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_殷江滨
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现状与展望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也面临着城市化的挑战。
城市化是指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地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经济要素的过程,它主要表现为城镇数量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增长。
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均伴随着这样一个城市化的过程,尽管各自的方式和道路不尽相同。
城市化本身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不经这样的过程,现代化强国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
然而,基于我国的具体情况,这种过程必定是十分复杂的。
从90年代起,关于城市化的探讨逐渐增多。
党中央在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中,又把“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作为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重大政策性问题之一,并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同时指出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
这个新的政策精神将为21世纪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我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前,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不仅使城市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中心和现代中国革命的策源地,培养了一代政治、工商业、文化和艺术领域的精英,而且在城乡严重对立的情势下,以城市为中心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化、西化与民族化、大一统与多样化等20世纪中国基本的矛盾、冲突和斗争。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城市化的历程,以1978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1949年至1978年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化发展时期,1979年迄今则是市场经济取向下的城市化发展时期,每个时期又可分为若干阶段。
1949年至1978年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至1958年,是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与工业化迅速发展,导致城市化速度加快的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工业建设的布局开始向内地倾斜,内地城市化的进程由此加快,形成了一批新兴的生产性城市,突出了城市的工业中心、生产中心的作用,而消费服务中心、文化中心的功能开始萎缩。
第二阶段从1958年至1978年,是城乡分割的城市化阶段。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一、本文概述1、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定义在深入探讨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定义。
人口流动,指的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移动和迁移,这包括从农村到城市、从内陆到沿海、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的迁移。
人口流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因素(如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社会因素(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政策因素(如户籍制度、土地政策)等。
人口流动不仅改变了个人的生活轨迹,也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城镇化,则是指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渐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镇化的本质是人口和产业的空间集聚,表现为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城市数量的增多、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一方面,人口流动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资源;另一方面,城镇化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口流动,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活便利,进一步吸引了人口向城市集聚。
因此,研究中国的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2、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城乡人口流动,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这种人口流动不仅改变了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
研究中国的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不仅可以揭示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还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如何影响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人口迁徙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人口迁徙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进程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城市面貌,也对人口迁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进程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城市化率迅速提高,城市人口数量也大幅增加。
这种城市化趋势为中国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和市场需求,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城市化还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提高了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数量急剧膨胀,导致城市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压力。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无法及时跟上人口增长的步伐,导致交通拥堵、房价上涨、环境污染等问题。
此外,城市化还导致了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和老龄化问题。
许多年轻人选择到城市工作和生活,导致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短缺和农业生产的下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的改革。
政府加大了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管理力度,加强了土地供应和开发的规范性。
其次是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政府加大了对交通、水利、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投资,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
此外,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人口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转移,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
然而,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迁徙问题依然存在。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仍然存在差距,城市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另一方面,人口迁徙问题也仍然存在。
虽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人口仍然倾向于向大城市迁移,导致大城市的人口压力仍然很大。
因此,解决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迁徙问题仍然需要持续的努力。
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对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支持,提高这些地区的发展水平,吸引人口向这些地区转移。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扶贫政策,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减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压力。
城市化与人口迁移2024年城市发展的趋势
完善城市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提高 城市对人口的集聚和承载能力。
03
推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广泛 吸纳农村转移人口。
优化人口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01 制定差异化的人口迁移政策,引导人口向中小城 市和重点镇有序转移。
02 加强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 动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城市发展。
动态平衡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迁移的 规模和速度与城市的经济、社 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需
要保持动态平衡。
政策引导
政府政策在城市化与人口迁移 的互动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以通过政策引导优化人口
分布和城市化进程。
06 政策建议与未来 展望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战略
0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促进 人口自由流动。
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推动作用
就业机会
城市化进程中,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为 迁移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公共服务
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吸引了更多人口迁入。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提高了城市的宜居性,进一步推动了人 口迁移。
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人口集聚
人口迁移也给城市带来了诸多挑 战,如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 、教育资源紧张等问题。
04 2024年城市发展 趋势预测
城市化率及人口规模预测
城市化率持续提高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集聚,预计2024年 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0%左右,将有更
多人口聚集在城市中。
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规模不 断扩大,尤其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人口 数量将持续增长。
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总结与展望
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总结与展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进程不仅改变了我国的城乡结构,也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城市化进程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来总结一下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的成就。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我国已有超过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城市化也加速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城市的生活质量。
我国的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已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问题。
一线城市的人口超过了城市的承载能力,导致交通拥堵、房价上涨等问题。
同时,二三线城市也面临着人口外流的问题,导致资源浪费和经济发展不平衡。
其次是城市贫富差距的扩大。
城市化进程中,一些人群从农村迁往城市,但由于缺乏教育和技能,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低收入的工作,难以分享城市发展的红利。
此外,城市化进程也给环境带来了压力,城市污染和资源浪费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展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要合理规划城市的布局,避免过度集中和资源浪费。
同时,还要加强对城市发展的监管和管理,提高城市服务和管理水平。
其次,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
通过农村经济的发展,吸引部分农民留在农村,减轻城市的人口压力。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
第三,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通过推动绿色发展,减少城市污染和资源浪费,建设宜居环境。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展望未来,我们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农村地区的发展,保护环境和资源。
从中国人口迁移看未来人口城镇化路径——基于城市行政层级的人口吸引力分析
从中国人口迁移看未来人口城镇化——基于城市行政层级的人口吸引力分析第一篇范文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这不仅关系到城乡发展的均衡性,更预示着未来人口城镇化的。
本文将从城市行政层级的人口吸引力角度,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启示。
一、人口迁移的新特点过去几十年,我国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
如今,这一现象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1. 人口向高行政层级城市集中:一线城市和部分新一线城市人口吸引力持续增强,而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失现象日益严重。
2. 城市群内部人口流动加剧: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群内部的人口流动愈发频繁,城市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3. 人口迁移的“逆向流动”:近年来,一些农村地区开始出现人口回流现象,这部分人口主要是在外务工多年的劳动者。
二、城市行政层级的人口吸引力分析城市行政层级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配置:高行政层级城市拥有更优质的资源配置,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等,这成为吸引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
2. 发展机会:高行政层级城市具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大,进而吸引大量劳动力涌入。
3. 政策优势:高行政层级城市在政策支持、产业布局等方面具有优势,有利于吸引人口流动。
4. 生活品质:高行政层级城市生活品质较高,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更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三、未来人口城镇化预测基于以上分析,未来我国人口城镇化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趋势:1. 高行政层级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在资源配置和政策优势的驱动下,一线城市和部分新一线城市人口将持续增长。
2. 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失现象加剧:在竞争压力和发展机会有限的情况下,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失现象将更加严重。
3. 城市群内部人口流动加剧:随着城市群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将更加频繁。
4. 农村人口回流现象逐步显现:在国家政策支持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农村人口回流现象将逐步显现。
四、政策建议针对未来人口城镇化,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 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资源配置力度,提高其人口吸引力。
城市化进程将推动2024年人口流动的新变化
社会参与:倡导社会 各界共同参与人口流 动管理,形成多元化 、协同化的人口流动 治理格局。
感谢您的观看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
新型城镇化推动人口向城市聚集,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 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引导人口向乡村流动,推动农业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共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对人口流动产生积极影响。 政府政策支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为人口流动提供更多选择和机会。
人口流入城市群和都市圈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加强流动人口权益保护,提高流动 人口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加强人口流动监测和数据分析,为 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加大投入,提高城市基础 设施承载能力
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 满足流动人口需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缩小城乡差距
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 治理水平
应对策略:政府和企 业需要制定相应政策 ,加强人口流动管理 和服务,以应对未来 人口流动的趋势和挑 战。
提出应对未来人口流动新变化的思路和建议
政策引导:制定相 关政策,鼓励人口 流动,促进区域经 济发展。
公共服务:加强城 市基础设施建设和 公共服务供给,提 高城市承载能力。
科技创新:利用大数 据、人工智能等技术 手段,提高人口流动 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 性。
2024年人口流动新变化
目录
城市化进程对人口流动的影响 人口流动趋势和特点 人口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应对人口流动新变化的政策建议 总结与展城市人口分布更加广泛 城市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水平提高 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化水平提高
业技能较高
流动人口在流 入地主要从事 非农产业,对 当地经济发展
中国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趋势变化分析
中国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趋势变化分析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人口流动和城市化是近年来国家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本文将分析中国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趋势的变化,并探讨这些变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1. 人口流动的背景与现状中国的人口流动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加速,人口流动也日益增加。
中国的人口流动主要分为农村流向城市的农民工人口流动和城市之间的人口迁徙。
2. 农民工人口流动的影响农民工人口流动是中国最显著的人口流动现象之一,他们为了生计选择离乡背井来到城市就业。
这种人口流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农民工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为城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并推动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增长。
然而,农民工人口流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城市贫困、就业歧视和社会安全等问题,这对城市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3. 城市之间的人口迁徙除了农民工人口流动外,城市之间的人口迁徙也成为中国城市化趋势的显著特征。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许多人选择从小城镇迁往大城市,以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
这种人口迁徙导致了大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和资源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小城镇的人口减少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困境和资源问题。
4. 城市化趋势的变化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趋势出现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许多中小城市也得到了持续的发展。
另一方面,大城市面临着人口过剩和资源压力的问题,国家政策开始倾向于推动资源的分散和区域均衡发展。
5.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影响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人口流动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提升了城市竞争力;另一方面,人口流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住房问题、教育问题和医疗问题等,挑战着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中国的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趋势在近年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农民工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和城市之间的人口迁移,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总结与展望
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总结与展望一、背景介绍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迁移的过程,同时也是城市规模和数量的增加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过程。
我国城市化进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成就1. 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20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已达8.29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0.6%。
2. 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我国拥有一批现代化大都市,如北京、上海等。
3. 城市经济发展迅速。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引擎,我国各大城市的GDP 总量不断攀升。
4.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5. 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随着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三、我国城市化进程面临的挑战1. 城镇化率仍有提升空间。
虽然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6%,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 城市发展不平衡。
一线城市、沿海城市等地区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区和一些小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
3. 城市环境问题严重。
城市污染、交通拥堵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4. 城乡差距仍然存在。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仍然落后于城市地区。
5. 人口老龄化加剧。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城市面临的养老、医疗等问题日益突出。
四、未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展望1. 推动新型城镇化。
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更多农民成为城镇居民,推动新型城镇化。
2.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3. 加强环保治理。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城市污染,推动城市环保治理。
4.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发展水平。
5.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五、结论我国城市化进程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未来,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推动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环保治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发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流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城市化进程的现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0%,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化,比如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城市资源的紧张和环境的恶化。
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住房供应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其次,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农民工问题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也日益突出。
此外,城市化进程还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逐渐增多。
二、城市发展的挑战城市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中国的城市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方面存在问题。
一些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扩张过快,导致城市空间的浪费和城市功能的不完善。
其次,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一些城市建设质量不高,城市管理不善,城市环境和市容市貌等方面存在问题。
此外,城市发展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挑战。
三、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为了解决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推动城市功能的优化和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
其次,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建设质量和城市管理水平。
此外,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同时,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回顾、现状与展望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回顾、现状与展望作者:纪明辉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年第10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经历了步入正常轨道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平稳发展阶段三个时期,各个阶段城镇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
我国城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城镇化率保持较快增长,城市群成为推动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城镇化城市群城镇化质量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认为影响21世纪世界进程的有两件大事: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二是中国的城镇化。
这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我国城镇化进程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我们放眼世界寻求经验的同时,也要经常回头看看,总结过往的教训,才能更有效地推进城镇化。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历程与阶段特点1.1 978-1992,城镇化建设步入正常轨道阶段改革开放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一直处于徘徊停滞状态,直到1978年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国工作重点开始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城镇化建设也开始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
这一阶段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主要是恢复性特点:城市数量增长较快,由1978年的190个增长到1992年的514个,共增设了324个,年平均增设23个;建制镇数量则由1978年的2176个增加到1992年的14539个,增加了6倍多。
1.2 1992年至2003年,快速发展阶段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中国由此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城市数量由1992年的514座增加到2003年的656座;城镇人口由1992年的32175万人上升到52376万人;城镇化率由27.46%提高到2003年的40.53%。
1.3 2003年至今,平稳发展阶段 2003年以来,这一时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思想的初步形成。
中国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趋势变化分析
中国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趋势变化分析近几十年来,中国经历了一场空前规模的人口流动和城市化浪潮。
这场浪潮对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趋势变化,并分析其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一、农民工与城市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
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改革开放以后,农民工大规模地涌入城市,成为中国城市化的推动力量。
这些农民工通常来自农村地区,他们在城市中从事低技能劳动,如建筑、制造等行业。
他们为城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农民工涌入城市的现象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比如,他们在城市中的融入度较低,往往被视为“外来者”,面临着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此外,他们的家庭在农村地区,他们与家人的分离也给他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困扰。
因此,应该加强对农民工的保护,促进他们在城市中的融入。
二、城市扩张与资源压力随着城市化的进展,中国的城市不断扩张,城市规模也不断增大。
这给城市所带来的资源压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首先,城市扩大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这导致了农田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其次,城市扩张还需要更多的能源和水资源,这对于能源和环境保护带来了压力。
因此,城市化的进程应该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进行。
三、城市化与社会问题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城市贫困、失业、住房困难等。
一些人们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希望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他们在城市中却遭遇到就业困难,生活条件恶劣等问题,从而滋生了城市贫困。
另外,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人陷入失业的困境,这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此外,由于城市住房价格上涨等原因,住房困难也日益凸显。
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应早期规划好城市化进程,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以及稳定的住房保障。
四、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发展近年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增加,导致了人口老龄化的现象。
2022-2023学年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22-2023学年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 三星堆遗址是一座由众多古文化遗存分布点所组成的一个庞大的遗址群,在考古过程中,发掘出土了若干新器物,如顶尊跪坐铜人像、铜圆口方尊、玉琮、丝织品、金面具和象牙雕刻,兼有古蜀文明、中原文明和国内其他地区文化因素,这进一步印证了()A.古蜀文明领先于中原地区B.内外服体制的优越性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D.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2. 据史载,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三皇五帝”时期,存在着一种“政治美德”,有人称其为政治行为的“童话”,亦称“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这一“政治美德”指的是()A.传位贤者B.王位世袭C.阶级平等D.直接民主3. 下图所示文物大量出土于隋唐墓葬中,而在此前和此后的墓葬中却很罕见。
这间接说明隋唐时期()A.对外贸易处于顶峰B.西北边疆战乱频繁C.丝路贸易较为兴盛D.榷场互市相当活跃4. 宋代不仅以粗犷自发的娱乐、诙谐滑稽的表演、亲呢粗野的调笑、开怀尽兴的消受,使人们实现了往日难以实现的自我表现。
而且这种种的肆无顾忌的行为,在文化上完全展示了一个非官方、摆脱政治禁锢的另一个世界,或社会生活的另一个方面。
这反映出当时()A.官方意识形态弱化B.门第观念的淡化C.个人主体意识觉醒D.市民文化的发展5. 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官员奏事的流程,这一时期是A.秦朝B.汉朝C.明朝D.清朝6. 《资政新篇》是当时中国最完整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但在当时,它游离于农民斗争之外,这就决定了它不会在太平天国的群众中激起“用拜上帝会造小天堂”那样的反响,还不能真正地把农民群众和资本主义联系起来,也不会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据此判断,《资政新篇》()A.不是农民运动的革命纲领B.没有实施的经济和群众基础C.顺应当时时代发展潮流D.是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产物7.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该条约是()A.《南京条约》B.《辛丑条约》C.《马关条约》D.《北京条约》8. 下图表达的鲜明主题是()A.现代性国家的构建B.宪政体制的实践C.民主与专制的斗争D.社会共识的崩解9. 有学者在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销量并不理想。
《中国城市化进程展望{2024-2034}》综合评述
《中国城市化进程展望{2024-2034}》综合评述中国城市化进程展望{2024-2034}综合评述引言中国城市化进程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城乡差距扩大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
本综合评述将对中国城市化进程进行展望,重点关注2024-2034年这一时间段。
中国城市化现状截至2023,中国城市化率已超过60%,城市化水平持续提升。
城市化进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 城市化速度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在过去几十年里速度迅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2. 城市规模结构失衡: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数量过多,中小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导致资源分布不均和城市病问题。
3. 产业支撑不足:城市化进程中,产业转型升级相对滞后,导致城市就业机会不足,一些人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4. 城市环境问题:大量人口集中在城市,导致空气、水质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政策导向为了应对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1. 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国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2. 户籍制度改革:通过放宽户籍制度,促进农村人口有序流入城市,缩小城乡差距。
3. 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城市就业机会,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
4. 生态文明建设:注重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展望与建议针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和政策导向,我们提出以下展望和建议:1. 城市化速度与质量并重:在未来十年,中国城市化将更加注重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避免过度追求速度。
2. 产业支撑能力提升: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城市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城市化进程与人口流动
城市化进程与人口流动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逐渐成为全球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中国这个庞大的国家中,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人口流动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这一现象所带来的影响和困境,以及应对措施,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话题。
一、城市化进程的背景近年来,全球城市化的进程呈现迅猛的发展趋势。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目前全球城市居民总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半数,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会达到70%以上。
尤其在近些年,发展中国家中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更为显著的趋势,这其中就包括我国。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
在改革开放政策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
目前,中国的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60%,其中一线和二线城市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城市化格局。
二、人口流动的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流动也日益频繁。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流动人口已经超过2亿,其中以从农村地区流向城市地区的农民工为主要人口群体,占比高达60%以上。
随着人口的流动,一些社会问题也愈发凸显。
比如,就业、住房和公共服务等方面都面临较大的制约。
其中,住房是最被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
随着不断增加的人口流入,城市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一些城市的房价居高不下,给普通百姓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三、应对之策面对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所带来的问题,政府和各方面都需要采取应对措施。
在城市化进程方面,政府需要加强对城市规划的建设,提出明确的城镇化规划和发展目标。
同时还要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城市交通、水利、环境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建设。
而对于人口流动问题,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制定相关政策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引导和规范人口流动。
比如,提供就业、住房和医疗等方面的支持,完善城市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机制,并制定有关流动人口的权利保障政策。
2.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是影响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人口流动与城市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人口流动与城市发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人口流动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人口流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挑战。
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20年的60.6%,中国的城市化率不断攀升。
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更是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城市化带来了许多好处。
首先,城市化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农民工大规模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和服务业的主要劳动力。
其次,城市化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道路、桥梁、机场、地铁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和改善。
最后,城市化也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人口流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人口流动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中国的人口流动主要表现为农民工的流动和城市居民的流动。
首先,农民工的流动对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和服务业的主力军。
他们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农民工的流动还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使得资源能够更有效地配置。
其次,城市居民的流动也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影响。
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繁荣。
一些发达地区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城市居民的流动也使得人才和技术能够更加自由地流动,促进了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人口流动带来的挑战然而,人口流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人口流动导致了城市人口过剩。
一些大城市的人口过多,导致了旅居环境的恶化,交通拥堵和资源供给的压力增大。
其次,人口流动也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
由于人口流动的不稳定性,城市的公共服务需求面临巨大的压力,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服务的供给。
此外,人口流动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就业歧视、城市贫困等。
湖南省湘潭市区双马镇中学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湖南省湘潭市区双马镇中学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和影响不包括A.统一了宗教信仰 B.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C.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发展 D.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参考答案:A2. 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思想家是()A.董仲舒 B.朱熹C.二程 D王阳明参考答案:C3. 2013年,中央电视台“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引起广泛关注。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字与书法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秦汉时期出现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B.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自觉的书法艺术C.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D.两宋时期出现追求书法个性的书法家参考答案:考点:汉字的形成演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演变.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草书→ 楷书→ 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解答:A项表述错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不是出现在秦汉时期.BCD三项表述都符合事实.故选A.4. 宋代以后的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中,陕北地区主要以祭祀掌管行云布雨之权的龙王为主,杭嘉湖地区则以祭祀蚕神嫘祖较为普遍,闽广地区一般主要供奉保佑海上平安的妈祖。
这种现象反映了A.迷信思想影响经济发展B.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C.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D.民间信仰信众具有广泛性参考答案:B从材料信息来看,陕北地区以种植农作物为主,杭嘉湖地区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而闽广地区则以海上运输或渔业为生,说明当时已形成不同的经济区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
故答案为B项。
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5. 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城邦的动物”,两位学者所说的“人”分别是指( )A.普的“人”是指人类,亚的“人”是指雅典公民B.普的“人”是指个人,亚的“人”是指雅典公民C.普的“人”是指个人,亚的“人”是指雅典人D.普的“人”是指人类,亚的“人”是指雅典人参考答案:B6. 后世评论,苏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
河北省辛集市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高一全册历史试题
河北省辛集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诗经》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词句。
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 )A.均田制B.井田制C.土地私有制D.公有制3.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的著作《便民国纂》记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
”这反映了当时该地( )A.农民生产生活的艰辛B.私营纺织作坊的兴起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男女分工的蚕桑生产4.我国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
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些田庄A.是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B.都由地方官府进行控制C.与手工业生产没有关系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5.《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代官营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
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这表明秦代官营手工业( )。
A.质量管理严格 B.产品做工精美C.生产不计成本 D.产品不入市场6.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瓷和珐琅彩。
这座墓葬的形成时间应不早于()A.魏晋B.隋唐C.宋代D.清代7.“锦上添花”、“丝丝入扣”等成语都是对中国古代纺织工艺的赞誉。
下列对古代纺织业的表述正确的是A.商周时期丝绸产品远销欧洲B.唐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C.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D.清朝官营手工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8.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9.《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
高三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三次阶段性测试试题
高三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及第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测试历史试题编制:吴俊梅审核: 2017.10.28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
这主要说明当时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C.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D.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2.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
上述现象A.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出现B.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C.标志新的社会制度诞生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产生3.AC.田庄自给自足特征 D.商品经济迅速发展4.《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
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B.门阀士族的政治作用显著提高C.豪强势力推动了国家政权发展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5.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开元十七年时,天下明经、进士及第每年不过百人,而两监(指长安、洛阳的国子监)仅一二十人,而“流外入仕(即未被编入正式官职,但任满一定年限之后,经过考试合格,授予官职)诸色人等”,则有两千人之多,又是明经、进士的二十倍。
唐朝政府的这些做法A.说明明经、进士是当时科举考试最重要的科目C.客观上有利于封建政府吏治的状况的改善D.表明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有浓厚的儒家特色6.宋在立国之初,“首定商税则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人口的增长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主要有三 种途径: 农村人口向城镇的移民、农村地区转变为城 镇地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和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3]。
对于发展中的经济体而言,城乡移民是城镇化水平 提高的主要来源。一项关于 1950 - 1970 年代 16 个 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增长来源的研究发现,城乡移 民对城镇化的贡献率在 33% - 76% 之间,平均水平 为 58%[4]。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 来,中国的大 规 模 城 乡 人 口 流 动 对 城 镇 化 的 推 进 产生了巨大影响。已有研究表明,1978 - 1999 年 间,中国从农 村 向 城 镇 的 人 口 迁 移 占 城 镇 人 口 增 长总量的 75%[5]。“六普”数 据 显 示,2010 年,全 国流动人口总量达到 2. 61 亿,比 2000 年“五 普” 数据增长了 81. 0%[2],其中,绝大部分为农村进城 务工人员。
来,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将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而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外出劳动力回流步伐的加快,
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有望获得快速发展,并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城镇化格局。
〔关键词〕 人口流动; 城镇化; 中国; 回顾; 展望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一 引言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已上升为国家的重大战 略。推进城镇化战略,是扩大国内需求,调整经济结 构和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并成为带动区 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 径[1]。目前,我 国 正 处 于 城 镇 化 加 速 发 展 的 新 时 期。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下文简称为“六普” 数据) 显示,2010 年全国常住城镇人口为 6. 66 亿, 城镇化率达 49. 68% ,比 2000 年上升了 13. 46 个百 分点[2]。
二 1978 - 1990 年代中期: 短距离 迁移为主,小城镇为主导的农村城镇化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全党全社会的 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并将市场机制引入传统计 划经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国民经济从此步入快速 发展期,城镇化进程显著加快。而乡镇企业和农村 工业化的蓬勃发展导致农村人口流动以短距离迁移 为主,并形 成 了 改 革 开 放 初 期 以 小 城 镇 为 主 导 的 “自下而上”的农村城镇化模式[12]。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转移模式促使了 以小城镇为 主 导 的“自 下 而 上 ”农 村 城 市 化 模 式 的
·24·
城市科学
《城市问题》2012 年第 12 期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建立。通过鼓励农民进镇投资建设,鼓励农民自理 口粮进镇办厂、经商等方式( 农民造城) ,许多地区 涌现出一批“农 民 城 ”,如 浙 江 的 龙 岗 镇、天 津 的 大 邱庄、河北的白沟镇等[22]。这一时期全国农村建制 镇数量和非农人口比重均呈快速增长之势。建制镇 数量从 1978 年的 2173 个猛增至 1996 年的 18171 个,建制镇非农人口占全国市镇非农人口的比重从 1978 年的 32% 增长到 1996 年的 42. 6% 。 [11] 全国 城镇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23]。
建国以来,国家一直强调限制大城市规模,积极 发展中小城市。1980 年代后,小城镇的蓬勃发展以 及学术界的大力提倡与推崇,更使得小城镇成为我 国城镇体系中国家最支持和最重视的一个层次。此 外,小城镇道路的战略思想也被纳入了国家城市化 导向性政策体系[25]。 小 城 镇 被 看 作 农 村 人 口 向 城 市转化过程中的蓄水池,并肩负着解决农村大量剩 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协调城乡关系、化解农村 深层次矛盾、最终实现农村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 使命[9]。
农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非农就业 机会,加之国家对建制镇设置标准的放宽,人口流动 的控制开始 缓 和,从 而 形 成 了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离 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转移模式。据统计,1978 - 1988 年,我国国家招工的农民为 1110 万,而在各 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 9000 多万人[19]。镇成 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 广东省为例,1982 - 1987 年,镇吸纳了乡—城迁移 人 口 的 41% ,城 市 吸 纳 了 33% ,县 城 则 吸 纳 了 26 % [21],这一时期 人 口 迁 移 以 短 距 离 迁 移 为 主,长 迁移尚不多见,省际年间迁移人数及迁移率分别在 100 万人和 1‰以下[14]。
本文以 1990 年代中期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并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分别展开 回顾与讨论,在此基础上梳理区域经济增长、人口流 动和城镇化演进的关系,进而揭示在区域经济增长 影响下,人口流动规模、方向等特征变化及其对区域 城镇化产生影响的动态机制,并在新的趋势和背景 下对中国城镇化的未来进行展望。
1980 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 革逐步展开。通过国营企业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 革,城市的经济活力不断提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吸纳能力得到增强。与此同时,乡镇企业经历了资 本的快速积累过程。由于进入门槛低以及社区政府 的推动,乡镇企业向工业部门的过度进入和不断升 级的投资,使 乡 镇 企 业 的 资 本 劳 动 比 率 不 断 提 高:
在流动人口的区位选择上,中国与其他国家农 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向城市迁移有所不同。在我国, 除迁向城市以外,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导 致农村地区成为许多农村劳动力迁移的重要目的 地[9 - 11],由此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这种流动 人口在区位选择上的多样性增加了中国城镇化发展 的复杂性,并对中国城镇化模式与进程产生了深刻 影响。
为什么企业会萌芽于乡镇甚至村,而不是城市? 主要原因在于: 我国的农村土地为集体所有,而城市 土地为国家所有,受国家分配,长期以来工业由政府 投资,所需 资 源 包 括 土 地、原 材 料 等 由 政 府 统 一 分 配,工厂职工享受低工资标准下的各种福利待遇,这 些约束条件使由农民投资创办的乡镇企业不可能在 城市中布局[19]。而在以外资为主导的乡镇企业中, 由于乡镇企业以规模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 术含量低,在交通条件均质化条件下,小城镇凭借在 土地、税收等方面的灵活优惠措施,对外资更具吸引 力,从而形成 了“村 村 点 火、户 户 冒 烟 ”的 农 村 工 业 化格局[17,20]。
总第 209 期 〔文章编号〕 1002 - 2031( 2012) 12 - 0023 - 07
城市问题
2012 年第 12 期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殷江滨 李 郇
〔摘 要〕 以区域经济增长、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演进的关系为主线,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进行了回顾,揭示
了在区域经济增长影响下,人口流动的特征及其对区域城镇化产生影响的动态机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中国城镇化的未
此期间,农村城镇化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与 地区间农村工业化发展程度的差异直接相关。1996 年末,东部地区建制镇数量占全国总数的 41. 55% , 中西部分别占 23. 04% 和 22. 03% 。东部地区平均 每个建制镇镇区总人口为 5003 人,中西部分别为 4683 人、3410 人; 镇区平均面积东部 2. 4 平方公里, 中部与东部相同,西部则为平方公里。此外,在拥有 的企业数量、财政收入等方面,东部地区也都明显高 于中西部地区[24]。
1980 年,资 本 劳 动 比 率 为 0. 15 万 元 / 人,至 1992 年,已上升至 1. 32 万元 / 人[28]。资本密集度的提高 导致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 由此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长距离迁移开始增多, “民工潮”现象开始出现。
三 1990 年代中期至今: 长距离迁 移为主,大城市为主导的快速城镇化
人口流动是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经 典的二元结构模型将欠发达经济区分为落后的农业 部门和发达的工业部门。随着资本积累不断增多,
〔作者简介〕 殷江滨( 1985—) ,男,汉族,江西九江人,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与经济地理; 李 郇( 1964—) ,男,汉族,江西南昌人,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与城市规划。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871066)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珠江三角洲农村城市化转型研究。 〔收稿日期〕 2012 - 06 - 08 〔修回日期〕 2012 - 07 - 04
城市科学
·23·
《城市问题》2012 年第 12 期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城镇工业进一步扩张,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 工资更高 的 城 镇 迁 移,由 此 促 进 区 域 城 镇 化 的 发 展[7 - 8]。可以说,人口流动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的风向标,同时也对城镇化进程产生了显著影响。
自 1990 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国家全方位开发开 放格局的形成,中国经济不断融入全球化进程。沿 海地区依靠区位优势及自身经济基础,获得了快速 发展。相应地,人口迁移在空间上表现为以跨省、跨 区域的长距离迁移为主。外来人口的涌入不仅促进 了沿海地区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沿海城市的快速 发展,外来人口向大城市的迁移模式逐渐主导了我 国的城镇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