关于原生岩浆的问题
❖ 一元论 (戴里, 鲍文) ❖ 二元论(本生及列文生….) ❖ 三元论 (赫斯) ❖ 多元论
一元论 (戴里, 鲍文)
❖ 原生岩浆只有一种,即玄武岩浆(Basaltic Magmas ),认为除 基性岩(Mafic)外,其他各类岩浆岩都是有玄武岩浆派生出来 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岩浆岩的成因由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到,岩浆岩种类繁多,性状各异。

现简要介绍形成岩浆岩的岩浆种类及其来源;形成岩浆岩的地质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

这些都是岩浆岩成因方面的重大问题,也是地质科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目前仍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中。

一、原始岩浆的种类和起源根据目前研究,岩浆起源于上地幔和地壳底层,并把直接来自地幔或地壳底层的岩浆叫原始岩浆。

岩浆岩种类虽然繁多,但原始岩浆的种类却极其有限,一般认为仅三、四种而已,即只有超基性(橄榄)岩浆、基性(玄武岩浆)、中性(安山)岩浆和酸性(花岗或流纹)岩浆。

当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经过一个长期历史发展过程。

在十九世纪中叶布恩森(Bonson,1851)曾提出有玄武岩浆和花岗岩浆两种原始岩浆的主张,但关于花岗岩浆的论点一直未受重视,一些学者却坚持认为只有一种玄武岩浆,而所有的岩浆岩都是由玄武岩浆派生出来的。

这就是本世纪初至20年代期间风行一时的岩浆成因一元论。

最早提出一元论者是戴里(Daly)和鲍文。

但一元论不能解释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地质事实,即花岗岩在大陆地壳中的分布要比玄武岩广得多,例如据计算,花岗岩的分布面积比玄武岩大五倍,比其他深成岩大二十倍,并且花岗岩几乎不与玄武岩共生。

进入本世纪三十年代,列文生—列森格和肯尼迪(Kenndy,1933)根据花岗岩和玄武岩同为地壳中分布最广的岩浆岩这一事实,又重新昌导花岗岩浆和玄武岩浆两种原始岩浆的论点,即所谓岩浆成因二元论。

本世纪中期前后,有人针对环太平洋“安山岩线”和阿尔卑斯型超基性侵入岩这种地质事实,又提出了安山岩浆和橄榄岩浆的论点。

于是进入了所谓岩浆成因的多元论阶段。

目前认为种类繁多的岩浆岩就是从橄榄岩浆、玄武岩浆、安山岩浆、花岗岩浆通过复杂的演化作用形成的。

这几种原始岩浆是上地幔和地壳底层的固态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局部熔融(重熔)产生的。

局部熔融是现代岩浆成因方面的一个基本概念,大致解释如下:和单种矿物比较起来,岩石在熔化时有下列两个特点:第一,是岩石的熔化温度低于其构成矿物各自单独熔化时的熔点;第二,是岩石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有一个温度区间,而矿物在一定的压力下仅有一个熔化温度。

岩石熔化时之所以出现上述特点,是因为岩石是由多种矿物组成的,不同的矿物其熔点也不相同,在岩石熔化时,不同矿物的熔化顺序自然不同。

一般的情况是:矿物或岩石中SiO2和K2O含量愈高,即组分愈趋向于“酸性”,愈易熔化,称为易熔组分;反之,矿物或岩石中FeO、MgO、CaO含量愈高,即组分愈趋于“基性”,愈难熔化,称为难熔组分。

所以,岩石开始熔化时产生的熔体中SiO2、K2O、Na2O较多,熔体偏于酸性,随着熔化温度的提高,熔体中铁、镁组分增加而渐趋于基性。

表中列出了岩屑砂岩在水压为2000巴时所做的熔化实验数据。

由该表可知,熔体成分变化十分明显,在690℃至730℃之间局部熔融现象很清楚。

熔体成分中SiO2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CaO、FeO、MgO组分增加。

在780度时岩石大部分熔化,熔体逐渐接近于花岗闪长岩的成分,残留少量难熔基性组分。

根据上述试验和地质观察,人们得出了局部熔融的概念,即在岩石开始熔化至全部熔化的温度区间内,岩石中的易熔组分(酸性组分)先熔化,产生酸性熔体,残留体为较基性的难熔固体物质。

随着温度增高,熔体数量增加,其基性成分也逐渐增加;当温度达到或超过岩石全部熔化的温度时,岩石全部熔化,熔体成分和被熔化的原岩成分一致。

岩石的局部熔融作用又叫重熔作用或深熔作用。

岩石局部溶融基本是按石英—长石—橄榄石的顺序进行。

由于地壳深部和上地幔的温度很高,固态地壳物质和上地幔物质同样也会发生局部熔融或重熔作用,一般认为上地幔物质的局部熔融产生橄榄岩浆、玄武岩浆、安山岩浆;而地壳深部(底层)岩石的局部熔融作用产生花岗岩浆。

1.玄武岩浆是上地幔物质(地幔岩)局部熔融的产物。

目前推断,在上地幔的不同深度上通过局部熔融产生三种岩浆,即:拉斑玄武岩浆:约小于15公里;高铝玄武岩浆:约15~35公里;碱性玄武岩浆:约35~75公里;但也有人主张只有一种玄武岩浆。

从玄武岩浆中可以直接冷凝结晶成玄武岩和辉长岩。

玄武岩浆通过分异作用也可生成少量的中性岩和酸性岩,但自然界少见,仅是一种实验和理论上的可能性。

可是通过玄武岩浆的分异作用产生超基性岩,则有充分的实验、理论和地质根据,例如前面提到的超基性—基性层状侵入杂岩体就是最好的例证。

2.花岗岩浆是大陆地壳深部物质重熔的产物。

根据理论计算,在不同深度上可能形成性质稍有差异的花岗岩浆。

例如在约10公里的深度上形成活动性很弱的岩浆,许多巨型花岗岩岩基即由此种岩浆形成;大约在20公里深度上可生成活动性很强的岩浆,能够上侵至地壳浅部形成浅成侵入体,以至喷出地表形成流纹岩。

花岗岩浆通过同化作用可形成中性岩和碱性岩。

但是,并非所有花岗岩均来自花岗岩浆。

一些花岗岩是由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

3.安山岩浆提出该岩浆存在的主要论点是环太平洋地区广泛地分布着安山岩。

板块学说认为此种岩浆的生成模式是:当玄武岩洋壳到达海沟并向下俯冲时,玄武岩及其上覆的洋底沉积物发生局部熔融即可形成安山岩浆,其俯冲下插的深度达95公里时即可发生这一作用。

对于大陆内部的安山岩,有人则认为是地幔或地壳深部局部熔融产生的安山岩浆活动的产物,其深度约为60公里。

4.橄榄岩浆是上地幔物质大约在80至160公里的深度上局部熔融的产物。

此种岩浆形成的侵入岩多沿深大断裂或平行于褶皱带的走向分布,许多独立的超基性岩体呈串珠状分布,构成绵延数百公里的岩带。

如我国祁连山、欧洲阿尔卑斯山的超基性岩即属此类。

再次指出,关于原始岩浆及其起源问题极其复杂,许多问题并未得到圆满解决,尚待进一步研究,在这一方面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二、岩浆的演化(分异和同化)岩浆从开始产生直到固结为岩石,始终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对于岩浆岩成因具有直接意义的是岩浆侵入地壳、特别是侵入地壳浅部以后到凝固为岩石这一期间内岩浆在物质成分上发生的演化。

该期间内岩浆演化的基本过程是通过分异作用和同化作用,由少数几种岩浆形成多种多样的岩浆岩,并在适宜条件下形成一定的矿床。

岩浆的分异和同化,是岩浆岩成因方面的基本问题,在理论上和实际上均具有很大意义。

(一)岩浆分异作用岩浆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发生分异,即熔离作用和结晶分异作用,这是岩浆内部发生的一种演化。

1.熔离作用原来均一的岩浆,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降低或者由于外来组分的加入,使其分为互不混溶的两种岩浆,即称为岩浆的熔离作用。

日常生活中的油—水关系可以做为这方面的例子。

在炼铁炉中熔炼铁矿石时,在CaCO3和CaF2等外加熔剂作用下,铁水和熔渣(硅酸盐熔体)就分为互不混溶的两个液层,铁水比重大而下沉,熔渣轻而上浮,这是同天然熔离作用很相似的又一例子。

此外,也有人把玄武岩熔化后做试验,在玄武岩熔体加入CaF2,结果熔体也分为两个液层,上部为相当于流纹岩岩浆的酸性熔体层,下部为相当于橄榄岩的超基性熔体层。

目前认为,在天然的岩浆中硫化物、氧化物和硅酸盐熔体可以发生熔离作用;一些含有铜镍的基性岩浆在高温时铜镍硫化物熔体完全混溶于基性岩浆中,当温度下降到某一限度后,此二种熔体即发生分离,铜镍硫化物比重大而富集于底部成矿床,硅酸盐熔体在上部固结成岩石。

我国西南某地的含铂硫化物矿床就是这样形成。

至于岩浆中不同的硅酸盐熔体之间能否发生熔离作用,尚有争议。

不过一些人仍认为辉长岩中的条带状构造和某些珍珠岩中的球粒是硅酸盐熔离作用造成的。

甚至近来有人提出在上地幔的岩浆源区就能够发生深部熔离作用从而产生安山岩浆和玄武岩浆的论点,尚待研究。

2.结晶分异作用矿物的结晶温度有高有低,因此,矿物从岩浆中结晶析出的次序也有先有后。

在岩浆冷凝过程中矿物按其结晶温度的高低先后同岩浆发生分离的现象叫结晶分异作用。

结晶分异作用在玄武岩浆中研究得最为完备,由鲍文和贝莱(Baliey)于本世纪20年代即完成了实验和地质方面的经典研究,成为岩浆岩的理论支柱之一。

玄武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模式一般称为鲍文反应原理,即随着岩浆温度的降低,橄榄石首先结晶,并由于它比重大而沉落于岩浆体底部形成橄榄岩;继而辉石—基性斜长石同时结晶并沉落于橄榄岩“层”之上形成辉长岩;角闪石—中性斜长石同时析出构成闪长岩;而岩浆中越来越富SiO2、K2O、Na2O及挥发性组分,并慢慢地被已晶出的矿物“层”挤到岩浆体的顶部最后结晶出石英—钾长石—酸性斜长石组合,即花岗岩。

因为在这一分异过程中在矿物晶出后因其比重不同受重力作用而分别沉落、堆积,故又称“重力结晶分异作用”。

用这种理论能够较圆满地解释层状超基性—基性侵入岩杂岩体,并建立堆积岩理论。

在有关层状侵入体的矿床研究中,这种理论也得到了验证,并起到了指导找矿的作用。

所以,这种结晶分异观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验研究、理论探索和地质观察,对于层状超基性—基性岩的成因解释基本上得到了承认。

但用玄武岩浆的分异作用解释多数或全部岩浆岩的成因,尚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二)同化混染作用由于岩浆温度很高,并且有很强的化学活动能力,因此它可以熔化或溶解与之相接触的围岩或所捕虏的围岩块,从而改变原来岩浆的成分。

若岩浆把围岩彻底熔化或溶解,使之同岩浆完全均一,则称同化作用;若熔化或溶解不彻底,不同程度的保留有围岩的痕迹(如斑杂构造等),则称混染作用。

因同化和混染往往并存,故又统称同化混染作用。

此外,也有人把岩浆熔化或溶解围岩并使之逐渐消失于岩浆中的过程叫同化作用;把因围岩的熔化或溶解使岩浆成分受到外来物质(围岩)的污染(混染)而改变其原来成分的作用叫混染作用。

显然,同化与混染为同一过程,是岩浆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岩浆同化围岩,围岩则污染岩浆,因此,也一并称为同化混染作用。

一般同化混染作用中岩浆成分变化的规律是基性岩浆同化酸性(或富含SiO2)的围岩时,岩浆向酸性变化(酸度增加);反之,酸性岩浆同化基性(富含Ca、Fe、Mg)围岩时,岩浆向基性方向变化(酸度降低)。

按照鲍文反应原理,基性岩浆可以同化酸性围岩,但酸性岩浆难于同化基性围岩。

不过由于酸性岩浆往往富含挥发组份(CO2、H2O、F、Cl等),因而有很强的溶解能力,虽然其温度低些,但它也能发生强烈的同化作用。

其中酸性岩浆同化碳酸盐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不仅能形成许多小的中性岩侵入体,而且也往往伴有矽卡岩化形成所谓矽卡岩矿床,如铜、铁、钨矿等。

在该同化作用中,大量Ca和Mg加入岩浆,使岩浆酸度降低,形成闪长岩或石英闪长岩,而在接触带上形成含石榴石和辉石的矽卡岩(变质岩)。

如长江中下游的许多中—酸性侵入岩体广泛发育此种同化作用。

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分异作用和同化混染作用可能同时进行;也可能以某种作用为主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