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沉积

合集下载

黄河三角洲形成原因

黄河三角洲形成原因

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填海造陆而形成。

由于黄河含沙量高,年输沙量大,受水海域浅,巨量的黄河泥沙在河口附近大量淤积,填海造陆速度很快,使河道不断向海内延伸,河口侵蚀基准面不断抬高,河床逐年上升,河道比降变缓,泄洪排沙能力逐年降低,当淤积发生到一定程度时则发生尾闾改道,另寻它径入海。

平均每10年左右黄河尾闾有一次较大改道。

黄河入海流路按照淤积→延伸→抬高→摆动→改道的规律不断演变,使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不断扩大,海岸线不断向海推进,历经150余年,逐渐淤积形成近代黄河三角洲。

三角洲平均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向渤海推进,形成大片的新增陆地。

面积逐年扩大,生态类型独特,海河相会处形成大面积浅海滩涂和湿地,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越冬、繁殖地。

黄河三角洲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与黄河入海的方向相一致。

由于黄河尾闾摆动的影响,这里的地面形成许多沟壑交错的废弃河道及防水堤坝,虽经多年风雨剥蚀、人为填补,至今仍见岗、坡、洼相间分布的地形,以及波浪涟漪状的地貌。

文案编辑词条B 添加义项?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

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文案外文名称Copy目录1发展历程2主要工作3分类构成4基本要求5工作范围6文案写法7实际应用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汉字"文案"(wén àn)是指古代官衙中掌管档案、负责起草文书的幕友,亦指官署中的公文、书信等;在现代,文案的称呼主要用在商业领域,其意义与中国古代所说的文案是有区别的。

在中国古代,文案亦作" 文按"。

公文案卷。

《北堂书钞》卷六八引《汉杂事》:"先是公府掾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

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植被特征与植被恢复技术

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植被特征与植被恢复技术

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植被特征与植被恢复技术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又是世界著名河口三角洲中目前开发程度很低的地区,其经济开发潜力之大,被誉为“金三角”地带,是我国的重点经济开发区。

随着区域经济开发的不断深入,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土地盐渍化问题,严重制约着区域农业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瓶颈。

当地政府和人民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面积的中重盐渍土仍未得到有效的生物改良和利用。

目前,全区尚有约23 万hm2的重盐碱地或盐碱荒地处于植被稀疏、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状态,导致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

重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对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重盐碱地开发利用的重点及其难点就是植被恢复,为此,笔者开展了重盐碱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1 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资源现状黄河三角洲为黄河尾闾不断摆动形成的,母质为黄河冲积物,底部属海相沉积物。

全区盐渍化土地面积约44. 29 万hm2,占全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重度盐渍化土壤和盐碱光板地23.63 万hm2,约占区内土地面积的28. 4 %。

土壤以盐化潮土和滨海盐土为主,土壤含盐量高,一般在0. 4 %以上,局部地块高达2 %~3 %以上,0~100 cm 土体加权平均含盐量达0. 58 % ,土壤盐分组成以氯化物为主,占可溶性盐溶量的80 %以上,地下水埋深一般2~3 m ,地下水矿化度10~40g/ L ,高则达200 g/ L。

黄河三角洲重盐地面积在不断增加,局部地块还有退化现象,区内主要的农业利用土地——新淤地和改良的盐碱耕地,由于淤垦、游牧和灌水等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措施,以及缺少植被覆盖等,正以惊人的速度返盐退化,每年有5%的新淤地轮为盐碱地或盐碱荒地,成为重盐碱地的主要来源[1]。

2 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主要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特征2. 1主要植物种类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段植物种类少,对28个典型样方(10 m×10 m)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主要植物有:柽柳( Tamarix chinensis Lour. ) 、碱蓬( Suaeda salsa (L. ) Pall) 、芦苇( Phragmites australis (Cav. ) Trin) 、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ies Thunb. ) 等21种。

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层压实下沉的计算分析

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层压实下沉的计算分析

基 金 项 目 : 土 资源 大 调 查 项 }( 10 0 14 2 ; 家 自然 科学 基 金 (0 4 0 9 。 国 j 1 16 1 0 ) 国 22 4 6 2 0 ) 作 者 简 介 : 茂 生 (9 6 ) 男 , 徽 省庐 : 人 , 研 究 员 , 士 , 要从 事 海 岸 带 地 质 调 镬 研 究 。 E ma :is3 @ 1 3 cr 高 】6 , 安 1 副 博 主 i g 5 2 6 ,on l n
实 了 1 1 , 积地层 平均被 压 实 了 1 。无论 是黏 土质 粉砂 还是 粉砂 , 隙度 与沉积 地层 深度 呈 .9 沉 孔 负指数 函数关 系 , 粒含 量愈高 , 隙水则 愈难 以排 出, 盖在 下伏 沉积 地 层 上面 的表 层沉 积 物对 黏 孔 覆
压 实 下沉贡献 愈大 。
2 .中 国地 质 调 查 局 青 岛 海 洋地 质研 究所 , 东 青 岛 2 6 7 ) 山 60 1
摘 要 :1 5 8 5年 以来形 成 的厚度 为 1 的现代 黄河 三角 洲分流 叶瓣 在遭 废 弃后 的最近 3 m 5 0a内的沉
积 压 实 幅 度 为 2 2 ~ 3 8 , 平 均 压 实 量 达 0 1m, 中 黏 土 质 粉 砂 被 压 实 了 2 . , 砂 沉 积 . 8 . 7m 年 . 其 58 粉 地 层 被 压 实 了 l . , 土 质 粉 砂 的 沉 积 压 实 量 是 粉 砂 沉 积 压 实 量 的 1 7倍 , 此 期 间 基 本 上 完 52 黏 . 在
成 了三角洲压 实 下沉过程 。 下伏 沉积地层 的压 缩量 有 限, 同沉积年 代 的沉 积压 实下 沉量相 差小 , 不
如 厚 度 为 2 ~ 3 的 沉 积 压 实 量 仅 有 0 2 0 2 n 其 中黏 土 质 粉 砂 被 压 实 了 0 9 , 砂 被 压 O 0m . ~ . 8I , .1 粉

废黄河三角洲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

废黄河三角洲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

1 研究 区概 况
废黄河三角洲位于江苏北部沿海 ,由12 ~ 8 5 18 15年 期间黄河南泛侵泗夺淮人海所带来的泥沙淤积 而成 。 ]
西起响水 云,梯 关 ,北至灌河 口,南到射 阳河 口 ( 图
1 ),面积7 0 m ,地面高程 13 8 0k 2 ~ m。地 形比较平坦 ,
的地 区 ,也是 国内外研究 的重点区域 】 。研 究废黄河
三角洲 的沉积 物类境 中的粒度参 数特征 ,可 以推 断沉积 发生时 的水动 力 条件 ,揭示沉 积物运移趋 势 ,为废黄 河三角洲 的港 口 建设 、海岸 防护 、环境 整治提供科学 依据 ,也对探讨

力条件和 水深资 料 ,探 讨了废 黄河三角 洲海域 沉积物 的粒度特 征 、分 布类型 及其规 律 。结 果表明 :废黄河 三角 洲 海域沉积 物类 型主要 为粘土质 粉砂 ,由陆 向海 粒径逐 渐变细 ,沿岸分 布上 则呈现 I I 南逐渐变 粗的规律 ; @ ̄ 向 S 整 个研究 区域的沉积 物呈现 较粗 ,分选 较差 ,呈正偏 峰态窄尖 的粒度特 征 ;潮 间带表层 沉积物 出现 粗化现象 。
关键词 :废黄河三角洲 ;粒度特征 ;沉积分区 ;动力环境
中图分类号 :P 3 .1 76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2 9 —3 92 1)10 1 .6 0 51 2 (0 0 .0 40 1
0 引言
沉积 物粒度 特征是沉积 物的基本属性 ,也是反映
沉积环境 的重要参数之 一 ,它受地 貌类型 、水 动力条 件 、物质来 源和搬运方 式等 因素控 制 ,通过研究沉 积
物分布特征 以及粒度参数 之间 的关系可 以判别相应 的
沉积环境 ,进而揭示水动力条件及泥沙运移规律 ] 。

黄河三角洲东营港潮坪上的贝壳沉积

黄河三角洲东营港潮坪上的贝壳沉积

图 1 东营港潮坪贝壳沉积分布 Fig 1 Distribution of shell sediments on tidal flat near Dong ying Harbor
2
东营港贝壳沉积背景
东营港位于东营市仙河镇的东北方向 ( 图 1) ,
据冯士 ( 1982) 的观点, 向岸风力愈强 , 海域水 深愈浅 , 风暴潮的规模愈强。故由于地形较平坦, 坡降小 , 东营港潮坪在小潮低潮线以上至特大潮高 潮线之间的距离可达 1 5~ 2 0 km 。尽管对渤海湾 沿岸贝壳沉积与海岸线的对应关系还有不同的认识 ( 薛春汀 , 2002 ) , 但 在东营港大潮 ( 包括 风暴潮, 下同 ) 作用下贝壳主要沉积在小潮高潮线附近到大
坑窝内的贝壳大多直立或近直立壳顶向下常常几个贝壳相互间呈叠瓦状紧密排列形成许多贝壳的短行列但整体上贝壳的排列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共同方向有时不同方向排列的贝壳可以组合成花瓣状形态类似于扫描电镜下的绿泥石
第8卷 第3期 2006 年 8 月
文章编号 : 1671- 1505( 2006) 03- 0389- 07
1
引言
在地层中, 以贝壳堆积为特色的生物碎屑滩、
潮坪呈新月形向东部渤海湾方向展开 ( 图 1) 。其南 部为向海延伸的油井平台, 北部为连接东营港管理 站的滨海公路。在潮坪靠近南北两侧滨海公路和油 井平台土堤附近分别发育 1 条主要的潮水沟。贝壳 沉积主要发育在两侧潮水沟之间的较平坦地带 , 其 地势较周围略高, 在小潮高潮线附近向海一侧常有 较低矮的侵蚀陡坎。潮坪的沉积物较细, 主要以粉 砂和粘土为主, 含少量中、细砂。
堤是较常见的沉积类型, 贝壳的聚集被普遍认为是 在一定强度的水体 条件下进行的 ( 丁东 等, 2000; 贾艳杰 , 1995; Keith, 1995; 李 耀 华, 1996; 马 振兴, 1998; 沙 庆安, 1999; Leipe et al , 1999; 王 宏, 1996; 杨 湘 宁 等 , 1997; 朱 筱 敏 等 , 1994 ) , 以分 选较好为特色 ( 彭阳等 , 2002; 王泽 中, 2000 ) 。 渤海湾沿岸的贝壳堤 ( chenier) 较多。对于贝壳 堤的形成 ,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是海岸受蚀后退并转 而相对 稳定 期间较 强风浪 作用 的产 物 ( Franz and Dhirendra, 2003; 贾 艳 杰, 1995; 马 振 兴 , 1998 ) , 代表 着古 海岸 线 ( 崔 承琦 和印萍 , 1994; 丁东等, 2000; 段永侯, 2000; 王宏, 1996; 徐家 声, 1994) 。在黄河三角洲东营港附近的现代潮坪 上, 目前正在发育较广阔的现代贝壳沉积, 贝壳的 沉积方式和形态有多种, 其组成、结构构造、水体 能量均不相同。对该潮坪上贝壳沉积特征的研究将 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渤海湾沿岸贝壳堤的形成和地层 中生物碎屑的沉积过程、沉积背景和相应的水动力 条件。

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时序InSAR技术监测与地下流体开采相关性分析

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时序InSAR技术监测与地下流体开采相关性分析

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时序InSAR技术监测与地下流体开采相关性分析黄河三角洲,作为中国增长速率最快且最年轻的典型海岸带区域,具有独特的发育背景与沉积环境,在构造运动、自然沉积物固结压实作用、特别是频繁的人类经济活动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地面沉降灾害普遍存在。

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灾害加剧次生灾害发生的同时,对当地人民正常的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因此,有效获取全面、详实的地面沉降灾害时空分布与演化特征,探求其成因机理,为防灾减灾提供技术与决策支持,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黄河三角洲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InSAR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以其覆盖范围大、时空分辨率与监测精度高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诸多地学领域,特别是在地表形变灾害的监测方面。

然而,受到大气延迟相位、地形误差、相位时空失相干以及噪声等因素的影响,传统InSAR 技术的监测精度与应用领域受到极大限制。

为克服上述限制,并提高监测的能力与精度,以永久散射体技术(PS)与短基线集技术(SBAS)为代表的时序InSAR技术应运而生,提供长时间序列高精度与时空分辨率的地表形变结果同时,引领了InSAR技术算法理论与应用的变革。

本文以黄河三角洲复杂的大面积地面沉降灾害为研究对象,利用时序InSAR技术开展了针对海岸带地区特殊环境条件下高精度地表形变监测方法与应用的研究,分析了整体性的以及区域性的地表形变时空分布与演化特征,同时结合实地相关数据资料对已获取地面沉降灾害成因机制进行相关性分析与模型反演分析,拓展了InSAR技术在黄河三角洲研究应用的广度与深度。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系统分析了常规InSAR技术与时序InSAR技术,针对黄河三角洲特殊的海岸带环境下常规InSAR技术难以获取可靠地表形变结果、传统时序InSAR技术监测目标点密度不足、相干点相位稳定性不够以及误差因素较大等问题,基于Hopper等所提出的时序InSAR技术详细分析了低相干环境条件下高相干点的识别与选取、时空域带通滤波、相位解缠算法、误差相位剔除以及数据处理算法流程等问题;(2)利用时序InSAR技术对黄河三角洲地表形变进行长时间序列、高精度与高时空分辨率的监测,获取其大面积地面沉降时空分布、演化特征与沉降模式,并对大面积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进行时空相关性分析,利用季节性降水量分析其与非线性地面沉降的关系;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总体性的大面积地面沉降的成因机理,主要是由于地下水资源超采所引发的含水层及上覆岩层压缩引起;(3)针对东营油田区存在的局部区域性沉降,详细分析其时空分布、演化特征以及与断层分布的关系。

黄河三角洲滨海区沉积物的分异特征与规律

黄河三角洲滨海区沉积物的分异特征与规律

黄河三角洲滨海区沉积物的分异特征与规律
黄河三角洲滨海区沉积物的分异特征与规律如下:
黄河三角洲滨海区表层沉积物的分析结果,运用Fleming的三角图式对沉积环境进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沉积物结构、地形和水动力条件,探讨了沉积物的分布规律及其作用机制。

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可划分为废弃三角洲滨海区、现行河口区和莱州湾滨海区三个沉积环境。

对于废弃三角洲沉积区,在早期废弃的湾湾沟海区主要受风浪作用,沉积物普遍较粗,抗冲能力较强;废弃不久的飞雁滩海区在波流联合作用下,沉积物粒径由岸向海变细,大致在-5m水深存在一明显的界限,该水深以浅砂含量占绝对优势,而该水深以深以粉砂和粘土为主。

黄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和演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黄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和演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资 助 项 目 :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黄 河 尾 间 摆 动 在现 代 黄 河 水 下 三角 洲 的 沉 积 记 录 ( 0 0 0 6 ; 国近 海 海 洋 综 合 调 查 与评 价 专 国 4862)我 项— — 重 要 三 角 洲 演 变规 律 及 重 大 事 件 的沉 积 记 录 与 可 持续 发 展 研 究 (0 —20 —5 , J6区块 海底 底 质 调 查 和 研 究 ( 0一 9 80—20 ) C O 9 8
当河流流 入海洋 、 封闭海 、 半 湖泊 或者溻 湖 , 其供 应沉 积物 的速度超 过受 水盆地 再分配 的速度 时 , 形成 的
不连续 的岸线 突起 为三角 洲_ 。三角洲 是河 流与受水 盆地 共 同作 用 的产 物 , 1 ] 受河 流 输入 、 汐 、 潮 波浪 以及 构
造 和气候 等 因素 的影 响 , 有复 杂的沉 积环境组 合 和沉积特 征 。三角洲地 区天然和农 业生 产力较 高 , 具 具有 丰 富的生 物物种 , 是油气 和其 它沉 积矿产 聚集地 。世界 上有 近 3 的人 口生活 在世界 上 4 个 三角 洲的沿岸 和 亿 0
湿地 , 是人 类 活动 比较 集 中的 区域 l 。因此 , 三角洲 的沉 积特 征及 其 演化 过 程进 行研 究 , 仅 可 以了解 三 _ 2 ] 对 不
角 洲演化 对环 境变化 的 响应 , 能对三 角洲地 区 的资源合 理利用 和可持 续发展 提供 科学依 据 。 还 黄 河是 中国仅 次于 长江的第 2大河 , 54 5k 流 域 面积 为 7 . ×1 k , 长 6 m, 5 2 0 m。 以其 多 泥沙 , 河道 善 淤 、
(. 1 国家 海 洋 局 第 一 海洋 研 究 所 , 东 青 岛 2 6 6 ; 山 601

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盐渍化的分布与成因-最新年精选文档

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盐渍化的分布与成因-最新年精选文档

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盐渍化的分布与成因一、概述黄河三角洲,指1855年以后,黄河在山东省利津县以下冲积成的三角洲。

海拔4米以下的沿海低地,地下水位高,土壤盐渍化严重,大部仍为荒地。

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形成拦门沙、沙嘴及其两侧的烂泥湾。

海岸线平缓。

黄河三角洲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带,四季气候变化明显,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8月份,年平均蒸发量是降水的3.22倍[2]。

二、时空演变分析(一)时间变化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程度也不一样。

总体上,近代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程度比现代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程度高。

原因是现代黄河三角洲拥有黄河故道和黄河现行河道,得到了更多的淡水补给[3]。

(二)空间分布盐渍化在不同土层间的差异:越靠近地表盐渍化程度越严重,向土层深处,盐渍化程度降低[4]。

从空间分布看,依土地类型:岗阶地、河滩地、河成高地、平地、低洼地、滩涂,轻盐碱地集中分布在平地、河成高地和岗阶地上,1987年、1996年和2005年分别有71.1%、75.5%和79.8%的轻盐碱地分布在其上;重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平地和滩涂地和低洼地处,1987年、1996年和2005年分别有74.6%、84.4%和84.2%的重盐碱地分布在平地和滩涂上;而光板地则主要分布在滩涂和平地上。

三、土壤盐渍化成因分析(一)气象气候因素黄河三角洲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具有明显的干湿交替,降水集中等特点,易引起土壤的季节性积盐和脱盐。

年内变化可规律性分为5个阶段:①春季土壤强烈蒸发积盐阶段(3-5月)②夏初相对稳定阶段(6月)③雨季土壤淋溶脱盐阶段(7-8月)④秋季土壤蒸发积盐阶段(9-11月)⑤冬季相对稳定阶段(12月-次年2月)。

黄河三角洲降水量在530-635mm之间,降雨以汛期为主,且降水历时短,对土壤盐分的淋溶作用明显,且时空分布不均匀和年际变幅较大。

年最大降水量约为年最小降水量的1.98倍[5]。

黄河水沙变化过程及其三角洲沉积环境演变

黄河水沙变化过程及其三角洲沉积环境演变

黄河水沙变化过程及其三角洲沉积环境演变【摘要】: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以高含沙量闻名于世。

过去治理黄河的首要问题是治理黄河泥沙,尤其是中游地区的来沙。

历史上黄河的高含沙量导致下游河道淤积并发生漫滩形成泛滥平原,给人民生活带来沉重的灾难。

然而,黄河的高含沙量形成了宽广的三角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

本文运用统计学方法,小波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方法以及Surfer和Mapinfo等技术手段,系统分析了1950-2009年黄河水沙的变化过程,以及水沙变化对下游河道和三角洲的影响,同时对黄河三角洲沉积环境演变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沙产自中上游,其中径流量主要来源于上游,输沙量主要来源于中游,下游不产水不产沙。

1950-2009年黄河流域各水文站径流量和输沙量均表现出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这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结果。

流域输沙量减少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水土保持措施,其次是水库拦沙,然后为降雨量减少。

黄河入海水沙具有显著的年(0.5-1.0a)、年际(3.0-6.5a)和年代际(10.1-14.2a)3个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而且入海输沙量的周期变化主要受入海径流量周期变化的控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入海水沙的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表现均不明显,时间尺度越小,周期变化显著性越低。

1950年以来,黄河下游河道经历了淤积-冲刷不断交替的变化过程,水沙条件(花园口站含沙量)是这种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当进入下游河道的含沙量小于18.6kg/m3时,河道表现为冲刷,大于18.6kg/m3时,河道表现为淤积。

艾山以下河道的冲淤变化过程除受水沙条件控制外,还受到入海流路变迁的影响。

流路变迁初期形成新河口,河道发生溯源冲刷;流路变迁中后期河口延伸,河道发生溯源淤积。

不同流路时期,当黄河入海总水沙量比在25.34-26.05kg/m3时,河口附近岸线延伸,三角洲面积增加。

但1999年小浪底水库下闸蓄水以后,2000-2007年黄河入海总水沙量比仅为10.90kg/m3,河口三角洲表现为侵蚀,加上废弃河口的岸段侵蚀,整个黄河三角洲已由淤积转变为侵蚀。

黄河三角洲北部河口区地面沉降现状特征

黄河三角洲北部河口区地面沉降现状特征

黄河三角洲北部河口区地面沉降现状特征作者:王奎峰姬广胜来源:《人民黄河》2020年第05期摘要:黃河三角洲北部河口地区靠近沿海地带,是我国成陆时间最短的河口三角洲地区,第四纪海陆相地层交互发育,淤泥质软土大面积分布,地层自固结普遍存在,地面沉降范围大、发育迅速,制约了该区域可持续发展。

通过分析该区域地面沉降监测网标石的最新水准测量数据,对该区域的地面沉降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整体来说河口地区东部孤岛、仙河镇地面沉降量比较大,西部沉降量较小,结合研究区内地质背景、自然条件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面沉降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地面沉降;水准测量;沉降诱因;黄河三角洲北部;河口区中图分类号:TV41;P737 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0.05.024Abstract: The north of Yellow River deltais near the coast and the estuary region is the area with the shortest history in our country. The quaternary sea continental strata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silt soft soil area distribution, formation since the consolidation is widespread, large range of land subsidence and rapid development have restric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area of land subsidence monitoring network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latest monument leveling data,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quo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 subsidence, ground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 for the induction summary. In summary, the eastern estuary region of Gudao and Xianhe towns land subsidence quantity was larger and the western settlement was smaller. Combining with the study area geology background of natural conditions and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y, the ground subsidence causes were analyzed and concluded that the urban geological safety protection of the estuary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was of great significance.Key words: land subsidence; leveling; subsidence incentives; north of Yellow River delta; Hekou district地面沉降是在自然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影响下,因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而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地面下降运动[1-5]。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重金属_氮和磷污染研究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重金属_氮和磷污染研究

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9872044)资助收稿日期:2000212215文章编号:100020550(2001)0420622208黄河三角洲沉积物重金属、氮和磷污染研究①李任伟1 李 禾1 李 原1 张淑坤2钱峥3 马在平3 姜在兴31(中国科学院地质及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 北京 100081) 3(石油大学地质系 山东东营 257062)摘 要 黄河三角洲河流、沼泽、潮坪环境主要为粉砂质沉积,重金属Cd 、Pb 、Z n 和H g 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7~0.30μg/g ,9.7~36.3μg/g ,37.4~110μg/g 和0.01~0.25μg/g ,Cu 、Ni 、C r 和Mn 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8.4~58.0μg/g ,17.9~43.7μg/g ,38.7~80.7μg/g 和423~980μg/g 。

由于Pb 、Z n 、Cd 和H g 的含量较低,Cu 、Ni 、C r 和Mn 的含量与背景值无明显差别,黄河三角洲沉积可能未遭受明显的污染。

黄河三角洲富粘土粒级的粉砂质沉积明显富集重金属。

但若排除其影响,黄河口沉积物剖面从下至上Pb 、Z n 、Cd 和H g 含量仍呈现上升趋势,反映出自八十年代以来黄河流域经济快速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的总氮含量一般较低(110~670μg/g),其中NH 3态氮的比例仅为0.01~0.06。

沉积物中总磷含量为430~760μg/g ,主要为钙磷酸盐,以FePO 4和AlPO 4形式存在的磷的含量仅分别占0.00~0.08和0.00~0.03。

因此,沉积物中的氮和磷不会对环境产生较严重的影响。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沉积物 重金属 氮 磷第一作者简介 李任伟 男 1940年出生 研究员 沉积地球化学中图分类号 X 502 文献标识码 A1 引言黄河三角洲是环渤海重要的经济发展区。

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

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

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黄河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之一。

它是由黄河长期的泥沙沉积形成的,经历了漫长的地貌演变过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中国母亲河”。

由于黄河上游地区的丰富泥沙,黄河在长期的冲刷和沉积过程中,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河口平原形成阶段、河口三角洲形成阶段和现代河口三角洲形成阶段。

在河口平原形成阶段,黄河冲刷了大量的泥沙,形成了一个相对平坦的河口平原。

这个阶段发生在数千年前,当时黄河的冲刷能力非常强大,泥沙沉积在河口附近形成了一个广阔的平原。

这个平原上的土壤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因此,这个地区逐渐有人类聚居,并形成了繁荣的农业文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的泥沙沉积越来越多,形成了河口三角洲。

在河口三角洲形成阶段,黄河的沉积物在海水的冲刷下逐渐堆积起来。

这个阶段发生在几千年前,黄河的泥沙沉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洲,面积达到数千平方公里。

这个三角洲的地势逐渐上升,形成了一系列的河岛和河道,这些河道将黄河分成了许多支流。

黄河的主要河道也在这个阶段形成,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黄河主干。

在现代河口三角洲形成阶段,黄河的泥沙沉积进一步扩展了三角洲的面积。

这个阶段发生在近几百年前,黄河的泥沙沉积使得三角洲的面积扩大到了目前的规模。

这个阶段也是人类活动对黄河三角洲影响最大的阶段。

人类在这个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和城市建设,导致了土地沙化和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

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对周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泥沙的沉积使得三角洲的土壤非常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这使得黄河三角洲成为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

然而,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也导致了土地沙化和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

此外,黄河三角洲的地势逐渐上升,使得河道变得更加复杂,增加了洪水的风险。

因此,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需要我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黄河三角洲土地沉降与海平面上升的关联性分析

黄河三角洲土地沉降与海平面上升的关联性分析

黄河三角洲土地沉降与海平面上升的关联性分析近年来,关于地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讨论越来越多。

其中,黄河三角洲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和生态区域之一,其土地沉降和海平面上升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黄河三角洲土地沉降与海平面上升的关联性,并分析可能的影响。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之一,其丰富的沉积物是华北平原农业的重要基础。

然而,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沉降的问题逐渐凸显。

土地沉降主要是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和沉积物的压实等因素导致的。

黄河三角洲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给地下岩层带来沉降压力,使得土地沉降的速度逐年加快。

此外,沉积物的压实也会导致土地沉降。

长期以来,黄河的丰富沉积物不仅为农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为土地提供了支撑。

然而,这些沉积物的过度压实会导致土地沉降,进而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

与此同时,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也给黄河三角洲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随着全球气温逐年上升,冰川和冻土融化,海洋水体的体积不断扩展,海平面也不断上升。

而黄河三角洲位于海岸线附近,受到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

海平面上升会使海水向内陆渗透,导致海水倒灌,加剧河口地区的土地沉降。

此外,海水倒灌还会对黄河三角洲的淡水资源造成严重影响,对当地的农业和工业产生负面影响。

土地沉降和海平面上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首先,土地沉降导致地势下降,进而使黄河三角洲沿海地区更加易受海水侵蚀的威胁。

其次,土地沉降会改变当地湿地的自然排水功能,增加暴雨洪水的风险,对农作物和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另外,海平面上升加剧了土地沉降的速度和范围,形成恶性循环。

面对土地沉降和海平面上升的挑战,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首先,要建立科学严谨的地下水管理制度,控制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

其次,可以采用土壤改良技术和水资源调控措施,减轻土地沉降和海水倒灌的影响。

此外,加强沿海防护工程建设,保护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黄河三角洲土地沉降与海平面上升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黄河三角洲的沉积动力分区

黄河三角洲的沉积动力分区

黄河三角洲的沉积动力分区任韧希子;陈沈良【摘要】以2000年及2007年黄河三角洲滨海区采集的123和15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为数据基础,经实验室分析取得各样品的粒度参数,结合地貌条件、动力条件和水深资料,探讨黄河三角洲滨海区沉积物的分布类型、粒度特征以及其动力分区等方面的规律。

黄河三角洲滨海区表层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砂质粉砂;中值粒径由岸向海逐渐变细;分选系数整体偏高反映了的复杂性;偏态值均为正,其极高值大都分布于水深10m左右的区域;峰态的极大值分布于现行河口的南侧,极小值分布于湾湾沟口和飞雁滩以东的近岸。

Flemming三角图反映出冲蚀区的动力条件整体较强;淤积区内清水沟老河口附近的动力条件比现行河口强;浅海平原区水动力较弱且单一。

%Data from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collected in the littoral zone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between 2000 and 2007 were combined with hydrodynamic and water depth information to determin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 types,and the grain size response to the dramatic decrease in riverine sediment discharge.Sandy silt is the most widely occurring sediment grade across the study area,and grain size shows a general seaward fining trend.In the shallower region,spatial variations in surface sediment size are large,and strongly influenced by wave action through sediment re-suspension processes.Sediment samples collected in 2007 were coarser than those recovered in 2000,and this is most probably due to the erosion of the subaqueous delta following the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riverine sediment supply.The study area was divided into threesedimentary districts based on Flemming's ternary diagram: the erosion area,deposition area,and neritic deposit area.【期刊名称】《上海国土资源》【年(卷),期】2012(033)002【总页数】7页(P62-68)【关键词】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沉积动力分区;黄河三角洲滨海区【作者】任韧希子;陈沈良【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21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受水动力条件、地貌类型及物源等控制,是描述沉积环境的重要参数。

地理复习小专题:河口三角洲与海岸线变迁——以黄河三角洲地区为例

地理复习小专题:河口三角洲与海岸线变迁——以黄河三角洲地区为例
A . ① ② B. ② ③ C. ③ ④ D. ① ④ (3)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 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2019年全国1)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
(2012年浙江)材料一:图1为黄河三角洲略图。
P
P 冬枣产地
(1)从自然条件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与珠江三角洲相 比的有利条件和应注意的主要问题。(5分) 有利条件:未利用土地数量大;光照条件好等。(2分) 应注意的主要问题:解决淡水资源短缺;治理盐碱地;防治洪涝、 低温灾害等;注重湿地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3分)
P 冬枣产地
理化建议。(4分) 鲁尔区
大力发展海洋农业;利用当地特色农产品,发展特色农业;加大科
技投入,改造石油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大力发展新兴
产业,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
二、河口海岸带地区的开发与保护
材料一:图1为黄河三角洲略图。 材料三:传统盐碱化治理措施是在地 表开挖明渠,引水漫灌,以降低土壤 盐碱含量。 2000年以来,该地区引进暗管排盐碱 技术,即在土壤中铺设渗水管收集盐 碱水,再通过排水管将盐碱水排出。 目前,这一技术已成为黄河三角洲盐 碱地治理的有效措施。图2为暗管排 盐碱示意图。
自然 原因
人为 原因
地形
入海 泥沙
地壳 运动
气候 水文 植被
流量 植被
海平面 土壤
一、三角洲的消长与海岸线变迁
黄河入海口段故道示意图(所注年份为故道曾为主河道的时间段)
1855年海岸线 1972年海岸线 1976年海岸线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

黄河三⾓洲基本情况1 黄河三⾓洲基本情况1.1地理位置黄河三⾓洲泛指黄河在⼊海⼝多年来淤积延伸、摆动、改道和沉淀⽽形成的⼀个扇形地带,属陆相弱潮强烈堆积性河⼝。

位于⼭东省北部渤海湾和莱州湾之间,东经118°10′⾄119°15′与北纬37°15′⾄38°10′之间,⾏政区划划分为东营、河⼝两区和⼴饶、利津、垦利三县,为研究⽅便,习惯上⼜根据年代不同以及具体地理状况分为近代三⾓洲和现代三⾓洲。

近代三⾓洲是指以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南⾄⽀脉沟⼝的扇形地带,成135°⾓,⾯积约为6000余km2,海岸线长约350km,⼤致于1855年黄河铜⽡厢决⼝改道夺⼤清河⼊海后⽽形成的;现代三⾓洲指以渔洼为顶点,北起挑河⼝,南⾄宋春荣沟的扇形地带,⾯积约2400km2,主要是由建国后为⼤⼒发展河⼝经济、保护河⼝⼯农业发展、防洪防凌等⽬的⽽⼈⼯改道控制⽽成。

1.2黄河三⾓洲的形成与演变黄河⾃古历经多次改道,曾北抵天津,南⾄江淮,纵横25万km2,塑造了华北⼤平原。

因此,从黄河出孟津峡⾕,上⾄天津下⾄江淮统称为古代黄河三⾓洲。

⽽近代黄河三⾓洲是指1855年黄河铜⽡厢决⼝,夺⼤清河复流渤海,从1855年⾄1934年,改道6次,⾏河79年,最少数年、最多22年改道⼀次,最终形成的以宁海为顶点、东起⽀脉沟、西⾄套尔河⼝、向海延伸⾄深约15~16m等深线附近的扇形堆积体。

从宁海⾄⼊海⼝⼤约有100km。

其中各⾏河河道和年限见表1-1。

这⼀时段的改道基本上是由⾃然原因引起,很少受⼈类活动影响。

1855~1904年间,三⾓洲主要向东淤进,共⼤约推进了20km,平均0.4km/a;1904~1929年间,主要向北淤进,共淤进⼤约18km,平均0.72km/a;1929~1935年间,黄河改道主要向东南淤进,共淤进约4~5km,平均0.8~1km/a。

⼀般规律为尾闾摆动扫过⾯积越⼤,淤进速度越慢;扫过⾯积越⼩,淤进速度越快。

大型河口三角洲地面沉降机制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大型河口三角洲地面沉降机制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象已经在路易斯安那州南部的地面沉降研究中普遍存在,基于水准测量观测到的沉降速率比数值模拟和14C
测年估算的沉降速率高出一个数量级 [24]。同时,数值模拟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评估均衡作用和热地幔对流对
沉积沉降的贡献,但是数值模拟方法严重依赖于模型的假设 [38]。因此,在三角洲地区重建冰期/间冰期的演
化历史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而且地幔对冰盖、水和沉积物的加载和卸载的响 应 过 程 尚 不 清 楚。此 外,尽 管 固
第 40 卷第 2 期
2021 年 6 月



Vo
l.
40 No.
2
June,2021

COASTAL ENGINEERING
大型河口三角洲地面沉降机制研究
——— 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付云霞1,2,管 勇1,2,王晓丹1,2,王建收1,2,尹
周晓雪1,2,王 青1,2,徐美君1,2
政1,2,
(
1.山东省地矿局 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资源重点实验室,山东 青岛 266100;
chonl
andsus
i
denc
eme
chan
i
smso
fmega
r
i
ve
rde
l
t
a
s:
t
ak
i
ngt
heYe
l
l
owRi
ve
rDe
l
t
aa
st
hec
a
s
e[
J].
Coa
s
t
a
lEng
i
ne
e
r
i
ng,2021,40(

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床侵蚀过程及其动力机制

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床侵蚀过程及其动力机制

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床侵蚀过程及其动力机制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床侵蚀过程及其动力机制一、引言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其在中国东部地区流域广阔,河口北纬37度,流经山西、河南、陕西、山东等省份,最后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土壤含沙量高、水流湍急,使其携带着巨大的沉积物质。

黄河流域的河床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毫不奇怪,在黄河三角洲的近岸海床上也存在着侵蚀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床的侵蚀过程及其动力机制。

二、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床侵蚀过程1. 沉积物运移过程黄河的水流湍急,携带着大量的沉积物进入海域。

黄河三角洲的近岸海域这些沉积物有时会沉积在海床上,但在某些条件下也会造成海床的侵蚀。

这主要是因为沉积物浓度不均匀,导致流体中的剪切力发生变化,使得局部海床出现侵蚀现象。

2. 海洋流动对海床侵蚀的作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存在着明显的海洋流动现象,如海浪、潮流等。

这些海洋流动对海床的冲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海浪的冲击力和潮流的剪切力会加速海床侵蚀的过程,尤其是在黄河入海口附近,潮流的剧烈变化使其对海床的侵蚀更加显著。

3. 人类活动对海床侵蚀的影响人类活动也是导致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床侵蚀的重要原因之一。

沿海地区的围海造田、围海开发等人类活动会改变海床的自然状态,使其失去平衡。

加之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加剧,使得更多的泥沙进入海域,增加了海床侵蚀的风险。

三、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床侵蚀的动力机制1. 沉积物浓度不均匀黄河流域的河床演变导致了沉积物在进入海域时的浓度不均匀。

这种浓度不均匀使得流体中的剪切力发生变化,从而对局部海床产生侵蚀作用。

2. 海洋流动的作用海洋流动,如海浪、潮流等,对海床侵蚀起着重要的作用。

海浪的冲击力和潮流的剪切力会加速海床侵蚀的过程,使得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床不断被冲刷。

3. 自然地貌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自然地貌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是导致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床侵蚀的另一个重要动力机制。

自然地貌的变化会影响到海洋流动的形态和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4 沼泽环境 黄河三角洲平原上分流河道间的沼泽沉积主要类型有滨岸潮坪沼泽、河漫滩 沼泽、黄河故道沼泽( 图2) 和湖泊沼泽。沼泽环境中以生长芦苇和杂草为主,主 要沉积暗色淤泥,水平或波状层理被植物根破坏。芦苇地仅占黄河三角洲总面积 的3.1%, 地层剖面中,沼泽化沉积形成的泥炭层或腐植泥层很少见。 黄河三角洲平原沼泽沉积不发育的主要原因有:(1) 气候因素. 本区属于 温带半湿润气候区,降水量少,年平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6 倍,不利于沼泽沉 积;(2)黄河三角洲的快速推进和快速沉积.1976 至1984 年间清水沟平均推进 速度为2.8~5.5 km/a,滨岸或何漫滩上的沼泽沉积被快速掩埋,造成沉积物中植 物的含量相对较少,不易形成泥炭层或腐殖层;(3) 盐碱滩发育.盐碱滩和沼泽 沉积互为消长关系。 .
2.1.5 盐碱滩
由于黄河尾闾河道泛滥,洪水 漫越河岸,泥沙淤积形成盐碱滩,它 处于分流河道间,将三角洲平原骨架 ( 分流河道) 联系起来。黄河三角洲 平原的盐荒地约占黄河三角洲地区土 地总面积的32.26 %。盐碱滩沉积物 垂向上可以分为三部分( 见图3 ) : 下 部主要是滨海淤泥、粉砂质淤泥和粉 砂质粘土,色较深,含盐量大;中间 是连续过渡沉积;上部是黄河冲积形 成的粉砂、粘土,盐渍化现象很明显, 白斑状,含白色岩盐、碳酸盐等矿物, 具水平层理、缓斜波状层理等,植物 很难生长,只能生长芦苇、茅草、马 绊、黄须、怪柳等。
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地层剖面—清水沟流路(成国 栋,1991;李广雪等,2000)
河流谷底滞留沉积发育,谷底很浅,黄河断流时出露地 表。主要由粉、细砂组成, 比边滩沉积稍粗,含泥砾,泥砾 被磨蚀。 边滩大多见于河流凸岸,但由于河流水位变化大,摆动 频繁,加积岸和侵蚀岸不断改变,边滩的位置也随之变化。 组成边滩的沉积物粒度较细,由细-粉砂、粘土组成,有时含 泥砾。边滩表面波痕十分发育,类型较多,可以见到干涉波 痕、修饰余次,其中较大的改 道12次。10次大的改道摆动冲淤沉积泥沙都基本形成一 个黄河亚三角洲堆积体。每个黄河亚三角洲堆积体,即 三角洲叶瓣的演化与其尾闾河道的演化相对应,遵循 “叶瓣开始生长——向海中伸展——横行扩展——废弃 蚀退成堤”的规律。黄河尾闾河道一般遵循“淤积—— 延伸——抬高——摆动”发育规律,这个过程主要受黄 河输入水沙的影响,其中也包含人为因素的干扰。同时, 在三角洲叶瓣的发育演化过程中,河口区的潮汐、潮流、 波浪对塑造三角洲形状和沉积特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风暴潮有时对三角洲海岸地貌和三角洲沉积均有较大的 影响。
2.2 三角洲前缘
三角洲前缘指海岸线以下、波基面之上的岸地带, 可以进一步划分 为: 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和决口扇、分流间湾、河口砂坝、远 砂坝和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等微环境。
2.3 前三角洲
前三角洲位于波基面之下的浅海地区,沉积物来自黄河漂浮扩散物质,由 于黄河口潮流方向平行于海岸,漂浮扩散的泥砂大部分被带入烂泥湾。沉积物 主要由粘土组成,偶夹风暴砂层,厚度较小, 约1~ 3m,分布较广而均匀,与 浅海相沉积逐渐过渡。海相生物化石及生物遗迹丰富,生物扰动强烈。

黄河在山东省东营市汇入渤海形成黄河 三角洲,大致范围是东经118°11‘— 119°15’,北纬37°11‘——38°13’。近 2000多年来,入渤海的黄河口形成古代、 近代和现代三个三角洲沉积体系,现代三 角洲沉积体系分别是甜水沟、神仙沟、钓 口河和清水沟入海形成的四个三角洲朵体。
东营辫状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沉积
• • • • 一、简介 二、沉积环境及其沉积特征 三、沉积模式 四、地质灾害分布及预测
一、简介
• 黄河三角洲是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在渤海 凹陷处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 • 黄河本身有其独有的水沙特点,而黄河口 又是一个典型的弱潮型河口,加之波浪、潮 流、风暴潮等复杂的动力因素作用于河口 和水下三角洲的沉积物,深刻地影响着三角 洲的发育和演变。独特的条件使黄河三角 洲成为国内外河口海岸研究领域的一个典 型区域和研究热点。
2.1.6 风成沉积 黄河三角洲地区属于受海洋性气候影响的季风气候区,春季风速大, 有时还有事件性的暴风和龙卷风的袭击。在正常天气里,盐碱滩比较潮湿, 使沙漠化作用的强度降低。风成沉积主要出现在黄河主河道以及黄河故道 的河漫滩和分流河道间的盐碱荒滩上,可以形成风成砂丘( 图4) 和风成松 土,沉积物表面具有风成波痕和障积痕。 在河流--三角洲环境中,风成沉积较少见,常常被忽视.在黄河三角洲 平原上,由于特殊的沉积条件,也发现有风成沉积。不过由于沉积物粒度 很细, 湿度大,没有形成大规模的风成砂丘。
四、地质灾害分布及预测
Prior等首次报道黄河水下三角洲存在海底不稳定现象, 包括底层滑坡和液化流。杨作升等对黄河口水下滑坡体系进 行了详细研究,提出黄河三角洲水下滑坡体系中存在瓶颈状 滑坡、平移板状滑坡和旋转滑坡。Li等报道了在现行黄河北 部,即刁口流路形成的三角洲叶瓣发现了由于软弱层和海底 冲刷导致的海底刺穿现象。周良勇等根据20世纪80年代 以来黄河三角洲的调查资料,对诱发黄河三角洲滨浅海灾害 地质因素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构造灾害、海岸侵蚀、海底 滑坡、冲沟、塌陷和蚀余地形等海底灾害以及浅层气、底辟、 埋葬古河道和埋葬冲沟等。
黄河三角洲
二、沉积环境及其沉积特征
•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沉积环境和沉积层序 特征比较复杂,所以长期以来都是学者们重 点研究的对象。通过历史资料和钻井资料 可知黄河三角洲自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地 层与海平面上升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表现 为海相沉积与陆相沉积交替出现的地层序 列。
黄河三角洲可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 和前三角洲等三种亚环境。 2.1、三角洲平原
3.2 黄河三角洲的特征
三角洲体系是最复杂的沉积体系之一,黄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是由许多种沉 积环境和沉积相所组成的。黄河三角洲由于其独特的沉积环境条件,构成了独 特的沉积模式。
根据气候条件,可以分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一种是湿热的热带和亚热 带气候三角洲,如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尼日尔河三角洲、巴生一郎加塔三角洲 等;另一种是干旱或半干旱气候三角洲,如尼罗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地处温 带半湿润气候区,其平原部分与尼罗河三角洲有类似之处,平原也有部分沼泽 相沉积,所占面积不大,在地层剖面中保存下来的腐植层或泥炭层很少,而盐 碱滩所占面积较大,还可见风成沉积。 根据三角洲形态和成因不同,可将其划分为鸟足状或扇形建设性河控三角 洲、鸟嘴状浪控或港湾形潮控破坏性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属于高建设性的河控 扇形三角洲,其前缘部分由于黄河尾闾河道游荡不定,以及河口区水动力作用 特点等原因,而未能像现代密西西比河那样形成指状砂坝。
现代黄河三角洲平原是指渔洼分流点至目前的海岸线之间形成略呈三角形的广阔 地区,可以划分为分流河道、废弃河道、堤岸、沼泽、盐碱滩和风成沉积等微环境。 2.1.1 分流河道 目前黄河行水主要经清水沟人海,,河床两侧受人工大堤的束缚,大堤内主要发育 河床和河漫滩沉积。在河床环境中,,环境条件复杂多变,,沉积类型多样.,沉积物沉 积特征也十分丰富。 很早以前有人提出修筑河堤,,“ 束水改沙” ,,但由于黄河泥砂 含量大,,坡度平缓,沉积速率大,河床淤积很快,使黄河成为有名的地上悬河。河床 中主要发育边滩、谷底滞留沉积和心滩等。谷底滞留沉积和边滩、心滩沉积在纵、横 向上彼此连续渐变过渡。
三、 沉积模式
3.1 相模式和相层序 黄河携带大量泥砂物质进入渤海,由于水流展宽和潮流的顶托作用,流速迅速 降低,黄河携带的泥砂物质卸载,在极浅水区形成席状浅滩,不断淤积增高形成河 口砂坝。水下分流河道两侧发育天然堤和决口扇,河口区不断向海方向推进造陆。 由于分流河道淤积快,纵比降减缓,经常发生迁移和改道,使得三角洲前缘没有形 成指状砂坝。潮流和海流将细粒物质向河口两侧搬运,形成分流河道间沉积。波浪、 潮汐把河流带来的最细粒的悬浮物质带到前三角洲沉积下来,受潮流和海流作用方 向影响,前三角洲沉积厚度较小。三角洲平原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三角洲平 原主要是分流河道和分流河道间沉积,分流河道间有盐碱滩、沼泽、湖泊和风成沉 积类型,其中分流河道和盐碱滩沉积构成黄河三角洲平原的主要部分;下三角洲平 原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和决口扇、分流间湾等,划分在三角洲前缘部分。 三角洲前缘黄河水与海水混合形成河口砂席和河口砂坝。这部分反映出黄河和渤海 相互作用特点,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和河口砂坝沉积微最主要特点。黄 河三角洲快速向海方向推进,黄河尾闾河道淤积很快,决口改到频繁,不能形成鸟 足状三角洲。前三角洲沉积厚度小,分布广,生物扰动强,正常细粒沉积中夹粗粒 事件性风暴沉积。黄河三角洲属于高建设性河控三角洲,形成典型的推进式层序, 从下往上由粗变细,上部向上变细层序是由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本身沉积作用造 成的;下部向上变粗层序是由于三角洲快速向海方向推进形成的。这种沉积层序内 部不发育沼泽泥炭沉积。
黄河三角洲沉积

对课程论文的评语:

平时成绩: 总 成 绩:
课程论文成绩: 评阅人签名:
注:1、无评阅人签名成绩无效;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批阅,用铅笔阅卷无效; 3、如有平时成绩,必须在上面评分表中标出,并计算入总成绩
[1]林承焰,姜在兴,董春梅,周丽清. 黄河三角洲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J]. 石油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03:5-11. [2]任韧希子. 黄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与环境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乔淑卿,石学法. 黄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和演化研究现状及展望[J]. 海洋科 学进展,2010,03:408-416. [4]赵广明,叶青,薛春汀,马妍妍,叶思源. 现代黄河三角洲陆上表层沉积物类 型与沉积环境分区及岸线演变[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3,05:47-52. [5]杜廷芹. 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海洋研究所),2009. [6]刘勇.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及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 [7]James M. Coleman. Deltas Processes of Deposition and Models for Exploration. Second Edition. Bostion.1982. [8]YE Q C. The geo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and its evolution model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82,37(4):11-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