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马宽荣《木兰诗》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doc

合集下载

《木兰诗》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木兰诗》教案教案教学设计「篇一」高之海教学设想:课型设计:讲读课基于学生对木兰替父从军的了解,可对诗歌内容处理上简洁明快些,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诗歌内容。

赏析诗歌的语言艺术,明确多种艺术写作手法。

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诗歌主旨。

课时:2课时教学进展:导言: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

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

她的名字叫花木兰。

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1.文学常识: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是一首北朝民歌。

它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文学史上的“乐府双璧”。

2.字词注音:鞍鞯(an jian),金柝(tuo),辔头(pei tou ),云鬓(bin)。

3.全班朗读全文。

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事迹。

4.口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5.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段诗歌内容,力求文字简洁、工整,符合文意。

参考答案:1.木兰叹息2.替父从军3.整装出征4.十年征战5.荣归故里6.还身女儿7.难辨雌雄或1.叹息2.从军3.出征4.征战5.荣归6.还身8.难辨或1.叹2.替3.征4.战5.赏6.还7.辨6.木兰替父从军这篇诗歌,它所描写刻画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参考答案:重点战前木兰备战、战后亲人相逢,而战争的过程、场面没有重点描写。

万里征程和十年苦战则一笔带过,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

此外,作者的兴趣并不在于表现战争,也不在于讴歌木兰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上。

7.从诗歌如此的详略安排上,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参考答案: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8.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铺排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优秀教案

《木兰诗》优秀教案

《木兰诗》优秀教案《木兰诗》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分析关键句子,来总结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3、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

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

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背景解题《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竞相开放的两朵鲜花。

三、诗歌诵读,初步感知1、教师播放朗读音频。

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2、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3、学生分组朗读比赛。

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学生思考、填空:理清情节:木兰停机(叹息)决心(替父从军)从军(准备)奔赴(战场)十年(征战)拒赏(高官厚禄)与亲人(团聚)。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

开发课堂智慧,提升教学效果——《木兰诗》教案二

开发课堂智慧,提升教学效果——《木兰诗》教案二

开发课堂智慧,提升教学效果——《木兰诗》教案二教案二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智慧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词汇。

智慧教育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在智慧教育的大背景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各大学校和机构开始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本文以《木兰诗》为例,分享一个名为《木兰诗》教案二的教学创新实践。

1.教学内容介绍《木兰诗》是中国唐代末期的一首民歌,被誉为“古代民间女性英雄的代表作品”。

该诗从女性的角度出发,通过主人公木兰的英勇事迹,描绘了女性在男性社会的艰辛和奋斗,表现了女性的勇气、智慧、坚韧和对家国的热爱,是一首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诗歌作品。

2.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老师往往以讲解为主,学生则主要以听讲和记录为主。

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许多问题:(1)内容呈现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学生乏味,容易产生学习负担。

(3)学生缺乏主动性,容易出现学习目的的偏差。

(4)老师的教学效果不容易得到提升,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且,在学生们需要打破传统的学习模式,寻求更加多样化、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的当下,传统教学方式明显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基于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各种新教育模式和新的教学方式也开始得到关注和实践。

其中,智慧教育是目前被广泛探讨和实践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3.智慧教育的应用智慧教育是通过创新教育机制,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将教学内容呈现为多样化、灵活的形式,使学习变得更加智能化、便捷化、高效化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木兰诗》教案二中,采用人性化的设计和创新教学方式,将教学过程分为听读理、解读体悟和发散拓展三大部分,计算机技术深度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3.1.听读理部分古诗文常常因为篇幅或辞藻深奥而显得枯燥无味,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教师采用课堂智慧化的方式,开放智慧课堂,让学生可以使用电脑和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地听读《木兰诗》。

[小学教育]马宽荣《木兰诗》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docx

[小学教育]马宽荣《木兰诗》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docx

《木兰诗》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山东省寿光市台头二屮马宽荣一、教案背景:1、中学语文2、两课时3、课前准备:读通课文,感知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课题:通过学习《木兰诗》,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木兰的形象,一是她的传奇性,二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从故事情节中休察木兰的思想感情。

三、教材分析:《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吋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 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冋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通过该课学习,能够完成以卜•目标:1 •背诵诗歌,领会诗歌大意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木兰这一艺术形彖的魅力。

3•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4.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研读刻慚木兰这一人物形彖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了解木诗的一些句式,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吋要注意体现。

四、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先请大家看一个经典的戏剧片段,看完后请大家告诉我,剧屮的这位女了是谁?( http://www・ tudou. com/programs/vicw/d nBgKK6Ltw/)古往今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女英雄数不胜数:古代有大破天门阵的穆桂英、躺在敌人钏刀上的刘胡兰;现在冇感动屮国的第一女警一-任长霞;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乐府古诗《木兰诗》去走近这位古代的巾帼英雄一-花木兰。

(二)、检查预习,并补充材料。

指名让学生通读课文。

师生共同评价,纠正缺点。

1、解题:《木兰诗》是一首很了不起的诗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首北朝乐府民歌。

是屮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O2、介纟召乐府诗:(/gb/cn_zgwh/2004-06/28/content_51074.htm)3、背景资料:《木兰诗》反映的丿力史背景当与北魏与柔然Z间发生的长期战争有密切的关系。

《木兰诗》 教学案例

《木兰诗》 教学案例

《木兰诗》教学案例一、教案背景3,课时:第一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①预习本课内容③搜集有关花木兰的有关资料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4.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及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德育目标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材分析课文运用了排比、对偶、互文、夸张等修辞手法,刻画出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富有传奇色彩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课文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

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志愿和理想。

上课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有关花木兰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一些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本节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关于花木兰的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花木兰(二)、范读课文。

板书课题:木兰诗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1、明确:《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

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2、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A认真听读,不出声。

木兰诗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木兰诗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木兰诗的优秀教学设计木兰诗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3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木兰诗的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木兰诗的优秀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熟读并背诵全诗,能结合注释、工具书了解故事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悟,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握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她的优秀品质,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增强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诵读感悟,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三、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欣赏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激趣导入播放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视频片段,看后,让学生说一下视频中的主人公是谁,你对她有那些了解。

学生谈完后,教师总结引导:对,视频中的主人公正是在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而现在,花木兰可以说是天下闻名,连美国人都非常喜欢、佩服她,并制作了动画片。

但是,动画片中的花木兰又不是真实的花木兰,是经过再创造的艺术形象(其中通人性的小龙、蟋蟀)。

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原汁原味的中国花木兰是什么样的?好,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木兰诗》,认识一下真实的花木兰。

第二环节:朗读,读准字音1、让学生将课本注释中带拼音的生字在原文中注音,然后读课文三遍。

2、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

3、投影显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课生僻字,齐读。

4、教师范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

5、以小组为单位分段齐读诗歌。

第三环节:默读,整体内容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2、学生有疑难在小组内提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在全班解决。

3、教师投影显示重点词和重点句子,让学生解释、翻译,加深理解。

木兰诗优秀教案

木兰诗优秀教案

木兰诗优秀教案木兰诗优秀教案《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木兰诗》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木兰诗》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结人物塑造的作用;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重点难点】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方法】教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对话教学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PPT展示“巾帼不让须眉”,让学生解释。

回首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出现了许多巾帼英雄,你们知道有谁吗?(穆桂英、刘胡兰、杨门女将等)看来大家知道的女中豪杰还真不少。

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这段音韵优美、脍炙人口的豫剧唱腔演绎的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吗?师:这就是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位巾帼英雄——花木兰。

二,背景解题《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木兰诗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木兰诗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木兰诗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木兰诗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教学设计需要考虑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方面的综合因素,确保教学环节的连贯和协调。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木兰诗优秀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学习。

木兰诗优秀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初步了解南朝民歌的特点和修辞特点。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培养探究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诵读中讨论和探究问题,养成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导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二、简介背景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观察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习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一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续进行。

三、配乐朗读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为背诵打下基础。

四、复述故事进一步感知课文,也为下面的探究服务。

五、主动发现问题,寻找探究点主要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否围绕着学习目标或在探索活动中提出的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包括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探究点参考备案:1、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2、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3、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4、中国古代几次的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5、我对木兰的看法6、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7、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8、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

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小学课文《木兰诗》教案范文

小学课文《木兰诗》教案范文

小学课文《木兰诗》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木兰诗》;(2)理解《木兰诗》的基本内容,了解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背景;(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木兰诗》的内涵;(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顽强的品质;(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木兰诗》的基本内容及其背景;2.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木兰诗》的背景、内容、修辞手法等;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木兰诗》的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讲解课文(1)讲解诗的基本内容,让学生了解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偶、比喻等;(3)讲解诗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如兵器、军队等。

3.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1)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中的难点;(2)分组合作探讨,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各组汇报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歌的韵律美;(2)引导学生背诵诗文,提高文学素养。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木兰诗》;(2)结合诗中的内容,绘制一幅花木兰从军的图画;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木兰诗》的情况;2. 学生绘制花木兰从军的图画质量;八、教学拓展1. 介绍《木兰诗》的背景及相关历史知识;2. 推荐其他古代诗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

木兰诗优秀教学教案

木兰诗优秀教学教案

木兰诗优秀教学教案木兰诗优秀教学教案(通用10篇)木兰诗优秀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2、了解木兰这一巾帼形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重点难点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突出木兰这一巾帼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2008年是奥运年,这段时间,奥运火炬在世界各地传递,中国要把和平和祝福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少数人却要破坏这份美好。

印象最深的是在法国传递时,其中一位火炬手是我国著名残疾人运动员——金晶。

2、作品介绍:《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初步感受文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指名朗读。

3、学生点评朗读。

4、教师指导,学生学读:(出示三个例子,作简要分析。

目的: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文章。

)(1)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情紧急,语速略快,深沉。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激战凯旋,基调悲壮,语速放慢。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时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归家喜悦,语速渐快。

虽然我们掌握了这几个句子的读法,但要想把全文读好,还必须深入的理解课文。

三、整体感知:1、要求以“木兰”的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2、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读到木兰是一个的人”句式来说。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 (女儿性情)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四、课文赏析:教师引导: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木兰诗》教学案例

《木兰诗》教学案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部分教学环节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不够,可以尝试引 入更多的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
学生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水平差异,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策略,提 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对未来教学的启示和建议
1 2 3
深入挖掘教材
在教授《木兰诗》等经典篇目时,应注重挖掘其 深层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进行深入 思考和探究。
其他人物形象
通过描写木兰的家人、战友和敌人等人物形象,衬托出木兰英勇、智慧、忠孝 的品质。
诗歌风格及艺术特色
诗歌风格
以乐府民歌为基础,采用铺陈、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简练明快,富有节 奏感和音乐美。
艺术特色
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战争场面和木兰英勇善战的形象 ;同时,通过描写木兰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和女性特有 的柔情。
知识掌握程度
通过测试和作业,学生们对《木兰诗》的背景、主题、艺术手法等 方面有了较深入的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们通过《木兰诗》的学习,感受到了木兰的英勇、智慧和家国情 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
针对部分学生对《木兰诗》的深层次理解不够的问题,可以在后 续教学中增加相关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的讲解。
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木兰诗》产生的时代 背景、作者及作品特点,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文本解读
通过朗读、讲解、分析等方式,引 导学生深入理解《木兰诗》中的人 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
艺术手法赏析
重点分析《木兰诗》中运用的比喻 、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欣赏其 独特的艺术魅力。

木兰诗教案二:结合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木兰诗教案二:结合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育是重任和神圣的使命,而如何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也是我的追求之一。

木兰诗作为国学经典之一,一直在我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教学中,我遇到的不同类型的学生因素不断,如何使学生真正领会木兰的悲壮,真正的去感悟其中的哲理和情感,这需要我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技术,让教学过程更为形象、生动,使学生愉悦地、自然地、深入理解这篇诗。

一、课堂设计这节课主要讲述的是《木兰诗》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以及诗歌体的分析、诗意内涵的理解和评价。

课堂通过讲述木兰故事,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资源,让学生亲临现场,领略到诗歌中表现的感情与景色等。

同时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够在熟练掌握《木兰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用适当的语言来表述对诗意内涵的理解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策略1、情境模拟法我会设计场景,模拟出一个差不多的战争场景,给学生提供一个还原《木兰诗》的机会,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情感和境遇。

例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中播放一些相关的影像资料,展示普通百姓在战乱中的生活景象,生动的展现未来的战斗场面,生动形象地展示军旗飘扬、戈戟交错的场景。

这样的设计可以切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木兰诗》的情感和背景,有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

2、多媒体教学法我会高度重视多媒体应用。

通过丰富的多媒体资源的媒介,如音像制品、流行歌曲、影视节目、动画等,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信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可以引入多个版本的《木兰诗》的视频或音频,让学生对诗歌的各个方面有更多的了解,并逐步深入,提取精华。

同时,还可以设置课堂游戏环节,与此同时,让学生根据多媒体教具来互动自由体验游戏。

如一段视频的结尾,我们不告诉学生具体情节的结局,可以设计一个“竞赛”环节,分为两组、三组等进行游戏竞赛,谁先猜出结局就可以获胜。

这样的活动能够深入学生的心灵,加强情感交流,使学生受到启发,更好地理解诗歌。

热门-《木兰诗》优秀教案

热门-《木兰诗》优秀教案

《木兰诗》优秀教案《木兰诗》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赏析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探究主题。

【教学设想】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

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

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

设想要点如下: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

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解题说明: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

教师讲述要点:1、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

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2、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

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木兰诗教学设计doc

木兰诗教学设计doc

《木兰诗》教学设计一、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见A式“解题”②③④⑤条)。

二、正音、解词。

见A式。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步骤是:(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

(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

在讨论过程当中,教师应善于因势利导,将学生点滴认识加以集中,必要时也可作补充。

下面是讨论后小结的要点(加点的字可板书),仅供参考。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

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当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

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 顶真(又称“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说明]以上关于修辞的说明,可能有争议,但不宜在课上争论,因为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记诵和了解民歌叙事的铺排手法,至于属何种修辞,可以放在课下讨论。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

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

④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

(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

) [说明]这个环节要着眼于诵读,知识不宜细讲,重点是讲铺排,因为它涉及全诗句数之半,熟悉了这些诗句,背诵的速度必能增快。

四、诵读练习。

木兰诗优秀教学教案

木兰诗优秀教学教案

木兰诗优秀教学教案木兰诗优秀教学教案篇一学情分析鉴于学生的鉴赏水平,对于诗歌的写作手法不宜深究;时代背景略知即可;重点是理解人物形象,读背诗歌。

教学方法:问题法为主。

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内容,理解叙事的详略,体会诗歌对我国古代女英雄的赞美。

2.初步了解乐府民歌的特点,以及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简介作品。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名篇。

它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乐府民歌,这首叙事诗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后代文人作了加工润色,但基本上保留了易诵易记的特色。

二、根据预习回答问题(出示小黑板)。

1.A木兰之歌B木兰出征C木兰从军由此你认为本诗重在表现人还是表现事?(板书:人——女人——少女——少女英雄)2.文中那些文字表现了木兰的少女特点?哪些文字表现了她是一位女英雄?哪些是正面写她的?哪些是侧面写她的?(板书:诗歌内容)3.你认为诗中哪些语言体现了本诗是北朝乐府民歌?4.指两名同学一个读加点字的音,一个写。

(见“阅读提示”。

)三.领读两遍课文,学生自渎一遍,然后明确:1.“唧唧”注释说是“虫叫声”,大家说可能是什么虫叫的?(蟋蟀)这种虫叫声表明了什么季节?(蟋蟀古人叫它“促织”,意思是天气开始冷了,它催促人们快点织布做寒衣,在这种情况下“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更加突出了事体的重大。

)下文哪一句诗与这里照应?(朔气传金柝)2.“问女”四句看似赘文,实则细腻地表现了木兰当时心事重重的样子。

“昨夜”如换成“昨日”,意思有什么变化?木兰是在什么情况下从军的`?“从此”二字表达了她的什么心情?3.“十二卷”与下文的“十年”、“十二转”、“十二年”都怎样理解?4.东南西北各句排比互文,怎样解释?5.“旦”、“暮”二字表明了什么?“不闻”、“但闻”句表现了木兰的什么心情?6.第四段六句以极其凝练和谐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木兰从离家出征到凯旋回朝的全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诗》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
山东省寿光市台头二中马宽荣
一、教案背景:
1、中学语文
2、两课时
3、课前准备:读通课文,感知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课题:
通过学习《木兰诗》,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木兰的形象,一是她的传奇性,二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从故事情节中体察木兰的思想感情。

三、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 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通过该课学习,能够完成以下目标:
1 .背诵诗歌,领会诗歌大意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木兰这-艺术形象的魅力。

3.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4.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
要注意体现。

四、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先请大家看一个经典的戏剧片段,看完后请大家告诉我,剧中的这位女子是谁?(http://wwAV, tudou. com/programs/view/d nBgKK6Ltw/)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女英雄数不胜数:古代有大破天门阵的穆桂英、躺在敌人锄刀上的刘胡兰;现在有感动中国的第一女警-一任长霞;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乐府古诗《木兰诗》去走近这位古代的巾帼英雄一-花木兰。

(%1)、检查预习,并补充材料。

指名让学生通读课文。

师生共同评价,纠正缺点。

1、解题:《木兰诗》是-一首很了不起的诗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

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2、介绍乐府诗:(/gb/cn zgwh/2004-
06/28/content 51 074.htm)
3、背景资料:《木兰诗》反映的历史背景当与北魏与柔然之间发生的长期战争有密切的关系。

柔然,亦称蠕蠕,四世纪中肘,在蒙古高原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建立政权。

经常骚扰北魏。

这次出击柔然,迫使柔然退到大漠以北。

在北魏十多年的经营
下,到这时•才结束了从304年开始的一百多年的黄河流域战乱,中国北部重新统--。

这次战争是进步的,符合人们愿望的。

木兰参加了这十多年的统一北方的战争,打败了敌人凯旋而归。

正因为这样,《木兰诗》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木兰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传颂和赞扬。

(%1)、诵读诗歌,整体感悟
1、听配乐朗诵
听读要求:a认真听读,不出声。

b注意牛字新词的正确读音。

c注意句中的停顿处理。

2、同桌大声互相朗读,并纠正对方错误。

3、检查朗读情况
弘给下列字注音
可汗鞍鞘朔气金柝辔头啾胡骑
b、划分朗读节奏
(1)唧唧/复/唧唧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万里/赴/戎机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2)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将军/百战/死壮士 /十年/归
(4)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教师小结:同样是五字句,(1)组为“二一二”节拍,(2)组为“二三”节拍,
(3)组为“二二一”节拍。

所以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守“句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

4、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5、全班齐读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表现的非常棒,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给大家分好的组,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把这篇文言翻译成白话文吧。

(%1)、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1、自主学习理清诗意
2、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一、(1—3)替父从军二(4)十年征战
三、(5、6)凯旋归来四(7)比喻赞美
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检查背诵情况
按下面要求写出原文
(1)木兰从军原因的句子:
(2)描述木兰为从军做准备的句子:
(3)描写木兰在边塞夜景的句子:
(4)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的句子:
(5)描写木兰矫健英姿的句子:
(6)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
过渡语:看来同学们课文背诵的都不错,那么下面我们对课文进行深一步的探讨。

(%1)、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这首诗的情节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
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家、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

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

这样处理详略,不只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2、结合全诗内容分析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本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

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她勤劳善良乂坚毅勇敢,淳厚质朴乂机敏活泼,热爱亲人乂报效祖国,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1)、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是一首风格刚健质朴的地方民歌,诗歌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繁简相宜的笔法美、强劲刚健的爱国情调美等吸引了历代读
者,让人临之怦然心动,读之欣然于色,思之慷慨击鼓。

让我们在欣赏中
体味木兰柔婉的女儿情、豪迈的英雄气,学习她的爱国精神,在新世纪的道路上
展示自己的一片风采,装扮祖国,哪怕是一丝绿,哪怕是一点红。

板书设计
木兰诗
替父从军十年征战凯旋归来比喻赞美
巾帼英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爱国爱家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诵。

二、当堂小检测:
【积累运用】
1 .给加点字注音:
机杼()朔气()辔头()可汗()胡骑( )
金柝()阿姊()燕山()戎机()军帖( )
2、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金柝:
云鬓:
郭: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双兔傍地走: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找出句中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

3、根据原文填空。

(1)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2)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3)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
(4)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5)表现战争残酷的句子是:
4、对诗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形容北方苦寒,极言战地生活的艰辛,以环境衬托主人公勇敢坚强的性格。

B.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北方的寒冷气候,衬托战地生活的艰辛。

C.每天夜里站岗放哨,听着打更的声音,受着严寒的袭击,突出北方战场的苦寒。

D.形容北方天气的严寒,战斗生活的艰苦,突出主人公的勇敢坚强。

5、议一议(分析木兰形象)o
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乂是普通的女性。

(1).诗中那些细节描写了木兰的女英雄形象?
(2).那些细节又描写了她的女性心理?
6、下列诗句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A:万里赴成机,关山度若飞。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7、出自这首诗歌第三段的成语是(),其意思是
()O
8、拓展延伸。

(1).历史上不独有花木兰这一个巾帼英雄,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让我们仰慕。

你还能再举出一些中外历史上巾帼英雄的例子吗?
(2).古代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很多,你能写出儿句描写战争的诗歌吗?
六、教学反思:
我的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按照“朗读诗歌——了解情节——疏通文意——揣摩语言——体会主题——背诵积累”的步骤来欣赏这首乐府民歌,课前的也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实际课堂组织教学当中,效果却不够理想。

课后认真思考一下,最大的原因还是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问题,也许是作为一名新教师的关系, 在这堂课的组织教学上我仍然使用了传统的申讲法进行教学,过分注重了教师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作用,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通过这堂公开课,我的这个缺点亳无保留的暴露了出来,今后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木兰诗》这篇课文我在教学设计中计划用二个课时来完成,我将教学的重点放
在了对课文字词语句翻译以及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上。

第二课时的教学,这就要求我在第一课时完成对全文的正音、字词翻译、音节停顿,进而将课文熟读成诵的教学任务,以便第二课时展开对花木兰人物形象、文章主题思想的解析。

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在第一课时并未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这就影响到了我第二课时的教学效果。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没有真正读懂课文,二是也影响到完成自己备课时确定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而我也没有根据第一课时的授课情况对第二课时内容及时做出恰当的调整,这一点暴露了我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经验上的不足之处,也可以说是我在教学准备上存在不足。

专业好文档精心整理欢迎下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