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寄情教学设计
托物寄情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托物寄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诗词中的“托物寄情”现象;2.培养学生对于情感表达的能力;3.提高学生对于诗词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了解和理解“托物寄情”现象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于情感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展示一对刻画美丽自然景色的诗句,引发学生对于情感表达的思考;2.讲授:讲解“托物寄情”的概念和表达方式,以及一些典型的例子;3.讨论:提供一些“托物寄情”的诗句,让学生进行解读和讨论;4.练习:要求学生自己构思一个“托物寄情”的诗句,并展示给全班。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对刻画美丽自然景色的诗句,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并引发对于情感表达的思考。
2.讲授(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托物寄情”的概念,即通过描绘事物的形象,抒发内心的情感。
并且讲解一些典型的表达方式,如以景物喻情感、以物为比拟等。
3.讨论(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著名的“托物寄情”诗句,如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等,让学生阅读并解读其中的情感表达。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和理解。
4.练习(20分钟)要求学生自己构思一个“托物寄情”的诗句,并进行展示。
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启发,如通过给予物体动作、感官或行为等使其更生动、具体。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和练习环节的表现,评价他们对于“托物寄情”的理解程度以及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情况。
七、板书设计托物寄情- 描述事物,抒发情感- 表达方式- 以景物喻情感- 以物为比拟八、教学反思“托物寄情”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不仅在古代诗词中被广泛运用,也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托物寄情”的概念和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于情感表达的能力。
通过参与讨论和自主创作,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词中的情感,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于诗词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
岳阳市四中胥远香 高一美术欣赏《托物寄情》(教案)
第三课托物寄情(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主要通过一些作品(其中包括:中图画,油画,剪纸,板画等形式的作品)来阐述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的变化在作品中的体现。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喻象征方式,并能够举一反三学会欣赏一件美术作品先要发掘和了解艺术家的生活经历,个人情感这种品画的方式,从而学会解读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并形成搜索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习惯。
2、能力目标: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三、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和学习,学会欣赏美术作品首先要发掘和了解艺术家的生活经历,个人情感,喜好等这种品画的方式。
四、教学难点:体会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及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准备:相关多媒体图片资料七、教学过程1、导入:幻灯片1:师:猜一猜,这三幅关于鱼的作品分别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幻灯片2:师问:朱耷的《安晚贴》与前面三幅作品都是表现鱼,比较它们之间画面气氛的区别?学生回答:师继续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每个人,每位艺术家他们的生活经历都不同,喜好不同,对于事物的理解也不一样,因此,他们会面对同一个题材,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引出课题)。
幻灯片3:板书课题: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的个人情感2、讲授新课(1)请同学们看教材63页,熟悉教材后,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幻灯片4)(2)老师归纳问题(3)学生讨论问题并回答(4)老师补充说明:幻灯片5:徐渭的简介幻灯片6:徐渭作品《墨葡萄图》分析幻灯片7:朱耷简介(视频)幻灯片8:朱耷作品分析幻灯片9:凡高作品欣赏(视频动画)(5)教师小结:很多作品都是作者人生经历和个性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在欣赏作品时一定不要忘记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作者的情感,喜好,只有这样才能体会作者的意图,更深刻的理解作品。
3-3托物寄情教案
第三课托物寄情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2、情感目标: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3、技能目标: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教学重点、难点:“透过现象看本质”,视觉中的隐喻手法,文字内容和视觉形象的关系,传统图式与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
教学策略:从较为明显和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
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
教师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适当安排在讨论过程中。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投影仪学具准备:作业纸、笔教学程序:一、导入教师背诵几首梅兰竹菊的古诗,提问: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的“四君子”?为什么称它们为“君子”?竹虚心、劲节(比喻“气节”)。
菊傲霜。
梅傲雪(可以引用毛泽东的诗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兰高洁(比喻人品“清高”)。
提问2:“四君子”题材除了在绘画中较多运用,在其他美术门类中有运用吗?如果有的话,它们是否也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情感意义呢?可见它们都是有象征含义的,明确主题,托物寄情。
二、新授(1).出示王冕的题画诗。
观赏图片:《墨梅图》。
(解释: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王冕是借用传统的表现方法,但在这里又赋予了新的含义:“不要人夸好颜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2).提问: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画?王冕这样称赞梅花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结合王冕的背景材料说明他与元朝统治者的不合作。
)(3)讲解关于中国画画梅的用笔,以及画面构图.(王冕的梅花继承扬无咎一路,用笔精练,墨色清淡。
其勾花点蕊,极为自然,似于有意无意之中)2.图片欣赏:《墨兰图》。
高中美术第三课 托物寄情 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课托物寄情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方式,并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从而学会解读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并形成搜索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习惯。
2学情分析1、学情分析: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学会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个性、信仰及见解。
3、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和查资料,董得用一些作品产生的背景与作品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让学生理解本课教学的主要思路。
在欣赏过作品程中,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作品有一种更深的体会。
3重点难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视觉形象的关系。
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习惯。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由青少年较熟知的“花语”入手问题:母亲节、教师节、情人节等节日该送什么花?各代表什么?总结:“花语”代表了人的心声,表达出了送花人的感情,从而引出美术家表达感情的方式———托物寄情活动2【讲授】《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动植物形象具有比较固定的情感象征意义。
如“四君子”题材在美术绘画中被大量运用,成了一种通用图式。
提问:谁知道是哪“四君子”?为什么称他们为“君子”?学生答:教师总结:“四君子”就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
为什么它们能博得文人雅士的喜爱呢?那是因为它们虽然只是植物,但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
梅(傲雪、高洁、坚强)它那“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性格,显示了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可贵精神,一种在严酷的环境条件下坚守信念的顽强精神。
人们便把它作为刚强意志倍加赞赏。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托物寄情》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托物寄情》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知中国画托物寄情的特点并且能够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描述、分析、评价等,认识美术作品与生活以及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托物寄情,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并且增强热爱生活的意识,感悟美术作品所渗透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美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艺术家的个人情感。
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激趣导入朗诵赞扬植物的诗词。
请学生回忆朗诵: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展示王冕《墨梅图》并总结古人运用绘画的方式传情达意,揭示课题《托物寄情》。
环节二:描述分析1、提出问题: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四君子”?为什么称它们为“君子”?学生思考回答:梅、兰、竹、菊。
教师总结:四君子为梅、兰、竹、菊,每一个植物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
2、出示《墨梅图》,提出问题:作品给你什么感觉?表现了画家什么情感?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表现了梅花凌寒傲骨的特点,传达了画家孤芳自赏的性格。
接着展示《墨梅图》上的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并且提出问题:结合题款思考画家传达的情感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表现了孤傲的性格。
教师总结:对异族统治不满而独钟于梅花心志。
追问:画家为什么要画成“墨梅”?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王冕是借用传统的表现方法,但在这里又赋予了新的含义:“不要人夸好颜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3、多媒体展示徐渭《墨葡萄图》提出问题:结合题款思考徐渭传达了什么情感?怎么传达的?学生小组交流探讨并回答:徐渭生活的困苦。
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教案(1)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已接近于成熟状态,互联网的普及,使学生有很多机会接触各种视觉形象。同时要认识到学生虽然对看到的东西充满好奇感,喜欢探究问,有独特的见解,表达欲望较强烈,但由于美术素养方面的底子较薄,不能很好地去感知和思考生活中的视觉情感元素,教师要注意引导。
竹(虚心、劲节)比喻“气节”菊(傲霜)清雅洁身
8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四君子”等一些植物有比较固定的情感象征意义,但也有些植物只有在某些艺术家的笔下才具有特殊的情感。
欣赏徐渭《墨葡萄图》朗读诗句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真是英雄失落托足无门,因此人们说这幅画画的不是水墨也不是葡萄,而是画家半生怨愤的老泪纵横。
教师讲解总结:历代画马的名家有很多,他们笔下的马虽形态迥异,但基本上描绘的都是宫廷,贵族家里驯养的宝马,从马脖上的缰绳可以看出这些马都摆脱不了被人驱使的命运,但徐悲鸿笔下的马都是 自由奔跑的。
4欣赏徐悲鸿其它几幅不同时期的作品。
5同样是动物的人格化,我们来欣赏朱耷笔下的动物,又传达出怎样的情感放映ppt
二、教学课题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是杜甫的两句诗,它是说因感慨时事看见花也会落泪,因痛恨离别看见鸟时也会使自己惊心。 中国古代的诗词中运用象征手法的现象特别多,把无生命的事物与人的感情结合起来,把动植物与人物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就形成了独特的象征手法。 这些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其实在绘画中也常常被运用。 在民间和画界,千百年来形成了许多借客观事物以求象征的意象。本课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引出课题:画中的马是有人格化的,具有象征意义,这也是本节所要学习的——托物寄情。
高中美术《托物寄情》58陈君教案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湘版美术鉴赏教材,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
本课中从植物,动物,静物,人物等多幅作品介绍了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之间的关系,书中例举了较多的图例,附上了文字说明,学生可以较为直观地从课本中得到教学重点的解答,但是作品深层次的内涵书中提及并不多,需要课堂教学引导的深入剖析。
本课内容较多,图片选取上,对教材有删减和增加,使欣赏重点突出。
对其他作品只简要了解,让学生通过自学等形式去完成。
学情分析:高二(3)班的学生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而且课堂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组织较好。
学生会在课前预先做好小组的分配,做好相关内容的准备功课,能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小组内的讨论,并积极回答。
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喻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2、能力目标: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3、情感目标: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美术作品与艺术家经历之间的关系,了解艺术家如何借助其他事物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教学难点:会体会作品之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教师课前准备:充分了解教材所涉及的美术家的生平,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代表作品。
根据本课教学设计,制作课堂教学用的PPT美术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运用网络搜索课本相关的画家及作品,预习本课内容。
讨论时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1.故事导入葫芦娃,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动画形象,这个作品对于很多人是动漫的启蒙之作。
但是这个貌似很简单的动漫作品,背后可能也隐藏着深刻的寓意,今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葫芦娃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正义一方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战胜了邪恶的一方。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认真分析,我们会发现,其实“葫芦娃”的故事在暗示中国曾经的抗日战争。
托物寄情教案
托物寄情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托物寄情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2.能够理解和鉴赏托物寄情的作品。
3.能够运用托物寄情的手法写作。
教学重点:1.了解托物寄情的特点和思想。
2.能够分析和解读托物寄情的作品。
教学难点:1.能够灵活运用托物寄情的手法写作。
教学准备:1.教材:托物寄情的经典诗作。
2.教具:投影仪、笔记本电脑。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导入(5分钟)1.向学生简单介绍托物寄情的概念。
2.通过例子让学生了解托物寄情的表达方法。
Step 2 讲解/练习(15分钟)1.详细讲解托物寄情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2.分析讲解托物寄情的特点和思想。
3.通过阅读几篇托物寄情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分析解读。
4.布置托物寄情的写作练习。
Step 3 操练/扩展(20分钟)1.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托物寄情作品。
2.学生展示:选取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托物寄情作品。
Step 4 迁移/巩固(15分钟)1.教师提供一篇没有使用托物寄情手法的作品,请学生尝试运用托物寄情的手法修改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2.学生自由写作: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尝试使用托物寄情的手法写一篇作文。
Step 5 总结/拓展(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展望下一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延伸:1.经典作品解读:选择一些经典的托物寄情作品,由学生进行分析和解读,并形成小组展示。
2.扩大范围:除了文学作品,托物寄情的手法也可以运用在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可以展开相关的学习和讨论。
美术《托物寄情》 教学设计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喻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
过程与方法: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并形成搜索作品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2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已接近于成熟状态,互联网的普及,使学生有很多机会接触各种视觉形象。
同时要认识到学生虽然对看到的东西充满好奇感,喜欢探究问,有独特的见解,表达欲望较强烈,但由于美术素养方面的底子较薄,不能很好地去感知和思考生活中的视觉情感元素,教师要注意引导。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谈话式导入谈话式导入:同学们有过情绪低落的时候吗?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对付这种情绪的?教师讲述自己的经历:记得有一次我由于工作上的挫折,心里很不开心。
我在校园里散步的时候看见了一只小鸟,它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发呆,我发现我跟它之间是那么地相似。
这一刻的感触让我画下了这样一幅小品。
不管这幅画的水平如何,但这只小鸟寄托了我当时的心情。
【托物寄情】活动2【讲授】一、体验笔墨写意精神后来,我又读到了这样一件古人的作品,同学们看画面描绘了什么?【画家用简约的笔墨,画一只小鸟站在莲蓬上。
】事实上,画家在纸面上留下了什么?(笔墨:墨线、墨点、墨块,有着干湿浓淡的变化。
)表现出了一些水墨趣味,有干湿浓淡的变化。
总结:林风眠先生说:“我用一辈子的时间来锤炼线条。
”可见笔墨技法并不简单。
如果要在笔墨技法中融入情感的表达,就更加不易。
我们来看看明朝的徐渭是怎么做的。
】徐渭的笔墨效果?(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点画葡萄枝叶,酣畅淋漓。
教案《托物寄情》
课题:托物寄情课业类型:美术欣赏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理解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文人精神;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视觉中的隐喻手法,文字内容和视觉形象的关系,传统图式与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以上价格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方法:观察法、问答法、讲解法等。
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打开书63页师: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音乐作品。
(板书:第三课:托物寄情)请问有哪位同学知道这是一首什么歌曲?生:《红梅赞》·····(互动)师:这首歌曲用红梅来赞颂革命先例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雄气概。
今天来学习美术作品中植物人格化的表现。
二、讲授新知识:植物的人格化:中国文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
中国传统绘画借助特定的文化符号传情言志“梅,兰、竹、菊”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它们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以“四君子”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
(板书:四君子····)梅花开放在寒冬,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
在文学作品中,毛主席在《咏梅》这首诗词中写道“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主席在这一句诗词中描绘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它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
从梅花的品性中领悟到中国文人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
(板书:梅:不畏严寒)兰,空谷生幽兰、因兰花生长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尽那种绮丽香泽的姿态。
在文学作品中,请位同学来说一下描绘兰花的诗句。
生:“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唐代·王勃《春庄》我们从王勃的诗词中体会到兰花的:高洁幽香。
(板书:兰:高洁幽香)竹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在月夜下疏朗的影子,让文人深深感动,所以中国文人的居室住宅中大多只有竹子,就如苏东坡所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体现了·····(板书:高风亮节)如果说梅斗霜傲雪,是一种不屈不挠的人格写照,春兰空谷自适,是一种高洁独立的情怀。
托物寄情 教案-高中美术
第三课托物寄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熟知中国画托物寄情的特点并且能够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描述、分析、评价等,认识美术作品与生活以及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托物寄情,提高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
养成善于观察、发现的好习惯并且增强热爱生活的意识,感悟美术作品所渗透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美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托物寄情中的植物人格化、动物人格化和静物人格化;
2、教学难点:
理解分析画家通过不同事物寄托的不同情感。
三、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黑板粉笔。
2、学具:课本。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这些作品不仅是作品本身还要联系它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和作者自身特定的情况来理解与分析,而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些正处于青年初期的学生,现在正是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所以如何使他们能以科学而正确的态度去理解、评价一些作品是一个关键,教学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情感,又要给他们以正确的指导,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六、板书设计。
【托物寄情】公开课教案(改进版)
教学过程:一、导入:(视频导入)播放视频:京剧《卜算子咏梅》。
播放PPT。
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学生回答:毛泽东。
教师讲解:毛爷爷写这首《咏梅》的时候,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毛爷爷写这首词本是托梅寄志,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二、讲授新课:在美术作品中,也同样有人借用梅花来寄托情感。
比如我们教材上王冕的墨梅图,当然也少不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才子帝王宋徽宗。
(展示墨梅图,腊梅山禽图)梅花历来都是文人骚客描写或描绘的对象,那为什么梅花能博得这么多文人雅士的喜爱呢?学生:因为梅花有一种傲骨傲雪不怕严寒的君子之风!说到君子,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中,有四种植物出现的频率最高,我们称之为四君子,他们就是:梅兰竹菊!(ppt)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形象具有比较固定的情感象征意义,但也有一些植物只有在某些艺术家的笔下才具有某种特定的情感。
(展示徐渭《墨葡萄图》,结合诗来解读作品。
展示诗局部。
配简体字,请学生一起朗读。
)这幅墨葡萄图到底寄托了徐渭的什么样的情感呢?我们先了解一下徐渭的坎坷的一生:出生百日父亲去世,早年兄长和妻子相继离开,八次乡试没有取得好结果,自杀九回没有致命,精神几乎崩溃,后来怀疑他的第二任妻子不贞,错手将其打死,入狱六年,出狱后疾病缠身,只有通过变卖自己的书册和画册谋生,在其73岁时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所以,与其说徐渭画的是葡萄,倒不如说是他画出了自己晚年的孤寂与落魄。
小结:通过植物来寄托情感,我们可以称之为植物的人格化。
当然,动物、静物以及景物也可以用来托物寄情!比如徐悲鸿的奔马,比如八大山人的山水!(展示作品)。
他们都是通过自己所描绘的对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怀。
当然,人物就更不必说了。
通过人物表达自己情怀的画家比比皆是,这也是艺术家常用的表达个人情怀的一种方式。
比如德国表现主义大师珂勒惠支的作品。
托物寄情教案
托物寄情教案教案标题:托物寄情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托物寄情”的含义和作用;2. 能够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中的“托物寄情”手法;3. 能够运用“托物寄情”手法表达个人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托物寄情”的概念和作用;2. 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中的“托物寄情”手法。
教学难点:1. 运用“托物寄情”手法表达个人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文学作品等;2. 学生准备:课前阅读相关文学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画作或播放一段音乐等方式,引起学生对情感表达的思考;2.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二、概念解释(10分钟)1. 教师简要解释“托物寄情”的含义:即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2. 教师通过示例和解读文学作品中的“托物寄情”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选择一篇文学作品,例如《红楼梦》中的某一段描写,带领学生分析其中运用了“托物寄情”手法的部分;2. 学生与教师一同讨论,分析作者通过托物寄情手法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四、情感表达练习(2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幅图片或一件物品,运用“托物寄情”手法,以该图片或物品为切入点,表达自己的情感;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五、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同总结“托物寄情”的概念和作用;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六、拓展延伸(5分钟)1. 教师推荐一些经典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继续体验和理解“托物寄情”手法;2. 学生可以尝试运用“托物寄情”手法创作一些小说、诗歌或短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托物寄情”手法表达个人情感,培养了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课 托物寄情-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
第三课托物寄情-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1 知识点概述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了解托物寄情艺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湘美版美术中的运用。
同时,通过对比和分析湘美版美术中的托物寄情元素,帮助学生感知艺术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了解托物寄情的艺术定义和基本形式;•掌握湘美版美术中托物寄情技法的运用和效果;•能够运用托物寄情的手法,表现出个人的意境和情感。
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2.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欣赏艺术作品,感受美的力量,增强自身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3 教学内容3.1 托物寄情的基本概念托物寄情是一种借物抒情手法,是指通过描绘某种具象物象征表达某种感情,以达到更深刻的艺术表现效果。
3.2 湘美版美术中的托物寄情湘美版美术中的托物寄情的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3.2.1 利用形象暗示如《茶叶园》中的茶叶,虽然只是简单的茶叶,但在画面中扮演着象征劳动和财富的角色,暗示画面中的人物所表现的情感和主题。
3.2.2 利用色彩构建意象如《田野轮廓》中的大片黄绿,通过色彩的对比和构成,表现出了丰收的喜悦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3.2.3 利用光影表现意境如《长沙侗寨》中的屋子,通过屋内透出的明亮光线和窗外的暗影,构成了鲜明的光影对比,表现出了一种温馨而宁静的氛围。
3.3 欣赏分析让学生欣赏一些湘美版美术作品,通过对作品中托物寄情元素的发现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感受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情境。
4 教学方法4.1 任务式学习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式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分析,设计属于自己的托物寄情作品。
4.2 欣赏式教学法在欣赏作品的时候,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分享、讨论、表达等形式,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品、观察记录、听课笔记等多样性评价方法,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的思想认知和审美能力。
6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托物寄情的概念和表现形式,也能够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感受艺术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托物寄情美术教案
托物寄情美术教案托物寄情是一种表现主观感情和意境的美术表现手法。
它通过物象来传递情感和思想,使观者能够通过艺术作品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和心境。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托物寄情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实践方法,并通过欣赏和创作实践来进一步加深对托物寄情的理解和把握。
一、概述托物寄情是一种借助具象形象来表达内心感情和思想的艺术手法。
它强调通过物象的形象特征、色彩和构图等艺术手法,来让观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艺术家所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二、特点1.注重感情的传达:托物寄情将物象作为情感的载体,通过物象的形象特征和形态来表达内心感受。
2.形式多样:托物寄情可以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实现,如静物、人物、风景等。
3.注重意境的营造:托物寄情不仅追求形象的真实和准确,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的塑造,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情感和思绪。
4.注重艺术的表现手法:托物寄情强调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如构图、色彩、光影等,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教学目标1.了解托物寄情的概念、特点和表现手法;2.培养学生通过物象的形象特征和形态来传达情感和意境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托物寄情的概念和特点(30分钟)1.通过解释和例子来介绍托物寄情的概念;2.通过欣赏托物寄情作品来了解其特点。
第二课时: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40分钟)1.介绍托物寄情常用的表现手法,如构图、色彩运用等;2.通过欣赏和研究托物寄情作品,分析其中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托物寄情的实践与创作(60分钟)1.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并通过观察和素写来捕捉主题的形象特征;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构图和色彩的运用,来传达所选主题的情感和意境。
第四课时:作品展示与总结(30分钟)1.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2.总结学习的心得体会,巩固对托物寄情的理解和技法运用。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举例来介绍托物寄情的概念和特点;2.欣赏法:通过观赏和研究托物寄情作品,来了解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3.实践法:通过实践创作来掌握和运用托物寄情的技法和表现手法;4.展示法: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和互评来巩固和总结所学知识。
《托物寄情》教案
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使用教材:湖南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课题名称:托物寄情年级:高中二年级课时:1课时授课教师:杜小云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本课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本节是它的第一堂,涉及的作品大都是中国画。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从较为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
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
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适当安排在讨论之中。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方式,并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从而学会解读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并形成搜索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视觉形象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青少年较熟知的“花语”入手问题:母亲节、教师节、情人节等节日该送什么花?各代表什么?总结:“花语”代表了人的心声,表达出了送花人的感情,从而引出美术家表达感情的方式———托物寄情二、新授:(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动植物形象具有比较固定的情感象征意义。
如“四君子”题材在美术绘画中被大量运用,成了一种通用图式。
提问:谁知道是哪“四君子”?为什么称他们为“君子”?学生答:教师总结:“四君子”就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
为什么它们能博得文人雅士的喜爱呢?那是因为它们虽然只是植物,但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
梅(傲雪)兰(高洁)比喻“人品清高”竹(虚心、劲节)比喻“气节”菊(傲霜)我们在欣赏这类美术作品时应了解它们的象征含义,学会去感受作者深深的君子情怀。
四君子题材虽说成为了一种通用图式,但实际上每个画家画出来的具体形态都不一样,所赋予这些题材的情感内涵和主题思想也不一样,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幅作品来看看他的特殊之处:出示《墨兰图》提问:图中的兰花有什么特殊之处?学生答:再问:为何无根无土?郑思肖这样画的特殊意义是什么呢?请学生自己从画面形式、题跋诗等方面观察并稍作思考。
高中美术_第三课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教材版本: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美术出版社)模块:美术鉴赏课题: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一、教材内容分析: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及艺术家个人经历造就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主要包括“植物人格化”(王冕的《墨梅图》、郑思肖《墨兰图》、徐渭的《墨葡萄图》)、“动物人格化”(任仁发的《二马图》、龚开的《骏骨图》,八大山人的《安晚贴》,徐悲鸿的《奔马》)“静物人格化”(凡高的《艺术家的卧室》、格斯顿的《画家的桌子》),以及人物直白表现(库淑兰的《剪花娘子》、胡一川的《到前线去》、李桦的《怒吼吧、中国》)。
由于本节涉及的相关知识和内容较多,教学中不容易做到全面、深刻,因此,只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展开教学。
二、学情分析: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和查资料,懂得用一些作品产生的背景与作品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让学生理解本课教学的主要思路。
在欣赏过作品程中,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作品有一种更深的体会。
三、教学意图:由于中国的书画文化源远流长,本课教学切入点也将立足于书画艺术本身,努力做到内容简练、要点明确,使学生初步理解托物寄情的内涵,并引导学生感受托物寄情的快乐。
四、教学目标:1、了解美术家表达自我的不同方式:植物、动物、静物人格化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
2、学会诗、书、画、意多元化鉴赏作品,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五、重点难点:1、隐喻手法的运用。
2、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的关系。
六、课时:1课时七、教具准备:教具:视频、多媒体课件、书画图片;学具:作业纸、笔、水粉颜料。
八、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中,我们了解了艺术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会通过画面的内容来阐释自己的主观意识,那么这些能代表艺术家主观意识的画面内容来自哪里呢?通常他们使用哪些方法来表现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题——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托物寄情教案及反思
托物寄情教案及反思《托物寄情》教案设计托物寄情教案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课题:《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教科书:湘教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授课教师:廖三贵班级:高一课时:45分钟课型:综合型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美术文化与美术家个人,社会时代,历史文化,民俗风俗,经济科技,地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联系,本课题的教材内容则主要是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教学中可以从艺术家相似的人生经历,作品不同的情感表达,不同的人生经历,作品不同的情感表达,以及作品引起的情感共鸣方面来解读。
学情分析: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得不够深入,所以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运用美术语言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
了解分析类似美术作品的方法,形成审美素养。
2能力目标: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美术鉴赏活动中,丰富视觉审美经验,提高鉴赏能力,养成深入观察,细致分析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长久兴趣,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学会解读美术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美术作品是怎样表达艺术家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对比法等教学方法。
教具与学具:教具: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料进行教学。
学具:课本、作业纸、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同学们平时会邀好朋友去家里玩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我们班的同学家里看一看。
多媒体出示学生表现自己卧室的画。
1、这位同学画得好不好?他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请作者来谈谈自己在这一幅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想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
武威七中蔡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方式;
2、能够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
小组讨论探究,学会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作品包含的思想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逐渐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方式;
2、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
教学难点
理解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方法示范赏析法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文学家、诗人的笔下,常常借助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比如,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梅花》,同样,画家也会通过自己的画作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如,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的“四君子”------梅、兰、竹、菊四种植物。
为什么它们能博得文人雅士的喜爱呢?那是因为它们虽然只是植物,却别具君子之风。
梅(傲雪):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
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
梅花以其“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鼓励着人们自强不息。
兰(高洁):以它那朴素、清香的品格赢得文人对其青睐、更有很多画家通过画兰花表达自己高雅的性情、崇高的志向与骨气。
(比喻人品“清高”)。
竹(虚心、劲节)(比喻“气节”)竹子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以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
菊(傲霜)清雅高洁,花形优美,色彩绚丽,自古以来被视为高风亮节、清雅洁身的象征,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直是文人雅士所向往的那种无拘无束、不受尘世沾污的世外桃源的生活。
正是梅兰竹菊有了这些“君子之风”,它们才成为许许多多画家笔下的题材。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情感表达的关系。
二、作品鉴赏:
1、植物的人格化:
(1)示范欣赏《墨梅图》梅花淡雅别致,梅枝劲直、挺拔。
阅读王冕的题画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提问:梅花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作者要画成“墨梅”?画面上除了梅花之外,还有许多文字,这些文字能否提供些信息?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示范欣赏讲解:一、二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梅花的形态,一个“淡”字既道出画梅花的技法,又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
他并不希罕那些庸俗的人们夸奖梅花的颜色艳丽,只求保留那清新的香气充塞在天地
之间。
这种不流于世俗、傲骨铮铮的气节正是作为诗人的王冕的志趣所在,这种不追求华丽的外表而钟情于梅花精神的表现方法正是作为画家的王冕的巧夺天工之处。
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王冕是借用传统的表现方法,但在这里又赋予了新的含义:“不要人夸好颜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可见此图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
结合王冕的背景材料说明他与元朝统治者的不合作。
由于他的诗画不同凡俗,画誉越来越大,在北京期间,士大夫都争走馆下,求他画画,他常大笔立挥而就。
据载,他不满于达官人向他求画,便画了一幅梅花悬在墙壁上,并题诗道“疏花个个团冰玉,羌吹它不下来。
”表示不愿给他们作画。
因他对统治者予以无情的讽刺,被认为是反对元朝,险些入狱。
后来,他被迫埋名隐居到浙江枫桥县的九里山,白天种地、灌园养鱼,晚上读书、作诗画,过着清贫生活。
他在屋的周围种了千株梅树,几百棵桃杏,题为“梅花屋”。
王冕的生活经历对他的诗画影响很深,贫苦朴实的山村生活又赋予他的诗画以浓厚的生活气息。
(2)欣赏《墨兰图》
提问:图中的兰花有什么特殊之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小组讨论,畅所欲言。
教师点拨:解释“无根兰”的来历,说明兰花对郑思肖的特殊意义。
郑思肖是宋元交接时期的人物,号“所南”,是怀恋南宋王朝的意思。
他的“标准品牌”是“无根兰”,也就是说画的兰花没有根和泥土,别人问:根和泥土到哪里去了?他回答说,被番人(指蒙元统治者)掳去了!他画的兰花,除了表示一种高洁的品格之外,还寄托了作者强烈的政治意义,把花鸟画的托物寄情推到了新的高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植物形象具有比较固定的情感象征意义,但也有一些动植物形象只有在某些艺术家的笔下才具有特定的感情。
下面,我们来欣
赏《墨葡萄图》。
(3)欣赏《墨葡萄图》
教师提问:结合画面题诗欣赏《墨葡萄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小组讨论,畅所欲言。
教师点拨:此画为水墨大写意,笔墨酣畅,布局奇特,老藤错落低垂,串串葡萄倒挂枝头,晶莹欲滴,茂叶以大块水墨点成,信笔挥洒,任乎性情,意趣横生,风格疏放,不求形似而得其神似:徐渭,生活于腐败黑暗的明朝后期。
他从小聪明过人,富有军事才干,屡试乡试不中后便常与苏杭一带的文人雅士交游,成了一位兼善诗、文、书、画、戏曲乃至军事的天才,但是仕途却十分不顺“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用大泼墨的笔法,酣畅淋漓地挥洒了他内心的愤懑、抑郁、孤独和凄凉。
是徐渭才情满腹而不得施展,历经劫难,心中愤懑悲歌的不平之鸣!
植物可以寄托人们的情感,那动物能否寄托人们的情感呢?
2、动物的人格化:
(1)欣赏《安晚帖》
教师提问:欣赏《安晚帖》,思考画家笔下的这条鱼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学生小组讨论,畅所欲言。
教师评点。
教师示范欣赏:画中只用水墨表现了一条鱼,这条鱼的最大的特色就是白眼向人。
八大山人朱耷,明室王孙,自满清立朝,他有一腔国恨家仇,不得不隐姓埋名以避杀身之祸。
他画的这幅画,鳜鱼孤寂冷清且有点僵直,停住在深水中,鱼眼向上翻,白多青少;鱼嘴张而不语,一腔痛苦和愤懑可向谁言!正如他的生存境况。
画上题了一首诗:“左右此何水,名之曰曲阿,更求渊注处,料得晚霞多。
”用的是《世说新语》中的典故:谢万途经曲阿湖,谢曰:“故当渊注滞著,纳而不流(指水只流进去,不流出来)。
”朱耷暗示自己如鱼处于一潭死水,复兴明朝的希望渺茫,今后只有独善其身,保持崇高的气节。
(2)学生自主欣赏《二马图》
3、静物的人格化:
(1)欣赏《艺术家的卧室》《画家的桌子》
教师提问:两件油画作品表现的都是艺术家的身边之物,也是他们非常熟
悉、抱有深厚感情的东西。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教师点拨:凡·高的《艺术家的卧室》,成对的椅子和枕头暗示他对好友高更的盼望。
格斯顿《画家的桌子》其画面上稚拙的表现手法上也可以看出画家对于一生的感悟与思考。
他们细心地描绘这些物体,是要表现自己特殊的心情。
三、拓展延伸:
1、学生集体讨论探究:《到前线去》、《怒吼吧,中国》,它们和前面的作品有什么样的区别?
教师点拨:美术家有时会以人物形象来展现个人情感,这种作品表达比较直接,没有多少拐弯抹角的成分,他们都具有风格简洁明快的特点。
它们不仅抒发美术家的个人情感,更产生社会效果,打动别人。
2.作者们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集体讨论探究。
教师点拨:中国人民饱经侵略压迫之苦,而不得不奋起反抗。
为了唤起更广大民众的危机感和革命意识,艺术家创作了大量的宣传画,其中尤其以新兴版画最为突出。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发现,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都会把自己的情绪、情感投入进去,而这些又通过作品达到了新的升华,所以我们要掌握艺术家常用的象征或者隐喻手法,并在欣赏时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去理解作者的情绪或者情感,这样我们就能更深层次的理解画作,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又达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的目的,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多姿多彩。
作业布置
完成“活动建议”,领会教材中几幅关于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