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茶具鉴赏

合集下载

27种常见的茶具及其详细介绍

27种常见的茶具及其详细介绍

27种常见的茶具及其详细介绍一、基础茶具1、盖碗: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汉族茶具,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用盖碗品茶时,杯盖、杯身、杯托三者不应分开使用,否则既不礼貌也不美观。

相传盖碗是唐代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发明的,崔宁与其女都喜爱喝茶,那时茶杯没有衬底非常烫手,于是崔宁的女儿就发明了木盘子来托茶杯,但茶杯易滑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固定,这便是最早的盖碗。

盖碗早期是个人使用,冲泡与饮用合二为一,这时的盖碗就有如杯子一般。

今天的盖碗更多被当作茶壶来使用,因为使用盖碗泡茶更易于观察汤色和掌握浓度,可以直接欣赏泡开后的叶底,而且去渣清洗比茶壶来得方便。

因而盖碗演变成了冲泡器皿,搭配盅、杯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茶器组合。

盖碗被茶友称为“万能茶具”,各种茶都可以用盖碗来完成冲饮。

拿盖碗的手法很重要,错误的手法就会使得手被烫到成为常态,食指第一关节按在盖钮的边沿,拇指中指抱对点两手指抓住盖碗边缘,搭配食指三点一线拿稳盖碗。

2、公道杯:又称匀杯、分茶器。

使用公道杯倒茶,可以保持倒出来的茶汤口感尽量一致,避免了每个人喝到的滋味不一样,由此也升华到了精神层面,继承了“公道”精神。

“公道”出自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礼记•礼运》,意为“天下为公”,强调的是公平、客观、合理的原则。

相传,明朝洪武年间浮梁县令,为了迎合朝廷喜好,特别是为了讨好皇帝朱元璋,下令景德镇御窑厂的工匠们限期研制一种特别的瓷器——九龙杯。

这种杯子因其特殊的构造或寓意,如具有公平均衡的特性,而被皇帝赐名为“公道杯”。

从此以后,“公道杯”不仅成为了宫廷御用之物,也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和茶道、酒文化中的重要器具,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公正、平等精神的崇尚和追求。

选公道杯一般要略大于所用的壶或盖碗,满足每一道茶且出汤能沥干水分的要求。

公道杯也不是越大越好而是以称手为宜。

再检查一下出水口是否断水利落,断水时不易沿着杯子外壁流的为好。

典藏:中国茶叶博物馆藏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典藏:中国茶叶博物馆藏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典藏:中国茶叶博物馆藏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中国茶叶博物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面龙井路旁双峰村。

1990年10月起开放,是国家旅游局、浙江省、杭州市共同兴建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收藏有4000多件展示我们茶文化和历史文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馆藏的历史茶具。

本文根据2011年出版的《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整理而成,收集了馆藏的历代茶器精品,由于信息量过大,将以朝代划分,分为四期向大家推送,今天为大家送上“唐以前、唐及五代”茶器。

图片翻拍自书籍,存在色差,不过已经将质量保存在最大。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留下邮箱,我们绘给你发送未经压缩的大图。

良渚文化灰陶双鼻壶直口,圆形腹,圜底,口部两侧有耳,中穿小孔,俗称双鼻壶。

灰色陶胎,快轮拉坯而成,器薄匀整,外披以黑色陶衣,年代久远有些剥落。

我国茶文化起源可追溯到5000年前,不过,当时并未出现专用茶具,此类陶壶可看成茶具的源头。

春秋原始瓷弦纹碗原始瓷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发展至春秋时期已经十分成熟。

碗内壁留下拉坯时的弦纹痕迹,成为鉴定春秋战国时期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

陆羽《茶经》中有春秋时期晏子饮茶的记载。

盘口,垂腹,三外撇式足,口部两侧有耳。

此原始瓷三足鼎器型仿青铜器,系陪葬用的明器。

战国时期南方一带的士人已经饮茶,煮茶是当时的主要的饮用方式。

汉青铜兽耳釜敛口,鼓腹下垂,圆底。

口沿有双耳,设计成螭龙的双角向内,龙首向外张昂,龙身为圆环形,龙尾上翘。

造型灵逸,构思巧妙。

汉王褒《僮约》中已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茶”之记载。

饮茶在司马相如等文人中已经较为普遍,当时以煮茶为主。

此青铜茶釜系当时重要的煮茶器具之一,汉代的饮茶生活由此可见一斑。

东汉原始瓷灶模型系陪葬的明器。

由火膛和烟囱及灶体组合而成,灶体上再承一双耳釜及敛口釜,是东汉时期灶台的真实写照。

据文献记载,东汉时期饮茶已经在南方四川一带的士人之间流行,不过当时基本上以煮茶为主,称为“茗粥”。

南朝青釉点褐彩刻莲瓣纹盏托口部微敛,浅弧腹,平底。

波涛汹涌都不知 横箫自向船中坐——菏泽元代古沉船出土茶具鉴赏

波涛汹涌都不知 横箫自向船中坐——菏泽元代古沉船出土茶具鉴赏

子 ,其 形 若 罂 ,而 盖 、嘴 、柄 皆 具 ” 。唐 代 的茶 壶 类 似 瓶 状 ,腹
部 大 便 于 装 更 多 的 水 , 几小 利 于 泡 茶 注 水 ,盛 行 于 唐 中期 至宋 。
棺 ” ( ), 宋 元 时 称 之 : 碗
“ ” 或 “ ” , “ ” 即 为 瓯 盏 瓯
及底 部 , 自然 垂 流 多 不 到底 ,底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 了。唐
代 人 把 茶 壶 称 “ 子 ” ,其 意是 注
指从壶嘴里往外倾 水 ,据 《 资暇
录 》载 : “ 和 初 f 元 8 6 , 元 公 0年 唐 宪 宗 时 ) 酒 犹 用 樽 杓 … … 注 酌
图4青 白釉 双 系执 壶
内 的 托 圈 增 高 ,有 的 盏 托本 身 就
仿 佛 是 盘 子 I加 了一 只 小 碗 ,菏 二 泽 出 土 的 钧 窑 盏 托 即 属 这 一 款
式。
中显得庄重 。明代冯可宾在 《 茶
录 》 中写 道 “ 壶 以小 为 贵 ,每 茶
客 小 壶 一 把 ,任 其 自斟 自饮 方 为
足无 釉 ,露 深 黄 色胎 ;近底 部呈 现 厚 重 的 流釉 现 象 , 口沿 处 泛 紫 褐色。该盏托为钧窑典型器物 , 形 体 秀 丽 轻盈 ,姿 态 洒 脱飘 逸 ,
观之 给 人 以赏 心悦 目之感 . . 盏 托 , 由托 盘 发 展 而来 的一 种 常 见 茶 具 。 瓷 盏 托 出 现 于 东 晋 ,盛 行 于南 北 朝 ,并成 为 当 时 风行 的 茶具 。 到 了宋 元 时期 ,盏 托 几 乎 成 了 茶 盏 同定 的 附件 ,托
完 整 的 盏 计 有 5 ,现 择 两 件 j 件 以介绍 : () 1(图 5 图 6)高 37 1 盏 一 .f

中国唐代陶瓷茶器的审美与文化

中国唐代陶瓷茶器的审美与文化

中国唐代陶瓷茶器的审美与文化如今以茶会友就成为了越来越多人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

自古以来,品茶即是一种高雅而又韵味的享受,品茶水的清香,赏茶器的秀美,回味生活的无穷乐趣。

茶器种类繁多,但使用频率最高、范围最广的仍然是各类陶瓷茶器。

中国是瓷国,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茶文化与陶瓷文化一旦相撞击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更加提高了文化品位。

1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的必然性及唐代茶器的艺术价值隋朝结束了中国长达300多年的分裂局面而走向了统一,发展到唐朝,其国力强盛,国泰民安。

在这种新的时代面貌下,“万象更新”,文学艺术百花齐放,此一时期的美学风格可以用“磅礴大气”来概括。

在一个社会中,无论是哪个时期,经济决定上层建筑,文化的支撑永远是艺术成功的保障,因此,在此阶段的艺术的任何领域,如陶塑、陶瓷、诗歌、书法、绘画等空前繁荣,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但都是在共同的审美文化之下的,都体现出一种“磅礴大气”、“恢宏壮阔”的时代精神。

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是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大促进了瓷器制造业的发展,形成各种不同风格、具有不同特色的窑系,其中尤以南方的青瓷和北方的白瓷最为著名,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形成了”南青北白”的辉煌场面。

唐朝是中国陶瓷工艺全面发展的时期,黑瓷,尤其是北方黑瓷也取得很大成就。

从唐墓出土瓷器情况看,黑瓷器物的种类、数量和艺术性方面不比青瓷和白瓷差,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唐墓黑瓷出土不少。

在晚唐代,“不贵金玉而贵铜瓷”,铜和彩瓷茶器逐渐代替金银茶器。

在唐代宏伟壮阔的时代精神和整个社会呈现出的丰富浓烈的社会风采下,彩瓷茶器也迎合了唐代热烈的气氛而出现,在造型上也是唐代一贯的气势和风格:浑圆饱满、轮廓线条柔和,只是在釉色上运用了彩绘装饰技术,并装饰以丰富的图案,浑朴中透出明丽的格调,显示出一种非常高雅的艺术格调。

这些茶器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一页,有些品种自古一直沿用至今。

2唐代茶器的文化与审美(1)青瓷茶器。

最全品茗杯图鉴|品茗杯基本分类和杯型图(茶器篇)

最全品茗杯图鉴|品茗杯基本分类和杯型图(茶器篇)

最全品茗杯图鉴|品茗杯基本分类和杯型图(茶器篇)品茗杯主要用来品茶及观赏茶的汤色,也有人称之为单杯、个人杯、主人杯等。

在爱茶人的眼里,它不只是一个品茶的器皿,也是彰显自己个性的心爱之物。

不同个性、不同品位的人喜欢的器型、花纹、材质都会不同,有时不同的茶也需要不同的杯子搭配品饮。

接上一篇《紫砂壶基本分类》,本文帮大家梳理一下品茗杯的基本分类!一、品茗杯按照材质大致可分为四类(紫砂、瓷、陶、玻璃):定义:紫砂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间的陶瓷制品。

特点:结构紧密,接近瓷化,颗粒细小有质感,透气性和吸附性极佳,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

紫砂可塑性佳,这样的材质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很好的创作材料。

因此紫砂具备较高的收藏价值。

定义:瓷器制品是由高岭土、瓷石、石英石、莫来石等,经过1200摄氏度~1300摄氏度高温烧制,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

简介:瓷器由陶器发展而来,最早见于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

经过3000多年的演变,现代瓷器根据烧制方法不同,显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色。

现在大多提起这些窑名,就会联想起不用特点的瓷器,如: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柴窑和建窑。

关键词:开片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

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

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每一个汝窑的品茗杯在开片后,裂纹都是独一无二的。

关键词:绝版官窑特点是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

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

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

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

另外“肉腐留骨”(露胎处象死人骨头,俗称“骨董”)也是那时所造。

我们今天所称官窑泛指历朝官府烧造瓷器,其实,历史上仅指南宋时期烧造的瓷器,后世再无此称呼。

古代茶道二十四器,超全的茶具介绍

古代茶道二十四器,超全的茶具介绍

古代茶道二十四器,超全的茶具介绍时间:2018-08-30 来源: 编辑:花未央阅读: 1545 次手机版茶具,古代又称茶器或茗器。

“茶具”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到唐代,“茶具”的说法在唐诗里就很多了。

宋代皇帝将茶具作为赐品,可见它地位很高。

古代茶具的材质,唐宋主要以陶瓷制品居多,逐渐取代过去的金属、玉制茶具。

“从来佳茗似佳人”,茶、饮茶文化与中国人的情怀如影随形。

那么古人是怎么对待茶的呢?他们在器具上又有什么讲究?从陆羽的《茶经》中,“茶人负以采茶也。

” 我们可以窥见一斑。

茶道二十四器1.风炉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国道家五行思想与儒家为国励志精神而设计,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

2.筥(jǔ)是装炭用的竹篓,形状有圆有方,高约一尺二寸,直径七寸,亦有木箱者,外围用藤条编出六角圆眼状,底盖合拢后似竹箱,盖沿打磨光滑。

3.炭挝(tàn zhuā)六棱铁器,长一尺,用以碎炭。

4.火策亦称为火筷。

又圆又直,顶端扁平,取炭用。

多以铁或熟铜制成。

5.鍑(fù)用以煮水烹茶,似今日本茶釜。

多以铁为之,唐代亦有瓷鍑石鍑,富家有银鍑。

6.交床为十字交叉形器物,将上面木板中间挖去一块,用于安置鍑。

7.纸囊又白又厚的藤纸双层缝制而成的纸袋,用于储藏烤好的饼茶,茶灸热后储存其中,不使泄其香。

8.碾、拂末前者碾茶,后者将茶拂清。

9.罗合、则罗合实为两样东西,罗为筛茶末用的细眼筛子,合为存茶末的盒子,罗与合配合使用。

则,量茶之多少。

10.夹为小青竹所制一尺二寸长,用于夹烤茶叶之用。

小青竹所制茶夹烤茶时将小青竹的水分与香气同时烤出,借竹香可增进茶滋味。

11.水方用以贮生水,容量约为一斗,也即10升左右。

12.漉水囊用以过滤煮茶之水,有铜制、木制、竹制。

13.瓢用剖开的葫芦制成,又有用木头雕凿而成,用于舀水。

14.竹荚一种用竹子、桃木、柳木等所做的筷子。

一尺长,两端用银片包起,煎茶时用以环击汤心,以发茶性。

宋代茶具的种类与特点

宋代茶具的种类与特点

宋代茶具的种类与特点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亦是艺术。

宋代,正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高峰时期,同时也是中国茶具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的茶具种类丰富,其中有不少茶具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和使用。

下面,我们来一起探讨宋代茶具的种类与特点。

一、茶盏宋代茶盏的特点是小巧玲珑,常为善于制作小器物的文房雅士所偏好。

茶盏造型整洁,线条流畅,器形恰到好处,具备实用与美观的双重功能。

茶盏的物料多样,有瓷质、陶质、武泥质等,其中以南方各地的瓷器为主。

二、茶壶宋代茶壶制作精细,造型美观,显得宜且美,富有中国古典美学特色。

宋代茶壶细节刻画,特别是壶嘴和壶钮雕刻异常精致,体现了当时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审美水平。

此外,宋代茶壶的种类也很多,有单耳壶、双耳壶、三耳壶、四耳壶、把釜、竹叶壶、柿子壶等。

三、茶碗宋代茶碗种类很丰富,一般分为白胎青花、黑胎青花、青白釉等,也有少数为五彩钧窑茶碗。

宋代茶碗的造形与波纹、圆腰、挺口、折沿等多种造型形式,造型端庄大方,质感硬实,表面光滑细腻,施釉匀称,釉色清新雅致。

四、茶筅茶筅是中国茶文化中,重要的茶具之一,为制作星耀杏仁茶和碾茶时必备的工具。

宋代茶筅制作考究,通常采用优质的竹子、等粗细、坚硬、无虫蚀的竹筋或者竹秆为材料,根据筅的不同目的,其形状也会发生变化。

茶筅具有质轻、柔韧、弹性好等优点,能够帮助茶叶散发香气。

五、茶置宋代茶置相比唐代而言,从数量到质量都有所提升。

茶置多采用铜制,造型美观大方,手工精细。

茶置的型制也比较丰富,有圆形、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多种形状,有些茶置还附带有香盒、水仙花器等配件。

六、茶盘宋代茶盘种类也相对丰富,有小巧玲珑的茶盘,也有大型的大摆盘等多种形状。

茶盘的材质,有瓷器、木器、金属器等多种材料。

而在工艺方面,制作茶盘常常崇尚小巧玲珑的风格,注重工艺技法和纹饰的刻画,更显得精致华美。

总之,宋代茶具的种类虽多,但其共性之处在于节制、端庄、雅致等风格,表现出当时当地茶韵与文化的一种精神内涵。

功夫茶道茶具的介绍

功夫茶道茶具的介绍

功夫茶道茶具的介绍“功夫茶”是一种泡茶技艺,不仅由于煮制和啜饮时费功夫,且泡茶用具也十分讲究,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功夫茶道茶具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功夫茶道茶具的介绍1.孟臣壶又称“孟公壶”、“孟臣罐”。

泡茶用具,紫砂茶具,适宜于冲泡乌龙茶,为功夫茶茶具之一。

宜兴惠孟臣制,多为赭石色,壶小如香橼,器底刻有“孟臣”钤记。

清代施鸣保《闽杂记》中载:“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孟臣壶。

”其标准是“小、浅、齐、老”,小指容量少;浅指壶小水浅能酿味,能翻香,不蓄水,会翻泡;齐指壶嘴、口、把三点能平成一线,制作精细;老器物者为贵,使用时间越长越好,“锈”厚时香重。

清“孟臣”款朱泥水平壶(现藏于中国茶叶博物馆)2.若琛杯又称“若琛瓯”。

白瓷质饮具,功夫茶“烹茶四宝”之一,品饮功夫茶茶汤用。

相传为清代江西景德镇烧瓷名将若琛所作。

为白色翻口小杯,杯沿常有花纹,杯身有山水字画,杯底书“若琛珍藏”。

1832年的《厦门志》中载:”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孟臣壶,杯必若琛杯。

”3.玉书茶碨又称“玉书碨”。

煮水器,功夫茶“烹茶四宝”之一,赤色、扁形、薄瓷质,容水约200ml。

闽南、粤东和台湾人称瓷质水壶为“碨”能耐冷热急变,保温,便于观察煮水过程。

“玉书”解释有二:一说水壶设计制造者的名字;二说壶出水时宛如玉液输出,故称“玉输”,因“输”字不吉祥,取谐音为“玉书”。

使用时,置于汕头风炉上急火烧之,水开时,碨盖一开阖,卜卜有声,此时即可冲泡茶叶。

4.汕头风炉又称“潮汕风炉”。

煮水燃具,功夫茶“烹茶四宝”之一。

黏土烧制的红泥小火炉,高温下遇水不裂。

外形如鼎,通红古朴,长形,高约20厘米,置碳的炉心既深又小,有盖有门,通风性好。

汕头风炉是玉书茶碨的配套器具,由风炉改进而来,其炉口大小与碨底相称,燃料一般用白炭,也有讲究的茶友会用橄榄核碳。

二、现代意义上的功夫茶具随着饮茶之风的兴盛以及茶文化的发展,茶具的品种越来越多,样式越来越精美,成套茶具的组合方式越来越灵活多样。

茶文化—茶具ppt课件

茶文化—茶具ppt课件
• 半发酵及重焙火类:紫砂壶杯 具。
63
花茶—冷色或暖色
• 茉莉花茶:冷色,玻璃杯,青 瓷、青花瓷等盖碗、
• 玫瑰红茶:暖色,玻璃杯,斗 彩、五彩等盖碗、盖杯、品种 的盖碗、盖杯、壶杯具。
64
黑茶—暖色
65
三 茶艺
• 茶艺在汉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 ,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汉族 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 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 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 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 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 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 ,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装饰图案花纹的颜色。 • 冷色调:包括蓝、绿、青、白、灰
、黑等色。 • 暖色调:包括黄、橙、红、棕等色。
58
2.茶具与茶类色泽的搭配 • 茶器色泽的选择:指外观颜色的选择搭配, • 选配原则:要与茶叶相配,饮具内壁以白色为好
,能真实反映茶汤色泽与明亮度。 • 注意主茶具中壶、盅、杯的色彩搭配,再辅以船
10
明、清两代:“白如玉,薄如纸,明如 镜,声如磬” 。
彩瓷茶具: • 彩瓷茶具:造型精巧、胎质细腻、彩色鲜明; • 广彩茶具:施金加彩、金碧辉煌,雍容华贵。
11
2.青瓷茶具 青瓷茶具始于晋代,主产地为浙江。 元代:景德镇始创青花瓷茶具。 唐代顾况(茶赋):“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 瓯 ”。
12
、托、盖置,力求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 以主茶具的色泽为基准,配以辅助用品。 • 可根据所泡茶类选用。

品茶识器——了解唐宋时期的茶具文化

品茶识器——了解唐宋时期的茶具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古代的茶具自从茶被人类利用以来,“美食不如美器”“葡萄美酒夜光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一句句的箴言名句都道出了茶具文化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解茶具文化,记者带着不少疑问来到了汝瓷网的所在地,董事长刘占永给记者分享了他对茶文化的一些理解。

刘占永说,中国在唐以前,南朝饮茶已形成风气,不过仅流行于西蜀和江南地区,而且当时在饮食器皿中尚未明确地分化出专用的茶具来;中唐时,饮茶之风在全国推广,从而出现了专用的茶具;8世纪中叶,陆羽的《茶经》对茶具作了系统的叙述;出土文物中有的铭识也标明是茶具,如茶托、茶碗、茶瓶、茶碾、茶罗等,所以唐代茶具的品种已颇齐备。

但唐朝只是为茶具文化打开了一扇门,真正鼎盛的时期是在宋代,正如瓷器的发展史一样,到宋代的时候才是最辉煌的时候。

所以说,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

宋代时期,随着茶业的兴盛,饮茶风习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从皇宫欢宴到友朋聚会,从迎来送往到人生喜庆,到处洋溢着茶的清香。

茶炙 茶碾 茶罗炙即烤,炙茶就是烘焙茶叶的意思,炙茶的目的就是把茶饼在存放过程中自然吸收的水分烘干,用火来逼出茶叶本身固有的香味,茶饼经炙后,再碾成粉末,用细纱茶罗来罗筛。

这个过程要用到三个工具:烘茶器(也叫茶炙)、茶碾和茶罗。

罗即筛,罗茶即筛茶。

罗由罗盖、罗筛和罗底组成。

罗圈用柘木制成的称“柘”,一般用剖开的大竹弯曲而成,蒙上质地细致、用水漂洗净的纱或绢做罗面。

宋代蔡襄《茶录》云:“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投汤中揉洗以幕之。

”罗茶时,将罗筛套上罗底,再将碾碎的茶粉自碾移入罗筛内,加上盖筛转,以防筛茶时茶粉飞扬,筛出的茶末即为煮茶的茶叶。

唐、宋时的茶多制成茶饼,饮用前先碾末,再予烹点。

烹点的方法有两种,所用的茶具亦小有区别。

一种是《茶经》说的煎茶法,另一种是苏廙在《十六汤品》中所说的点茶法,唐代后期煎茶法已逐步为点茶法所取代,到了宋代,饮茶基本都用点茶法。

唐代瓷质茶具的造型艺术

唐代瓷质茶具的造型艺术

唐代瓷质茶具的造型艺术•唐代瓷质茶具的起源和背景•唐代瓷质茶具的种类和造型•唐代瓷质茶具的工艺和特点•唐代瓷质茶具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唐代瓷质茶具的鉴赏和收藏目•相关文献和进一步研究建议录唐代瓷质茶具的起源和背景CATALOGUE01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传播茶文化的起源唐代经济的发展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经济的发展为瓷器产业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瓷器制造技术的进步在唐代,制瓷技术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创新,为瓷质茶具的制造提供了技术支持。

唐代瓷器的盛行茶具的演变造型艺术的特点唐代瓷质茶具的兴起唐代瓷质茶具的种类和造型CATALOGUE02茶壶鸭嘴形壶这种茶壶以葫芦为原型,经过艺术加工而成。

由于葫芦寓意着吉祥,因此这种壶也深受人们喜爱。

葫芦形壶提梁壶翻口杯这种茶杯口部呈凹形,饮用时可以扣在嘴里,不会让茶水洒出。

同时,翻口杯制作精美,常作为贵族或寺庙使用。

直口杯这种茶杯口部呈圆形,底部平坦,适合于端起饮用。

同时,直口杯制作简单,价格低廉,因此广受大众喜爱。

高足杯这种茶杯下部有高足设计,可以防止杯子倾斜,同时增加了整体的稳定性。

高足杯多见于唐代中晚期的墓葬中。

茶杯茶碗敛口碗斗笠碗敞口碗1茶盘23这种茶盘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底部平坦,适合于放置各类茶具。

由于圆形盘制作简单,价格低廉,因此广受大众喜爱。

圆形盘这种茶盘口部呈波状或花瓣状,增加了整体的观赏性。

花口盘多为贵族或寺庙使用。

花口盘这种茶盘形状为长方形或长条形,底部多有四个矮足,增加了整体的稳定性。

长方形盘多为贵族或寺庙使用。

长方形盘其他配套茶具茶托用于放置茶碗或茶杯的托盘,多为圆形或椭圆形,材质多为瓷质或木制。

茶勺用于舀取茶水的长柄勺子,多为金属或瓷质制作。

唐代瓷质茶具的工艺和特点CATALOGUE0303烧制工艺制作工艺01原料选择02模具制作装饰特点030201文化内涵体现唐代文化茶禅一味唐代瓷质茶具的历史意义和价值CATALOGUE04唐代瓷质茶具的造型和工艺对后世瓷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宋代名窑的烧制技术、造型艺术和装饰手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茶具文化

中国传统茶具文化

中国的茶具文化摘要: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更是茶具艺术的创制地。

茶具一词最早见于西汉王褒的《僮约》赋中烹茶尽具一词,即是说烹茶而极讲究其用具。

唐代时,朝野上下无不以饮茶为乐。

我国茶具经历由粗到精,由简到繁,由单一功能到多重功能的演变,它不仅代表着科技的发展,更承载着精神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一、陶土茶具紫砂茶具是陶土茶具的代表,其外型简练大方,色彩憨厚古雅的特色,外形有似竹结、莲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铜器形状的。

《桃溪客语》说阳羡(即宜兴)瓷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

可见其贵重!明文震享《长物志》记载: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早在北宋前期就已崛起,明代大为盛行。

紫砂壶和一般的陶器不一样,其里外都不足釉,选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

因为成陶火温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

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久运用。

还能汲附茶汁,蕴蓄茶味。

且传热不快,不致棘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

苏轼诗云:“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莆粟盘龙茶”。

二、瓷器茶具中国茶具最早以陶器为主。

瓷器发明之后,陶质茶具就逐步为瓷器茶具所替代。

瓷器茶具又可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

(一)白瓷茶具:白瓷以景德镇的瓷器最为闻名,其它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的茶具也各具特色。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北宋景德三年(公元1004年)真宗赵恒命令在浮梁县昌南镇建办御窑,并把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

到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闻名于世,并远销国外。

其坯质细密通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色。

因色泽皎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功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外型各异,可谓喝茶器皿中之珍品。

早在唐时,河北邢窑出产的白瓷用具已“全国无贵贱通用之”。

唐朝白居易还作诗盛赞四川大邑出产的白瓷茶碗。

元代,江西景德镇白瓷茶具已远销国外。

如今,白瓷茶具更是焕然一新。

这种白釉茶具,合适冲泡各类茶叶。

如何鉴赏陶瓷茶具范文一份

如何鉴赏陶瓷茶具范文一份

如何鉴赏陶瓷茶具范文一份如何鉴赏陶瓷茶具 1一、白瓷茶具白瓷茶具施透明或乳浊高温釉的白色瓷器。

在长期的实践当中,窑匠们进一步掌握了瓷器变色的规律,于是在烧制青瓷的`基础上,降低釉中氧化铁的含量,用氧化焰烧成,釉色一般白中泛黄或泛绿色,还原焰烧成釉色泛青,有“青白瓷"、"影青"之称。

唐代白瓷生产已十分发达,技艺卓越首推北方的邢窑,所烧制的白瓷如银似雪,一时间与南方生产青瓷的越窑齐名,世称“南青北白”。

二、青瓷茶具青瓷茶具是青色高温釉的瓷器。

青瓷釉中主要的呈色物质是氧化铁,含量为2%左右。

釉由于氧化铁含量的多少、釉层的厚薄和氧化铁还原程度的高低不同,会呈现出深浅不一、色调不同的颜色。

若釉中氧化铁较多地还原成氧化亚铁,那么釉色就偏青,反之则偏黄,这与烧成气氛有关。

烧成气氛指焙烧陶瓷器时的火焰性质,分氧化焰、还原焰和中性焰三种。

氧化焰指燃料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火焰;还原焰是指燃料在缺氧过程中燃烧,产生大量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碳化氢等的火焰;中性焰则介于两者之间。

用氧化焰烧成,釉色发黄;用还原焰烧成则偏青。

青瓷中常以"开片"来装饰器物,所谓开片就是瓷的釉层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出现的裂纹。

哥窑传世之作表面为大小开片相结合,小片纹呈黄色,大片纹呈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

南宋官窑最善应用开片,且胎薄(呈灰、黑色)、釉层丰厚(呈粉青、火黄、青灰等色)的特点,器物口沿因釉下垂而微露胎色,器物底足由于垫饼垫烧而露胎,称口"紫口铁足",以此为贵。

越窑以产青瓷而驰名世界,其作品呈现一种特别的"雨过天晴"色,质地如冰似玉,后流传至__,成为__瓷器的__作。

三、黑瓷茶具黑瓷茶具是黑色高温釉的瓷器。

釉料中氧化铁的含量在5%以上。

商周时出现原始黑瓷,东汉时上虞窑烧制的黑瓷施釉厚薄均匀,釉色有黑、黑褐等数种,至宋代黑釉品种大量出现。

唐朝的茶具

唐朝的茶具

唐青瓷荷叶盏、托这组荷叶盏、托,为唐代越窑烧制,系青瓷。

它由一盏一托组成。

盏呈五瓣莲花状,口敞侈,深腹,有圈足;盏托呈四片卷边荷叶状,托中心部下凹形成一定深度,正好与盏的下腹部套合;通体一色青釉,犹如一朵盛开的荷花。

荷,亦称莲。

《尔雅·释草》中说: “荷,芙渠……其实莲”。

在古乐府《江南》中亦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之说。

它夏季开花,为淡红色或白色,有单瓣和重瓣之分,可观赏,能作药;由根茎膨大形成的藕,是美食,也能入药,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说它“出污泥而不染”,常被看作是洁身自好的象征。

因此,仿荷作盏,用茶怡性,反映了古人的追求。

这件荷叶盏的造型端庄清丽,灵秀潇洒,有强烈的装饰美,给人以庄重中不失秀美之感,从而使该件青瓷茶盏更具文化品位和艺术价值。

相传,茶盏始于唐代,因它的下部衬有托子,所以又叫茶托子,即后来的盏托。

据李匡义《资暇集》载:盏托始于唐代宗宝应年间,成都府尹崔宁,生活十分讲究。

其女喜欢饮茶,但茶盏注入茶汤后,端茶时易烫手,深感不便。

一日,她灵机一动,把蜡烤软,做了一个大小与盏底相同的蜡环,放在碟子上,再将茶盏置于环内,如此端盏饮茶,既不烫手,又不会使茶盏倾倒。

后来,她让漆工按此做了个漆托,用它置盏饮茶。

其父崔宁见了,十分高兴,因它是用来托茶盏的,就将这种碟子称做“托”。

从此以后,逐渐流传开来,“人们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

所以,茶学家一般认为,盏托始于唐代。

现今出土的众多古代茶具亦表明: 还没有出土过比唐代更早的茶具盏托,这也就从一个侧面为盏托的起始年代做了“注脚”。

∙2005-8-21 10:49∙回复∙∙西北回回马家军∙2楼白瓷茶杯,为唐代制品,现收藏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此杯造型为撇口直腹,釉色白中泛黄,胎体坚致。

装饰上,重视胎质釉色质地之美,不加任何纹饰,给人以简洁自然的美感。

唐代,我国南北方烧造的瓷器,出现了以青瓷和白瓷为代表的两大系统。

青瓷以越窑为代表,白瓷以邢窑、曲阳窑为代表。

宋代茶具的特点

宋代茶具的特点

宋代茶具的特点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茶具的制作技术和艺术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宋代茶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造型简洁大方。

宋代茶具的造型简洁大方,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

茶壶、茶杯、茶盘等器具的造型都非常简单,没有过多的装饰和花纹,但是却非常精致,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二、釉色绚丽多彩。

宋代茶具的釉色非常绚丽多彩,有青绿、天蓝、紫色、黄色等多种颜色,釉面光泽柔和,给人以温润的感觉。

其中以青瓷最为著名,它的釉色清新淡雅,非常适合用来泡茶。

三、注重实用性。

宋代茶具的制作注重实用性,器形设计合理,使用方便。

茶壶的嘴部和手柄都设计得非常合理,方便倒茶和握持。

茶杯的口径和高度也非常适中,方便品茶。

四、注重文化内涵。

宋代茶具的制作不仅注重实用性,还注重文化内涵。

茶壶、茶杯等器具上常常刻有诗词、画像等文化元素,体现了宋代文化的精髓和审美观念。

宋代茶具的特点是造型简洁大方、釉色绚丽多彩、注重实用性和文化内涵。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制作技术和艺术水平,也体现了宋代人对茶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在现代,人们仍然可以从宋代茶具中感受到那种清新、自然、文化的气息,这也是茶文化的魅力所在。

瓷器茶具的鉴赏与选择总结

瓷器茶具的鉴赏与选择总结

瓷器茶具的鉴赏与选择总结瓷器茶具的鉴赏与选择总结瓷器茶具的鉴赏与选择总结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白玉”之称。

其中以江西景德镇出产的最为著名。

北宋时,景德镇生产的瓷器茶具,质薄光润,白里泛青,雅致悦目,并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点彩装饰。

明代时,在青花瓷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各种彩瓷,产品造型精巧,胎质细腻,彩色鲜丽,画意生动。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浮梁即今景德镇,是个古老茶区。

景德镇在唐代就能生产质量很高的茶具。

南宋时,景德镇湖田窑成功地制成了褐黄、天蓝、微青细条纹的所谓兔毫盏。

今天,市面上流行景德镇的青花茶具,有一种“青花双龙茶具”,其茶壶、茶杯、茶盘上均绘有一对凌空飞舞、气势雄伟的青龙,口沿周围的青翠艳丽的带状边饰也十分精巧,令人赏心悦目。

白釉青花,清新典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

景瓷茶具大都配有精巧的装饰,如外壁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等精美绘图,或几行颇蓄哲理的劲道的书法,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用这等茶具冲泡名茶,在品饮茶叶的同时,观赏茶具,将别有一番情趣。

除景瓷外,也不乏其他名瓷,唐陆羽《茶经》提到:“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

有人认为邢州和越州出产的瓷碗同样是上等质量,其实并非如此。

如果说邢瓷质地像银,越瓷就像玉,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一点;如果说邢瓷像雪,越瓷就像冰,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二点,邢瓷白易使汤现红色,越瓷青易使汤现绿色,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三点。

晋杜育《茶赋》指出:‘器泽陶简,出自东隅”,这里指的就是越州制的碗,上口不卷边,碗底里弧形而浅,容积不到半升。

越州瓷、岳州瓷都色青,使茶汤呈青绿色。

邢州瓷白色,使茶汤色红,泰州瓷黄色,使茶汤色紫;洪州瓷褐色,使茶汤色黑。

不同瓷器,对于茶的汤色都有不同的影响。

龙泉青瓷茶具以它造型古朴幽雅,瓷质细腻、釉厚,色泽柔和而蜚声中外。

不少古代诗人都有诗句称赞,如:唐朝诗人陆龟蒙曾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干峰翠色来”的美丽诗句,描绘越窑瓷器的瑰丽色彩。

紫砂茶具赏析

紫砂茶具赏析

注壶 (清代)
壶为梅花形, 并有梅花形盖,盖 上塑二桃形钮。壶 流朝天,为半圆形。 梅花形矮圈足。底 心有一圆形戳记, 字模糊不清。整体 造型俊秀,小巧玲 珑。
彩绘山水注壶 (清代)
壶身似杯,有短平 流,无把。盖身、圈足 均作四瓣瓜棱形。盖顶 堆塑双桃,瓜棱腹两侧 用胭脂红、蓝、青、黄、 黑等多种色料绘山水画。 器形规整,制作讲究。 盖内及壶底均刻草书 “王伦”二字,底又印 有椭圆形款记,惜字迹 模糊,难以辨认。1959 年浙江杭州半山清乾隆 年间墓葬出土。
▐ 从供春开始,紫砂这种吸收宇宙万物精华的天然矿土,摆脱了终日沉 睡的历史,从山石中生长蒸腾出来,经过名家之手予以升华,把这种 无形的砂土变为无价之瑰宝无论从文化、艺术、人性、历史等角度来 感受,都赋予了它沉甸甸的韵味。这种韵味醇厚且不压抑,芳香而不 甜腻,余味清新淡雅,让人心旷神怡。把玩它使人心情愉悦,这种紫 砂壶特有的品质,加上观赏与使用的趣味,令人陶醉、令人怜爱!
螭龙云雷纹壶 (清代陈绶馥)
平盖,短颈,鼓腹, 圆底,乳式鼎足。流若龙 首,把饰蟠螭(panchi), 钮似伏狮。壶体绛红色, 腹部饰黑泥印云雷纹装饰 带。底钤凤舞纹样方印, 盖内钤有阳文直书正楷 “绶馥”椭圆小章。绶馥, 姓陈,乾、嘉年间人。披 云楼旧藏有陈绶馥制于乾 隆三十八年的紫砂大壶。 其名不及杨彭年之辈炫显, 作品传世甚少。
▐ 北宋梅尧的《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中说道:“小石冷泉留早 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说的是紫砂茶具在北宋刚开始兴起的情景。 至于紫砂茶具由何人所创,已无从考证。相传紫砂壶的创作者是明代 宜兴金砂寺的寺僧,他选紫砂细泥捏成圆形坯胎,加上 嘴、柄、盖, 放在窑中烧成。但从现有确切的文字记载看,紫砂茶具创造于明代正 德年间。
紫砂茶具赏析

茶道之二十四器

茶道之二十四器

【茶道】之二十四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说一般劳动工作。

茶艺是一种物质活动,更是精神艺术活动,器具则更重要讲究,不仅要好使好用,而且要有条有理,有美感。

所以,早在《茶经》中,陆羽便精心设计了适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

1、风炉: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国道家五行思想与儒家为国励志精神而设计,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

2、笤:以竹丝编织,方形,用以采茶。

不仅要方便,而且编制美观,这是由于古人常自采自制自食而特意设置。

3.炭挝:六棱铁器,长一尺,用以碎炭。

4、火夹:用以夹炭入炉。

5、釜:用以煮水烹茶,似今日本茶釜。

多以铁为之,唐代亦有釜瓷石釜,富家有银釜。

6.交床:以木制,用以置放茶釜。

7.纸囊:茶炙热后储存其中,不使泄其香。

8、碾、拂末:前者碾茶,后者将茶拂清。

9.罗合,罗是筛茶的,合是贮茶的。

10.则:有如现在的汤匙形,量茶之多少。

11.水方:用以贮生水。

12、漉水囊:用以过滤煮茶之水,有铜制、木制、竹制。

13.瓢:杓水用,有用木制。

14.竹荚:煮茶时环击汤心,以发茶性。

15.鹾簋(cuogui)、揭:唐代煮茶加盐去苦增甜,前者贮盐花,后者杓盐花。

16.熟盂:用以贮热水。

唐人煮茶讲究三沸,一沸后加入茶直接煮,二拂时出现泡沫,杓出盛在熟盂之中,三沸将盂中之熟水再入釜中,称之谓…救沸”、“育华”。

17.碗:是品茗的工具,唐代尚越瓷,此外还有鼎州瓷、婺州瓷、岳州瓷、寿州瓷、洪州瓷。

以越瓷为上品。

唐代茶碗高足、偏身。

18.畚(ben):用以贮碗。

19、扎:洗刷器物用,类似现在的炊帚。

20、涤方:用以贮水洗具。

21.渣方:汇聚各种沉渣。

22.巾,用以擦拭器具。

23.具列:用以陈列茶器,类似现代酒架。

24.都篮:饮茶完毕,收贮所有茶具,以备来日。

用现在人的观点来看,饮一杯茶有这么多复杂的器具似乎难以理解。

但在古代人说,则是完成一定礼仪,使饮茶至好至精的必然过程。

用器的过程,也是享受制汤、造华的过程。

其实,现代烹饪所用器具较陆羽二十四器更为复杂,只不过厨师作,客人吃,不知其中艰辛而已。

唐代茶具——绞胎瓷茶炉赏析

唐代茶具——绞胎瓷茶炉赏析

唐代茶具——绞胎瓷茶炉赏析
唐代的饮茶之风较盛,在当时,茶具的品类丰富,品茶器具的功能齐全。

史上遗留下来很多珍贵的饮茶器具,茶炉便是其中的一种。

小编今天为读者转载这篇关于唐代绞胎瓷茶炉赏析的文章,供藏友赏读。

唐代巩县窑高10cm(图片由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会提供)
此套茶炉由灶台与茶鍑组合而成,茶鍑满施黑色釉,灶台四方体,设有方形炉门与出烟道及挡风板,灶台胎质为褐色、白色两种不同颜色的瓷土绞在一起的瓷质绞胎器。

绞胎,也称“搅胎”、“绞泥”、“透花瓷”。

绞胎工艺最早出现于唐代,多为陶质,瓷质绞胎极为少见。

这种绞胎工艺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特色。

唐代炉灶样式多种多样,因饮茶风气日渐高涨,而出现了专门烹茶用的炉灶。

唐代饮茶是将碾好的茶末放入炉灶上的茶鍑中煎煮,然后将煮好的茶用茶勺舀进茶杯中饮用。

此茶炉品相完整,存世稀少,充分展现了唐代茶炉的风貌,十分难得。

来源:中国陶瓷网:
/。

功夫茶具的介绍(含图片)

功夫茶具的介绍(含图片)

功夫茶具的介绍(带图片)现代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

古代“茶具”的概念指更大的范围。

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

“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

”以下只列举现代茶具: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竹木茶具和玉石茶具等几大类。

茶具的详细介绍“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

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

现代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

古代“茶具”的概念指更大的范围。

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

“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

”除了上述例举的茶具之外。

在各种古籍中还可以见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宪、茶笼、茶筐、茶板、茶挟、茶罗、茶囊、茶瓢、茶匙……等。

究竟有多少种茶具呢?据《云溪友议》说:“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

”如果按照唐代文学家《茶具十咏》和《云溪友议》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种。

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与今是有很大不同的。

茶壶、盖碗:用于泡茶的器皿。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

茶壶是茶具中最主要的泡茶器具,可称为茶具之王。

盖碗又称三才杯,暗含天地人和之意,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故称盖碗或三炮台。

茶船子,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子。

相传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780-783)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

因为原来的茶杯没有衬底,常常烫着手指,于是崔宁之子就巧思发明了木盘子来承托茶杯。

为了防止喝茶时杯易倾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便于固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曜变斑盏
定窑白釉盏托 宋 高6.5cm 口径8.6cm 足径8.2cm
哥窑八方碗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 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 及土黄多种 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 釉色以灰青为主
黑釉盏 宋 高7.5cm 口18cm 底径5cm
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 高6.8cm 口径16.4cm 足径4.9cm
建阳窑黑釉兔毫盏 宋 高9.6cm 口径16.2cm 足径4.9cm
建阳窑黑釉兔毫盏 宋 高9.6cm 口径16.2cm 足径4.9cm
建窑黑釉兔毫盏 宋 高6cm 口径12cm 足径4cm
钧窑月白釉紫斑莲花式碗
日本大阪东洋美术馆所藏 宋建窑油滴盏照片 此盏在日本被定为“国宝” 全日本仅存两件 中国竟无存
巩义窑白釉弦纹匜(yi) 唐 高8.5cm 口径19.3cm
琉璃茶碗拓子
南北朝青釉刻莲花纹托瓷盏
青釉花口高足杯 唐 口径8.5cm 足径4.5cm 高4.5cm
邛崃(qionglai)窑 黄釉茶铫
釉莲花纹茶盏及茶托 高13厘米 盏高8.9厘米 苏州市博物馆
晚唐 定窑白釉唇口玉壁底碗
五代 白釉凤炉 茶鍑高15.6cm 以鍑煮,安炊之,勿令疾沸
五代 定窑白釉瓷茶臼
越窑海棠式杯 唐 口径13.2-8.2cm 足径5.8cm 高6.6cm
「 宋 系 列 」

宋的时代
到了宋代,华丽的点茶法的流行,宋人对茶艺精益求 精的追求,也深深影响了近邻日本,逐渐日本茶道追名于世。
北宋 青白釉盏托 14.6cm
清乾隆 景德镇窑 豆青釉蜂蝶纹瓜式茶壶
清乾隆 景德镇窑 菊瓣朱漆盖碗
清末民初 锡制 诗文公道杯 老紫砂茶器
「 古 画 系 列 」

唐 韩熙载夜宴图
韩师训墓壁画 妇人饮茶听曲图 [辽]
张世古墓壁画(局部) 将进茶图 [辽]
品茶图 [明] 文征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
山窗清供代 玳瑁盏
元代 青花八棱执壶
元代 青花凤凰牡丹纹执壶
元代 高足杯
「 明 清 系 列 」

明清的时代
明清返璞归真的茶风,为茶具走向辉煌提供了有利条 件。使茶具的发展终于步入正轨,并达到顶峰,景德镇甜白 瓷和青花瓷铸就了瓷业的一段辉煌,宜兴紫砂茶壶更是庞大 茶人的至宝。 中国茶具的发展之道,是由粗趋精,由大趋小,由繁 趋简,从古朴、富丽再趋向淡雅的返璞归真的过程,从茶具 就可品出时代的茗韵。
明代 僧帽壶 时大彬
明 惠孟臣 朱泥梨壶
明万历 青花折技花纹提梁壶
明永乐 青花压手杯
崇祯年造款 白泥炉和红陶横把茶器
崇祯年造款 白泥炉和红陶横把茶器
崇祯年造款 白泥炉和红陶横把茶器
大明正德年 壶身附有浙江巡抚珍藏及满文
清康熙 十二月花神杯之一
清乾隆 矾红三托盖碗
清 彭年制 曼生铭 半瓢壶
宋 天青釉盏托盘 口径16.8CM 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藏
宋代 汝瓷青釉盏与盏托
耀州窑青釉刻花瓷汤瓶
耀州窑青釉六出花瓣瓷碗
耀州窑青釉盏托
「 元 系 列 」

元的时代
元代,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 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 另一方面,汉族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 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 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 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
中国古代茶具鉴赏
——经历时代的沧桑
完备配套的唐代茶具 鼎盛兴隆的宋代茶具
承上启下的元代茶具 创新定型的明代茶具 异彩纷呈的清代茶具
「 唐 系 列 」

唐的时代
其实在汉代茶具已问世,但它还基本停留在与食器、酒器混用的阶 段,自成体系的专用茶具还没有诞生,这一时期为茶具的萌芽阶段。 到了唐代,稳定的社会,安乐的生活,使人们对茶的认识更为深刻, 文人雅士的提倡,使得饮茶风气十分深厚,品茶成为士大夫追求雅趣, 以茶会友,精神享受的时尚。茶圣陆羽是这场革命的倡导者、组织者和 参与者,他亲自设计制作了一套从煎煮、点试到饮用、清洁、收藏一应 俱全,内容丰富的茶具。一套古朴实用而又妙趣横生的茶道文化得以形 成,从此,中国茶具文化的里程碑树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