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二章节环境影响评价主要依据
我国环境影响的依据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依据1979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规定: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环境影响的报告书.这种制度要求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即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和绿化地带等作出环境影响评价,以便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提供科学依据.按照上述法律,国家计划、经济和环境管理部门把环境影响评价定为开发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从国情出发,中国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近20年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协调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和实践的深入,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得到了扩展,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体系和管理机环境影响最小的整体优化方案和综合防治对策;协调人口、环境与开发建设行为之间的矛盾,为制定环境规划提供依据.区域EIA是区域环境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EIA着重研究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确定区域各自然要素的环境容量,预测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综合性、预测性、规划性加动态性很强的工作.战略即指重大的政策、计划或规划,具有全局性、长期性、规律性和决定性的特点.战略环境评价SEA)是环境影响评价在战略层次上的应用,是指对政府、计划或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系统的评价过程.战略环境评价采取主动的反应方法、在制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与环境有关的各种问题,并对发展战略进行不断的选择和调整.它能及早预测和预防战略实施后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通过环境、经济和社会综合决策,制定出最佳战略.战略环境评价的出现是有其时代背景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在刚刚出现时,在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评价某些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时却表现得“力不从心”.如,一个大型的主开发项目往往会诱发一些新的开发项目,例如在公路或铁路沿线两侧地区可能会诱发房地产、商业,甚至工业等新项目的出现,这些附加的环境影响在主项目的EIA中很难得到评价,尽管这些间接的、被诱发的新项目的环境影响可能会超过主项目本身的环境影响.主项目的这些附加影响只有在更高层次的战略环境评价中才能得到较好的评价.战略环境评价由负有公共责任的国家机构或政府部门组织进行,通过部门间的合作及有关专家和公众的参与,能够进行客观的、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国21世纪议程》已明确提出要“开展对现行政策和法规全面评价”.1993年,在上海召开的国际环境评估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上,正式提出要开展战略、发展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1995年,王华东等对山西省煤电并重战略和国家有毒化学品进行了战略环境评价第2期赵廷宁等: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战略环境评价中公众参与的目的、意义、方法和特点.我国处于城市建设高速发展时期,每年实施大量的酒店、商业大厦、商住楼和居住小区建设项目,这些项目与工业建设项目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工业建设项目对所在区域产生较大环境影响,而酒店、商业、商住建设项目对所在区域环境影响较小;工业建设项目对所在区域环境质量要求较低,而酒店、商业、商住、居住建设项目对所在区域环境质量要求较高;在此意义上,可以把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称为项目对区域影响型环境影响评价,酒店、商业、商住、居住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称为区域对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第1章引言 (4)1.1 编制背景 (4)1.2 编制依据 (4)1.3 适用范围 (5)第2章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要求 (5)2.1 评价程序 (5)2.1.1 项目立项阶段 (5)2.1.2 评价准备阶段 (5)2.1.3 评价实施阶段 (6)2.1.4 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6)2.1.5 报告审查和审批 (6)2.2 评价要求 (6)2.2.1 科学性 (6)2.2.2 客观性 (6)2.2.3 全面性 (6)2.2.4 动态性 (6)2.2.5 可比性 (6)2.3 评价标准 (6)2.3.1 国家和地方标准 (6)2.3.2 行业标准 (6)2.3.3 特定标准 (7)2.3.4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标准 (7)2.3.5 社会影响评价标准 (7)第3章项目分析 (7)3.1 项目概况 (7)3.1.1 项目背景 (7)3.1.2 项目目的 (7)3.1.3 项目地理位置 (7)3.1.4 所属行业 (7)3.2 项目组成与工艺流程 (7)3.2.1 项目组成 (8)3.2.2 工艺流程 (8)3.3 项目规模与布局 (8)3.3.1 项目规模 (8)3.3.2 项目布局 (8)3.3.3 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8)第4章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9)4.1 环境影响识别 (9)4.1.1 项目特征分析 (9)4.1.2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9)4.2 评价因子筛选 (9)4.2.2 评价因子确定 (9)4.3 评价范围与时段 (10)4.3.1 评价范围 (10)4.3.2 评价时段 (10)第5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0)5.1 污染源分析 (10)5.1.1 污染源识别 (10)5.1.2 污染源调查与评估 (10)5.1.3 污染源排放清单 (10)5.2 环境空气质量影响预测 (10)5.2.1 预测方法与模型 (10)5.2.2 预测范围与时间 (11)5.2.3 预测结果分析 (11)5.3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与卫生防护距离 (11)5.3.1 防护距离计算 (11)5.3.2 防护距离设置 (11)5.4 环境保护措施 (11)5.4.1 污染源治理措施 (11)5.4.2 通风与扩散措施 (11)5.4.3 监测与管理措施 (11)5.4.4 敏感区域保护措施 (11)第6章水环境影响评价 (11)6.1 水污染源分析 (11)6.1.1 污染源识别 (11)6.1.2 污染源强分析 (12)6.2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 (12)6.2.1 预测方法 (12)6.2.2 预测情景设置 (12)6.2.3 预测结果分析 (12)6.3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12)6.3.1 预测方法 (12)6.3.2 预测情景设置 (12)6.3.3 预测结果分析 (12)6.4 水环境保护措施 (12)6.4.1 污染源治理措施 (12)6.4.2 水环境保护措施 (13)6.4.3 监测与管理 (13)6.4.4 生态保护与恢复 (13)第7章声环境影响评价 (13)7.1 声源分析 (13)7.1.1 声源识别 (13)7.1.2 声源评估 (13)7.2 声环境质量影响预测 (13)7.2.2 预测范围与情景设置 (14)7.2.3 预测结果分析 (14)7.3 声环境保护措施 (14)7.3.1 声源控制 (14)7.3.2 传播途径控制 (14)7.3.3 接收端保护 (14)7.3.4 环境管理与监测 (14)第8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5)8.1 生态影响识别 (15)8.1.1 生态系统类型及特征 (15)8.1.2 生态影响源识别 (15)8.1.3 生态影响途径与范围 (15)8.2 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15)8.2.1 调查方法 (15)8.2.2 生态现状评价 (15)8.2.3 生态问题识别 (15)8.3 生态影响预测 (15)8.3.1 预测方法 (15)8.3.2 预测内容 (15)8.3.3 预测结果 (16)8.4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6)8.4.1 生物多样性保护 (16)8.4.2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保护 (16)8.4.3 生态监测与管理 (16)8.4.4 环境友好型措施 (16)第9章社会影响评价 (16)9.1 社会影响识别 (16)9.1.1 项目对人口的影响 (16)9.1.2 项目对就业的影响 (16)9.1.3 项目对收入与经济的影响 (16)9.1.4 项目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16)9.1.5 项目对社会组织与社区的影响 (17)9.1.6 项目对文化、教育及健康的影响 (17)9.2 社会现状调查与评价 (17)9.2.1 人口现状调查 (17)9.2.2 经济现状调查 (17)9.2.3 社会组织与社区现状调查 (17)9.2.4 文化、教育及健康现状调查 (17)9.2.5 社会保障现状调查 (17)9.3 社会影响预测 (17)9.3.1 人口影响预测 (17)9.3.2 就业影响预测 (17)9.3.3 经济影响预测 (18)9.3.4 社会组织与社区影响预测 (18)9.3.5 文化、教育及健康影响预测 (18)9.4 社会保障措施 (18)9.4.1 人口保障措施 (18)9.4.2 经济保障措施 (18)9.4.3 社会组织与社区保障措施 (18)9.4.4 文化、教育及健康保障措施 (18)9.4.5 社会保险及救助措施 (18)9.4.6 社会影响监测与评估 (19)第10章环境影响减缓措施与监测管理 (19)10.1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9)10.1.1 制定原则与目标 (19)10.1.2 减缓措施内容 (19)10.2 环境监测与管理 (19)10.2.1 监测方案制定 (19)10.2.2 监测设施建设与管理 (19)10.2.3 环境管理 (19)10.3 环境保护设施设计及验收 (20)10.3.1 设计要求 (20)10.3.2 验收标准 (20)10.3.3 验收程序 (20)10.4 环境影响跟踪评价与后评价 (20)10.4.1 跟踪评价 (20)10.4.2 后评价 (20)第1章引言1.1 编制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类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和要点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详细阐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二、理论部分1.1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是指在建设项目实施前、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估,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的活动。
环评的目的是确保建设项目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2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程序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前期筹备、项目申报、环评文件编制、专家评审、审批、实施监测和验收等环节。
其中,前期筹备阶段主要是为了明确环评的目标、任务和工作内容;项目申报阶段主要是为了让有意愿进行环评的项目单位向有关部门提交环评申请;环评文件编制阶段是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环评方案和技术导则;专家评审阶段是对环评文件进行技术审查和论证;审批阶段是对通过评审的环评文件进行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实施监测阶段是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进行实时监测;验收阶段是对项目建设完成后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1.3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方法和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项目概况调查、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保护措施设计、环境风险评价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践部分2.1 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操作流程在实际操作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流程通常如下:由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环评机构进行项目概况调查,了解项目的基本信息、地理位置、周边环境等情况;进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识别项目可能产生的各种环境影响因素,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生态破坏等;然后,根据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结果,采用相应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确定项目对环境的具体影响程度和范围;接着,结合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政策、法规要求,设计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减轻项目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价,为决策者提供风险防范的建议;形成环评报告,报送有关部门审批。
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是指在进行新建、扩建或改建工程前,对该工程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是指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所需遵循的规范和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法律法规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首先要遵循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
这些法律法规标准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程序和要求,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和保障。
二、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对环境中各种物质的浓度、排放量、噪声等指标的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需要根据环境质量标准对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和控制,以保障环境质量的稳定和改善。
三、技术标准环境影响评价需要依据相关的技术标准进行评价和控制,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噪声标准等。
这些技术标准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环境保护的基础。
四、社会公众意见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充分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需要考虑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以保障公众的利益和权益。
五、可持续发展标准环境影响评价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即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未来世代的利益。
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需要考虑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系统保护、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遵循法律法规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技术标准、社会公众意见和可持续发展标准等方面的要求。
只有在遵循这些标准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地预测、评价和控制工程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保障环境质量和公众利益。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依据
概述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环境政策、产业政策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环境影响评价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第一节 概述
必须引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政策与产业政策、 环境标准和规范及其他相关规定、拟议中的规划和
建设项目的技术文件的有效版本或最新版本。
在引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政策与产业政策、
LOGO
中华人民共和国 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 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 协调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 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 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 的方法与制度。 第四条 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客观、公开、公正,综合考虑 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 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 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设计 规范的要求,编制环境保护篇章,并依据经批准的建设项 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在环境保护篇章 中落实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措施以及环境保护设施 投资概算。
技术标准和规范以及其他相关规定时,应简要说明
其对拟议中的规划和建设项目的适用性。
第二节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
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政府部门规章
2.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依据解析
第一节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4 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
• 是享有立法权的地方权力机关和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法
律和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制定和发布的环境保护规范性
文件,如《云南省环境保护条例》《清江保护条例》
• 其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特定环境问题制定和发布的,
在本地行政辖区内实施,因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 不能和法律及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相抵触
•
环境保护单行法是指国家针对某个环境要素或某个领域而专
门制定和颁布的法律,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第一节
1 法律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绪论
3. 后法大于先法
4.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的法律地位仅次于法律 5. 部门规章、地方环境法规和规章均不得违背法律和
行政法规
6. 地方环境法规和规章仅在其辖区内有效 7. 国际公约与我国的环境法有不同规定时,应优先适
用我国的环境法
第一节
1 法律
•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宪法是环境保护立法的依据,其中的环境保护条款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 环境保护相关法是指国家制定和颁布的一些自然资源保
护和其他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依据
03
CATALOGUE
项目特点和环境状况
项目性质和规模
项目性质
项目的性质决定了其对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例如,工业 项目可能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而农业项目 则可能对土壤和水资源产生影响。
项目规模
大型项目通常对环境的压力更大,因此需要更详细的环影 响评价。小型项目则可能需要简化评价过程,但仍需考虑其 对环境的影响。
06
CATALOGUE
环境影响评价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对 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估,并提出预防 和减少环境影响的措施。该评价依据的主要法律和政 策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 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通常包括项目实施前的 环境状况调查、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境影响预测和评 估、以及项目实施后采取的预防和减少环境影响的措 施设计。评价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 境等多方面因素,确保项目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最小 化。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 要依据
contents
目录
• 法律法规依据 • 技术规范和导则 • 项目特点和环境状况 • 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 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和监督 • 环境影响评价的案例分析
01
CATALOGUE
法律法规依据
国家环境保护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
定性评价方法
通过专家判断和经验判断 等方法,对项目实施可能 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定 性评估。
综合评价方法
综合定量和定性评价方法 ,全面评估项目实施对环 境的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和建议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依据
THANK YOU.
环保规划与标准
国家和地方各级环保规划,如《全国环保规划纲要》等。 国家及地方的环境质量标准,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等。
03
技术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该导则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要求、评价范围、评价方法、评价程序和评价 结论等,是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建设项目》
02
政策依据
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配套政策和规划,如《中国21 世纪议程》等。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等。
环保产业政策
国家及地方针对环保产业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和标准,如《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等。
环保产业政策的实施要求和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指导作用。
该导则主要针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实施,规定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内容和方法。
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方法
环境质量指数法
通过选取若干个环境质量指标并计算其加权平均值,得出一 个综合的环境质量指数,以便更全面地评估环境质量状况。
环境承载力评估法
通过对某一区域的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判断该区域的环境 容量和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为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污染防治法》是环境影响评价中关于污 染防治的主要依据。
该法规定了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控制措施和环境质量标准 等,要求建设单位采取措施防治环境污染。
生态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保护法》是环境影响评价中关于生态 保护的主要依据。
该法规定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管理措施,要求建 设单位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依据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明确项目或政策实施过程中各方的环境保护责任,确保各项环保措施 得到有效落实。
保障公众健康与生态安全
环境影响评价应关注公众健康和生态安全,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或消除项目或政策实施过程 中可能对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环境保护措施及方案
01
预防和减少环境影响
在项目或政策实施前,应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方案,预防和减
影响程度评估
根据预测结果,评估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为后续的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04
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依 据
公众参与的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01
0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03
0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
03
对项目所在地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分析,包括空气、水质、
噪声、土壤等。
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预测与分析
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分析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如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生态破坏 等。
影响预测方法
选择合适的影响预测方法,如数学模型、专家判断等,对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定量 或定性预测。
02
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是一套全面的 技术指导文件,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 了详细的方法和标准。这些导则通常 由政府或行业协会制定,以确保环境 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评价人员需 遵循这些导则,针对具体的项目或活 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提供相应的 环境保护措施建议。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内容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内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第一条为了加强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下称综合性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以下称专项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第三条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遵循客观、公开、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建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所需资料实行信息共享。
第五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所需的费用应当按照预算管理的规定纳入财政预算,严格支出管理,接受审计监督。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或者对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重大不良环境影响,有权向规划审批机关、规划编制机关或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
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调查处理。
第二章评价第七条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对规划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八条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分析、预测和评估以下内容:(一)规划实施可能对相关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二)规划实施可能对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的长远影响;(三)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以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第九条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标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技术规范。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制定,并抄送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依据-PPT精选文档
第三节
环境政策、产业政策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环境保护综合法 第三章 保护和改善环境 对环境保护责任制、资源保 护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环境保护、海洋环 境保护作了规定。 第四章 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规定了排污单位防 治污染的基本要求,“三同时”制度、排污申报制 度、排污收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以及禁止污染转 嫁和环境应急的规定 第五章 法律责任 规定了违反本法有关规定的法律 责任 第六章 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规定了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
3、政府部门规章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 部门单独制定和发布或与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和发 布的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以及政府其他有关行政主管 部门依法制定并发布的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 政府部门规章是以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为依据 而制定和发布的,或者是专门针对某些尚未有相应的环 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调整的领域做出的规定。
第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依据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 的主要依据
概述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环境政策与产业政策 环境标准与规范 其它相关规定 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技术文件
第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依据
第二节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法律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政府部门规章 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 环境保护标准 环境保护国际公约
《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办法》(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 《建设项目环境相评价文件审批程序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等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依据
❖ 第十一条 专项规划的环编境制影响机评价关主对要依可据 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 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应当在该规划草案报送 审批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 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但 是,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除外。 编制机关应当认真考虑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 报告书草案的意见,并应当在报送审查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中附具对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 第二十三条 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经验 收合格,该建设项目方可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 第二十九条 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在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弄虚作假的,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 主管部门吊销资格证书,并处所收费用1倍以上3倍以下的 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 环境影响评价法
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按照资 格证书规定的等级和范围,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 价工作,并对评价结论负责。
❖ 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严格执 行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依据
❖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 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 1998年11月28日国务院第十次常务会议通过 ❖ 1998年11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
发布施行
❖ 第一条 为了防止建设环项境目影响产评价生主新要依的据 污染、破坏生态环境, 制定本条例。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依据ppt
在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对可能产生 的重要环境影响进行跟踪监测,及时发现和 解决环境问题。
04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点要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系统
研究和评估人类活动对自然生 态系统的改变,预测未来可能 产生的生态学和生物学影响。
生物多样性
评估特定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丰 富程度和分布情况,分析人类活 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
编制评价报告
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求,编制环境 影响评价报告,包括文本和图表等 。
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环境影响识别
环境影响预测
通过对比分析、因果分析等方法,确定建设 项目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
利用数学模型、计算机模拟等方法,预测建 设项目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环境影响跟踪监测
采用多种指标和方法,对建设项目对环境的 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和建议。
03
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确定评价对象和范围
根据项目特点和环境特征,明确评 价对象和范围,包括建设项目的全 过程、区域开发和流域开发等。
进行现状调查和工程分析
了解项目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社 会经济和生态状况,分析项目的工 程特点和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确定评价重重点和相应的评价指标。
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和减轻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 后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 展。
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和减轻规划和建设项目实 施后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 调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 响进行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估,能够有效地保护生态环 境,防止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
2.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依据课件
第一节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4 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
• 是享有立法权的地方权力机关和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法
律和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制定和发布的环境保护规范性
文件,如《云南省环境保护条例》《清江保护条例》
• 其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特定环境问题制定和发布的,
在本地行政辖区内实施,因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 不能和法律及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相抵触
三、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一)概述
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系指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环境 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结合一定阶段的经济技术发展 水平、发展趋势以及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针对污染 防治严重的行业或具有共性的污染问题而制定和发布 的指导性技术原则和技术路线。
第二节 环境政策、产业政策与污染 防治技术政策
三、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二)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
环境保护单行法是指国家针对某个环境要素或某个领域而专
门制定和颁布的法律,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第一节
1 法律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 现状监测降水pH小于或等于4.5
• 酸沉降超过临界负SO2 • 排放量较大的的区域
第二节 环境政策、产业政策与污染 防治技术政策
一、环境政策
(二)关于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
(2)划分SO2控制区的基本条件
环境空气中SO2年平均浓度超过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 级标准限值(0.06mg/m3) 环境空气中SO2日平均浓度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三 级标准限值(0.25mg/m3) SO2排放量较大 以城市为基本控制单元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依据共60页文档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Thank you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依据
进行分级。
卫生填埋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环境影响识别
某一级省道改建工程环境影响识别
施工行为
施工期
运营期
环境资源
拆迁 取弃土 路 路 桥 材料 机械 运输 绿 复 桥涵 安置 (渣) 基 面 涵 运输 作业 行驶 化 垦 边沟
(二)主要内容 制止某些行业盲目投资的政策
鼓励某些产业发展的政策 对某些行业实施准入条件的政策 对饮食娱乐服务业的环境管理政策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 对企业投资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 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
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布局 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 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1)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 农业转变
环境因子主要包括
(1)污染影响:如环境空气质量、水质、环境噪声、环 境辐射、土壤污染和破坏、健康和安全等;
(2)植被和野生生物:生物破坏、栖息地、生活习性、 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
(3)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矿物、水、土地资源、能源等; (4)自然环境灾害的影响:地质、土壤、建筑物、水土
流失、火灾、水灾、地震等; (5)社会经济影响:生活、交通、工业等; (6)美学、文物和名胜古迹保护以及休闲娱乐的影响。
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总目标: 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 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 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 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调发展,互惠共赢 •强化法制,综合治理 •不欠新帐,多还旧帐 •依靠科技,创新机制 •分类指导,突出重点
一、环境政策
(一)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2、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有关要求
•促进地区经济与环境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政府部门规章是以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为依据 而制定和发布的,或者是专门针对某些尚未有相应的环 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调整的领域做出的规定。
❖ 《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办法》(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 ❖ 《建设项目环境相评价文件审批程序规定》 ❖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 《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等
4、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
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是享有立法权的 地方权力机关(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 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和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制定和发布 的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
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具有较强的可操 作性;不能和法律及环境保护行政法规抵触。
❖ 《云南省地方保护条例》 ❖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 《四川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 《滇池保护条例》等
一、环境政策
(一)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4、加强环境监管制度的有关要求 •落实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完善强制淘汰制度 •强化限期治理制度 •完善环境监查制度 •严格执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建立跨省界河流断面考核制度 •国家加强跨省界环境执法及污染纠纷的协调
5、环境保护标准
环境保护标准是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保护人群健康,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省、 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对环 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制 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根据《环境标准管理办法》我国的标准在类别上分 为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 准(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在执行力上分为强制性环境 标准和推荐性环境标准。
第三节 环境政策、产业政策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一、环境政策
(一)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二)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三)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 (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五)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 (六)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
一、环境政策
(一)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一、环境政策
(二)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该方案包括进一步明确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 要求;控制增量,调整和优化结构;加大投入,全面实 施重点工程;创新模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依靠科技, 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强化责任,加强节能减排管理; 健全法制,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完善政策,形成激 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政府带 头,发挥节能表率作用十部分。 •其主要内容是: 国家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 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的主要措施 “十一五”时期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主要行业和内容
优化开发、重点开发、
•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限制开发、禁止开发
一、环境政策
(一)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3、切实解决的突出环境问题(7项)
•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 •以强化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城市环境保护 •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重点,强化生态保护 •以核设施和放射源监管为重点,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以实施国家环保工程为重点,推动解决当前突出的环境 问题
❖ 《人类环境宣言》 ❖ 《 21世纪议程》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境
保
环境保护相关法 环境保护综合法
环境保护单行法
护 国
际
公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约
国
家 环 境 标 准
政府部门规章
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
地 方
环
环境保护地方性规章 境 标
准
三、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
1、具有法律强制性 2、纳入基本建设程序 3、评价对象偏重于基本建设项目 4、分类管理 5、评价资格实行审核认定制
一、环境政策
(二)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1、国家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
•在节能方面,提出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 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 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 32%;“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 •在减排方面,提出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 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47.6万吨、2086.4万吨,比2010年 的2551.7万吨、2267.8万吨分别下降8%;全国氨氮和氮氧 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8.0万吨、2046.2万吨,比2010 年的264.4万吨、2273.6万吨分别下降10%。
❖ 清洁生产标准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 ❖ 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 环境保护工程技术规范等
6、环境保护国际公约
环境保护公约是指我国缔结和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 关的国际公约、条约、协议和议定书。
国际公约与我国环境法有不同规定时,优先适用国 际公约的规定,但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第三节 环境政策、产业政策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一、环境政策
环境政策是由国务院依法制定并公布,或由 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省、自治区、直辖 市人民政府依法负责制定,经国务院批准发布 的环境保护规范性指导文件(包括各种决定、办 法、名录、目录、批复等)。
环境政策是推动和指导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协 调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措施,在环境影响评价工 作中必须认真贯彻执行。
二章节环境影响评价主要依据
第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依据
第二节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法律 法规体系
法律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政府部门规章 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 环境保护标准 环境保护国际公约
3、政府部门规章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 部门单独制定和发布或与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和发 布的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以及政府其他有关行政主管 部门依法制定并发布的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