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不可知论

合集下载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柏拉图则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达到相 对真理,而无法达到绝对真理,只有 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才能接近真理。
苏格拉底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局限于 经验世界的现象和感觉,无法超越这 些现象和感觉去认识更本质的世界。
04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比较
对知识的获取方式的比较
总结词
可知论者认为人类通过感觉和理性可以完全认识世界,而不可知论者则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无法完全认 识世界。
不可知论的主要观点
01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无法完全认识世界的本质 和真相。
02
不可知论认为知识的相对性和主观性,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达
到相对真理,而无法达到绝对真理。
不可知论强调怀疑和批判的态度,认为可知论的哲学背景
不可知论的哲学背景可以追溯到古希 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思想。
主题重要性
认识论基础
对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探讨是认识论 的重要基础,涉及到人类对世界的认 识方式和理解程度。
哲学体系基石
在哲学体系中,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 争论是构建整个哲学体系的重要基石 之一,对其他哲学问题产生深远影响。
02
可知论
可知论的定义
总结词
可知论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能够完全认识世界,即世界是可知的。
对知识可靠性的比较
总结词
可知论者认为科学方法可以提供可靠的知识,而不可知 论者则认为科学方法并不总是可靠的。
详细描述
可知论者认为科学方法是一种可靠的知识获取方式,通 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可以得出可靠的结论。他们认为 科学方法可以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提供客观、准确 的知识。而不可知论者则认为科学方法并不总是可靠的 ,因为人类的观察和实验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无法 完全排除主观偏见和错误。他们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依 赖于自己的经验和感官,而这些经验和感官是有局限性 的,因此知识的可靠性是有问题的。

2021年成人高考政治(辨析题)真题及解析

2021年成人高考政治(辨析题)真题及解析

2021年成人高考政治(辨析题)真题及解析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惟一特性。

答:错误。

(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而不是惟一特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斗争实践服务,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除了实践性这一最显著的特征以外,阶级性、科学性、革命性也是它的重要特征。

阶级性是指它公然声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但不能说是“科学之科学”。

(1)“科学之科学”是指把哲学当作包括一切科学在内、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

古代哲学家把哲学看成是“知识的总汇”,近代一些哲学家把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

(2)近代以来,随着各门具体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就成为人们必须正确回答的重要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①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4)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这既限制了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使哲学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不利于发展。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答:正确。

第四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选择题

第四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选择题

17.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是指 : 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是指 A真理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真理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的客观实在 B真理的内容及其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的内容及其检验真理的标准 是客观的 C真理即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真理即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D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18.法国科学家路易 巴斯德说: 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 法国科学家路易 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 这句话强调了: 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论的指导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论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8.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一切真知都必须自己亲自参加实 一切真知都必须自己亲自参加实 践才能获得 B既可以通过实践获得也可以通过学 既可以通过实践获得也可以通过学 习获得 C直接经验来源于实践,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来源于实践, 直接经验来源于实践 来源于书本 D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 无论是直接经验, 无论是直接经验 还是间接经验, 归根结底都来自于实践
19.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A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 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理性认识的作用 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否认或轻视感 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性认识的作用 C认为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 认为感性认识可靠, 认为感性认识可靠 D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 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5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5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5(总分:6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28.00)1.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分数:2.00)A.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体现B.一个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全新理论C.用现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接解答、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D.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就是要考虑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性,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选项A不够准确,选项B、C本身错误,所以正确答案是D。

3.人在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时,则感到“度日如年”。

这表明(分数:2.00)A.时间是人在主观上的感觉B.人们的时间观念具有可变性√C.时间具有不可知性D.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时间的相对性。

时间、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时空的绝对性是指其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不变的、无条件的。

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特性的具体性、可变性,以及人们的时空观念的可变性。

根据题意,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

4.把不同事物区分开来的依据是(分数:2.00)A.事物的度B.事物的内在规定性√C.事物的属性D.事物的量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

度是区分质变和量变的依据。

对于同质事物,区别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和量。

5.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分数:2.00)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每一小题有四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填入题后的括号内)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 )A.实践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2.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 )A.农民播种小麦B.医生给病人做手术C.法官审理案件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3.“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它属于( B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对立4.“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 B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5.真正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 D )A.指出人可以通过感觉反映世界B.指出本质与现象是统一的C.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D.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6.认识的客体指的是( D )A.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B.自然界存在的事物C.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事物D.成为主体认识对象和实践对象的事物7.把客体仅仅看成人直观认识的对象,这是( D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旧唯物主义的观点8.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 A )A.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9.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C )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B.科学实验C.生产实践D.教育实践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B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11.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D )A.伟人之言B.吾人之心C.众人意见D.社会实践1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C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13.“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完整版)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完整版)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完整版)40年代0.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0.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0.4.马克思主义是关于⼯⼈阶级和⼈类解放的科学0.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科学性与⾰命性的统⼀0.6.马克思主义的⾰命性与科学性统⼀的基础是实践性0.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0.8.马克思主义最⾼的社会理想是建⽴共产主义社会0.9.中国各族⼈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0.10.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

其中全部理想的核⼼是社会理想0.1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的是树⽴正确的世界观、⼈⽣观、价值观0.1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法是理论联系实际1.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2.世界观是⼈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1.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4.哲学上的⼀元论就是承认世界是统⼀的1.5.哲学上的⼆元论就是否认世界的统⼀性1.6.唯⼼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主观唯⼼主义和客观唯⼼主义1.7.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8.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1.9.形⽽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机械性、形⽽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1.10.划分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1.11.物质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1.1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13.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1.14.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主义哲学的错误是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1.15.从哲学上看,运动和静⽌的关系属于绝对和相对的关系1.16.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1.17.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延性和伸张性1.18.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运动1.19.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物质⽣产实践活动1.20.社会历史是⼈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种历史唯物主义观点1.2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1.22。

3、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题库

3、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题库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引起自然界的变化”,“基础”指的是什么?2、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什么?3、“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表明的人的才智?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该命题的含义是什么?5、“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两种什么论的对立?6、“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肯定了什么的作用?7、“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不可逾越的天然极限”,这种观点属于什么论?8、人的眼睛能区分出不同波长的光,这种现象表明了什么?9、我们没能对2009年秋季以来的气候做出准确预测,这件事说明了什么?10、“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这种反应形式属于什么?11、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什么?12、社会上有技术的需求,这种需求就比十所大学更能吧科学技术推向前进,这说明什么?13、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一观点属于认识论上什么法?14、“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句话肯定了什么?15、鹰与人的眼睛作比较,狗与人的人嗅觉作比较,说明了什么?16、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推翻了错误说法,主要是因为实践具有什么性质?17、真理的相对性应该如何理解?18、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真理观的辩证法表现在什么地方?19、实用主义鼓吹“有用就是真理”,从根本上否定了真理的什么性质?20、我们党提出“百花齐放..”,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什么地方?21、“粒子说”“波动说”“波粒二象性”的发展过程说明了什么?22、“美国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房地产陷入了一种‘让人恐怖’”;这说明了什么?2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这是什么观点?2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什么?25、价值揭示的是什么和什么的关系?26、价值评价的对象本质上是什么和什么的关系?27、“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强调了什么?28、面对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力的关键在于要做什么?29、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是什么?3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是什么?3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上是什么?32、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什么?33、“三人成虎”体现了什么观点?34、如何理解真理的具体性?35、简述时间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36、如何理解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与统一?37、为什么说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一)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一)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一)(总分:154.99,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16,分数:16.00)1.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通向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

”这段话表明 ( )(分数:1.00)A.历史的进程与理论推理的进程是完全一致的B.理论是历史的经过修正的再现√C.理论的反映是对历史发展过程全部内容的反映D.历史在某种意义上是由理论推演出来的解析:[注释] 恩格斯的这段话表明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历史的修正的再现,而不是对全部历史内容的反映,理论与历史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D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因此,正确选项为B。

2.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 ( )(分数:1.00)A.科学推理的驳斥B.实践的发展√C.唯物主义在斗争中不断战胜唯心主义D.不可知论内在的矛盾解析:[注释] 对不可知论的有力驳斥有两种:从理论上进行驳斥和从实践上进行驳斥;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就是通过社会实践,主要是指实验和工业的发展,通过这些发展可以向我们表明,原来人们不能认识的现象或者本质在新的科学基础之上,都变得可认识了。

因此,正确选项为B。

3.“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却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不能辨别在人看来是各种东西的特定标志的气味的百分之一”造成上述现象最合理的原因是 ( )(分数:1.00)A.人的感觉能够得到抽象理论的指导√B.人的感官从生理上优于动物的感官C.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的D.人的感官具有和动物不同的认识对象解析:[注释] 该命题表明虽然人的感官有局限性,但是由于人的感性认识得到了理性认识的指导,就能获得对世界各种现象更加深刻的认识。

因此,正确选项为A。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 )(分数:1.00)A.认识是主体对信息的选择、接收、加工和抽象的过程√B.认识是客体对主体的能动反应C.认识是人类纯粹的主观构造过程D.人类一切活动都是认识活动解析:[注释]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要认识对象,首先要从对象获取足够的信息,同时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选择、变换和重组等,是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教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教学目的]了解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的重要意义;把握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1.认识与实践的关系2.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3.真理及其检验标准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5.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教学难点]1.认识的本质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3.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教学手段] 讲授为主,讨论、多媒体为辅。

[教学时数] 9课时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上,即中国传统哲学讲的知和行的关系上,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回答。

旧哲学都有缺欠,没有能够正确解释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

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总之,实践论既要强调认识的唯物论性质或客观主义原则,又要强调认识的能动性或主体性原则,并把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而要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这个认识论原理大家不易理解,因为大家根据自己经验会说,我的知识、认识来自于幼儿园、小学、中学的课堂,来源于书本。

这不错。

我们这里要问的问题主要不是你头脑中的知识直接是怎么来的,来自何处,而是问书本上的知识又是从哪里来的,也就是说知识最终是从哪里来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从最终来源的意义上说,知识来源于实践。

书本肯定是在人学会实践之后才有的。

有人可能会说,知识最终来源于人头脑的思考活动,这也有道理。

这一类已经包含在实践中了。

因为实践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已经把主体的思考活动包括于其中了。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的《冬夜书示自律》“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呢?(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洛克哲学体系中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矛盾

洛克哲学体系中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矛盾

洛克哲学体系中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矛盾摘要:洛克的哲学观点是近代经验论的典型之一,洛克创立的庞大复杂的哲学体系充满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矛盾:他承认各类实体的客观存在,肯定我们能够认识事物的名义本质,断言我们有关于物质事物、心灵和上帝存在的三类知识。

但是,人们无法认识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不能认识事物的实在本质和内在组织,不可能取得关于实体的确定普遍性知识和真理,从而否认人类有认识事物本质的可能性。

关键字:不可知性名义本质和实在本质概然性洛克是经验派哲学家当中把研究人的认识能力、确定知识的范围当作哲学中心任务的第一人,这使得他既反对独断论,又反对彻底的怀疑论,结果使其哲学理论动摇游移于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间。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洛克哲学中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矛盾的具体表现。

一、实体在本体论上具有实在性,在认识论上具有不可知性在洛克看来,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虽然在本体论上具有实在性,但在认识论上具有不可知性。

首先,洛克认为无论作为感觉观念支托的物质实体,还是作为反省观念支托的精神实体,都是建立在我们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超验的支撑物,它们或者分别单独存在于一个观念之中,或者共同存在于一个观念之中。

洛克沿袭了旧实体学说的传统,区分了实体和性质,认为性质不能独立存在,必须假定一个存在的基础或寓存的实体——概括的实体。

虽然概括的实体在本体论上的实在性并不象我们普通所能观察到的特殊实体的客观实在性那样可以通过感觉或反省得到,物质实体的观念和精神实体的观念也同样是含糊不清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没有任何精神实体的观念,就断言精神不存在,亦正如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没有物质实体的观念,就断言物质不存在一样。

如果我们因为自己没有明白清晰的精神实体的观念,就断言说,没有精神,那正如同自己因为没有明白清晰的物质实体观念,就断言说,没有物体似的”。

其次,我们既没有关于物质实体清楚明白的观念,也没有关于精神实体的清楚明白的观念,“任何人如果一考察自己的概括的纯粹实体观念,他就会看到,他的观念只是一个假设,因为他只是假设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来支撑能给我们产生简单观念的那些性质”。

马克思简答、论述答案

马克思简答、论述答案

马克思简述题应和论述题共15题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P12)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即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否同一性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基本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

(ps:这段在回答时可以省略不写)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P28)答:(1)物质是标准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这个定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指出了唯物主义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的局限性;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为什么说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武器?(P42)答: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或者不可能完全认识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武器。

因为:第一,实践能是人的认识的正确性受到确实可靠的验证,只要实践的结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就证明了世界的可知性。

第二,实践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认识工具,以扩大和增强人的感知能力。

第三,实践能够不断提高人的思维能力,使人们能够日益深入地、无止境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28)答: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所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本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到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在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所以否定规律以及辩证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马克思15道题目

马克思15道题目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科学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同时,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彻底的科学性的根本原因。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标准,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2)革命性: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就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将之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实践结合起来,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鲜明旗帜。

(3)马克思主义既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也具有高度的革命性,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伟大旗帜。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性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这个定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指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7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9,分数:100.00)1.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这里的“基础”指的是(分数:2.50)A.价值B.认识C.实践√D.事物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知识。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分数:2.50)A.科学推理的驳斥B.实践的发展√C.唯物主义在斗争中不断战胜唯心主义D.不可知论内在的矛盾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恩格斯说:“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正确答案是B。

3.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表明人的才智(分数:2.50)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发展的动力在于实践√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的智力”属于认识范畴,“改变自然界”指的是实践。

显然,题干论及的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选项A、D为干扰项首先排除。

题干讲的不是人的才智的来源问题,而是实践锻炼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主体对世界的反映能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即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所以选择C。

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这一命题的含义是(分数:2.50)A.革命理论是革命行动的动力B.革命行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科学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题干重在说明革命理论对革命运动的指导作用,但并未因此而否定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关系,所以不能认为这句话是把革命理论当作了革命运动的来源、动力和决定力量。

驳不可知论

驳不可知论
学 术探讨
Q M 1 O 至 T H 蔓! E R L 塑! A N D . 上 2
驳不可知论
罗 础 一
( 北 京 市石 景 山区
北京
石 景 山பைடு நூலகம் 1 0 0 0 4 3)
不可 知论 者对 于一切 超验 的事 物 ( 例 如上 帝 )的存在 性持怀 疑 的态度 , 而使 他们 拥有 如此 观 点的 原因 是他们 认为 我们 的一 切认 识均 来 自对客 体 的 表 象 的感 觉 ,并 以 由这 种感 觉形 成 的经 验 为基础 进 而形 成我 们现在 拥 有 的 全部 知识 学基 础 。既便 在康 德那 里先验 范 畴脱 离 了我们 所有 的经验 ,且也 不作 为 一种概 念 形式 的存在 仅是 一种 脱离 了一 切外 部 的杂 多纯然 地在 逻辑 上先 于经 验 且使 我们 的感 觉经验 转化 为观 念成 为可 能 的东西 存在 着 ,但我 们不 得不 承认 的 是康德 的先 验 范畴 虽然 自身脱 离经 验 而独立 存在 ,而 事 实 上却 仍在 以感 觉 经验作 为 它的 目的性 ,它 并不 能脱 离经 验而 独 自对任 何一 个客 体对 象 形成 认识 即康 德所 说 的‘ ‘ 一切 知识 都 开始 于经 验” ,这 为超 验 的 物 自体 世界 的存 在提 供 了空间 , 由此可 见对 于任何 一 个彻 底或 不彻底 的 不 可知 论 者而 言 ,感觉 经验 都是 一个 不可 回避 的问题 ,超 验 的事 物本身 难 以

世界 这个 概念 ,但 由于 他认 为感 觉存 在有 限性 ,即 认为 感觉之 外 的任何 事 情我 们 都不 能断 言 ,这 暗示 了感 觉之 外 的实体 的存 在 ,所 以很 自然 地 导致 了康 德哲 学 中物 自体这 个概 念 的出现 。休谟 认 为某 一事物 被人 所感 觉到 进 而形 成 了经验 以后我们 便有 了证 据来 证 明该事 物的存 在 ,例如 我看 到一 个 苹 果那 么我 则有 证据 说这个 苹果 确 实存在 ,否 则我 将付 诸我 的经验 加 以证 明,而 当苹 果被 盖起 来之 后 ,我 看不 到它 ,摸 不到 它也 闻不 到 、尝不 到 , 那么 我便 失 去 了判断这 个苹 果存 在 的证据 , 因此我 此时 不能 说该 苹果依 然 存在 ,因此 说感 觉是 有 限的 而 实 际上此 时 的休谟 与康 德在 这个 问题上 走 了一条 同样 的道 路 根据休 谟 的观 点当某 一事 物脱 离 了我们 一切 感觉 之后 我 们将 无法 断定 它 的存在 性 ,而 事 实上 该事物 的存 在性 也只 有两 种可 能 即 存在 与 不存在 ,如果 该事 物在脱 离 了我们 一 切感觉 之后 仍然 存在 那么 我们 视 为任 何本 体 的表象 ,也 难 以作为 对象而 被感 知进 而 形成经 验 ,因此 对 于 的感觉 就不 能说 是具有 有 限性的 ( 亦不 能将其 称之 为具 有无 限性 ) 。而 如果 切 超 出感 觉与 想象 之外 的事 物 的存在性 均 不能 肯定 。诚 然 ,不可 知论 有 该事物在脱离了我们一切感觉之后就已不存在,那么这就意味着我们 已被 其 合理 之处 ,例 如它 认 为我们 的一 切认 知都 不能 脱离 开我 们 的经验 ,这 使 感 觉所 蒙 蔽 ,感 觉 并未如 实 反映对 象而 是制 造 了一种 假象 并将其 外化 为 具 我 们摆 脱 了关 于纯粹 的神 的冥 思 ,但这 并不 意味 着有 某种 事物 超 出认识 之 有一定 稳 定性 的表象 给 了我们 ,而 真正 的对 象及 其所 在世 界我们 永远 无法 外 。基 于此 我们 就要 对 以下几 个 问题进行 一 些必 要 的考察 。首 先我 要承 认 认 识 ,也 就是康 德所 说 的物 自体世 界 ,因此 即便休 谟 未 明确 提 出物 自体这 在 认识 论上 不可 知论 确 实显得 无懈 可击 ,而 如果 把不 可知 论 置于本 体论 的 概念 ,但其 理论 已具有 这 一倾 向 ,换 言之 虽然 康德 与休 谟在 不可 知论 上 考 察下 ,那 么 结果就 将有 所不 同 了。我 们 的第一 个 问题是 感觉 是否 作 为一 有不 彻底 与彻 底之 分但 在这 一点上 二人 有一 致性 , 因此我 们对 康德 的驳 斥 种 本 原而独 立存 在着 ?如果我 们对 这个 问题 的 回答 是肯 定的 ,那么 这就 意 仍是 用于 彻底 的不 可知 论者 休谟 身上 。而 当我们 反过 来考 察这 个 问题 的时 味 着一 切事 物都 将是 人 主体感 觉 的受造 物 ,它们 在某 种程 度上 受感 觉所 决 候我们 就 会提 出感 觉为什 么 具有有 限性 这个 问题 。 因为 当一个 人断 言感 觉 定 ,而 感觉 本 身不再 由任 何其 他 的东西 产生 或决 定 ,不存 在 这样一 种事 物 具有 有 限 性 的 时候他 必 然 是察 觉 到 了感 觉 的 界 限即 有事 物 实存 于 感 觉之 即它可 以脱 离 我们 的感 觉而存 在 ,如果 是这 样 的话 , 问题 就 在于 既然 一切 外 ,也就 是说 感觉 是有 限 的这一 命题 的成立 所 需要 的前提 是存 在一 个感 觉 都 作 为感觉 的 受造物 而 存在 ,那 么为什 么还 有 一个 超越 了感 觉本 身的超 验 之外 即永 不 能认识 的世 界 ,在康 德那 里这 被称 之为物 自体世 界;而 按照 康 事 物存 在呢 ?这 就意 味着 该事 物 与作为 本原 的感 觉之 间不 存在 包括 创造 与 德 的观 点恰恰 是物 自体 世界 的存在 这 一命题 成 立需要 感觉 是有 限 的这一 命 受 造在 内的一切 关 系 。如果说 感 觉并不 作 为一种 本 原,其 自身亦是 由一种 题先 成立 ,而 根据 我们 以上 的讨 论这 层关 系也 是翻转 过 来的 ,也就 是说 这 更 伟 大的存 在 产生 并决 定的 ,感 觉只不 过 是诸 多受 造物 中 的一个 ,如 果我 两个 命 题 如 果想 要 成立 那 么 它们 的 前提 条 件 都 是另 一 个命 题 先 于 自 己成 们 秉 持 了这样 的观 点 ,那么 也就 意味着 我们 的感 觉 可 以与本 体发 生直 接或 立 , 由此我们 便 陷入 了一个 循环 论证 的错 误之 中 。其次 正如 不可 知论所 持 间接 的联 系 ,既然我 们 可 以与本 体发生 联 系那么 我们 为什 么 不能通 过本 体 的观 点那 样 , 缺 少 了感觉经 验我 们便不 能 再做 出任何有 依据 的认 识与 假设 , 而 了解 其他 所 有的 受造 物呢 ?换 言之 与第 一个 问题 相 比此处 只是 多 了一个 而对 于 另一本 体世 界 的假设 本就 未脱 离感 觉经 验 ,因为 不论 是感觉 一个 对 更伟 大的存 在 作为 中介 ,我 们仍 可 以凭借 这个 中介 了解 ~切 。而对 于 一些 象所 形 成的直 接 认识 ,还 是以理 性 思维一 个对 象所 形成 的抽 象概 念 ,它们 否认 本原 的不 可知 论者 而言 ,他 们也 并没 有逃 出本 体论 对他 们 的束缚 , 因 都无 法 脱离 我们 的感 觉 ,这也 正是 我们前 面提 到过 的不 可知 论 的合理 因素 为如 果事 实真 如他 们所 言 ,一切 事物 统一 于一 个无 限 的存在 序列 中并 没有 所 在 。 如 果感 觉不 提供 一些直 观的 印象 ,那么 理性 思维 的对象 将无 法谈起 , 个 确切 的开 端 ,那么 在这 个无 限序 列 中的每 一个 存在 都应 由它 之前 的存 进而 我 们也 就无 法从 事任何 一种 理性 的思 考这 其 中当然 包括 对一 个未 知事 在产 生 ,因 为一个 非永 恒性 的存 在要 成为 可能 就必 须凭 借着 那些 已存 在 的 物 的假 设 ,因此 我们 就不 可能在 脱 离了一 切感 觉经 验 的前提 下冥 想 出包括 东西 ( 由于根 据此 种观 点而 言永 恒 的存在 本身 就 是不存 在 的 ,所 以此 时也 超 验事 物在 内 的任何 一种 事物 。 因此我们 必 须拒斥 一个 不可 知论 的观 点 即 可 以认 为一 切 存在 都 应如 此 ) 。既 如此 我们 就 与其 它 的存 在之 间 发生 了关 我 们应 该认 为一 切存 在都 可 以由认 识去判 定 它的存 在 ,不存 在任 何一 种 事 系 ,因此 我们 仍然 可 以对一 切事 物加 以认 识 。至此 我们 已经 对不 可知 论发 物 超 出我们 认识 的判 定范 围之外 。这个 结论将 会是 极其 重要 的 ,这意 味着 出 了种种 诘难 ,但 事 实上二 元 论才是 不可 知论 真 正的根 基 , 因此 最后 一个 我 们 的认识 与外 在物 建立 了对 应关 系 。但 在 此时对 柏 拉罔或 奥 占斯丁 哲 学 答 案 也是 较 难驳 回 的 一个 答 案 是感 觉 是否 作 为 一种 本 原 而存 在 着 并 不重 有 所 了解 的人 一定会 对我 的陈 述表 示一 些质 疑 。因为 根据柏 拉 图和奥 古 斯 要 ,关键 在 于超验 事 物与感 觉 并不来 自同一个 本 原 ,因此 不论 感觉 是否 是 丁 的观 点我 们 的认识 是分 等级 的 ,例如 奥古 斯丁 就把 认识 分为被 感 知对 象 个 本体 ,它 都无 法认 识来 自于一个 独立 于它 的 另一个 本 体或其 受造 物 。 外 感官— — 内感 官—— 理性 四级,并 由这 个等 级之 中我 们可 以看 出后 这样 的解 释 秉持 了二 元论 的观 点 ,康 德 的物 自体世 界 即是 最好 的例证 。但 者 可 以对前 者加 以判 断 , 比如 我们 的外 感官 可 以对 被 感知对 象加 以判 断 , 与此 同时 问题 也接 踵 而来 即如 果说超 验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最重要的途径是阅读原著。

2、《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为了揭露批判当时党内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而写下的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哲学专著。

3、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

4、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实的结果如何而定5、在《终结》中,恩格斯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分析批判,从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区别。

6、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指出了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或数个正确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10分)1、毛泽东同志的第一篇哲学著作同时也是第一本中国化的马克思哲学专著是:CA. 《实践论》B.《矛盾论》C.《反对本本主义》D.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E.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2《矛盾论》主要是阐述:()A. 唯物辩证法理论的;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的;C. 矛盾学说的;D.矛盾普遍性原理的。

3、改造主观世界包括:()A.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B.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C.改造立场、观点和方法;D.改造旧思想、旧观念、旧意识;4、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命题的基本含义是()A. 思维等同于存在;B. 思维能正确的认识存在;C. 思维与存在平行并列;D.存在决定思维。

5、《终结》中,恩格斯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时,采用的方法是:()A. 个别到一般的方法;B.二分法;C.是逻辑推演法D. 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2分)1、德国古典哲学: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

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其主要成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2、经验论:是“唯理论”的对称。

认识论中的一种学说。

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

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

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
答案解析:
不可知论是怀疑或者否认人有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能力的学说。

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人类的实践。

在实践中人们可以使人类的认识得到确证积累知识发展理论;人们可以在实践中制造出先进的仪器设备以弥补感官的不足在实践中人们还能够提高主体的思维能力。

人类通过实践充分地证实了世界的可知性证伪了不可知论。

发现不可知论的内在逻辑矛盾只是对不可知论进行理论上的批驳并不能真正驳倒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是怀疑或者否认人有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能力的学说。

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人类的实践。

在实践中人们可以使人类的认识得到确证,积累知识,发展理论;人们可以在实践中制造出先进的仪器设备,以弥补感官的不足,在实践中人们还能够提高主体的思维能力。

人类通过实践充分地证实了世界的可知性,证伪了不可知论。

发现不可知论的内在逻辑矛盾,只是对不可知论进行理论上的批驳,并不能真正驳倒不可知论。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研究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研究观点摘录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否对立“可知论”既不是哲学上的基本路线,也不是一个派别。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不可知论是哲学上的一个派别。

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中间派,但最终属于唯心主义的基本路线,同不可知论相对立的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路线。

因此,应当用“唯物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来代替“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

作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的“可知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只是折中主义的思维的产物。

不可知论是存在的,它正好是哲学上折中主义的流派。

一个折中主义的流派,与折中主义的产物能发生“根本对立”吗?“可知论”是不可知论的“假想敌”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不承认“可知论租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

唯物主义是以反映论来同不可知论相对立的;唯心主义是要求把不可知论的不彻底的经验论、先验论引向彻底的经验论、先验论。

离开了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不讲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不讲认识的泉源是什么,单纯强调可知与不可知具有“根本对立”的意义,这还是折中主义的立场。

总之,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一命题中,不可知论是折中主义的流派,“可知论”是折中主义的虚构,.这两者之间的所谓“根本对立”,也只是对于折中主义来说才有意义,对于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秦淮沙《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之不能成立》,《晋阳学刊》1985年第2期秦文反对环绕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派列的斗争”和认识论中存在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的提法,我感到是有启发的。

第一,我认为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称作哲学的“两个派别”未必妥当,因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只是认识论中一个重要问题上的观点,而不是贯串于全部或大部哲学问题的最基本的原理,因此也就不能成为哲学派别的基本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驳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者对于一切超验的事物(例如上帝)的存在性持怀疑的态度,而使他们拥有如此观点的原因是他们认为我们的一切认识均来自对客体的表象的感觉,并以由这种感觉形成的经验为基础进而形成我们现在拥有的全部知识学基础。

既便在康德那里先验范畴脱离了我们所有的经验,且也不作为一种概念形式的存在仅是一种脱离了一切外部的杂多纯然地在逻辑上先于经验且使我们的感觉经验转化为观念成为可能的东西存在着,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康德的先验范畴虽然自身脱离经验而独立存在,而事实上却仍在以感觉经验作为它的目的性,它并不能脱离经验而独自对任何一个客体对象形成认识即康德所说的“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这为超验的物自体世界的存在提供了空间,由此可见对于任何一个彻底或不彻底的不可知论者而言,感觉经验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超验的事物本身难以视为任何本体的表象,也难以作为对象而被感知进而形成经验,因此对于一切超出感觉与想象之外的事物的存在性均不能肯定。

诚然,不可知论有其合理之处,例如它认为我们的一切认知都不能脱离开我们的经验,这使我们摆脱了关于纯粹的神的冥思,但这并不意味着有某种事物超出认识之外。

基于此我们就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一些必要的考察。

首先我要承认在认识论上不可知论确实显得无懈可击,而如果把不可知论置于本体论的考察下,那么结果就将有所不同了。

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感觉是否作为一种本原而独立存在着?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这就意味着一切事物都将是人主体感觉的受造物,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受感觉所决定,而感觉本身不再由任何其他的东西产生或决定,不存在这样一种事物即它可以脱离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如果是这样的话,问题就在于既然一切都作为感觉的受造物而存在,那么为什么还有一个超越了感觉本身的超验事物存在呢?这就意味着该事物与作为本原的感觉之间不存在包括创造与受造在内的一切关系。

如果说感觉并不作为一种本原,其自身亦是由一种更伟大的存在产生并决定的,感觉只不过是诸多受造物中的一个,如果我们秉持了这样的观点,那么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感觉可以与本体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既然我们可以与本体发生联系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过本体而了解其他所有的受造物呢?换言之与第一个问题相比此处只是多了一个更伟大的存在作为中介,我们仍可以凭借这个中介了解一切。

而对于一些否认本原的不可知论者而言,他们也并没有逃出本体论对他们的束缚,因为如果事实真如他们所言,一切事物统一于一个无限的存在序列中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开端,那么在这个无限序列中的每一个存在都应由它之前的存在产生,因为一个非永恒性的存在要成为可能就必须凭借着那些已存在的东西(由于根据此种观点而言永恒的存在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所以此时也可以认为一切存在都应如此)。

既如此我们就与其它的存在之间发生了关系,因此我们仍然可以对一切事物加以认识。

至此我们已经对不可知论发出了种种诘难,但事实上二元论才是不可知论真正的根基,因此最后一个答案也是较难驳回的一个答案是感觉是否作为一种本原而存在着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超验事物与感觉并不来自同一个本原,因此不论感觉是否是一个本体,它都无法认识来自于一个独立于它的另一个本体或其受造物。

这样的解释秉持了二元论的观点,康德的物自体世界即是最好的例证。

但与此同时问题也接踵而来即如果说超验的事物来自或自身即是独立于感觉的另一个本体,那么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感觉上丝毫不能认识它,而根据不可知论的观点,如果我们没有关于一个事物的任
何一种感觉经验,那么我们对其的存在性即持怀疑态度。

既然如此,对于一个我们在感觉上不可能认知的另一个本体世界我们也应无法证明它的存在,换言之如果我们声称某一样东西确实存在,那么我们就一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感知到了它,这意味着另一个本体世界的独立存在性与不可知论本身的观点相矛盾。

即使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中也强调物自体世界是因为我们的感觉只能认识对象的表象,而不能真正作用于对象,因此对于对象本身而言我们永远无法认识,换言之,康德的观点是物自体世界的确实存在性是有感觉的有限性推断而得出的,并不真正基于我们的感觉。

但即便如此,不可知论仍有很大的漏洞。

首先康德所说感觉只是作用于了表象而不能作用于对象本体,也就是康德断言了感觉的有限性(此处的有限性并不是指感觉在可能的整体认识对象上是有限的,而是就由其自身而产生的与实体之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而言的)并在此基础上推论出物自体世界的存在性。

事实上对感觉的有限性作出界定的人应该追溯到休谟,休谟虽然没有提出物自体世界这个概念,但由于他认为感觉存在有限性,即认为感觉之外的任何事情我们都不能断言,这暗示了感觉之外的实体的存在,所以很自然地导致了康德哲学中物自体这个概念的出现。

休谟认为某一事物被人所感觉到进而形成了经验以后我们便有了证据来证明该事物的存在,例如我看到一个苹果那么我则有证据说这个苹果确实存在,否则我将付诸我的经验加以证明,而当苹果被盖起来之后,我看不到它,摸不到它也闻不到、尝不到,那么我便失去了判断这个苹果存在的证据,因此我此时不能说该苹果依然存在,因此说感觉是有限的。

而实际上此时的休谟与康德在这个问题上走了一条同样的道路。

根据休谟的观点当某一事物脱离了我们一切感觉之后我们将无法断定它的存在性,而事实上该事物的存在性也只有两种可能即存在与不存在,如果该事物在脱离了我们一切感觉之后仍然存在那么我们的感觉就不能说是具有有限性的(亦不能将其称之为具有无限性)。

而如果该事物在脱离了我们一切感觉之后就已不存在,那么这就意味着我们已被感觉所蒙蔽,感觉并未如实反映对象而是制造了一种假象并将其外化为具有一定稳定性的表象给了我们,而真正的对象及其所在世界我们永远无法认识,也就是康德所说的物自体世界,因此即便休谟未明确提出物自体这一概念,但其理论已具有这一倾向,换言之虽然康德与休谟在不可知论上有不彻底与彻底之分但在这一点上二人有一致性,因此我们对康德的驳斥仍是用于彻底的不可知论者休谟身上。

而当我们反过来考察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提出感觉为什么具有有限性这个问题。

因为当一个人断言感觉具有有限性的时候他必然是察觉到了感觉的界限即有事物实存于感觉之外,也就是说感觉是有限的这一命题的成立所需要的前提是存在一个感觉之外即永不能认识的世界,在康德那里这被称之为物自体世界;而按照康德的观点恰恰是物自体世界的存在这一命题成立需要感觉是有限的这一命题先成立,而根据我们以上的讨论这层关系也是翻转过来的,也就是说这两个命题如果想要成立那么它们的前提条件都是另一个命题先于自己成立,由此我们便陷入了一个循环论证的错误之中。

其次正如不可知论所持的观点那样,缺少了感觉经验我们便不能再做出任何有依据的认识与假设,而对于另一本体世界的假设本就未脱离感觉经验,因为不论是感觉一个对象所形成的直接认识,还是以理性思维一个对象所形成的抽象概念,它们都无法脱离我们的感觉,这也正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不可知论的合理因素所在。

如果感觉不提供一些直观的印象,那么理性思维的对象将无法谈起,进而我们也就无法从事任何一种理性的思考这其中当然包括对一个未知事物的假设,因此我们就不可能在脱离了一切感觉经验的前提下冥想出包括超验事物在内的任何一种事物。

因此我们必须拒斥
一个不可知论的观点即我们应该认为一切存在都可以由认识去判定它的存在,不存在任何一种事物超出我们认识的判定范围之外。

这个结论将会是极其重要的,这意味着我们的认识与外在物建立了对应关系。

但在此时对柏拉图或奥古斯丁哲学有所了解的人一定会对我的陈述表示一些质疑。

因为根据柏拉图和奥古斯丁的观点我们的认识是分等级的,例如奥古斯丁就把认识分为被感知对象——外感官——内感官——理性四级,并由这个等级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后者可以对前者加以判断,比如我们的外感官可以对被感知对象加以判断,而与此同时低级的认识去不能去判断比它更高级的认识。

此时有人会质疑说既然如此,那么依你刚才所言,我们可以用认识判定一切,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认识高于一切,没有什么再凌驾于我们的认识之上,或者说认识即是一切的本原。

针对这种意见我要加以说明的是我并不认为我们的认识即是世界的本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之前的陈述将会自相矛盾,因为虽然我们的认识不能判断一个比它更高级的存在,但却仍然可以把握它的存在,只不过与对其他低级存在不同的是我们的认识对于那些比它更高级的存在而言没有判断的能力,只是把它们当作一个永恒必然的标准或原则加以确认和遵守换言之认识不能判断比它更高级的存在不代表认识不可以把握它,亦不代表有一个不可知物的存在。

参考文献:
[1] 《西方哲学史》S.E.斯通普夫(S.E.Stumpf)J.菲泽(J.Fieser)著匡宏邓晓芒等译邓晓芒翻译策划何兆武作序赵汀阳推荐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 《纯粹理性批判》【德】伊曼努尔康德著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人性论》(英)休谟著张晖编译北京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