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的由来与发展
试论公文的起源与演变及规律初探
试论公文的起源与演变及规律初探作者:陈灏来源:《卷宗》2015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从公务活动产生和文字创造两个角度出发说明公文的起源,并结合时代特征具体阐述我国公文制度发展和演变的线索与内容,最后归纳出有关公文起源与演变过程总的规律:一是与政治制度高度相关,二是与社会经济相关,三是公文文种由简到繁再由繁入简、文书制度由不成熟到成熟再到高度成熟。
关键词:公文;起源;演变;规律The Preliminary of documents’ Origin E volution and LawChen Hao(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225, China)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official activities and the creation of text explain the origin of documents, and combines period features specifically addressed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of documents and the clues and content evolution, and finally summed up the general laws of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relevant documents: one with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political system, the second is related to socio-economic and the third is on shape from simple to complex and then from complex to simple, and the content from immature to mature and then to highly sophisticated.Keywords: documents; origin; evolution; law公文活动伴随着社会管理活动而产生,文字的发明为它创造了契机,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促使它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同时,与社会管理活动相伴而生的公文活动也被深深打上时代烙印。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公文是指国家机关、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在进行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中所使用的正式文件。
作为组织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公文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古代的封建时代、清朝的机构设立、民国时期的变革以及建国后的发展等方面,探讨中国公文的发展史。
一、封建时代的公文在古代的封建时代,百官治理国家,早已有了类似于公文的文件。
封建时期的公文多以牌匾、公文贴、金石刻碑等形式存在。
这些公文常用于国家重要的政治、军事、法律等事务的公示和记录,起到了重要的档案和传达作用。
二、清朝的机构设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公文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清朝开设了专门负责处理公文的机构,如内阁、六部、都察院等。
这些机构在公文上的使用标准化,使用了一系列的格式和规范,如标题、正文、签发等,为后来的公文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民国时期的变革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民国时期。
此时,公文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公文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民国时期的公文具备了更为严格的分类和规定,如公文分为命令、公告、通告、函电等,为公文的管理和使用带来了更高的效率。
四、建国后的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
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公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公文处理办法》等,明确了公文的分类、颁发、存档等具体操作,确保了公文的规范和效率。
总结中国公文发展史是中国历史演进的缩影,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封建时代的牌匾到新中国的公文文件,中国公文制度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规范、高效的文件管理制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文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优化。
相信在未来,中国的公文制度将继续不断发展,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服务提供更好的支撑。
公文历史沿革
“公文”,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产生的,统治阶级用以记叙和传递、保存管理国家政治、经济事务的公务信息的重要工具。
我国古代公文,既是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不少优秀篇章,至今具有学习借鉴、批判继承的价值,就是那些“糟粕”部分,也是古代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可以考订载籍之得失,补充史传之缺漏。
古代公文中包括了大量知识,诸如天文、地理、职官、科举、宗法、宫室、什物、丧葬,以及政治、经济、军事制度与重大活动等,是一笔重要的历史财富,有待进一步发掘。
公文的产生,是随着文字的出现,社会生产的发展与国家(部落)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是人类由个体信息阶段进入社会信息阶段,出现了“官方”信息的需要后的产物。
斯大林说“生产往前发展,出现了阶级,出现了文字,出现了国家的萌芽,更需要有条理的来往书信”,这个说法大体上是正确的。
我国素以历史悠久、典籍丰富著称,周恩来同志说过,“中国的档案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最丰富的”。
我国的古代公文,从公文信息记述传递和保存的方式方法去划分,大致可分为八个有所交叉的阶段:一、结绳、刻契记事与象形文字公文,约在公元前十七世纪夏代以前,其时中国社会还属于原始公社(仰韶文化)社会前后,还未出现甲骨文,社会需要与产生的"公文"信息量还不很多,而且没有文物确证,只能算一种推测。
二、甲骨公文,甲骨文是距今三千多年前殷王室后期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的记事文字,目前出土已在十五万片以上,甲骨文中有不少围绕王室活动为中心的官方文书,诸如战争、祭祖、气象、财产分配等,其结构完整,有事由、情况、办法及占卜时间、“起草”的贞人姓名,已具备公文雏形。
三、金文公文,我国石器时代结束,便进入“青铜时代”,约跨夏、商、西周、春秋几个不同时期,到了战国又进入"铁器时代"。
这漫长时期中的金文,如西周著名的《毛公鼎》,铭文四百九十七字,记载了周宣王诰戒和褒赏臣下毛公碚事。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_写作指导_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应用文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晚清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大量三千多年前的刻有古文字的甲骨片,记载着殷王朝从盘庚东迁以来到纣王覆灭时二百七十三年间的政治(世系、王事、征伐),经济(年成、田猎),文化(祭祀、天时、旬夕)等方面的卜辞或记事刻辞,具有原始公务文书的性质。
六经之一的《尚书》,传说是孔子所编,收录了唐、虞、夏、商、周时代的典、谟、训、诰、誓、命,是记载政绩、告贺、教戒、进谏、受命、誓众、命令等方面口头或书面的文献,这是我国最早的公务文书和政论的汇编。
春秋战国时代,君臣上下之间的文书往来,一般没有严格的界限,大都用“书”。
那时的书一般都用于政事,不象后来在私事往来中广泛应用。
《左传》上记载了不少书的内容。
如《左传》文公十七年《郑子家告赵子宣》,范文澜断为见于史传的最早的书体;又如成公七年《巫臣自晋遗子重子反》、襄公二十四年《子产告范宣子重币》等文书,都是极其警策的公文。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羽檄交驰,文书的应用己日见重要。
《文心雕龙》所谓“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弭盛。
”但由于以竹简木牍传书,沉重繁累,且难尽意,所以外交的往来,必须同时派善于辞令的舌辩之士为使节赍书前往,以口头补充君主所授之词命。
《吕相绝秦》就是一篇记录魏相代表晋厉公出使秦国指谪秦穆公背信弃义的典型外交抗议书。
《论语》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少有的完整而可靠的记录文献,其中记录了孔子所述郑国外交辞令的制作过程,要经过拟搞、讨论、修饰、润色的工序(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说明先秦诸子对公牍撰写十分重视。
秦并六国后,规定了公文体制,改命为制,改令为诏,改书为奏、议。
焚书以后,以吏为师传授法令文牍,公文从此趋向繁多的分类。
汉代继承和发展了秦代的公文体制,在秦代把书分为奏、议的基础上,又定为章、奏、表、议四种。
据《文心雕龙》记载,章用于对皇帝的感谢恩典,奏用于弹劾揭发,表用于陈述下情,议用于讨论不同意见。
我国公文的演变史
我国公文的演变史公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还将以不同的形式、作为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持续下去。
人类社会某一族群发展到产生统一文字的阶段,必然首先产生公文这一管理及传播工具。
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现象之一,我国公文同样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而又不曾间断的悠久历史。
据史籍传说,5000年前黄帝时期的史官苍颉就已经创造性地改革统一了文字,“苍颉造字,天雨粟,神鬼泣”。
原始时期的公文文物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现,据报道近年已经发现了8000年前的文字。
我国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公文基本成形,有了分类,出现代表作。
目前,世界公认我国古文字最早的文物是十九世纪末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发现的3500年前的殷墟甲骨文。
甲骨文是统治者主要用来进行占卜和记录的公文形式。
春秋时期由孔子编辑的《尚书》,汇编了黄帝之后尧舜禹到夏商周的高级行政公文。
百家争鸣中的一些文章,就是公文。
在2000年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上,公文统一规范,在形式上不断发展变化。
秦汉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专制社会,我国公文开始走向统一规范。
公文代表作有李斯的《谏逐客书》、汉高祖的《求贤诏》和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公文最早称为“书契”、“简牍”、“文书”和“文案”等。
公文一词出现在东汉。
《后汉书·卷五十七·刘陶传》记载,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侍御史刘陶上表朝廷,提议招安张角,以防黄巾起义:“但更相告语,莫肯公文。
”意为各州官员为保官职,只是互相转告,不肯写公文报告张角势力的日益强大。
三国时公文已成通称。
魏晋时期,公文写作理论有了突破。
刘勰在其理论巨著《文心雕龙》中论述的大部分文种都是公文。
唐宋时期,推崇文治,公文种类发展,出现许多公文名作。
“唐宋八大家”散文中,不少名作是公文。
明清时期,公文走向封建社会的高峰阶段,种类繁多,专著相继推出。
公文还被称为“公牍”和“文件”。
辛亥革命后,公文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从内容到形式都面目一新。
公文的产生与发展
公文的产生与发展
文书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记录工具,它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文书的产生与发展也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文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前的古埃及时期,当时,古埃及人已经开始使用象形文字,并用它们记录历史事件,这是文书的最早形式。
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文书的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古希腊的古希腊文,再到罗马的拉丁文,每一种文字都代表着一个文明,每一种文字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随着文明的发展,文书也逐渐发展成为公文,公文是一种政府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之间传递信息的文书,它以清晰、简洁的文字把相关信息传达给接收方,它是政府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
公文的发展与文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公文的发展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服务,它不仅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而且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使政府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和高效。
签报公文发展历程
签报公文发展历程
签报公文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等组织机构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工作、请示决策或汇报情况的一种正式文件,发展历程如下:
1. 起源阶段:签报公文起源于商代时期,是古代官方文书的一种形式,用于向君主报告重大事宜。
2. 演进阶段: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官僚机构的建立,签报公文在秦汉时期逐渐形成规范化的表达方式,用以向上级报告事务。
3. 完善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签报公文的格式和内容逐渐规范化和丰富化。
唐宋时期,签报公文发展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文中描述事情的详细程度也更加丰富。
4. 现代化阶段:随着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影响,签报公文逐渐规范化和标准化。
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中共一大决议案》
明确了签报公文的使用范围和核发程序。
5. 数字化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纸质签报公文逐渐被电子文档、电子邮件等数字化工具所取代,并实现了电子签章和电子审核的功能,大大提高了效率。
6. 创新阶段:近年来,签报公文在形式上不断创新,例如采用图表、多媒体等方式丰富信息表达形式,提高信息的可视化和易读性。
总结:签报公文经历了起源、演进、完善、现代化、数字化和创新等多个阶段的发展,不断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管理需要。
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理念的更新,签报公文的形式和表述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公文”一词最早见西晋陈寿《三国志。
魏。
赵俨传》,从公文之词出现起,其在社会管理中的枢纽作用,公文的基本职能便已出现。
公文最迟在年前就已经形成。
先秦时把礼乐法度称为文章。
至南北朝“文”、“笔”之论,就将公文研究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公文一词,在各朝各代有不同的名称:殷商时称“典册”、周代称“中”,秦称“典籍”,汉称“文书”、“文案”,三国称“公文”,唐宋称“文卷”、“案卷”,元称“文卷”、“薄籍”,明称“文牍”、“案牍”,清称“牌子”、“本章”,近代称得最多是的“文牍”、“文书”、“应用文”等等。
叶圣陶《国文教学》中,重视公文的意识、观念已昭著异常。
商代专职公文撰制机构太史尞的出现,意味着公文撰制制度化进程的全面展开。
《尚书》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公文选集。
春秋战国时代,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思想解放和文章繁荣,为公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开放自由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公文特有的色彩。
秦末战火和秦所实行的严刑峻法对秦的公文创作产生了明显的扼制作用,秦代公文的实际成就不高。
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王朝历史的短暂和“秦世不文”的教训,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发展生产的措施,为汉代社会经济和公文元气的复苏提供了保障。
汉末魏晋之际,我国公文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隋代公文基本承六朝余绪,成就不大,但也提出了改革浮靡文风的要求,强调公私文翰、并宜实录,禁止文表华艳。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在文学上要求革新的呼声,对公文写作的时弊也有较大冲击。
宋承唐制,使唐代骈散公文文风基本归于极致,形成了崇尚朴实、长于说理、重实轻虚的显著特点。
元代公文中既有大量使用俚言俗语的粗俗体,也有紧承唐宋的典雅体,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白话体,形式的多样、丰富了公文的内涵。
特别是元代公文制度的完善,也使得元代公文在中国公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明代封建中央集权的极端化,直接导致了封建文书及文书工作的系统化、严密化,明代以及以后的清代,是中国古代公文的完备时期。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中国公文发展史001“公文”一词最早见西晋陈寿《三国志。
魏。
赵俨传》,从公文之词出现起,其在社会管理中的枢纽作用,公文的基本职能便已出现。
公文最迟在3500年前就已经形成。
002先秦时把礼乐法度称为文章。
至南北朝“文”、“笔”之论,就将公文研究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003公文一词,在各朝各代有不同的名称:殷商时称“典册”、周代称“中”,秦称“典籍”,汉称“文书”、“文案”,三国称“公文”,唐宋称“文卷”、“案卷”,元称“文卷”、“薄籍”,明称“文牍”、“案牍”,清称“牌子”、“本章”,近代称得最多是的“文牍”、“文书”、“应用文”等等。
004叶圣陶《国文教学》中,重视公文的意识、观念已昭著异常。
005商代专职公文撰制机构---太史尞的出现,意味着公文撰制制度化进程的全面展开。
《尚书》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公文选集。
春秋战国时代,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思想解放和文章繁荣,为公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开放自由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公文特有的色彩。
秦末战火和秦所实行的严刑峻法对秦的公文创作产生了明显的扼制作用,秦代公文的实际成就不高。
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王朝历史的短暂和“秦世不文”的教训,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发展生产的措施,为汉代社会经济和公文元气的复苏提供了保障。
汉末魏晋之际,我国公文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隋代公文基本承六朝余绪,成就不大,但也提出了改革浮靡文风的要求,强调公私文翰、并宜实录,禁止文表华艳。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在文学上要求革新的呼声,对公文写作的时弊也有较大冲击。
宋承唐制,使唐代骈散公文文风基本归于极致,形成了崇尚朴实、长于说理、重实轻虚的显著特点。
元代公文中既有大量使用俚言俗语的粗俗体,也有紧承唐宋的典雅体,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白话体,形式的多样、丰富了公文的内涵。
特别是元代公文制度的完善,也使得元代公文在中国公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明代封建中央集权的极端化,直接导致了封建文书及文书工作的系统化、严密化,明代以及以后的清代,是中国古代公文的完备时期。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历代沿什么.doc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历代沿什么应用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晚清时期,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多年。
他们记录了从殷朝从盘庚东迁到纣王被灭的273年间的政治(世系、王石、征服)、经济(年增长、狩猎)、文化(祭祀、日、旬晚)等。
它们具有原始官方文件的性质。
《尚书》是六经之一,据说是孔子编纂的。
它包含唐代的口头或书面文件。
这是中国最早的官方文件和政治理论汇编。
在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和大臣之间交换文件一般没有严格的界限。
大多数是“书”。
那时,书籍通常用于政府事务,不像后来的书籍广泛用于私人事务。
《左传》记载了许多书籍的内容。
如《左传》文公十七年,“郑子高嘉赵子轩”,范文澜是历史上所见最早的破书体例;又如成公七年的“晋代陈武子冲子之乱”和相公二十四年的“子产梵高紫萱冲子冲子”等文献,都是极其谨慎的文献。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纷争,文件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文心雕龙》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三代的政治休闲时期,寒若珉相当稀少,春秋时期,许多人被雇佣,书籍被引进以缓解这种情况。
”然而,由于使用竹简和木简来传递书籍是沉重的、乏味的和难以完成的,外交交流必须由擅长修辞和口才的外交使节陪同,以口头补充君主的话语和命令。
《吕湘诀·秦》是一部典型的外交抗议书,记载了魏翔代表晋厉公出使秦国,指责秦穆公背信弃义。
《论语》是春秋时期一部罕见的完整可靠的纪录片。
它记录了孔子所描述的郑国外交语言的形成过程。
它必须经过规划、讨论、修改、润饰的过程(孔子说:“为人生,毕创造了它,石叔讨论了它,装饰了它,子制作了它”)。
这表明先秦诸子对公文写作的重视。
秦与六国合并后,制定了公文制度,变序为制,变序为诏,变书为戏、议。
焚烧书籍后,官员被用作教授法律文件的教师,官方文件往往被分为不同的类别。
汉朝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公文制度。
根据秦朝对书籍的划分,分为四种类型,章、戏、表、讨论。
据《文心雕龙》说,这一章是用来表达对皇帝的感激和恩宠,报告弹劾和揭露,陈述情况和讨论不同的意见。
公文的产生与发展
公文的产生与发展公文的产生与发展我国现存最早的公文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卜辞。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公文的产生与发展,欢迎阅读。
一、公文的产生迄今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文章,就是公文。
从1898年起,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遗址等地陆续出土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到目前为止,数量已逾十万片。
这就是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甲骨文”。
“甲”是指龟甲,“骨”是牛骨或鹿骨,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又叫甲骨刻辞。
甲骨文是商代王室进行占卜时所作的简短记录,短的仅数字,长的也不过百余字,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原始性的文章。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文字起源于劳动,文章和文学也是起源于劳动。
从我们掌握的资料看,具有实用价值的文章和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相比,实用文的诞生明显早于文学。
实用文的诞生至少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在漫长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人的思维逐渐得以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也逐渐增多,于是人们便创造出一些符号以便进行交流,这些符号就是早期的文字。
而文字的诞生为文章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二是人类的集体劳作需要协调、组织、指挥,而这一切缺少人类思维的固化物——文章,是很难实现的,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使应用文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
据学者考证,甲骨文主要是用来占卜的。
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对大自然不可能有科学的认识,总认为冥冥之中有凌架于万物之上的神,是他们主宰着事物的发生发展、生死存亡。
于是,遇事总要用占卜的方式来预测一下吉凶祸福,由身兼史官和巫师双重身份的人在甲骨上用刻辞予以记载。
就已发现的这些甲骨文来说,其内容涉及世系、气候、食货、征伐、畋猎等多方面。
甲骨文是埋在地下的殷代王室的档案,用现在的眼光看,大部分都是公务文书。
商周时代盛行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这就是我们常与甲骨文并称的“钟鼎文”。
钟鼎文有的用来记载统治者的制度法令,有的记载统治者的文德武功,还有的记载贵族之间的商务活动,多数属于公文的范畴。
不过,其中也有一些属于私人之间用于物质交换的契约,虽还是应用文,已不能归入公文范畴了。
我国历代文书及文书工作概述
第二章我国历代文书及文书工作概述第一节公务文书的产生及其演变一、公文的产生(一)公文产生的条件1.文字的出现;2.国家的产生。
(二)我国最早的公务文书——甲骨文书至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文书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书。
1.甲骨文书的发现:●河南安阳小屯村●王懿荣●15万片左右2.甲骨文书的材料:‚甲骨‛的制成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也有牛的肩胛骨,还有少量的人头骨和兽骨。
我们所说的‚甲骨‛是‚卜用甲骨‛的简称,分为刻辞和不刻辞的两种,通常所指的‚甲骨‛是刻辞的甲骨。
3.甲骨文书的内容:甲骨文书是殷商王朝政务活动的记录。
包括祭祀、天时、征战、王事、旬夕(对今夕来旬的卜问)等。
可以分为:(1)占卜文书(甲骨卜辞),记录占卜的时间、求告的事件、显示的征兆及日后应验结果;(2)记事刻辞,记录非占卜的事件;(3)表谱刻辞(包括祭祀谱和家谱)。
4.甲骨文书的撰制:有一定的结构和制作过程。
●结构:完整的占卜文书大致包含四部分,即前辞、命辞、占辞和验辞。
●制作:大致要经过取材、锯削、刮磨、钻凿、灼兆、刻辞、书辞、涂辞、刻兆等九道程序。
还没有统一的规格。
文书由史官负责镌刻并在文书上签名。
5.甲骨文书的价值:是后世研究商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组织、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等的极其珍贵的史料。
二、公文的演变公文自产生后,在表达手段、物质构成形态、名称及结构程式、文种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表达手段的变化1.人类表达手段的变化2.文书表达手段的变化:对刻契加书文字(二)范围的纯化与类似事物的区分标准不断明确。
(三)物质构成形态的变化文书的物质构成形态包括:书面载体显字材料书写工具至东汉发明了纸,这是文化史也是文书史上的大革命。
文书用纸之后,引起了文书本身形式及各种有关文书制度的变化:第一,文书从竹木的篇或版等形式变为卷轴式。
卷始于帛而广用于纸。
把若干纸张粘连起来,成一横幅,用一根木棒做中心,自左而右围绕着木棒卷起来成为一束(自左至右,开头的内容能在最外面),这叫卷子,这根细木棒叫做轴。
古代公文赏析(11.20)
图6 银雀山汉墓竹简
Page 8
(六)绵帛公文
早在纺织业起步时期,就有人在布尺上书 写公文,但是受生活水平限制并不常用。 到了汉朝时期,社会发展,生活富足,为 了彰显天子威严,宫廷范围内开始使用昂 贵奢华的丝绸绢帛书写诏书下发圣旨,绢 帛成为公文的一种载体。绢帛价格昂贵, 并不适用于普通大众,所以它并不是公文 的主要载体,却是重要载体,在封建王朝 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作为威严地位的象 征被沿用。 与绢帛极为相似的一种 公文载体是兽皮,它的 使用范围更狭窄,一般 应用在经济社会不发达 的少数民族地区,尤其 是以游牧为生的北方地 区。那里不盛产青铜、 纸张、绢帛,却盛产兽 皮,所以部落、王庭下 达命令一般以兽皮为载 体。
Page 21
四、古代公文文风的演变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公文汇编 ,其中以最早的公文名称“誓”为名的 共5篇。《尚书》中的文章,篇章结构由松散逐步趋向完整严谨,有一定的层 次,已注意在立意谋篇上用工夫。 春秋战国时期,公文有说理透辟、文辞流畅而口语化的特点 秦代国祚短暂,二世而天,在为数很少的公文中,大都具有“尚质而不文” 的特点,即注重公文的内容而不讲究文采。 西汉初期 ,公文的主要特点是政论性强,写作者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面 对现实,分析形势,针砭时弊,总结秦王朝短期覆亡的原因,借古喻今,写 得深切晓明,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自西汉中期开始,有人用赋体来撰写章、疏之类公文,致使部分公文丽词满 篇而内容不实。公文文风受赋和骈文的影响,出现了忽视内容、过分追求形 式的不良倾向。如东方朔一篇上书竟达十万余字,而汉武帝却大加赞美,这 势必助长公文写作过分注重文采而又崇尚繁冗的不良之风。
Page 19
再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利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修辞手 法如比喻、排比等。 比如文章开篇第一句,“臣闻求木之长者,必 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先设比喻,结合排比。 比喻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深奥的道 理通俗化。开头两组“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 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从正反两面 论述“积其德义”的重要性,并用反问加以强调。语气婉曲强劲,语 言生动形象,表现出魏征敢于直谏的风貌和善于言辞的风采。 第三 段讲“十思”,用排比似江河奔泻,气势恢宏。
公文概述
几种错误的发文字号写法: 1、粤政(2009)15号 2、粤政(2009)015号 3、川政办[2010]第37号 4、川政办发[2010]37号 练习: 湖南省人才培训中心2007年第62号文件的发文字 号应该怎么写?
签发人
签发人三个字和冒号为仿宋体, 签发人的姓名用楷体。 与前面的发文字号处在同一行, 中间空两格,发文字号和签发人 共同居中。 有的文件可以不写签发人,那么 发文字号单独居中。
秘密等级和 保密期限 份 号 紧急程度 发文机关标识
发文字号
红色反线
签发人
(二)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包括公文标题、主送机关、公文正文、附件、 成文时间、公文生效标识(公章)、附注七项。
公文标题 主送机关 附件 公 文 正 文 仿 宋 体
公文生效标识 (落款、公章)
附注
成文时间
(三)版记部分 ▲版记部分包括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时 间、印刷份数、黑色反线。
2、公文的受文者往往是确定的。
(四)程序性
问:公文必须用印才能生效吗?
公文必须履行规范的程序方为合法有效。
(五)政治性
(六)权威性
来自于公文制发机关的权威性和合法地位。 问:下级机关必须绝对执行上级的公文?
(七)时效性
有效:特定的时间期限内 无效:过了特定的时间期限,或被新的公文取代
三、公文的作用
一、规范和约束作用 二、领导和指导作用 三、沟通和合作作用 四、宣传和教育作用 五、依据和凭证作用 六、档案和史料作用
四、公文的分类
(一)按效力分类
规范性和非规范性 (二)按使用范围划分 通用公文和专用公文 (三)按性质作用来划分
法规性:如命令、章程、条例、规定、办法、细则
中国应用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001“公文”一词最早见西晋陈寿《三国志。
魏。
赵俨传》,从公文之词出现起,其在社会管理中的枢纽作用,公文的基本职能便已出现。
公文最迟在3500年前就已经形成。
002先秦时把礼乐法度称为文章。
至南北朝“文”、“笔”之论,就将公文研究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003公文一词,在各朝各代有不同的名称:殷商时称“典册”、周代称“中”,秦称“典籍”,汉称“文书”、“文案”,三国称“公文”,唐宋称“文卷”、“案卷”,元称“文卷”、“薄籍”,明称“文牍”、“案牍”,清称“牌子”、“本章”,近代称得最多是的“文牍”、“文书”、“应用文”等等。
004叶圣陶《国文教学》中,重视公文的意识、观念已昭著异常。
005商代专职公文撰制机构---太史尞的出现,意味着公文撰制制度化进程的全面展开。
《尚书》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公文选集。
春秋战国时代,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思想解放和文章繁荣,为公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开放自由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公文特有的色彩。
秦末战火和秦所实行的严刑峻法对秦的公文创作产生了明显的扼制作用,秦代公文的实际成就不高。
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王朝历史的短暂和“秦世不文”的教训,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发展生产的措施,为汉代社会经济和公文元气的复苏提供了保障。
汉末魏晋之际,我国公文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隋代公文基本承六朝余绪,成就不大,但也提出了改革浮靡文风的要求,强调公私文翰、并宜实录,禁止文表华艳。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在文学上要求革新的呼声,对公文写作的时弊也有较大冲击。
宋承唐制,使唐代骈散公文文风基本归于极致,形成了崇尚朴实、长于说理、重实轻虚的显著特点。
元代公文中既有大量使用俚言俗语的粗俗体,也有紧承唐宋的典雅体,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白话体,形式的多样、丰富了公文的内涵。
特别是元代公文制度的完善,也使得元代公文在中国公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明代封建中央集权的极端化,直接导致了封建文书及文书工作的系统化、严密化,明代以及以后的清代,是中国古代公文的完备时期。
中国公文历史沿革初探
中国公文历史沿革初探中国公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自古以来一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夏商周时期起源,历经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转变,中国公文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和制度体系,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中国公文的历史沿革进行初步探索,以期读者能够了解中国公文的演变过程及其在各个时期的作用和价值。
一、中国公文的起源及夏商周时期的初步发展(约公元前2000年)中国公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这一时期,公文开始以甲骨文和金文的形式出现,主要用于记录国家事务和祭祀活动。
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而金文则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通过对这些古老文字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管理模式、价值观念和经济状况。
夏商周时期,公文的写作形式逐渐规范化。
例如,《尚书》中的《盘庚》篇,便是一篇典型的公文,其内容是盘庚对臣民的训话。
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春秋》等史书,用文字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二、秦汉时期的飞跃(约公元前221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公文的飞跃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规范化、标准化的公文制度,如“书同文,车同轨”,使得公文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统一。
同时,秦朝还设立了专门的公文写作机构——尚书台,负责起草和审议公文。
汉承秦制,但在公文写作上更加丰富和细致。
汉代的公文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泛,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此外,汉代还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公文作品,如贾谊的《治安策》等,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三、唐宋时期的巅峰(约公元960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公文的巅峰阶段。
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选拔了大量人才,这些文人担任各级官吏,使得公文写作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技能。
在这一时期,公文写作的规范化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唐律疏议》等法规对公文的格式、用词、书法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宋朝时期,公文写作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公文种类和格式,如诏令、奏疏、札子等。
公文概论-公文的产生与发展
公文概论-公文的产生与发展一、公文的产生迄今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文章,就是公文。
从1898年起,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遗址等地陆续出土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到目前为止,数量已逾十万片。
这就是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甲骨文”。
“甲”是指龟甲,“骨”是牛骨或鹿骨,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又叫甲骨刻辞。
甲骨文是商代王室进行占卜时所作的简短记录,短的仅数字,长的也不过百余字,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原始性的文章。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文字起源于劳动,文章和文学也是起源于劳动。
从我们掌握的资料看,具有实用价值的文章和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相比,实用文的诞生明显早于文学。
实用文的诞生至少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在漫长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人的思维逐渐得以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也逐渐增多,于是人们便创造出一些符号以便进行交流,这些符号就是早期的文字。
而文字的诞生为文章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二是人类的集体劳作需要协调、组织、指挥,而这一切缺少人类思维的固化物——文章,是很难实现的,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使应用文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
据学者考证,甲骨文主要是用来占卜的。
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对大自然不可能有科学的认识,总认为冥冥之中有凌架于万物之上的神,是他们主宰着事物的发生发展、生死存亡。
于是,遇事总要用占卜的方式来预测一下吉凶祸福,由身兼史官和巫师双重身份的人在甲骨上用刻辞予以记载。
就已发现的这些甲骨文来说,其内容涉及世系、气候、食货、征伐、畋猎等多方面。
甲骨文是埋在地下的殷代王室的档案,用现在的眼光看,大部分都是公务文书。
商周时代盛行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这就是我们常与甲骨文并称的“钟鼎文”。
钟鼎文有的用来记载统治者的制度法令,有的记载统治者的文德武功,还有的记载贵族之间的商务活动,多数属于公文的范畴。
不过,其中也有一些属于私人之间用于物质交换的契约,虽还是应用文,已不能归入公文范畴了。
我国最早的文章总集《尚书》,所收录的文章多数也是公文。
第八讲__古代公文
凡官吏泄密国家机密,不论是否有意,若造成后果,均追究刑 事责任。私拆公文,系私拆王命文书,杖八十;私拆官府一般公文, 杖六十;如被拆阅者系机密件,则按泄密罪论处。
从以上公文种类及其处理程序可以看出, 其一,传统社会,公文是行政管理的重要工具,其处理过程就 是决策和执行的过程; 其二,宰相机构一般是公文处理的中枢,上奏皇帝的公文。一 般经宰相提出初步处理意见;皇帝的王命,一般也要由宰相机构负 责拟制、副署后下发,表明宰相在行政运作中具有枢纽地位,一旦 宰相机构不再具有这两种公文处理权,就说明其失去了行政大权;
策书是用来命封、诔益、罢免诸侯王及三公的命令性 文书。 戒书是皇帝对新任的刺吏、太宗以及边疆军事将领进 行训导所使用的一种指示教导性文书。
二是大臣向皇帝所行的上行专用公文
章是受封赠的大臣向皇帝谢恩的公文。文章开头要写 “稽日上书谢恩陈事”。
表是大臣向皇帝陈述政事、建议衰情的报告性文书。 奏是大臣对政事有所陈述、批评、建议以及对某官进 行弹劾时所使用的一种陈述文书。
驳议是大臣向皇帝陈述不同政见的一种论辩性文书。
4、秦至清公文格式规范化
首先关于称谓和书写的规定。
其次关于公文用纸的规定。 再次关于用印规定。 最后关于其他行文格式的规定
二、公文处理程序
公文是体现发文机关意图、用于处理行政业务的。每种公 文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一定的处理程序。这个过程就是行 政决策形成到执行的过程。历代因其行政机构设置不同, 行政运作程序也就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公文的处理程 序也就不同。
汉初沿秦制,但随着内外朝的出现,尚书台成 为行政中枢,上奏的各种奏章,虽仍经外朝丞相 府呈报,但尚书台以收发奏章,进而有权拆阅, 再进一步代皇帝批示奏章,从而具有了行政大权。
公文历史
按具体文种分析
资料收集:莫燕华、柳玉红、唐镜泉、杨柽 Ppt制作:彭倩
一、我国公文发展的历史溯源
公文在我国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我国最 早的文字甲骨文,就其内容和形式来看,是 原始应用文的雏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 国家的产生,除了民间的应用文日益丰富外, 国家机关适应公务需要的公文发展更快。例 如,周代的《尚书》文告、秦代的制诏谕奏、 汉代的疏律令、唐宋的图籍表册,明清的史 册文翰都是公文。
先秦时期,“命”和“令”是两种公文的名称。 通常是颁布有关国家制度的文书用“命”,不 属于国家制度但全国上下又必须行的文书用 “令”。 到秦代,秦始皇改制,把“命”改为“制”, 又把“令”改为“诏”。以后历代相承,变化 不大。 民国时期废止“制”、“诏”等旧名称,凡国 家或地方机关向下级行文大都用“令”。
6 议案文种源流
“议案”溯其源流,应是古代臣下向君王的 上书,特别是臣下议事请求君王审议批准的 上书。 民国时期:这种公文改为“呈”。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向各级人大提 请审议事项逐渐形成“议案”,但在公文中 未列为正式文种。 1993年11月21日修订《国家机关公文处理 办法》时,将“议案”列为正式公文文种。
后续发展
1951 年 9 月,政务院颁布的《公文处理暂 行办法》规定“:平行机关及不相隶属的机 关行文时用‘公函’,介绍、商洽、询问、 催办等事得用‘便函’,只需个人署名或盖 用机关长戳、圆章即可。 ” 1981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行政机 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中取消了“公函”“、 便函”,只列“函”一个文种
3 通知的文种源流
时间 发展 情况
秦汉—— 1942年 北洋军阀
1949年
195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共产党对公文发展的 贡献
1.废除文言文、韵文,采用语体文 废除文言文、韵文, 废除文言文 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 (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 2.党内文书改成横写横排。 党内文书改成横写横排。 党内文书改成横写横排
公文在我国的产生可以追 溯的殷商时期。现在保留下来 的《书经》,其中有不少就是 统治者对臣民发布的文告,也 可以说是我国公文的雏形。当 时将公文分为六大类:诰、 誓、命、典、谟、训。如 “王大令众人日劦田,其受 பைடு நூலகம்”。
公文在我国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统一了文字, 也统一了公文的格式,秦汉时期堪 称我国封建社会整套文书工作的确 立时期。 到了汉代,更出现了“章、奏、表 议、策、疏”等上行文,下行文则 有“诏、令、诰、制、策、敕、谕、 教、檄”等。“公文”一词,也开 始出现。
公文的由来与发展
公 文 的 由 来
公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斯大林 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 一书中,曾明确提出:“生产 的继续发展,阶级的出现,文 学的出现,国家的产生,国家 进行管理需要比较有条理的文 书……”这就是对公文产生的科 学说明。
公文在我国的产生
公 文 的 发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