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古代日本
《古代日本》PPT教学课件
02 找出大化改新的相关史实(背景、时 间、人物、内容、历史作用)
03 说说武士和武士集团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04 理解幕府和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
一、大和兴起,一统日本 发展历程
100多个 小国
大和政权 实现统一
1-2世纪
5世纪
史书里的中日交流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 岁时来献见云。”
)
A.阿拉伯帝国 B.唐朝
B C.法兰克王国 D.拜占庭帝国
3.645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化”。第二年
B ,他发布了《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改革。其内容
之一是( ) A.实行贵族世袭制 B.把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 C.分封贵族为诸侯 D.没收农民所拥有的耕地
4.日本发展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标志性事件是( )
二、大化改新,走向封建 根据材料分析日本改革的原因
材料一:7世纪中叶,日本由大奴隶主贵族苏国我内氏:父子实行专制统治,天 皇无实权,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 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日央本贵阶族级,矛政盾局尖十锐分,混政乱局。混乱(根本原因)
材料ニ:初唐时期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 科举制,出现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国国力际逐:步隋强唐盛先的进局文面化,的历影史响上称为 “贞观之治”。
——《汉书·地理志》
“光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 奴国奉供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 武帝赐以印绶。
——《后汉书·东夷列传》
“倭女王(邪马台女王卑弥呼)遣大 夫难升米等诣郡,求诣天于朝献。”
——《三国志 ·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
一、大和兴起,一统日本 大和政权的管理方式:部民制
第11课 古代日本
• 时间: 646年
• 人物: 孝德天皇 • 效仿对象: 唐朝典章制度
内容: ①政治:中央∕地方
改革派代表—中臣镰足
②经济:土地国有;
班田收受;统一赋税;
③文化:积极汲取中国文化。
改新之后
大和正式改名为日本,意为” 日出之国“。
大化改新的意义: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成功过渡到封建社会。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1课 古代日本
一、6世纪前的日本
地理环境:典型岛国
1-2世纪日本: 小国林立
5世纪的日本: 大和政权统一日本 (奴隶社会)
大王—贵族——部民
二、大化改新
•背景:
国内: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下层民众反抗不断(根因) 国外:中国隋唐先进的文化强烈的刺激着日本(催因)
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
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 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
西 市
朱 雀
东 市
大
街
唐长安城平面图
朱
雀
大
西街 东
市
市
平安京平面图
开元通宝 和同开珎
(始铸于621年)(始铸708年)
大化改新的启示:
1、开放的学习心态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2、重视教育发展,注重人才培养 3、锐意改革,改革是社会经济前进的动力 4、改革要立足国情,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三、幕府统治(武士与武士集团)
1、武士
•背景:① ②
•目的: 为了保护地方豪强的庄园
•组成成员: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
•性质: 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2、幕府统治
第11课-古代日本—优秀课件
奴隶制度—— 封建制度
改新之后
大和正式改名为日本, 意为“日出之国”。
初めまして、どう ぞよろしくお愿いし ます。
759年鉴真主持建造的 唐昭提寺
合作探究
日本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现在 却是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从今天我们学 习古代日本这段历史,你有何启示?
启示:
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文化, 积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
D 2.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在各领域进行了改革,其中在政治上
是要建立( ) A. 贵族世袭制度 B. 城市自治机构 C. 政教合一国家 D. 中央集权国家
二、大化改新
1.背景:
①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
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
孝 德
天
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皇
②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 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 大化。
二、大化改新
2.时间: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
孝
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德 天
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
皇
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背景: ①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
②大庄园还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
③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2.武士和武士集团的出现 (1)目的: 保护自己的庄园 (2)武士: 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年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 关系和主从制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3)武士团: 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 武士团。
第11课 古代日本
一、6世纪前的日本 二、大化改新 三、幕府统治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 统一 1)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2)5世纪时,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9年级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精品课件
武士 集团
小武 士团
武士
经过庄园主之间的斗争、联合,武士集团最后集中在两大家族——
一 二
四、幕府统治
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 ,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 设幕府于镰仓。标志着: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 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1、开始标志:镰仓幕府的建立 2、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 3、统治特点: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
3、开始 646年,日本仿照唐朝的典章制度
4、内容 5、影响
政治、经济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成为日本进 入封建社会的标志。促进了日本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为其以 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6、性质 封建性质的改革
经 济
政 中央 治 地方
日本大化改新 班田收授法 租庸调制 设二官八省 设立国、郡、里
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政府鼓励垦荒,耕地面积迅速增加。同时铁制农
具普及,农业技术进步,利用粪水、绿肥和草木灰等肥田,农业生产
力大为提高。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
编》
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封建经济的基本关系”就是通过土地分封“ 以取得一定的人身服役和贡赋。”班田制就是国家按人口分田地为条 件而确立起来的封建剥削关系。
庄园形成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
……
二
政府为增加耕地,鼓励开垦私 一
田,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
建立庄园
庄园“不输不入 ”
按照不同功劳、职 位、地位等把土地 分给所有国民收租
三
随着封建制的发展,农民受 剥削越来越严重,大量逃亡 ,国家户籍、田籍混乱,日 本土地私有化开始
中央对地方失去控 制,社会局势动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11课 古代日本(共29张PPT)
③文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极汲取中国文化。
5、大化改新的历史意义: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6、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
文字
日本的平假名、片假名就是利用汉字的草书与 楷书的偏旁创制的。
服饰
中国唐服
日本和服
建筑
中国:岳阳楼
日本:京都平安神宫
铸币
中国唐朝铸币
日本铸币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
茶
道
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 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
西 市
朱 雀
东 市
大
街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朱
雀
大
西街 东
课堂小结
地理特点 6世纪前的日本
大和政权统一
古 代 日 本
时间、原因 大化改新
内容、作用
武士和武士集团
含义
依托武士集团建立 的幕府统治
合作探究2:
日本学者木宫泰彦总结7—10世纪唐朝文化对日本文化
发展的影响之后,有一段值得引人深思的论述:
自唐朝建立以来,由于留学生、留学僧学满带回的中
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中国前进,日本也
假设你是当时从中国归国的日本遣唐使,面 对当时两国的社会状况,你会怎么办?
一、大化改新:
2、背景(原因): 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皇权旁落(根本原因) ②国际:中国唐朝先进文化制度(催化原因)
3、时间、人物: 646年,孝德天皇,仿效中国唐朝典章制度。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古代日本》教学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教学教案学科历史年级九年级主备人:上课时间:月日课题第11课古代日本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日本的地理位置;岛屿构成;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武士集团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用语言准确表达日本大化改新对我们的启示;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教学重点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意义;武士道精神教学难点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型课时新授课一课时教学过程个性化补充一、图片导入多媒体出示:多媒体展示樱花、富士山图片。
猜猜看这是哪个国家?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大海中,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
这个岛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6世纪前的日本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古代日本的统一时间,统一以后统治情况。
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总结日本的统一: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国家,其中与汉朝交往的有30多个国家。
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
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来自中国的、朝鲜的移民,也被编入织锦部,锻冶部。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目标导学二:大化改新1.PPT展示材料并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分析大化改新的背景是什么?材料一: 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
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
材料二:初唐时期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由于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上第11课 古代日本课件 (共18张PPT)
———2018年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 如何正确认识和发展中日关系?
贵族贵极族力势想力独强自大控制中王央政权权衰,落从中获得政更局大混的乱利益。
贵族加紧内部争夺,政局十分混乱。
7世纪的中国: “贞观年间由于政治清明,经济有所发展,文化昌
盛,民勤本业,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 治。”
二、大化改新
1. 背景
统治阶级矛盾 内因
下层民众反抗
根本因素
外因:中国隋唐先进文化影响 催化因素
(屯仓和田庄)和部民制。
奴隶制
国 中 奴隶王朝
封建王朝
夏朝
秦朝
公元前21世纪 公元前3世纪
本日
大和国 5世纪
奴隶制国家
7世纪的日本: 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不断剥削奴隶和部民,社会矛
盾空社前会尖矛锐盾。尖在锐这种情况动下荡,不奴安隶、部财民政纷纷危起机来造
反,大量逃亡。地方贵族反抗中央王室,一些较大的
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统治的?
材料:
“大王”是日本大和政权首
脑,“大王”依赖中央、地 最高统治者: 大王
方的氏姓贵族统治全国。大 和统治阶级将被征服的部落 依靠力量:
贵族
居民,按照“部”的形式组 经济基础: 领地和部民制
织起来进行生产。国家的经 济 基 础 是 大 王 的 直 辖 领 地 大和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
贞观之治
中王央权集衰权落制度(天皇) 中央集权
第11课古代日本课件共25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11课 古代日本
第四单元
出现小国 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乐浪海(日本海)中有倭人, 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 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 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 印绶。
——《后汉书・东夷列传》 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 中的魏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 与印绶。
系列革新措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11课 古代日本
第四单元
内容
①政治上: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
中央集权的建立有利于统治根基 和国内局势的稳定。
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
中央派官治理。
②经济上:
a.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 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b.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 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 不能买卖。
7世纪中叶,日本由大奴 宫 隶主贵族苏我氏父子实行专制
廷 统治,天皇无实权,各种矛盾 空前激化。645年,皇室中大
政 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
政变夺取政权,拥立孝德天皇。
变
孝德天皇即位后,宣布模
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
化,迁都难波京(今大阪市)。
645年即为大化元年。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11课 古代日本
古人绘制的日本第一代天皇陵园外景图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11课 古代日本
社会结构
部
②王室和贵族各有自 己的私有领地。领地 上的居民以“部”的 形式组织生产,从事 农业的称为“田部”, 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 “海部”等等。来自 中国、朝鲜的移民也 依其特长分别被编入 锦织部、锻治部等。
部编版《古代日本》优秀ppt课件
留学生积极宣扬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实 行变革。
大化改新的内容: 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 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 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
第11课 古代日本
日本的由来
在我国古代,起先称日本为“倭”,因为日本民 族称“和”,“和”为“倭”的谐音字。“日本” 就是“日出之国”的意思。至唐代,倭国是遵照唐 代女皇武则天的意见才改国名为日本的。 “日本” 一词即源于此。一般认为,日本国名正式使用始于7 世纪。
二、大化改新 背景(原因) 国内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6.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在古代日本学习中
国隋唐制度进行了改革,以下不属于此次改革在经
济方面的措施的是(
)
①“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
③把很多贵族地土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
④国家定期把地土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A.①② B.③④ C.① D.②③④
部编版《古代日本》优秀实用课件(P PT优秀 课件)
二官八省制
646年(大化二年),日本统治者进行 “大
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经济
政 中央 治 地方
日本大化改新 班田收授法
租庸调制 设二官八省
设立国、郡、里
中国隋唐 均田制 租庸调制 三省六部制
郡县制
将大化改新措施与中国隋唐政策仔 细比较,你能有什么发现?
改革 内容大 部分是 对中国 隋唐政 治经济 的模仿
非武士外壳的武士
新2024秋季九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古代日本》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九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古代日本》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学生能够准确地将古代日本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时空框架中,理解其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脉络。
2.历史解释:通过分析古代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及其演变,学生能够解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古代日本社会的面貌。
3.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文献、考古发现、艺术作品等史料,探究古代日本社会的真实面貌,培养史料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4.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认识到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增强学生对本国及世界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古代日本政治制度的演变(如天皇制、武士阶层兴起)。
•古代日本文化的特点(如和服、茶道、武士道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大化改新如何促进了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分析武士阶层兴起对日本政治、社会的影响。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古代日本地图、历史图片、艺术作品等)•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相关历史纪录片片段或视频资料•考古发现介绍(如奈良古都和法隆寺)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讲授古代日本的基础知识。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等史料,深入理解古代日本社会的特点。
•情境模拟法: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古代日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古代日本政治制度的演变、文化特点等议题。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文化展示导入:展示一幅精美的和服图片或一段茶道表演视频,引发学生对古代日本文化的兴趣。
•设疑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件美丽的和服来自哪个国家吗?它背后的文化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古代日本,探寻这个国家的奥秘。
”新课教学1.古代日本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简述古代日本的地理环境和原始社会状况。
•介绍日本与中国、朝鲜等周边国家的交流情况。
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件(33张PPT)
启示: 一个国家或民族应该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文化,要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改革求新,与时俱进 。
【合作探究】
叁 幕府统治
1.庄园形成
随着封建制的发展,农民受剥削越来越严重,大量逃亡,国家籍、田籍混乱,日本土地私有化开始。
日本印象
内容讲解
第11课 古代日本
一、6世纪前的日本
二、大化改新
三、幕府统治
日本
绳文时代
弥生时代
古坟时代
飞鸟时代
奈良时代
平安时代
镰仓时代
南北朝时代
室町时代
安土桃山时代
江户时代
明治时代
大正时代
昭和时代
平成时代
令和年代
早期文明6世纪以前
大王权利很大6-12世纪末
幕府执政12末-14世纪
战国时代
明治维新
思考:武士效忠的对象是谁?
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1.6世纪前的日本
2.大化改新
人物
时间
内容
影响
3.幕府统治
庄园出现
武士出现
镰仓幕府统治
5世纪,大和政权统一日本
孝德天皇
646年
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
经济:公民公田制;班田收授制;统一赋税
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课堂小结
1.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外学习的国家。6世纪末期,日本的改革派主张学习的是( )A.中国隋唐制度 B.中国明清制度C.希腊共和制度 D.罗马元首制度
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幕府将军实际上把持着国家权。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复习课件
15.★下列关于日本武士的说法正确的有
(D )
①是日本国家的正规军队 ②是日本庄园主蓄养的私人武装力量
③是日本社会一个特殊的阶层
④在日本历史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下列关于日本大化改新和法兰克王国改革相同点的表述,不正
确的是
( D)
A.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B.都是一次成功的改革
C.都涉及土地问题
D.都是效仿中国的改革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政治制 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材料二 由于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大规模吸收中国文化,以促 进本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日本人把移植外来文化视为当然的事情, 只要能够适应形势,任何需要的东西都可以从海外引进,既无顾 虑也不以为耻。
加强中央集权
实行租庸调制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5世纪,在 本州 中部兴起的 大和 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 贵族 统治全国。 王室和贵族依靠 部民 进行生产。 二、大化改新 2.从 646年 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 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 中央集权
10.5世纪初,在日本国内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
统治全国。此时的日本是
(A )
A.奴隶制社会
B.封建制社会
C.原始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1.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中讲道:“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
盾十分尖锐,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势。中国
唐朝的统一和兴盛,朝鲜半岛上新罗国家的崛起,强烈刺激了大和统
第11课-古代日本-课件
领域
改革前
改革后
政治
贵族势力壮大威胁 王权。地方为各 “部”管理。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 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 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土地和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
符经合济社会发土“展地 部、 ”潮人 贵流民 族的由 私改各 有。革,地每是公隔推民六动;年历国授家田史将一前土次进地,的分不给能动公终力民生,
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
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 集权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繁荣奠定了 基础。 。
大化改新
日
唐
本
朝
政治
二
三
官
省
八
六
省
部
制
制
大化改新是学习和效法唐朝的产物
公地公民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
日 班田收授法(口分田2段)
经济
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部民 领地 部民
阶级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六世纪前的日本 阅读思考:大和政权如何统治管理国家?
大王 (最高统治者)
依靠 贵族
部民
私
有 地
田部 海部 锦造部 锻冶部
私有民
部民 (地位近似奴隶)
部民制是大和政权的经济基础
生活工作其中
奴隶制社会
二、大化改新——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建立与发展
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归纳大化改新的启示
1.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 2.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长处;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不能 一味的照抄照搬,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加以创新。 3.要重视人才,大力发展教育。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1课 古代日本》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1课古代日本》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1课古代日本》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
教材从日本列岛的自然环境入手,阐述了日本与中国大陆的密切联系。
接着,教材介绍了日本的大化改新,这是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性事件。
随后,教材讲述了日本封建社会的发展,包括庄园制度、武士阶级的形成以及日本封建时代的统治者——天皇和幕府将军。
最后,教材提到了日本对中国的借鉴和学习,以及日本走向近代化的历程。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他们对古代日本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日本与中国大陆的密切联系、大化改新、庄园制度等知识点产生疑问。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掌握日本与中国大陆的密切联系,理解大化改新、庄园制度等关键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本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的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日本与中国大陆的密切联系、大化改新、庄园制度、武士阶级的形成等知识点。
2.教学难点:大化改新的意义,庄园制度的运作机制,武士阶级的形成及其在日本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古代日本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日本列岛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思考日本与中国大陆的密切联系。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日本的大化改新,讨论大化改新对日本历史的影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庄园制度、武士阶级的形成等知识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精美课件
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人教部编版(2018)九年级 | 上册
依靠贵族 统治全国
最高统治者称“大王”
贵族 王室
私有民 地位近似于奴隶
拥有
私有领地
居民
以部的形式 组织生产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 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 “海部”,等等。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第四单元
新课导入
富士山
新课导入
东京天空树,是位于日本东京都墨田区的电波塔
新课导入
日本樱花
学习目标
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以及统一的大和政权; 2.掌握大化改新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武士集团的形成原因和幕府统治的发展。
新知讲解
一、6世纪前的日本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大和政权的统一 1)3世纪时,在本州中 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 制国家,叫“大和国”; 2)5世纪时,大和统一 了日本; 3)最高统治者:称 “大王”。
人教部编版(2018)九年级 | 上册
六七世纪时,日本社 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人教部编版(2018)九年级 | 上册
二、大化改新
人教部编版(2018)九年级 | 上册
材料一: 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
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
族,政局十分混乱。
人教部编版(2018)九年级 | 上册
一、6世纪前的日本
人教部编版(2018)九年级 | 上册
材料一:《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肯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 见云。”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精美课件
大化改新
背景
①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 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 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②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 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 位,年号大化。
大化改新
开始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 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 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相关史实:
日本孝德天皇参照起源于日本本土的政治 经济制度,又吸收了中国唐朝的政治经济 制度,于大化二年(公元646年)元旦,发布 《改新之诏》,实施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作用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 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相关史实:
大化改新是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经济、 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把氏族豪强改造成为 律令国家服务的官僚,大大削弱了他们的传统特权 ,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限制了为争 夺土地和人民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斗争,为经济和文 化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
幕府统治
武士道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 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知识拓展
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指以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 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 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 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 。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
武士道,发端于日本中世纪纷乱的内战中,消亡于第二次 世界大战正义的烈焰下。武士道精神越千年,生命力极端顽强 ,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六世纪前的日本
社会结构
①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 治全国。
相关史料:
大和国君主的正式称呼原本是“大王”,以后称“天皇”。据《日本书纪》 记载,中国隋炀帝时,日本在国书中首次在外交场合使用“天皇”一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日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与意义【教学难点】武士与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方式:(多媒体展示视频《日本国名称的由来》及现代日本国地图,使学生直观的了解日本的来由及日本的地理环境)多媒体展示视频《日本国名称的由来》,同学们先看视频,了解日本国名的由来。
再由老师介绍日本的地理环境,使学生了解日本的基本情况: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
进而抛出问题,你知道古代的日本是什么样的呢?那时候的中日关系如何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古代日本》,了解古代日本。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和中国隔海相邻,国名意为“日出之国”,领土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及72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37.8万平方公里。
主体民族为大和族,通用日语。
国旗为太阳旗,樱花为其国花。
图1 现代日本国地图(二)讲授新课:一、六世纪以前的日本方式:(多媒体展示以下三则史料,通过史料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日本与中国的往来。
并使用讲授法使学生了解日本由分散到统一的过程)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此处的“乐浪海”就是指现在的“日本海”。
1—2世纪时,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在东汉光武帝的时候,日本国王派遣使者来到洛阳,表示愿为臣藩,求汉朝皇帝赐名,汉以其人矮,遂赐“倭国”,其王又求汉王册封,光武帝又赐其为“倭奴王”。
并授赐“汉倭奴国王印”。
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记载:“旧百余国,汉朝有朝见者,今使所通三十国”。
在汉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曾与汉朝发生过“通使”关系。
据《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国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印绶。
当时在日本国的九州岛东北部有一个较大的王国叫作“邪马台国”(“邪马台”为日语音译,汉字读音“ye ma tai”,该词正是“大和”的日语读音,所以中国魏晋时期提到的邪马台国就是早期的大和国,但与后来统一日本的大和国有区别),下属30多个小国。
统治该国的女王称“卑弥呼”(早期的邪马台国以男子为王,由于2世纪末发生内乱,乃共立女子为王,名为卑弥呼。
以日本九州岛的东北部的邪马台之地为都,有弟帮助治理国家,此时的邪马台国实际是30余个倭人国家的盟主。
卑弥呼女王国对其他诸国有相对统治权)。
邪马台国与中国三国时代魏国通好,两国通过带方郡频繁往来。
文献记载,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卑弥呼派遣使者朝见魏帝曹睿,魏帝赐予卑弥呼刻有“亲魏倭王”的紫绶金印一枚。
此后,邪马台国派到魏戍带方郡的使节前后达4次。
魏国也曾两次遣使至邪马台国,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授以金印、紫绶,封其大臣为率善中郎将等职,并赐以锦绢、铜镜、珍珠等。
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邪马台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都有较大发展,且出现了文字的雏形。
据《宋书·倭国传》记载,刘宋顺帝升明二年(公元478年),大和倭王遣使上表:“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平海北九十五国。
”由此得知:5世纪时,大和国统一了日本。
公元3世纪以后,日本本州地区出现了一个较大的政权--大和国。
大和国原来局限于本州岛中部的大和地区。
在不断的扩张中,大和国逐渐占领邻近地区,领土越来越大。
5世纪时,这个国家已经统一了如今日本的大部分地区,今天的日本国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大和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最初被称为“大王”,后来称天皇。
如今日本的主体民族就是大和民族。
过渡:大和统治下的日本社会结构是什么样呢?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大和国家在扩张过程中,不断占有周围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并将其分配给皇室成员和大贵族。
大和国家把土地分为屯仓和田庄两部分,前者属于皇室,后者属于贵族。
同时劳动人民也被分成两部分,一小部分是奴隶,主要用于家内劳动,另一部分是部民,主要用于生产劳动。
部民是日本国家形成过程中的特殊现象。
在大和国家向外征服的过程中,一些归顺的部落和被征服的部落被集体安置下来,保留了原来的部落组织,在原有土地上继续生活,有许多仍保留着原来的原始血缘关系;此外还有一些专门从事专业生产的部,其劳动者也称作部民。
按照分类,从事农业生产的称作田部、米部,在手工业或其他行业从事生产的总称作品部,在品部内又按照行业的不同分为衣缝部、锻冶部等。
在大贵族田庄从事特殊劳动的部民是以其主人的氏命名的。
部民有自己的家庭和生产工具,可以有少量的家庭财产。
主人不得随意杀害或买卖部民,但可以象对待奴隶一样把他们作为礼物送给他人。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在当时,部民和奴隶大约占日本人口的一半以上。
在贵族和部民之间是大批平民,他们的地位由于财产的变化也在变化,时刻有沦为部民的危险。
多媒体图表展示日本统一的过程:1—2世纪时:日本有100多个小国3世纪:大和国兴起5世纪:大和国统一日本使用结构示意图展示大和统治下的日本社会结构:1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2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3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4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第一子目小结:1世纪前后日本出现奴隶制国家,1—2世纪时日本有100多个小国,3世纪大和国兴起,5世纪大和统一了日本,而早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公元前三世纪中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建立,由此对比,在六世纪以前,日本远远落后与中国。
那日本在之后又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下一部分内容:日本的“大化改新”。
二、大化改新(一)背景:方式:以讲授法为主,讲清大化改新与中国、新罗的关系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593年,圣德太子摄政后实行的推古改革,初步确立中央集权制和皇权中心思想,削弱了氏姓贵族奴隶主的保守势力。
但改革没有触动部民制,更未摧毁氏姓贵族势力。
圣德太子死后,外戚苏我氏专权,苏我虾夷、苏我入鹿父子排斥改革势力,杀死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皇子,另立天皇。
640年,圣德太子派到中国留学的高向玄理、留学僧南渊请安归国,他们带回唐朝的封建统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传授给皇室贵族,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不断剥削奴隶和部民,权势很大。
地方贵族反抗中央皇室,政局十分混乱,地方上势力最大的是苏我氏。
苏我氏掌握了大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在政治上也达到了势倾皇室的地步。
苏我氏总是把和自己血缘关系较深的皇子或皇女立为天皇,在日本历史上先于藤原氏首创外戚专权的政局。
苏我氏在执行自己的政治意图的过程中,随意翦除王族成员,圣德太子的儿子山背大兄王,就惨遭苏我氏的杀害。
此时的日本,统治阶级内讧严重,下层民众反抗激烈,政局动荡。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大兄皇子日益感到苏我氏骄横益甚,对皇室造成严重威胁。
但鉴于苏我氏的跋扈,只得忍辱负重,等待时机。
有一天,他在飞鸟法兴寺大规树上踢球。
不意鞋随球落。
这时一位有为之士拾鞋跪呈,中大兄皇子对跪敬接。
这位有为之士,便是大化改中发挥特殊作用的中臣镰足。
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结识以后,两人向留唐归来的南渊请安学习大唐的先进文化和制度,成为立场革新旧制度的改革派。
在7世纪中期的时候,日本以中臣镰足为代表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
按照中臣镰足的策划,他们首先成功地劝说了苏我氏一族中的苏我石川麻吕和宫廷警卫佐伯子麻吕,以及海犬养胜麻吕、稚犬养网田等人参加了自己的秘密同盟。
经过周密的准备,645年7月10日(皇极天皇4年6月12日)这天,皇极天皇在板盖宫大殿接见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的使者。
以皇极天皇和古人大兄皇子为首,苏我入鹿等朝臣均在殿上。
苏我石川麻吕代替三国使者宣读表文,准备行刺的佐伯子麻吕和稚犬养网田等隐藏在暗处,伺机动手。
中大兄皇子持长枪、镰足持箭,也暗中埋伏。
宣读表文的石川麻吕声音嘶哑,双手颤抖,苏我入鹿感到颇为惊异。
本应动手行刺的佐伯子麻吕也因恐慌而踌躇不前。
一时间,空气十分紧张。
中大兄皇子当机立断,挺身而出,冲入大殿,佐伯子麻吕等随后上,苏我入鹿当场被刺死。
皇极天皇在听到中大兄皇子的解释之后,默默不语,退入后宫。
645年7月11日(皇极天皇4年6月13日),苏我入鹿之父苏我虾夷见大势已去,焚宅自杀。
645年7月12日(皇极天皇4年6月14日),皇极天皇的同母弟轻皇子(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孝德天皇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化",取义于《尚书》中"施教化,大治天下"的意思。
)孝德天皇博中国典籍,对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了解很深,早已立志改革陈腐的政治。
646年(大化2年),新年伊始,孝德天皇发布了《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改革。
这些改革,后世称之为——大化改新。
②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新罗国的兴起(催化因素)我国西汉末年,即公元前一世纪后期时,朝鲜半岛上先后兴起了新罗、高句丽、百济三个国家。
从两汉时期开始,中间经过魏、晋、南北朝。
一直到隋、唐时期,这三个国家和我国都保持了文化交流的密切关系;7世纪,新罗开始与唐朝结盟。
新罗派大批留学生到长安学习。
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以新罗最多。
在唐朝影响下,新罗文化相当发达。
与中国的交流,带动了新罗经济文化的发展。
而且新罗把中国文化间接传往日本。
新罗的兴起进一步“刺激”了日本学习中国的强烈愿望。
(二)大化改新的时间、人物及内容。
方式:多媒体展示以下人物,使学生直观了解人物形象图2 :中臣镰足图3:孝德天皇①时间:646年;②人物:孝德天皇,年号大化;③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三)意义: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四)你能举例说明日本文化当中有哪些地方是学习中国的吗?图4:中日文字比较图图5:中日服饰比较图图6:中日货币比较图图7:中日中央官制比较图(五)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1、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2、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应当积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过渡: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社会又出现了怎样的情况?二、武士与武士集团(一)形成的原因: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