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性金融创新探索
乡村振兴与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方向与路径探索
乡村振兴与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方向与路径探索[摘要]基于乡村振兴这一背景之下,乡村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同时对农村金融各项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振兴乡村,积极推进着农村地区总体经济发展,那么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优化方向及其路径尤为重要。
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乡村振兴和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主要方向及其路径,可供业内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农村;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创新方向;路径前言:在乡村振兴这一战略背景之下,这对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有着全面的推动作用,为其创新优化提供更多方向和路径。
因而,针对乡村振兴和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主要方向及其路径开展综合分析,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农村金融产品及其服务发展现状(一)欠缺有力的金融支持对于近几年国内农业经济总体发展而言,资金缺口属于一方面重要的影响。
近几年,我国农村地区村镇银行在县域范围覆盖率上仅达到68%左右,金融机构在本外币的农村贷款方面约28.2万亿元,所有贷款总额当中占比仅在12.14%左右。
作为扶持农业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农村信贷总体发展增速相对迟缓,正规农业的支持渠道还需拓展,这也致使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发达国家之间差距相对较大。
此外,国内农业总体现代化发展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这和金融支持我国农业的发展程度之间有正相关性存在,金融支持我国农业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一些东部地区,其农业总体现代化水平明显比中西部的一些地区水平要高。
(二)欠缺较强的创新力为能够充分满足于我国农业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及集约化的创新发展根本需求,我国就需提升对农村金融方面的服务水平。
现阶段,农村金融服务领域还欠缺较强的创新性,且资金来源呈现明显的单一性,此外,符合金融市场当前发展趋势方面的产品数量相对较少,金融服务单一化明显,且担保方面也备受限制。
据悉,农业机构及农户处于金融融资领域当中所面对的最大难题便是缺少与要求相符的担保机构、抵押物。
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索
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索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成为了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课题。
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入手,探讨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一些地区具有独特的产业优势,如青海省的藏区牛羊养殖业、江西省的特色茶叶产业等,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是最初的产业,也是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农业科技创新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民收入。
政府应积极扶持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设施化、智能化发展。
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是农业经济的基础,土地制度改革是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
要完善土地承包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推动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四、农产品加工与营销农产品加工是提升农业附加值的重要途径,也是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
政府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提高生产技术和质量标准,拓展市场销售渠道。
五、农民就业创业农民是农业农村经济的主体,他们的就业和创业是整个经济发展的基础。
要通过培训、扶持、引导等措施,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帮助他们寻找到更多就业机会,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共同繁荣。
六、乡村旅游与文化传承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加强农村旅游开发的同时,也要注重乡村文化的传承。
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挖掘乡村历史和民俗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
七、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
提倡绿色种植和有机农业,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生态农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
2024农委金融创新试点行动方案
2024农委金融创新试点行动方案一、背景和意义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和农业经济体。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传统的农业金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为了创新农业金融服务模式,提高金融支持农业的能力,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委决定在2024年开展金融创新试点行动。
农委金融创新试点行动的目标是: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提高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增加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农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和优化升级,推动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试点区域和范围本次农委金融创新试点行动将选取若干地区进行试点,试点区域将覆盖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以及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农业示范区和贫困地区等。
试点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信贷创新:包括农业信贷风险评估和担保机制的创新、农业抵押品融资的创新、农业信贷利率定价机制的创新等。
2. 农业保险创新:包括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农业保险精准定价机制的创新等。
3. 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包括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模式、金融科技应用等。
4. 农产品市场金融创新:包括农产品市场金融服务的创新,包括期货市场、期权市场等。
三、试点内容和举措1. 农业信贷创新1.1 加大对农业信贷的支持力度,提高信贷资金的比例和规模。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农业信贷产品,推出具有特色的信贷产品,如农村微贷款、农村信用贷款等。
1.2 创新农业信贷风险评估和担保机制,建立农业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
探索建立农业信贷共享平台,提高对农民的信用评估能力,减少信用风险。
1.3 推动农业抵押品融资的创新,探索建立农地抵押品融资机制,提高农民融资能力。
1.4 创新农业信贷利率定价机制,建立基于风险的差异化定价机制,降低农业信贷成本。
2. 农业保险创新2.1 推动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开展农业保险新产品试点,如农业收入保险、农产品价格保险等。
2.2 探索建立农业保险精准定价机制,提高农业保险精准性和覆盖范围。
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SPECIAL 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吉林亿联银行行长助理兼首席信息官 李树峰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重要战略之一,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是金融机构的重要使命。
2020年1月,农业农村部与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印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强调,到2025年,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有力支撑数字乡村战略实施。
农业农村数据采集体系建立健全,天空地一体化观测网络、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农业农村云平台基本建成。
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融合,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进展。
2021年6月,人民银行、 银保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指出,加强金融科技手段运用,推出更多差异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持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效。
与此同时,国务院及监管机构下发了大量金融支持服务“三农”的政策。
由此可见,我国已经对未来金融科技服务农村金融进行了长远布局和规划。
吉林亿联银行行长助理兼首席信息官 李树峰专题Special Topic一、金融科技塑造乡村金融新业态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金融快速发展,同时,农村金融手续繁琐、融资难、融资贵、风险高等业务痛点也逐步显露。
针对这些问题,通过金融科技的不断创新,推出更加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塑造乡村金融新业态,是一项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金融机构纷纷运用金融科技和互联网思维,依托大数据服务体系、云计算技术能力、人工智能基础能力、分布式架构研发和应用、区块链等创新技术,采用数字化运营手段,打造新型智能金融服务,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朝着数字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
首先,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解决农村数据获得成本高、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技术基础,通过建立统一的农业大数据平台,整合相关农业信息,将分散的农户、政府部门、各金融机构的数据汇集在一个综合服务平台中,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农村金融赋能乡村振兴力度大创新多
农村金融赋能乡村振兴力度大创新多《农村金融赋能乡村振兴调研报告(2021)》由中国经济时报社、国研经济研究院邀请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专家组成专题调研组完成。
12月22日,《农村金融赋能乡村振兴调研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正式发布。
该《报告》是由中国经济时报社、国研经济研究院邀请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和部分首都高校专家学者,组成专题调研组,历时一年深度调研并论证完成的。
《报告》从实践视角出发,对各地农村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做法进行归纳、梳理,总结其已经取得的成效,进一步分析现阶段农村金融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政策建议。
国研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布发布《报告》,并介绍相关成果。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在发布会上同时揭晓。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既须加强顶层设计又要因地制宜创新探索在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重要论断,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民族振兴的重大历史任务。
乡村振兴,金融必须先行。
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金融赋能将助力农业农村中人力资本、土地、资金等要素的整合,迸发出振兴的力量。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普惠金融、涉农资金投放、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等方面构建了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总体框架。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农村金融制度的发展创新及其现实意义的研究
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 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 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各类金融机构都要积极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坚持农业银行 为农服务的方向,强化职能、落实责任,稳定和发展农村 服务网络。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加大政策性金融 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扩大邮 政储蓄银行涉农业务范围。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 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改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 理结构,保持县(市)社法人地位稳定,发挥为农民服务主 力军作用。
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 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加强监管, 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 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允许农村小型 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允许有条件 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规范和引 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 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 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 围。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 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 散机制。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
“农民贷款难”、“农村信用社难贷款”问题是困 扰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两头难”归根到底是担 保难。
(一)农民贷款难
“无钱经营、无物抵押、无人担保”
按照现行金融政策,农民到金融机构贷款需要提供 担保或资产抵押,农民的物质财产主要包括三部分: 土地、房屋、牲畜。但是,由于土地属集体所有, 土地、房屋均无法进行贷款抵押,牲畜等活体动物 也不能作为质押物。
现行农村金融制度存在的 问题
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
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农村金融是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推动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相关机构和政府部门不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信贷政策、金融产品创新等。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就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展开讨论。
一、推动金融资源下沉为了解决农村地区金融资源不足的问题,现行政策推动金融资源下沉至农村。
政府鼓励商业银行设立支农机构、农村信用社等,提供农村金融服务。
此外,政府还通过降低利率、释放存款准备金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农村的金融支持。
二、完善金融机构网络布局为了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政府致力于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络布局。
近年来,政府鼓励农村合作银行、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的金融服务,并在乡镇设立支行、分理处,确保农民能够顺利使用金融服务。
三、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除了完善金融机构的网络布局,政府还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村居民和农业企业的需求。
比如推出农户贷款、农业保险、小额信贷等金融产品,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四、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为他们提供贷款、信用担保等金融服务。
同时,政府还提出鼓励金融机构采取定制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小微企业的特定需求。
五、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了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政府提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措施。
这包括加强金融机构员工培训,提升他们的金融知识和服务水平。
同时,政府还鼓励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六、优化金融监管环境要保证农村金融能够顺利运行,政府致力于优化金融监管环境。
这包括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确保他们不违规行为,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政府还鼓励金融机构加强自律,提升整体的金融风险防控能力。
七、加大农村金融扶贫力度扶贫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创新与渐进
2 我国农业面临的新形势 .
加入 WT O后,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已经受到了严 峻挑战。首先, 当前世界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已经从单纯 的价格竞争转变为全方位的立体竞争, 包括价格、 质量 与市场服务、 信息沟通与传递等方面, 而我国农产品劳 动生产率低且提高速度缓慢 , 国外低价农产品已经对我
库。 资金来源除自 有资金外主要由吸收存款、 发行债券、 在货币市场筹措资金、 政府借款构成。资金主要运用于
各种农业贷款和农业投资 , 前者包括个人购置农村房屋
和土地、 农村组织建设 、 电气化和农田水利工程, 后者包
括农业经营、 土地住房经营、 乡间公路建设、 农业工程与
融创新的能动性作用, 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 增强
设施等。
2 本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以民间合作性质为主 .日 体、 政府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为重要补充, 商业银行也
农业技术, 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分为地区农村银行与
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 地区农村银行不按商业原则
兼营一部分农业金融业务。其资金来源由资本金、 借款
和已贷款的回收额构成。资金运用主要为改良土壤、 造 林、 乡间道路、 渔港等生产型基础设施建设贷款, 维持和
金 融创 新
者转贷给农民。此外, 它的分布广泛的分支机构还负责
为小农户提供农业经济技术咨询服务 , 总行则对合作社 运动发展提供咨询。
6 印度农业政策性金融 目标的核心是推行现代化 .
息差额; 弥补自然灾害损失的紧急贷款; 支付农产品补
贴、 支持农产品价格; 架设农村电网、 发展农村电气通讯
的进入和旧的保护品种的退出、 保护价的确定 、 具体操
作和监管方式的不断改进与提高等等, 作为紧跟实践而 动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其金融创新的空间无疑是很 大的。 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 各项业务 、 政 策和规章制度都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磨合和调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金融创新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金融创新研究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创新研究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长期推行的一项战略举措,对于农村金融领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农村金融创新研究旨在深化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金融创新研究,旨在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首先,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金融创新应当着力于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便利性。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对农村金融服务逐渐重视,但在服务的普及性和便捷性方面仍存在瓶颈。
因此,可以通过引入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新兴金融科技手段,拓宽农村金融服务渠道,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可及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设智慧农村,推动金融科技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促进金融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其次,在农村金融创新研究中,应当注重打通金融服务“痛点”。
农村居民在获得信贷、储蓄、支付等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痛点,例如信息不对称、抵押物不足、资金周转不灵等问题。
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金融创新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解决方案。
比如,可以引入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等新型金融产品,为农村产业链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同时,也可以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农户风险管理机制的创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此外,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金融创新还应当注重可持续发展。
这一点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要注重适度金融发展,避免金融过度扩张带来的风险。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各类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投入逐渐增加,但同时也需要警惕过度竞争和不当刺激所带来的风险。
因此,在研究农村金融创新时,需要综合考虑市场需求、机构风险、监管政策等方面的因素,确保金融服务健康稳定发展。
二是要注重绿色金融和可持续投资。
随着乡村生态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农村金融创新也需要顺应绿色发展理念,引导资金投向清洁能源、生态保护、循环农业等领域,推动乡村振兴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
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方案措施
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方案措施一、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1.针对农村产业结构特点,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金融产品。
如针对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出相应的贷款、保险产品。
2.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解决农民融资难题。
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拓宽农民融资渠道。
3.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居民信用意识,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多优质客户。
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向农村倾斜。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地区的信贷投放。
2.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加快农村金融网点建设,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型金融服务方式,方便农民办理业务。
3.促进农村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农村产业融合项目,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三、强化金融风险防控1.建立健全农村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监测和预警,确保金融稳定。
2.完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
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3.加强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四、激发金融创新活力1.支持农村金融科技创新。
鼓励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
2.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探索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如农村合作金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等。
3.加强农村金融人才培养。
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素质的农村金融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
五、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1.加大政策性银行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通过政策性银行提供长期、低息贷款,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减轻农民自然灾害风险。
3.发挥政策性担保作用。
为农村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解决融资难题。
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我们从创新金融产品、优化资源配置、强化风险防控、激发创新活力、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等多方面入手,共同推动农村金融事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农业分析的农业保险和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农业分析的农业保险和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研究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保险和农村金融服务已经成为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农业分析的角度,探讨农业保险和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
一、农业保险的必要性农业是一个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行业,农民的收益往往受到天气、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制约。
农业保险作为农民的重要风险防范方式,可以有效保护农民免受风险的侵害,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二、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分析农村金融服务一直以来都存在着普遍的问题,如金融服务覆盖面广度不足、金融产品和服务不够多样化、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缺乏了解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和农业的发展。
三、农业保险和农村金融服务的联动模式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将农业保险和农村金融服务进行联动,构建一个良好的服务体系。
通过金融机构提供农业保险产品,引导农民参与保险购买,同时,提供定制的金融服务,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以此促进农业的发展。
四、创新的农业保险产品设计农业保险产品的设计应该贴近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农作物、地域、气候等因素进行分类设计。
同时,考虑农民的支付能力,制定合理的保费标准,推动农民参与保险。
五、农村金融服务的定制化农村金融服务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特点和需求进行定制化。
例如,在农业生产旺季提供灵活的融资服务,满足农民的生产需求;在农产品上市季节提供市场营销策略和销售渠道的支持,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六、加强金融机构与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金融机构和农业科研机构可以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农业保险和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模式。
通过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开发农业风险评估模型,提高保险产品的精准度;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为农村金融服务提供更精细化的支持。
七、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保险和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为金融机构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参与农业保险和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同时,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政策,加大对农民参与农业保险购买和金融服务的鼓励力度。
数字农业模式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研究
数字农业模式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和效率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农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特别是在农村金融服务领域。
数字农业模式的出现,使得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更加智能化、高效化,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选择。
数字农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金融服务体系的不完善、金融产品的创新不足等。
研究数字农业模式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数字农业的概念和意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减少人工干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数字农业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的精确匹配,避免资源浪费,降低生产成本。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对农业生产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实现对农业生产要素的精确调度,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提升农产品质量:数字农业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数字农业可以带动农村电商、物流、金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保护生态环境:数字农业可以通过精准施肥、节水灌溉等技术手段,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数字农业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为未来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和问题金融服务覆盖面不足。
由于地理环境、基础设施等因素的限制,部分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覆盖面相对较窄,尤其是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
这导致农民在融资、投资等方面面临较大的困难,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金融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在信贷投放、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不高。
部分金融机构在服务农村金融时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农民的实际需求,导致金融服务与农民需求脱节。
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关于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思考与探索(银行)
关于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思考与探索(银行)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金融科技可以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助力。
以下是我对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思考与探索。
首先,金融科技可以通过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传统银行往往难以满足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原因,传统银行的分支机构数量较少,客户服务也相对不便。
而金融科技可以通过移动支付、小额贷款、保险等产品和服务,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问题。
比如,通过移动支付可以方便农民在购买农资、销售农产品时进行交易;通过小额贷款可以帮助农民解决资金周转问题;通过保险可以减轻农民因自然灾害等风险带来的损失。
通过普惠金融服务,金融科技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和支持。
其次,金融科技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农村经济进行精细化管理。
在农村经济中,往往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传统银行难以准确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无法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
而金融科技可以通过收集、分析和利用大量的农村经济数据,为传统银行提供更准确、更及时的决策依据。
同时,金融科技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智能算法和模型,提升风控能力,降低贷款风险。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金融科技可以为农村经济提供更精细化、更灵活的金融服务。
最后,金融科技可以通过建立数字生态系统,促进乡村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乡村经济往往存在缺乏资金、技术和市场等问题。
而金融科技可以通过建立数字生态系统,将金融机构、企业、农民等各方链接起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的实施。
比如,通过金融科技平台,企业可以获得便捷的融资渠道,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机会。
通过数字生态系统,金融科技可以为乡村经济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创新动力。
综上所述,金融科技可以通过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数字生态系统等方式,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助力。
探索乡村振兴的金融解决方案
溢语Leading Article探索乡村振兴的金融解决方案乡村振兴作为我国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决胜脱矿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当前是我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交汇的关键时期,“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做出的重大判断。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催生巨大的资金投入和金融服务需求,还将为金融机构服务农村实体经济创造历史机遇。
“十三五”期间,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钇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十三五”期间,我国系一产业增加值从5.78万亿元增加至7.05万亿元;同期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1 422元增加至1 602】元,增速与城镇居民保持同步。
如果考虑到农村收入水平基数低,则这一比例的收入增幅对金融服务的边际增量需求更为可观。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204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398万个规模钇业生产经营户。
全 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实现持续增长,农村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农 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不仅为乡村振兴创造了物貭条件,也为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带来了庞大的市场需求。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根据国家《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据.我国农村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2019年5月,全国行政村4G移动网络覆盖率超过98%,农村移动互联网普及率快速提升.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
“十三五”期间,我国金融科技和互联网新金融业态蓬勃发展.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大数掘、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手段,在移动支付、小微信贷等方面枳累了丰富经验,这些技术经验完全可以平行迁移到祆村金融服务场景。
三农要素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復盖城乡的生产要素流通市场体系。
在金融机构最为关注的产权资本要素流通方面,以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为核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产权流转试点稳步推进,目前已取得重大制度性突破。
探索农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探索农业发展的创新路径近年来,农业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探索农业发展的创新路径,我们需要从以下十个方面展开思考。
一、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应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利用遗传改良、种植技术、设施农业等手段,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
二、发展农业智能化。
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建设智能农业示范区。
通过监测设备、自动化设备等工具,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程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三、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提倡绿色种植、绿色施肥等农业环保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拓展农产品市场。
加强农产品的宣传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通过互联网、电商等渠道,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农村道路、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
建设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完善的供水系统,提高农民生活品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六、加大农业金融支持。
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提供更多金融服务。
建立农业信贷体系,降低农业贷款利率,推动农业发展的资金储备。
七、加强农业合作社建设。
发挥农业合作社的组织优势,提高农民集体经济的效益。
通过规模化经营、资源共享等方式,提高农产品的产销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八、培养农业人才队伍。
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通过农技培训、农业技术推广等手段,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
九、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强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和延伸,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
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十、促进农业与城市产业融合。
通过农业观光、农业旅游等方式,促进农业与城市产业的融合,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同时,加强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融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农村土地金融创新及策略
尽管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城市相比,农 村金融服务仍然不充分,存在较大的融资缺口。
意义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增加农民融资渠道,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土地金融创新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投资和融资机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
发展方向
拓展农村土地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将农村土地金融服务拓展到更多的地区和更多类型的农业领域。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针对农村土地金融的不同需求,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
加强与互联网、科技等新兴产业的融合
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农村土地金融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服务三农
农村土地金融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服 务三农,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 金融服务支持。
创新形式
服务模式创新
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如线上线 下结合、金融科技等方式,提 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
产品创新
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需求的农 民,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金融 产品,满足农民多元化的金融
需求。
机制创新
通过创新组织架构和运营机制 ,优化金融服务流程,提高服
农村土地金融创新可以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向农村,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
创新目标
推进农村金融市场多元化
通过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 ,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向多元化发展 。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可及性
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 农村金融服务可及性和便利性。
降低农村融资成本
通过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服 务领域,降低农村融资成本,支持 农民创业和乡村振兴。
中央一号文件农业金融政策汇总
2004年-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农业金融政策盘点2004年(十九)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明确县域内各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义务。
➢扩大农村贷款利率浮动幅度。
➢进一步完善邮政储蓄的有关政策,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力度,缓解农村资金外流。
➢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信贷资金支农渠道。
➢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要调整职能,合理分工,扩大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
➢要总结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经验,创造条件,在全国逐步推开。
➢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
➢有关部门要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多种担保办法,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
➢鼓励政府出资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农业担保机构,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
➢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
2005年(二十三)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
➢抓紧研究制定农村金融总体改革方案。
➢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要在完善治理结构、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支农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成效,进一步发挥其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
➢抓紧制定县域内各金融机构承担支持“三农”义务的政策措施,明确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
➢采取有效办法,引导县及县以下吸收的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
➢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在完善运行机制基础上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拓宽业务范围。
➢农业银行要继续发挥支持农业、服务农村的作用。
➢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农村新办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和监管办法,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尽快启动试点工作。
家庭农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案例
家庭农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案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变化的速度,农村金融服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金融模式在满足农村金融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然而,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家庭农场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案例,以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本文将介绍几个成功的案例,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影响。
第一家经典案例发生在某省的一个农村地区,由该地农民组织成立的家庭农场联合体推出了一项金融创新服务。
他们成立了一个互助共享基金,每个家庭农场都需要贡献一定比例的资金。
基金的目的是为家庭农场提供紧急贷款和投资。
该基金对家庭农场进行了严格的审核,确保资金用于农业生产和发展,同时避免了风险较高的其他行业。
通过互助共享,家庭农场可以分享风险并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
第二个案例发生在另一个农村地区,是由一家农业科技公司推出的金融服务创新。
该公司与当地银行合作,通过提供一种名为“智慧贷”的金融产品,为家庭农场提供融资支持。
该产品利用农场数据和先进的风险评估技术,为贷款提供保障,并减少了传统抵押物和担保所需的手续和费用。
这种创新的金融服务使得家庭农场更容易获得贷款,促进了他们的扩大生产和创新发展。
第三个案例发生在农村地区的一个小型合作社。
合作社提供了一种名为“农场众筹”的金融服务。
通过这种服务,家庭农场可以将他们的农产品展示在在线平台上,并由感兴趣的投资者进行购买和投资。
这种模式为家庭农场提供了更多的销售渠道和融资机会,同时也使得消费者更加便利地获得新鲜的农产品。
以上三个案例都是通过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来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
它们的共同点是将风险分散、提供低成本融资渠道以及利用新技术和平台等。
这些创新案例的出现为农村金融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家庭农场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发展潜力。
然而,这些创新案例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对于传统观念较为固守的家庭农场来说,接受新型金融模式可能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
其次,新型金融服务也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以确保其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路径探索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路径探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充足的金融支持。
如何通过金融手段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 资金短缺: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土地整理、机械化作业、科技研发等方面的投资。
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和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资金来源面临困难。
2. 技术水平不足: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仍然存在技术含量低、生产方式落后的问题,农民缺乏先进的种植和养殖技术,这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高的情况。
3. 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业生产和销售的环境存在很大的问题,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金融支持路径探索为了解决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金融手段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支持、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帮助,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基于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路径。
1. 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投入政府和金融机构需要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投入力度,通过发放贷款、提供贴息政策等方式,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还可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业现代化领域,引导社会资金向农业现代化领域投资,从而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2. 创新金融产品,提高融资效率针对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和需求,金融机构可以创新金融产品,如农业保险、农业信贷、农业风险管理等产品,满足农业现代化的融资需求。
通过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可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
3. 加强金融科技应用,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可以在农业领域推广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更多的支持。
农业金融政策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和建议
农业金融政策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和建议标题:农业金融政策:探索不足之处并提出建议导语: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和农民的生计来源,其发展对于社会稳定与经济繁荣至关重要。
然而,农业金融政策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将深入分析农业金融政策的问题所在,并提出建议以期改善其效果,从而促进全面农村发展。
一、缺乏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1. 农村金融市场过于单一,缺乏多元化金融产品的供给。
这限制了农民在金融市场中的选择和操作空间。
2. 农业金融服务缺乏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由于缺乏完善的金融信息和专业知识,农民往往无法获取适合自身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二、农村借贷市场存在问题1. 银行借贷标准过于严格,导致农民难以获得贷款。
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没有足够的抵押品和信用记录,因此很难满足传统的贷款要求。
2. 高利率和高风险使得农民借贷的成本较高,而且债务风险高。
存在高利率和不合理的财务制约,使得农民不愿承担借贷风险。
三、金融扶贫政策存在局限1. 政府扶贫资金过于倚重于直接财政补贴,缺乏可持续性。
这种补贴模式依赖于政府赋予的资金,长期无法解决农民的基本经济问题。
2. 社保政策与金融扶贫政策不协调。
由于缺乏综合性的社会保障体系,即使农民获得贷款支持,一旦发生意外,仍然容易陷入贫困。
四、农业风险管理体系仍不健全1. 农业保险覆盖面狭窄。
当前农业保险覆盖率较低,很多地区和农民仍处于未保险状态,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或农业疫病,损失无法得到有效的补偿。
2. 农民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教育水平低,农民无法科学规避和抵御风险,导致经济效益大幅波动。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农业金融政策的不足之处,为了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1.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以满足不同农民的需求。
推出农业信贷、农业保险与农业投资结合的金融产品。
2. 培育专业化的农业金融服务机构,提供个性化的金融咨询和培训,帮助农民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金融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政策性金融创新探索目前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弥补市场机制资源配置缺陷的需要从市场经济的规律角度来考虑,普通的金融机构选择投资的对象一般是风险小、收效快、回报高的项目。
而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特点是投资大、回报小、风险高、周期长,在客观上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商业性金融机构几乎退出农村市场。
农业发展需要积累大量的时间,而且发展道路也很曲折。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后盾来支持其发展。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政府机构的产出常常难于度量,而且政府机构几乎没有竞争对手,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业竞争力不足的缺点。
由此可见,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通过政府的推动和协调。
有了政府对农业的支持、补贴和调节,才能减小投资风险,弥补市场资源配置的缺陷,通过政策性措施重新合理配置资源。
因此,深化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是保证农村经济有条不紊发展的前提。
(二)实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存在着补贴措施少、国内支持总量小的问题。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大多数年份和某些农产品的农业国内支持总量目前仍然是个负数。
特别是在农民收入问题上,国家补贴水平低,措施使用相当少,这与我国以人为本的宗旨相违背。
我们要重视农民收入的补贴措施问题,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完善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措施。
面对我国政策支持总量低、管理体制不完善的问题,我们应该继续加大在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完善国内支持政策体制,让钱用到实处,确保资金投放在农业有关部门和基建支出上。
政府通过价格干预的手段调节农业市场,建立完善的农民收入支持体系,通过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建立规模强大的农村信息网。
从结构上调整和完善农业国内支持体系,加大农业政府性投资是今后中国农业金融性改革的发展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农业之间的差距。
目前中国的农产品计划与调控的范围和领域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仅仅把目光放在沿海地区是不够的,真正地实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还需要放在大范围内才行。
(三)改变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需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特点。
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有着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农村和城市的两极分化。
和农村相比,城市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城市的各种金融机构完善,交通方便,有相当发达的二三产业等;而农村的二三产业是一个天然的弱势产业,它的弱质性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抗灾能力弱,银行信贷机构少。
与城市经济相比,农村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不平衡,因此,我们应该想办法打破两极分化局面,通过政府的支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这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途径,符合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打破城乡分治,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做起。
“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很久的难题,它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物,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制约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发展。
如何改变城乡经济二元结构?首先要改变中国长期推行城乡不均衡发展战略,使农业经济不再处于被动地位。
目前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由于条件和能力有限,农民的生活水平一直不高。
在这个时候,需要政府出面适当地介入和干预“三农”问题,通过一系列政策性金融改革来保障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的稳定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改变目前经济两极分化的局面。
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存在的问题商业性金融是现代金融市场体系的中坚力量,但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却存在供给严重不足的状况,大部分商业性金融退出农村,农业政策性金融最具影响力的只剩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农业政策性金融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一)农村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投入不足依据《巴塞尔协议》,金融机构最低资本充足率为8%。
实际情况是,国家财政在农发行成立之初承诺将注入200亿元资本金,实际到位的资金只有165.8亿元。
到2008年末,农发行通过将34亿多元的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金后,资本金才达到200亿元。
但是,目前农发行商业性业务的资本充足率仍不足7%,与《巴塞尔协议》对金融机构最低资本充足率8%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农发行资金来源包括财政拨付资本金、中央银行借款及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后两者是其主要来源。
但是中央银行借款和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的资金来源成本都比较高,而农发行自身盈利能力不强,所以消化这些成本并非易事。
同时,通过市场发行的金融债券期限一般在五年以下,所占比重达到了95%左右,这些都与农发行贷款运用的长期性要求不相适应。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始了所谓的资源配置优化,1999年已经开始从贫困县撤掉分支机构3万多个,有些县乡机构虽然没有被撤销,但其大多也是只存不贷或多存少贷。
到2003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存款所占份额达到53.4%,而农村贷款中的份额却很少,其中农业银行占18%,仅占其全部贷款余额的10%,其他商业银行在农村贷款中所占份额不到1%,占其各自贷款总额的比例更微乎其微。
即便是覆盖全国城乡网点最广的邮政储蓄,在农村也是只存不贷。
作为农民自己的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也表现出与商业银行同样的盈利动机,大量信贷资金非农化,大量农村资金在农村体外流动,被多渠道分流至城市客户。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
随着经济金融的全球化,金融业的良好运转与一国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息息相关。
当今社会科技不断进步,现代农业逐渐取代传统农业,资金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最关键的要素。
所以加大资金要素的投入不仅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推动弱质农业从落后走向比较发达,并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二)法制不健全,监管协调机制落后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基本都有专门的保护。
如美国先后制定《联邦农业信贷法》、《中间信贷法》和《农业信贷法》;日本1945年依据《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法》成立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其贷款种类和条件由《山村振兴法》等十余部法律明文规定。
它们通过立法明确政策性金融机构与政府、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关系,把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其他商业金融机构区分开来,运用法律保护权利的同时接受监管。
在我国,受农业经营者自身内生特性的影响,加之法律制度的缺失,导致农业信贷和农业保险中的道德风险较为严重,监督控制成本难以降低。
而地域和个性的差异形成的逆选择性,更使得农发行的贷款回收率较低。
时至今日,我国没有一项政策性银行法律,自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建立以来,每次都是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实施各种措施。
农发行的法律地位至今没有法律法规给予确立,仅有一个政策性银行章程作为它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国外农业政策金融都有立法的保障,在支持农业发展上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我国农发行少了法律的保障,立场始终受到质疑。
因为没有把法律手段作为改革的主要依靠手段,各项农村经济决策的制定都缺乏规范性,同时造成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最重要的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具体的经营方式和财政税收方面没有法律的规范,因此在信贷业务上没有保障。
农村经济立法不完善是当前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存在的严重问题。
(三)农业政策性金融逐渐失去了在农村市场的主体地位中国农村的大变革和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仅仅依靠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是不能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
在大银行商业化的过程中,许多大银行争相从农村撤离,农村资金大量流入城市,而农村政策性金融功能不完善,业务单一,并呈现出萎缩的趋势。
这种趋势严重影响着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农村市场的主体地位,不利于调节农村市场结构。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之初并不是以盈利为目标,但随着时间推移,由于其运营状况欠佳,农发行陷入了一定程度的经营困境。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几乎完全不涉足农产品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支农事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目前的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仅仅从事农业政策性金融批发业务,十分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随着棉粮市场的全面开放,部分外来经济主体涌入农村,国有粮棉面临着各种竞争对手。
正因为如此,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不能再独霸市场,并且随着政府新政策出台,定价收购的农副产品逐渐减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收贷业务慢慢萎缩,支农业务越来越少。
外来经济力量的冲击、农业政策性银行实力的薄弱等因素使农业政策性金融逐渐失去了在农村市场的主体地位,而政府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主力军,在这种情况下却不能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
(四)农村金融保障体系薄弱,与新农村建设分散风险的要求相距甚远农业生产具有资本有机构成高、收益低、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的特性。
我国农户由于弱小分散,在面对更为开放的市场时,其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
为了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稳定持续发展,迫切需要金融保障体系的保驾护航。
保险公司的商业化经营目的在于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农业保险赔付率高、回报率低,使得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业务日趋萎缩,农业保险方面的保费收入尚不足全国财险保费收入的1%。
此外,我国的农产品期货交易仅有12个品种,分布在3家期货交易所,交易较活跃的只有7个品种,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套期保值等经济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农村金融保障体系薄弱,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策略构想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对资金的需求量也日益增长。
由于受国家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较高的农业信贷风险以及不完善的农村保险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的国家金融支持力度很难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对于今后如何解决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我们必须从农村经济结构的角度出发,提出适合我国发展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策略构想。
(一)加大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投入由于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并且农户多,农民的经济实力不是很强。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可是这些政策性金融改革真正实行起来难度很大。
仅仅靠农户之间的互助是不够的,在实行过程中还需要政府进行规范和扶持。
而且针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资金短缺,政策性支持金融的力度不够,我们在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经营或者发展优势产业比如畜牧业、粮食种植的发展方面,政府应该认真研究它的需求特点,想办法给予支持。
有时候可以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给予农村农业服务,由政府承担这些产业的前期成本,吸引其它投资。
另外有一些产业的发展需要担保,一方面可以获得中央的贷款,政府通过政策性金融给予再担保,或者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鼓励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政策性贷款的担保业务等;另一方面,政府应该予以农村金融政策方面的支持,比如贴息、担保、再担保,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通过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缓解农村经济压力,从而实现资金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