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
机器人外骨骼辅助康复技术研究
机器人外骨骼辅助康复技术研究第一章:引言机器人外骨骼辅助康复技术是指通过机器人外骨骼设备来帮助残疾人士康复,恢复运动能力的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龄化人口的增加,意外事故的频发等原因,身体残疾、丧失肢体运动能力的人越来越多,这种技术的应用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外骨骼的机理、辅助康复的相关技术、应用场景等方面展开研究和探讨。
第二章:机器人外骨骼相关知识机器人外骨骼,顾名思义,就是由机器人构成的骨骼结构,用于增强人体运动系统的能力。
外骨骼的结构可以根据其功能分为两类,即上肢外骨骼和下肢外骨骼。
上肢外骨骼一般由手部机械手臂、肩部外骨骼与身体下部连接的复合系统等构成。
它可以通过电子传感器识别人的自然运动,传达相应的信号来控制骨骼的动作。
上肢外骨骼的治疗病种主要是手臂运动障碍和脊髓损伤导致的肌肉系统功能障碍等。
下肢外骨骼则是由机器人外骨骼构成的支架,具有下肢骨骼结构,与人的膝盖、脚踝、大腿等相连接,可以实时通过电子传感器对人的活动进行识别,控制其骨骼的动作。
下肢外骨骼的治疗病种主要是下肢骨折、瘫痪、关节疾病等需要恢复步态的病人。
第三章:机器人外骨骼辅助康复相关技术机器人外骨骼辅助康复技术主要由电子技术、仿生学和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的技术集成而成。
其中重要的技术包括:1. 传感技术机器人外骨骼所需的传感器可以传递运动信息,控制外骨骼的动作,还可以将患者的数据传递给康复师或医生进行分析。
2. 动力学技术动力学技术用于判断机器人外骨骼的性能,使外骨骼能够根据用户的活动进行调整,在最小的时延内响应用户的动作。
3. 控制技术机器人外骨骼的运动必须通过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来实现。
使用控制技术可以确保机器人外骨骼的动作稳定、精确和安全。
4. 材料技术机器人外骨骼需要使用耐磨、耐用、轻便的材料。
高分子材料不仅有强度优势,而且具有较好的生理相容性,在制造机器人外骨骼时应该优先考虑。
第四章:机器人外骨骼辅助康复技术的应用场景机器人外骨骼辅助康复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下肢和上肢两大领域:1. 下肢外骨骼应用下肢外骨骼适用于需要恢复步态的病人,如下肢截瘫、肌张力增高、脑卒中后遗症、脊髓损伤等。
外骨骼机器人发展前景及关键技术
外骨骼机器人发展前景及关键技术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具有人类运动功能增强和辅助功能的机械设备,它通过结合人体工程学、控制系统和传感技术来提供力量增强、平衡支撑、移动助力等功能。
外骨骼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为医疗、救援、军事和工业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
本文将就外骨骼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及关键技术进行探讨。
一、外骨骼机器人的发展前景1. 医疗保健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在医疗领域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前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外骨骼机器人可以用于康复训练、残疾人辅助、手术支持等方面。
它能够帮助行动不便的人们重新获得行动能力,促进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外骨骼机器人的运动辅助功能也可以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康复治疗效率。
2. 工业生产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在工业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它可以帮助工人承担重型和危险的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工人安全,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
尤其在装配、搬运、维修和清洁等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 军事和救援领域在军事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可用于增强士兵的装备和作战能力,提高作战效率和灵活性。
在灾害救援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帮助救援人员进入危险地区执行任务,提高救援效率和安全性。
4. 日常生活领域随着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它还有望在日常生活中发挥更多作用。
可以帮助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独立完成生活起居、行动,提高生活品质。
外骨骼机器人也有可能用于娱乐、体育等方面,为人们提供更多选择和乐趣。
外骨骼机器人在医疗、工业、军事和日常生活等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在未来的发展中,外骨骼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将成为其发展的核心和基石。
二、外骨骼机器人的关键技术1. 结构设计与材料外骨骼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对其性能和实用性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体积小、重量轻、穿着舒适、耐用性强、价格低廉等特点,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结构设计和材料制备技术。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与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在大众的视野中逐渐得到了关注。
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能够扩展人类运动能力的机器人,可以帮助残疾人士恢复行动能力,提高劳动效率,甚至在军事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技术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三个方面论述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一、技术发展历程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研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当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研究人员研制出了一种可用于开采火星矿场的外骨骼机器人,这标志着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开始走向实用化。
进入21世纪,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制造材料的不断升级,外骨骼机器人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005年,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研制成功了一款名为HAL(Hybrid Assistive Limb)的外骨骼机器人,该产品可以辅助残疾人士恢复行走和使用手臂的能力。
201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金属骨骼的外骨骼机器人,以提升劳动效率和减轻工人负担。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在我国也开始获得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二、应用领域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首先是医疗领域。
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帮助脊髓损伤和中风患者恢复行走能力,让他们重获自由。
同时,在手术室中,外骨骼机器人也可以普及,可以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加精确和稳定的运动助力,从而减少手术风险。
另外,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在军事领域中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在战场上,士兵们会经常面临长时间负重行军的情况,使用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大大减轻他们的负荷,提高战斗力。
同时,在复杂环境下,外骨骼机器人也能为士兵提供更好的防护和生存保障。
此外,外骨骼机器人在辅助工作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比如,在工厂生产线上,外骨骼机器人可以为工人提供必要的助力,降低工伤的风险。
同时,在体育领域中,外骨骼机器人也可以辅助残疾人士参加轮椅比赛,提升比赛的公平性和观赏性。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康复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作为一种辅助人体行走、促进康复的重要设备,其设计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设计,包括硬件构成、软件编程以及运动控制策略等方面,以期为提高康复效果、促进患者康复进程做出贡献。
本文首先介绍了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阐述了其在医疗康复领域的应用前景。
随后,详细分析了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和技术难点,包括机械结构设计、传感器选型与配置、运动学建模与控制算法设计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人机交互的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控制策略,以实现精准的运动轨迹控制和个性化康复治疗。
接下来,文章重点阐述了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
介绍了控制系统的硬件构成,包括主控制器、驱动器、传感器等关键部件的选型与配置。
然后,详细描述了控制系统的软件编程,包括运动学建模、控制算法实现、人机交互界面开发等方面。
通过实验验证和临床应用测试,评估了所设计的控制系统的性能和效果。
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为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设计与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也为医疗康复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控制策略和技术应用,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二、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基础理论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作为一种辅助人体下肢运动的医疗设备,其基础理论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生物力学、机器人技术、控制理论以及人机交互等。
生物力学基础:生物力学是研究生物体在力学作用下的反应和适应的科学。
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设计中,必须充分理解人体下肢的生物力学特性,包括骨骼结构、肌肉力量分布、关节运动范围等。
这些特性为机器人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确保了机器人在辅助人体运动时能够符合生物力学规律,避免对人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基于外骨骼的可穿戴式上肢康复机器人设计与研究
基于外骨骼的可穿戴式上肢康复机器人设计与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在众多康复机器人中,基于外骨骼的可穿戴式上肢康复机器人因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实际应用价值,成为了康复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外骨骼的可穿戴式上肢康复机器人的设计与研究,通过对其结构、功能、控制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首先介绍了上肢康复机器人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了其在康复治疗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接着,综述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了现有技术的优缺点和面临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外骨骼的可穿戴式上肢康复机器人的设计方案,并详细介绍了其机械结构、传感器配置、控制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该康复机器人的运动学特性、动力学模型以及控制策略。
通过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机器人在不同运动模式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为后续的控制算法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针对康复机器人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人机交互力感知的智能控制策略,实现了机器人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的自适应调整和优化。
本文通过实验验证了所设计的康复机器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通过对比实验和数据分析,证明了该机器人在上肢康复训练中具有良好的辅助效果和康复效果,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选择。
本文的研究内容对于推动基于外骨骼的可穿戴式上肢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和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相关理论基础与技术外骨骼,又称作动力外骨骼或动力服,是一种可穿戴设备,旨在为穿戴者提供额外的力量或运动能力。
外骨骼通常由硬质的外部框架和一组动力机构组成,可以通过机械、液压或气压传动系统驱动。
外骨骼技术最初是为了军事和航空航天应用而开发的,旨在增强士兵或宇航员的负载能力和运动性能。
医疗康复机器人研究进展及趋势
医疗康复机器人研究进展及趋势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疗康复机器人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
这些机器人被设计成能够辅助或替代人类执行康复治疗任务,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概述医疗康复机器人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的技术趋势,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首先回顾医疗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简单辅助设备到如今的智能化、个性化机器人系统。
接着,我们将重点介绍几种典型的医疗康复机器人,包括上肢康复机器人、下肢康复机器人和多功能康复机器人等,并探讨它们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和挑战。
本文还将分析医疗康复机器人领域的关键技术,如机器人控制算法、传感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并评估这些技术对机器人性能的影响。
我们将关注近年来在医疗康复机器人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以及这些突破如何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我们将展望医疗康复机器人的未来趋势,包括机器人智能化、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远程康复治疗的普及等。
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医疗康复机器人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二、医疗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医疗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当时主要集中在机械臂和假肢的设计与应用上。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医疗康复机器人逐渐实现了智能化、精准化和个性化。
进入21世纪后,医疗康复机器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不仅在辅助患者康复训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还在手术辅助、远程医疗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当前,医疗康复机器人已形成了多种类型,如上肢康复机器人、下肢康复机器人、全身康复机器人等。
这些机器人通过模拟人类康复师的动作,为患者提供精准、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有效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同时,医疗康复机器人还具备实时监测、数据分析等功能,为医生制定康复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医疗康复机器人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医疗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康复医学领域中。
外骨骼机器人作为一种人类外骨骼,可以帮助人类完成一些平常难以完成的动作,从而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究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优势外骨骼机器人技术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机械收缩,帮助患者完成肌肉收缩、骨骼运动等康复动作。
同时,外骨骼机器人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状态和能力,进行动作矫正和平衡调节,有效保护伤残患者不受二次伤害。
此外,外骨骼机器人还能够记录患者的康复数据,便于医生进行跟踪治疗。
总之,外骨骼机器人技术以其高效、智能和安全的特点获得广泛应用。
二、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1.行走康复行走康复是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主要应用之一。
研究表明,行走康复能够极大地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并且帮助患者恢复日常行走的能力。
外骨骼机器人可以通过附着在患者腿上的外部骨骼,帮助患者完成自主行走,从而训练患者的肌肉协调和平衡能力。
同时,外骨骼机器人也可以记录患者的步数、姿态等数据,为康复医生提供参考。
2.上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在上肢康复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通过外骨骼机器人的辅助,患者可以完成肩膀、手臂等肌肉的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日常活动的能力。
例如,癫痫患者通常会出现手臂跛缩等后果,使用外骨骼机器人就能够帮助患者进行上肢的活动练习。
3.脊柱康复脊柱康复是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另一大应用。
脊柱康复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和丰富的康复体验,但使用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
外骨骼机器人可能会从外部附着在上半身,通过自动控制收缩组织,增强患者肌肉和平衡协调性能,提升患者脊柱稳定性。
三、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效果不断被验证,但作为一个新兴技术,仍有许多需要完善和优化的地方,如机器人的可靠、耐久性和易用性等方面。
外骨骼机器人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外骨骼机器人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研究引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康复护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康复护理致力于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减轻身体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而外骨骼机器人作为康复护理领域的创新技术,为康复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针对外骨骼机器人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讨其在康复护理中的效果和发展前景。
1. 外骨骼机器人的概述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能够与人类身体进行交互并提供辅助的机器人装置。
它由机械结构、传感器技术和控制算法组成,可以通过外部输入信号感知人体的动作意图,并对人体的运动进行辅助或增强。
外骨骼机器人可以用于帮助康复患者恢复步态、增强肢体力量和改善运动协调能力。
2. 外骨骼机器人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2.1 步态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在步态康复中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
对于行走障碍患者,外骨骼机器人通过提供稳定支撑和动力,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行走能力。
外骨骼机器人能够监测患者的步态和姿态,并根据患者需求提供适当的支持。
通过反馈和调整,外骨骼机器人帮助患者重新学习和掌握正确的行走方式,加强肌肉力量,促进康复进程。
2.2 肢体康复除了步态康复,外骨骼机器人还可用于肢体康复。
肢体康复需要患者进行一系列的运动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外骨骼机器人可以提供额外的力量和支持,以减轻患者的负荷。
同时,外骨骼机器人还可以监测患者的肌肉活动和关节角度,及时调整运动姿势,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正确性。
通过与患者的交互,外骨骼机器人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和塑造。
2.3 特殊群体的康复外骨骼机器人还广泛应用于特殊群体的康复,例如脊髓损伤患者和中风后遗症患者。
对于脊髓损伤患者,外骨骼机器人可以提供足够的支持和稳定性,帮助患者恢复步态功能;对于中风后遗症患者,外骨骼机器人可以辅助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并通过神经肌肉刺激,帮助恢复神经功能。
因此,外骨骼机器人在康复护理中为特殊群体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康复方案。
3. 外骨骼机器人的优势和挑战外骨骼机器人在康复护理中具有许多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肢体康复机器人是一种应用于下肢康复的机器人系统,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受伤或残疾人恢复行走功能。
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包括患者穿戴机器人外骨骼、控制算法、传感器以及康复训练系统等部分。
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的发展离不开以下关键技术:1. 机械结构设计与智能感知技术:下肢康复机器人需要确保良好的机械结构设计,以确保机器人能够支撑患者的体重并提供合适的力量和灵活性。
机器人需要具备智能感知技术,能够准确感知人体运动状态和力矩,以便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合适的运动支持。
2. 控制算法:下肢康复机器人的控制算法是实现精确控制的关键。
通过合适的控制算法,机器人能够根据患者的运动意图来调整力矩输出和运动轨迹,从而实现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康复训练。
3. 传感器技术:下肢康复机器人需要使用各种传感器来感知患者的运动状态、力矩和姿态等信息。
典型的传感器包括惯性测量单元(IMU)、压力传感器和电流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能够提供实时数据,为控制算法提供依据,并实现机器人与患者之间的交互。
4. 康复训练系统:下肢康复机器人需要与康复训练系统结合使用,以实现全面的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系统通常包括虚拟现实技术、力反馈和生物反馈等,能够提供患者需要的运动刺激和反馈,增强康复效果。
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1. 精确控制:机器人需要能够精确控制运动轨迹和力矩输出,以满足患者的个性化康复需求。
控制算法的精确度和可靠性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
2. 穿戴舒适性:机器人外骨骼的设计需要兼顾舒适性和稳定性。
需要解决机器人外骨骼与患者身体的适配和稳定性问题,以防止不适感和不稳定的运动。
3. 心理因素: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对恢复效果有重要影响。
机器人康复系统需要考虑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激励。
未来,下肢康复机器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进步,机器人的精确度、舒适性和智能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
压磁式 力传感 器 压磁效应:一些铁磁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后
,其内部产生应力,引起铁磁材料磁导率变化 的现象。 特点:输出信号大,抗干扰性好,过载能力强
10
二、外骨骼机器人的关键技术
3、光电编码器
根据光电编码器的刻度方法及信号输出形式,可将其分为:增量式,绝对式和混合式三种 类型。 增量式:输出3路方波脉冲,A、B、Z相,
外骨骼机器人 相关传感器
光电编码器
力传感器 •
• • 定义:一种通过光电转换将输出轴上的 机械几何位移转换为脉冲或者数字量的 传感器 • 结构:由光栅盘和光电检测装置组成 •
定义:将力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输 出的电子元件 结构:由力敏元件、转换元件和 电路组成 分类:弹性敏感元件 应变式力传感器 压阻式力传感器 压电式力传感器
Stelarc外骨骼是一款肌肉机器人, 外形与蜘蛛人类似,长有6条腿,直径 达到5米。它是一种混合人机,充气和 放气之后便可膨胀和收缩,与其他外骨 骼相比具有更高的灵活性。使用时,操 作人员需站在中间,控制机器朝着面部 方向移动。Stelarc外骨骼由流体肌肉传 动装置驱动,装有大量传感器。
2
一、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8
二、外骨骼机器人的关键技术
1、sEMG传感器
表面肌电信号因不同的个体、肌肉而存在差异,但仍具有以下几点共性: sEMG信号是一种交流电
压信号,其幅值与肌力大致成 正比关系,肌肉松弛、紧张度 与sEMG电压幅度之间存在着 近似线性关系。 sEMG信号是一种微弱的电信 号,正常肌肉运动单元电位幅值 一般为100μ V-2mV,最高不超 过5mV,经叠加后的肌电信号幅 值范围为:2μ V-5mV。
脑控外骨骼系统:由美国密
歇根州大学神经力学实验室设计
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研究
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探究引言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与下肢功能障碍问题在人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突出。
为了援助患者恢复下肢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科学家们致力于开发一种先进的康复技术。
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这一领域中崭露头角,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康复帮助工具。
本文将探讨现状、应用前景以及机器人技术的挑战。
1.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探究现状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是一种通过机器人技术将机械结构与人体下肢结合,实现康复治疗的帮助工具。
这种技术的进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时期早期,随着现代机器人技术的不息进步,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功能、性能和安全性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进。
现阶段,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探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机械结构、动力系统和康复控制系统。
机械结构方面,探究人员通过对人体下肢生理特征的深度探究,设计了与人体骨骼结构相似的外骨骼骨架,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和稳定性。
同时,接受轻质材料和模块化设计,使机器人更加舒适和灵活。
动力系统方面,目前主要接受液压、气压和电机等方式实现力与力矩的输出,并利用相关传感器实时监测人体肌肉力输出,以保持与人体行走协调。
康复控制系统方面,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通过传感器得到患者行走姿态和力度等重要信息,并接受先进的控制算法来协调机器人与人体的动作。
这种控制系统可以依据个体的需求进行自适应调整,如加强力气输入、改变步态模式等。
2. 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应用前景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具有宽广的应用前景。
起首,它可以援助康复患者重新恢复行走能力,截肢患者可以恢复走路,下肢麻痹患者可以提高其行走速度和稳定性。
其次,对于行走工作环境极端困难的军事、消防和救援人员,该技术可以提供额外的力气和稳定性,缩减劳动强度和防止意外损害。
此外,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还可以在体育训练和娱乐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援助运动员提高效果和保卫身体。
3. 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技术面临的挑战尽管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康复领域有着宽广的应用前景,但其技术仍面临多种挑战。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肢体康复机器人在康复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下肢康复机器人主要用于帮助行动不便或瘫痪的患者进行步态训练和肌肉康复,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机器人外骨骼设计、力传感器技术、运动控制算法、神经接口、人机交互等。
机器人外骨骼设计是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关键技术之一。
它需要兼顾机械结构的稳定性和舒适性,确保机器人能够根据患者的腿部运动进行准确的力量输入和输出。
力传感器技术在下肢康复机器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实时检测患者腿部的力度和运动状态,提供给控制算法用于调整反馈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提高康复效果。
运动控制算法是下肢康复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之一。
它需要根据患者的运动状态和康复需求,在不同的动作阶段提供合适的力度和轨迹来引导患者进行有效的训练。
神经接口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关键技术之一。
通过使用脑机接口或肌电信号采集技术,机器人能够实时获取患者的神经信息,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反馈,从而提高康复效果。
人机交互技术是下肢康复机器人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通过合适的用户界面和交互方式,使患者能够方便地与机器人进行交互和控制,提高康复的参与度和效果。
目前,下肢康复机器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题。
机器人外骨骼的设计需要更加轻便和灵活,以提高患者的舒适性和自然性;力传感器技术需要更高的精度和可靠性,以提高机器人对患者运动状态的感知能力;运动控制算法需要更加智能和自适应,以满足不同患者的康复需求。
未来,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将朝着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和普及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机器人技术和神经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下肢康复机器人将为越来越多的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效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装备维修技术》2021年第7期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招润浩(欧司朗(中国)照明有限公司,广东 佛山 528000)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外骨骼的机器人,现阶段研究的具体现状,然后对其在关键技术方面,对机器人的上肢结构、传感系统、智能人机的控制系统,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最后基于上述情况,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上,提出了具体的展望,以供各位业界同仁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外骨骼;机器人;下肢前言:外骨骼的机器人在近些年以来,作为对人体康复起到辅助作用的设备,得到了非常广泛的使用。
比如在民用领域,对老年人在正常的行动上,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在医疗领域,对残疾人实现正常的生活,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对医护在工作方面的压力起到了降低的作用等。
可以说是在各个领域,都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因此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方面,会越来越光明、广阔。
1 研究现状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在智能控制的技术、仿生学的技术、材料技术、传感器的技术等,这些相关的领域在技术做出了突破。
外骨骼的机器人研究技术,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尤其是下肢外骨骼的机器人。
外骨骼的机器人有三种类别。
第一种,外骨骼助力型的机器人。
大多面向健康的人群,帮助人在负载的能力上得到提高,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可以让士兵在负重的能力上得到增强。
在这个方面研制的最成功的,是HULC型外骨骼的机器人,总体的质量在32Kg左右,通过电池进行能量供给,蓄电池在满电的情况之下,能够让士兵的负重达到90Kg,再以16km/h的速度行走1.5个小时。
特点就是在设计时,仿照人体的组织结构,用钛合金制作机械腿,腿部的设计能够很好的与人体进行贴合,进而让穿戴者在运动的时候,在安全性、灵活性上得到有效的保障。
第二种,步态训练的康复型外骨骼的机器人。
使用的对象是,下肢的运动能力遭受损伤的患者,用来康复治疗,让患者通过进行不断的训练,逐渐的让下肢恢复行动的能力,实现自己独立行走。
美国的特拉华大学研究开发了一款,ALEX步态康复的机器人,经过临床试验之后发现,通过使用ALEX进行步态训练,其在行走时的步态和正常人类似,在步长、行走速度方面非常接近正常人,因此其在有效性方面得到了验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sEMG以表面电极为引导电极, 将其安置在皮肤表面拾取肌肉活 动的电位
sEMG传感器
外骨骼机器人 相关传感器
• sEMG:表面肌电信号,是指:神 经肌肉系统在进行随意性或非随意 性活动时的生物电变化,经皮肤表 面电极引导、放大、显示并记录下 神经肌肉系统活动时的生物电信号
机械结构要全面的分析人体各关 节的运动范围和运动特点,设计时,应 该考虑: (1)尽量遵循拟人原则,外骨骼各肢 体关节等机械形状和尺寸参照人体( GB1000-88); (2)外骨骼各关节如:膝、髋、踝关 节,自由度要考虑到人体相应关节,确 保其运动形式与人的运动形式相同,且 各关节要有一定的运动范围,使其既不 限制人体运动又确保动作的安全;( GB24436-2009) (3)能在不同的环境使用,如:楼梯 ,草地等。
在未来进行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研制时,应选择坚固、轻型且有弹性 的材质,并且外骨骼机器人应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使得使用者穿着作 业时感到轻松自在 ,而不是受到约束。另外对于外骨骼机器人的动 力源,携带的能源必须能够维持24小时的工作,而且必须轻且完全无 声:应发展热效率高和污染较低的新型能源,如燃料电池,保证外骨 骼机器人能长时间作业。
应用
一、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日本Tmsuk公司开发的T52 Enryu,重 量近5吨,身高达3米,可用于任何灾害的 救援工作中,能帮助工作人员清理路上的 碎片,能够举起重量近1吨的重物,机械臂 则可以完成所有类型的工作。
Stelarc外骨骼是一款肌肉机器人, 外形与蜘蛛人类似,长有6条腿,直径 达到5米。它是一种混合人机,充气和 放气之后便可膨胀和收缩,与其他外骨 骼相比具有更高的灵活性。使用时,操 作人员需站在中间,控制机器朝着面部 方向移动。Stelarc外骨骼由流体肌肉传 动装置驱动,装有大量传感器。
四、可穿戴式康复外骨骼机器人
上肢5自由度为:(1)肩 关节侧展自由度;(2)肩 关节屈伸自由度;肘关 节屈伸自由度;前臂旋 转自由度; 手腕屈伸自由度。下肢 外骨骼的 4 个自由度为 : 髋关节侧展自由度;髋 关节屈伸自由度; 膝关节屈伸自由度;踝 关节屈伸自由度。
四、可穿戴式康复外骨骼机器人
四、可穿戴式康复外骨骼机器人
一、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被谋杀的教授步行辅助设备,由美 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凯文·格拉纳塔教 授研制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能够帮助 少肌症患者恢复身体机能,少肌症可导 致人体的骨骼肌流失,他研制的步行辅助 外骨骼却仍在帮助着很多患者。
由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 (DARPA)设计的伯克利·布里克外骨 骼机器人(BLEEX),可以帮助士 兵,营救人员以及其他应急人员轻 松携带各种设备。
脑控外骨骼系统:由美国密 歇根州大学神经力学实验室设计 ,可实现骨骼、肌肉与神经系统 之间的交互作用,所有骨骼和肌 肉均有大脑直接控制。
一、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松下充气式外骨骼, 用于帮助偏瘫患者,肘部 和腕部装有传感器,允许 手臂控制8块人造肌肉, 人造肌肉内装有压缩空气 ,用于挤压瘫痪的部位。
一、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日本科技公司“赛百达因” 研制的HAL-5是一款半机器人,它 装有主动控制系统,肌肉通过运动 神经元获取来自大脑的神经信号, 进而移动肌与骨骼系统。HAL(混 合辅助肢体)可以探测到皮肤表面 非常微弱的信号。动力装置根据接 收的信号控制肌肉运动。
机甲外骨骼机器人,高 约5.48m,由美国阿拉斯加 州工程师洛斯·欧文斯发明, 由内部的驾驶员操控行走。
21
五、外骨骼机器人的发展趁势
1、下肢 外骨骼机器人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人类的行走存在着“个性化”差别,而且根据路况,使用的行走动作也 是随机的,很难使用一个固定的模式来描述行走过程,所以很难得到一 个固定的输出设定,而这个行走动作预设参数的设定却至关重要,必须 使用这项参数来控制各种情况下的动作。故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未来发展 最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具有学习的能力,也即是:针对它的每一个使用 者,“学习出”一套最适应使用者行走习惯的运动模式。 2、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必须轻巧和工作效率高
二、外骨骼机器人的关键技术
人体
外骨骼机器人
四、可穿戴式康复外骨骼机器人
理论基础:研究表明:许多中风、脑外伤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或骨骼损伤患者 ,其脑部仍具有残余的神经肌肉支配能力,并可以通过密集的、重复的带有任务 的动作使其进行重新构造。
Armeo Power
Armeo Spring
Armeo Boom
一般为100μV-2mV,最高不超 过5mV,经叠加后的肌电信号幅 值范围为:2μV-5mV。
sEMG信号是一种低频信
sEMG信 号
sEMG信号是一种非平稳随机信 号,其统计学特性随时间的变化而
号,能量主要集中在10-
变化,信号由强度和传播方向不同
1000Hz,300Hz以上显著减 弱,其中绝大部分频谱集中在 50-150Hz之间。
控制系统需要确保外骨骼能 快速准确的响应人体的各种动作 ,还要考虑外骨骼与不同操作者 之间的默契,即需要有一定的学 习能力,以适应不同操作者的运 动特点。
目前外骨骼机器人主要以蓄 电池供电,移动范围受到蓄电池 的容量和效率的限制,如何提高蓄 电池单位体积的容量和外骨骼的 使用效率是关键问题。
未来可以寻求新能源技术, 包括:太阳能,生物能,解决能 源发展的技术瓶颈。
定义:以压缩空气为工作介质进行能量传递和控 制的传动方式。
✓ 优点:结构简单,无污染,阻力损失小,成 本低等;
✓ 缺点:气动装置传动速度的稳定性较差,信 号传递的速度慢,控制性较差,不适用于大 功率系统;
二、外骨骼机器人的关键技术
• 肌电信号可分为:针电极肌电信 号 (NEMG)和表面肌电信号 (sEMG)。
五、外骨骼机器人的发展趁势
3、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必须安全和稳定可靠
外骨骼机器人需要满足安全性、有效性和舒适性的要求。安全性体现了 安全第一的设计准则:有效性体现了外骨骼机器人的设计目的;舒适性 则是面向应用的关键因素。
• 特点:信号形态具有较大的随机性 和不稳定性;
• 优点:无创性、实时性、多靶点测 量
光电编码器
• 定义:一种通过光电转换将输出轴上的 机械几何位移转换为脉冲或者数字量的 传感器
• 结构:由光栅盘和光电检测装置组成
力传感器 • • •
定义:将力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输 出的电子元件 结构:由力敏元件、转换元件和 电路组成 分类:弹性敏感元件
四、可穿戴式康复外骨骼机器人
图6上图为运动的期望轨迹 qr、实际轨迹 q 和误差 e。下图为运动过程中肘关节电机的 电流。由图 6 可看出,随着运动的进行,肘关节的运动误差越来越小,表示算法逐渐学 习出了系统的运动模型,同时电流维持平稳,没有发散。 图7 为一组腕关节的运动轨迹图,因为关节本身受力较小,所以初始误差较肘关节更小 。算法同样逐渐学习出了系统的运动模型,电流维持平稳,没有发散。
二、外骨骼机器人的关键技术
2、力传感器
利用弹性变形进行测 量及变换的元件,输入量 为力(力矩)或者压力, 输出应变或者位移,再由 传感器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输出。如:弹簧、波纹管
弹性敏 感 元件
压电效应:某些物质受 到外力作用,几何尺寸 发生变化,物体表面产 生电荷形成电场,当外
压电式 力传感
器
力传感 器
体积小,质量轻,并且能 够提供足够大的力矩或扭矩, 同时要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
目前常用的设备驱动主要 有:液压驱动,气压驱动和电 机驱动。
二、外骨骼机器人的关键技术
液压驱动
定义:以液体为工作介质进行能 量传递和控制的传动方式。
✓ 优点:惯性小,结构简单,可 靠性高,工作稳定;
✓ 缺点:受压液体容易泄露,工 作噪声较大,能源使用效率低 ,传动速度低;
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关键 技术
主要内容
31 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2 外骨骼机器人的关键技术 3 可穿戴式康复外骨骼机器人 4 外骨骼机器人的发展趁势
一、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定义
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结合了人的智能、机械动力装置和机械能量 的人机结合的可穿戴设备。按结构可将外骨骼机器人分为上肢、下肢、 全身及各类关节机器人。
五、外骨骼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现有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质量问题 柔性安全 噪音问题 舒适度问题
体积较大,动作笨拙 环境的适应性和运动的灵活 性较差
与操作者的预期动作不吻合 不能灵活适应不同的操作者
自适应能力较弱 自学习能力不够
移动范围和工作时间受限 寻求新能源技术
引力平衡腿部矫形器在设计上用于帮助佩戴者在 不受引力影响下走路。由于消除了引力影响,这也 就意味着轻偏瘫患者在这种矫形器帮助下可以很容 易行走。借助于这种设备,轻偏瘫患者可以重获力 量和控制能力。可以进行调节,能够在腿部移动和 引力之间实现一种平衡。
二、外骨骼机器人的关键技术
外骨骼机器人的控制模型可 以分为:感知层,控制层,决策 层。
力消失时,材料重新恢
复原状的现象。 压磁式 力传感 器
压磁效应:一些铁磁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后
,其内部产生应力,引起铁磁材料磁导率变化
的现象。
特点:输出信号大,抗干扰性好,过载能力强
压阻效应:半导体材料在
某一方向上受到压力作用时,
他的电阻率会发生显著变化。
其 灵 敏 度 比 金 属 应 变 片 高 50-
,在分属不同运动单元的肌纤维上 传播的多个MUAP在信号拾取区域 叠加而成的,这使得测量具有一定 的随机性。
正是由于相同肌群sEMG信号规律性和不同肌群sEMG信号差异性的存在(人体完成
不同动作,肌电信号有所差别,不同个体执行相同动作,肌电信号相似),才使得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