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5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5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2f0e99d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7b.png)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5.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健康问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人体内部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体内的废物。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人体内会产生哪些废物吗?这些废物是如何被排出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图片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运用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3.利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健康问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生命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多媒体展示人体排泄废物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排泄过程。
2.设计模拟实验,如制作二氧化碳的吹气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增强实感。
3.创设生活情境,如设置情景剧,让学生扮演医生、患者等角色,讨论排泄废物对健康的影响。
4.运用图片、数据等资料,展示排泄废物过多的危害,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问题导向
1.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排泄废物的重要性。
2.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排泄废物概念、种类和特点的理解。
3.引导学生思考排泄废物过多的危害,以及如何保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
4.提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饮食习惯、运动等,让学生探讨如何减少排泄废物。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排泄废物的理解和观点。
4.反思与评价提高自我认知:通过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例如,让学生评价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发现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改进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等奖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a60bb647c77da26924c5b0c0.png)
七下生物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教学重点:1.学生能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2.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从数据到结果,推测尿液的形成过程,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学生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理解(这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动态的尿的形成过程的课件。
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或查询书籍、网站,搜集有关人体泌尿系统方面的资料。
教学方法开展启发式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1.尿液和原尿相比较,尿液中不含()A 、葡萄糖B 、尿素C 、无机盐D 、葡萄糖和无机盐2.当尿液中发现蛋白质和血细胞时,肾脏发生病变的部位是() A 、肾小囊B 、集合管 C 、肾小球D 、肾小管3.血液流经肾脏后,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A.养料增加B.尿素减少C.氧气增加D.尿素增加4.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可是尿液的排出是间歇的,这是因为() A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B 、肾小管有重吸收作用 C 、集合管有吸收尿液的作用 D 、膀胱有贮存尿液的作用5.某人的尿量比正常情况下增加数倍,推测其发生病变的部位是() A.肾小球B.肾小囊C.肾小管D.肾小囊壁6.下列物质不能被肾小球滤过的是( ) A 红细胞B 葡萄糖C 尿素D 水7.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
(1)膀胱是形成尿的主要器官。
( )(2)进入肾小球的血管为小动脉,出肾小球的血管为小静脉。
( ) (3)肾小球和肾小囊具有过滤作用,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
() 2.某人在环境和进食相同的条件·下,测定完全休息和运动情况下, 通过不同途径所散失的水分(毫升),结果如下表。
(1)这两天的失水量有什么不同这告诉我们运动时应该怎样做 (2)运动时汗液显著增多有什么意义尿液为什么减少了呢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一排泄的概念和途径 二、尿的形成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三、尿的排出。
(最新)生物七年级下册《第5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生物七年级下册《第5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96721d4b35eefdc8d33385.png)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无机盐等,这些废物必须及时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
水对人体非常重要,而排尿时却会排出很多的水。
那么,人体为什么还要排尿呢?你做过尿常规化验吗?这项检查能反映人体什么系统的健康状况呢?今天,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排尿有关的知识。
二、讲授新课1.排泄:教师讲述: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许多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
这些废物必须及时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个概念。
排泄: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教师讲述:人体废物的排出,除了由泌尿系统排出外,还有哪些途径可以排出废物?排泄途径:(1)通过皮肤中的汗腺分泌汗液,排出一部分水、少量的无机盐和尿素等物质。
出示汗腺模型,组织学生观看,进一步了解汗腺的结构特点。
汗腺分布于人的全身皮肤,在腋窝、掌心、足底等处分布较多。
汗腺分为分泌部和导管,分泌部位于真皮或皮下组织内,产生的汗液经导管排到皮肤的表面。
【小资料】汗液的蒸发能带走身体中一部分热量,因此汗腺还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2)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
归纳总结:代谢废物排出的途径:(1)二氧化碳和水以气体形式由呼吸系统排出;(2)少量的水、无机盐和尿素以汗液形式由皮肤通过汗腺排出;(3)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以尿液形式由泌尿系统排出。
【知识拓展】粪便的排出也是排泄吗?排遗是生物体将食物经口进入胃、小肠等消化器官消化吸收后,排出不能消化的剩余废物的过程,如排便等。
与排泄不同的是,排遗是消化系统作用的一部分,不属于排泄系统。
2.泌尿系统的组成:教师讲述:人体产生的废物中,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的。
泌尿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呢?【观察与思考】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组织同学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型。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1)由图示可以看出,泌尿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2)注意观察标注的肾动脉和肾静脉以及肾的颜色,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推测一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3)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什么关系?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初中初一生物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初一生物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40584bb3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82.png)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人体生理知识,如:“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人体的哪些系统?它们各自有什么功能?”从而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排泄现象,如运动员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人们喝水后频繁上厕所等,引发学生对排泄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4.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4.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使他们具备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2. 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如查阅资料、开展小调查等,深入了解废物排出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3. 布置反思性作业,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
五、案例亮点
1. 生活化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兴趣
本教学案例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学习生物学知识。通过运用生活实例、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各个器官的作用以及废物形成过程。
2. 强调废物排出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3602fad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6b.png)
-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神秘的系统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人体排泄系统。”
(二)讲授新知
1.介绍排泄系统的组成,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器官。
- “肾脏是排泄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有什么作用呢?”
- “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分别有什么功能?它们如何协同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了解肾脏、尿道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同时,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认识到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学生将能更好地理解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对生命活动的意义,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后续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本案例利用多媒体、教具等手段,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中,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学习效果。
5.反思与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互评,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促进全面发展。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思考、合作、表达等多方面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2.讲解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等。
- “尿液中为什么会有废物?这些废物是如何被过滤出来的?”
-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有什么意义?它如何保证人体所需的物质不被排出?”
3.阐述排泄的意义,强调废物排出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 “废物排出对人体有哪些好处?如果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会有什么后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探讨。
4.5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优秀教学案例七年级生物下册(人教版)
![4.5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优秀教学案例七年级生物下册(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ad5f435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ca.png)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排泄系统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2.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如便秘、尿路感染等,引导学生关注废物排出与健康的关系。
3.创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4.运用比喻、举例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案例七年级生物下册(人教版)
一、案例背景
在七年级生物下册(人教版)的教学中,本章节“4.5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是学生理解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但对于废物的排出机制仍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设计一份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案例至关重要。教学案例应围绕排泄系统的组成、排泄的意义、废物排出的途径以及相关健康知识等方面展开,旨在通过生动的活动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和生物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排泄系统的组成,包括肾脏、尿道、膀胱等主要器官的功能及其在废物排出过程中的作用。
2.掌握排泄的意义,认识到排泄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
3.了解废物排出的途径,能够解释尿液的形成、储存和排出的过程。
4.掌握相关健康知识,如适量饮水、保持尿路通畅等,以促进废物排出,维护身体健康。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排泄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废物排出的过程。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提高其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问题讨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小组合作
2.问题导向激发思考:本案例中的一系列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探究排泄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废物排出的过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其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新)生物七年级下册《第5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生物七年级下册《第5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c73987f121dd36a22d8219.png)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它在本主题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人体营养、消化、血液循环等有关知识,同时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加上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但是还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本节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生能理解泌尿系统的有关知识,但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因为这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组成结构的功能。
(2)、概述肾脏的结构,以及肾脏与尿液形成相关的结构特点。
(3)、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过程与方法(1)、结合泌尿系统的组成的相关示意图,认真分析尿的形成过程,并能区分血液、原尿和尿液成分的异同;(2)、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养成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2)、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1)、肾单位的结构。
(2)、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3)教学难点尿的形成过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人体泌尿系统的模型和挂图,制作动态的尿的形成过程的课件。
学生:查阅有关肾脏方面的资料,尝试提出相关的问题课时设计:1课时教学过程资料分析:分析下表数据,讨论回答下列问题主要成分血浆中(克/100毫升)肾小囊中(克/100毫升)尿液中(克/100毫升)水909896无机盐0.720.72 1.10尿素0.030.03 1.80蛋白质8.000.030.00葡萄糖0.10.10.00 问题: 1、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成分有哪些不同? 2、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的变化,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什么作用? 3、尿液和血浆的成分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了哪些物质? (二)尿的形成过程:图片和动画展《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泌尿系统的组成1、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部编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0e228765ce0508763213a2.png)
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一.概述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 描述其他的排泄途径。
4. 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二)教学难点:尿的形成过程。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1.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感性认识优于理性认识。
但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
平时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获得的信息量大,对于尿毒症等有一定的了解。
2.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细胞获得生活所需营养物质、氧气的途径,掌握了血液循环的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尿液的形成”做好了铺垫。
五.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课件、实现录制的模拟实验小视频。
学生课前准备好大科作业纸。
1
七.教学过程
2
3
4
5
6
7
8
9。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全国一等奖)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全国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97384652d1f34693dbef3eca.png)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启秀中学何孟娜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2、说出肾的结构和特点。
3、描述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肾的结构和特点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通过有关肾的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信息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肾的结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肾的功能与保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更加珍爱生命。
重点难点: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思考:(1)人体为什么要排泄废物不排废物会怎么样 (2)肾脏有什么功能引入课题。
激发学习欲望,营造良好的氛围。
生命在于运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会产生哪些废物 这些废物排出体外的途径有哪些学生合作,阅读课本讨论,并从中找出答案,尝试归纳。
教师展示,提示泌尿系统的工作量最大,排出废物最多,是本节学习的重点。
教师补充: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观察活动,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
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认识组成,同桌合作,完成讨论题。
全班交流。
教师出示图片及正确答案。
排遗:食物残渣的排出(不是组织细胞产生的)排泄:尿素、二氧化碳、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泌尿系统的组成阅读图片,整体感知人体的肾脏,并与俗名相对应。
学生描述肾脏的形状、颜色。
认识肾单位的结构学生阅读课本肾单位部分,识图作答肾单位的结构: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2部分,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
肾小球是个血管球。
肾小囊是由肾小管的盲端膨大部分凹陷而成,。
肾小管弯曲细长,外面包绕着由出球小动脉分支所形成的毛细血管网。
尿液的形成:血液的成分:血细胞和血浆原尿的成分:葡萄糖、水、无机盐和尿素 尿液的成分:水、无机盐和尿素 形成尿液的过程:师生共同总结:血液是人体内的河流,而肾脏是人体内的污水处理器 资料分析,比较血浆、原尿、尿液的区别。
(最新)生物七年级下册《第5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生物七年级下册《第5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baf4ce9e31433238689301.png)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的内容。
这一内容是在学习了人体的消化、呼吸、体内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其中“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在本章中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知识难点。
解决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知识的衔接,构建“生物圈中的人”这一知识体系,同时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体健康、关爱生命。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人体消化、呼吸以及血液循环等有关知识,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并且本节内容涉及很多与自身相关的知识与实例,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但由于尚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对尿液的形成过程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并充分利用动画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一动态连续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描述其他排泄系统。
(二)能力目标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肾脏的结构与它承担的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2.尿的形成和排出。
(二)教学难点尿的形成过程五、教学手段与方法采用“预习、小组探究、讨论交流”的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运用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和阅读指导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率。
六、教学设计思路本片段的设计思路为:以讨论交流的形式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在学生巩固“人体的呼吸”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出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难点的突破,主要采取识图、阅读、讨论、提问回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合作与表达交流能力;其次,以形象的动画设计配合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缩短抽象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尿液的形成过程”这一抽象过程具体化、形象化,并通过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理解排尿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健康。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优质课比赛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2da40ca43b3567ec112d8ae2.png)
教案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4,学生课前准备:
2,学科:生物 3,课时:1
①预习本有关知识
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和各个器官的功能
2、概述肾脏的结构以及肾脏与尿液形成相关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1、肾脏的结构 2、尿液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 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四、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根据以掌握的知识自己试图找到答案,即人体代谢废物主要以尿液的形式通 过泌尿系统排出。 【教师活动】尿液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二)探究过程 I【教师活动】想要了解尿的形成和排出,应该先了解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板书】泌尿系统的组成 【教师活动】通过出示泌尿系统图示。学生辨认各器官的名称及位置,通过预习说明各部
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本节课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进行归纳总结,其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最后的当堂达标用的非常好,学生能够达到当堂清,人人清,达到了理
想的效果。
六、 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通辽市科尔沁区 学校:大林高中 姓名: 张晓辉 职称: 中教一级
教育箴言:作为当代的教师,要有“三心”,即童心、爱心、责任心。
分的生理功能 【学生活动】四个人一小组,观察肾脏,注意观察的内容 1 外部形态(颜色、形状)找到与肾脏相连的三根管道 各小组同时讨论: 1 输尿管和哪些结构相连 2 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 3 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合作共同归纳出肾脏的结构。 II【板书】 尿的形成 【学生活动】通过观察,小组讨论总结构成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说出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区一等奖)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区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05f9adce10661ed9ac51f3d5.png)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朔州市四中贺新
一、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肾单位的结构。
2.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3.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4.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肾单位的结构,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二)教学难点
尿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活动从学生每日的饮食和排泄切入,使学生由亲身感受认识到身体排出废物和多余水的必要性,明晰排泄的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通过图片直观感性地认识肾脏的结构,使学生逐渐构建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及肾单位的结构。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资料分析”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推测尿的形成过程。
利用动画演示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尿液形成和排出过程的印象,突破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泌尿系统的重要性,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四、教学准备
肾脏的内部结构图,肾单位的图片及鸟的形成和排出的动画。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一、排泄的概念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尿液的形成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暂时储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三、尿的形成和排出 1、尿的形成
血液 原尿 尿液
肾小球、肾小
囊内壁过滤
肾小管重吸收
2、尿的排出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四、其他排泄途径。
(最新)生物七年级下册《第5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生物七年级下册《第5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7a0419dd36a32d737581fb.png)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材分析《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的内容。
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了解其他排泄途径。
能力目标:(1)通过演示图片、视频,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推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习惯。
(2)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1)肾脏的结构(2)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教学难点:尿的形成过程学情分析通过上学期的生物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性特点,逐步培养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且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如观察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但是还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不易理解。
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动画、图片等将抽象难理解的知识点呈现出来,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学法:观察法、资料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合作探究课前准备1.教师课前制作好课件,以丰富的图片、动画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
2.将全班学生按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每4人分成一组,形成12个学习小组,以小组的方式合作学习,并选择一名小组长负责落实本次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小结与练习(1)三种液体中的两种是按生理活动顺序由另一种产生而来的。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公开课课件)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公开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d956e29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2d.png)
尿道
二、尿的形成 主要器官是 肾脏 __ _
(1)肾单位的结构
每个肾由100多万个肾单位 组成,是肾的结构
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肾单位由肾小球和
_
_ _ _、 _ _ _
肾小。囊
2 排遗: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 肾小管
(2)尿的形成过程(阅读课本完成填空)
①当血液流经 肾小球 和肾小囊内壁时,除血细胞
______ 蛋白质和大分子
足底等处分布较多.
分泌
排汗的意义:
部
1、排出代谢废物;
2、调节体温。
真皮 皮下组织
汗腺结构示意图
知识小结
泌尿系统
肾脏
肾单 位
输尿管
膀 胱
尿 道
肾小 球
肾小 囊
肾小 管
过滤作 重吸收作用
用 形成尿液
输送
暂存 排出 尿的排出
D、葡萄糖和无机盐
当尿液中发现蛋白质和血细胞时,肾脏发生病
变的部位是(C )。
A、肾小囊
B、集合管
C、肾小球
D、肾小管
小试牛刀:
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可是尿液的排出是间歇的,
这是因为( D )。
A、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B、肾小管有重吸收作用 C、集合管有吸收尿液的作用 D、膀胱有贮存尿液的作用
小试牛刀:
肾小囊中 (克/100ml)
尿液中 (克/100ml)
水
90
98
96
蛋白质
8
0.03
0
葡萄糖
0.1
0.1
0
无机盐
0.72
0.72
1.1
讨论:
尿素
0.03
0.03
1.8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省一等奖)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省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56cbb116f8c75fbfc67db2d5.png)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尿的形成和排出》是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的内容,本章不分节。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知道营养物质经消化吸收后通过循环系统进入到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的线粒体中与通过呼吸运动获得的氧气相结合,从而释放能量为人体利用。
人体的这一过程与工厂生产相类似,在消耗原料营养物质和氧气的同时,也会产生废物,这些废物在人体的积累必将导致人体机能受损,故在消化、呼吸、循环系统之后安排了人体废物排出相关知识,起到一个延伸和完善的作用。
第六章内容为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为第六章内容做铺垫,使教学具有整体性。
2、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获取知识能力和根据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肾脏的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3、教学重难点重点: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难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学情分析】面对对象:七年级学生学生特点: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探究,已初步具备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更多资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讨论法:注重师生与生生间的交流,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设问:“人体生命活动会产生哪些废物” ,引出排泄的定义。
通过排泄的物质,描述排泄的三种途径:呼吸系统(已学过),皮肤汗腺(简单介绍),泌尿系统(重点,进一步学习)2、视频图片结合掌握知识课前搜集了一些比较精彩的视频资料作为课堂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与教材中的图片结合,介绍:泌尿系统的组成,血液怎样进出肾脏,尿的形成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3、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肾单位的组成→肾单位的结构图→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由浅入深,层层设疑,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衡水杯”一等奖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衡水杯”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88f0b1f902020740bf1e9bce.png)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肾单位的结构。
2.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能力目标:1.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作出推想的过程中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尿的形成和排出。
2.教学难点尿的形成过程三.[难点分析](一).难点:尿液是如何形成的。
可分解为两个难点难点之一:肾单位——尿液形成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难点之二: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二)、难点的突破策略1.制作肾单位结构幻灯片,巩固学生对肾单位的认识。
2.通过学生活动材料,通过资料分析,得出尿液的形成经历了过滤和重吸收等两个生理过程。
3.自制flash课件演示“尿液的形成”将过滤和重吸收两过程形象化,便于学生接受。
四.[学情分析]有些学生单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己感兴趣的久多听,积极参与,不感兴趣的久少听不听。
学习思维不好,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听课。
个别学生对副科不够重视。
一些学生学习不踏实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生物术语多,学生记忆难。
在教学中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
少一言堂,以学生为中心,多引导学生,通过挂图,模型,flash课件演示,视频调度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活动从学生每日的饮食和排泄切入,使学生由亲身感受认识到身体排出废物和多余水的必要性,明晰排泄的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使学生从宏观到微观逐步建构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及肾单位的结构等概念。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资料分析”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推测尿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更具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理的能力。
利用自制flash课件演示尿液的形成的动态过程,加深学生对尿液形成过程的理解,突破难点,并渗透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过程与方法:
1、运用生物学的思维方法,分析解释现象、过程和原理的能力。
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生理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深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肾单位的结构;
2、尿的形成部位、过程和原理。
难点:
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三、课前准备:
1
教师:相关图片、模型、视频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搜集相关信息。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在教学中淡化了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
根据对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帮助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
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以问题贯穿其中,用逐渐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学法引领: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产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愿望,让学生感受到本堂课的内容是与自己有关的。
学法上倡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理解知识,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2
环节一:导入
我们每天都要“上厕所”,而且不止一次,不去不行吗?为什么?
生:排尿、排便
大家说得对,我们要把不需要的废物排出体外。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体内的废物是如何排出的。
板书:4-5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环节二、新课
一、废物的排出途径
生命在于运动,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很多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根据废物的产生的场所不同,我们把排出细胞代谢产生的过程废物叫做排泄,而排出粪便的过程叫做排遗。
请大家在书上划出排泄的含义,注意区分排泄和排遗。
板书:一、排出途径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
由细胞产生的废物必须及时排出体外,而排出这些废物的主要是通过泌尿系统。
(幻灯片展示泌尿系统的图片)快速观察教材73页图4-43,认识人体的泌尿系统各部分的名称,并简要描述各个器官的功能。
你认为哪个器官最重要?
3
生:形成尿液的肾脏。
肾脏是泌尿系统最重要的器官,我们就来进一步的认识他,(幻灯片展示肾脏的实物图片)首先我们要明确他的位置、形状、颜色。
谁来说说?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肾脏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腹后壁。
上部高至第十一胸椎之下,下部与第三腰椎平,左右各一。
形如蚕豆,颜色鲜红。
我把肾脏放大,仔细观察,在图中你还看到了什么?
请注意与肾脏相连的三根管道,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推测一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
肾静脉(静脉血)由肾动脉(动脉血)→肾脏
输尿管(尿液)→膀胱→尿道
由此你知道血液与尿液之间的关系了吗?(尿液来源于血液)我们知道生物体的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肾脏有哪些特殊的结构决定他能够形成尿液?这部分内容同学们在课前做了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反馈)
4
5
[自主学习]肾单位的组成
1、每个肾脏包括 个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叫做 。
2、肾单位由 、 和 组
成。
3、肾单位的内部结构
(1)______ (2)_______
(3) (4)
(5) (6)_______
4、肾单位各部分的关系
肾小球是 , 套在肾小球外 面,下
接 ,肾小管弯曲细长,周围缠绕 。
5、请试着描述血液流经肾单位的路径及尿流经的管道。
血路:入球小动脉→肾小球毛细血管→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外的毛细
血管→肾静脉
尿路:肾小囊→肾小管
二、尿的形成和排出
明确了肾单位的结构,在尿液的形成过程中,肾单位的各个部分都起了什么作用?先来看一个flash,之后请大家合作完成任务单上的探究1,找到答案。
[合作探究1]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1、根据健康人肾动脉中的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中的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1)比较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的成分,你发现了什么变化?请你试着推测变化的原因?
(2)比较肾小囊中和尿液中液体液体的成分,你发现了什么变化?请你推测变化的原因?
小结:
6
1、与血液相比,原尿中没有、;与原尿相比尿液中没有。
2、尿液的成分是、和。
3、尿液的形成需经过步,分别是和。
(学生探究教师及时巡视、指导)
教师利用幻灯片总结尿液形成的过程:血液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过滤作用形成原尿,经过肾小管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后形成终尿。
接下来我们一起动手做一做,体会尿液的形成过程。
请大家按照探究2的要求,小组合作完成模拟实验。
[合作探究2]模拟尿液的形成过程
利用课桌上提供的相关材料,制作肾单位模型,模拟血液经过肾单位形成尿液的过程。
一边模拟一边试着说出尿液的形成过程。
提示:漏斗模拟——肾小囊红豆模拟——血细胞食盐模拟——无机盐
7
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你的肾脏现在就在形成尿液,但是排出确实间歇的,这是谁在起作用?(膀胱)在膀胱中储存,经尿道排出体外。
三、应用
1、有了这些知识,我们就能看懂尿检报告单了,现在就请你来当医生,作出诊断。
2、尿毒症患者的肾脏失去了排出血液内废物的功能,必须定期去医院做血液透析,也就是用机器代替肾脏的功能。
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好自己的各个器官,才能让他们为我们更好的服务。
板书设计: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一)肾单位的组成
(二)尿的形成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8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三)血液、原尿和尿液的区别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