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抒情性作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 第12章 抒情性作品)【圣才出品】
第12章抒情性作品一、名词解释1.抒情答:抒情是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2.抒情性作品答: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
抒情性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意味和审美特性,是由情感内涵和抒情话语直接融合而成的整体。
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散文、杂文等,另外,中国戏曲文学中的唱词也多具有鲜明的抒情风格。
3.抒情话语答:抒情话语是一种以抒情写意为主的表现性话语,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它将抒情内容直接融入其中、不同于普通话语系统的特殊语言组织形式。
抒情话语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表现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过程。
与普通话语相比,抒情话语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表现功能,时常打破日常语言规范,既经济、简练又具有复杂化、陌生化的特征。
4.抒情性作品的结构答: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指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在一般情况下,抒情性作品由这三个要素相互作业组合而成,其中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是抒情性作品的完美结构形态。
5.隐喻(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隐喻是一种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它是从希腊词语中借来的,原意是“用其他的方式言说”,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修辞手法。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诗歌特别是现代以来的诗歌,在词句搭配方面有重要特点,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
把相互之间似乎缺乏联系的词句结合在一起,新批评家一般也称其为隐喻。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抒情与叙事的区别 抒情是与叙事相对的概念,一般地说,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
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 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 讲故事。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总带有作者个人的主 观情感因素,具有情感的性质,所以抒情性是文学作品的普遍 属性。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在欧洲文学传统中,抒情(Lyric)这一词是从古希腊文中的七弦琴(lyre)一词演变而来的。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2、声调与情调的关系:
②抒情也是一种三社会个交流主; 要的结构要素: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直接融合: 1、构成抒情性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 ①抒情内容的含义; ②抒情话语的含义; 2、二者是一种直接融合的关系。
(二)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 1、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的区别; 2、“诗家语”的意义与作用。
1、抒情是一种自我表现; ②抒情也是一种社会交流;
3、真与幻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三节 抒情方式 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一)比喻与象征; 博喻、隐喻和借喻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司空图) (二)倒装与岐义; (三)夸张与对比; (四)借代与用典。
二、抒情角色
(一)抒情角色的含义; (二)抒情角色的类型: 1、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 第一人称的抒情是作者直接表现自己内心生活的一种抒情方式 2、代言的抒情方式: 代言的抒情方式则是作者作为代言人,以他人的口吻来抒情。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抒情性作品——精选推荐
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抒情性作品是与叙事性作品相对而言的,是指那些以表现人的主体情感活动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通常包括抒情诗和抒情散文等。
如果说叙事性作品侧重于从客观外部世界入手以反映人类生活的话,那么抒情性作品则主要从主观内部世界入手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类主观情感世界。
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抒情诗歌主要是主观的、内在的诗歌,是诗人本人的表现。
”这自然带来了抒情性作品从表现内容到表现形式上的独特性。
本章主要讨论如下问题:抒情的现实依据、抒情话语与抒情方式。
第一节抒情的现实依据本节主要从情感经验、多种动机以及作者与抒情主人公这三方面来讲。
抒情性作品区别于叙事性作品的特征之一,就在于前者的题材属性是人生经验激起的人的主观的感受、心理的情绪、生命的体验和丰富的情感成分。
这些成分统称为情感经验。
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创作活动的内在需要或驱动力,它是与作家特定的主观愿望或目的需要相联系的,充满了复杂性。
抒情主人公指作品中作家为表现情感所借助的抒情角色。
一、情感经验情感经验与人的世界经验关系极为密切,也是现实中人的心灵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这种人的情感经验成为作家的表现对象时,它便体现着抒情性作品题材的质的规定性,因而情感经验自然地成为抒情性作品的抒情内容和现实依据。
完整意义上的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内心世界,而抒情性作品正是以情感为表现目的和表现对象的作品,揭示内在人生为其根本目的,传达情感是其本质特征。
抒情性作品通过表现形形色色的内在人生,反映出人类特定的社会心理、精神状态、时代精神,并带领我们去感受、去认识人类的心路历程,洞察人类灵魂的历史和主体存在的奥秘,使读者为之愉悦、受之感染。
抒情性作品以丰富多彩的内在人生为其表现的对象和目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内在人生归根结底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
抒情内容是抒情主体基于现实生活的情感反映和价值判断,这就使抒情具有了某种客观性的品格。
文学概论第6章抒情性作品解读
全民癫狂的文革时期——《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 是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 就是好呀 就是好呀就是好 马列主义大普及 上层建筑红旗飘 革命大字报(嘿)烈火遍地烧胜利凯歌冲云霄 七亿 人民团结战斗 红色江山牢又牢 (文化大革命好 文 化大革命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 就是好 就是好 就是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 就是好呀就是好呀就是好 一代新人在成长 顶风逆浪 战英豪 工业学大庆(嘿)农业学大寨万里神州传捷 报 七亿人民跟着毛主席 继续革命向前跑 (文化大 革命好 文化大革命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 就是好 就是好 就是好
抒情自我与社会的联系最突出地体现为与一定社会 意识形态的联系。 别林斯基:“诗人的创作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整 个的、自成一体的世界,维持在自己的法则上,有 它自己的原因和基础……诗人的个性越是深刻有力, 他就越是一个诗人。”
抒情内容是抒情主体对客
观社会情感把握的结果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主观世界,偏于用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 来象征性地表现情感。
第二节
抒情的现实依据
一、情感经验 1、抒情内容: 文本所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 它往往是一种体验、一种感悟、一种心境, 既是稍纵即逝的,有时微妙复杂的,不想 客观事物的外在形态或理论思维过程那样 可以用词语相对确切的表述,而往往是只 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 书叔云》
◇ “零度抒情”在中国: 自我狂飙突进的五四时期——郭沫若《天狗》(我 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燃烧! 我如大海 一样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飞跑! ) 历经血火考验的抗日战争前后——艾青《我爱这土 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 爱得深沉……) 热情歌唱的建国初年——贺敬之《桂林山水歌》( 写于1959,改于1962)“呵!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 — 祖国的笑容这样美!”
自考《文学概论》第五章-抒情作品教学课件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以殚。
《渊明逸致图》
• 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
• 第二节抒情作品与抒情
• 第三节抒情作品的特征
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
• 一、抒情作品的内涵
• 1、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
• 2、内涵
• 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
• 三、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
• 1、广义的情感与狭义的情感
• 所谓“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是指包括情感在
内的诸种感性心理因素(情感、个性、本能、欲望、
无意识、志向、怨愤等)。
• 所谓“表现”是指自然呈现作者的内在心性;所谓
“传达”是指作者不仅要表现自己的内在心性,而且
要将其传达给读者,使读者了解、分享自己的内在心
性。
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
• 1、人类的情感是无处不在且非常复杂的。其复
情感。传达论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和美学内涵。
三 抒发情感即转移情感
• “移情论”诞生于19世纪的德国。最早把“移情”作
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美学家费肖尔。
• “移情论”认为,移情就是感情外射 即把主观的
情感投射于物 形成情感的“物态化”。
• 约翰·罗斯金(英)把诸如此类的“移情”、“投射”
抒
情
作
品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姓名
2020/01/01
抒情界定
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 抒情(lyric)由古希腊文中的七弦琴
(lyre)一词演变而来
• 抒情写意是中国传统文学的最突出特征之一。屈原
《九章·惜诵》中有“发愤以抒情”,“抒情”意
指“表达情思”。
• 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第12章 抒情性作品【圣才出品】
第12章 抒情性作品一、名词解释1.抒情答:抒情是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2.抒情性作品答: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
抒情性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意味和审美特性,是由情感内涵和抒情话语直接融合而成的整体。
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散文、杂文等,另外,中国戏曲文学中的唱词也多具有鲜明的抒情风格。
3.抒情话语答:抒情话语是一种以抒情写意为主的表现性话语,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它将抒情内容直接融入其中、不同于普通话语系统的特殊语言组织形式。
抒情话语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表现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过程。
与普通话语相比,抒情话语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表现功能,时常打破日常语言规范,既经济、简练又具有复杂化、陌生化的特征。
4.抒情性作品的结构答: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指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在一般情况下,抒情性作品由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组合而成,其中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是抒情性作品的完美结构形态。
5.隐喻[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隐喻是一种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它是从希腊词语中借来的,原意是“用其他的方式言说”,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修辞手法。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诗歌特别是现代以来的诗歌,在词句搭配方面有重要特点,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把相互之间似乎缺乏联系的词句结合在一起,新批评家一般也称其为隐喻。
第四讲 文学作品(11-13)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 1、叙事(narrative)含义:用话语 叙述社会生活事件与过程。 2、文学叙事:用话语叙述虚构的社会 生活事件与过程。 3、文学叙事的特征:
A、叙事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B、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影响和制约着叙事的形态和 内容。 1、叙事活动是建构意识形态的重要活动。例:上古神
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 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 抒情性作品
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 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此相对的是叙事 性作品。但是,抒情性作品中也可能有叙事因素, 叙事性作品中也可能有抒情成分。分类总是相对的, 分类概念只是突出某类事物的主要特征,却 不能 概括它们的全貌。 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抒情诗有颂诗、 哀诗、情诗、田诗、山水诗、讽刺诗等等,中国古 代有诗、赋、词、曲等类型。
叙事作品结构的两个向度:共时向度与历时向度 历时向度:指的是事件与事件的先后结构关系。
共时向度:指的是叙事内容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 性。前者又称为表层结构,后者又称为深层结构。
(一)表层结构
叙事学表层结构分析的基本理念是:从句法分析角度讲, 叙事作品最小的叙述单位是句子,可以将一篇叙事作品看成是 几个放大了的句子,将几个句子看成是浓缩了的叙事作品,从 而可以在两者之间找到对应性的结构关系。在每一个句子中, 主语对应叙事作品的人物,谓语对应叙事作品的行动,状语或 表语对应叙事作品的人物状态和环本事件和故事时间 文本时间指讲故事的时间,故事时间指故事内容本身展开的时间, 后者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前者是故事在叙述文本中呈现 出来的时间状态。 (一)时序 1、顺时序:讲述事件的顺序和事件发生的顺序是同一的。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_OK
画是空间性的造型艺术
❖ 中国画具有“散点透视”的特点,追 求抒情写意,与抒情诗相近 。
21
莱辛
❖ 莱辛(Lessing ,1729—1781) ❖ 诗画之分是欧洲美学史上一
个重要问题,莱辛在1766年写 作《拉奥孔》或称《论诗与 画的界限》一书,不同意温 克尔曼不区分诗画而将古希 腊艺术特征全都概括为“高 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 认为雕塑中拉奥孔没有像诗 中那样怒吼,是出于造型艺 术对于美的要求,而古希腊 诗中仍有对激烈情感的表现。
Victor Shklovsky,1893—1984
16
王国维《人间词话》:
“红杏枝头春意闹”, 着一“闹”字而境界全 出。“云破月来花弄 影”,着一“弄”字而 境界全出矣。
17
“陌生化”与“境界全出”
❖ 书中所举的例子,重点不在抒情(表现 情感),而在于对事物的真切感知。
❖ “陌生化”与“境界全出”是要求作品 写出事物真切的存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写出某一事物与整体存在者的关系。
11
构造适合情感表现的感性形式
“艺术品是将情感(指广义的情感, 亦即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呈现出来 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 的形式。……艺术形式与我们的感觉、 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1985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渊明逸致图》
4
二、抒情与现实
这里讨论的是文学作品中所抒之情的根源问题。
❖ 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 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
❖ 抒情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 ❖ 对现实的情感化反映具有明显的主观性。
“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 情偏而暗。”(邵雍:《观物外篇十二》)这里 说的就是情感化反映的主观性。
文学理论(童版)笔记4第四编
文学理论(童版)笔记4第四编第四编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方式;体裁是指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结构形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再现(representation),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
"镜子说"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
别林斯基;"现实性的诗歌"的"显著特点,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它不再造生活,而是把生活复制、再现,像凸面玻璃一样,在一种观点之下把生活的复杂多彩的现象反映出来,从这些现象里面汲取那构成丰满的、生气勃勃的、统一图画时所必需的种种东西"。
逼真性: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表现: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以形象呈现出来。
虚幻性: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传奇。
3、象征形文学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暗示(suggestion),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暗示是象征型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
朦胧(ambiguity),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主观变形的寓意性形象。
4、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古代: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文学类型发展的初始阶段,各种文学类型浑然混合在一起,没有获得各自独立的形态;一部作品往往兼具几种类型特征;没有一种类型形成主要的文**流" 近代: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分别成为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现代: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现实型文学的深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统一的两结合型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1、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文学概论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什克洛夫斯基
——什克洛夫斯基:《艺术作为手法》
Victor Shklovsky,1893—1984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5
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杏枝 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 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 “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6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
1、抒情诗,有颂诗、哀诗、情诗、田园诗、 山 水诗等。李煜《虞美人》 2、散文,特别是散文诗。如鲁迅《野草》。 3、戏剧和小说, “诗化小说” 。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4
关汉卿《窦娥冤》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 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个怕 硬欺软,却原来也是这样顺水 推舟,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 地?天也,你错堪贤庸枉做天! 唉,只落得两泪涟涟!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辛弃疾
14
2、反常化
反常化的抒情话语使我们重新感受 熟悉的世界。
“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 所见的视像那样,而不是如你所知的那样; 艺术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 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 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它 就理应延长。”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1、抒情自我充分地吸收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并与 个性气质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感受世界、认识世 界和表现内心情感的艺术方式。 2、包含着普遍的社会内涵,可引起普遍的社会共鸣。 3、抒情自我与社会的联系最突出地体现为与一定社 会意识形态的联系。
如:北岛的《回答》就与 文革后苏醒的人道主义的 崛起有着重要联系。
2020/10/2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一、选择题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BCD )A哲理性B荒诞性C象征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CD )A抒情动作B抒情内容C声音组织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BCD )A 象征性B主观性C评价性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A )A表现功能B通讯功能C意义功能D形式功能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ABCD )A倒装与歧义B夸张与对比C借代与用典D比喻与象征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D )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ABCD )A创作个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8风格的特性是( ABC )A独创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A )A《文心雕龙》刘勰B《诗品》C《修辞学发凡》D《诗学》10文学接受客体指(ABC )A认识属性 B 审美属性C文化属性D整体属性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ABC )A阐释者B审美者C认识者D思想者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B )A黑格尔B姚斯C刘勰D布封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D )A莱蒙托夫B姚斯C布封D伊瑟尔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ABCD )A净化B共鸣C领悟D延留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ACD )A新批评B自然主义批评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B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ACD )A真实性B革命性C情感性D倾向性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ACD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B进步的倾向性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BCD )A批评风格B最高标准C批评方法论D批评原则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ABCD )A人本主义心理学B原型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精神分析学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B )效果。
文学概论第6章抒情性作品
抒情性作品的情感表达往往深沉而持 久,能够触及人的心灵深处,引发读 者的共鸣和思考。
意象生动鲜明
意象丰富
抒情性作品常常运用生动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和主题,通过形象的比喻、拟人、象 征等手法,使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意象鲜明
抒情性作品中的意象往往鲜明而独特,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作品的 艺术效果。
形式来传达不同的情感。
韵律的运用
韵律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特征之 一,通过对音韵、声调的巧妙安 排,使作品具有和谐悦耳的音乐
美。
节奏与韵律的协调
优秀的抒情性作品能够实现节奏 与韵律的协调统一,让读者在感 受情感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语言
的美感。
语言与修辞
语言的精炼与准确
抒情性作品要求语言精炼、准确,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复杂的情 感,同时避免语言的晦涩和歧义。
其他抒情性作品的种类和特点
如抒情小说、抒情戏剧等,以情感表达为核心,具有各自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
其他抒情性作品的鉴赏方法
关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等,以及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和审美价值。
04
抒情性作品的审美特征
情感真挚深沉
情感表达真实
抒情性作品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通 过文字将内心的感受、思考和体验真 实地呈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
的情感,促进个人情感交流。
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1 2 3
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
抒情性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 统,通过阅读和传播抒情性作品,可以传承和弘 扬民族文化。
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抒情性作品通过反映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能够 激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进而推动社 会文化的发展。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二章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二章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抒情性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称,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主要表现作家内心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
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
第一节抒情界定本节概述:抒情(lyric)原指一种由七弦琴伴唱的抒情短歌,后来发展为意指一种偏于表现个人内心感情的文学类型。
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
文学抒情作为一种自我表现,同时也包含着普遍的社会内涵,可以引起普遍的社会共鸣。
抒情是作者自己的一种审美宣泄。
知识点1:抒情性作品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
知识点2:抒情与现实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
感情源于对现实的感受,没有真实的生活感受,便没有真正有价值的抒情。
对现实感受的深浅,又往往取决于对现实认识的深浅程度。
所以,抒情总包含着对现实的反映。
抒情又是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
首先,抒情反映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其次,抒情是一种反映,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
知识点3: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重点)在文学活动中,抒情总是抒情主体的情感表现。
与偏重于客观再现的叙事相比,抒情更富于主体性的自我色彩,所以我们能在抒情性作品中更多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声音。
在这个意义上,抒情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表现。
然而,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个性自我的形成是以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为条件的。
自我不是与社会截然对立的,而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性。
所以,文学抒情作为一种自我表现,同时也包含着普遍的社会内涵,可以引起普遍的社会共鸣。
知识点4:抒情与宣泄首先,抒情主体是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表现的。
他不完全是即兴式地有感而发,而是从原发的情感状态中超越出来,把它作为一个对象来重新认识、体验、评价和组织。
其次,文学抒情是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的活动。
抒情性作品(总)解析
质在于一个‚情‛字。因而作家、诗人的抒情方式可以多 种多样,开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托物寄情,但其语 言都浸透着浓裂的感情。正如王国维所讲‚一切景语,皆
情语也‛。
通常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借景抒情,以景寓情的,对景物的描 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感,而非单纯的写景,所以说‚一切景语 皆情语‛,抒情才是目的,写景只是手段。
躺尸三百首
躺尸三百首 春眠不觉晓 处处蚊子咬。 撒上敌敌畏,不知死多少。
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 夜来惨叫声,不知包多少。
(三)抒情要讲究方式、方法。在写作时,应根据主题表达 的需要,认真斟酌、选择抒情方式、方法,重视抒情技巧。
(四)抒情应充分利用修辞手法。
如何抒情
如何抒情
审美价值 是指审美客体的属性对主体来自美需要的满足,是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方面和结果 ,是对象特定的属性与 主体需要发生作用时显示出来的令人获得审美享受的一种 价值, 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广义的美。与其他价值形态 相比,它具有超功利的精神性、强烈的情感性等特征。
例
相爱的男女青年在海誓山盟的时候说:‚我死 也不背叛你!‛‚不管怎样都不分离!‛这已经是 真挚而富有激情的话了,作为实用话语没有什么不 可以的,可就是缺乏艺术性 。如果转换成艺术性的 抒情,应该是这样的:
二、间接抒情
一是在叙事、记人、写景、状物或议论说理中抒发感情, 特点是情以物兴,物以情观。 二是结合状物抒发感情。托物言志,托物咏怀。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诗家语
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是抒情内容直接融入其中 的、不同于普通话语系统的特殊语言组织形式,具有象征 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抒情话语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 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表现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过程。 与普通话语相比,抒情话语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 的表现功能,时常打破日常语言规范,既经济、精炼而又 具有复杂化、陌生化的特征。 ‚诗家语‛指的是与通常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诗 家语’,常常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追求某种特殊的语言 效果。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由形容词变成 了动词,强化了诗句的形象性和抒情效果。
4 叙事作品-抒情-风格
(二)抒情与现实抒情是对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抒情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抒情反映具有评价性。
(三)抒情中的自我和社会(1)自我色彩(2)意识形态性。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抒情与宣泄(宣泄是抒情的一个侧面,但不是全部) 1、抒情主体是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表现的。
抒情不是完全的即兴式的有感而发,而是从原发的情感状态中超越出来,把它作为一个对象来重新认识、体验、评价和组织。
2、文学抒情是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的活动。
第二节抒情性作品的构成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构成部分)抒情内容是指本文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
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
象征性地表现自己的情感,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抒情话语与抒情内容的关系:两者是一种直接融合的关系,抒情内容直接投射和转化在抒情话语的声音和画面形象之中,不可分离。
读者直接读到的是抒情话语,通过抒情话语才得以体悟抒情内容。
* * 第四章叙事作品叙事性作品是叙事这一特定叙述活动的产物,因而对叙事性作品的分析实际上也就是叙事这种活动全过程的分析。
将分三个层次进行分析:(1)分析叙述活动同客观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从叙事话语的内容中分析外部世界的事物进入文学话语后的形态特征(2)分析叙述话语的特征-----分析话语形式(3)分析叙说活动作为活动的特征----叙述动作分析第一节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和叙事学 1、叙事理论西方与东方:(1)传统的叙事理论: A、西方:侧重于叙事文学中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及环境描写等方面。
B、中国:相对于西方,中国的叙事性作品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叙述性作品如汉代的史传、六朝的志怪、唐代的传奇,宋元的话本,直到明朝,小说成熟起来,才在小说戏曲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关于叙事文学的理论。
十四讲 抒情性作品
三、抒情与宣泄 1、抒,本义“挹”,抒情也就是情感的宣泄。
李贽《焚书-杂说》: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 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 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 久,势不能遏。 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 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 既已喷玉唾珠,昭回云汉,为章于天矣,遂亦自负,发狂 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隐/暗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人潮中千张面孔的显现 / 一条湿黑树枝上的,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 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 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欲悲闻鬼叫/ 我哭豺狼笑; 洒泪祭雄杰/ 扬眉剑出鞘。
《西厢记》的发展流变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生死不离》 作词:王平久
生死不离,你的梦落在哪里/ 想着生活继续 天空失去美丽,你却等待明天站起 /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 你的呼喊就刻在我的血液里 生死不离,我数秒等你消息 / 相信生命不息 我看不到你,你却牵挂在我心里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 搭起双手筑成你回家的路基 生死不离,全世界都被沉寂/ 痛苦也不哭泣 爱是你的传奇,彩虹在风雨后升起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 你一丝希望是我全部的动力
(二)景与情 诗是有声(形)画,画是无声(形)诗 1、诗与画: 都借助对外在景物的描绘来抒情写意,创造意境, 即所谓“诗画相通”。
诗—语言艺术——时间性表现——诉诸听觉,凭想象 参与,但更自由——意义更丰富 画—造型艺术——空间性再现——诉诸视觉,写景更 直观——内涵朦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抒情的界定
1、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2、抒情与现实 3、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4、抒情与宣泄
二、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三、抒情方式
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抒情角色
附:思考问题
★抒情的界定
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A 抒情
抒情是与叙事相对的概念。一般地说,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 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 感情,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在文学活动中,抒情总是抒情主体的情感表现。与偏 重于客观再现的叙事相比,抒情更富于主体性的自我色彩, 所以我们能在抒情性作品中更多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声音。 在这个意义上,抒情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表现。没有抒情主体 富于个性化的情感倾诉,没有抒情主体自由自在的内心独白 就不可能有创造性的文学抒情。
抒情反映具有评价性。情感又是一种主观态度,对事物产生喜 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包含着对事物的主观评价。抒情中所表现出来的 赞美、歌颂、向往、同情、憎恶、厌烦等情感倾向都不同程度地含 有对现实的价值判断。如:
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声与情 1、诗与乐
从艺术起源的角度说,诗、舞、乐是一体的, 诗与乐有着悠久的同源关系。中国古代的许多诗、词、曲 是可以入乐歌唱的。
另一方面,抒情诗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又与音乐有别。 首先,抒情话语的语音现象不同于音乐的音响组织。音乐 中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相对确定,所以它的旋律线和 节奏型是比较明晰的。而抒情诗中声音的高低、长短、强 弱则比较模糊,所以音调和节奏不那么明晰。其次,抒情 话语是由词构成的,词有声,又有义。尽管抒情诗中的词 义已被审美地转化了,但与音乐相比,文学抒情的意义较 具体和稳定。
2. 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
普通话语和抒情话语并不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这里讨论的是 同一种语言中两种不同话语的功能上的区别。一般来说,普通的话语 系统是一种通讯系统,它通过意义相对确定的词句来报道事实。抒情 话语突出话语的表现功能,主要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功能, 具体表现为强调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作为一种通讯系统, 普通的话语几乎不考虑词句组合而形成的音响关系,但是,在抒情话 语中,声音层被显现了出来,造成一种高低、快慢、长短有规律的音 响组织形式,直接象征着情感运动的形式。在普通的话语系统中,由 词义诉诸想象而产生的视觉形象是客观事物的实在色彩和形状,在抒 情话语中,画面不仅再现了事物的外表,而且转化为一种主观的、感 受之中的色彩和形状,直接象征性地表现了感受过程。
什克洛夫斯基 Victor Shklovsky,1893》
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杏 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 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 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由于抒情性作品的情感经验总要投射到声音或画面上, 形成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象征表现,所以,三个要素的 关系又可以从两个方面的关系来分析,即声与情的关系和 景与情的关系。
为了强调语言的表现功能,抒情诗人常常要对普通话语系统进行 改造,甚至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创造出极富表现性的抒情话语。 当然,抒情话语的复杂化和陌生化并非文字游戏,也不能导致晦涩难 懂。它对普通话语系统的改造和变形是有一定限制的,是既遵循又超 越,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话语系统,即“诗家语”。读者也是按照“诗家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1. 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直接融合 抒情性作品是通过特殊的话语组织形式来表现情感的。抒
情内容和相应的抒情话语是构成抒情性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抒情 内容是指文本所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它往往是一种 体验,一种感悟,一种心境,既是稍纵即逝的,又是复杂微妙的, 不像客观事物的外在形态或理论思维过程那样可以用语词相对确切 地表述,而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谓“不可言传”是指不 能用普通的话语系统、单靠语又来传达的情感活动。
然而,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个性自我的形成是以特定的社会关 系和文化传统为条件的。各种社会关系都会对个性自我发生影响。 所以,自我不是与社会截然对立的,而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各自的 特殊性。这是一种辩证关系。抒情自我,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 性,是由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精神素养以独特方式构成的。它充分地 吸收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并使之与个性气质融为一体,从而形成 了独特的感受世界、认识世界和表现内心情感的艺术方式。所以, 文学抒情作为一种自我表现,同时也包含着普遍的社会内涵,可以 引起普遍的社会共鸣。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
陌生化
陌生化是对抗机械化的利器,使我们 重新感受这个我们已经烂熟的世界。
“艺术的目的是传达对事物的直接经验, 就好像那是看到的而不是认识到的;艺术技 巧在于使事物变得陌生,在于以复杂化的形 式增加感知的困难,延长感知的过程,因为 艺术中感知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必须予以延 长。”
抒情自我与社会的联系最突出地体现为与一定社会意 识形态的联系。抒情具有意识形态性质,在审美化的情感 反映和评价中,抒情自我总是要么维护和加强要么反抗和 削弱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从属于某种社会意识 形态。当然,抒情不是说教,在具体的抒情性作品中,意 识形态内容并不是以完整的观念体系和概念形式出现的, 而是体现为某种感受、评价、信仰和表现的模式。在这些 模式背后,却潜藏着一定的观念体系和价值规范。
关汉卿《窦娥冤》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个怕 硬欺软,却原来也是这样顺水推舟,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堪贤庸枉做天!唉,只落得两泪涟涟!
二、抒情与现实
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 的反映与评价。感情源于对现实的感受,没有真实的生活感受, 便没有真正有价值的抒情。情感反映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特定 关系,因而抒情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如李白与杜甫:
语 ”的常规来阅读抒情性作品,形成了相应的解读方式。所以,在其他话 语系统中不合规范的句子,在抒情性作品中却可能成为佳句,得到欣赏 者们的普遍赞赏。再则,用语的新奇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情感经验过程。 离开了这个根本目的,句子再新奇也失去了审美价值。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B 抒情性作品
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 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此相对的是叙事性作品。但是,抒情 性作品中也可能有叙事因素,叙事性作品中也可能有抒情成分。 分类总是相对的,分类概念只是突出某类事物的主要特征,却 不能概括它们的全貌。
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抒情诗有颂诗、哀诗、情诗、 田诗、山水诗、讽刺诗等等,中国古代有诗、赋、词、曲等类型。
卡西尔:“企图根据从人类经验的无秩序无统一的领域——催 眠状态、梦幻状态、迷醉状态——中抽取出来的相似性来解释艺术 的所有美学理论,都没有抓住主要之点。一个伟大的抒情诗人有力 量使得我们最为朦胧的情感具有确定的形态,这之所以可能,仅仅是 由于他的作品虽然是在处理一个表面上看来不合理性的无法表达的 题材,但是却具有着条理分明的安排和清楚有力的表达。甚至在最 狂放不羁的艺术创造中,我们也决不会看到‘令人陶醉的幻想的混乱 状态’、‘人类本性的原始混浊’。”
在文学史上,伟大的抒情诗人总是对社会、对人民、对历史的 发展怀有深深的关切,对人类面临的某些共同问题有深入的体察与 领悟,总是把自我与进步的或健康的社会意识形态统一起来,使个 人的命运和追求同人民群众的命运和追求融为一体。它们的抒情既 是十分独特的自我表现,又是为时代和人民发出的呼声;既是个性 情感的自然流露,又同时表现了人类情感的本质。仅仅关心个人内 心生活的抒情诗人,心胸狭隘,不可能创造出优秀的抒情诗。
抒情与宣泄
在古汉语中,“抒”字的本义是“泄”,抒情也就是情感的 宣泄。有些文学家认为,抒情就是情感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或 迸发,是内心情感的宣泄。这种“宣泄”说抓住了抒情的一个重 要特征,即内心情感的释放。在这个意义上说,抒情过程是一 个解开心灵枷锁,消除情感压抑的畅快抒发过程。
首先,抒情主体是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表现 的。他不完全是即兴式地有感而发,而是从原发的情感状态中超 越出来,把它作为一个对象来重新认识、体验、评价和组织。
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 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 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因此,抒情话语和抒情内容是一种直 接融合的关系,抒情内容直接投射和转化在抒情话语的声音与 画面形象的组织形式之中。因而话语的组织形式也就受到抒情 诗人异乎寻常的关注,抒情诗也成为“最典型的语言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