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合集下载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维普资讯
第 2 3卷 第 3期
V o1 23 N O.3 200 . 2
青 岛建筑 工 程学 院 学报
J u n lo ig o I s iu e o r a fQ n da n tt t
ofA r hie t r n g n e i g c t c u e a d En i e r n
2 隋 唐 南 汉 城 市 空 间 形 态
隋唐 南 汉 —— 广 州 城 的 开 元 盛世 .
隋初 经 济 一 度 发 展 , 因而 大 兴 土 木 , 开运 河 、 造 宫 殿 , 建 沟 通 南 北 交 通 , 为 历 史 上 不 可 磨 灭 的 功绩 l . 成 3 ] 唐 朝 是 我 国封 建 社 会 发 展 的一 个 高 潮 , 现 了贞 观 、 元 出 开 盛 世 , 会安 定 , 济 发 展 、 E 增 加 、 市 的 发 展 达 到 了一 个 社 经 人 l 城
程 , 示 出城 市 内外 部 诸 要素 相 互 间 的关 系及 其发 展 规 律 , 能 为 城 市 规 划 的 发 展提 供 指 导和 借 鉴 作 用 . 揭 才
1 秦 汉 时 期 城 市 空 间 形 态
秦 汉 时 期 —— 最早 的 广 州 城 .
公 元 前 2 4年 ( 3 1 秦 3年 ) 秦 始 皇 在 岭 南 没南 海 郡 , 州 ( 禺 ) 南 海 郡 治 , 嚣 任 郡 尉 , 城 郭 番 禺 , 广 番 为 任 建 城 . 禺 就 是 最 古 老 的广 州城 , 任 嚣 建 城 ( 元 前 2 4年 ) 今 已有 2 1 番 从 公 1 至 2 5年 的 历 史 了Ⅲ.
封 l 南 越 国 都 城 城 址 示 意
收 稿 日期 : 0 1 1 —3 20— 0 0

我国书店的发展历程及建筑空间的演变--以广州书店为例

我国书店的发展历程及建筑空间的演变--以广州书店为例

我国书店的发展历程及建筑空间的演变----以广州书店为例◊葛天琪郑力鹏摘要:书店是商业建筑的一种,其销售的书籍是传递知识的重要载体,书店同时还是城市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高地,书店的经营状况、书店建筑空间的演变备受社会关注。

文章梳理了我国书店的发展历程及其建筑空间发展的变化,以广州为例对现存有代表性的四十余处书店进行调查,总结了广州书店发展的四个阶段,并选取了新华书店永汉北路店、新华书店荔湾教育书店、广州购书中心与方所四家书店为代表案例,研究了小型书店、中型书店、大型书店与新型书店的建筑平面、空间与风格。

关键词:书店;发展历程;空间设计;广州一、我国书店发展历程(一)1949—1978年:以国营新华书店为主导,保障社会图书供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出版会议在北京举行,通过了关于改进和发展全国出版事业的“五项决定”,书店在普遍意义上剥离了印刷、出版业务,成为以图书发行为主的纯商业形式。

同时,为了避免非法书籍的发行,国营的新华书店几乎控制了全部新书业的货源和批发途径。

随着公私合营的推进,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新书业基本形成了以保障社会图书供应的国营模式。

(二)1978—2008年:多种发行渠道的出现和大型书城的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推进,小型的民营书店开始大量出现,但力量仍显薄弱。

国营新华书店在全国的图书发行上仍处于主导地位。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压力下,积极拓展营业面积和经营品种,在全国各地举办的书市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同时,传统书店的局限性开始凸显,一方面由于早期的书店大多沿用了民国期间书店的建筑物,在经历了几十年的使用之后,建筑设施已老旧,采光通风较差。

同时,由于社会出版物的增多,书店内部增设夹层或增加书架,开放书架的密度增加,书店更显拥挤,书店的形象和盈利能力难以跟上社会的发展,处在核心位置的书店被迫搬离市区①。

随着社会的发展,1994年“神州第一书城”——广州购书中心的出现和其取得的良好的经济效益,引发了全国各地大型的书城的纷纷出现,一度成为城市经济、文化进步的标志。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变迁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变迁

Guangzhou urban development
广州
第一期,恢复与形成时期(1949年~1957年)
建国初期,广州确立了“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目标,以重建灾区 (海珠桥、西堤、黄沙三大灾区)为起点,建设工业生产城市。 “一五”时期, 国家全面引入前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州先后编制了9个城市总体规划 方案,最终确定城市沿珠江“向东成片发展”,并以“控制市区、发展郊区” 的工业布局方针新辟工业区,编制了《工人住宅区规划》和《新村规划》, 规划理论、技术、方法采用了前苏联模式,城市性质由近代的商业城市向工 业城市转型。
Guangzhou urban development
广州
如果北翼地区大发展,既不利于水源保护,可能会发生地质灾害,且有 可能重新包围新机场,使之重蹈白云机场覆辙,因此必须采用严格控制下的 低强度开发
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2000年
Guangzhou urban development
广州
城市规划转型升级时期(2010年至今)
后亚运时期,广州对城市规划发展提出转型升级,走新型城市化建设道 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民生幸福为主旨,更加注重以 人为本,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动力,更加注重优化发展 空间,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努力走出一条经济 低碳、城市智慧、社会文明、生态优美、生活幸福的特大型城市科学发展之 路。 2011年,在广州第十次党代会中,主政广州的万庆良提出“12338”战略 部署。 即: 一个任务目标: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 两个战略重点: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和培育世界文化名城。 三位一体城市发展理念——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 三个重大突破——推动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 实现重大突破。 八大工程——实施产业提升、科技创新、城乡一体、生态环保、文化引领、 人才集聚、民生幸福、党建创新工程。

古代中国城市的特点与演变

古代中国城市的特点与演变

古代中国城市的特点与演变在中国历史上,城市作为人类定居的重要形式,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城市的形态和特点经历了多次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特征。

本文将从城市的定义入手,结合历史背景和实际情况,探讨古代中国城市的特点与演变。

一、城市的定义城市,是人类以城垣为界,集中居住、生产、交通、贸易的地区。

在定义城市时,不仅要考虑城市的物质形态,还要考虑城市的功能与性质。

历史上的中国城市,并不是简单的物质空间,更重要的是城市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功能。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城市在不同时期的功能演变与变化。

二、古代中国城市的特点1. 城市与农耕文明相伴而生中国古代的城市,多建于农耕文明的地区。

因为城市需要依赖农业生产提供粮食和原材料,和农村地区互相依存。

在古代,城市文明和农耕文明是密切结合的,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并不十分明显。

2. 城市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地位古代中国许多城市都是重要的政治与文化中心,例如长安、洛阳、南京等。

这些城市在当时的政治体系中,往往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成为国家的权力中枢和文化中心。

同时,城市也是经济发展的中心,人口、商业、贸易等都比农村地区更加繁荣。

3. 城市的环境卫生问题由于古代城市的建设条件有限,城市的环境问题一直存在。

城市内的垃圾、粪便、尸体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城市的居民,并引发了很多传染病。

古代城市的卫生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弊端。

4. 城市的城墙和城门古代中国城市大多都有城墙和城门,用于防御敌人和保护居民的安全。

城墙高大且坚固,城门上设有城门楼和城楼,便于守卫士兵进行巡逻和监视。

同时城门楼也可以作为交通道路的标志,起到了导航的作用。

三、古代中国城市的演变1. 秦朝时期的城市发展秦朝时期,中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对城市进行了改革和规划,建造了长城和宫殿,并将中央政府迁移到了新的城市——咸阳。

这使得咸阳成为了中国大陆最大的城市,也带动了其他城市的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参考:剖析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特征与重心演变

高中地理教学参考:剖析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特征与重心演变

高中地理教学参考:剖析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特征与重心演变一、引言城市是人类最为致密聚居的地方,也是人类活动空间和经济发展的中心。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使得城市内部空间分布和重心演变成为了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特征和重心演变,旨在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二、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特征城市内部空间分布是指城市地理生活空间中的各种要素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规律。

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核心区与辐射区的划分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的第一个特征是核心区与辐射区的划分。

城市的核心区是城市功能和生活最为集中的区域,通常是市中心区、商业中心区和政治文化中心区。

而城市的辐射区则是核心区周围逐渐扩散的区域,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交通区等。

2.三大功能区的存在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的第二个特征是三大功能区的存在。

城市的三大功能区分别是居住、商业和工业区。

居住区包括的是整个城市内的住宅建筑物,在这一区域中,通常也包括一些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和公园等。

商业区是指集中了各种商业、服务和娱乐业的一块区域。

而工业区则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医药工业等集中的区域。

3.环带状结构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的第三个特征是呈环带状结构。

城市内部呈现环带状结构,通常是因为城市的历史发展和规划举措引起的。

城市内部的环带结构不仅体现出城市发展的历史,也反映出当时城市发展的需求和政策。

三、城市重心的演变城市重心的演变是指城市不同时期城市发展方向的转变,也可以说是城市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色和方向的变化。

城市重心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城市历史为依据城市重心的演变,往往是以城市历史为依据的。

古代的城市重心通常是城市的中心点,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重心向周围扩散,新的城市重心形成。

现代城市重心的演变,除了历史因素还与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有关。

2.城市环境的改变城市环境的改变是城市重心演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城市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会在城市的中央区域形成相应的治理模式和规划布局,也会引起周边区域的变化。

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

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

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叶浩;濮励杰;张鹏【摘要】采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数据,运用最近邻与空间自相关分析,定量分析了1985-2010年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的时空特征与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1985-2010年间,中国城市的整体分布主要呈集聚型,其集聚程度有着逐渐增强的趋势.不同规模的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类型存在很大差异.集聚强度随着城市规模的变大而降低,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互斥作用不断加强.超大型、特大型城市由均匀分布转变为随机分布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总体水平的提高,城市发展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相对降低.从局部区域上城市的空间集聚或空间关联性质来看,其集聚特征的反差十分鲜明.东部地带不同规模等级城市都较为发达,形成了高水平均衡模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城市分布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空间极化特征.【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3(032)002【总页数】5页(P41-45)【关键词】城市体系;空间分布;最近邻分析;局部Moran's I;中国【作者】叶浩;濮励杰;张鹏【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广州510320;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南京210093;广东商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广州5103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00 引言城市体系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各种规模、各种类型城市的分布结构的有机整体,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体系的演变不仅为城市地理学家所关注,也日益引起经济学家的兴趣[1-2]。

城市体系研究是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及相关研究的传统课题,分析城市体系变化的特征及其趋向对于准确地预测城市人口规模以及合理地确定城市体系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很多知名学者依据城市人口规模、GDP及建成区面积等指标对中国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进行了研究[3-5]。

具体到城市空间分布的形态与模式研究中,主要从城镇分布密度、平均最邻近距离、空间分布类型和空间分布重心等方面进行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6-7]。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与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与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与特征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不同区域之间的空间分布和组织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空间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呈现出许多特征。

首先,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受到城市发展模式的影响。

在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发展阶段,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工业区和居住区相对分离的特征。

工业区通常位于城市边缘或者远离居住区的地方,以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

而随着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城市空间结构逐渐向着多极化、复合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城市新兴产业区、商业中心区、居住区和休闲娱乐区等区域的形成使得城市空间结构更加复杂。

其次,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也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交通网络的建设使得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交通便利度较高的区域往往成为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和办公区的聚集地。

例如,火车站、机场附近的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

此外,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

城市的道路、水泥森林等设施,都会对城市空间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三,人口结构变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口的流动和迁移使得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长期以来,刚性需求导致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核心区域,而随着城市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人口向城市的扩散趋势逐渐明显,郊区和远郊区的人口不断增加。

同时,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带动了相应的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例如老龄化人口的增加使得医疗养老服务在城市空间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最后,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还与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有关。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和管控,可以引导城市空间结构的良性发展。

有效的城市规划可以避免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均衡和混乱,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土地利用政策也会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可以调整不同功能区域的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用地的效益。

综上所述,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与特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城市发展模式、交通基础设施、人口结构变化、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等。

交通依附的广州城市空间演变

交通依附的广州城市空间演变
虽然城市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对位置 、 地形 、 水文 、 气
候 等 自然 因素 有 很 大 的 依 赖 性 , 事 实 上 , 城 市 开 始 但 从 出 现到 封建 时代 的数 千 年 间 , 了 罗 马 、 比伦 、 安 等 除 巴 长
速公路和铁路 网形成密集 的综合 性城市群体 。17 90 年, 希腊规划学者杜克 西亚迪斯 ( . . oi i) c A D x d 曾大胆 as 推新 , 阐述 了动态城市形态概念 , 并提 出了极 富想象力 预测未来城市形态发展 的创见 。他认为 10年以内由于 0 交通和通讯 手段 的改善 , 城市 动力场 会不 断扩大 和延 伸, 以前相对独立的大大小小 的城市动力 场会逐渐合并 成一个复杂系统 , 使几个大都市带互相联结, 形成一种 由 许多大的节点或发展极联结成 网络的更大的城市地域空 间, 并称之为世界性大都市带(cm npl ) 。 e eoos u i 』 很显然 , 从城 市开始发展到 2 0世纪 7 0年 代, 能持 续、 快速地影响城市动态变化的只有交通 因素 。
( 广州大学 地理科 学学 院 , 广州 5 00 ) 10 6
摘要 :在总结城 市空 间发展 理论与交通的密切 关 系的基础上 , 以广 州市为例 , 分析 了因交通依 附 而导致 的城 市
空间结构表现为集 中与分散不断演替的发展特征 , 延续 了不 同交通方式 对城 市形 态影 响的图解 , 出当前 的多个阶 指 段 的空间发展规 划无不 以交通为依 附, 使城 市趋 向更大 范围的分散 。但 随着 网络 化时代 的到来 , 会 出现 以信 息、 将
收 稿 日期 :2 0 0 6—0 2 6— 9;修 回 日期 :20 0 2 0 7— 5— 2 基 金 项 目 :建 设 部 软科 学研 究 项 目 (5一R 2 ) 广 州 市 属 高 O 2— 4 ; 校科 技 计 划 项 目( 0 9 22 ) 作 者 简 介 :李 文 翎 ( 9 8一) 女 , 东 中 山 市 人 , 授 , 士 , 16 , 广 教 硕 主

广海卫城空间形态演变与核心价值要素分析

广海卫城空间形态演变与核心价值要素分析

广海称溽洲,是商船往返广州和南洋的必经点,并在此设置巡检司,负责商船的安全往来[1]。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广东都指挥花茂奏设广海卫,迁巡检司于望头乡,广海卫城正式建立[2]。

1 广海卫城与明代海防体系1.1 广海卫城在广东海防的作用《明史·兵志》中载:“自世宗世倭患以来……而诸所防御,于广东则分东、中、西三路,设三参将。

”[3]广东海防分为东、中、西三路,在中路是珠江三角洲的广州府地带,设有南海、广海二卫。

广海卫城所控制的为大小金门海,“上川山之左曰大金门海,右曰小金门海”[4],因此,守御的主要为上下川岛与广海之间所形成的海域,即今天的广海湾一带。

南海卫建于东莞县城,广海卫城建于台山广海镇,在我国珠江口的东西向分列,加上其余周边所布设的所城,共同拱卫广州城,形成中路的整体防御体系(见图1)。

1.2 广海卫城防御体系下的相互关系以广海卫城为区域中心,有香山、新会、新宁、海朗四个守御千户所(见表1)及连带下辖的营堡及巡检司等。

《明史·兵志》中同样对卫所人数限定有所记载:“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

大率五千六百人为一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

”[3]由此可见,在军队人数的设定上,广海卫城中置5 600人,千户所中置1 120人,重点突出,互相联防。

广海卫城位于整个体系中心,香山守御千户所在香山县治东,新会守御千户所在新会县宣化坊左,新宁守御摘要 宋代广海卫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明代因海防需要建立卫城,清代因商业发展功能转变为商业墟镇,到民国时期市政改良后商业化更加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南湾继续向南发展。

本研究通过梳理广海卫城的历史沿革与空间演变,研究其因不同时期的需要而形成的不同的总体布局与空间形态特征,提取其文化遗产核心价值要素,阐述广海卫城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特色。

关键词 广海卫城;南湾;空间形态演变;核心价值要素中图分类号 TU984.11+4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4.08.12Abstract Guanghai Acropolis was an important node of theMaritime Silk Road in the Song Dynasty. It was built in the Ming Dynasty due to the need of coastal defense, transformed into a commercial market town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became more prominent in commercialization after the municipal reform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t continued to develop southward in Nanwan. By sorting out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Guanghai Acropolis, this paper studies its overall layout and spatial form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needs of different periods, extracts the core value elements of its cultural heritage, and constructs the uniqu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hai Acropolis.Key words Guanghai Acropolis; Nanwan; spatial form evolution; core value elements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

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点与其演变

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点与其演变


(三)城市特色结构 城市特色结构理论关心和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 是:在一个城市系统中,城市特色之间到底是一 个什么样的存在关系?相同或不相同的城市特色 能否共同存在?如何共同存在?共同存在的依据 是什么?共同存在的属性和类型有哪些? 研究城市特色结构理论(以下简称“结构理 论”)是通过寻找一个城市系统中城市特色共同 存在(以下简称“特色共存”)的规律,以建立 指导城市特色创新的系统优化理论。 从概念上讲,城市特色结构是指在一定时空 范围(一定时间段及一定地域或等级的城市系统) 内,能使多种城市特色共同存在的一种相互依托 和制约且相对稳定的不同城市特色类型的构成关 系和方式。也可简单表述为:城市特色结构是在 一定时空范围内不同城市特色能够共同存在的关 系和方式。

LOGO
Add your company slogan

[
结构一方面是受城市内部自然环境的约束, 另方面也受到历史发展、文化宗教和城市规划 的影响。 城市结构是特定社会的各种经济、文化因 素作用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反映,是城市地理 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 中国的城市结构是希望要有规划,有利生产, 方便生活的。中国城市结构可分为工业区、居住 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和绿化区。 结构要素中首重工业区、住宅区和商业区, 认为工业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内 部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居住区是人民生活生息 所在和社会活动的地方。商业区则是各种经济活 动中枢。


(四)城市形态的演变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不同的经济结 构、社会结构对应不同的城市形态,20世纪90年 代以来我国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迅速转型、 城市快速扩展的时期,城市形态的演变迅速而剧 烈,既有外部轮廓的扩展,又有内部水平结构的 调整和垂直结构的优化,复杂多样,呈现出新的 特征,对此我们应作相应的总结。

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的历史演化与空间逻辑——基于新国家空间视角

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的历史演化与空间逻辑——基于新国家空间视角

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的历史演化与空间逻辑+—基于新国家空间视角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SPATIAL LOGIC OF SPATIAL PLANNING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EW STATE SPACE张衔春唐承辉许顺才岳文泽ZHANG Xianchun; TANG Chenghui; X U Shuncai; YUE Wenze【摘要】国家空间重构中,城市群空间规划成为缓解城市间竞争和提高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工具。

本文基于新国家空间理论分析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的发展历程与演变特征,结合国家空间选择性探讨城市群空间规划的空间逻辑,包括空间特征与空间效应。

研究表明:首先,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内容及其扮演的角色存在较大差异,其发展转型折射出国家空间选择性由城市尺度向区域尺度转变;其次,在社会转型宏观背景下,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是国家对区域崛起的制度回应,通过多样化策略的分层叠加,塑造 了动态与嵌套的国家空间形式;最后,作为柔性的尺度重组策略,城市群空间规划以灵活与低成本的方式引导资本在特定城市群地区实现了再领域化和权力尺度重组,提高了国家空间治理能力,实现了治理模式转型。

然而,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主要依赖高尺度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存在实 施效果不一致等现实矛盾,亟待强化国家空间策略的内部整合与国家空间项目的衔接。

【关键词】新国家空间;城市群;空间规划;尺度重组;中国ABSTRACT: In the restructuring o f state space, sp a tia l p la n n in g o f urban a g g lo m e r a tio n s has functioned as an important m eans to alleviate the fierce intercity com petition and enhance regional co m p etitiv en ess. B ased on the new state space theory, this paper exam ines the developm ent process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 f spatial planning o f urban agglom erations in C hina, and explores its spatial logic in com bination w ith the conceptual fram ework o f state spatial selectiv ity, including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effects. This paper unfolds that firstly,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the contents and the role o f spatial planning vary that state spatial selectivity has changed from thesca le o f city to that o f region. S eco n d ly, underthe m acro background o f social transform ation,the spatial planning o f urban agglom eratio n s inChina is deem ed as a strategical deploym ent o f thestate in response to the rise o f city-reg io n s, andthrough layered superposition o f diverse strategies,a dynam ic and em bedded form o f state space isshaped. In the end, as a flexible rescaling strategy,spatial planning o f urban a gglom eration s bringsabout capital re-regionalization and power rescalingin sp ecific regions in a flexible and low-cost way,w h ich im proves the national spatial govern ancecapacity and realizes the transform ation o f localgovernance m ode. H ow ever, the spatial planningo f urban a g g lo m er a tio n s in C h in a has h e a v ilyrelied upon top-dow n prom otion from upper-levelgovernm ents, and there are structural tensions in itsimplementation processes. It is urgent to strengthenth e internal in teg ra tio n in the im p lem en ta tio no f d ifferen t n a tion al sp atial str a teg ie s and theconnection o f national projects.KEYWORDS: n e w s t a t e s p a c e;u r b a nagglomeration; spatial planning; rescaling; China1970年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冲击下,国家间竞争转向核心城市及其所属城市群间的综合角逐m.同时.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重塑政府角色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将国家管制权力向城市群等区域尺度下放.重建新的国家竞争力121。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布与演变特征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布与演变特征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布与演变特征□黄妍妮□高波□魏守华(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9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双重集聚外部性驱动下我国城市群的经济空间结构演变与政策引导”(71473115)引言“十一五”以来,我国就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区域发展重心在不断转移调整,过去传统的“东中西部”条状区域发展思路已经改变,以城市群为单位的“块状”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深入发展,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国家城镇化战略的重点,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2]。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是城市群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那么,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群的城市体系结构是否合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和规律,是本文要考察的重点。

关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现有文献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从形态学的范式研究城市群的空间形态[3];二是从动态的研究角度,即从网络密度、专项功能、综合功能等不同角度测度城市群的功能结构[4];三是利用静态数据进行分析,比如,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变化[5],通过计算帕累托指数[6]、mono 指数[7]、首位度[8]、集聚—碎化指数[9]、城市—区域均匀度[10]、城市—区域经济集聚力[9]等指标研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的趋势,采用空间趋势面方法比较城市群的经济空间宏观形态特征[11]。

前两类方法由于存在对商务流和信息流获取的困难以及研究方法不够成熟的问题,现有文献多采用静态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目前对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测度的文献不多,并且大多数文献都仅针对某一城市群或特定地区城市群进行分析,缺乏对更大范围的城市群进行测度和更加详尽细致地比较分析。

1990_2010年中国主要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特征_潘竟虎

1990_2010年中国主要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特征_潘竟虎

收稿时间:2014-07-08;修回时间:2014-08-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61040);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SKQNYB12021)作者简介:潘竟虎(1974—),男,甘肃嘉峪关人,博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经济分析。

E-mail :panjh_nwnu@ 。

快速城市化是中国正经历的最重大事件之一,城市的空间形态演变能够清晰地刻画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城市的空间扩展、功能演替和群组空间的融合,必然引起空间形态的剧烈演变,而城市中不同经济和社会力量的壮大、组合、嬗变,也必将强烈地作用于城市的形态演化过程[1]。

城市空间形态(Urban Morphology )指城市发展变化过程中城市空间在外部形状、紧凑度和破碎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是城市在自然环境、历史发展、城市功能结构、空间发展政策以及规划管理等多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结果[2]。

城市空间形态以其独特的方式记载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成为了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关研究历经经验主1990—2010年中国主要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特征潘竟虎,戴维丽(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甘肃兰州730070)摘要:构建了SVBI 指数,以多时相、多波段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1990—2010年中国62个主要城市的建成区,通过测算各城市的紧凑度、形状指数及分维数,分析城市空间扩展和形态演变趋势。

结果发现,20年间我国主要城市的扩张速度与城市的级别成正比,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特征;1990年和2010年两个年份城市空间形状趋于稳定,集中于正方形与矩形之间;城市的空间紧凑度总体提升,分维数呈下降趋势;城市扩张方向往往趋向于少数几个方向,“摊大饼”式的扩张不多见;39个城市用地规模扩展不合理;H 形和星形形态对消除大气污染的效果最好。

城市化推进、交通区位条件变化、城市新空间要素出现和政府调控力度加大是影响62个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因素。

广州城市中轴线的历史演变

广州城市中轴线的历史演变

一、广州城市历史发展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2000多年来一直都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政治、经济、环境、规划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广州城市布局及形态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可大致分为:1)秦汉时期公元前214年(秦33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广州(番禺)为南海郡治,任嚣任郡尉,建城郭番禺城。

番禺就是最古老的广州城,至今已有2228年历史。

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将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的大城,俗称“赵城”或“赵佗城”。

南越都城的建设时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

南越国共存在93年(公元前203年-前111年),历经五代君主。

现位于广州越秀区解放北路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即为第二代南越王赵昧陵寝原址上修建的博物馆,可在此追寻南越国的踪迹。

汉平南越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

东汉末年,广州虽亦遭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

当时的交州刺史步骘将其州治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搬到广州,重修“越城”西半部,并将城向北扩展,史称步骘城。

广州的正式定名在三国孙吴时代。

2)隋唐南汉隋初经济发展,大兴土木,开运河、建造宫殿,沟通南北交通,广州城有了长足的发展。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贞观、开元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盛唐时,广州已成为全国三大商业城市之一(其它两城是扬州、汴梁),主要是对外贸易的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使得西亚各国大量商人来中国经商,很多人迁居广州。

广州城自晋至唐未见扩展,但城市日益兴盛,人口众多,城市的范围早已突破了城墙的限制。

唐代的广州城墙范围很小,城市形态已呈现出坐北朝南的布局形态,形成了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从而为南汉都城兴王府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公元917年,南海王刘建大越国,翌年改国号为汉,史称五代南汉。

快速转型时期中小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研究论文

快速转型时期中小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研究论文

快速转型时期中小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研究摘要:本文从中小城镇空间形态结构演变的历史轨迹中分析了转型时期产业结构的转变与城市形态演变的内在联系,探讨了演变的动力机制,最后提出优化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对策并指出动态得看待规划是规划师必须具备的知识素养与研究能力,也是规划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转型时期;中小城镇;产业结构;空间形态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前言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经济开始起飞,国家经济政策逐步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些都促进城市中心在职能和规模方面的巨大发展,同时也对城市中心原有的结构造成很大的冲击。

中国城市普遍面临着在经济快速增长条件下,其城市中心如何发展的问题。

一、实例分析1.1整体分析浙江省小城镇近20多年的发展,多是以数量众多的乡镇企业建设和工业区的不断扩展为先导的,因此工业用地的发展规模和布局定位对城镇空间形态结构的影响是十分突出的。

一方面是城镇工业用地所占比重甚大。

这是由于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与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工业用地在城镇建设用地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城镇工业用地布局区位偏散,且用地不集约,对城镇结构影响较大。

浙江省乡镇工业发展的一个普遍特征是轻型化、小型化和加工化,以个私和集体经济为主,工业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反映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形式和工业生产特点在城镇用地扩展过程中不同的分布特征。

同时,在城镇建设“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指导思想下,城镇生活居住区的开辟,交通网络的配置,以及城镇组团的布点,大多深受工业用地布局影,从而使城镇工业区的布局区位,往往成为影响城镇总体结构发展演变的一个先导性因素。

因而,研究工业用地布局形态演变的历史轨迹与作用机制,不仅可以科学预测它的发展趋势并有效地加以引导,同时对优化城镇总体形态结构起到关键作用。

1.2个体分析浦江县在80年代走的是传统的小城镇发展路线,磨珠产业成为浦江的主要产业,家家户户都开设家庭手工作坊,在自己家里进行磨珠的生产。

论文范文: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

论文范文: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

论文范文: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第1 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选题背景水是城市生活的生命线,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希腊哲学家太理斯说:“万物生于水,水是万物的原则”。

中国古代城市水系往往由流经的河流、环城壕池和城内河渠等各种水体构成脉络相通的水网系统,被誉为“城市之血脉”,它具有多种功用,维系着城市的生存和发展。

从城市发展史来看,城市发展的起点往往沿着河流水系,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以及两河流域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和城市文明。

在中国,南方地区的水网城市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磨合中,形成了地方性的空间形态、生活模式和文化品格。

1、水是人类生命之源泉,是人类聚居环境之命脉。

“依山傍水,逐水而居”是早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在中国古代城市选址中“水”是首要因素,管子就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水是城市生存的基本保障,从生活用水、交通运输、排水等基本生活需要,到防洪蓄洪、军事防御、防火避灾等功能,以及杭州西湖、广州玉带濠等还有贸易、游憩、园林与生态功能。

古代城市水系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通运输与城市防洪,洪水之患是古代城市的最大威胁,而当城市人口大量集聚,水上交通运输成为城市繁荣的前提。

人水和谐是古代城市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人在适应水系和改造利用水系的过程中创造了城市文明。

2、古代广州是一座水上城市,因水而兴。

广州古城,是位于珠江水系的东、西、北三江汇合处濒临南海的河口港城市,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困,因水而荣的城市,是按照“上善若水、水孕文明、文明城市”的自然哲学模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市。

广州城最早为秦汉时期的任嚣城,经两千多年,发展成为今日华南最大的城市。

不仅因为其有江海水运的交通优势;还因为有白云山上甘溪流过解决城市给水问题;又因其城址位于番山上,地势略高,长期没有大的水灾洪患;广州城内建成“六脉渠”,与城壕、湖泊共同组成城市排水、排泄洪、蓄洪的城市水利体系。

工业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工业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工业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的空间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不再是单一的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的简单组合,而是逐渐发展成为多功能、多层次的空间系统。

本文将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角度,探讨工业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形态发生的变化。

1. 工业化前的城市在工业化之前,城市空间主要由市中心、市场、住宅区和农村等组成。

这些区域的空间结构主要是基于社区和行业的组织方式,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十分依赖当地社区和行业。

尤其在中国古代,城市的空间结构更是体现了特殊的文化传统。

城市中心往往是皇宫城墙、庙宇或者高耸的塔楼,市场和居民区则分别依据商业和个人生活的需要发展,住宅区和工业区则是分层次、分区域的。

城市中心的文化和行业引导了城市发展方向,市民的居住和生活也围绕着城市中心进行。

这一城市空间结构在中国大陆的许多古城中仍然留存。

2. 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空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城市的空间结构极大地发生了变化。

在工业化初期,城市空间主要是由工业区组成的。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工业化中心逐渐向城市外围和近郊地区扩散,城市的空间结构也逐渐从以商业和居住为主导的传统结构,转变为以工业和商业为主导的新结构。

在这一时期,工业区和居住区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工业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

例如,1990年代美国的零售企业沃尔玛开始在城市中心周围的郊区开设大型购物中心,在这些购物中心的周围民居和小店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整个区域逐渐形成了以商业为主的新型城市中心。

与传统城市空间不同的是,这些新兴商业区所在的位置并不是城市的中心,而是城市近郊或较为偏僻的区域。

3. 工业化后的城市空间进入21世纪,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发生了重大变化。

城市的空间面貌越来越多样化,多功能、多元化的空间系统逐渐成为城市空间的主导。

例如,在1980年代开始兴起的香港中环金融中心,集中了大量银行、证券交易所和商业中心,逐渐成为香港金融的核心。

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总结

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总结

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总结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不同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对应不同的城市形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迅速转型、城市快速扩展的时期,城市形态的演变迅速而剧烈,既有外部轮廓的扩展,乂有内部水平结构的调整和垂直结构的优化,复杂多样,呈现出新的特征,对此我们应作相应的总结。

一内部结构的急剧变化90年代以来,城市内部水平结构的演变有着复杂的特征:大城市出现多中心结构;商业块状集聚,新的商务区逐步形成;居住由同质到分异,分散到集聚; 工业优先增长,并向工业区和开发区集聚。

1多中心结构趋势明显,专业中心逐步形成90年代以来,我国大城市为适应功能日趋复杂的发展需要,避免人口和设施过度密集,疏解城市中心的压力,城市中心出现等级的分化,形成中心、副中心的中心体系。

城市中心的功能也开始分化,趋于多样化和专业化,出现若干专业职能的城市中心,如城市文化中心、城市体育中心、城市博览中心、城市会展中心等,城市中心等级与功能的分化促进了多中心城市的形成。

上海传统的中心位于浦西南京路、外滩附近,90年代以来城市逐渐出现多中心结构,浦东已经成为上海的商务中心。

浦西除了南京路、外滩以外,乂形成了江湾、花木、徐家汇、真如四个副中心,上海城区已形成“多中心,开敞式” 的城市结构。

广州随着城市的东扩,形成“北京路一上下九路”、“环市东路”和“天河”多中心结构,从功能内涵来看,“北京路一上下九路”分区以中心商业职能为主,'‘环市东”与"天河”分区以中心商务职能为主(图1)。

2商业块状集聚,新商务区逐步形成(1)商业街坊式发展,出现新商业空间。

随着城市的主导功能山生产型逐渐向生产消费服务型转变,商业区已经从批发零售散乱布局向功能更加清晰、辐射范围与服务覆盖作用更加突出的商业中心发展。

在空间布局方面,商业也摆脱了传统布局分散、沿街布置等传统商业特点,转而以集中而独立的商业用地形式存在,III线状向块状形态转化,如苏州观前街、大连青蛙桥、北京王府井等。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与时空演化分析.pdf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与时空演化分析.pdf

第9卷第5期2007年10月地球信息科学GE0一INFORMATIONSCIENCEV01.9.No.5Oct.,2007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与时空演化分析牟风云1,2张增祥:,谭文彬2,刘斌2(1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重庆400074;2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变化是城市内、外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物质空间反映。

本文基于历史资料和遥感影像。

探讨了近百年来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和演变过程。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依次经历了轮形团块期、触角期、分散组团式、轴向发展期、带形发展期、新的触角期等几个阶段。

利用遥感方法对1979.2004年间广州市建成区变化的监测表明.该期间广州先后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相对稳定期、90年代前期的快速发展期、90年代中后期的平稳发展期和近年来的高速发展期,目前是扩展速度较快的时期。

关键词:广州;城市形态;时空特征;遥感1引言城市形态是城市整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及其演变过程的综合表现.它是指城市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式.有具体的物化表现形式和隐含的抽象精神内涵两个层面的理解I”。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形态随之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相继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的过程、特征、动因、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并对城市形态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探讨M.从自然、历史、文化、城市职能等多角度对城市形态展开了研究【5间.在城市形态研究的分析方法和计量方法上均有较大进步嗍。

然而。

由于缺少多时段动态数据库的支持。

不利于揭示大尺度、长时间序列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特征。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同一时间链上”191。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近年来各方面的发展包括城市建设都领先一步。

城市空间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扩展期。

研究近现代广州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不仅有地域性的意义。

对全国城市研究也具有补充和指导作用幸。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发表时间:2018-11-20T14:24:16.10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2期作者:郭华洛[导读] 广州自古以来就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又是中国最大的海外贸易城市。

广州大学广东广州 510006摘要:近代广州的城市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城市形态演化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运用城市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对近代广州城市形态演化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梳理广州近代不同时期的城市形态特征,探寻其演化轨迹,以展示近代广州在复杂因素影响下城市形态的演化,为全球化和高速发展条件下的广州城市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形态;近代广州;演化;0 引言广州自古以来就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又是中国最大的海外贸易城市。

广州作为最早开埠的传统中心城市的范例,其近代城市形态演化的规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通过对广州近代相关文献和历史地图的分析研究,结合经济发展进程,重点在研究近代广州不同时期的城市空间形态特征的基础上,探寻其演化轨迹与动力机制。

1 城市形态特征结合近代广州的工业化进程,近代广州城市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1晚清时期(1840~1911年)鸦片战争后,广州失去了其一口通商的优势。

虽然中国早期的工业化序幕首先还是在广州拉开的,但这一时期的企业规模小,并没有改变广州原有的经济格局。

因此这一时期广州的城市形态没有大的改变,城市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租界建设和城市自然生长(图1)。

图1 清代广州城图(来源:广州府志)1.1.1租界形成,城市向西、南扩张随着广州近代工业化的起步,城市逐渐突破城墙的限制,向西、南扩张:沙面沦为英法租界,成为广州的 “国中之国”;西关地区在咸丰年间就形成了纺织工业区,随着商业的发展,又陆续兴建住宅区;河南地区也出现大规模的开发,珠江两岸的平原区几乎已经尽数开辟。

据历史地图记载,至民国前夕广州的城市范围 “北至观音山(今越秀山),南至珠江及珠江南岸的海幢寺(今海幢公园),东至东校场(今省体育场),西至泮塘的仁威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第3期V o l .23N o .32002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Q ingdao Instituteof A rch 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Ξ王媛1,王柬罡2,崔海鹰3(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60;2.青岛市公路管理局,青岛266101;3.青岛市李沧区房产管理二处,青岛266100)摘 要:就我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阶段,对广州市城市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特征进行探讨,总结了广州城市形态发展的历史特征及演变规律,以利于今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吸取历史经验、寻求规律、继承与发扬城市传统文化,体现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关键词: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中图分类号:TU 2098.1城市形态是城市总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和过程的综合表现.城市空间形态则是指各种物质要素在城市总体层次上的空间组合关系,它包括城市本身的空间布局、空间形式、空间规模等直观的物质环境表现,它的演变具有时间系列的动态过程.只有把握住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特征及其演变过程,揭示出城市内外部诸要素相互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才能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1 秦汉时期城市空间形态秦汉时期——最早的广州城.公元前214年(秦33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广州(番禺)为南海郡治,任嚣任郡尉,建城郭番禺城.番禺就是最古老的广州城,从任嚣建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15年的历史了[1].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把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 的大城,俗称“越城”或“赵佗城”,南越都城的建设是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见图1)[2].图1 南越国都城城址示意图汉平南越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使岭南土著民族在接受较高文化的影响中,而逐渐“汉化”和发展起来了.东汉末年,广州虽亦遭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南齐书,州郡志上》有云:“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民户不多,而狸獠猥杂……卷握之资,富兼十世”.所以当时的交州刺史步骘将其州治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搬到广州,重修“越城”的西半部,并把城向北扩展,所以历史上也称步骘城.而广州的正式定名应在三国孙吴时代.2 隋唐南汉城市空间形态隋唐南汉——广州城的开元盛世.隋初经济一度发展,因而大兴土木,开运河、建造宫殿,沟通南北交通,成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功绩[3].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贞观、开元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的发展达到了一个Ξ收稿日期:2001-10-30新的水平.在盛唐时,广州已成为全国三大商业城市之一(其他两城是扬州、汴梁),主要是对外贸易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拓开,西亚各国特别是阿拉伯人大量来中国经商,很多人迁居广州.图2 唐代城址示意图公元917年,南海王刘龙天(岩)建大越国,翌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广州再一次成为都城,称兴王府[4].广州城自晋至唐未见扩展,但城市日益兴盛,人口众多,城市的范围早已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可以看到唐城的大致范围与城市形态(见图2)[2].唐代的广州城墙范围很小,城市形态已形成了坐北朝南的布局形态,形成了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从而为南汉都城兴王府的建设打下了基础.南汉兴王府仿唐都长安(西安)建造,兴建大批宫殿王府,城市区域分工明确,分内城与郭城,内城又包括宫城与皇城两大部分,具有都城建设特点,在广州城的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3 宋代时期城市空间形态宋代时期——三城并立的广州城.宋代对于广州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继南汉仍以北部中间地区为政治中心;西部及沿江的商业区得到巩固,城市风貌大为改观,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特征,从而促进了广州城市特有文化的形成.由于广州城墙受南汉灭亡时的破坏,残垣断壁,北宋时对此进行修扩,形成三重城墙围绕的空间形态图3 宋代城址示意图格局.三城即指子城、东城和西城三城并立(见图3)[5].子城又称中城,是在南汉兴王府基础上修筑而成,其范围未扩大,周长五里;东城的建设是在古越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与中城并列,共四里,这里主要是官员居住区和风景区.西城规模最大.方园13里并与中城隔一西湖,这里是主要商业区,从此,城市开始向西扩展,至此,三城并立的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就形成了.4 明清时期的城市空间形态明清时期——三城合一的广州城.明代对广州城有过多次改造和扩建,使城市发展更多结合了周围独特的自然环境.明洪武三年,拆除了原“三城并立”中间的城墙,填埋了部分濠池,使“三城合一”,解决交通不便和城市协调发展问题;洪武十三年,地方官朱亮祖认为三城合一,城区仍狭,因“辟东北山麓以广之”并“拓北城八百余丈建立五楼,为会城壮观”;嘉庆四十三年(1563年)又加筑外城,后称明代新城.此时,广州城的范围已扩展至北抵越秀山,南抵珠江边,东至大东门,西达西濠,已形成广州城今天旧城中心区的轮廓,周长约21里,设八门.城市规模的扩展,使越秀山的一部分进入城市范围,再加上六条溪水环城而流,形成六脉通海,青山入城的格局,反映了设计者的独特匠心,丰富了城市景观,体现建设生态城市的思想[6].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关闭了闽、浙、苏三个海关,使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对外贸易和交通空前繁荣,推动了广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城市建设也得到了发展.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广州城破坏惨重,商业凋零,外贸日减,外贸中心地位日渐衰落,逐渐由33第3期王媛等: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上海代替.鸦片战争虽使广州城市受到惨重破坏,但也导致了沙面租界的形成和西关(城垣以西的广大地区)、河图4 广州城市形态演变图南(珠江以南淤积形成的平原)的发展和建设.5 国民党政府及抗日战争时期城市空间形态辛亥革命成功后,民国成立,军阀割据,南北对峙,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暴发了全面的抗日战争,内忧外患,连年战争,也使城市的空间发展受到阻滞和破坏.1928年广州城市规划设计专门机构开始建立,12月广州市城市建设委员会成立,掌握全市规划设计事务.1932年8月公布了《广州市城市设计概要草案》,这是广州市城市规划历史上的第一部正式规划设计文件(见图5、图6),其主要图5 广州市详图(1913年)内容是:总体布局将全市划分为工业、住宅、商业、混合四个功能区,公布了广州市道路系统图,规划黄埔港为广州外港,白鹅潭一带为内港[7].在这部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市政建设和向城市外围拓展工业区的同时,城市内部空间形态也逐步改变,呈现出地域性、多样化的发展倾向.多元发展代表了广州近代城市总体空间形态的基本特征,广州近代城市空间结构,大致由演变中的旧城区,城市行政中心区,新式商业空间,东山区及其它物质空间形态拼贴而成.抗日战争,日寇占领了广州,曾连续对广图6广州市城市设计概要草案(广州市近代马路修建图)州狂轰滥炸,也使广州城受到了破坏,使城市的发展进入了倒退和停滞时期.6 新中国建立后城市空间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入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计划经济的实行,政治、文化生活的改变,加之当时国际环境的恶劣,广州濒临港澳,地处资本主义包围封锁的前沿.在这一切因素的影响下,使广州现代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特殊时期.“一五”经济建设时期,兴建了一批工厂及工人新村,工业以食品与轻纺工业为主.城市中心仍然是旧城区,海珠广场,流花湖地区为重点开发地区.1958年开始“二五”计划,这一时期,广州城市的发展迅猛,大批工业区向城市周边蔓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工厂区和工人住宅区.1958年—1964年间,城市用地除向东发展外,还向北延伸,至1962年城区面积达76km 2[7].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城市建设和交通受到了严重破坏.致使城市生活服务设施不足,居住区建设43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第23卷停顿,而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居民住房紧张,市政公用设施不足,城市布局混乱.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国际形势极有利于广州,广州进入了健康而迅速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广州城市的发展情况:一是在城市边缘大规模开辟和扩展新区,城市呈圈层式质密状平面扩大;二是在旧城区从局部修补,转向结合城市房地产开发的全面旧城改造;三是新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大量出现,形成新的城市中心区,向垂直方向扩张;四是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现代化步伐加快;五是城市总体生态环境下降,污染加重.这一时期所增加的建筑、道路、桥梁及公用设施等,实在太多,不胜枚举,难以赘述,现从其规划中以见一斑.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广州城市形态发展走上了以规划控制引导为主的建设时期,先后制定过十三轮城市总体规划,并结合具体的小区建设,地区开发等制定了若干详细规划.这些规划成果,对城市空间结构起了重要的控制和引导作用.1979年—1983年制定了第十四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强调了广州市在全国及广东省的地位,强调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历史名城的作用.在城市空间结构上,确定城市主要沿珠江北岸向东至黄埔发展,采用带状组团式结构,即沿珠江分三个组团:旧城区为第一组团,是城市中心区;第二组团为天河区,以设置文教、体育和科研单位为主;第三组团为黄埔地区,将结合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大力发展工业、港口、仓库等设施,组团之间以农田和菜地分隔,避免连成一片.确定番禺的市桥镇、花都的新华镇为卫星城.图7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图1989年—1992年,在制定的第十五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城市形态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充实和深化,调整了城市空间布局(见图7).城市用地除主要向东发展外,还向南,向北(在保护水源的前提下)发展.并对各组团内容作了深化,即建立以中心区、东翼、北翼三大组团为构架,每个大组团又由几个小组团组成,构成都市多层次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2001年最新一轮“广州市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中确定,城市空间格局为“山、城、田、海”,城市发展形态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引导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向更深、更广的方向拓展.南拓——指在番禺区将要建设“两城一区”,即广州新城(用地228km 2,)、大学城(45km 2)、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50.3km 2);北优——是指优化城市向北部的发展.北部从化市有广州主要的水源涵养地,花都区正在建设的新白云国际机场,在保证贯彻“机场控制区”规划的前提下,适当发展临港的“机场带动区”、建设物流中心;东进——是指以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的建设拉动城市发展重心向东移,将旧城区的传统产业向黄埔区——增城市(新塘镇)集中迁移,重整东翼产业组团,利用港口条件,在东翼大组团形成密集的产业发展带.西联——旧城区和白云区以西地区,重点是进行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保护名城,促进人口和产业的疏解.53第3期王媛等: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63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第23卷7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历史规律及特点从以上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中可以看出:广州城市形态的演进,可以归纳为突变与整合的历史过程.突变是指城市形态在某种外力作用下破坏,又在某种新的政治体制下,通过功能要素有机组合,形成一种新的形态;突变之后,是一段时期的整合,使新的形态秩序在尝试和协调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从而共同构成发展进步的阶梯,是“政治与形态”之间的互动.从城市发展内在机制上看,其突变与整合,是城市形态在不断适应城市功能的需要,因此城市受社会经济的制约,是“经济与形态”之间的互动;其次,从其外在表征上看,城市物质形态是一系列物质要素在城市中有序的分布和组合,其突变与整合,是城市形态适应环境不断协调变化的结果,因此城市发展受环境的制约,是“环境与形态”之间的互动;再次,从其文化内涵上看,城市最初的发展,就离不开人为的规划塑造,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规划设计思想.同时,政治、宗教、文化等不同上层建筑意识,也会产生不同的规划设计思想,因此城市发展也受规划思想及多种文化因素制约,是“规划与形态”的互动[2].7.1 政治与形态”的互动南越国建都前,广州是一个原始的居民点,秦统一中原派兵南下,统一岭南,并在广州设南海郡,可见广州城的起源发展是军事争夺胜利的结果.后赵佗乘中原战争无暇南顾之机,自立南越国,原南海郡的小城,自不能适应国都功能之需要,因而扩城为周围十里,并依靠武力,组织居民群居,形成城市.由此可见王权政治斗争在早期城市发展中起到了决定的作用.南汉国都城的建设,使广州城又得到一次突变的发展.当时,维护封建皇权统治,推重皇权礼治仍然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功能,如其宫殿仿长安的建设,坐北朝南,宫城居中,左右对称的布局,突出了皇权至上、尊卑有序的礼治思想,所以说政治与城市形态演变密切相关.7.2 “经济与形态”的互动广州近代城市形态的发展,由于外国资本的输入,使本地传统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形成了一个包括外来资本主义、传统封建主义、新生的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等多种因素作用的体系,既相互交织,又自成一体的形态特征.广州现代城市形态的发展,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变消费性城市为生产性城市的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城市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组成部分,服务和服从于不同时期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因此,广州现代城市形态,是以工业用地布局为主导,以各项用地有计划配置为特色的基本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按统一的基本建设计划和功能分区原则来组织要素布局,包括城市旧城区形态、中心区形态、工业区形态、居住区形态、单位体制独立区形态、都市的“村庄”形态等,并由其相互组合,形成了广州现代城市空间形态的基本格局.目前广州的城市空间形态,正处在一个不断发展、迅猛扩张的势头,南拓、北优、东进、西联,这也正是“经济”发展与“形态”互动的规律使然.7.3 “环境与形态”的互动环境是人类社会生长的基础,也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根本条件.正是由于城市发展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不同,从而形成各自的风貌和特色,表现出各自生动而丰富的个性.广州地处亚热带气候,背靠白云山,面向狮子洋,珠江、北江、东江三江交汇,雨水充沛,交通便利,有优越的地理和生态环境,因而,二千多年来都在原址上扩展,没有迁移;优越的自然山水环境,是广州城赖以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历代广州城廓的拓展,也是自然环境与城市形态有机融合的体现;现在的广州,将确定山、城、田、海的空间发展模式,是广州总体发展概念规划中城市形态的发展目标,更体现了环境与形态的互为依存关系.7.4 “规划与形态”的互动城市空间形态的建设,可分为“规划建设方式”和“有机生长方式”,前者是自觉地对城市形态的人工塑造和统一规划;后者则没有统一的规划思想驾驭,而是在多种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中,自发地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广州古代城市的发展,因其是封建中央集权政府对岭南统治的政治中心,故其城市布局免不了一般中原州府城市形态特点.但广州由于当时地处偏僻,只是外贸港口,财货之源,其经济地位更胜于政治地位,故朝廷对广州的城市建设并不大重视,所以城市的发展更多地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但是,在历史上广州曾三次成为地方性政权的都城,对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如南越国都城的建设,使广州由一个原始居民点一跃而成为可与中原其它著名城市相提并论的商业都会;南汉国都城的建设,打破了广州城从三国至唐代七百多年来城市的格局,其城市总体格局一直延续到现代.在这两个时期的发展中,明显地体现了规划思想的控制,城市建设水平显著提高.民国以后,西方规划思想逐渐传入我国,广州率先受到影响,开始有了规划文本和图纸,至此,城市规划成为一种城市发展直接的预测和控制手段,在广州的城市空间形态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广州城市的规划思想,建国前主要受西方英美规划思想的影响;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主要受苏联规划思想的影响,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城市规划也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不断走向深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将在规划的预测和调控下进行,体现“规划与形态”互动的规律.综上所述,广州是华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进一步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如何保持和发扬城市历史传统文化,提高历史名城的地位和作用,塑造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城市形态,体现名城“效应”,是进入21世纪后再次进行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1世纪,世界将被全球化的趋势所笼罩,在推进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过程中,广州将如何保持“名城效应”的地位和作用,必将面临一场严峻的挑战.全球化时代的城市,将是一个以信息等知识产业为主导的城市,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注重保护与发扬城市传统文化、注重人类情感归属的城市.广州有独特的“云山、珠水”自然条件,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人文条件,经过未来高质量而有效的规划控制和不懈的努力实践,能跻身于世界名城之林,其前程方兴未艾.参考文献[1] 杨万秀,钟卓安主编.广州简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15223[2] 周霞.广州城市形态演进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1999[3] 宁越敏等著.中国城市发展史.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4.118[4] 麦英豪.古广州的若干史实问题.广州:岭南文史,1990(1):528[5] 曾昭璇.广州历史地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1[6] 徐俊鸣.广州都市的兴起及其早期发展.中山大学学报(岭南历史地理论文集),1990(11):4[7] 广州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广州市志・卷三.广州出版社,1995.71The H istor ic Character istic and Evolutionof Guangzhou Urban FormW ang Yuan 1,W ang J ian 2gang 2and Cu i H ai 2ying3(1.Guangzhou U rban P lann ing &D esign R esearch in stitu te ,Guangzhou 510060;2.T he H ighw ay B ruean of Q ingdao ,Q ingdao 26600;3.T he N 0.2D epartm en t of R ealty A dm in istrati on of L icang ,Q ingdao 266100)Abstract :T h is p ap er studies the fo r m ati on ,developm en t and evo lu ti on of Guangzhou u rban fo r m du ring the m o st i m po rtan t p eri ods in the h isto ry of Ch ina .In additi on ,the paper summ arizes the h isto ric char 2acteristics and the law s of the u rban developm en t in o rder to benefit the u rban general p lann ing in fu tu re esp ecially in app lying the h isto ric exp erience ,search ing the regu larity ,succeeding the traditi onal cu ltu re and rep resen 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 isto ric cities and tow n s in Sou th Ch ina .Key words :Guangzhou ,u rban ,the special fo r m ,developm en t作者简介 王媛,女,42岁,高级城市规划师73第3期王媛等: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