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及五四新文学(1917-1927)

一、知识点

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2、《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作用

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3、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

1917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做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他主张书面语要与口语相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

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即建设国民的,写实的、社会的文学,反对贵族的,古典的,山林的文学,他把文学革命当做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同时也肯定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

刘半农则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建设性意见。他还和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双簧信,即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模仿旧文人口吻,将他们反对新文学和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论加以汇集,然后由刘半农写复信,注意辩驳,从而引起社会注意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人的文学》,提出新文学应当是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文学,所谓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此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4、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绩和代表性作家作品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国外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文学创作

代表作家作品:鲁迅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控诉了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之后的孔乙己,药等小说,都显示了深切思考和完整的现代小说特色,《新青年》《新潮》《学灯》等报刊上陆续推出一些新的文学作家及作品,如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杨振声《渔家》、冰心《斯人独憔悴》、许地山《明明鸟》、王统照《春雨之夜》、郁达夫《沉沦》,诗歌方面有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这些都是于1919-1922发表的,虽不够圆熟,但是都充满个性解放、民族解放的精神,从内容到形式都追求现代性品格。

5、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性人物,主要刊物

1、文学研究会,1921年在北京成立,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叶绍钧、等12人,创作主旨为“为人生”,强调写实主义,主要刊物《小说月报》。

2、创造社,1921年在东京成立,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留日学生,主要刊物有《创

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3、语丝周刊1924年创办,以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为主,语言风格幽默泼辣,有语丝文体和语丝派的称号。

4、莽原社、未名社、刊物莽原、未名

5、南国社由田汉领导创立,以戏剧影响为最

6、弥洒社1923年成立,创立人胡山源推崇创作灵感

7、浅草社1922

8、沉钟社1924

9、湖畔诗社1922,爱情诗闻名

10、新月社1923成立于北京,书刊新月月刊,代表作家有闻一多、徐志摩倡导新格律诗,西方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

6、文学革命论争中的守旧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1、林纾

2、梅光迪、吴宓学衡派,提倡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思想倾向保守,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3、甲寅派以章士钊所创办的甲寅杂志上的复古论调而命名。

7、20世界20年代开始出现的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

1、新民会,台湾文化协会等文学社团,

陈圻在《台湾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文学与职务》、甘文芳发表《实社会与文学》,陈瑞明发表《日用文鼓吹论》。这三篇文章是台湾最早提出改革台湾文学、提倡白话文的文章。

2、后期作品:黄呈聪和黄朝琴在《台湾》杂志上先后发表了《论普及白话文的新使命》和《汉文改革论》,张我军在《台湾民报》上发表了《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和《糟糕的台湾文学界》两篇文章,向台湾旧文坛发起猛烈攻击,这两篇文章受到守旧派的回击,于是,张我军又发表了《为台湾的文学界一哭》。

8、“学衡派”、“甲寅派”

梅光迪、吴宓等创办的《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他们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任北洋政府司法与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复刊了《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学史等角度说明白话文不能取替文言文,要重新提倡“读经救国”。

9、“语丝社”和“语丝文体”

语丝社成立于l924年11月,办有《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等等。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文体”,在现代散文发展中影响甚大。

10、“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必然地转向了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文学革命运动的主要内容。

11、“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伟大的历史意义

五四”文学革命是一场彻底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它是文学观念、文学的思想内容、文学的语言形式的大解放、大革命。文学革命批判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

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并出现了社会主义思想因素,出现了新的主题、新的题材、新的人物。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革新,使白话文学处于正宗地位。“五四”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从闭关锁国状态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

鲁迅

1、生平、创作道路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鲁迅参加左联工作,先后编辑萌芽、前哨、十字街头。和译文等刊物,参加文学和太白的编辑工作,在创作上,他主要以杂文为武器,投身于左翼文化运动,以历史题材创作小说

2、文学创作概况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

3、各类文体的作品

4、创作主旨,精神内涵、艺术风格、表现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