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磁共振弛豫时间的应用

合集下载

磁共振现象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磁共振现象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磁共振现象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磁共振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它在医学、材料科学、化学、地球物理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在材料科学领域中,磁共振不仅是一种非破坏性的检测技术,还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可以用来研究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应用。

一、磁共振现象简介磁共振是指将原子的核磁矩放入一个外加的静磁场中,使得它们的磁矩方向分裂成一个能级,在外加的射频场的辐射下发生跃迁,从而产生吸收能量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利用核自旋所具有的磁性和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产生的。

每个原子的核有一定的磁矩。

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这些磁矩会沿着磁场方向分裂成不同的能级。

当外加一定频率的辐射能量时,部分原子核的磁矩会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从而吸收辐射能量。

这个频率叫做共振频率。

共振频率与外磁场的大小有关。

二、磁共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 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非破坏性的检测技术,可以用来研究材料的内部结构和成份。

磁共振成像技术利用原子核的自旋和磁性来研究材料的特征。

通过探针对材料进行扫描和分析,可以得到高精度的成像结果,了解材料内部的结构信息。

这种技术可以应用于材料科学中的各种领域,如材料组成、形貌、活性、疏水性等方面的研究。

2. 磁共振拉曼光谱磁共振拉曼光谱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检测技术,在材料科学领域中也广泛应用。

通过磁共振拉曼光谱技术,可以确定材料中的一些特征,如晶胞结构、晶格振动等。

同样可以应用于研究材料的形貌、成份、结构等方面。

3. 动态磁共振动态磁共振,又称为核磁共振动力学,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可以研究材料的长程自旋相互作用和能带结构。

通过探针的扫描和分析,在样品的表面或内部区域获得强自旋演化的图像,从而得到材料的结构信息。

4. 磁共振弛豫时间磁共振弛豫时间是指探针回到原始状态的时间,在材料科学领域中也广泛应用。

通过磁共振弛豫时间,可以研究材料内部的分子运动、排列方式,以及分子运动的速度和方式。

在材料的研究中,磁共振弛豫时间能够确保可以快速的获得材料的相关信息。

磁共振原理和临床应用

磁共振原理和临床应用
• 能清晰显示椎管内脊髓内外的正常结构 和病变,不需要椎管内注射造影剂
• 对脊柱退行性病变显示清晰,同时显示 继发的脊髓改变,对颈胸椎为首选
• 对椎体、椎旁病变优于CT,能早期发现 椎体的肿瘤和椎旁病变向椎管内侵犯
MRI临床应用--脊柱脊髓
• 能清晰显示手术后的改变,鉴别术 后腰背疼痛的原因如椎间盘复发、 手术疤痕
• 我们不能测到这个磁力,因为它平行于外磁场, 和外磁场处于同一方向。
MRI原理-射频脉冲RF和能量交换
• 给病人发射一个短促的电磁波,其目的是扰乱 沿外磁场方向宁静运动的质子
• 当质子频率和RF脉冲的频率相同时,就能进行 能量交换
• 把病人置入强外磁场中,沿着外磁场方向产生 一个新的磁矢量,施加RF脉冲后,产生一个新 的横向磁化,而纵向磁化减少,甚至可消失。
磁共振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科 陈自谦
MRI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 在40年代,两名美国科学家 菲利克斯·布洛赫(Felix Bloch) 和爱德华·普塞尔(Edward Purcell)分别独立地做了第一 个核磁共振的实验。
– 他们发现原子核在强磁场 中能够吸收无线电波的能 量,然后重新释放出能量 恢复到原来状态,这段时 间被称为“弛豫时间”。 通过分析这些无线电信号, 人们能够知道许多种分子 的结构和形状。
• 纯液体/水具有长T1 • 中等大小分子的T1短 • T1大约2-5-10倍于T2 • T1大约为300-2000ms
• 质子失去相位一致性, 发生T2弛豫
• 质子失去相位一致性 为外磁场不均匀性和 组织内部磁场不均匀 所致
• 液体/水的局部磁场 较均匀故T2时间长

核磁共 振 横 向 弛 豫 时间与孔径关系

核磁共 振 横 向 弛 豫 时间与孔径关系

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与孔径关系
核磁共振(NMR)是一种物理现象,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

在NMR中,横向弛豫时间(通常表示为T2)是一个重要参数,它描述了磁化强度在横向平面上的衰减速度。

T2时间的长短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之一是样品的孔径。

孔径对横向弛豫时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受限扩散和表面弛豫两个方面。

1.受限扩散:在小孔径的样品中,分子的扩散受到限制。

这种受限扩散会导致磁化强度的相位失配,从而加快横向弛豫速度,即缩短T2时间。

因此,在孔径较小的样品中,通常会观察到较短的T2时间。

2.表面弛豫:孔径较小的样品通常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表面积与体积之比)。

表面上的分子或原子可能与体相中的分子有不同的磁性质,从而导致磁化强度在表面附近发生快速弛豫。

这种表面弛豫也会缩短T2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孔径与横向弛豫时间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实际上,这种关系可能受到多种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样品的化学组成、温度、磁场强度等。

因此,在解释实验结果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总之,核磁共振中的横向弛豫时间与样品的孔径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在小孔径的样品中,由于受限扩散和表面弛豫的影响,通常会观察到较短的T2时间。

然而,这种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可能
受到多种其他因素的影响。

核磁共振实验的参数影响及弛豫时间的测量

核磁共振实验的参数影响及弛豫时间的测量

(TD=4096,SW=10Hz)
RG(增益等级) NS(累加次数)
信号幅度增加,噪 声减小。
信噪比提高。
自旋回波信号
施加90°脉冲,M倒在 y ,轴上;而后磁矩
分量散开;τ时间后,施加180°脉冲,则 所有磁矩反转180°, τ时间后,集中起来 产生自旋回波信号。
y,
参数对自旋回波信号的影响
❖ D1: 90°射频脉冲结束和 180°射频脉冲开 始之间的时间间隔。
结论:D1从3000us增加到8000us的过 程中,信号出现得越来越晚,向窗口右侧移 动。
D1=3000us
D1=8000us
D1=8000us
❖ D3: 180°脉冲结束到信号采集开始的时间 间隔。
结论:D3从1000us-3000us的增大过 程中,回波信号逐渐向屏幕左侧移动。
D3=150us D3=400us
3、由于软件限制,频谱峰值的读数只能估计。
硬脉冲CPMG序列测T2
硬脉冲CPMG序列是在自旋回 波脉序列的基础上,多次施 加180°脉冲序列。
过程图示:
❖ 过程图示:
在τ,3τ,5τ,7τ时施加180°的脉冲下磁矩继续重复(b)(c) 这类反转,当继而又产生自旋回波……
t
M y M y0e T2
初始条件:Mz=0
2τ 4τ 6τ 8τ
❖ 得到的T2 的结果:
单组分
回波链数 拟合 T2(1)/
/ms
ms
C1=200 94.29 C1=500 97.20 C1=1000 94.73 C1=2000 97.28
224.76 208.84 201.99 219.16
T2(2)/ ms
55.26 53.23 49.94 55.44

核磁共振法测量弛豫时间实验报告总结

核磁共振法测量弛豫时间实验报告总结

核磁共振法测量弛豫时间实验报告总结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和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核磁共振法测量弛豫时间,进一步了解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动力学性质。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台核磁共振仪,通过调节磁场强度和频率,使样品中的核自旋进入共振状态。

当核自旋与外加磁场的频率匹配时,核自旋会吸收能量并发生共振现象。

在共振状态下,核自旋的磁矩会发生变化,产生一个旋转磁矢。

核磁共振实验中的一个关键参数是弛豫时间(Relaxation Time),它描述了核自旋从激发态返回到平衡态所需的时间。

弛豫时间包括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弛豫时间)和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弛豫时间)。

T1弛豫时间是指核自旋从激发态返回到平衡态的时间。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测量样品在不同时间间隔内恢复到平衡态的强度变化,得到了T1弛豫时间。

实验结果表明,T1弛豫时间与样品的物理性质和环境因素有关,如温度、溶剂等。

T2弛豫时间是指核自旋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相位失真的时间。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测量样品在不同时间间隔内的自旋回波信号衰减,得到了T2弛豫时间。

实验结果表明,T2弛豫时间与样品的分子结构和环境因素有关,如分子间相互作用、磁场均匀性等。

通过测量弛豫时间,我们可以获得样品的一些重要信息。

例如,T1弛豫时间可以反映样品中自旋与晶格的相互作用强度和速率,从而了解物质的热力学性质。

T2弛豫时间可以反映样品中自旋与自旋的相互作用强度和速率,从而了解物质的动力学性质。

本实验的结果表明,弛豫时间与样品的物理性质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测量弛豫时间,我们可以获得关于样品分子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的重要信息。

这对于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核磁共振法测量弛豫时间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动力学性质。

通过实验,我们获得了关于T1和T2弛豫时间的数据,并对其与样品物理性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核磁共振的横向弛豫时间与孔径转化关系

核磁共振的横向弛豫时间与孔径转化关系

一、概述核磁共振是一种无创的成像技术,可用于观察人体和动植物的内部结构及功能。

在核磁共振成像中,横向弛豫时间(T2)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反映了样品中的磁性粒子在受到外部磁场扰动后重新排列成稳态的速度。

而孔径转化是指磁性粒子在孔径尺寸变化的情况。

本文将探讨核磁共振的横向弛豫时间与孔径转化之间的关系。

二、核磁共振的横向弛豫时间1. 横向弛豫时间的概念横向弛豫时间(T2)是指核磁共振信号在受到外部磁场扰动后迅速减小到初始数值的时间。

它是样品中磁矩的横向弛豫时间,与样品中磁性粒子的自旋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2. T2与孔径转化的关系实验表明,孔径转化会显著影响样品中的横向弛豫时间。

当孔径尺寸较小时,磁性粒子的移动受限,其运动受到限制,横向弛豫时间会相对变长。

而当孔径尺寸较大时,磁性粒子的运动受到更少的限制,横向弛豫时间会相对变短。

三、基于孔径转化的横向弛豫时间的应用1. 生物医学成像在生物医学成像领域,横向弛豫时间与孔径转化的关系被广泛应用于MRI成像。

通过观察样品中不同孔径尺寸下的横向弛豫时间变化,可以对生物组织的微观结构进行评估,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2. 材料科学对于材料科学而言,通过研究材料孔径尺寸对横向弛豫时间的影响,可以更好地了解材料内部结构的微观特性,为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提供指导。

四、未来展望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对横向弛豫时间与孔径转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

未来可以通过更精细的实验设计和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进一步揭示孔径尺寸对横向弛豫时间的影响机制,为核磁共振技术在生物医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多可能。

五、结论核磁共振的横向弛豫时间与孔径转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孔径尺寸的变化会显著影响样品中的横向弛豫时间。

在生物医学成像和材料科学领域,这一关系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未来有望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

对此关系的研究将为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机遇。

六、深入探讨孔径尺寸对横向弛豫时间的影响上文简要介绍了孔径尺寸对横向弛豫时间的影响,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孔径尺寸与横向弛豫时间之间关系的研究远未达到尽头。

核磁共振的横向弛豫时间与孔径转化关系

核磁共振的横向弛豫时间与孔径转化关系

核磁共振的横向弛豫时间与孔径转化关系
核磁共振(NMR)是一种常用的物质结构分析方法,通过测量样品中原子核的横向弛豫时间(T2)来获取有关样品的信息。

横向弛豫时间与孔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转化关系,这是因为孔径的大小会影响样品中分子的扩散速率,从而影响横向弛豫时间的大小。

在NMR实验中,样品被放置在一个均匀的磁场中,磁场的强度决定了原子核的共振频率。

当外加一个与共振频率相匹配的射频脉冲时,原子核会吸收能量,进入激发状态。

当射频脉冲结束后,原子核会逐渐返回基态,并释放出吸收的能量。

这个返回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纵向弛豫时间(T1),即原子核返回到基态的时间;另一个是横向弛豫时间(T2),即原子核自发退相干的时间。

横向弛豫时间与孔径之间的转化关系可以通过研究样品中分子的扩散速率来获得。

当样品中存在较大的孔径时,分子的扩散速率会较快,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较小,因此横向弛豫时间会较短。

相反,当样品中存在较小的孔径时,分子的扩散速率会较慢,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较强,因此横向弛豫时间会较长。

通过测量样品中不同孔径的横向弛豫时间,可以建立起孔径与横向弛豫时间之间的转化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用于研究材料中孔隙的大小和分布,对于材料的表征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核磁共振的横向弛豫时间与孔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转化关系。

通过
测量样品中不同孔径的横向弛豫时间,可以获取有关孔隙大小和分布的信息。

这种转化关系对于材料的表征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我们深入了解材料的结构和性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低场核磁弛豫时间

低场核磁弛豫时间

低场核磁弛豫时间低场核磁弛豫时间是核磁共振(NMR)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可以用来研究物质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

本文将从低场核磁弛豫时间的定义、测量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介绍,以便读者对其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低场核磁弛豫时间的定义低场核磁弛豫时间是指核磁共振信号从激发到恢复原始强度所需的时间。

它反映了核自旋间的相互作用和动力学过程。

低场核磁弛豫时间可以分为纵向弛豫时间(T1)和横向弛豫时间(T2)。

纵向弛豫时间描述的是核自旋从激发状态返回到平衡状态的过程,而横向弛豫时间则描述的是核自旋在平衡状态下的相互作用和失去相干性的过程。

测量低场核磁弛豫时间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脉冲序列法和连续波法。

脉冲序列法是通过给样品施加一系列的磁场脉冲,观察核磁共振信号的衰减过程来测量弛豫时间。

连续波法则是通过改变激发脉冲的频率和幅度来测量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变化,从而得到弛豫时间。

三、低场核磁弛豫时间的应用领域低场核磁弛豫时间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生物医学领域,低场核磁弛豫时间可以用来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如蛋白质的折叠过程、核酸的双螺旋结构等。

在材料科学领域,低场核磁弛豫时间可以用来研究材料的磁性和电子结构,如磁性材料的磁矩、半导体材料的载流子动力学等。

在化学领域,低场核磁弛豫时间可以用来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如化学平衡的转变、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等。

四、低场核磁弛豫时间的意义和前景低场核磁弛豫时间作为核磁共振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对于研究物质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提供物质的微观信息,还可以揭示物质的宏观性质和功能。

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广泛,低场核磁弛豫时间的研究将在各个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应用。

低场核磁弛豫时间作为核磁共振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对于研究物质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它的测量方法多样,应用领域广泛,并且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前景。

通过深入了解低场核磁弛豫时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行为,为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重要的支持和指导。

页岩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与孔径分布量化关系及应用

页岩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与孔径分布量化关系及应用

第31卷 第1期2024年1月Vol.31, No.1Jan.2024油 气 地 质 与 采 收 率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页岩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与孔径分布量化关系及应用吴连波1,2,3,4,5(1.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山东 东营 257015; 2.国家能源局页岩油研发中心,山东 东营 257015; 3.山东省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重点实验室,山东 东营 257015; 4.胜利油田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山东 东营 257015;5.中国石化页岩油气勘探开发重点实验室,山东 东营 257015)摘要: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T 2)常用于表征页岩的全孔径分布特征。

为确定T 2谱与页岩孔径的量化关系,选取济阳坳陷沙河街组7块页岩样品进行低温氮吸附、核磁共振实验。

利用T 2几何平均值和孔隙比表面积、孔隙体积之间的关系式,获得T 2谱计算孔径分布的关键参数——表面弛豫率。

7块页岩样品的表面弛豫率为1.52~3.06 nm/ms ,平均值为2.53 nm/ms 。

由表面弛豫率计算的孔径分布结果与低温氮吸附的NLDFT 模型计算结果相似度高,证实了页岩表面弛豫率确定方法和取值的合理性。

利用上述方法确定了济阳坳陷典型页岩薄层的孔径分布,结合储层物性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认为页岩中泥质薄层主要起到生-储作用,而纤维状方解石薄层、粉晶方解石薄层和长英质薄层则可以作为储-渗通道。

在研究页岩油微观富集、流动机制及评价页岩油“甜点”时,需细化分析不同薄层的孔径分布特征及其生-储-渗作用。

关键词:页岩;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表面弛豫率;孔径分布;孔渗结构;济阳坳陷文章编号:1009-9603(2024)01-0036-08DOI :10.13673/j.pgre.202304005中图分类号:TE132.8文献标识码:A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ale NMR transverse relaxationtime and pore size distribution and its applicationWU Lianbo 1,2,3,4,5(1.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 Shengli Oilfield Company , SINOPEC , Dongying City , Shandong Province , 257015, China ; 2.State Energy Center for Shale Oi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Dongying City , Shandong Province , 257015, China ; 3.Shandong Key Laboratory of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 Dongying City , Shandong Province , 257015, China ; 4.Key Laboratory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of Shengli Oilfield Company , Dongying City , Shandong Province , 257015, China ; 5.SINOPEC Shal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Laboratory ,Dongying City , Shandong Province , 257015, China )Abstract: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 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 T 2 is commonly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full-scal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hale.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 2 and the pore size of shale , seven shale samples from Shahejie Formation in Jiyang Depression are selected to perform low-temperature nitrogen adsorption and NMR experiments. The surface relaxivity , the critical parameter to calculate th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by T 2, is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equation reflec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garithmic mean of T 2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volume. For these samples , the surface relaxivity ranges from 1.52 nm/ms to 3.06 nm/ms ,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2.53 nm/ms. The pore size distribu ‐tion results calculated by surface relaxivity are more similar to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the NLDFT model for low-temperature nitro ‐收稿日期:2023-04-05。

核磁共振弛豫时间与溶液浓度关系的实验

核磁共振弛豫时间与溶液浓度关系的实验

核磁共振(NMR)是一种广泛用于化学、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谱学技术。

在NMR实验中,弛豫时间是重要的参数之一,它反映了样品中原子核从激发状态恢复到平衡状态的速度。

弛豫时间与溶液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关,因此了解弛豫时间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溶液结构和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背景通过核磁共振实验,研究不同浓度溶液中原子核的弛豫时间。

分析弛豫时间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并探讨这种关系的可能原因。

通过实验数据与理论模型的比较,验证理论预测的准确性。

实验目的0102核磁共振是一种基于原子核磁矩的物理现象,当原子核处于磁场中并受到特定频率的电磁辐射时,它们会吸收能量并发生跃迁。

通过测量吸收的能量,可以推断出样品中不同原子核的分布和数量。

核磁共振原理0102弛豫时间定义在弛豫过程中,磁化矢量逐渐恢复到平衡状态,同时伴随着热平衡的建立。

弛豫时间是指核磁共振信号从激发状态恢复到平衡状态的时间。

在溶液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弛豫过程。

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导致弛豫时间缩短。

这是因为高浓度的溶液中,分子之间的碰撞更加频繁,使得磁化矢量的恢复更快。

此外,温度也会对弛豫时间产生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运动加快,弛豫时间也会缩短。

因此,在实验中需要控制温度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0102030405溶液浓度对弛豫时间的影响01选取合适的样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如小分子化合物、蛋白质、DNA等。

02准备样品溶液将样品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调整浓度以进行后续实验。

03校准仪器在进行核磁共振测量前,需要对仪器进行校准,确保测量精度。

准备实验样品根据实验需求,设置脉冲序列、扫描次数、采样点等参数。

设置实验参数将样品放入核磁共振管中,按照设定的参数进行测量。

进行核磁共振测量从核磁共振信号中提取弛豫时间数据。

获取弛豫时间数据核磁共振测量弛豫时间010203对获取的弛豫时间数据进行预处理,如去除噪声、校正基线等。

数据预处理根据预处理后的数据,分析弛豫时间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磁共振弛豫时间

磁共振弛豫时间

磁共振弛豫时间磁共振弛豫时间(T1和T2)是磁共振成像(MRI)技术中的重要参数,它们对于成像质量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磁共振弛豫时间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磁共振弛豫时间是指在磁场中,磁共振信号从激发状态恢复到平衡状态所需要的时间。

根据不同的弛豫过程,磁共振弛豫时间可以分为纵向弛豫时间(T1)和横向弛豫时间(T2)。

T1是指磁共振信号从激发状态恢复到63%的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它反映了核磁共振信号的纵向弛豫过程。

T2是指磁共振信号衰减到初始强度的37%所需的时间,它反映了核磁共振信号的横向弛豫过程。

磁共振弛豫时间的测量是通过改变激发脉冲的参数来实现的。

在磁共振成像中,通过对样品进行一系列的激发脉冲,可以得到一组信号,然后通过对这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就可以得到样品的T1和T2值。

这些数值可以用来描述样品的组织特性,如脂肪含量、水含量、纤维方向等。

磁共振弛豫时间在医学影像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诊断和评估各种疾病。

例如,在神经影像学中,可以利用T1和T2测量脑组织的异常变化,如肿瘤、炎症和脑梗死等。

其次,在肌肉骨骼影像学中,T1和T2可以用来评估肌肉和骨骼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以帮助诊断和治疗肌肉骨骼疾病。

此外,磁共振弛豫时间还可以用于研究人体器官的生理和代谢过程,如水分代谢、血流动力学等。

除了医学影像学外,磁共振弛豫时间还在其他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材料科学中,磁共振弛豫时间可以用来研究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例如,在聚合物材料研究中,可以通过测量T1和T2来评估聚合物的分子运动和分子排列方式。

在地球科学中,磁共振弛豫时间可以用来研究地质样品的岩性、孔隙度和渗透性等。

磁共振弛豫时间是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的重要参数,它可以用来评估样品的组织特性和疾病变化。

通过测量和分析T1和T2值,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对于临床诊断、医学研究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磁共振弛豫时间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健康和科学福祉。

核磁共振法测量弛豫时间实验报告总结

核磁共振法测量弛豫时间实验报告总结

核磁共振法测量弛豫时间实验报告总结核磁共振(NMR)是一种基于原子核自旋的物理现象的测试方法,通过测量核自旋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弛豫时间来获取物质的结构和动态信息。

本实验通过测量水和甲醇的核磁共振关联实验,得到了它们的弛豫时间,并分析了实验结果。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台NMR测试仪器,设置了适当的磁场和脉冲序列。

首先,我们校准了仪器,确定了零点和峰值的位置,以及脉冲和弛豫时间的时间范围。

接着,我们用一种特定的序列脉冲对水和甲醇分别进行了测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调节了脉冲的幅度和宽度,以使核自旋产生90度的转动。

然后我们使用恢复系数(Recovery)来测量核自旋的弛豫时间。

实验结果显示,水和甲醇的核磁共振信号都在脉冲的作用下发生了变化。

在脉冲之后,核自旋的弛豫时间决定了核磁共振信号的恢复程度。

我们以时间为横轴,以恢复系数为纵轴绘制了水和甲醇的弛豫时间曲线。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

首先,水和甲醇的核磁共振信号在脉冲作用下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弛豫现象。

其次,水的弛豫时间比甲醇要短,这是由于水分子中氢原子的自旋-自旋相互作用较强引起的。

对于水和甲醇的弛豫时间的差异,我们还进一步探讨了其中的原因。

通过了解水和甲醇的分子结构,我们知道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更加密集,相互作用更多,因此弛豫时间更短。

而甲醇分子中的氢原子则较为稀疏,相互作用较少,弛豫时间更长。

本实验不仅展示了核磁共振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还使我们熟悉了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我们对核磁共振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会了如何通过弛豫时间来获取物质的结构和动态信息。

总之,本次实验通过核磁共振法测量了水和甲醇的弛豫时间,并分析了实验结果。

本实验为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核磁共振提供了基础,并且对我们理解物质内部结构和动态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核磁共振法测量弛豫时间实验报告总结

核磁共振法测量弛豫时间实验报告总结

核磁共振法测量弛豫时间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核磁共振法测量样品中的弛豫时间,了解核磁共振技术在物质分析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核磁共振是利用原子核在强恒定磁场下吸收或放出特定频率的电磁辐射而产生共振的现象。

在核磁共振实验中,我们通常会关注样品的弛豫时间。

弛豫时间可分为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和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

实验步骤:1. 准备样品:选择一个适合核磁共振测量的样品,并将其置于核磁共振仪中。

2. 设置仪器参数:根据样品特性和实验要求,设置核磁共振仪的参数,如磁场强度、脉冲序列参数等。

3. 开始实验:通过发送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来激发样品中的核自旋系统,然后观察样品的响应信号。

4. 记录数据:记录响应信号的强度和时间,以便后续数据处理和分析。

5. 处理数据:根据核磁共振信号的特点,使用相应的方法计算弛豫时间。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处理得出样品的弛豫时间,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测量样品的弛豫时间,并可用于物质分析和结构研究。

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核磁共振法测量样品的弛豫时间,验证了该方法在物质分析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将为化学、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手段和数据支持。

附录:实验数据表格:时间(s)弛豫时间T1(s)弛豫时间T2(s)0.1 1.2 0.80.2 1.1 0.70.3 1.0 0.90.4 1.3 0.60.5 1.4 0.9注意:以上数据仅为示例,请根据具体实验结果填写。

参考文献:[1] Smith, J. K., & Chen, L. M. (2017). Applications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n medicinal chemistry. Journal of Medicinal & Process Chemistry, 2(2).[2] Johnson, P. M. (2016). Principles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n one and two dimens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3] Gupta, L. C., Gupta, A. F., & Maheshwari, N. K. (2019).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concept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PHI Learning Private Limited.。

低场核磁弛豫时间

低场核磁弛豫时间

低场核磁弛豫时间
低场核磁弛豫时间是指在低磁场下,核磁共振信号的衰减速率。

它是一种重要的物理量,可以用来研究物质的结构和动力学行为。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低场核磁弛豫时间的意义、测量方法以及应用。

低场核磁弛豫时间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反映物质分子内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在低磁场下,分子的旋转和振动会导致核磁共振信号的衰减,而低场核磁弛豫时间就是描述这种衰减的物理量。

通过测量低场核磁弛豫时间,我们可以了解分子内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从而研究物质的结构和动力学行为。

测量低场核磁弛豫时间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常用的是脉冲场梯度自旋回波(Pulsed Field Gradient Spin Echo,PFGSE)技术。

这种技术利用磁场梯度来引起核磁共振信号的相位变化,从而测量低场核磁弛豫时间。

PFGSE技术具有测量精度高、实验操作简单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低场核磁弛豫时间的测量。

低场核磁弛豫时间在生物医学、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生物医学中,低场核磁弛豫时间可以用来研究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动力学行为,从而为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的参考。

在化学和材料科学中,低场核磁弛豫时间可以用来研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聚合物的结构和动力学行为等,从而为新材料的设计和合成提供重要的指导。

低场核磁弛豫时间是一种重要的物理量,可以用来研究物质的结构和动力学行为。

通过测量低场核磁弛豫时间,我们可以了解分子内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从而为生物医学、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基于顺磁弛豫增强效应 -回复

基于顺磁弛豫增强效应 -回复

基于顺磁弛豫增强效应-回复什么是顺磁弛豫增强效应,以及它如何应用于医学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

本文将详细探讨顺磁弛豫增强效应的概念、物理原理以及其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

顺磁弛豫增强效应(Paramagnetic Relaxation Enhancement,PRE)是指通过利用顺磁性物质对原子核的弛豫时间产生影响的一种影像技术方法。

顺磁性物质在强磁场中,其中电子的自旋与核素的自旋相互作用,导致其弛豫时间缩短。

由于顺磁弛豫增强效应的存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可以提高对物质的检测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

顺磁弛豫增强效应的物理原理涉及顺磁性物质与核磁共振的相互作用。

顺磁性物质的弛豫速率与磁共振频率之间存在一个线性关系。

当顺磁性物质与磁共振场产生作用时,它们的电子自旋与核自旋之间会发生交换作用,从而缩短物质中的弛豫时间。

这种弛豫时间的缩短会导致物质在核磁共振图像上的对比增强,从而提高了MRI技术的成像效果。

利用顺磁弛豫增强效应进行医学影像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顺磁性物质的对比增强效应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识别神经系统中的异常病灶,如肿瘤、炎症和血管异常。

此外,顺磁弛豫增强效应还可以用于监测治疗的效果,例如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观察顺磁性物质在磁共振图像上的变化,评估肿瘤对治疗的反应情况。

另一个利用顺磁弛豫增强效应进行医学研究的领域是药物输送系统的开发。

顺磁性物质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将药物精确地输送到病灶部位。

在这一过程中,医生可以利用顺磁性物质的对比增强效应来监测药物的输送过程。

此外,顺磁性物质还可以通过调节顺磁物质的负载量和释放速率,优化药物的释放效果,提高治疗的效果。

除了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药物输送系统的开发,在其他医学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顺磁弛豫增强效应可以用于水溶液中分子之间的距离测量,从而研究分子的动态行为。

核磁共振弛豫时间与溶液浓度关系的实验研究

核磁共振弛豫时间与溶液浓度关系的实验研究

核磁共振弛豫时间与溶液浓度关系的实验研究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核磁共振是一种强大的技术,常用于研究分子结构及动力学特性。

磁共振探针弛豫率

磁共振探针弛豫率

磁共振探针弛豫率的研究与应用
一、引言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无创、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其核心原理是利用磁共振探针对体内氢质子的弛豫效应进行成像。

其中,弛豫率作为衡量磁共振信号强度的重要参数,对于提高MRI的图像质量以及研究生物组织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磁共振探针弛豫率的基本概念
在磁共振成像中,弛豫是指在外加磁场消失后,被激发的原子核从高能态返回到低能态的过程。

这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T1弛豫和T2弛豫。

T1弛豫是指横向磁化向纵向磁化的转换,而T2弛豫则是指横向磁化的衰减。

这两个过程的时间常数分别被称为T1和T2弛豫时间,它们决定了磁共振信号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三、磁共振探针弛豫率的影响因素
影响磁共振探针弛豫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分子结构、环境条件以及外部磁场等因素。

通过改变这些因素,可以调整探针的弛豫率,从而实现对磁共振信号的调控。

四、磁共振探针弛豫率的应用
磁共振探针弛豫率的研究在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医学诊断中,通过测量不同组织的弛豫率,可以获取组织的特性信息,如肿瘤的良恶性等。

此外,磁共振探针弛豫率的研究还可以用于药物开发、生物标记物检测以及神经科学等领域。

五、结论
磁共振探针弛豫率是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的关键参数,对其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提高MRI的图像质量,也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期待未来能够发现更多关于磁共振探针弛豫率的新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更多的实际场景中。

药物分析中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

药物分析中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

药物分析中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药物分析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通过利用原子核具有的自旋特性来获得物体内部的结构与成分信息。

药物分析中利用MRI技术,可以对药物的微观结构、转运与代谢过程进行研究,为药物研发与质量控制提供重要的参考。

一、药物微观结构研究MRI技术可以通过测量药物内部的自旋弛豫时间来研究药物的微观结构。

自旋弛豫时间是指细胞内自旋受到影响后,恢复到初始状态的时间。

不同类型的组织或分子具有不同的自旋弛豫时间,通过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点的自旋弛豫时间曲线,可以了解其微观结构的变化。

例如,在药物固体颗粒的研究中,通过测定固体颗粒内部的自旋弛豫时间,可以评估固体颗粒的结晶度、晶格排布等参数,从而为药物的制剂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二、药物转运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对其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传统的药物转运研究方法大多采用离体实验或动物模型,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

而MRI技术可以实时观察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并对其动力学参数进行定量分析。

比如,可以通过给药物标记放射性同位素或对药物进行超短激光激发,利用MRI观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扩散和清除情况,从而研究其体内转运规律,为药物的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三、药物代谢研究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研究可以帮助了解药物的药效、毒性和代谢途径等信息。

MRI技术可以通过观察药物与代谢产物在体内的分布差异,来评估药物的代谢速率、代谢途径等指标。

例如,可以将药物标记荧光染料,并利用MRI观察染料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从而了解药物代谢的组织特异性和动态变化。

总之,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可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药物的微观结构、转运过程和代谢途径等关键信息。

通过对药物的微观结构、转运和代谢进行研究,可以为药物的研发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弛豫时间分布积分

弛豫时间分布积分

弛豫时间分布积分
弛豫时间分布积分是一种用于分析物质内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的技术,通常应用于核磁共振(NMR)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等领域。

该技术基于将电化学模型假定为欧姆电阻与极化阻抗串联,而极化阻抗表现为连续串联的RC并联电路,通过对弛豫时间分布函数求解获得弛豫时间的分布状态,进而实现对物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的分析。

以核磁共振为例,在弛豫时间分析中,通常将采集到的T2衰减曲线代入弛豫模型中进行拟合和反演,以得到样品的T2弛豫信息,包括弛豫时间及其对应的弛豫信号分量。

横坐标为范围从10-2 ms到10000 ms对数分布的200个横向弛豫时间分量T2,纵坐标为各弛豫时间对应的信号分量A2i(为便于定量分析,该信号分量经质量归一化处理),已知信号量与其组分含量成正比关系,积分面积A即为样品的信号量。

弛豫时间分布积分技术的优点包括能够直接实现阻抗谱的解析,依据时间常数分辨动力学特征,避免手动拟合电路的主观性造成的分析误差,利于直接观察、对比动力学变化过程,准确分析阻抗值极低的阻抗谱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T2*
= 1 ⋅ Vb T2b V
+1 T2s
⋅ VS V
=1 T2b
+h T2 s
⋅S V
(5)
式中S/V为岩石的孔隙比表面积;令ρ2=h/T2s称为表面弛豫率(Surface Relaxation),表示颗粒 表面使质子产生弛豫能力的一个物理量。对于矿井测量ρ2可称为流体与岩石骨架相互作用的 强度(“表面驰豫强度”),它取决于孔隙表面的矿物组成和孔隙中含氢流体的性质。可见 表面的性质对于表面弛豫有很大的影响。例如,砂岩的表面弛豫率是碳酸盐岩的三倍。还有, 含有大量铁和其他磁性矿物的岩石,其表面弛豫率的数值比常见值要大很多,因而弛豫时间 要短很多。
1 弛豫过程的本质特征
物质单位体积中所有原子核磁矩的矢量和称为原子核的磁化强度矢量 M0。无外磁场作 用时,由于热运动,自旋核系统中各个核磁矩的空间取向杂乱无章,M0=0。有外磁场 B0(沿 z 轴方向)时,磁化强度矢量沿外磁场方向。若在垂直于磁场 B0(90°)方向施加射频场, 磁化强度矢量将偏离 z 轴方向(偏离时称 M0 为 M);一旦射频脉冲场作用停止,自旋核系 统自动由不平衡态恢复到平衡态,并释放从射频磁场中吸收的能量。
xy 平面散开,撤除 RF 照射后,其宏观磁矩水平分量减小 63%时所需的时间叫做横向弛豫
时间。这个过程表示 M 在 xy 平面的投影从最大值衰减到零的变化快慢,其本质是自旋核的
磁矩由相对有序状态向相对无序状态的过渡过程。
驰豫过程和驰豫时间所具有的这些含义和特征,使它成为 NMR 技术分析中的重要参数。
PC
=
0.735 rC
(2)
孔隙中的流体按所处的区域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束缚水,其扩散受到孔壁的限制, 并与孔壁发生相互作用。由于孔壁顺磁中心的存在等诸多因素,使该区域内氢的弛豫时间变 短,该区域称快弛豫区;另一部分是孔隙腔体,它称为慢弛豫区。这两个区域内的氢由于流 体分子的扩散运动而发生强烈的交换,并不断地混合。因此实际测得的是岩石孔隙内各种弛 豫的总效果。当岩石孔径单一,孔隙内只有一种类型的流体,且在观察流体弛豫的时间内流 体分子的扩散长度大于孔径时,孔隙内快慢驰豫的粒子能很快完成混合,磁化强度矢量的横 向分量逐渐衰减,此时观察到的横向弛豫衰减随时间呈单指数衰减
M
(t )
=
M

e −t / T2*
0
(3)
其中, M0为初始磁化强度;T2*为观察到的弛豫时间,它是孔隙内各区域驰豫时间并联形式 的平均值,可用下式表示为
1 T2*
=1 T2b
+1 T2s
(4)
式中T2b为孔隙流体处于集聚态(这里处于孔隙的中心部位)时的弛豫时间,简称体弛豫(b 是英文Bulk的第一个字母,Bulk的意思是整体);T2s为表面相互作用面对孔隙内流体弛豫时 间的贡献。
宽,其中有一部分和共振频率段相重叠,总的趋势
是当环境温度越高时重叠的部分越小,反之当温度
越低时重叠部分增多(如图[3]1)。样品内发生的受激 辐射的概率增加,从而使 T1 缩短。同理可知,环境
图 1 温度、粘度对 T1 的影响曲线
中组织液的粘度增加(相当温度降低),同样会使 T1 缩短,而组织液中粘度随其中蛋白质的
3
为了具体给出T2s与单位孔隙的表面积S和单位岩石中孔隙体积V的关系, Korringa、 Seevers和Torrey于1962 年提出了一种后来称为KST的模型[4]。该模型认为在一个体积为V的 孔隙内,有一层紧贴着孔壁、厚度为h的薄层液体,体积为Vs = Sh。整体水所占的体积Vb = V −Vs。于是观测到的总弛豫应是两部分液体弛豫之和,忽略Vb和V的差别,有下列最后的结果:
含量增加而增加。
另外,当主磁场 B0 数值增大时,样品磁化强度矢量 M0 增大,亦即参与弛豫过程的自 旋粒子数增多,于是弛豫过程加长,T1 值增加。再者,自旋核所处环境若是顺磁性,也会 增强自旋-晶格相互作用,T1 会明显缩短。这些都是影响纵向驰豫的基本因素。
对于T2弛豫过程,样品中磁化强度矢量的水平分量衰减到零,这种衰减来自于邻核局部 场及静磁场的不均匀性引起的散相。根据拉莫尔(Larmor)进动,自旋核的角动量(磁矩)
核磁共振是原子核的磁矩受恒定磁场和相应频率的射频磁场同时作用,且满足一定条件 时在它们的磁能级之间所发生的共振吸收现象。具体而言,样品中的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 它们的磁矩在静磁场中会发生能级分裂。若用射频电磁波(Radio Frequency,RF)照射样 品,当电磁波的能量等于能级分裂的差值时,低能级的原子核会吸收能量发生能级跃迁,产 生共振吸收信号。而一旦恢复原状,原子核又会把多余的能量释放出来,同时状态发生变化。 因此,它是一种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的能量和状态变化来获得关于核(及其相关物质)信息 的技术。
通过测量驰豫时间T2的分布可以确定孔喉半径rC的分布,孔喉半径分布是反映岩石孔隙 结构的参数之一。根据分子物理学可知,毛管压力与毛管孔径之间的关系为
PC
=
2σ cos θ rC
(1)
式中PC为毛管压力(mPa);σ 表示流体界面张力;θ为润湿接触角;rC 为毛管半径(µm)。对 汞来说,σ = 49.44 N/ cm2 ,θ = 140°,代入上式,略去负号,则有
成的化合物或混合物,于是所测得的 T1 值是指物质不同分子结构中 1H 核 T1 值的平均值(T2 值亦如此)。即在不同分子结构中的 1H 核,由于其所属环境不同,其 T1 值(或 T2 值)是不 一样的。H2O 中的 1H 核的 T1 为最长,这样当组织与器官中含水量增加时,如水肿,则该组 织的 T1 会增加。有些病灶在不同阶段上含水量不同,这可以表现在 T1 的大小上,利用这一 点可以对病灶作病理分期。
由于储层中的水和烃(油、气)分子结构中含氢量的不同,纵向驰豫时间T1相差很大, 也就是它们的纵向恢复速率很不相同。具体而言,水的纵向恢复时间比烃快得多。如果选择 不同的极化时间,进行一系列的测量,得到衰减幅度不同的信号分布,就能分辨出油、气、 水的信息。但在现场测井时,T1测量速度很慢,而且受界面影响严重,测量结果重复性差。 而T2在现场却可以较快的速度获得较准确的结果,因此现在实际上一般只测T2。
关键词: 核磁共振;弛豫时间;孔隙结构;水含量;玻璃化温度;自由水;结合水 中图分类号 O482.53;TE311;X836;[R35]
自 1924 年 Pauli 预言核磁共振发生的可能性,到 1946 年 Bloch 和 Purcell 各自发现核磁 共 振 现象 以 来, 随着 计算 机 科学 技 术的 快速 发展 进 步, 核磁 共 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已成为石油勘探、食品分析和医学诊断等行业和领域重要的研究分 析手段。
在核磁共振(成像、波谱或其他分析)技术中,物质的大量原子核受射频场作用撤除后 以非辐射的方式逐步恢复到平衡状态的过程叫做驰豫。驰豫过程的特征常数――驰豫时间是 一个重要的参数,几乎所有用NMR技术对物质的分析都要涉及到这个参数,并由它获取相 关的信息。本文在结合讨论驰豫过程微观机制和本质特征的基础上阐明驰豫时间这个参数的 重要作用,分析研究核磁共振技术在油井储层、食品品质和病理判断等方面的应用。
了解 T1、T2 的本质及它们受外界的影响是掌握 NMR 理论应用的重要的物理依据和基础。 对于 T1 弛豫过程,样品中的自旋核与晶格以热辐射的形式相互作用。显然,所研究的
对象必须是物质中的自旋核,即自旋不为零的核,而到目前为止一般是针对物质样品中的氢
核。这是由含氢物质的旋磁比、天然含量和赋存状态决定的,例如在岩石骨架和孔隙流体中,
NMR 中的弛豫按其机制的不同分为两类[1]:一类是在 RF 场关断后,自旋核和周围晶格 互相传递能量,使粒子的状态呈玻耳兹曼(Boltzmann)分布,称为纵向(Gitudinal relaxation) 弛豫,又叫 T1 弛豫。由于这个过程是氢核与周围物质进行热交换,最后到达热平衡,故又 称为热驰豫或自旋-晶格驰豫。磁化强度矢量 M 在 90°RF 脉冲停止照射后,在 z 轴方向恢复 到原来最大值的 63%时所需时间叫纵向驰豫时间。
绕主磁场B0做旋进,但样品(自旋核系统)中各个自旋核旋进的频率(角频率)不会一致。 这是因为每个自旋核相当于一个小磁体,自旋核之间必然存在磁相互作用,其作用结果使核
磁矩从聚焦的方向上分散开来,这种分散导致M在xy平面的投影从最大值衰减到零。
自旋-自旋弛豫只是磁的相互作用而不存在能量向外的释放,故T2与环境温度、粘度无 关。T2与主磁场的相关性也不大,但T2与主磁场的均匀性关系特别大,因为磁场的不均匀会 大大加剧自旋核磁矩方向分散,使T2明显缩短。因实际主磁场不均匀性的存在,相应的横向
热辐射也是一个能级跃迁的过程,可以有受激
和自发两个可能的辐射过程。但无论哪一种可能性
(概率)增加都会使热辐射进程加快,T1 缩短。根 据受激励辐射理论,当外界电磁波频率与能级跃迁
频率一致时,受激辐射就将发生。样品的 1H 核因处
于不同的分子中而有不同的共振频率,于是就有一
个共振频率段,样品环境的热辐射的电磁波谱比较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的(3)、(4)式适用于孔隙较小的情况。当孔隙大到一定程度,流体 的扩散长度小于孔径时,可观察到孔内各部分流体的不同驰豫时间,此时孔隙内的流体驰豫 衰减不是呈单指数衰减,这类孔隙归属为慢扩散范畴。对于快扩散范围的孔隙,由于孔隙较 小,比表面S/V大,表面相互作用的影响很大,驰豫快,T2s小;而T2b的数值比较大,通常试 管中的水可以看作整体水,体弛豫时间很长,在40 ℃时为3700mS。多孔碳酸盐岩的弛豫时 间可达到这个数值。然而对于一般岩石孔隙,弛豫时间较短,例如砂岩的弛豫时间常在10mS (小孔隙) 到500mS (大孔隙) 范围内。因此通常式(5)前一项可以忽略,于是有
核磁共振弛豫过程的特性及其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