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官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 绪论一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征 一般性的认识 特殊性的含义 独特的性能
一、一般性的认识
1.历史悠久 2.地位重要 3.尽致发挥 4.广泛影响
二、特殊的含义
1经济上的含义 2政治上的含义 3社会上的含义
三独特的性能
官治主义 德治主义 神治主义
绪论二
图腾社会的群众领袖 氏族社会的僧侣战士 古代封建社会的贵族公卿 农业商品社会的贵戚官僚 中古封建社会的士族门阀 商业资本社会的官僚胥吏
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 门下省。 六部:即吏部、户部、礼 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地方官制 1、春秋战国时期,地方行政分为郡、县 两极,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 2、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一般分为 州、郡县三级。 3、隋唐时期,地方行政基本上分为州县 两极。
4、宋代,地方行政时期分为路、府(州、 军、监)县三级。
参考文献
1.高潮、彭勃:《行政监察概论》,中国政法大 学出版社1989年。 2.邵伯岐、刘海彬、王永平:《中国监察史》, 中国审计出版社1991年。 3.(唐)李林甫等:《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 年。 4. 杜兴洋:《行政监察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本课程考核方式
1.平时分占30%(包括课堂随时回答问 题,作业,期中论文等); 2.期末笔试占70%; 3.3次未到者,重修。
4、明清时期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即乡试、会试和 殿试。 5、乡试通常每隔三年于秋季八月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 者称为“举人”。 6、会试于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考中的称为 “贡士”。
7、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主考,考中者统称为进士。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 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 出身。若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称 为“连中三元”。
唐宋文书
凡上之所以逮下,其制有六,曰:制、敕、 册、令、教、符。凡下所以达上,其制亦 有六:表、状、笺、启、牒、辞 。诸司自 相质问,其义有三,曰:关、刺、移。
——《唐六典》卷1《三公尚书都省》
中华书局1992版书影
二、州县行政监察的内容
在朝廷的授权之下,州拥有对县较为广泛 的行政监察管理权力。州级长官以批书印 纸、历子的形式,参与县级官员的考课监 察;对县级官员的不法行为,采取对移的 方式加以惩戒。
3、公元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 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 帝”,于是便将“皇”和“帝”连接在 一起称为“皇帝”
(二)皇帝的称号 1、谥号是指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 贵族按其生平事迹和品德给予的评定褒 贬的称号。谥号始于西周,属于褒扬的 有文、武、景、惠、烈、昭、穆、英、 成等,属于贬斥的有炀、厉、灵、幽等。
朱熹(1130-1200)
3. 批书印纸、历子
县级令、佐等在任期间的课绩,记录在印纸、历子上,定出考等,由 吏部加以磨勘,作为官员最终升降、任用的依据。 《庆元条法事类》卷6《批书· 考课式》中有较详细的记载: 劳绩推赏; 请假、三假月日; 差出月日; 转官、循资受讫月日; 曾应举若试刑法月日; 经取勘或追摄及住公事,并责罚、案后收坐及去官自首释放之 类。 此为宋代知州批书县级职官的批书印纸,格式与内容有统一的规定, 项目包括劳绩推赏、请假或例假、官资、是否试刑法、对刑狱等公事 的处理之类。
古代官吏选拔制度
(一)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要求
1、夏商周时期当时的主要官职一般都是世袭的。
2、战国时期除国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是自荐游说。 3、汉代的官吏主要从高官子弟和士人中选拔。 4、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的主要方法是“九品中正 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二)科举制度 1、所谓科举制度就是由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同意 考试,通过用公开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吏制度,又称 “开科取士”。 2、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常设的科目有明经和进士两科, 考试的种类有常举、制举两种。 3、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规定以八股文取士,专取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命题 考试。
2. 人事上的对移
对移,是因不称职或避嫌,而令两处官员对 调。在中央的授权之下,州级拥有对于县级 官员的对移之权。
知州对于所属的县级 官员,也有一定的人 事对移权。对移的前 提是这些知县、丞等 官员,在考课以后, “赃谬毕露” (《名 公书判清明集》卷2《 对移县丞》、《谬令 》)。
中华书局1987年版书影
2. 上行官文书:表、状
县级的各种事务也都要上报统辖它的州, 进而上达中央,常用的文书形式是“表”、 “状”(《庆元条法事类》卷16《文书 》),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行政文书。
《晦庵先生 朱文公文集 》100卷 奏劄、状、 书、公移等 形式
《曾文正公全集· 奏议》30卷 疏、折、片等形式
曾国藩(1811-1872)
《咸平集· 考词》
具衔毋克温在蜀乃公卿之后,圣朝受擢用 之恩。渡江而南,莅宣首邑,性宽裕,政 简易,在任满四载,今书第四考。夏征之 赋及九分以上,灾伤水潦,户逃二千四百, 按格令之常式,评考课之旧条,直笔无私, 书为中上。
——田 锡:《咸平集》卷30《宣城令毋克温》,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第1085册第562页。该书卷30有大量“考词”。
1. 职事上的考课
州县之间的考课监察,着重于实绩:一是强调“善”, 即官员德行的修养;二是对具体政绩,即“最”的内容 的考察。 德义有闻、清谨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为“四 善”; 生齿之最:民籍增益,进丁入老,批注收落,不失其实; 治事之最:狱讼无冤,催科不扰;劝课之最:农桑垦殖, 水利兴修;养葬之最:屏除奸盗,人获安居,赈恤困穷, 不致流移,虽有流移而能招诱复业,城野遗骸,无不掩 葬。是为“四最”。(《宋史》卷163《考功郎中》) 宋代随着财政等社会问题的加剧,不断修补着“最”的 内容。南宋时期,更加重视对县级户口、二税方面的考 课。宋代州级批书县官的印纸、历子中,与具体的县政 内容相关者,是境内户口、财赋的变化情况,即“劳绩” 的内容。
Biblioteka Baidu
入仕考核——身、言、书、判
身言书判,唐宋选官时考核的内容。士子 通过礼部试,登进士第后,不直接授官, 须再通过吏部选官一关。其内容,先试书 判,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为合格;试 而后铨,察其身言,身必体貌丰伟,言须 言辞辩正。四者合格,再经注(询问所能, 拟定何官)、唱,方由吏部上于尚书仆射, 由仆射转门下省审核。(《新唐书· 职官三 》、《宋史· 选举四》 )
小结
对移法是对具体政绩考课、批书制度的补充, 体现了州级监察职能在人事上拥有一定程度 的处置权,这对维护地方吏治不无裨益。考 课与对移是宋代地方监察行政的具体体现, 这两种职责在批书印纸、历子上都有反映。 宋王朝正是凭籍这些职能,将州级和县级的 政治联系起来,也实现了中央对地方行政控 制与监察的目的。
皇族成员的称谓
太上皇:皇帝对其父亲或退位皇帝的尊 称。 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
皇太后:皇帝的母亲。 皇后:皇帝的正妻。
嫔妃:皇帝诸妾的通称。
皇太子:皇帝诸子中皇位的法 定继承人,又称“太子”。 皇太孙:由皇帝册立的有皇位 继承权的嗣孙。
公主:汉代开始专指皇帝之女,皇帝的 姊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母称大长公主。 清代自皇太极时起皇帝的女儿称为“公 主”,并规定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 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 “和硕公主”,其他皇族之女均称“格 格”。 驸马:皇帝的女婿,清代称“额驸”。
监察释义
监察是行政制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主 要通过监察机构监督各级国家机关和机 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检举违法失职行为, 对保持官员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等方面 发挥着重要作用。 行政监察,即“监察行政” 。
引言
州、县作为宋代两个相对独立而又存在着上 下级关系的地方行政级别,它们之间的监察 职能,则是宋代地方监察行政中应有的一环。 本讲从州级政府监察职责的角度,对州县之 间的监察行政进行考察,借以探讨宋代州、 县二级在地方行政中的地位和关系。
中国传统文官制度
第一讲 概论与专题一
一 皇帝制度与皇族成员的称谓
皇帝的称谓 (一)“皇帝”称谓的由来 1、“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五 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后”、“王”称谓始于原始社会, 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制者都称为 “王”。“天子”之称始于西周,故周 代的最高统制者又称为“天子”。
一、州县二级行政监察的 形式:官文书与批书印纸、 历子
1. 下行官文书:符、帖
州县两级之间的官文书,在形式上由下而上的是表、状, 由上而下的是符、帖。 符的格式,据《庆元条法事类》卷16《文书》记载: 某州。 某事云云。 某处主者云云。符到奉行。 年月日下。 吏人姓名。 具官 书字。 州下所统之县常用“符”,由本司判官一员书字画押;若 不用符,则有低符一等的“帖”,其格式与符相同。这是 下行行政文书。
二 古代官制与官吏选拔制度概说
古代官制 (一)古代管制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中国古代管制的发展,从夏代到清末大 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1、巫史制时期,包括夏、商两代
2、公卿制时期,包括西周和春秋两个时 期 3、丞相制时期,包括战国,秦和西汉前
期 4、尚书制时期,从汉武帝到明初 5、内阁制时期,包括明清两代 (二)中央官制 巫史是我国夏商时期国家机构中最有权 威的官员。 秦汉时期建立了以三公九卿为主体的中 央官制,魏晋以来形成的以三省六部为 主体的中央官制,至隋唐逐渐完备并定 型化,成为后代中央官制蓝本。
一、图腾社会的群众领袖:夏朝及以 前草昧时代
社会生活情形 图腾社会的领袖
二、氏族社会的僧侣战士:殷商王朝 神权政治时代
社会经济状况 人民统治阶级
三、古代封建社会的贵族公卿:周朝 诸侯贵族统治时代
社会经济状况 贵族统治的实质 封建制的动荡
四、农业商品经济的贵戚官僚:秦及 两汉超然王权时代
秦始皇
唐太宗
2、庙号是指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祀
以题庙室的名号。 3、尊号是皇帝生前接受的尊崇褒美的 称号,始于唐武后、中宗之世。
4、全称是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 5、年号是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臵的 称号。年号始于汉武帝即位之年的“建 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新君即位, 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元”。
社会经济状况 官僚制度的实质
五、中古封建社会的士族门阀:魏晋 南北朝的均势王权时代
社会经济状况 统治阶级的实质
六、商业资本社会的官僚胥吏:唐宋 元明清的绝对王权时代
商业资本的发展 官僚制度的造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