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传统人物画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中西方传统人物画比较研究

中西方传统人物画比较研究

中西方传统人物画比较研究12124913 刘文婷[摘要]中西绘画源远流长,各有千秋,人物画更是有的粗略豪放、浓墨重彩有的温婉细腻、恬淡素净。

但是无论有多少的不同,这些艺术作品都体现出创作家的艺术构思,反映出时代的背景和特点。

本文立足于中西方传统人物画的比较,通过阐述中西方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特征,从艺术形式和审美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和说明。

[关键词] 中西;传统人物画;比较人物画作为绘画中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史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人物画作品,其绘画手法和风格也是不断变化的。

本文首先将分析中西传统人物画的演进历史以及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

1.中西传统人物画的发展和特点中国的人物画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佛教引入中国,玄学盛行,人物画的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出现了以顾恺之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大师,从《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传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传神”的人物画理论。

隋唐五代,人物画达到了全面的发展和高度的繁荣,中外的交流促进了绘画的发展,此时人物画与宗教化的关系也很密切,吴道子一改之前用笔圆润细劲的风格,用笔迅疾变化,使绘画更富有表现力。

宋代城乡经济进一步发展,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得社会风俗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画发展起来,产生了武宗元、李公麟、张择端、梁楷等一批杰出的人物画家。

宋代以后,进入元代,由于政治的不稳定人物画处于一种衰退时期,此时的人物画非常注重继承和保持传统。

但,明代的陈老莲、明人的肖像画、清代的扬州画派、晚清的任氏画风,却给平静的画坛增添了活力。

总之,中国古代人物画注重点、线、笔墨,对人物的刻画不满足于外部,更注重心灵的感受,追求“形神兼备”。

在西方,表现人物题材的绘画历史悠久。

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出现了人物画。

在中世纪的“黑暗时期”里,受宗教的强烈影响,以这时期的绘画主要以圣经为题材,绘画发展较为缓慢。

进入到文艺复兴时期,思想解放的潮流在欧洲各国蔓延,美术风格有了很大的转变。

浅析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

浅析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

浅析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中西方古代人物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由于历史、文化和审美观念的不同,它们在艺术表现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表现手法方面:中西古代人物画的表现手法存在很大的差异。

西方古代人物画注重逼真和写实,追求人物形象的精确再现。

西方人物画是从希腊古代开始研究人体比例的,在中世纪经过文艺复兴的发展,艺术家们不断研究和塑造人物形象的细节,追求人物形象的真实和完美。

西方人物画注重细节的描绘,往往会使用更多的阴影和光线变化,强调人物的形态结构和体积感。

而在中国古代人物画中,追求的是人物的笔触和精神表达。

中国人物画重视气韵生动,以线条勾勒人物形象和特征,通过运用不同的线条粗细、曲直、稳定、颠簸等特点,展现人物的动态和情感。

中国人物画更注重意境的表达,追求以简练的线条和形象来塑造人物的灵魂。

二、审美观念方面: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西方人物画注重客观真实和理性的审美观念。

在传统西方绘画中,人物被描绘为神圣的、理想化的形象,被看作是完美的存在。

西方人物画追求人物的真实和完美,强调艺术家的技巧和创作的功底。

而在中国古代人物画中,审美观念强调主观表达和感知。

中国人物画注重艺术家内心感悟和情感的投射,更注重艺术家对被画肖像的人物的理解和把握。

中国人物画强调艺术家对被画肖像的人物的心灵感悟和表达,通过人物的姿态、神情和装饰来传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题材内容方面: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题材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人物画的题材内容广泛,包括神话、历史、宗教、肖像等多个方面。

西方人物画追求具有高度象征性和普世性的题材,力求体现人物形象的庄重和神性。

而中国古代人物画的题材内容以宫廷肖像、文人雅士、仕女等为主,强调社会地位和人物的身份地位。

中国人物画追求以人物的姿态、神情、装饰等来突出人物的品格和性格特点。

浅析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

浅析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

Shu Hua Shi Jie·书画视界浅析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程卓马卫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摘要:中西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存在差异的,本文通过从中西方人物画的表现载体、内容、构图、色彩四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整理,有助于对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表现差异有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中西方古代人物画表现形式差异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7-0043-02一、绘画载体上的差异通俗点讲,绘画载体指的就是绘画的工具,用什么画?画在哪?而就是这简单的工具,中西在绘画上就有明显的差异。

由于经济、文化、宗教、政治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人们用什么去表现绘画,经历了新时期和旧石器时代的中西文化,从瓶或陶上绘画走向纸上或布上绘画。

除了中西古代人物绘画有着共同的种类———壁画外,西方的架上绘画以及中国的桌上绘画都丰富了绘画的种类,也由此留下了更多人类绘画艺术的宝贵财富。

正是绘画载体的传承和继承性,中国古代绘画经过几千年的洗礼依然传承使用毛笔和宣纸或绢布作画,作画颜料以水墨为媒;西方则以扁平的油画笔及油画布或木板作画,作画颜料以油彩为媒,一直沿用至今。

而两者的同一点在于,人类在绘画载体的继承和发展上都有着各自的高明之处,中国古代在水墨画的基础上出现了彩墨绘画,而西方绘画也将油画延伸出了蛋彩、水彩等门类。

二、内容上的差异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家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在自己的著作中写道“一幅画的目的是要刻画真实的人物与真实的姿态,按照现实所提供的形象描写室内的景物或野外的风光”。

人类所展现的绘画艺术是客观的现实与主观想象的结合所形成的产物。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上,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们对巫术的崇拜,对自然及生命的崇拜,中西方在古代人物上塑造了许多神话故事和传说,例如中国的夸父追日、女娲造人等,西方的古埃及、希腊神话等。

在人物绘画上中国山东嘉祥武氏祠西壁画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就有如东王工与西王母相见,以及神异如雷公、雨师、风伯、电女、北斗、织女等的画像。

浅析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

浅析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

浅析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中西方古代人物画都是非常重要的艺术传统,两种传统在艺术表现方面有一些显著的差异。

中西方的古代人物画都有它们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首先,中西方古代人物画中人物的表现方式是有区别的。

在中方人物画中,画家注重人物的精神气息、形体比例和衣物装饰等细节方面的表现。

人物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都要刻画得非常细致入微。

同时,中方人物画注重画风的雅致和气质的优雅,不仅仅是人物形象的表达,更是注重整个画面的意境传达。

相反,在西方古代人物画中,画家更注重人物形象,如身形、面部特征、装饰等。

人物的肉体和表情都比较夸张,着重展现出人物体态之美,带有一定的戏剧性和演绎性质。

其次,在色彩运用方面,中西方古代人物画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中方人物画中,往往采用中国画特有的水墨和彩墨进行表现。

通过淡墨渲染和墨色叠加,使画面色调变化更加协调和自然。

同时,中方人物画注重色彩的温润、柔和和富有美感。

而在西方古代人物画中,往往采用油画和水彩画等比较浓重的颜料。

通过色彩的对比和冲撞,展现出画面的强烈感官冲击力。

西方人物画往往选择比较立体感和细腻感的颜色,以加强画面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此外,中西方古代人物画在构图设计和表现手法上也存在着差异。

中方人物画注重空间的氛围营造,重视画面的整体性;而西方人物画则更加强调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和解析力度,注重刻画事物的真实性和透视感。

同时,中方人物画往往以构图简约、姿态优美、笔墨淡雅为特色,强调画面的纵深感和层次感,而西方人物画则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细节表现和捕捉瞬间的动态感。

总之,中西方古代人物画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各自独特的特色和表现方式。

中方人物画注重意境和气质的传达,强调画风雅致和形式美感;西方人物画注重人物形象的真实和立体感的刻画,强调画面的强烈感官冲击力。

两种传统都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更加了解和珍视。

浅谈中西方人物画异同

浅谈中西方人物画异同

浅谈中西方人物画异同学号:2008级美术学(1)班【摘要】中西方人物画给我们的感受截然不同,不仅是体裁、主题等内容方面的差异,从造型上看,一个是意象的,一个是照相般的真实;从色彩上说,一个以水墨为主,一个色彩变化多端······总之,处处感受到巨大的反差,感受到两种艺术图体系的存在。

不过仔细一想,二者的构成因素又是大体一致的。

【导论】下面我将从形象和色彩两个方面来论述中西方人物画的区别和联系。

(一)形象欣赏中国人物画的形象,都应该先知道两个名词概念,即“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

“以形写神”最早是由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提出的。

“形”指人物外在的视觉特征,“神”指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当然也有很多人将其理解为只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精、气、神的捕捉而不求外貌的苟合。

“气韵生动”是比顾恺之稍晚一些的南齐的谢赫提出的,谢赫在他的《六法论》中将气韵放在其余五法之首称为中国历代以来公认的最高准则。

“以形写神”虽然近似于西方画的再现、写实的作品,但只能说是近似但不能划等号。

初唐时期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刻画神态的成就就很高,画中的晋武帝司马炎是开国之君,不难看出他器宇轩昂和唯物英明的气度;相反,对陈后主等沉湎于淫逸生活的亡国之君,则刻画了他们萎靡不振的内心世界。

中国人物画中,还有一类作品对人物以简化和夸张、变形等处理使之“传神”,如南宋梁揩的《泼墨仙人图》。

另外五代画僧贯休的《十六罗汉图》以“浓眉大目、高额隆鼻,而貌奇异”的外形,传达了难能可贵的精神神韵。

明代画家陈洪绶贯休的路子,他的人物外“丑”内美,表现了一种超尘脱俗,刚正不阿的精神。

中国人物画除了在手法上不最求科学真实外,当我们再看看米开朗基罗、鲁本斯、提香的作品时,相比之下总会直觉地感受到西方人物画毕竟那么“实在”;而中国作品留下的印象却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现代词汇来概括,这时还是觉得“气韵”二字比较符合中国人物画的实际。

中西古代人物绘画比较

中西古代人物绘画比较

中西古代人物绘画比较摘要:中国和西方古代人物画的风格形成有着差异巨大的民族特色和历史背景。

古代中国人物画对外形要求不苛刻,讲究表现人物精神,注重“以形写神”。

而西方的人物绘画受民族宗教影响很大,在科学探索的精神基础上求真求实,西方画家注重对人物的进行再现和描绘,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理性求实精神与悲壮热烈气质的追求。

中西方在绘画材质方面,绘画的功能性和写实性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

但是中西古代人物画也不完全是两个毫无关系的个体,在探索中,它们还是有融合渗透的艺术共同点,相互影响和发展。

关键词:中西古代人物画比较民族意识审美人物画作为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的花园中绽放奇葩。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古代人物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艺术财富。

这里,我们对中西古代人物绘画进行分析,看看古代中国和西方在人物画上有怎样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

对中西的艺术比较,宗白华先生说:“国画真像一种舞蹈,画家解衣番礴,任意挥洒。

他的精神与着重点在全幅的节奏生命而不沾滞于个体形相的刻画。

画家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谱成一幅如音乐如舞蹈的图案。

物体形象固宛然在目,然而飞动摇曳,似真似幻,完全溶解浑化在笔墨点线的互流交错之中。

西洋自埃及、希腊以来传统的画风,是在一幅幻现立体空间境中描出圆雕式的物体。

特重透视法、解剖学、光影凸凹的晕染。

画境似可走进,似可手摩,它们的渊源与背景是埃及、希腊的雕刻艺术与建筑空间【1】。

”它非常透彻地表现了中西艺术的差异,而在古代人物画中,这种差异更是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风格的发展和形成魏晋隋唐是中国人物画重要发展时期。

魏晋时期,思想的解放,佛教的传入,玄学的风行,专业画家队伍的确立,促成人物画由略而精,宗教画尤为兴盛,出现了以顾恺之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大师,也出现了以《魏晋胜流画赞》,《论画》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论,奠立了中国人物画的重要传统。

盛唐时期吴道子则把人物宗教画推进到更富于表现力、也更生动感人的新境地。

中国写意人物画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人物画比较研究的论文

中国写意人物画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人物画比较研究的论文

中国写意⼈物画与西⽅抽象表现主义⼈物画⽐较研究的论⽂中国写意⼈物画与西⽅抽象表现主义⼈物画⽐较研究的论⽂ 摘要:中国写意⼈物画与西⽅抽象表现主义⼈物画是两种不同的画派,通过⽐较研究发现其⼆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并在其精神内涵与表现风格上寻找相通之处,结合当代中国⼈物画发展现状,从中寻找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中国⼈物写意发展出路。

关键词:抽象绘画绘画精神⽂化背景精神内涵 中国画⽔墨艺术与西⽅绘画是根据⽂化背景﹑历史潮流所形成的两种不同的画派,这两种看似格格不⼊的艺术种类在五千年的艺术⼈类史发展长河中却相互影响﹑冲撞。

从西⽅绘画由为宗教服务转向表现⼈们的现实⽣活,最终成为表达新兴资产阶级⽂化精神的艺术样式的过程,见证了西⽅绘画艺术的产⽣并且⾛向成熟。

中国⽔墨艺术随⽂⼈画的崛起到⼈物画的衰微,⽔墨艺术作为封建社会⽂⼈们的情感传达⽅式,⽤含蓄内敛的抒意艺术呈现了⽔墨画的阴柔美绘画语⾔形态。

美术作为⼀种⽤视觉形象把我⾃然世界,表现情感世界的艺术语⾔,蕴含了中西不同⽂化精神内涵。

中国写意⼈物画和西⽅抽象表现主义⼈物画在很多层次上的创造和发展过程中也逐渐阐明了⼈类表现精神主观愿望的⼀致性。

“寄情于画”的写意表现情怀令欣赏者们留恋忘返,对历史的研究也提供了很好的线索。

⽤过中西⽅的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研究,不难发现不同的地域﹑背景下的艺术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相似点: ⼀﹑绘画对象的转变⼤致相同 中国画从起初的⽂⼈画表现的皇室⽣活的程式化转向多变风格写意的抒情达意情怀;西⽅绘画则从为宗教服务的⼯具脱离建⽴了⼀种显⽰⼈物的客观世界再现和对理想美的憧憬。

这⽆不是对古典形态的超越。

我们从马奈﹑莫奈﹑德加等举⽌优雅的都市绅⼠画家们,与中国宋元⽂⼈画家之间的某种⼼绪相似性——⽆拘⽆束,玩弄笔墨,东⽅⼈的笔墨情操“胸中脱去尘浊,⾃然丘壑内营,随⼿写出,皆为⼭⽔传神”(董其昌《画眼》)的物我交融境地。

凡⾼将绘画的表现性发展到了精神正常和失常的边缘;⾼更把艺术作为⽂明⼈与原始⼈之间唯⼀可能的感性联系,这样极端花的本你能崇拜不就像中国画家徐渭坎坷的⼀⽣么? ⼆﹑不以客观再现为⽬的 绘画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其中包括艺术家的感受﹑情感﹑观念和审美理想等。

古代中西绘画中的人物肖像画比较研究

古代中西绘画中的人物肖像画比较研究
参 考文 献 :
起伏和 结构 , 最后再用渲染 的处理 方法 画出真 实的皮肤 、 有光泽
积进行细 致入微 的刻画 ; 并且保 留中国古代 绘画的传 统优 点, 即
以“ 骨 法用 笔” 为本 旨的线条运用 , 让其始 终在 画面 中作为 重要 的骨架支撑 , 增加其线条变化 的多样性 , 引起人们 无限的遐 想与
咀嚼 的兴 趣 。
行 吟 图》 最为典型 , 寥寥数笔就将 大诗人李 白那种 才华横溢 的风 度、 神韵刻 画 出来 , 可谓 笔简 意繁。在 五代和 宋代 的人物 画中, 也 有相 当明显 的写实主义风格特 点; 到 了明清两代 , 由于 中西文 化 的交流 , 多数人物 画与西方 肖像 画相似 , 注重刻 画对 象的个性
人物 肖像 画是 一种刻 画人 物具 体形象 的绘 画。在 中国绘 画 中, 为 了将 它与花鸟 、 山水 等画种进 行 区分 , 因此喜欢称 它为“ 人 物画” , 传 统说 法上又把 它称为 “ 传 神” 或“ 写真” 。 而在 西方 , 则
更 习惯说成“ 肖像 画” ( p o r t r a i t ) , 即是 以客观 对象 的外貌为 主要 内容 的绘 画方式。 由于 中国人和 西方人在 外貌 、 价值 观 、 生 活 习惯 、 地理 位置
调“ 墨骨” 和“ 传 神” 的基础上 , 融合 西洋画法创造 了更加 重墨染
和体 积感 的“ 凹凸法” , 为 中国传 统人物画开辟 了新道路。 因此 , 我们应该 辩证地 看待 中西古代人物 肖像 画, 提倡包容思想 , 学习
西方绘 画的优 秀传 统 , 并且 要正确地 看待 自己的 问题 , 发 扬 中国 古代绘 画流传 下来的精髓 , 在今 后的绘 画道 路上创作 出有 中国 特色并且能被全世界认可的艺术作 品。

论中西人物画的吸收与借鉴

论中西人物画的吸收与借鉴

论中西人物画的吸收与借鉴1. 引言1.1 中西人物画的兴起中西人物画的兴起可追溯至古代,自东西方文化开始交流以来,东方与西方人物画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不断促进了中西人物画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中西人物画的兴起受到了双方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启发。

东方人物画始于中国的古代绘画艺术,其注重以笔墨表现人物的神韵和墨韵,强调笔墨的运用和表现力。

西方人物画则源自古希腊与罗马的雕塑艺术,其以立体感和逼真的人物形象为特色,注重透视和光影效果的表现。

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西人物画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各自的特点相互碰撞与融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中西人物画的兴起不仅丰富了人物画的表现形式,更加深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互相了解与交流,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艺术的发展,中西人物画的兴起将继续影响和启发着后人的创作与探索。

1.2 中西人物画的相互影响在中西人物画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中西人物画的相互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交流和艺术技术的借鉴上。

在文化交流方面,中西两大文化传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使得人物画在题材、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上产生了一些变化和创新。

中西人物画的相互影响也表现在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相互学习和借鉴上,各自吸收对方的长处,融合发展,使得人物画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中西人物画的相互影响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承,还拓展了人物画的题材和风格,丰富了人物画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内涵。

通过中西人物画的相互影响,不仅可以增进中西两大文化之间的互相了解和尊重,还可以激发人们对于人物画艺术的更深入探讨和传承。

2. 正文2.1 中西人物画的吸收与借鉴中西人物画的吸收与借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它涉及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东西方社会的联系越来越频繁,中西人物画在艺术领域的互相吸收与借鉴也日益深入人心。

在中西人物画的吸收与借鉴过程中,双方都能够从对方的艺术特点中汲取灵感。

古代中国人物画强调情感表达和写意技法,而西方人物画则更注重逼真的人物造型和透视效果。

浅析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

浅析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

浅析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中西方古代人物画在艺术表现上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画面的构图、形态和色彩上,更深刻地反映了两种文化背景下对人物形象的不同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构图、形态和色彩三个方面对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进行浅析,以期加深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

从构图上看,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构图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西方的绘画传统中,中方尤其是中国古代人物画,往往注重画面的整体布局和氛围营造。

人物的位置、姿态和神态往往被巧妙地融入到了画面的整体构图中,力求营造出静谧、内敛的氛围。

唐代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画面以一位端坐于屏风前的女子为主角,其他画面元素构成了她的周围环境,形成了一种凝重、恬静的情感氛围。

而在西方古代人物画中,构图常常更加注重人物的个体形象和情感表达。

画家们通常通过细腻的线条和充沛的色彩来突出人物的形态和神态,营造出丰富而跌宕的情感表达。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中,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和眼神成为了整幅画面的焦点,画家在构图上通过强调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刻画出了一种丰富而饱满的情感。

在形态上,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形态表现也有显著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画家们往往通过简约的线条和淡雅的墨色来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强调线条的韵律美和形体的协调感。

尤其在山水、花鸟的环境里,虽有人物参与,但在画面上常被大量留白所包围。

通过留白的手法,画家们极致地追求了一种意蕴空灵的审美境界。

比如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画家通过淡墨勾勒出了山水的轮廓和纵深感,而行人的形象则简约而恰到好处,与山水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极富禅意的山水画。

而在西方古代人物画中,形态表现往往更加注重人物的具体形象和细节描绘。

画家们通常会通过精细的技法和生动的表现手法来描绘人物的外貌和神态,追求真实和具体的艺术表现。

文艺复兴时期的荷兰画家伦勃朗的《夜巡》中,画家通过精雕细琢的技法和充沛的色彩来塑造出每一个人物的形象和神态,呈现出了一种生动鲜活的艺术形态。

中外古代人物画特点和异同

中外古代人物画特点和异同

中西方人物画艺术特点的特点和区别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人物画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两者在关于人物画的一些基本创作观念方面有某些共同性。

比如:注重人物形象的“形神兼备”,善于选择具有情节性的题材,注重题材的认识与教育意义等等。

但在对人物画的认识与表现方面也有不同之处或不同的侧重点。

在对人物画的造型认识方面,中国称之为“传神”或“写真”,西方称之为“肖像”。

中国画以事物为载体,来表现画者的思想与情趣,追求事物在"似与不似之间'',西画却重在写实,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去表现事物。

这反映出东方对人物美的认识与西方的差异,即,中国人物画一般不留意人体的形象美,不强调严格的形似,而侧重“神识风采”之美。

它强调“以形写神”、“以神写形”,甚至“以神写神”。

着重于通过强调展示人物内在气质的一定外形,或强调从作者的主观理解出发的通过绘画画面笔法来体现的神采,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气度和内心世界,表现出画家的审美判断。

中国人物画的主要目标和追求是“美”与“恶”的分辨,“气韵生动”是绘画所要达到的最终标准,并且形成传统,彰示后世,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以“传神”作为塑造艺术形象最根本的要求,以达到“超以象外、得其圜中”的意境,中国人物画的这种追求使得它和西画表现真实准确的美在造型要求上突显区别。

西方的肖像画常常以理想化、典型化的手法对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并赋予高尚的品格传神。

另一方面,西方美术则重视人体形象美,探索比例、解剖等形体美的规范,在高度重视肖似的基础上强调。

西方绘画努力发明着种种技巧和手法来实现这一目的,尤其在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中表现突出。

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及兴趣自古希腊起由来已久。

古希腊人钟情于人体的表现,他们对于人体结构的精通、体积空间的塑造,完全在于解剖学、光学、色彩学等各门科学意识的渗透。

在健康美丽的人体艺术表现中,饱含着人类的生命力,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流露。

中西人物肖像画对比研究

中西人物肖像画对比研究

——
王婆卖瓜 , 君 , 拜 门 , 不 空 后 非 入 门 皆 恨 名 笑 家 青 啼 仇 丹 国 代 世
— —朱耷
王婆卖瓜
• 库尔贝
库尔贝不无尖刻嘲讽之意地称古典主义为“装腔作 势”,称浪漫主义为“无病呻吟”。法国评论家认为: “没有库尔贝,就没有马奈;没有马奈,便没有印象主 义。” 库尔贝在发现生活中平凡的美和朴实的外光技巧方 面给予以后的青年画家们的重要影响,证明这一论断是 确凿无疑的。 这幅画实际上是群体肖像画,画中的画家显得高傲、 自信自尊而受人尊敬,他有意将地平线压得很低,使人 物显得高大,运用室外光照,色彩灿烂透明,这是一幅 自我表现的杰作。画中所描绘的是画家库尔贝自己背着 画箱外出写生,途中相遇朋友勃吕阿及其仆人的情景。 这幅画的意图是表现画家那种孤高自傲的虚荣心。所以, 画中他那一小撮楔形胡子,被人戏称为“您好,库尔贝 先生”!
配图
配图
• 赵孟頫
配图
• 八大山人
配图
配图
配图
配图
配图
• 库尔贝
配图
配图
• 达利
王婆卖瓜
• • • • • 赵孟頫 (思想) 朱耷 库尔贝 达利 (表现) 自我剖析
王婆卖瓜
• 赵孟頫
博 采 众 长 济 后 世 。 , 意 , 古 骂 , 贵 古 易 世 千 山 传 位 江 画 高 后 书 华 之 荣 王 帝
关于中西( 关于中西(自)画像的 比较研究设计
思路简介
研究名称:中西人物(自)画像对比与探究 注:“西”指西方国家,即欧洲和美洲 • 究对人物(画家): 中国古代: 吴道子 赵孟頫 八大山人— —朱耷 西方古代: 达·芬奇 丢勒 卡拉瓦乔 中国近现代: 徐悲鸿 齐白石 外国近现代: 库尔贝 梵高 达利 • 探讨点: <1 中西审美比较 <2 每一幅作品的传达感受(个人见解) <3. 结合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剖析内心情感。 •

中西绘画主题内容比较之古典人物画

中西绘画主题内容比较之古典人物画
一 一


《 洛神 赋 》而 画 的。 原作描 述 的足 涛人 情场 受挫 ,未 能 与所 爱的 人 结合 , 而通 过神 话 寓言 ,在 想象 的 空间 中让 自己与洛 水边 美丽 的仙女 洛水 神相 遇 , 以释放 自己对 失去 情人 的伤 怀和 思念 。曹植 以优 美 动人 、气 脉 一贯 的赋 文创 造 了人 神相 恋 的梦幻 仙境 。此 卷 很好 地 传达 了原 赋 的思 想境 界 ,在 画 中我们 可 以清晰 地找 到 原作 所传 达 的思 想 。它 是书 画境 中的另 一种 毫不 逊色 的 《 洛神 赋 》。 《 神 赋 图》是 以故事 的发 展为 线索 ,分段 将人 物故 事 的情节 置 洛 于 自然 山 川的环 境 中展 开画 卷 。画面 人 物 的情感 主要 不 是通过 面 部表 情 显露 ,而 是依 靠 人物 之 间相互 关 系 的巧妙 处理 展现 出来 。 画 中洛 神含情 脉脉 ,若 往若还 ,表达 出一 种可望而 不可及 的惆 怅 清 意 ,使 人体会 到顾恺之 概括为 “ 悟对通神 ”艺术主 张的绘画表 现。 《 维纳 斯 的诞 生 》 是 意大 利 艺复 兴 时期 画 家桑 德 罗 ・ 波提 切 利 (a d o o t c l i 4 5 l 1 )的名 作 ,是一 幅布 上 画, S n r B t i e l 14 一 5 0 大概 创作 于 13 年左 右此 画表 现 女神 维纳 斯从 爱琴 海 中浮 水而 出 ,风 42 神花 神 , 送 于左 右 的 情 景 ,构 图 比较 单纯 ,全 画 以裸 体 的维 纳 迎 斯女 神 为中心 。画面 上人 物 的体 态和 衣纹 表现 十 分 出色 ,人物 与 自然 背景 也达 到 巧妙 的统 一和 谐 ,维 纳斯 是那 样无 动 于衷地 以羞 怯 和 幽怨 的感 情在 对 待一 切 ,她对 于 生活 的未 来不 是充 满乐 观 的 信 心 ,而 是感 到惆 怅 和迷 惑 ,这 也 ,是波 提切 利 矛盾世 界观 的反 映 。与 中国 的 《 神 赋 图》所 不 同的 是 《 洛 维纳 斯诞 生 》还有 另一 层 涵义 。当 时在佛 罗伦 萨 流行 一种 新柏 拉 图主 义 的哲学 思潮 ,认 为 美是 不 可能逐 步 完善 或 从非 美 中产 生 ,美 只 能是 自我 完成 ,它 是 无可 比拟 的 ,实 际上 说 的就 是 :美是 不生 不 灭的 永恒 。画 家用 维 纳斯 的形象来 解 释这 种美 学观 念 , 因为维 纳斯 一 生下 来就 是十 全 十美 的少 女, 既无童 年也 不会 衰老 ,永葆 美丽 青春 。 随着 时 代 的发展 ,中西 文化 的 交流 。 中西方 人物 画 的差 异在 原有 的基础 上又 有 了新 的发 展 。在 绘画 技巧 上 中国人 物 画也从 向 西 方人 物 画的学 习 中渐 变得 多种 多 样起 来 。解剖 和透 视 知识 的引 用 ,使 得 中国人 物 画在 形象 上也 更 加生 动具 体 。而 油画 也是 从观 察 方式 到绘 画形 式上 向中 国传统 人物 画 学 习,在 人物 的气 韵和 画 面 的意境 上 得到 了更 进 一步 的发 展 。在 思想 内涵 上 ,西方 的哲 学 观 点和 中 国的美 学 思想 相互 影响 。相 信在 不 久的 将来 ,人 物画 一 定可 以有 更深 更远 的发展 !

浅析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

浅析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

浅析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中西方古代人物画是各自文化艺术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表现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与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构图、表现手法、审美取向等方面,对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进行浅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魅力。

从构图上看,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构图方式存在明显差异。

在西方古代人物画中,画面一般呈现为对称式构图,即画面左右对称、上下对称,画面中央通常设有主体人物,周围配以辅助人物或背景装饰,整体构图较为稳定和对称。

而在中国古代人物画中,构图追求的是层次感和空间感,一般会通过透视、重叠等手法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使画面更具有空间深度感。

在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画面的安排和布局也更注重意境和神韵的营造,通过对人物姿态、神态、服饰、环境等因素的处理,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唯美意境,以达到审美享受的目的。

中西方古代人物画在表现手法上也有明显差异。

在西方古代人物画中,艺术家们注重对光影和色彩的处理,通过光影对比和色彩的运用,来表现人物的形态和情感,创造出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

西方古代人物画家还注重对细节的处理,努力追求写实表现,力求在画面中表现出每一个细微的线条和纹理,以增强细节的真实感和生动感。

而在中国古代人物画中,艺术家们更注重笔墨的表现和气韵的营造,通过墨色的深浅和笔墨的运用,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气质,创造出润泽潇洒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代人物画中也注重对意境的把握,追求画面的余白和意象的凝练,通过简练的线条和淡雅的墨色,来表现出一种超脱凝重的意境和境界。

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审美取向亦存在差异。

在西方古代人物画中,审美取向更偏向于写实主义,即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的真实表现,追求画面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以引发观者情感共鸣为目的。

而在中国古代人物画中,审美取向更偏向于意境主义,即通过笔墨的表现和形象的营造,来引发观者的遐想和联想,追求画面的寓意性和抽象性,以启发观者的艺术思考和情感体验为目的。

浅析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

浅析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

浅析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
中西方古代人物画作品中,艺术表现上的差异主要集中于画家的审美观、表现手法和文化背景等方面。

首先,在审美观方面,中西方人物画画家的审美观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中式人物画以人物姿态、神态和情感表达为重点,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强调画面气势恢宏、意境深邃,如《清明上河图》等作品。

而西方人物画着重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现,通过色彩、线条和构图等手法来表达人物性格、外貌和心理特征,注重描绘个体的细节和特点,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等。

其次,在表现手法上,中西方人物画也存在着诸多的差异。

中式人物画以笔墨、水墨的灰黑色调、捷足轻身的笔触以及传统的中国绘画技法为特征,多采用线条勾勒、设色淡雅、留白善用等表现手法,给人以淡淡的意境和空灵的感觉。

而西方人物画则以油画、水彩画为主要表现技法,既注重色彩的对比、而且也讲究线条的细腻,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如明暗变化、斑驳效果和厚重笔触来表达人物内在心理,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

此外,中西方人物画还受到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影响。

中式人物画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艺术创作离不开诸如儒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文化哲学的基础,强调诗意、哲学性和文人趣味。

而西方人物画则受到文艺复兴、巴洛克、浪漫主义等不同时期的文化、艺术运动的影响,其中还有古希腊神话、基督教艺术等宗教文化的熏陶,艺术创作具有较浓的艺术史意义和风格特点。

浅析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

浅析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

浅析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中西方古代人物画分别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艺术表现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西方古代人物画在构图、表现手法、题材选择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下面将就这些方面进行浅析。

从构图角度来看,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构图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古代人物画讲究构图的对称和谐,强调画面的整体美感。

古人物画多以横幅为主,画面往往以单一人物为主体,配以一些装饰物如花鸟、山水等,使画面显得平静而和谐。

而在西方古代人物画中,构图更加注重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节的表达,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西方古代人物画的构图通常更富有变化和动感,画面中充满了跌宕起伏的线条和饱满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

从表现手法来看,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表现手法也存在着差异。

中国古代人物画常常采用线条勾勒,强调以墨色为主,形成淡墨深浓的韵味。

中国古代人物画通常以轻描淡写的表现方式展示人物形象,追求神韵而非逼真,更加注重修饰和表达内心情感。

而在西方古代人物画中,则常常采用明暗对比的技法,丰富多彩的色彩表现手法。

西方古代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更加真实、具体,更注重对细节的描绘和对光影效果的表现。

从题材选择来看,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题材选择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古代人物画中,以宫廷仕女、儒雅风流的文人墨客等为题材,表达出相对封闭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儒家的审美观念。

中国古代人物画更注重对人物的精神内涵和情感表达的塑造。

而在西方古代人物画中,人物画的题材更加广泛,既有宗教题材,又有历史题材,还有民间风俗题材等。

西方古代人物画更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具体塑造和对人物生活背景的展示。

中西方古代人物画在构图、表现手法和题材选择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也反映了中西方古代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些差异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学习的空间,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魅力。

在当今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中西方古代人物画艺术差异的研究将有助于加深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沟通,推动世界艺术的多元发展。

浅析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

浅析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

浅析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中西方古代人物画是两种不同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品。

在古代,中西方社会和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在绘画艺术中得到了体现。

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人物的外貌形象上,还表现在人物的情感表达、背景呈现和艺术氛围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进行浅析。

中西方古代人物画在人物的外貌形象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古代人物画中,人物形象常常被塑造得更加具象化和写实化。

西方画家在人物的面部特征、肢体比例和服饰细节上都下了很大功夫,力求将人物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而在中国古代人物画中,人物形象常常被赋予了更多的意境和禅意。

中国古代画家在人物的写实性和抽象性之间取得了一种平衡,不仅注重人物形象的精确刻画,同时还追求人物形象的意境表达和内在气质的呈现。

中西方古代人物画在人物的外貌形象上存在着明显的艺术表现差异。

中西方古代人物画在人物的情感表达上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古代人物画中,人物的情感表达常常更加直接和露骨。

西方画家借助人物的面部表情、眼神和肢体动作等来表达人物的情感状态,往往直截了当,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人物的情感变化。

而在中国古代人物画中,人物的情感表达往往更加含蓄和隐晦。

中国古代画家常常通过人物的神态、姿势和眼神来表达人物的情感状态,表现出一种曲折悠远、含蓄内敛的艺术特色。

中西方古代人物画在人物的情感表达上也存在着明显的艺术表现差异。

中西方古代人物画在背景呈现上也有所差异。

在西方古代人物画中,背景常常被赋予了更多的细节和场景描绘,以便突出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西方画家会通过画面的背景来丰富人物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使画面更加具有故事性和振奋力。

而在中国古代人物画中,背景的表现往往更加简洁和抽象。

中国古代画家常常通过一些简单的装饰性元素来烘托人物形象,使画面更加典雅清丽,表现出一种快意人生、超然物外的审美情趣。

中西方古代人物画在背景呈现上也存在着明显的艺术表现差异。

浅析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

浅析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

浅析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摘要】古代人物画在中西方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了不同文化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传统。

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发展历史各具特色,表现手法、影响因素、题材和风格、色彩运用、审美观念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这些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传统之间的不同,为人们提供了比较不同文化艺术的视角。

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差异性也反映了两者在历史文化进程中的不同发展轨迹,展现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格特点。

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拓展视野和审美领域。

【关键词】关键词:古代人物画、中西方文化、艺术表现差异、表现手法、影响因素、题材、风格、色彩运用、审美观念、文化背景、艺术传统、发展历史、欣赏比较、发展轨迹。

1. 引言1.1 古代人物画在中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性古代人物画在中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性在于其承载了人类文明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人物画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表现,展现了古代社会、宗教、政治、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

在中西方文化中,人物画作为传统绘画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人们了解当时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起着重要的作用。

1.2 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发展历史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古希腊,人物画被用于描绘神话故事中的英雄和神祗,展示人物的英勇和神秘。

古希腊雕塑家以人体比例和结构的完美表现闻名,对后世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罗马时期的人物画则更加注重表现人物的生活场景和情感,展示出一种更加真实和写实的风格。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兴起和传播对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西方,基督教题材成为人物画的主题之一,同时以圣经和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人物画也得到了发展。

而在中国,佛教的传入也为古代人物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题材和表现方式。

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为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中西传统人物画比较

中西传统人物画比较

中西传统人物画比较作者:许陈岑来源:《美与时代·中》2021年第10期摘要:由于诞生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中西绘画在所采用的工具材料、表现手法以及创作者的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直以来,传统人物画都是美术领域重要的创作题材之一。

观众可以通过对传统人物画进行解读,来了解画家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社会风貌等。

主要从人文背景、用线造型、色彩表现、空间构造、空间构造、工具材料等方面对中西传统人物画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中西传统人物画;用线造型;空间构造绘画作品不仅能够表现出画家的艺术思想,还能反映出特定时期的时代特点与社会风貌。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的绘画艺术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尤其在传统人物画方面有着不同的独特韵味。

一般来说,中国传统绘画讲究“以形写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而西方传统绘画则以油画为代表,色彩较为鲜艳,重在对客观物象的再现。

本文将从人文背景、用線造型、色彩表现、空间构造、工具材料等方面对中西传统人物画进行比较。

一、中西传统人物画人文背景的比较总体来看,中国传统绘画受儒、释、道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大,所表现的更多的是“天人合一”“有无相生”等中国传统哲学精神。

例如,明代唐寅的传世画作《秋风纨扇图》所描绘的是萧瑟秋风中一位手拿纨扇心情惆怅的女子。

画家借汉成帝妃子班婕好色衰恩弛,好比纨扇在秋风起后被搁弃的命运,抨击了世态炎凉。

显然,这是与唐寅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有关的。

画中女子一脸衰怨,或许正是唐寅自身的写照。

由于深受宗教的影响,西方传统绘画所描绘的内容大多具有宗教意味。

由此可见,宗教对西方国家当时的社会意识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斯廷圣母》是由意大利画家拉斐尔所作。

画中的圣母一扫中世纪以来圣母像中那种冰冷、僵硬、不可亲近的模样,表现出了人类母亲的美丽、温柔和慈爱,体现了画家的美学追求。

从古至今,中国都十分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相信“天人感应”。

因此,很多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价值观和世界观。

中西人物画的对比

中西人物画的对比

中西人物画的对比美术学院03级装饰班杨承基 113012003051内容提要:中西人物画不同的历史发展,不同的表现方式形式以及不同的艺术观点所形成不同的艺术形态。

关键词语:儒家老庄佛教基督顾凯之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艺术观点艺术理论形神人类是一种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的生物,在文明发展的几千年以来人类时刻都在关心自身与外界的联系,所以在艺术作品中多以人物形态进行创作,而不同的人类文明所反映出的人物造型艺术形态也是不同的。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文化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的造诣,它的人物绘画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佛教未传入中国以前,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是中国人物画的主要题材,在这一时期人物画的艺术表现方面,已经相当成熟地掌握了绘画艺术反映生活表达主题的基本技巧。

为代表性的当属于在山东省发现的汉画石像,其中武氏祠画像中的《荆轲刺秦王》选择了荆轲在殿堂上追杀绕柱而走的秦王不成,自己已被人抱住不能脱身,仍然愤怒的掷出带有毒汁的匕首这一扣人心弦的瞬间。

武氏祠画像石是采用阴刻与阳刻、面与线相结合的技法,即形象外型做平面的突起,形象轮廓的内部则以阴线刻,形象外凹下部分,用尖刀凿成密密的平行条纹。

画像严谨规整,画面一般不大注意纵深空间感的表现,物象多取近景平列,具有剪影效果,形成严谨古朴、简洁传神的艺术风格。

与武氏祠同样性质的还有河南的画像艺术、四川的画像艺术其内容都是类似题材的。

而中国在三国及西晋时期的人物绘画多是扬儒家思想的三皇五帝、忠孝节义、祥瑞之类的题材,也有体现新思潮、反映老庄思想与清淡玄学和佛教思想的绘画。

谈到老庄思想与清淡玄学时的人物绘画,不得不谈顾凯之,这个生于东晋时期的人的艺术成就在于艺术创作和理论建树,他师承与卫协,将中国人物绘画以线造型的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他用线紧劲连绵,线条运转优美流畅,富有节奏,如“春蚕吐丝”,似“春云浮空”。

在其代表作之一《洛神赋图卷》中他把似去似来,飘忽无定,在水面上鳞波微步的洛神描绘得非常娴雅传情,表现出人物“进止难期,若往若还,含辞未吐”的复杂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传统人物画比较研究
12124913 刘文婷
[摘要]中西绘画源远流长,各有千秋,人物画更是有的粗略豪放、浓墨重彩有的温婉细腻、恬淡素净。

但是无论有多少的不同,这些艺术作品都体现出创作家的艺术构思,反映出时代的背景和特点。

本文立足于中西方传统人物画的比较,通过阐述中西方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特征,从艺术形式和审美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和说明。

[关键词] 中西;传统人物画;比较
人物画作为绘画中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史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人物画作品,其绘画手法和风格也是不断变化的。

本文首先将分析中西传统人物画的演进历史以及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

1.中西传统人物画的发展和特点
中国的人物画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佛教引入中国,玄学盛行,人物画的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出现了以顾恺之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大师,从《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传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传神”的人物画理论。

隋唐五代,人物画达到了全面的发展和高度的繁荣,中外的交流促进了绘画的发展,此时人物画与宗教化的关系也很密切,吴道子一改之前用笔圆润细劲的风格,用笔迅疾变化,使绘画更富有表现力。

宋代城乡经济进一步发展,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得社会风俗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画发展起来,产生了武宗元、李公麟、张择端、梁楷等一批杰出的人物画家。

宋代以后,进入元代,由于政治的不稳定人物画处于一种衰退时期,此时的人物画非常注重继承和保持传统。

但,明代的陈老莲、明人的肖像画、清代的扬州画派、晚清的任氏画风,却给平静的画坛增添了活力。

总之,中国古代人物画注重点、线、笔墨,对人物的刻画不满足于外部,更注重心灵的感受,追求“形神兼备”。

在西方,表现人物题材的绘画历史悠久。

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出现了人物画。

在中世纪的“黑暗时期”里,受宗教的强烈影响,以这时期的绘画主要以圣经为题材,绘画发展较为缓慢。

进入到文艺复兴时期,思想解放的潮流在欧洲各国蔓延,美术风格有了很大的转变。

美术与科学相结合,画家注重人物的细节描写,体现刻画的严谨,多为写实风格。

其绘画内容也不再是宗教神话,多为世俗的人和人的生活,人文主义是当时美术创作的基础,主要侧重弘扬人性,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图一),以超高的艺术手法细腻的描绘出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光和影的处理,使得这幅画作更加的神秘和出色,其意义在于通过一个
普通女性的形象表达了人对于自身的肯定,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17世纪的西方盛行的是巴洛克风格,通过强烈的光影对比和空间幻觉体现出一种动态的效果。

总之,西方绘画源于深厚的埃及、希腊的雕刻建筑艺术,注重解剖学、光影凹凸,具有很强的写实风格。

《蒙娜丽莎》(图一)
2.中西方传统人物画的比较和分析
著名学者彭吉象先生曾对中西绘画的差异作了如下的概括:“如果中国绘画尚意,那么西方绘画尚形;中国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则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绘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则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中国绘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

总之,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同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形成鲜明差异”。

接下来,本文将从艺术形式和审美特征两个方面详细地比较中西方的传统人物画。

2.1.绘画材料
关于绘画材料,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是取自天然的,为笔、磨、纸、绢,在物理特征、运用效果上面和西方的画笔颜料有着很大的区别。

中国的毛笔的特点是柔软有弹性,绘画的时候十分流畅;西方油画使用的笔比一般的毛笔要粗硬,笔端多为扁平状,有利于团状结构的描绘。

其次,中国画的墨是用桐炭黑、松烟制作而成,主要强调浓淡效果;而西方的绘画的颜料有较强的硬度,能够长期保持光泽,与人的视觉感知颜色相接近。

中国画常用纸或者是绢,洁白柔韧,吸水性强,能够很好的韵墨;西方作画则常在画布亚麻布,纸板或是木板上,能够反复的涂抹和多次叠加。

2.2.创作手法
在创作手法方面,中西方都重视线条的表达,线条都是其创作的基础。

但是西方的线条只是服务于整体的造型,它是客观的,画家运用它在于掌握对象的形体;而中国人物画则是通过线条的起伏浓墨勾画出作者的感情、心理以及对象的内在心理活动,中国画的线条充满着主观意志,每一笔都能体现画家的心理结构。

以隋唐画家韩干的《牧马图》为例,在线条上的描绘十分的细致流畅,人物的衣纹疏密有致,结构严谨,用笔沉着。

通过用笔的粗细、长短、浓淡变化来表现对象的形体空间,韩干十分重视衣纹之间的疏密对比,线条的长短、形状、方向都是经过推敲的,如腋下采用密集、短小的线条衬托肩膀和腹部的饱满的体型;人物的勾勒也是通过线条的转折和用墨的轻重体现立体感,如人物的鼻翼出用笔圆中带方,线条的转折体现了鼻子的体积,略微的淡漠
渲染表现出鼻子整体的体感;马匹的勾画也
体现出用墨的对比,层次分明,白马是淡漠
勾勒,黑马则用浓墨烘染,一黑一白,一简
一繁,虚实相生,产生对比效果。

而西方人
物画的线条则是科学地体现出物体的轮廓
和面的转折处的边缘,反映出真实的事物特
征。

如《最后的晚餐》充分运用了光学和几
何学,采取“焦点透视法”来描绘,通过采
用最为传统的一字形排开的构图惯例,让中心焦点集中于耶稣的明亮的额头。

耶稣伸开双手,低垂双眼。

他已经把话说完,沉默着。

但是,他的手势却有着不可抗拒的精神的号召力,召示和启迪人们去内省,去沉思。

明暗和色彩的运用也相当讲究和丰富,大大加强了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达·芬奇的这幅名画对事物的描绘十分的准确真实,美丽而平衡的构图是人们真实的感受到当时的故事。

2.3.审美特点
西方人物画注重写实,中国人物画注重写意。

中国画的审美评价是“气韵生动”,西洋画的审美评价是“模仿”。

所谓“气韵”,在自然是生命的律动,在人生是最高的意趣。

画家如能把客观对象的风貌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就是一幅“气韵生动”的作品。

模仿论是西方写实主义艺术的灵魂,在其影响下,西洋画着意描绘事物的形貌,追求“以真为美”。

达·芬奇曾说过:“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

”所以西洋画重形似,重再现,重科学,人
物形象个个貌似真人,有血有肉,服饰的质感、量感栩栩如生。

中国有许多简笔写意人物画,画家通常是借助画作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重点刻画人物神态的“生动”而不是外形的“相像”,以梁楷的《李白行吟图》最为典型,仅仅数笔就将大诗人李白才华横溢的风度、神韵刻画出来,可谓笔简意繁。

而西方的人物画则强调表现人物的外部特征。

追求一种实实在在的效果。

如委拉斯贵支的《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他对作品的色彩和用光深有研究,这幅作品十分生动、细腻的体现出教皇的神态和动作,就连细致的面部表情也描绘地十分生动,有一种照片的即视感。

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头发、躯干、肢体的不同特点,骨骼的轮廓、肌肉的起伏、须发的走向都刻画得细致入微、高度真实,真实的体现出人体美。

西方注重形式,中国注重传神。

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灵魂就是传神。

东晋顾恺之最早地提出了人物画“以形写神”的著名观点。

这个“神”就是指“个性”,也就是精神。

顾恺之强调“悟对之神通”,“传神之趋”,“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要求画家钻研并且注意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中国古代人物画任务绘画的主要目的就是现实画家的内在精神,形似只是精神外在的表现形式,但也只有神形兼备才能算上是真正的佳作。

北宋张择端的著名人物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以广阔的画面描绘了汴京市井繁荣的社会生活。

这幅长卷画上的五百多个人物,从官宦士流到下层百姓,不仅外表特征形形色色,神态刻画更是惟妙惟肖,体现了画家观察和表现人物的高超技艺。

更可贵的是作品突破了唐宋以来人物画以宗教和达官贵人为主要内容的局面,把活灵活现的下层人士搬上了画坛,开创了人物画的先例,成为饮誉世界的传神精品。

相反,西方的人物画更加注重的是一种形式美,在西方绘画中几何立体图形拥有绝对的美感,不仅是人体的比例就连画中人物的位置都经过计算和研究,他们关注的焦点不是人物的神情,而是人体本身的构造。

这种对几何立体图形的偏爱也深深受到古希腊雕像渊源的影响。

对中西人物画的分析只是美术史中的一小部分,并且本文的分析也不尽全面。

但从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中西方美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的差异,但在艺术的比较中不是简单的求同或者是求异,而是在异种求同、同中求异。

在后面的美术发展中,中西绘画艺术的碰撞和交流使更多优秀的作品得以产生,这才是美术交流真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周致力.浅谈中西人物画的比较教学法——以唐寅的《秋风纨扇图》和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为例[J].智富时代,2015.
[2]李梦恬.中国工笔人物画与西方人物画之比较[J].美术大观,20114,(01).
[3]郝建斌,张彦醒.意境之美——谈中国古代绘画的审美观[J].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