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理论与组织结构)【圣才出品】

关培兰《组织⾏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理论与组织结构)【圣才出品】第⼗五章组织理论与组织结构15.1 复习笔记⼀、组织及组织理论1.组织的定义组织是为达成某些⽬标⽽设计的集合体,是成员进⾏各种活动的基本框架。
它满⾜以下⼏个特点:(1)是社会实体;(2)有确定的⽬标;(3)有⼀定的结构和协调模式的动态系统;(4)与外部环境相联系。
2.组织的重要性(1)组织将资源组合在⼀起完成特定的⽬标。
组织能够通过运⽤现代的制造技术和新的信息技术,重新设计组织结构和管理实践以增进效率,并为创新提供条件。
(2)组织适应并影响着迅速变化的环境。
通过所有这些活动,组织为所有者、消费者和雇员创造价值。
(3)组织也必须应付和适应当今劳动⼒多样化的挑战,更加注重伦理和社会责任,改变雇员的职业⽣涯模式,找出有效的办法激励雇员完成组织的⽬标。
3.组织理论(1)组织理论研究的回顾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现代组织理论主要有以下⼏个⽅⾯的特⾊:①采⽤系统理论。
把组织视为⼀个复杂的社会技术开放系统。
传统的组织理论是⼀个封闭系统,不考虑组织与外界的联系。
实际上,组织并不是孤⽴的,外在的复杂多变的因素对组织内在因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组织是⼀个投⼊⼀产出系统,是⼀个与环境相互作⽤、相互影响的开放系统。
②对⼈际关系⼗分重视。
改进⼈际关系,特别是管理者和职⼯的关系是现代组织理论发展的⼜⼀⼤趋势。
具体表现为:a.组织平衡理论。
参加者按照个⼈效⽤来衡量组织,组织则根据组织⽬标的完成程度来衡量成员的贡献,诱因与贡献的平衡决定成员加⼊、保留,还是退出。
b.交叉⾓⾊理论。
组织是由许许多多交叉的⾓⾊所组成的集合体。
管理者必须充分注意交叉的⾓⾊组之间、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其等级、希望、冲突、绩效,利⽤⾓⾊组之间的相互交叉和影响使组织充满活⼒。
c.交叉群体组织理论。
组织是由互相关联的交叉的群体组成的,这些群体是由⼏个群体交叠处的个⼈来连接的。
组织行为学关培兰笔记精编版

1. 组织行为学概览1.1组织行为学的含义(识记)概念: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意义:多学科为综合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涉及三个重要方面即个体、群体、组织;通过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做到了解自己,完善自己,了解他人,理解他人,激励他人。
1.2组织行为学的产生(识记)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的行为科学,它在众多行为科学分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对它有主要贡献的领域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治学。
(1)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对人和其他动物的行为进行测量和解释,有时还包括对行为进行改变的科学,它关心的是研究和理解个体的行为。
(2)社会学心理学家关注的是个体,社会学家主要研究的是个体在其中扮演某种角色的社会系统。
也就是说,社会学研究的是与其他人发生联系的人。
(3)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领域,但它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
它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4)人类学人类学是社会认识人类及其活动的研究。
它包括人类的生理特性、进化史、地理分布、群体关系、文化历史和实践。
(5)政治学政治学尽管常常受到忽视,但政治学家对于理解组织行为的贡献是至关重要的。
政治学研究在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其具体的研究课题包括:冲突的结构、权力的分配和人们如何为了个人利益而操纵权力。
理论基础:心理分析技术(美国心理学家芒斯特伯格,1912年著《心理学与工业生产率》群体动态分析方法(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该方法叫“场”理论)社会测量方法(维也纳的莫雷诺,创造“心理剧”的治疗方法)1.3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识记)组织的竞争必然依赖于组织的成员,其竞争力也就与其成员的总体素质直接相关(整体的组织的素质)1.4 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理解)积极组织行为学:以工作领域中的绩效改进为目标,结合以往研究中严重的消极倾向,是对积极导向的且能够被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从而实现提高绩效目标。
组织行为学(第三版) 第一讲 组织行为学概论

波特的五力模型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新进入者的威胁
市场地位 竞争优势
替代品的威胁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三 中国古代思想蕴含的组织行为学
三、古代管理思想简介
任何管理思想都不是先验的,而是有着一定历史传统的维 系,我们祖先的管理思想综合体现了“顺道、重人、求和、 法制、守信、预测”对提高现代人的决策者管理水平有着重 大的意义。
ORGANIZATION BEHAVIOR
精品资源共享课配套教材版PPT
第一讲 组织行为学概论
组织行为学概论 管理思想发展的演变中的组织行为学 中国古代思想蕴含的组织行为学
段万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段万春春
学习目标
•理解组织行为学概念及内涵,了解其发展历程 •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熟知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念 •了解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蕴含的组织行为学
(四)法家思想
用 法 家 思 想 进
创行 新
韩非子
“势”“术” 法令的实施与
法 律 和 法 令 为 最
相高
配准
合绳
(四)法家思想
➢ “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 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 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
➢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 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 因循守旧。
—弗雷德里克·W ·泰勒
(二)科学管理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
2.法约尔的计划组织理论
“管理的过程是 计划、组织、指 挥、协调和控制 的过程.”
法约尔(Henri Fayol, 1841-1925) 法国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 生日 1841/29/7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知识员工的激励与管理)【圣才出品】

第七章知识员工的激励与管理7.1 复习笔记一、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知识员工管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管理就是人力资源管理。
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知识员工管理。
他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知识创新力是知识型员工最主要的特点,知识型员工兼具知识性、创造性、灵活性等方面的特征。
知识员工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1)知识员工。
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
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销售人员都属于知识员工的范畴。
知识员工是一种智力资本,包括他们的版权、研究成果、运作良好的数据库、品牌忠诚等。
(2)知识工作也称智慧资本,它的创造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员工的专业判断、主动性和创意等。
因此,知识工作有复杂、不明朗、不肯定而且风险高等特征。
这样的工作性质根本无法按照传统企业的组织方式,把工作切块由相关部门按照工作惯例来完成。
所以,知识员工的管理给传统的结构化组织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给企业的各层次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二、知识员工的特点(1)有较强的自主性。
他们从事的大多为创造性劳动,倾向于拥有宽松的、高度自主的工作环境。
注意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自我发挥和自我管理。
过度严格的管理会被他们看作是不尊重和侮辱。
(2)具有独特的价值观。
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他们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攻克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
(3)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
追求卓越,不满足现状,一旦选准目标就会持之以恒,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4)有高度的使命感。
一旦他们认同自己的企业,就会将企业的生死存亡看作自己的历史使命,会渴望为自己的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获得企业的认可和尊重。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行为学及其特点)【圣才出品】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及其特点2.1 复习笔记一、组织行为组织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广泛的影响。
一方面,组织作为社会的创造物或发明物,影响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另一方面,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又会影响组织的绩效。
1.组织与组织行为(1)组织及其性质组织是通过群体努力完成特定目标的社会创造物,它要求人而不是物的和谐。
人是组织的核心,人赋予组织意义。
(2)组织的特点①组织由个人和群体组成。
②组织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③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作来实现目标。
(3)组织的三个层次组织分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次,如图2-1所示。
每个层次分析都表现出独特的观念并产生了对组织本质和功能的不同见解。
图2-1 组织行为分析的三个层次①个体。
组织定义强调组织由人组成这个事实。
从单个组织成员的角度出发的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方法,把重点放在心理学的发展理论和解释的基础上,这些发展理论和解释探讨了个体行为以及个体对不同的组织政策、实践和过程的反应。
在这种研究方法中,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有关学习动机、满意、领导等方面的理论用来说明单个组织成员的行为和绩效,对诸如态度、信仰、观念和个性这些因素也予以考虑,并对它们在工作中对个体行为与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
②群体。
人们在组织中极少完全单独工作。
如果要达到目标,组织成员就必须在工作中合作并协调他们的活动。
人们在一起工作的常规方式是小组、部门、委员会等组织形式。
因此,在组织行为学中,一个可选择的富有成效的方法是分析工作群体的功能。
组织行为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把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应用于研究组织中的群体。
对这个群体层次分析所产生的见解不同于通过研究个人单独工作所产生的见解。
③组织。
某些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者把整个组织作为他们的研究目标,而不是把重点仅放在组织中的个体和群体上。
组织行为学的这种宏观方法是把重点放在社会学规律的理论和概念上。
研究者寻求理解组织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影响,正是为了获得组织的效率,并把重点放在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如何影响组织效率的方面。
新版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课后思考题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行为学有什么重要意义?组织行为学是通过研究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意义:1)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达成个人目标,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生活质量3)有助于管理者改进管理的方式和方法,改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4)有助于提高管理者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行为的能力,从而提高管理水平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个体行为的研究、群体行为的研究、组织行为的研究3.组织行为学是怎样产生的?1)近代管理理论的基础①理论先驱们的贡献亚当·斯密(1723—1790)。
罗伯特·欧文(1771—1858)。
查尔斯·巴比奇(1792—1871)。
汤恩。
②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2)人群关系学说4.组织行为学产生后有哪些新发展?1)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2)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3)“新组织”的兴起与组织过程的研究案例分析答案:1.缺少对组织中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规律的研究。
2.缺少人性化管理。
3.缺少对冲突的正确处理。
第二章课后思考题1.个体认知包括哪些内容?了解个体认知过程会给我们在管理上带来什么启示?内容:感知、注意、记忆、表象、思维、言语、智力启示:1)在识人过程中避免认知过程中干扰因素,尽量做到公正、客观。
2)在管理人的过程中,要遵循个体认知规律,因人而异采用恰当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3)在人员培训工作中,遵循个体认知规律,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2.什么是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可分为哪几类?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3.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有哪些?知觉者1)知觉者的动机2)知觉者的任务3)知觉者的兴趣4)知觉者过去的经验和期望知觉对象(1)魅力。
组织行为学关培兰1

一.承认和尊重个体差异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 “ 对症下药” “千人一面,千腔一调” 二.尊重和承认个体差异,才能做到量才使用,各尽其 才,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用人如用器,用起所长” “张飞绣花” “黛 玉打虎”
三.承认和尊重个体差异有利于培育创造性人才
差异管理的借鉴
• ★差异管理也叫情景管理,即我们在领导和管理公司或团队时,不 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而要随着情况和环境的改变及员工的不同, 而改变我们领导和管理的方式。管理是一种情境艺术。 • ★灵活和适应性是强有力的经理的重要品质。 • ★每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都有其独特的方式。这种方式就每 一个人而言是始终一贯的,而在人与人之间则是千差万别的。 • ★差异管理认为,没有适用于每个人的真理,但并不影响你成为一 个好的经理。 • ★不要试图改变别人的Personality,但是你可以帮助他(她)提高 Quality。 • ★适当的人做适当的事。人与事有相对最佳的配合:因事而异,
新商业经济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经 济自由化相结合的结果,特别是经济 自由化将规模庞大的劳动力队伍解放 出来了。在这种新商业经济条件下, 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活习 惯、工作方式和人际关系等都将发生 重大的变化;知识员工也愈来愈成为 主要的管理对象。作为上层建筑的管 理科学,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都 要与之相适应,如何实施对知识员工 的激励与管理,就显得愈来愈重要。
能
力
能力是一个人能够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也叫一 个人的主观条件。 能力:一般能力 特殊能力 能力都是由三个基本条件相互作用而形成:一是智力 ——先天条件;二是知识的技能——后天条件;三是实践 的机会——中介条件。
高度 (专业型 人才)
稀缺人才
宽度(复合型人才)
组织行为学

12
专业 专注
提升企业管理
五、 组织行为学的学习研究方法
3、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法就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 测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被试者有关的心理品质 的研究方法。常用的心理测验有能力测验、人格测验、 机械能力测验、语言能力测验、管理能力测验、学术倾 向测验、心理健康测验等。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中,心理测验常常被用来进行人员考核、岗位测量与导引 、职工选拔等。
6、情景模拟法——是根据被试者所担任的职务,编一 套与岗位实际情况相似的测试场景,将被测试者放在模拟 的工作环境中,由测试者观察其才能、行为,并按照一定 规范对测试行为进行评定。情景模拟测评,一般通过公文 处理、小组讨论、上下级对话、口试等方法进行。
2020/1/13
关培兰 《组织行为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8.出版
13
专业 专注
提升企业管理
五、 组织行为学的学习研究方法
5、案例法——这种方法是研究人员利用组织正式的 或非正式的访问谈话,发调查表和实地观察所搜集的资料 ,以及从组织的各种记录与档案中去搜集有关个人、群体 或组织的各种情况,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方式如实地记 录下来,提供给学生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进行研究或 讨论、分析。
2、发展内容
(1)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对以往的 心理学研究只关注人类机能和行为中负性、病态方面,而 人们自身的优点和积极特性等能使生活有意义的方面未 得到足够关注的倾向的反应,它关注于力量和美德等人 性中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2)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POB)-它是对积极导向的且能够被测量、开发 和有效管理,从而实现提高绩效目标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心 理能力的研究和应用。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答案

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部分答案(仅供安全0601班成员内部参考)第一章5.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的权变观点?(简答题)答:权变的组织行为学模型表明了五个关键因变量和众多自变量之间的联系。
因变量是我们要解释和预测的关键因素,它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中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和工作满意度是组织公民行为的主要的因变量,而决定这些因变量的因素有个体水平的变量、群体水平的变量以及组织系统水平的变量。
三个分析水平之间联系密切。
组织结构与领导有关,以为着权威和领导是有联系的,管理层通过领导实施他们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同样,沟通是个体传递信息的手段,它也是联结个体与群体行为的纽带。
2.对比有效的管理者和成功的管理者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实践中的管理者有什么意义?(论述题)答:(1)有效的管理者是根据他们工作绩效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他们下属的满意度和承诺程度来界定。
在四类管理活动中,44%的时间用于沟通,26%的时间用于人力资源管理,19%的时间用于传统的管理,11%的时间用于社会交往。
(2)成功的管理者是根据他们在组织中的晋升速度来衡量。
在四类管理活动中,48%的时间用于社会交往,28%的时间用于沟通,13%的时间用于传统的管理,11%的时间用于人力资源管理。
(3)这两种管理者在四类活动中的工作重点大相径庭,一项正对澳大利亚管理者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社交网络的重要性,积极发展社会关系的管理者,获得了等多的晋升机会,并享受着有关职业成功的其他奖励。
平均来说,管理者在四类活动中赢分别花费20%—30%的时间,但是成功和有效的管理者对四类活动重视程度差别很大。
实际上,他们强调的重点正好相反,这一发现对于我们长久以来认为“晋升是以工作绩效为基础”的假设提出了挑战,它生动地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社交技能和政治技能对组织内部的发展骑着重要作用。
第二章2.请评价一下在选拔新员工的过程中使用智力测试的效度水平?(简答题)答:智力测验主要用于确定个体总体的心理能力。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六~十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激励的社会机制6.1 复习笔记一、激励的社会机制原则1.原则(1)要体现组织目标和评估目的;(2)要反映工作活动与工作结果的统一;(3)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的统一;(4)按劳分配,合理付酬;(5)客观评价员工工作绩效;(6)对员工的工作起到正面引导和激励的作用,并在组织中创造相互竞争、比学赶帮的良好环境;(7)把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直接报酬与间接报酬、货币收入与非货币收入结合起来;(8)吸取员工参与,采用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避免(1)避免所支付报酬的奖励价值过低,无法唤起员工的工作动力;(2)避免工作绩效与奖励方式之间的联系不明显;(3)避免主管人员在实施奖励过程中带有个人主观偏见、有失公平或缺乏公正评价的能力。
3.步骤(1)制定较高的工作绩效标准;(2)建立工作绩效评价系统;(3)训练主管人员实施评价和向员工传递评价结果的技巧;(4)把奖励与工作绩效联系起来并及时兑现。
二、激励的几种模式1.波特—劳勒激励过程模式波特—劳勒激励过程模式是在弗隆的期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综合考察了努力、绩效、能力、环境、认知、奖酬和满意等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图6-1所示。
图6-1 波特—劳勒激励过程模式(1)努力程度努力程度指个人所受到的激励强度和所发挥出来的能力。
它与弗隆模式中所使用的动机“激发力量”一词相当。
图6-1表明,个人所做出努力的程度综合取决于个人对某项奖酬之价值的主观看法及个人对努力将导致这一奖酬之可能性(即概率)的主观估计。
①奖酬对个人的价值因人而异,决定于它对个人的吸引力。
而个人每次行为最终得到的满足,又会以反馈的形式影响个人对这种奖酬的估价,如图6-1中虚线所示。
②个人对努力可能导致奖酬之概率的主观估计,和个人的经历或经验密切相关。
每一次的工作绩效也会以反馈形式影响个人对成功可能性的估计,如图6-1所示,努力程度和绩效有一定联系,但并无直接的必然联系,绩效还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
第一篇组织行为学导论(关培兰第三版)

科学管 理理念
系统管 理理念
组织管 理理念
中国组织行为学的収展历程
• 周先庚在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与陈立合作,在北平南口机车厂 迚行了关于职工提合理化建议的调查研究,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 摸索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途径。这是中国最早的工业心理实验研究。
20世纪30年 代
20世纪50年 代
• 我国已逐步开展工程心理学和劳动心理学的研究。
组织行为学
闽江学院 法律系 陈鑫
第一篇 导论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概览 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及其特点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概览
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二、组织行为学的现实应用 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四、组织行为学的収展历程 五、组织行为学的新収展 六、组织行为学的学习研究方法
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
行为学派
大觃模访谈实验(1928-1934) 通过谈话让工人収泄不满 涉及人员21000名工人,寻求工人不满意因素、 需求等
后被収展为间接法,是心理学的一种很重要的研
究方法 找出了一些工人的动机因素
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代表
人物钱德勒、劳伦斯等。其特点是把系统科学的理论 应用于管理,即我们通常说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 论等应用于管理领域,形成新的组织管理技术和方法。
期、工间休息、建立个人与团队的 工资制度 结果:产量上升30% 迟到缺勤率下降15.2% -- 3.5%
行为学派
假设影响的因素:a)摆脱了疲劳感 b)去掉了单调感 c)增加了工资的刺激 d)改变了管理方法 实验假设基本上都被否定 主要原因:女工的态度有了变化, 这与试验室 的自由气氛、管理宽松、亲近有关 最终结论:工人的自身感受、理解能力和态度 収生了变化,提高了工作效率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激励理论及分类)【圣才出品】

第五章激励理论及分类5.1 复习笔记一、激励研究1.激励的时代要求在未来的高科技条件下,激励更加重要,原因:(1)国际、国内竞争的加剧,来自社会、经济、技术的外在压力,都迫使管理方面在方法和技巧上有创新,以不断保证企业效率和效能的高水平,要求有效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
(2)为了企业不断发展,必须关注人力资源。
知识爆炸,科技不断发展,企业必须加大对更新企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新知识的获得的投入,加强员工培训。
(3)员工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企业的管理人员来说,必须认清一个问题,员工的需要和要求是多方面的,包括工作挑战性、成就、晋升及金钱。
2.激励的含义(1)激励包括奖励和惩罚①奖励。
是社会对人们的良好行为或取得的突出成绩,作出的卓越贡献给予积极肯定,以促使人们将这种行为保持和增强,加快人的自我发展、完善,为社会创造更大更好的效益;②惩罚。
是社会对人们的不良或不正确行为给予否定,以促使人们的行为变异,增强反应强度和内驱力,警诫他人,以规范人们的行为。
奖惩两者虽然方法不同,着眼点不同,但都反映了一个核心内容—激励。
所以,激励实际上体现在奖励与惩罚两个方面。
(2)激励定义激励的定义有上百种,但都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①人们行为是由什么激发并赋予活力的。
人们自身有什么内在的追求或需求,能驱动他们以一定方式表现出某一特定行为,以及有哪些外在的环境性因素触发了此种活动。
②是什么因素把人们正被激活的行为引导到一定方向上去的。
这指的是人的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的物,并且总是有所为而发。
③这些行为如何能矫正、保持和延续,以及这种行为正在进行时,行为主体和客体的主观反应。
3.激励的一般过程模式激励过程是从个人需要出发的,激励的一般过程模式如图5-1所示。
图5-1 激励的一般过程模式(1)激励的多个阶段①需要的产生,在个人内心引起不平衡;②个人将寻求和选择满足这些需要的方法,以恢复他的平衡状况;③个人通过目标行为或工作,满足需要。
[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1
![[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6575e5c06294dd88d0d26bd4.png)
第1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1.l 复习笔记一、管理者做什么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他们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别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1. 管理者的职能20世纪初,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提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发挥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今天这些职能简化为四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计划活动就是要设定或明确组织的目标,制定实现组织目标的途径或方案。
(2)组织为了实现计划活动所预定的目标,实施计划活动制定的行动方案。
(3)领导管理者就运用各种适当的方法,去影响组织的成员,努力营造起一种使组织中的成员能够全心全意、士气高昂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氛围,以便使管理的领导职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4)控制为了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组织的管理者从头到尾地对组织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或预见问题后就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以保证组织活动按计划进行。
2. 管理者的角色20世纪60年代末,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生亨利·明茨伯格对5位高层经理进行了一项精心研究,明茨伯格得出结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的但又互相关联的角色。
这10种角色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人际关系角色指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角色。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信息角色是指所有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从外部的组织或机构接受和收集信息。
(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亨利·明茨伯格界定的10种管理角色如表1.1所示。
3. 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Robert Katz)提出了三种基本的管理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1)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指为了完成或理解一个组织的特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也就是业务方面的技能。
(2)人际技能人际技能,指与组织单位中上下左右的人打交道的能力。
组织行为学第3版考试重点资料讲解

第一章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性:个体、群体、组织。
2、组织结构类型: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
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组织中的激励问题4、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1)研究对象:前者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后者管理过程中各层次人员的心理(2)理论基础:前者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后者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生理学。
(3)学科性质:前者行为科学;后者心理科学。
(4)形成背景:前者1949年行为科学一词出现,1953年正式命名,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形成组织行为学,20世纪80年代组织行为学分为宏观组织行为学和微观组织行为学,后者莉莲.吉尔布里斯《管理心理学》(1914)首次使用管理心理学一词;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工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学说的发展;莱维特(1958)正式使用管理心理学。
5、一般模型( OB模型)(1)三个自变量: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组织层面(2)五个因变量:效果、效率、缺勤、离职、工作满意度。
第二章1.知觉与感觉的区别与联系区别:①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整体属性,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知觉是在感觉之上产生的。
②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的活动结果,知觉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③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全面。
联系: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理解性,相对性,整体性,恒常性。
3.社会知觉存在偏见的六个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投射,期望效应。
4凯利的归因理论: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景。
4.凯利的归因参照点:一致性,一贯性,特殊性。
5.维纳对成功与失败归因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
(应用)P346.个人决策风格:均衡型决策,冲动型决策,怠惰型决策,风险型决策,谨慎型决策。
《组织行为学(第三版)》知识纲要

《组织行为学(第三版)》知识纲要第一章1.组织行为学的内涵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认得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实验室和现场实验的区别第二章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求知、求美、自我实现)的主要观点1对一般人来说,这些需要由低到高行成一个梯级,在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
2人的行为由主导需要(最迫切的需要)决定。
3人们对需要的追求各有差别。
任何一种需要获得满足后并不会自行消失,只会对行为的影响比重减轻。
若满足了高层次需要,未满足低层次需要,有的人会牺牲高~而谋求低~。
4一个国家的人对各个需要层次的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2、社会知觉的含义和类型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类型:1对人的知觉(对他人)2人际知觉(对人与人的关系)3自我知觉(对自己的行为观察和心理状态的感知)4角色知觉(对社会角色行为)3、举例说明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一、知觉者的主观因素1兴趣和爱好 2需要和动机 3知识和经验 4个性特征此外,个人的价值观、对未来的期望、身体状况、自身条件等也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二.知觉对象的特征1人们在知觉事物时,会根据十五的特征进行组织、整合。
整合规律(知觉组织的“简明性规则”):接近律相似律闭锁律连续律;2知觉对象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强度高低…三、知觉的情境因素1适应:刺激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引起感受性变化(提高或降低)的现象2对比:同一感觉器官、不同刺激,有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对象与背景的对比)3敏感化:在某些因素影响下,感受性暂时提高的现象。
4感受性降低:感受性降低与适应的感受性变化不同,由其他因素引起(不是刺激感觉器官引起)4.举例说明社会知觉中的效应,分析他们所造成的偏差P67~691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 2晕轮效应 3近因效应(最后或最近留下的印象) 4对比效应 5与我相似效应(投射效应)6严格、宽大和平均倾向 7定性效应(定势效应、刻板印象)第三章1.承诺与组织承诺的含义承诺:一种约定,这种约定庄重而有约束力,限制了个体行动的自由。
组织行为学——主编关培兰人大出版社

第一节 组织和组织行为
人的一生离不开组织,人会作为组 织的一员度过工作、生活的大部分时间 。组织与其成员共同为社会创造价值, 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又会影响组织 的绩效。
一、组织与组织行为
组织及其性质: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按一定规 则建立起来,具有正式关系的人群集合体。( 海尔目标:创造中国的世界名牌;正式关系:
系统处理,输出的是行为。
三、勒温的观点
借用物理学“磁场”概念,把人的过去、现在形 成的内在需求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 环境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场。人的心理活 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 理力场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要测定人的心理 和行为,就必须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心理 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
群体动态分析方法(德国心理学家勒温 ,该方法叫“场”理论)
社会测量方法(维也纳的莫雷诺,创造“ 心理剧”的治疗方法)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
概念: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 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 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意义:多学科为综合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涉及三个重要方面即个体、群体、组织;通过对组 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做到了解自己,完善自己,了 解他人,理解他人,激励他人。
美国管理学家开卡茨在1955年出版的《 管理者的技能》中提出三大技能:
技术技能 人文技能:与人共事能力 观念技能:从内向外好于从外向内 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有不同三大技能组合,
管理技能模型见p36图2-3所示。
管理者的角色功能
20世纪60年代后期,麻省理工学院的研 究生亨利.明茨伯格对5位高层经理进行 了一项精心研究,以确定这些管理者在 他们的工作中做些什么事情。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群体及群体功能)【圣才出品】

第八章群体及群体功能8.1 复习笔记一、群体及其分类1.群体的概念(1)群体的定义群体(group)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作为群体的一个显著标志是群体内成员在心理上是否有一定的联系,是否有共同的需要和共同的目标。
(2)群体的特征①拥有一定的行为规范,群体成员要遵守这些行为规范,他们在行为上相互制约。
②群体成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直接接触,相互作用。
③群体成员相互依赖,形成一个整体,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
④群体成员在群体内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分工协作,具有组织性。
(3)群体的心理效应及行为趋向①群体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会产生的心理效应:a.群体价值观;b.群体凝聚力,来自群体成员的归属感、群体认同感、群体角色感、群体力量感;c.群体责任感②从行为趋向看,群体对群体成员行为方式产生四个方面的作用:a.社会助长作用。
即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在与其他成员交往过程中有助于消除单调、沉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激发积极的工作及活动动机,提高工作和活动效率。
b.社会致弱作用。
即个体在大众面前感到不自在,感到拘谨,有所顾虑,从而影响行为效果。
c.行为趋同作用。
即生活在群体的体在个性差异方面逐步变小,受群体规范的影响其行为逐步趋向于同一标准。
d.行为遵从作用。
即个体按照社会要求、团体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做出的行为。
受两方面情况的影响:在一定的有组织的团体规范影响下的遵从;对权威人物的遵从。
2.群体的分类(1)按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①正式群体。
指有明文规定的、由一定社会组织认可和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具体可分为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②非正式组织。
指没有明文规定,没有正式结构,不是由组织确定,而是在成员的某种共同利益基础上,为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群体。
具体可分为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览1.1 复习笔记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不是研究人的一般心理行为规律的,而是研究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规则的。
工作行为主要包括涉及影响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组织绩效的行为管理、差异管理、激励管理、团队管理和权力管理等。
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组织行为学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和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2.组织行为学涉及的方面组织行为学涉及三个重要的方面,即观察、个体、群体。
(1)对他人行为的了解,主要通过观察获得。
观察者运用自己的五官以及皮肤直接观察人的行为,或者采用录像机和摄像机等先进手段协助观察,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去推测人的内在心理状态。
(2)个体是组织的基石,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的核心。
研究组织行为学的规律性,首先要研究个体是如何影响组织的,同时要研究组织通过什么来影响个体的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及意度,个体差异又如何影响其行为和工作绩效。
(3)群体是介于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一级组织,它是个体直接工作的地方,个体对组织和社会的贡献是通过群体实现的。
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群体沟通等对个体行为及组织行为都有直接影响。
3.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人的行为,理解人的行为,预测人的行为,引导人的行为,控制或改变人的行为,以便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工作绩效。
组织行为学表明了三大关系:人的行为、人和组织的关系以及组织本身。
4.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也是组织的竞争。
组织是志同道合的一群人走到一起,干大家共同想干的事。
组织的竞争必然依赖于组织的成员,组织的竞争力也就与其成员的总体素质直接相关。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1.学科基础——行为科学行为科学产生于科学管理高度发达之后,是四五十年前兴起的学科。
(1)人际关系学说提出的新观念:①传统管理理论把人当做“经济人”对待,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人际关系学说把人当做“社会人”加以尊重,认为影响人积极性的,除了物质利益因素,还有社会的、心理的因素,如交往、友谊、归属感和尊严等。
②传统管理理论认为生产效率单纯地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等物质因素的制约,因而在管理上只注重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等,即以“事”为中心;人际关系学说认为生产效率的好坏,不仅受劳动环境、工作方法的影响,而且取决于员工的工作情绪,即员工的士气、员工的态度。
③传统管理理论只注意正式组织的作用;人际关系学说不仅重视正式组织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而且通过霍桑实验证实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召集哈佛、斯坦福、密歇根、北卡罗来纳等大学的科学家开会,正式把这门综合性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所带来的划时代的变化,就是从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转变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越来越重视人的作用。
行为科学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一个重要特点是由理论研究逐渐转向实际应用研究。
2.理论基础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行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但它的产生还有更深层的理论准备和知识积累(见图1-1)。
图1-1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1)心理学心理学又分为个体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是以个体的一般心理过程规律为基础,进而研究群体的行为,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要研究组织行为学,必先研究普通心理学的实验资料及关于基本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知识,研究社会对个人的影响及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2)社会学研究组织行为学就是要运用社会学的知识来探索人在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把组织看做一个开放、有机的社会组织。
组织、群体和个人之间存在着彼此互相依存的关系。
组织、群体和个人与环境构成互动的、复杂的社会体系。
组织中人的行为是离不开社会关系的,因此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必须从其所处的整个社会关系着手,这样才能全面认识人的行为规律。
(3)人类学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分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又称社会人类学)和考古学。
文化人类学与组织行为学关系最密切。
文化人类学对组织行为学的贡献,主要是组织中人的行为与人类社会的起源的理论、人类社会行为以及人类和文化的关系等知识。
菲克特指出,文化的功能有以下五点:①文化是区别不同社会的标志。
②文化使一个社会的价值更系统化。
③文化为社会的团结、组织的凝聚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④文化为社会结构提供材料和蓝图。
⑤社会和组织的文化还能塑造社会和组织的个性与性格。
(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政治学中的权力与冲突问题,伦理学中的道德规范,都会影响组织中人的行为。
20世纪80年代,组织行为学开始研究工作压力对个体、群体、组织的行为和工作绩效的影响,主要分析当人们承受工作压力时身体所作出的生理反应,压力所引起的身体生物结构的变化,以及如何防治疾病等。
3.方法基础(1)心理分析技术心理分析技术是美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在1912年所著的《心理学与工业生产率》一书中提出的。
书中论述了用心理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工人等问题,解决了如何挑选和培养合格的工人去适应他们所要掌握的机器,即人机协调的问题。
(2)群体动态分析方法群体动态分析方法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这种方法也叫“场”理论,借用了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
群体动态就是要研究影响群体活动的动向,而研究群体动态就是要研究影响群体活动动向的诸因素,群体活动的动向同样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景力场的相互作用。
群体动态分析方法对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勒温的学生提出的影响群体行为的诸因素——群体规范、沟通、领导等,直接构成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3)社会测量方法社会测量方法的创始人是莫雷诺。
这种技术主要是通过填写问卷,让被调查者根据好恶程度进行选择,并把这种选择用图表表示出来,从而使研究者可以根据图表对群体中的人际关系进行分析。
社会测量方法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群体行为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
三、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1.知识经济信息时代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管理对象、工作条件和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IT行业的发展,计算机软件将会学习人的工作方式,了解人的需要,快捷方便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可以帮助人提高工作效率。
(2)在信息时代,“无纸办公”、“流动办公”、“虚拟办公室”等全新的办公自动化概念,可以使人们更迅速、全面地获得解决问题所需的各种信息,更高效、准确地做出决策,提高办事效率。
(3)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员工逐渐成为主要的管理对象。
(4)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管理过程越来越信息化,传统意义上的金字塔式的组织形式将转向扁平化和虚拟化。
(5)网络时代不仅对我们的工作方式带来很大的影响,它也与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休戚相关。
2.新商业经济是指遵照商业经济的运行规律、具有现代理念和最新专业知识的人,能够接受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经济。
在这种新商业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活习惯、工作方式和人际关系等都将发生重大变化。
作为上层建筑的组织行为学,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都要与之相适应,一些新的理论与方法相继出现。
3.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运动是对以往的心理学研究只关注人类机能和行为中负性、病态方面,而人们自身的优点和积极特性等能使生活有意义的方面未得到足够关注的倾向的反应。
整个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始于三个目标:修复已有心理疾患、预防问题以及发掘和实现人的潜能。
以原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塞利格曼(Seligman)为首的心理学家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目的就是想把心理学研究中的至少一部分侧重点从生活中最糟糕的事物转移到生活中最美好的一些事物上。
积极心理学关注于力量和美德等人性中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西方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当前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心理过程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
4.积极组织行为学(1)积极组织行为学的提出以工作领域中的绩效改进为目标,结合以往研究中严重的消极倾向,组织行为学家卢桑斯将这种以积极心理学运动为基础和出发点的、全新的、积极取向的组织行为学模式称为积极组织行为学。
具体而言,积极组织行为学是对积极导向的且能够被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从而实现提高绩效目标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和应用。
积极组织行为学家的使命是发现、确认符合上述标准的积极心理能力,并将其与重要的组织结果联系起来。
(2)积极组织行为学所包含的子概念①自我效能感。
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一种信念。
符合POB的其他三个标准,即能够被有效测量、开发和提高工作绩效。
自我效能感的开发方法和策略:a.给个体提供有关任务特征、任务复杂程度、任务环境等信息,并指导其如何更好地控制这些因素;b.提供培训以直接提高个体工作能力或指导个体如何恰当地运用能力去完成工作;c.帮助个体了解完成任务所需的行为的、分析的和心理的策略;d.通过培训改变个体错误的归因,提高其动机水平;e.设置合理的阶段性目标,以获取成功的经验;f.运用积极的反馈方式,使个体感觉到组织的积极支持等。
②希望。
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够设置目标,想出实现目标的途径,并激励自己去实现目标的一种信念。
希望的培训和开发方式:a.通过发展胜任感和自我效能感唤醒内部动机;b.使个体的才能与工作要求相匹配;c.创设支持性的工作环境;d.让员工参与目标设置,以获得其对目标的接受和承诺;e.鼓励员工设置和追求具体的、富于挑战性的目标;f.训练员工阐释目标并采用分步法将复杂、长期的战略分解为更为具体的步骤和阶段;g.训练员工如何开发出实现目标的具体行动计划;h.帮助员工开发重置目标的技能,它能使个体意识到当遇到不可抗拒的目标阻力时,不应继续盲目坚持,而是应对目标进行重置;i.训练员工对即将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心理预演。
③乐观。
是一种倾向于做积极结果预期和积极因果归因的认知特性。
乐观者做外部的(不是自己的错)、非稳定的(暂时的挫折)以及特定的(只是这一情境中的问题)归因;悲观主义者则做内部的(是自己的错)、稳定的(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以及总体的(会破坏他们所做的一切)归因。
乐观能够对身心健康、成就取向、动机等因素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这些因素能够进一步带来学业、体育竞技、政治和职业上的成功;悲观则会导致消极、失败和社会疏离,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造成消沉和死亡。
但有时候乐观也会产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