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合集下载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总论1、《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经王叔和整理,比较通行的为宋版本2、全书共十卷,《伤寒论》的撰写体例,基本以条文形式撰写3、伤寒:广义伤寒。

是一切外感伤寒的总称;狭义伤寒,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

伤寒论指广义的伤寒4、《伤寒论》的学术价值:⑴主要体现在临床⑵确立治法治则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凡由于风寒外邪侵袭,先中皮毛肌表,出现一系列营卫失调的脉证,称为太阳病,太阳病有中风、伤寒、温病之分2、脉阴阳俱紧:阴阳指寸尺而言,即寸关尺均现浮紧之象3、行其经尽:经,指阶段、过程,即六天为一经,古人以此作为观察外感病发展变化的依据,行其经尽,指第六天终了4、再经:病情进入第二个过程5、外证:相对里证而言,此指表证6、酒客:平素嗜好饮酒的人7、合病:即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8、淋家:淋,指小便淋漓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之证。

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9、疮家:指久患疮疡的患者10、清便欲自可:清,作动词,即排便之意.欲,如常之意。

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11、项背强几几:几几,有拘谨,不柔和之意。

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谨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12、喘家:素有气喘之人13、微寒:做脉微而恶寒解14、筋惕肉瞤:指筋肉跳动15、噎:指咽喉部位有气逆阻塞感16、坏病:即变证。

指因失治误治而致病症发生变化,以病情复杂,疑似难辨而得名17、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18、虚烦:指无形邪热郁扰胸膈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是与有形实邪相对而言19、叉手自冒心:冒,覆盖。

叉手自冒心,指患者双手交叉覆盖按捺在自己的心胸部位20、甘澜水:又名劳水21、头眩:头晕目眩22、身瞤动:身体筋肉跳动23、振振欲擗地:振振,动摇貌。

擗,通僻,扑倒。

振振欲擗地,形容身体站立不稳,摇摇欲倒的样子24、脚挛急:脚,小腿。

指小腿筋肉痉挛拘急,伸展不利25、消渴:指口渴饮水,饮不解渴的症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26、白饮:即米汤水27、烦渴:指口渴难忍28、水逆:指宿水内停,拒纳新水,水入即吐。

伤寒论方歌整理

伤寒论方歌整理
奔豚病 桂枝加桂汤 桂枝汤加桂枝二两 奔豚汤 奔豚汤中归芩草,二根芎夏生姜芍。肝郁化热气冲胸,降逆止痛清热良。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胸痹心痛短气病 瓜蒌薤白白酒汤 瓜蒌薤白半夏汤 乌头赤石脂丸 温阳乌头石脂丸,附姜椒入逐阴寒。心背彻背脉沉紧,形寒肢逆怎缠绵。 薏苡附子汤 茯苓杏仁甘草汤 橘皮枳实生姜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厚蒌合治胸痹方。胸阳不振痰气结,通阳散结效非常。 人参汤 即理中汤方 桂枝生姜枳实汤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理中丸 理中参术草干姜,温中健脾基础方。中阳不足痛呕逆,丸汤两用暖脾阳。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食入即吐是何因,胃热脾虚两相拼。温脾干姜人参共,清胃黄连与黄芩。 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用芩归,天冬桂苓草姜随。石膏白术芍知母,清热养阴用葳蕤。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从。清补气津又和胃,余热耗伤气津用。 牡蛎泽泻散 牡蛎泽泻散,瓜蒌商路根。蜀漆葶苈子,捣末海藻均。 枳实栀子豉汤
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除风湿,生姜大枣甘草同。身痛转难脉虚涩,祛邪莫忘和中宫。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桂枝去桂加术汤,附姜枣甘合成方。阳虚痹证偏于湿,脉虚而涩体烦僵。 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主何,骨节烦痛伸不得。温阳散寒除湿去,煎加术桂起沉疴。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白虎汤 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猪苓汤 猪苓汤内有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小便不利兼烦渴,滋阴利水证自平。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功在清热与利湿。 栀子柏皮汤 伤寒栀子柏皮汤,湿热熏蒸肝胆伤。煎加甘草和中气,清热利湿善退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小豆汤,杏仁大枣生梓姜。甘草燎水同煎服,风水夹寒及发黄。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1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 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007)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 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 008)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009)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010)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 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 髓也。(011)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 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012)
8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 甘草各四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消半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 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 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 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 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
5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 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 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 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 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讝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029)

往来寒热怎样治疗?

往来寒热怎样治疗?

往来寒热怎样治疗?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往来寒热的治疗方法,治疗往来寒热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往来寒热应该吃什么药。

*往来寒热怎么治疗?
*一、中医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类证活人书》卷八:“往来寒热有三证,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有表证而往来寒热者,用小柴胡汤也;有里证而往来寒热者,大柴胡也;已表或已下而往来寒热者,皆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也。

”《伤寒发微论·论伤寒七十二证候》:“寒热往来,此证有三。

一者中风证,小柴胡汤;二者热入血室证,刺期门;三者状如温疟,黄龙汤证。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往来寒热怎么治疗,往来寒热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往来寒热方面的知识,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往来寒热”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少阳病类方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少阳病类方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少阳病类方少阳病类方主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辅纲:1)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

2)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3)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少阳病类方证1,小柴胡汤方证:1)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2)无论伤寒或中风,有柴胡证,但见四主证之一便是,不必悉具。

3)太阳病,脉浮细,嗜卧而胸闷胁痛者。

4)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5)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如疟状者。

6)阳明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布去者。

7)呕而发热者。

8)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9)伤寒差后更发热者。

10)诸黄腹痛而呕者。

11)妇人产后痉,郁冒,大便难而呕不能食者。

12)四肢苦烦而头痛者。

附:常用加味方1)加石膏,小柴胡汤证而口干舌燥者用之;外感表解而热不退者多见本方证;发热不欲食而口苦,头痛者;肺炎汗出而喘,若有柴胡证不可考虑麻杏石甘汤,宜本方,小儿多见,如腮腺炎,淋巴腺炎,乳腺炎,睾丸炎。

2)加桔梗汤,小柴胡证而见咽痛或排痰困难者。

若口干舌燥加石膏。

3)加陈皮,小柴胡汤证而哕逆或干咳频作者。

4)加芍药,小柴胡汤证而腹挛急痛者。

5)加吴茱萸汤:见两证相合者。

6)加苓术:小柴胡汤证见大便溏或身浮肿而小便不利者。

7)加茵陈:小柴胡汤证见胸胁满而烦,小便黄赤者。

2.柴胡半夏瓜蒌汤方证:小柴胡方证不呕而渴明显者(少阳阳明)3.柴胡桂枝汤方证:小柴胡汤证与桂枝汤证并见。

(太阳少阳)4.四逆散方证:胸胁苦满,或腹痛,大便溏泻者(少阳)5.泽漆汤证:咳喘吐黄痰,口渴浮肿者。

(少阳阳明)6.黄芩汤方证:发热腹泻腹痛者(少阳阳明)7.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证:黄芩汤证又见恶心,呕吐者(太阴少阳阳明)8.当归散方证:当归芍药散证腹痛轻,妊娠血虚有热者。

汉传中医伤寒论类编补遗-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

汉传中医伤寒论类编补遗-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 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阳明上焦里实的结胸: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 “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18.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 必胸下结硬。(宋273) 附: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下之益甚,腹时自痛,胸下结坚。 (《脉经》)
修正为: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腹时自痛,自利,胸下结坚,下之益甚。
寒能生胀---腹满 中下焦寒,水饮不能化,它就不能消化了,胃中寒不能食了---食不下 饮气上凌就呕吐---呕吐 水饮盛,内寒不能气化,就下流,水性润下,满肚子都是水饮,它要拉肚 子,并且逐渐加重,止不住---自利 寒主收引,经脉气血不通,就时时腹痛,拉的时候疼的厉害些,不拉时候 绵绵而痛,得热则舒---腹时自痛 水饮虚寒加重而上逆心胸,阻于心下,就会出现胸下结坚---胸下结坚
111.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 胡汤主之。(宋99)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80克) 黄芩(三两 30克) 人参(三两 30克) 半夏(洗,半 升 40克) 甘草(炙 三两 30克) 生姜(切,三两 30克)大枣(擘,十二 枚 20克)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 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 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 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 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 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伤寒论22篇内容

伤寒论22篇内容

《伤寒论》22篇内容如下:1.辨脉法和平脉法。

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

2.伤寒例。

主要总论六经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的一般规律。

3.辨痓湿暍脉证。

主要论述痉湿暍的证治。

4.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论述太阳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5.阳明病脉证并治中。

论述阳明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6.少阳病脉证并治下。

论述少阳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7.太阴病脉证并治。

论述太阴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8.少阴病脉证并治。

论述少阴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9.厥阴病脉证并治。

论述厥阴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10.霍乱病脉证并治。

主要论述霍乱的证治。

11.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主要论述阴阳易和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

12.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不宜发汗的各种情况和脉证,以及误汗后的变证和救治方法。

13.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可以发汗的疾病脉证,以及发汗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4.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发汗后的变证和救治方法,以及发汗不当导致的各种后果。

15.辨不可吐:主要论述了不宜使用吐法的各种情况和脉证,以及误吐后的变证和救治方法。

16.辨可吐:主要论述了可以使用吐法的疾病脉证,以及吐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7.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不宜使用下法的各种情况和脉证,以及误下后的变证和救治方法。

18.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可以使用下法的疾病脉证,以及下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9.太阳病类辨:主要论述了太阳病的分类、辨证和治疗。

20.阳明病类辨:主要论述了阳明病的分类、辨证和治疗。

21.少阳病类辨:主要论述了少阳病的分类、辨证和治疗。

22.太阴病类辨:主要论述了太阴病的分类、辨证和治疗。

以上是《伤寒论》22篇的全部内容,涵盖了中医伤寒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少阳病辨证纲要一;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二,少阳病治禁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4】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

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5】第二节;少阳病证一,小柴胡汤证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柴胡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升,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渣重煎有奇能。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邪下。

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

嘿嘿不欲饮食。

脏腑相连,其痛必下。

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小柴胡汤主之。

服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7】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寒热往来,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266】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99】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疼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1】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29】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0】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

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

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

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

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8】二,小柴胡汤禁例。

伤寒论120条

伤寒论120条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癇,时瘛瘲,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髄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髄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涩涩恶寒,析析恶风,夕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6上)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夕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伤寒论(4.1.5)--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例题

伤寒论(4.1.5)--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例题

伤寒论第四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例题一.选择题(一)A1型题1.小柴胡汤原方中,重用达半斤的药是:A.柴胡 B.黃芩 C.柴胡、黃芩 D.半夏 E. 柴胡、半夏答案:E。

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小柴胡湯组方特点的掌握。

(二)A2型题1.患者,女,42岁。

素体较弱,受凉感冒后,出现身热不高,惡风,手足温温发热,口干渴,項强连頸,胁下微胀满,脉弦,临床最佳的治疗选择是:A.桂枝加葛根汤 B.五苓散 C.桂枝汤加柴胡 D.小柴胡汤 E.先与桂枝汤,后与小柴胡汤答案:D。

答案分析:此题描述与第(99)条吻合,属三阳兼证,故用小柴胡汤,中取少阳和解、以兼顾表里之法。

(三)B型题A.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B.真武汤 C.白虎汤 D.小柴胡汤 E.大青龙汤1.身重,发热烦渴,汗出腹满者,宜用:2.身重,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者,宜用:答案1:C。

答案2:A。

分析:此题审察对不同汤证身重辨证的掌握。

(四)X型题1.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中,反映其水饮内停的主要表现有:A.胸胁满微结 B.往来寒热 C.小便不利而渴 D.不呕 E.但头汗出答案: ABCDE。

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原文(147)条少阳兼饮结证基本证候的掌握。

二.非选择题(一)名词解释题1.往来寒热。

答案: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二)填空题1.婦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______有时,______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疟狀,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4)答案:發作,經水。

(三)判断说明题1.大柴胡汤证既可有大便难,也可有下利。

答案:正确。

大柴胡汤证大便异常的机理是少阳阳明并病,气滞而热壅肠间,若少阳热气壅阻较甚,影响阳明腑气不降则大便难,若少阳热气下迫肠间,以致迫津下泄,则反下利,但其利必污浊臭秽,下利不爽。

(四)简答题1.少阳病坏病是如何产生的?有何特点?处理原则如何?答案:少阳病误用汗、吐、下、温针之法,导致正虚邪犯所致。

由于少阳病机复杂,故变证变化多端,然仍应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的原则处理。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63条(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63条(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足少阳胆经也。

《内经》曰∶有病口苦者,名曰胆瘅。

《甲乙经》曰∶胆者中精之府,五脏取决于胆,咽为之使。

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

少阳受邪,故口苦、咽干、目眩。

清·吴谦《医宗金鉴》【 注 】少阳者,胆经也。

其脉起于目锐眦,从耳后入耳中,挟咽出颐颔中。

邪伤其经,故口苦、咽干、目眩也。

口苦者,热蒸胆气上溢也;咽干者,热耗其津液也;目眩者,热熏眼发黑也。

此揭中风、伤寒邪传少阳之总纲,凡篇中称少阳中风、伤寒者,即具此证之谓也。

【 集注 】林澜 曰:论中言少阳病,胸痛耳聋,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胸痞,半表半里之证详矣。

此何以曰:口苦咽干目眩也?大抵病于经络者,此篇诸条已悉之矣,若胆热府自病,则又必有此证也。

沈明宗 曰:此虽少阳总证,然偏里矣。

少阳主胆,其脉循络于耳,故胸痛而耳聋。

仲景另出手眼,以补口苦、咽干、目眩之里证,乃括少阳风伤卫、寒伤荣,风寒两伤而言也。

吴人驹曰:少阳者,一阳也。

少阳之上,相火主之。

若从火化,火盛则干,故口苦咽干也。

少阳属木,木主肝,肝主目,故病则目眩也。

魏荔彤 曰:胆府与少阳经为表里,而非半表半里之谓。

半表者,对太阳之全表言;半里者,对太阴之全里言,故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总以经络之界为言。

又曰:经中所谓不必悉具者,指或中余证,而少阳经胆府之主病,未有不悉具而遽可指为少阳病成者。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太阳主表,头项强痛为提纲。

阳明主里,胃家实为提纲。

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奇而至当也。

盖口、咽、目三者,不可谓之表,又不可谓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所谓半表半里也。

三者能开能阖,开之可见,阖之不见,恰合枢机之象,故两目为少阳经络出入之地。

伤寒论方歌整理

伤寒论方歌整理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桂枝汤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出。

桂枝汤以治表虚,加来此味妙相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太阳未解又复下,气陷于里喘饮发。

桂枝汤入为解表,再加杏朴效可夸。

桂枝附子汤太阳过汗漏漫漫,肢急常愁屈伸难。

尚有尿难又恶风,桂枝加附一枚安。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汤去芍药方,解肌散邪又温阳。

胸阳不足证宜用,胸闷胸满气短良。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加附汤,温阳并同解表良。

胸阳虚弱亦堪治,临床证用在变通。

桂枝新加汤汗后身疼脉沉迟,痛本阴凝气不支。

姜芍人参三味入,桂枝新加建奇功。

麻黄汤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葛根汤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

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无麻黄。

大青龙汤表寒里热大青龙,麻桂杏甘姜枣同。

再加石膏除烦热,解表清里有奇功。

小青龙汤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建奇功。

桂枝麻黄各半汤面热身痒感虽轻,小汗轻施顾卫营。

麻杏桂芍姜枣草,减之各半定方名。

桂枝二麻黄一汤汗出不彻邪还袭,如疟频来时翕翕。

桂枝汤二一麻黄,表后脉洪为病吉。

桂枝二越婢一汤热多寒少脉微弱,略除寒兮多治热。

桂麻芍膏姜枣草,桂枝越婢善裁度。

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下后心烦又腹满,胃中有热卧不安。

苦寒栀子畅胸膈,枳实消痞厚朴宽。

栀子干姜汤误下阴阳两受伤,干姜栀子合成方。

苦能泄热解烦满,辛以驱寒并复阳。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芩连甘草伍,用时先将葛根煮。

内清肠胃外解表,协热下利喘汗除。

桂枝甘草汤温煦桂枝甘草汤,虚悸寻源在心阳。

心下悸动按之止,形寒脉弱服之康。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牡汤,虚烦恰因心阳伤。

心悸心烦与汗出,温补安神效显彰。

桂枝救逆汤火劫惊狂卧不安,心悸脉浮阳散乱。

桂枝去芍名救逆,蜀漆龙牡应效验。

古诗伤寒论翻译赏析

古诗伤寒论翻译赏析

古诗伤寒论翻译赏析《伤寒论》,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着。

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

张仲景原着《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但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

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后,于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

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orG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

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

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伤寒论》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伤寒论》少阳病证临床治疗体会

《伤寒论》少阳病证临床治疗体会

病应以和解表里为主 , 不可使 用汗、 下法, 吐、 并列举 了发热 、 咳嗽 、 腹痛 、 心悸怔忡、 月经不调等症状的临
床 治疗 医案 。
关键 词 : 阳病 证 ; 寒论 ; 少 伤 临床 治疗
中图分类 号 :2 22 R 2 .
文 献标识 码 : B
文章编 号 :02— 46 20 )3—05 10 20 (0 8 0 0 2—0 2
张仲景《 伤寒论》 中的小柴胡汤是和解少 阳, 疏利 枢机 的主要方 剂 , 由柴胡 、 黄芩 、 人参 、 夏 、 甘草 、 半 炙 生 姜、 大枣等药物组成。其组方严谨 , 配伍得 当, 药少效
作 者 简 介 : 维 娜 (9 4一) 女 , 主 任 医 师 , 主 要 从 事 中 医 治 疗 内 曹 15 , 副 现
维普资讯 Βιβλιοθήκη 中 ・医 药


20 0 8年第 2 5卷第 4期
V 1 2 No 4, 0 8 o . 5, . 2 0
5 2・
I f r t n Ol r d t n l i e e Me i ie n omai i T a i o a n s dc n o i Ch
《 伤寒论》 阳病证 临床 治疗体会 少
曹维娜 黄 克江 ,
(. 1 哈尔滨 市第 九医 院 , 黑龙 江

哈尔 滨
100 ;. 50 12 黑龙 江 中医药 大学 附属二 院 , 龙江 黑
哈 尔滨
100 ) 50 1
要 : 伤 寒论》中记 载 : 伤 寒 中风 , 柴 胡证 , 见一 证便是 , 《 “ 有 但 不必 悉具。 笔 者通过 临床 实践 认 为 , ” 本
科、 妇科疾病的临床研究 。

中医学《伤寒论选读》-各章自测题及答案

中医学《伤寒论选读》-各章自测题及答案

绪论一、单选题1、《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时期。

①先秦②西汉末年③东汉末年④南北朝2、最早整理编次《伤寒杂病论》的是()①王叔和②林亿③庞安时④方有执二、填空题1、第一个校定《伤寒论》的人是。

第一本逐条注解《伤寒论》的书是的。

2、伤寒六经辨证体系以为纲,以为目。

3、三阳病的治疗以为主,三阴病的治疗以为主。

三、名词解释1、越经传2、直中3、两感4、并病四、问答题1、试述中医“伤寒”的广义和狭义概念。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一、单选题1、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证的鉴别要点是()。

①发热与否②汗出与否③头痛与否④恶寒与否2、服桂枝汤,仍出现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当用()治疗。

①桂枝汤②桂枝加附子汤③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④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二、多选题(选择两项或两项以上正确答案)1、伤寒发生传变,出现的症状有()()()()()。

①脉数急②脉静③发热不恶寒④颇欲吐⑤躁烦2、病人身大寒,反不欲得衣,属于()()()()()。

①真热假寒②真寒假热③外寒内热④“热在皮肤,寒在骨髓”⑤“寒在皮肤,热在骨髓”3、太阳病治疗后,出现哪些症状仍可用桂枝汤治疗?()()()()()①漏汗不止②大汗出,脉洪大③气上冲④反烦不解⑤脉促胸满三、填空题1、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

2、太阳病,头痛,,,恶风,桂枝汤主之。

3、喘家作,桂枝汤加、佳。

4、坏病的治疗原则是。

5、服桂枝汤,大汗出后,,脉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四、名词解释1、坏病2、痸(瘛)瘲3、阳浮而阴弱五、问答题1、桂枝汤的煎服法和药后护理有哪些特点?2、三种太阳病轻证的症状和病机有何不同?如何治疗?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一、单选题1、太阳病,十日以去,脉但浮,与()。

①桂枝汤②麻黄汤③小青龙汤④小柴胡汤2、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者,与()。

①承气汤②麻黄汤③桂枝汤④柴胡汤3、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中,厚朴与人参的用药比例为()。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原文及翻译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原文及翻译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

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文言文翻译;少阳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苦,咽喉干燥,头目昏眩。

少阳感受风邪,耳聋听不到声音,眼睛发红,胸中满闷而烦躁不安。

不可用吐法或下法治疗。

如果误用吐法或下法,就会出现心悸不宁及惊恐不安的变证。

外感病,脉象弦细,头痛发热的,是证属少阳。

少阳病不能用发汗法治疗,误发其汗,损伤津液,津伤胃燥,邪传阳明,就会出现谵语。

如果通过治疗,胃气得以调和,就会痊愈;如果胃气不和,就会出现烦躁、心悸的变证。

原患太阳病,没有解除,病邪传入少阳,出现胁下痞硬胀满,干呕,不能进食,发热怕冷交替而作,如果没有使用涌吐或攻下法,而见脉沉紧的,可用小柴胡汤治疗。

假如已经使用涌吐、泻下、发汗、温针等治法,柴胡证已解,而见谵语的,这是坏病。

应该详审其误治之因,详查演变为何种症候,然后随证选用适当的方法治疗。

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同时俱病,其脉浮大而弦直,只想睡眠,眼睛闭合就会出汗。

外感病六七天,表热已不显,却见病人躁烦不安的,这是表邪传里的缘故。

外感病第三天,邪气已传尽三阳经,应当传入三阴经。

此时,如果病人反而能够饮食而不呕吐的,这是邪气没有传入三阴经。

外感病第三天,病在少阳,如果脉象小的,是邪气已衰,疾病将要痊愈的征象。

少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早晨3时到9时之间。

伤寒论的辨病、辨证、辨治

伤寒论的辨病、辨证、辨治

伤寒论的辨病、辨证、辨治伤寒论的辨病、辨证、辨治徐小丽LittleLily2021-03-05 19:28:00新朋友点击关注↑↑↑,老朋友请点赞转发(*´゚∀゚`)ノ学习《伤寒论》书,首先要学习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这对于临床诊断与治疗思维起到决定性作用。

看书中'辨XXX病脉证并治',虽然了了六个字,却把在临床的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都说了出来,仲景虽然没有专篇论述,但把深层的含义包含在普通的言语之中。

张仲景的辨证论治分为三部分,大致为:辨病----辩证---辨治三个方面,但是有的条文也没有按照这个规律,那是针对一些简单的容易辨别的疾病,或在主证的基础上的一个兼证,采取的另外一个治疗方法。

现在针对大致的条文来做一简述。

一。

辨病辨病是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首先辨别出这个病的病证是在哪个范围,来确定当前这些症状中属于什么病。

张仲景根据自然规律与人体的结合,分析出人体的六种不同位置与功能,完全合乎自然规律,结合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形成了六病学说,分别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至于病位另外专篇论述,在此大致说说,以便理解。

太阳病是病位在全身的皮表,由心肺的气血来供养,而达到抵御外邪的作用。

阳明病为人体的内通道--胃肠道,其从口到肛门均属于阳明的范围。

与皮表正相反,因而分为表里。

太阳对外,阳明对内。

少阳病的病位可涉及全身,为元气运行的道路,由阴而生,上达于阳,类似于人体的静脉神经(动脉神经为卫气的循行)。

在人体局部为肝胆的调节。

太阴病的病位在胃肠道,但是他的作用为吸收与运化水谷精微。

也就说胃肠道虽为阳明,但是阳明只是储存水谷,而吸收与运化属于太阴的范围。

少阴病的病位在腹部,局部为在肾与膀胱,但是结合功能是在全身的血脉中的包含者,如同地球的吸引力,虽在土中,但是却表现在地球的外部各个方面。

厥阴病主脉,其病位有两个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上面的通阳,下面的起阴,交通阴阳,相互交接。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LT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伤寒杂病论序(张机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足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势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

相对须臾,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序伤寒杂病论序(桂林左德序)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余者或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与吾所脏者较,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或为叔和所篡乱,或疑为宋人所增删,聚讼纷如,各执其说;然考晋时尚无刊本,犹是传抄,唐末宋初始易传抄为刊刻,遂称易简,以此言之,则坊间所刊者,不但非汉时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病是外邪侵犯少阳, 出现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为主证的疾病。

病机:胆气内郁,三焦失枢病位:半表半里病性:热证少阳病治则:和解少阳代表方:小柴胡汤兼夹证:随证加减第一节少阳病辨证纲要一、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邪在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火气为病”火胜则苦,胆气上逆——-口苦灼伤津液——-咽干循经上扰清窍——-目眩二、少阳病治禁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提要】论少阳中风证的症状、治禁及误治后的变证。

足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走于耳中,下胸中,贯膈;手少阳之脉上耳后,人耳中,出耳前,止于目锐眦,其支者布胸中,络心包,下膈。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

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5)【提要】论少阳病禁用汗法以及误汗后的变证与转归。

第二节少阳病本证一、小柴胡汤证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少阳病的证治病程:五六日往来寒热——正邪分争,邪胜则寒,正胜则热胸胁苦满——少阳经气不利神情默默——肝胆气郁,疏泄失职心烦——胆郁,胆热扰心不欲饮食——胆热胃虚,胃气上逆喜呕——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或然证:胸中烦而不呕——痰热结聚于胸渴——津液不足腹中痛——脾虚肝旺胁下痞硬——水饮结聚于胸胁心下悸,小便不利——水饮停留,影响及心不渴,身有微热——表证仍在咳——寒饮伤肺处理:小柴胡汤随证加减【辨治要点】病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主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

治法:和解少阳,调达枢机。

方用小柴胡汤。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博,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7)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266)【提要】论少阳病的证治。

少阳病的发病机制与转归阳明的证治(97)病因: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论发病病理: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部位结果: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脏腑经络密切相联,病邪较重所致之症治疗:小柴胡汤药后反应:渴者——病转阳明处理:以法治之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汤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101)【提要】论小柴胡汤的运用原则及柴胡证误下后的证治与机转。

伤寒或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四大主证之一)——说明证情的不典型性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说明病程的曲折性复与柴胡汤——再与小柴胡汤药后反应:蒸蒸而战,却复发热汗出而解——战汗伤寒四五日,身热恶寒,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99)【提要】论三阳证见,治从少阳之法。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提要】论少阳兼里虚寒证,治宜先补后和之法。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29)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0)【提要】辨阳明病柴胡证未罢的证治。

以下各种发热,不适合用小柴胡汤的是()A.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者B.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C.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D.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E.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陽去入阴,属里证,不用小柴胡汤。

第三节少阳病兼变证一、少阳病变证治则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267)【提要】论少阳病误治后的变证与治则。

二、柴胡桂枝汤证(柴胡汤与桂枝汤各半量合方)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46)【提要】论少阳兼太阳表证的证治——太阳少阳并病。

【辨治要点】病机:邪犯少阳,太阳表证未解。

主症:发热,微恶风寒,肢节烦疼,微呕,胸胁心下微满,伴有舌苔薄白,脉浮弦。

治法:和解少阳,兼以解表。

方用柴胡桂枝汤。

三、大柴胡汤证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3)【提要】论少阳病兼阳明里实的证治。

呕不止——少阳枢机不利,胆热犯胃扰心郁郁微烦——少阳气郁,热扰心神心下急(胸胁苦满之甚)——邪入阳明,胃热结聚,气机阻滞(可见不大便)病机:少阳枢机不利,阳明腑实结聚。

主症: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急或痞硬,大便秘结或下利臭秽不爽,伴见小便色黄,舌红苔黄少津,脉弦数治法:和解少阳攻下里实—----大柴胡汤方义: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和解少阳大黄、枳实—----泻阳明里实芍药—----益阴和营,缓急止痛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165)提要:论少阳兼里实证治分析:发热汗出不解——邪热内传阳明心中痞硬——胃热气机壅滞呕吐——胆热犯胃下利——燥屎内结,热结旁流大柴胡汤证也可出现下利,其机理是()A.湿热下注B.少阳兼阳明,壅热迫津下泄C.胆气下迫D.阳明燥结,热结旁流E.气机下陷,清阳不升『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大柴胡汤证也可出现下利,其机理是阳明燥结,热结旁流。

四、柴胡加芒硝汤证(小柴胡汤加芒硝)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

潮热者,实也。

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04)【提要】论少阳病兼阳明里实误下后的证治。

【辨治要点】病机:邪犯少阳,兼阳明里实,燥热较甚,正气偏虚。

主症: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伴有下后微利。

治法:和解少阳,泻热去实。

方用柴胡加芒硝汤。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口渴——三焦气化失司,津不上承,胆火灼津不呕——邪在胸胁而胃气尚和【提要】论少阳病兼水饮内结的证治。

【辨治要点】病机: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

主症: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

治法:和解少阳,温化水饮。

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方义】柴胡桂枝干姜汤即小柴胡汤去半夏、人参、生姜、大枣,加桂枝、干姜、瓜蒌根、牡蛎而成。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出现小便不利而渴的原因是()A.上热下寒B.上火下水C.胃热脾寒D.三焦决渎失职,水饮内结E.膀胱气化不利『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出现小便不利而渴的原因是三焦决渎失职,水饮内结。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砺汤主之。

(107)【提要】论少阳邪气弥漫,烦惊谵语的证治。

一身尽重——阳气内郁,不得通达,经气壅滞【方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由小柴胡汤去甘草,加龙骨、牡蛎、桂枝、茯苓、铅丹、大黄而成。

【辨治要点】病机:邪犯少阳,弥漫三焦,表里俱病,虚实互见。

主症:胸胁苦满,心烦,心悸,惊惧不安,谵语,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治法: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

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七、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提要】论少阳郁热内迫阳明下利或呕的证治。

【方义】黄芩汤药仅四味,方中黄芩苦寒,清泻少阳郁热,治肠澼下利;芍药酸苦微寒,坚阴止利,并于土中伐木而缓急止痛;甘草、大枣益气和中,厚土以御木。

本方是治疗热利的祖方。

【辨治要点】病机:少阳邪热内迫阳明,胃肠升降功能失职。

主症:下利灼肛,或下利黏腻而不爽,有热臭气,甚则里急后重,腹痛,或见呕吐,伴发热,口苦,小便短赤,脉弦数。

治法:清热止利,或兼和胃降逆。

方用黄芩汤,或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