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古诗-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②独上兰舟。
③云中谁寄锦书来,④雁字回时,⑤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玉簟(dian电)秋:从竹席上感到了秋天的凉意。
玉簟,华贵的竹席,光泽如玉的竹席。
②罗裳:质地轻细的丝织的衣裳,一般指女子所用,但也可指男子衣物,如《黄庭内景经》:“同服紫衣,飞罗裳。
”③兰舟:即木兰舟。
因木兰的舟坚而且香,诗家遂以为舟的美称。
④锦书:即帛书。
锦是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这里是书信的美称。
相传鸿雁能传书信。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以系帛书。
”⑤雁字:雁群飞行时排成“一”字或“人”字,所以叫“雁字”。
【译文】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仅留一丝残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凉意,仿佛充满秋天的忧愁。
我轻轻地解下轻柔的丝裙,(换上秋装),孤独地登上美丽的兰舟。
南归的秋雁从云中掠过,却没有将锦书捎回,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满西楼。
容貌如鲜花一样容易凋零,青春象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头。
同样一种相思,化作两处的闲愁。
难以排遣的,是共同拥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刚离开紧蹙的眉头,却又到了烦乱的心头。
【集评】明·杨慎:“离情欲泪。
读此始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
”(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卷三)明·王世贞:“李易安:‘此情无计可消除,方下眉头,又上心头。
’可谓憔悴支离矣。
”(《弇州山人词评》)明·茅暎:“香弱脆溜,自是正宗。
”(《词的》卷三)明·张丑:“易安词稿一纸,乃清秘阁故物也,笔势清真可爱。
此词《漱玉集》中亦载,所谓离别曲者耶。
”(《清河书画舫》中集)明·李廷机:“此词颇尽离别之情。
语意飘逸,令人省目。
”(《草堂诗余评林》卷二)明·杨金:“惟锦书、雁字,不得将情传去,所以一种相思,眉间心头,在在难消。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
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
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
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
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李清照《一剪梅》全词翻译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全词翻译赏析李清照《一剪梅》全词翻译赏析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译文] 雁群排成整齐的队伍飞回来的时候,月亮正满照着西楼。
[出自]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裳”,古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
也泛指衣服。
玉簟:音diàn ,光华如玉的精美竹席。
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
相传雁能传书。
译文1: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自划着一叶兰舟。
天空中雁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译文2: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译文3:红荷瓣脱香退,竹席处处觉凉。
悄悄更换薄绸裳,独自驾船游荡。
云空遥望怀想,雁儿“人”字成行。
天晚盼不到雁传书,月光洒遍西楼上。
荷花空自飘零,流水空自流淌。
同一的刻骨相思,两处的肠断惆怅。
解开愁苦与悲伤,实在无法可想,才从眉头挥去,忽又袭来心上。
译文4: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仅留一丝残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凉意,仿佛充满秋天的忧愁。
我轻轻地解下轻柔的丝裙,(换上秋装)孤独地登上美丽的兰舟。
南归的秋雁从云中掠过,却没有将锦书捎回,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有恨谁人省清秋黯销魂——李清照《一剪梅》赏析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落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一剪梅》是易安词中的精品。
在这首词中,女词人以纤细灵活的笔触,抒写了缠绵隽永的相思之情,千百年以来,备受人们的推崇。
下面,我们一起来简析一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词的开篇,即交代了词人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日,解下罗裳,换上便装,要单独划着小船出游。
"红藕",即红色的荷花;"玉簟",是精致的竹席,既奇妙地点明白秋天的季节,又渲染出凉爽的气氛,使人想见:"红藕香残",一年又过,而词人仍旧形单影只,倍尝"人去席冷"之苦。
在此,词人不饰雕琢,只借助物象的选择和组合,就奇妙地将眼前景、心中情融为一体,显示出高卓的艺术敏感和表现力量。
此时,陷入离情别绪煎熬中的词人,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要借巡游以遣怀。
词中,"独"字回应着"轻",字,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离思别恨中那细腻缠绵的心灵,宛似涓涓细流,含蓄而又悠长,淡极却属隽永,平实之语,却感人尤深。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直承上句,但奇妙地将对象作了置换——词人不仅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正在思念着自己。
这里,"谁"事实上是暗指赵明诚;"锦书",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
词人舍去自己却言及对方,表达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
由于,假设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疑心,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定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那样的怨言。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鉴赏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鉴赏 《一剪梅 》是李清照 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 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 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剪梅·红藕香残 玉簟秋》原文鉴赏,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 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
鉴赏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 雪、 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 《两般秋雨庵随笔》 ), 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 廷焯 《白雨斋词话》 )。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 下半句“玉簟秋” 写室内之物, 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 《已 凉》诗)。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 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 肤间触觉, 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 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 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 所触之 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 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 后的思念。
词人独上兰舟, 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 偏起怀远之思。
这一句, 钩连上下。
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 写的是舟中所望、 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
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 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 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
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篇1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城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
“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
“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
要是把上旬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
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
李清照《一剪梅》翻译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翻译赏析李清照《一剪梅》翻译赏析《一剪梅》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词,重在写别后的相思之情。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清照《一剪梅》翻译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一剪梅北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历史背景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
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
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
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
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
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赏析一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荡气回肠的婉约词——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荡气回肠的婉约词——李清照《一剪梅》赏析《一剪梅》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下面是《一剪梅》诗词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富豪之家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去时,月八十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春草,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之下眉头,却上时心头。
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当作于年(北宋崇宁二年)的秋天。
“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实在是条极不吉祥的预言,像埃及金字塔里那条法老的诅咒,“谁要触动了我,谁就不得好死”那样,其应验之灵之准,使得她的一生,那任由沉浮的际遇,那难以自主的命运,果然脱不开“花自飘零”四字谶语。
李清照并作此词时,正芳龄二十,就是与赵明诚婚后的第三年。
花样年华,新婚燕尔,必须就是女人最出色的'岁月、然而,正是从这首词已经开始,被流水无人知晓拎往何方的飘零命运,也就已经开始了。
这位才女,其命运不济的一生,其不知所终的结局,既就是一个女人的悲剧,也就是一个文人的悲剧,更精确地说道,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无辜女诗人的悲剧。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至句“红藕香孤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孤”写下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下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至了写意促进作用。
全句设色温婉,意象文辞,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词人情怀。
意境夏日幽然,颇存有仙风灵气。
花开花落,既就是自然界现象,也就是悲欢离合的人事寓意;枕席生凉,既就是肌肤间触觉,也就是悲凉独处的内心体会。
起至句为全词订下了幽静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翻译赏析
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前言】
【注释】
①玉簟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②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
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
《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
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
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翻译】
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
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
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
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
这就是
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
李清照《一剪梅》诗词对照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诗词对照赏析李清照《一剪梅》诗词对照赏析引导语:《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红藕香残玉簟秋”,这是一首千古名词,下面我们来对照赏析一下这首词。
一剪梅作者: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诗词对照赏析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
“红藕”,即红色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
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
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
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
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
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
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
“红藕”,即粉色荷花。
“玉簟”,是指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表面上写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的意境。
下阕首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照应;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给人以心中有恨又无可奈何之感。
词的过片“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则直接抒发了别后两地相思之情。
它无限逼真地表现出天下少有的痴情人那种“吾爱汝至,汝违我意,虽万死不辞,甘受其苦”的情态,用笔略尽而意已趋无穷。
总的来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词,
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情感表达,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深深的思念和愁绪。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注释译文及作品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注释译文及作品赏析导读:一、作品原文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二、注释和译文:注释:①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②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
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
《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
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二、作品赏析文学赏析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红藕”,即红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它真实地表现了少妇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这两句的涵义,既不同于《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写湘夫人乘着桂舟来会湘君;也不同于张孝祥的《念奴娇》:“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写张泛舟在广阔的洞庭湖上的兴奋心情。而是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极何以出此?然而,它不过是象“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所以,她宕开一笔,写道: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显然,同是七个字,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怪不得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但这一句“精秀特绝”,却是事实,并非过誉。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
“红藕”,即粉红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
“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
“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
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赏析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赏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李清照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1、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竹席的美称,指光洁如玉的竹席。
这句指红色的荷花已经枯萎凋零,坐在竹席上可以感觉到秋天的凉意。
2、罗裳:锦罗制成的裙子。
3、兰舟:用木兰制成的华美小舟,后用作小舟的.美称。
任昉《述异记》卷下:“木兰川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
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
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
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
”4、锦书:指夫妻间诉说思念之情的书信。
前秦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之。
根据不同排序,可以读出许多首怀念远人的诗歌。
后代遂以“锦书”、“锦字”代指思念的书信。
5、雁字:大雁飞行时,排成“一”或“人”字,故称。
这里指信使,相传大雁能够传递书信。
据《汉书·苏武传》载:“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赏析: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就为相思怀人设置了一个凄艳哀婉的场景。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暗含对轻易别离、独自登程的怨苦之意。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三句,充满着热切的期待之情。
下片写别后的相思。
“花自飘零水自流”,别离已成事实,令人深感无奈。
丈夫应该也是如此,所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对丈夫的理解,更增添了思念之情。
相思之情从外在的“眉头”深入到内心的深处,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解脱了。
这首词将一位沉湎于夫妻恩爱中独守空闺备受相思折磨的妻子的心理刻画得细腻入微,语言自然流畅,清丽俊爽,明白的叙述中包蕴了无尽的情思。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2. 作者简介
2.1 李清照简介
02
01
1. 李清照(1084年3月13 日—约1155年),号易安 居士,北宋著名女词人, 以词著称。她的一生经历 了北宋末年的动荡时期, 丈夫赵明诚早逝后,她独 自承担起抚养子女的重任 。
2. 李清照的词作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她的词风独 特,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她的词作主题丰富多样 ,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也有对人生百态的思考 ,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 的忧虑。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目 录
诗词赏析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1. 诗词赏析
1.1 诗词释义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罗裳:丝织的衣服。 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古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03
3. 李清照的词作在文学史 上具有重要地位,她被誉为 “词坛绝唱”,对后世影响 深远。她的作品如《如梦令 》、《声声慢》等,至今仍 为人们传颂,成为中国古典 诗词的瑰宝。
2.2 李清照的创作风格
李清照的词作以其清新、婉约、柔美的艺术风格而著称。她的词作多描绘爱情、离 别、怀古等主题,以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音韵展现了女性独特的情感世界。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文言文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1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这首词是李清照用多情娟丽之笔书写的浪漫情怀,再现了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缱绻思绪。
这首词从思想上来说,首先体现了夫妻人格上平等,是一对恩爱夫妻的相思之情。
这与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婚姻家庭观念背道而驰。
这一点,在词中有深情的表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
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或者赵明诚有二心,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
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
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
爱情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真爱不分阶级地位,没有金钱世俗名利夹杂,否则,就不叫爱情。
这是我们现代人对爱情的诠释。
古往今来,爱情是超越时空和阶级限制的。
在封建社会里,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从一而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情平等。
但李清照是幸运的,和他的丈夫两相恩爱,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在封建社会是极其少有的。
像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也极为鲜见。
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其次,这首词也体现了李清照感情的自我封闭,不能向外人诉说的孤独哀愁。
女子写离愁别绪的诗
女子写离愁别绪的诗原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衍生注释:“红藕香残”指荷花凋谢,“玉簟秋”指竹席已有秋意。
“锦书”指书信。
二、赏析:这首词笔调清新,风格细腻,情感真挚。
上阕通过描绘秋景,独上兰舟等画面,烘托出孤独寂寞的氛围。
下阕以花自飘零、水自流来象征相思之情的无奈,“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更是将愁绪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
三、作者介绍: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她的词作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四、运用片段:“哎呀,就像李清照笔下‘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我和他分隔两地,我在这头思念着他,他在那头是否也同样牵挂着我?这种相思之苦,真真是无计可消除啊!”原文:《武陵春·春晚》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一、衍生注释:“尘香”指落花化为尘土,仍有香气残留。
“物是人非”指景物依旧,人事已变。
二、赏析:此词上阕描写暮春景色,以及作者内心的愁苦。
“欲语泪先流”将悲伤的情绪表现得极为生动。
下阕写想去双溪泛舟排遣忧愁,却又担心小船载不动这重重愁绪,构思巧妙,富有感染力。
三、作者介绍:李清照,她的词语言优美,情感细腻,在词坛有着重要的地位。
四、运用片段:“最近心情低落,如同李清照所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事,都让我感到无比疲惫,这满心的忧愁,又该如何安放?”原文:《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古诗-赏
析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
“红藕”,即粉红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
“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
“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
正因为是“轻”,
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
“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
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
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
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
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
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
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
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
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
“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
这和李煜《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总之,《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
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