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行为的训练
• 道德行为的训练可采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
角色扮演法; 价值观辨析法; 榜样引导法; 行为强化法。
• 课外作业
课本251页【学习评价】
• 9、举例说明观察学习的 五种效应。
• 10、简述直接强化、替代 强化、自我强化的概念。
• 11、简述观察学习的过程 和条件。
• 12、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学 校德育工作有什么启示?
经典实验:
• 模仿行为的赏罚控 制研究。
• 抗拒诱惑力实验研 究。
• 言行一致实验。
观察学习具有五种功能:
习得功能
情绪唤醒 功能
观察学习 的五种功能
抑制与 去抑制功能
刺激指向 功能
反应促进 功能
(二)亲历学习
• 学习者通过自己反应后果引起的学习叫 亲历学习。
二、观察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 1.注意过程: • 2.保持过程: • 3.运动再现过程: • 4.动机过程:
一、品德形成的实质和过程
• (二)品德形成的过程
• 国内有学者提出,这一过程就是内化道德
规范、道德价值,确立社会规范的遵从态 度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逐步完成的,按内 化水平不同,分为三个层次或阶段:社会 规范的依从、社会规范的认同和社会规范 的信奉。
二、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
• (一)一般认知能力 • (二)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 • (三)个人原有的信念 • (四)社会道德环境 • (五)强化与惩罚
• 一、观察学习与亲历学习
• 二、观察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 三、社会行为学习中的强化
• 四、社会学习理论对德育工作的启示
第四节 关于品德的社会学习论及其教育启示
一、观察学习与亲历学习 (一)观察学习
观 察 学 习 ( observation learning ) 也叫“替代学习”,指通过观察环境中 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
(二)培养道德感的建议
• (1)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 • (2)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与具体、生动事例
的感染作用。 • (3)要注意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要求
的概念与观点 • (4)要注意学生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
五、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培养
• (一)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 (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 (三)道德意志的锻炼

榜样模仿的四种类型
• 直接模仿,学生通过榜样的行为直接学到 一定的态度。
• 象征模仿,学生通过广播、电视、电影和 小说等象征性媒介物所显示的榜样态度来 学习。
• 创造模仿,学生将各种榜样的态度和行为 方式综合成全新的态度体系来模仿。
• 延迟模仿,学习观察榜样一段时间之后才 出现模仿。
16
三 、
• 只有当人们形成了超我,并且由超我把那些外 界的权威人物内化之后,真正的良心才能出现, 这是Baidu Nhomakorabea心发展的第二阶段。
二、移情与道德行为关系的研究
• 移情(empathy)指设想自己处在他人位
置,了解他人想法,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一 种心理反应。 • 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是亲社会 行为的内部中介。移情还对侵犯行为也具有 抑制作用。
又是激发道德情感、推动道德行 为发生的重要因素。
三、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培养
• (二)道德信念形成的条件
• 道德认识转化成道德信念除了要有对道 德准则及其意义的较深刻的理解外,还赖 于多种条件:
– 1.教育者的言行一致 – 2.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合的
道德经验 – 3.对照道德准则开展道德评价 – 4.获得社会反馈
趣味测试:: 数人头
第五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 一、品德形成的实质和过程 • 二、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 • 三、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培养 • 四、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 • 五、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培养
第五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 一、品德形成的实质和过程 • (一)品德形成的实质
– 人在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知情意行这四个 心理成分要协调一致地发展,通过大量的道德 实践,一定的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方式之间形 成稳固的联系。在这种条件下,社会的道德规 范内化为个人行动的指南,成为个人的道德信 念。
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2)
主讲 罗鸣春 博士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品德及其结构 • 第二节 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 第三节 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及其教育启示 • 第四节 品德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 第五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本章学习目标
• 识记概念:品德、道德、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自律、他律、前习俗水 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三、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对德育的启示
• 1.必须高度重视道德情感在道德行为产 生中的动力作用和中介作用。
• 2.注意早期经验中亲子间感情的质量对 于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
• 3. 对学生移情能力进行训练,是提高青 少年亲社会行为水平的重要途径。
趣味测试:数老虎
第四节 关于品德的社会学习论 及其教育启示
• 了解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品德的心理结 构、各组成成分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
• 了解品德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成的特殊性 • 理解西方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皮亚杰的品德
发展阶段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联系实际掌握如何培养道德品质
3
第三节 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及其教育 启示
• 一、精神分析派关于道德情感的论述
注 意 过 程 保 持 过 程 运动再现过程
动机过程
示范的刺激:
示 范 性
显著性 情感诱发力 复杂性 流行性
事 功能价值
符号编码 认知组织 符号性复述
体力 附属反应的 有效性 再现的
件 观察者特征: 运动性复述 自我观察
感觉能量
正确的反馈
情绪触发水平
知觉定势
以往强化物


外部的强化

替代的强化

自我强化
三、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培养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表现在三个方面:道德知 识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和道德信念的产生。
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是随着道德知 识的丰富和加深道以德及信身念心是的在成已有熟的,道德概念的 在舆论、他人评基价础及上教确育立的起影来的响,下它既是对道
逐步形成和德发规展范起的来深的刻。理解和牢固掌握,
(一)直接强化






(二)替代强化




(三)自我强化
社会学习中的三类强化
• 外部强化,当个体出现合乎要求的行为后所导致 的学习结果的知悉,或实物、金钱、表扬及其他 象征物的获得,有可能加强该态度和行为。
• 替代强化,个体因观察他人的某种行为受到强化 而增强自己该种行为的出现频率或强度。班杜拉 特别重视替代强化的作用,因为观察他人的行为 得到强化,会给观察者产生信息作用和情感作用, 从而促使其学习与保持那些他人受到强化的态度 与行为。
• 13、社会学习理论对学校 德育工作有何启示?
谢谢聆听! Thank you! 下次课再见!
• 二、移情与道德行为关系的研究
• 三、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对德育的启示
第三节 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及其教育 启示
良心概念是其道德发展观的核心。
• 一、精神分析派关于道德情感的论述
• 弗洛伊德详细分析了产生于童年期的良心和内 疚感问题,称由于害怕失去爱而不干坏事的良心 为“坏良心”,它属于良心发展的第一阶段。
这些要求。
• (2)保持道德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 (3)结合实例形象地进行榜样教育。
• (4)努力避免“意义障碍”的消极影响。
• (5)促进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四、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
• (一)道德感的分类
• 【苏】安东诺夫(Д.Б.Андонов)对道德感的 分类
• 1.直觉的(直接的)情绪体验 • 2.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 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
三、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培养
所谓意义障碍,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某些思想
• (三)道德认识的培养 或心理因素阻碍他们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的真正 理解,从而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 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意义障碍,学生虽然领会了
• (1)给学某生些进道德行要道求,德但实却践不能的接机受它会们。,甚至于拒绝
• 自我强化,个体的态度会因是否达到自己设置的 目标而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
18
四、社会学习理论对德育工作的启示
B EP
对德育工作的启示
• 为审视现有榜样教育 中存在的问题,提高 榜样教育的成效提供 了思考框架。
• 重新认识教师言行一 致的教育作用。
• 警惕体罚带来的负面 效应。
• 注意大众传媒对儿童 道德行为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