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美学比较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中西美学的比较

中西美学的比较

中西美学的比较中西美学是两种不同的美学思想,来自于东方和西方,分别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历史和哲学观念。

中西美学的比较是一种对两种美学思想的对比和分析,其目的在于探讨两种美学思想在艺术作品,审美理论和美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和共性,并从中深入研究两种美学思想的现代价值和发展前景。

一、中西美学的比较在艺术作品方面的差异艺术作品是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形式艺术品,承载着一定的主题和情感,体现着一定的审美要求和价值观。

中西美学在艺术作品方面的比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艺术样式的不同中西美学在艺术样式方面的差异比较明显。

西方美学普遍认为创作艺术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个人的感受和思想,注重表现主观意识和情感生活,常常表现出人类的自我意识和个性风格。

中西美学不同的是,中国美学的艺术风格表现出来的是具有理智性的、深沉的情感,强调美的抑制和超越,目标是创造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强调作品的结构和气氛。

两种美学思想的艺术风格不同,反映了不同文化的审美取向和艺术风格。

2.主题和内容的不同中西美学在艺术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方美学关注个体,强调个性和情感产生的共性,注重表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关注社会和政治问题。

而中国美学注重对自然和人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强调以自然为根源,以自然之道为标准,讲究一种自然的和谐,注重强调整体性和形式的掌握。

中西美学在主题和内容上的不同,反映了两种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

3.审美取向的不同中西美学在审美取向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方美学强调主观性和情感的投射,认为美是与心灵的相互作用有关的,即个人情感的投射,也是个人自由创造的结果。

而中国美学重视心灵的消融和超越,认为美是与心灵能力的开发和提高有关的,是在通过对自然或日常事物的观察和生活中的体验得到的感性理解。

中西美学审美取向的不同,反映了两种美学思想在美学价值和审美标准上的分歧。

审美理论是美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其目的在于研究美的本质、美的来源和美的标准。

现代文阅读Ⅰ:《建筑的意境》《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阅读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Ⅰ:《建筑的意境》《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阅读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所谓建筑的外部空间,就是建筑外墙以外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如果有包围整个建筑群的围墙,一般就指围墙以内的范围。

如果没有围墙,那就指从视觉而言建筑群的影响范围。

中国人有特别强的群体观念,很早就发展了群体构图的概念:建筑群以院落的形式横向伸展,占据很大一片面积。

中国建筑通过多样化的院落方式,把各个构图因素有机组织起来,包括各单体之间的烘托对比、院庭的流通变化、空间与实体的虚实相映、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形成总体上量的壮丽和形的丰富,渲染出强烈的气氛,给人以深刻感受。

因此,欣赏中国建筑,不仅要欣赏某座建筑单体的造型,欣赏它的体、面、线的变化,欣赏内部空间所营造的气氛以及装饰的运用,而且要以更宏大的目光,着眼于欣赏建筑群的整体处理,包括单座在群中的作用,单座与单座的关系等。

可以说,“美在关系”这句话在中国建筑中体现得最为鲜明。

像紫禁城这样巨大、复杂而表现出极高水平的建筑群体构图,在别的国家是极为少见的,可以说是全世界的最高典范。

西方建筑的出发点是面,完成的是团块状的体,具有强烈的体积感。

欣赏西方建筑,就像是欣赏雕刻,它本身是独立自足的,人们围绕在它的周围,其外界面就是供人玩味的对象。

在外界面上开着门窗,它是外向的、放射的,欣赏方式重在“可望”。

中国建筑的出发点是线,完成的是铺开成面的群。

以绘画作比,群里的廊、墙、殿、台、亭、阁以及池岸、曲栏、小河、道路等,无非都是些粗细、浓淡、长短不同的“线”。

中国的建筑群就是一幅“画”,其外界面是围墙,只相当于画框,没有什么表现力,对于如此之大的“画面”来说,人们必须置身于其中,才能见到它的面貌,所以不是人围绕建筑,而是建筑围绕人。

中国的建筑是内向的、收敛的,其欣赏方式不在静态的“可望”,而在动态的“可游”。

人们漫游在“画面”中,步移景异,情随境迁,玩味各种“线”的疏密、浓淡、断续的交织,体察“线”和“线”以外的空白(庭院)的虚实交映中所展现的全“画”的神韵。

2024届河北省沧州市联考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届河北省沧州市联考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沧衡名校联盟高三年级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引入后,有人认为中国美学思想中的刚健、雄浑、阳刚之美等都可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中西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美学价值。

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

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

在对“崇高”范畴的理论阐发中,西方美学家往往注重冲突各方的矛盾对立与分裂,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出来的消极快感,起源于人们面临危险时所产生“自我保护的心理”,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只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才活跃起来。

与西方美学范畴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

宇宙雄浑劲健、运行不息,中华民族的先人从宇宙伟力中感悟永恒而又深邃的启示,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尊严、自信和理性力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获得人的最大自由。

在这和谐的壮美之中,没有偏颇,极端、分裂与毁灭,更无恐怖和惨厉。

同时,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既包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

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

《尚书》中就推重“刚而无虐,简而无做”;《易传》认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刚健”之中蕴含着韧性的追求,这是中华民族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

中西方美学比较

中西方美学比较

帛画,是中国迄今发现最 早的完整的独幅绘画实物 。此画表现“引魂升天” 的主题,在丝帛材料上用 毛笔勾线画成。人物兼用 平涂与渲染的画法略施色 彩。从这幅帛画状物之精 确生动、用线之流畅洒脱 ,可见早期中国绘画所达 到的水平。
人物龙凤帛画(湖南长沙)
古希腊的艺术被马克思称作“是一种规范 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荷马史诗到公元前 六世纪被写成定本,希腊戏剧,特别是悲 剧,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大到了高峰。此 外,希腊则音乐、建筑、绘画、雕刻等艺 术也都非常繁荣。
罗马梵蒂冈西斯廷小教堂天顶画《创世记》
真正的绘画本身是崇高的,虔诚的。因为,除了求 见上帝并与之会见的困难以外,任何东西也不能使 心灵更加高尚,什么事物也会使他至诚至敬。
——米开朗基罗
拉斐尔《雅典学院》Athens Institute 作于1509一l511年间的壁画,画于梵蒂冈宫殿。画高2.794米, 长6.172米,是幅巨制之作。
失蜡法
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人们开始用失蜡法制作 铜器,也称蜡模法。它是用蜡来制造模型,蜡模比起 泥模,可以进一步精雕细刻,能浇铸出复杂多变的造 型体,制造极为精细或镂空和各种造型的装饰。甚至 鸟兽象形的容器也铸造得十分准确生动。湖北随县战 国时期曾候乙墓出土的铜尊盘,上有玲珑剔透的装饰 ,就是用失蜡法铸造的。所以用失蜡法制造的铜器, 层次丰富,精巧细致,具有特殊的立体装饰效果。
比较中国秦汉时代和古希腊时代的雕塑艺术
1、古希腊雕塑的最高成就在于人体,而秦汉以 前中国的雕塑,动物形象似比人物更为逼真;
2、古希腊人物雕塑注重解剖结构,准确而科学 地描绘人物的形态,秦汉时期的中国雕塑则注重气韵, 特别是汉朝的雕塑重神韵,重动感,显示了中西审美 情趣的不同。
中国艺术: 道之阴阳的统一转化 人与天地参,天地以生物为心 大象无形,究竟无得

中西美学的比较

中西美学的比较

中西美学之我见10级普本班汉语言文学37号刘风霞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没有“美学”这一概念,但是广泛地、深入地探讨美学问题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中却从未不间断过。

西方美学,是一座丰富、多样、迷人的思想宝库。

西方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和文艺思想是直接相通的。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诗人,是西方美学和诗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柏拉图是西方古代第一个留有完整著作和思想体系的哲学家。

我国研究古希腊文化的著名专家范明生先生说的好:“柏拉图的体系,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是柏拉图的影响早已深入欧洲文化,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可以好不夸张的说,离开了对柏拉图的全面理解,既不能正确理解古希腊文化,也不能正确的理解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会和神学,同样也不能正确的理解从文艺复兴到当代的资产阶级文化;也不能正确的理解两千多年来的自然科学的发展。

总之,柏拉图哲学对欧洲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因此,对他做出马克思主义的探讨和评价,不仅仅是出于历史的兴趣,而且还是因为它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人知道柏拉图,是在柏拉图死后两千多年的20世纪初。

朱光潜先生对西方美学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重大突破。

他在20世纪60年代,撰写和出版的中国第一部《西方美学史》与外国同类著作相比,“在体系的完整和内容的完备详博上,它也不见得逊色”。

该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它对西方美学中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观点的分析、论证和评价上,在于它能够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对西方美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所做的探讨和总结上。

”从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对柏拉图的研究和评价,逐渐趋于实事求是,在已出版的西方美学史、西方文艺理论史教材中,对柏拉图的评价,诸如“反动的客观唯心主义”、“反现实主义的艺术理论”、起着“反动作用”的词句和论说不见了,代之以更加理性和全面的反思和评述。

中国古代的审美一是真正获得理性的概括与反思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集上古之大成而繁荣盖世的先秦诸子百家时期。

当代语境下中西美学比较研究

当代语境下中西美学比较研究

当代语境下中西美学比较研究当代语境下,中西美学比较研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中西方的美学思想在相互交流中产生了许多新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从哲学、艺术、审美观念等多个层面对当代语境下中西美学比较进行探讨。

一、哲学层面中西方哲学对美学的认识有着不同的起源和发展。

西方美学起源于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其核心是对美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探讨。

从柏拉图的“理念”到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西方哲学对美学都有着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而中华传统美学则源自儒家、道家、墨家等多元的哲学思想,其审美观念强调“天人合一”、“自然美”、“大美”等。

在当代语境下,中西方哲学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在全球化的影响下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形成新的哲学观念和理论体系。

二、艺术层面艺术是美学的实践领域,中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标准有着显著的差异。

西方艺术强调个性、创新和表现力,其艺术形式多样,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

而中国传统艺术则强调文人意境、气韵生动,注重意蕴和含蓄。

在当代语境下,中西方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在全球化的趋势下相互交融,产生了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这种跨文化的艺术交流丰富了世界的艺术文化。

三、审美观念层面中西方的审美观念在当代语境下经历了诸多变化。

西方的审美观念注重个人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交流,追求美的自由、多样和包容。

而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则强调“中和”、“克己复礼”、“雅俗共赏”等,强调和谐、内敛和含蓄。

在当代语境下,中西方的审美观念在全球化的影响下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新的审美理念和观念体系,丰富了全球的审美文化。

在当代语境下,中西美学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观念,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全球美学的发展。

中西美学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发展各自的美学传统,也有助于推动全球美学思想的交流与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中西美学比较研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美学的繁荣与发展。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答案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答案

问题:克尔凯戈尔把人类文化性的生存方式分为三种,其中不包括()。

答案:政治的问题:在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相似的文学现象在不同文化结构当中尽管位置不同,它的价值和作用是类似的。

()答案:错误问题:相较于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更侧重于审美性。

()答案:错误第2章问题:()认为德性就是力量。

答案:康德问题:儒家的仁和基督教的博爱之间的差异在于,儒家的仁强调区分()。

答案:等级秩序问题:徐光启等人被基督教归化后,认为基督教可以()。

答案:易佛补儒问题:墨家的伦理强调爱人若爱其身。

()答案:错误问题: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上层社会主要受审美和伦理的影响,宗教的因素很少。

()答案:正确第3章问题:下列思想中,强调安于现实的富乐的是()。

答案:儒家思想问题:与基督教相比,儒家最大的特点是()。

答案:合群性与整体性问题:宗教最大的功能是()。

答案:超越死亡问题:儒家的教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宗教的作用。

()答案:正确问题:与基督教类似,儒家同样认为自我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完善的。

()答案:错误第4章问题:儒家经典如《尚书》中出现的“上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是天人合一的文化表现问题:()将中国文化中反对不知餍足的追求极端化了。

答案:道家问题:斯宾格勒认为西方文化是一种()文化。

答案:浮士德问题:儒家伦理执着于现世,有一种现世现报的倾向。

()答案:正确问题:西方文化中“天”主要指代自然,而中国文化中“天”主要指代主宰。

()答案:错误第5章问题:尼采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基督徒,即为()。

答案:耶稣问题:()认为尼采是西方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

答案:海德格尔问题:下列任务中,对基督教进行了更为严厉批判的是()。

答案:尼采问题:夏志清认为,中国的文学理念缺乏一种宗教信仰的阐释,使中国文学缺乏深度。

()答案:错误问题:在西方基督教的文化背景之下,西方文学首先关注的是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

()答案:正确第6章问题:儒家的伦理体系构建是由()开始的。

中西美学比较三题

中西美学比较三题
足 的 心情 。但 现代 人 也 有 用 人类 学 的 巫 术 论 来
解 释 的 , 萧 兵 认 为 ,“ ” 像 一 个 头 戴 羊 冠 如 美 字 的 人 , 羊 形 戴 在 头 上 进 行 巫术 祭 祀 活 动 , 位 把 这 巫祝就 是 部 落 里 的 酋 长 或 头 人 , 就 是 “ 也 大 人 ”, 以 “ ” 代 表 对 这 位 酋 长 大 人 的 敬 慕 所 美 字 之 情 ¨ 。这 两 种 解 释 , 别 对 应 于 中 国 古 代 分 对 “ ” 两层 含 义 的 理 解 , 日常 的 含 义 和 道 善 的 即 德 的含 义 。 日 常 的 含 义 与 人 们 日常 的 欲 望 有
…… ‘
; 摘 要 :中西美学的三个主题是美 、 艺术和美感。在 美的方面 , 中国古代 的美是实用的美善和伦理 道德 的美善两 ! i 个 层次的 , 他们最终被定 型为儒 家的政 治伦 理模 式和道 家 的 自然 宇宙论模 式; 古希腊 的美 是人 体之 美 的观看对象 , 并将其提 升到对上帝或彼岸的爱 的追求。在艺术方面 , 中国古代 的“ 的地位 一直不高 , 艺”
是 口唇 期 , 次 是 肛 门期 、 器 期 和生 殖 期 。如 其 性 果 儿 童 在 某 个 阶 段 没 有 得 到 满 足 , 的 心 理 就 他
会 停 滞 于 这 个 时 期 , 绕 这 个 时 期 关 注 的焦 点 围 来 感 受 世 界 。 民族 心 理 的 发 育 也 有 类 似 的 情 况 。 中 国人 称 “ 熟 的 儿 童 ”, 国人 最 为 关 注 早 中 的 问题 就 是 吃 的 问题 , 他 问 题 都 围绕 吃 而 展 其 开, 而赋 予 意 义 。迄 今 为 止 , 们 是 世 界 上 头 号 我 美 食 民族 , 吃 的方 面 所 做 的 文 章 最 多 、 精 在 最 致 , 以 有 “ 大 为 美 ” “ 入 口为 善 ” “ 所 羊 、羊 的 巧 合 ” 至 于把 美 理 解 为 头 戴 羊 冠 的 “ 人 ” 。 大 倒

【名师讲题】“如何利用中和美学思想解决美育现代化建设遇到的问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名师讲题】“如何利用中和美学思想解决美育现代化建设遇到的问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迄今为止,我们可以将美学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国大美学,一种是西方小美学,二者既各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又可以互补、兼容,相互为用,相得益彰。

从本质上来看,传统的中国美学是最接近美学本质的,追求中和、天人合一,而不是追求系统的概念化、知识化;它是一种诗学,有审美特质,不像西方近现代美学那样追求科学化、概念化,带有一种目的性。

所以,中国传统美学是大美学,儒家的“中和”美学思想就是中国艺术文化的最高境界。

中和,意即中正和谐,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在儒家经典《中庸》中,“中和”既是人性修养的道德标准,又是在其提出至善、至诚观点后所形成的一种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形态。

《中庸》有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这里的“至诚”是圣人之德,只有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本性,才能达到所谓的人伦之和、天地之和,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尽善”“尽美”。

因此,只有善与美相统一,才能让至诚、至美、至善审美化,并渗透到中和之道中。

中庸之道的最高层次是天人合一,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即我们在审美过程中要适中、和谐。

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只有实现“中”与“和”的统一,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实现中和之美。

儒家的中和美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审美形态之一,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称赞《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种观点后来发展成“温柔敦厚”的诗教说,即主张在文学作品中有节制地宣泄情感,而不要把感情表达得过分强烈。

在这种文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文学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中和之美,很少有剑拔弩张的表达狂怒、狂喜情感的作品,而是以“怨而不怒”的方式来批判现实,在抒写个人内心情感的时候,总是温婉曲折、含蓄深沉地寻找适度的表现方式,这正是中华民族所体现出的平和、宽容,充满“中和”思想的大美之学。

宗白华中西美学观对比

宗白华中西美学观对比

文艺宗白华中西美学观对比宋子乔 苏州大学摘要:宗白华的美学观融会贯通了中西方的艺术理论,在近代国内学界创立了美学与文艺学的基本学科体系。

他在中国古典艺术与西方现代文明交汇的语境中,构建普世的价值体系,寻求共性的审美意趣,其学说对当代美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宗白华;中西方;美学观宗白华以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观照中西方文化艺术,他善于运用体验与阐释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美学与文艺学问题,把具象的艺术鉴赏活动上升到抽象的美学建构中。

宗白华在中西文化之间穿梭,不断汲取其中艺术理论的丰富成果并将之转化为普遍性的美学资源,从而解决了时代语境下的美学难题和文化困局,为美学和艺术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宗白华的美学体系是自成一体的具有中国本土化意识的“艺术美学”体系架构,具有自己的理论特点和价值取向。

一中国与西方在美学观上的诸多不同,根源于各自迥异的文化基因。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构成了宗白华对比中西方美学观念的逻辑起点。

中国古典文化语境下,对“生命”的关照是其别样特殊性的一端;在西方的文化视阀下,对“自然”关注则构成了其特殊性的另一端。

牟宗三也曾说;“中国文化之开端,哲学观念之呈现,着眼点在生命,故中国文化所关心的是生命,而西方文化的重点,其所关心的是‘自然’或‘外在的对象’”。

[1]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生命”这个重要母题的关照,才激荡出各种艺术样式上独特的韵味。

针对两种文化的差异,宗白华立足中国文化本位,以西学为参照,不仅强调物我浑融,追求人与生命的和谐统一,而且重视内在体悟式的审美体验。

在他看来,中西美学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不同结构,西方的思维善于运用逻辑推理、实证考察去掌握宇宙规律,了解到整个世界的秩序和规律;中国的体系倾向于用静默的观照态度去体验自然的脉动,直观世界的意趣和价值。

在这种生命体系影响之下,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审美方式:实践生活中体味鲜活的万物。

中西方曾经暌隔的美学观念在近代彼此交流融通的过程中,既表现出趋向同一的普遍性,又表现出内在异质的特殊性。

中西文化比较答案

中西文化比较答案

中西文化比较审美递加递减律(一)1在()时期,国人对于国粹和西化同时拥有排挤态度。

A、五四时期B、改革开放时期C、再生活运动时期D、文革时期正确答案: D2对于人对事物的好恶,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最初的爱好更多地是激动B、很多人简单先产生好恶情绪再搜寻详细原因C、人的好恶是无法被自己控制的D、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更多根源于自己的自主选择正确答案: C3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来说,()更拥有内在的高度。

A、格律诗B、白话诗C、古体诗D、现代诗正确答案: A4()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更加重申摒弃规律与限制,这样才能更加显现创作的独到性。

正确答案:×5审美递加递减规律指的是,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或许渐渐递加,或许渐渐递减,不能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样的趋向。

()。

正确答案:×审美递加递减律(二)1对于审美的改变,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审美是能够改变的B、个人、集体致使国家的审美都是能够被强行改变的C、人的爱好是受传统影响的D、审美能够在短时间自行改变正确答案: D2辜正坤老师认为,艺术最后应该是为()服务的。

A、大众B、精英C、个人D、特定人群正确答案: A3长远来看,人对于事物的爱好,最简单被()影响。

A、事物的表面B、包括的意义C、接触的频次D、他人的爱好正确答案: C4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内容,人们能够全盘接受一种负面较少的文化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正确答案:×5审美活动中既存在功能递减律,也存在递加规律。

()正确答案:√阴阳二级对峙转变律1村山节和浅井降的《东西方文明深思录》中提出,世界文明的周期是()年一转折。

A、B、C、D、正确答案: C2《易经》运用的是数与()的结合。

A、气B、道C、象D、规正确答案: C3《周易·序卦》中自然界的始基不包括()。

A、天地B、阴阳C、男女D、日月正确答案: D4()从大概上看,中国文化的兴旺经常意味着西方文化的衰落。

中西方美学比较

中西方美学比较

中西方美学比较中西方美学比较分享到:哲学范畴的美学化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演变不像西方遵循严格形式逻辑的程序和规律,而是借助于朴素的辩证逻辑、弗晰逻辑。

因此中国古代美学的范围没有形式逻辑要求的确切的外延和内涵,而常常是同一范畴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叠加和转换其内容,内涵和外延随之扩大或缩小,如“气”、“神”、“象”、“骨”、“味”、“妙”、“虚”等等范畴,在先秦时期一般是哲学、生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范畴,但是经两汉、魏晋的发展,就转化为美学范畴了,如“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应物象形”、“杰有骨力”、“滋味异美”、“曲尽其妙”、“贵在虚静”等等。

这些美学范畴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美学思想进入了一个系统化、完善化和成熟化的阶段,这是艺术哲学和美学体系的形成所必不可少的理论准备。

西方范畴的演变往往是随时间和内容的变化而使用不同的范畴。

例如古希腊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提出“模仿论”,而近代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艺术再现现实”。

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提出“快感”,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提出美的对象作用与人的神经使人感到“舒适”。

鲍姆嘉滕将感性认识的完善界定为“美学”,提出“知”、“情”、“意”三个概念。

为康德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康德对审美愉悦特性作出了有价值的分析,提出“鉴赏判断”这个概念。

席勒曾把劳动与艺术作比较,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冲动”。

(二)内容中国在魏晋之后,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艺术理论的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艺术哲学的高度。

一下我们分别论述一下艺术哲学中的一些主要内容:1.论情感魏晋时期出现了两篇重要的文章,一片是曹丕的《典论论文》,一篇是陆机的《文赋》;前者提出“以气为主”,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后者突出以情为主,是一篇名副其实的艺术专论文章。

文章主要阐述了文以情生,情因物感,主体与客体相互感应的关系。

文学创作需要有情感的诱发,而情感需要有外在事物的感染。

17、18世纪以培根、霍布斯、夏夫兹博里等为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流派,第一次注重主体心理研究,把包括情感、想象在内的感情经验当作审美基础。

《2024年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范文

《2024年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范文

《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美学价值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认可。

然而,由于文化、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音乐美学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中西方音乐美学的异同,以期为音乐艺术的创作与欣赏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中西音乐美学概述1. 中国音乐美学中国音乐美学以“和”为审美核心,追求音乐的和谐、平衡与内在的美感。

在音乐创作中,中国音乐注重旋律的起伏、音色的搭配以及乐器的选择。

此外,中国音乐美学强调音乐与自然的融合,以及通过音乐传达情感与意境。

2. 西方音乐美学西方音乐美学以“形式”为审美核心,强调音乐的结构、形式和技巧。

在音乐创作中,西方音乐注重和声、节奏、音色的运用以及乐器的创新。

此外,西方音乐美学强调通过音乐表达情感与思想,以及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三、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1. 审美观念的差异中西方在审美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音乐美学注重音乐的内在美感和情感表达,追求音乐的和谐与平衡;而西方音乐美学则更注重音乐的形式与技巧,追求音乐的多样性与创新性。

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不同。

2. 音乐形式的差异中西方音乐在形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音乐以旋律为主,注重音色的搭配和乐器的选择;而西方音乐则更注重和声、节奏等元素的应用,以及乐器的创新。

此外,中国音乐的表演形式多为合唱或合奏,强调集体性;而西方音乐的表演形式则更为多样化,包括独奏、重奏等。

3. 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中西方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音乐往往被视为一种表达情感、传达文化的重要手段,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密切相关;而在西方,音乐则更多地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创新密切相关。

四、结论与展望通过对中西方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两者在审美观念、音乐形式以及音乐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然而,这些差异并不意味着中西方音乐无法相互交流与融合。

相反,中西方音乐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可以为音乐的创作与欣赏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课后作业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课后作业

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一)1【单选题】哪一项不是张岱年在《中国思维偏向》中指出的中国传统思维特征:∙A、分析∙B、整体∙C、综合∙D、直觉我的答案:A2【单选题】哪一项不是西方文学的性格特点:∙A、理据性∙B、确定性∙C、逻辑性∙D、朦胧性我的答案:D3【单选题】“一阴一阳之谓道”出自于哪一部古代经典?∙A、《庄子》∙B、《易传》∙C、《道德经》∙D、《中庸》我的答案:B4【判断题】一般来说,中国文化性格偏于阴柔,西方文化性格偏于阳刚。

我的答案:√5【判断题】鲁迅先生一贯捍卫中国传统文化,他曾经对西方文化的阳刚进行过深刻的抨击。

我的答案:×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二)1【单选题】阴历是出于对什么的观察:∙A、太阳∙B、月亮∙C、星星∙D、地球我的答案:B2【单选题】以下思维倾向中不属于中国的是?∙A、中和∙B、协调∙C、逻辑∙D、忍让我的答案:C3【单选题】以下哪位心理学家认为民族的文化性格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神话想象?∙A、弗洛姆∙B、荣格∙C、弗洛伊德∙D、华生我的答案:B4【判断题】武则天在上位后排斥道教,推崇佛教。

我的答案:√5【判断题】从四书五经的文化倾向上来看,中国的月亮文化也非常讲究功利和权力。

我的答案:×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三)1【单选题】以下不属于道家思想的是?∙A、天人合一∙B、克己奉公∙C、清心寡欲∙D、顺其自然我的答案:B2【单选题】哪一项是中国的性格特征:∙A、进取性∙B、攻击性∙C、安宁性∙D、冒险性我的答案:C3【单选题】以下不属于儒家的三不朽的是?∙A、立德∙B、立功∙C、立言∙D、立行我的答案:D4【判断题】孔子反对刚勇,反对尚武,这与中国文化的阴柔是一脉相承的。

我的答案:×5【判断题】佛教在中国传播时内部发生了变化,逐渐成为儒教的辅助。

我的答案:√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四)1【单选题】“民贵君轻”的观点最早是由谁提出的?∙A、孔子∙B、老子∙C、孟子∙D、荀子我的答案:C2【单选题】用“闺怨”“宫怨”这种体裁抒发被疏离的郁闷,是中国文人常用的手法,这种情节自()始。

中西美学比较阅读附答案

中西美学比较阅读附答案

中西美学比较阅读附答案中西美学比较阅读附答案中西美学比较彭吉象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

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

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

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

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

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

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

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

《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

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

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

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

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

《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

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

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

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

中西方美学的差异

中西方美学的差异

中西方美学的差异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本质差异就是其各自的社会背景、宗教、哲学、文化以及民族间的具体差异。

西方美术在其宗教的感化下更习惯与反思并进行思维的操作;而中国的美术历史由于受到中国几千年封建体制社会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关注过更多的自然造化的根本规律。

就“观念”来说。

中国人向来感性,向来善于寄托情怀,中国画是按照中国人特有的表现形态发展而来的。

中国古人写诗大都抒发感受情趣,文化系统也离不开情感,很少有物质独立的东西。

山水风景画占大部分,比如说表现一条河一丛花草一只动物都会有意无意中透漏出人的情怀,一幅中国画里面贯穿的始终是发自人内心的感受,非常注重对生活的描绘。

而西画的观念总是脱离不了“科学”,理智的思维表现出同样理智清晰的画面,它们无须着重反映人的情感,房子就是房子,人就是人,强调解剖看重形体关心一些可能存在的物理变化,西方艺术着重表现人体,女人体更能表现绘画艺术上的最高境界,西方艺术家认为人体曲线是自然界最优美、最自然的、美是生命的象征,不是其他任何物体能及的。

这种观念上的差异长此以往影响着中西绘画的总体。

从中西观念上虽然谈已经涉及到了“意境”和“趣味”的问题,但是从他们在绘画上的表现形式来看,中国画偏重“写意”西方的趣味在于“写实”。

中国画把意境作为第一位,画面上呈现的不是一部分物质而是整个人性化的意境。

而西方却觉的描绘物质的构成渊源更有趣味,他们认为事物是什么样子就应该在画面上真实的表现什么,比如完成一幅风景创作,西方关注画面与实际景致想吻合,画肖像追求与模特的外形想吻合。

西方艺术着重于人体艺术,如摄影、绘画、雕塑等。

大多是以人物形象出现的,表现的是人体艺术美。

中国艺术着重于自然界的山、水、花、草、鸟。

着重点不同,表现方式也不相同。

中国画着重于把结构形态和神韵合而为一.中国艺术注重表意,并不是说国画的表现就不重视对造型的把握,而是在国画的创作过程中貌似简单的线条描绘已经包含了形体的精准。

【高中议论文阅读】“中国艺术注重体验,西方艺术注重认知”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中国艺术注重体验,西方艺术注重认知”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中国艺术注重体验,西方艺术注重认知”阅读答案阅读在以下段落中,完成8-10个问题(每个子问题得3分):① 中国艺术注重体验,西方艺术注重认知;中国艺术靠直觉取胜,而西方艺术靠哲学思考取胜。

在中国文学艺术中,意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阅读以下段落并完成问题8-10(每小题3分)① 中国艺术注重体验,西方艺术注重认知;中国艺术靠直觉取胜,而西方艺术靠哲学思考取胜。

在中国文学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视觉与否是衡量一件作品艺术性的重要标志。

②艺术形象在不同艺术样式、不同艺术作品中有复杂的表现形态。

诗、词、曲、赋、小说、戏曲,和这些艺术体裁创造艺术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其中的艺术形象的特征也并不相同,有的表现为栩栩如生的人物,有的表现为生动曲折的故事,有的表现为情景交融的意境,还有的表现为物象、情景、情绪……好的艺术形象都是审美物象和审美意象的统一,能够使我们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悟其理。

③ 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非常重视意象,但它们的意象是不同的。

中国古代诗歌是一门高度简练的艺术。

通常是“难以书写的场景就像现在,有着无穷无尽的言外之见”(梅尧臣的语言,见欧阳修的61首诗)。

因此,诗歌提升意象的能力是非常发达的,意象之外的意象和品味之外的目的需要仔细品味。

与中国古代散文相比,它是一门相对轻松的艺术。

句型分散,长度可以长也可以短,意义的表达不受规则的限制。

它可以被自由地享用和传播。

因此,散文中的“意义”被表达得越来越清晰。

在不同的散文类别中,艺术形象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山水旅游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独具风格和魅力的山水风光,传记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生动的人物形象,推理散文的意象主要表现为直观准确的事实和论据,叙事散文的意象主要是细节生动的事件,抒情散文的意象主要是真挚动人的情感。

无论散文中是否有特定的审美对象,都可以有一个良好的艺术形象。

④在散文中,好的艺术形象一定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阅读理解附答案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阅读理解附答案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阅读理解附答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一)思维方式上方面,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

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辨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从古希腊时代起,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并把分析学或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

这种思维方式,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发展。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

与直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

老子首创了体道说。

体道,就是以心灵体验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的根本之道。

儒家是把认识的对象作为人类自我意识外化的伦理情感的整体来体验的,从中寻找对主体伦理、价值规范的印证。

(二)价值取向方面,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

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

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

因此,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甚至把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的帮助看作是令人难堪的事,以为接受别人的帮助是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他们提倡每个人应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越是表现出自我个性,越能体现人生的价值。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很强,靠竞争来取得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

中国古代一般把竞、争当作不好的事情,而提倡忍、让,缺少对公平竞争的尊重和向往。

儒家学说强调的'是长幼尊卑的等级秩序,道家学说强调的是无为、不争、若水、争雌,儒道互补,再加上皇权的愚昧与残酷,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里比较缺少竞争的观念。

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人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阅读答案(20210728211743)

《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阅读答案(20210728211743)

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 9分)①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类借鉴乃是一个第一“学西”、既而“化西”的创立性现代转变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别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一样程度的创新交融。

②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定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 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消极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议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初次提出“全部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拥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特别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省,自觉把两者加以举一反三,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定之作,创立了以“境地”为核心范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系统,对传统的“境界”说作出了拥有现代性的创立性开辟。

王国维之因此在融通中西上作出这样巨大的贡献,与他拥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峙的现代视线有亲密关系。

他主张“学无中西”,责备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以为“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民风既开,相互推助。

且居今天之世,讲今天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

”这样一种对于中西学术互帮、互动、互鉴、互促的出色之论,到现在仍不失其高远目光和弘大心胸。

③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定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对于审美的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广泛”“有则”“必定”的创立性论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汲取交融,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重申“修养德行,则莫如倡导美育”,从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拥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

④还有梁启超,先期以启发为主旨,重申文艺改造人心的社会功能,提出了诗、文、小说的三界革命论,目的在于“新民立人”或曰“移人”;以后借鉴西方哲学智、情、意三分理论,用儒家思想加以化用,提出以“感情教育”“兴趣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兴趣主义”美学主张,在 20 世纪 20 年月产生了宽泛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美学比较阅读答案
中西美学比较
彭吉象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

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

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

中国的戏曲不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再现、模仿、写实。

这一个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

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

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 ?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

中国文学史从《诗经》《楚辞》开始的。

《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在长江流域。

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它们都抒情诗歌。

抒情诗歌就要表现、抒情和言志。

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
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

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

《荷马史诗》史诗,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

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

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

中国文化的特色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二元论”,最早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对立。

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

“二元论”就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从西方传过来的。

现在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互相取长补短。

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造成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3分)
A.中国美学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美学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两者都追求美,但中国追求的美和善的统一,西方追求的美和真的统一。

B.中西方悲剧的结局大不相同,西方悲剧一悲到底,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如《哈姆莱特》,而中国悲剧的结尾总有光明,如《窦娥冤》。

C.中西方对美学的追求不同,所以其绘画的注重点也不同,中国绘画强调表现,注重的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注重的焦点透视。

D.中国文学强调抒情,其源头之一《诗经》中的诗歌基本上都抒情诗。

西方文学重视叙事,其文学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叙事文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3分)
A.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和《楚辞》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都抒情文学,尽管它们产自不同区域,分别代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

B.中西方美学与艺术之所以特色迥异,一方面因为它们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另一方面因为中西方民族文化不同,而后者最根本的。

C.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终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进入21世纪之后西方文化弊端的主要表现,而且这弊端愈加明显。

D.中国文化不强调征服自然,而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虽然造成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却为当今的世界发展指明了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都曾经以“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这四个字中国文化的精髓,也对中国文化的最精练的概括。

B.西方文化自古至今都“二元论”,只不过由于时代的不同,“二元论”的内涵也有所不同。

最初的“二元”指上帝和人,文艺复兴后指人与自然。

C.西方文化强调主客分立,此传统让西方人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这使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很快。

D.中西方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因为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他们希望从中吸收精华。

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以偏概全。

并非西方所有悲剧都让“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

原文中说的“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只对《哈姆莱特》的陈述。

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造成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落后”于文无据。

3.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因果关系
不当。

中西方文化难分优劣,其原因不西方人“已经认识…希望从中吸收精华”,而中西方文化各有优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