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及其经典例题
高考历史史观详解大全(含例题)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历史高考五种史观及例题
历史新高考中涉及新史学观解读及训练解读近年的高考历史卷,无论是全国文综卷,还是各省新高考历史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是在试题命制中都以文明史观为主基调及命题着眼点,兼顾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同时也没有完全抛弃或排斥传统的革命史范式。
近年来,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文明史范式、社会史范式等一些新的史学范式不断涌现,打破了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一统史坛的局面,并逐步取代旧范式成为高考历史命题的“新宠”。
因为多重史学范式的共存交融或转换,不仅在于打开了历史高考命题专家们的历史思维空间,进一步活化和拓宽多元化观察历史的视角。
其更大的价值和意义是命题的精彩点往往就在不同范式的解读与转换中产生了,让高考从更宽更广的视角去考查学生观察和解释历史的能力。
因此,同学们在进行历史高考复习时有必要了解和应用新史学观(或称史学范式)。
一、五种史学范式的基本内容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多种版本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让命题专家和学生在解读和诠释历史时,横看侧看,远看近看,上看下看,内看外看,左看右看,任何一“看”的加深,都有助于对整个历史进程认识的加深。
多元并存,相互争鸣,彼此宽容,不仅是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考命题的最佳视点。
(一)革命史范式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
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过去历史研究中的“阶级斗争史观”,过分强调阶级斗争,看重的是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重大政治事件,把历史看成是由重大政治事件构成的阶级斗争或人民革命,革命、起义被看作是分期、断限历史的重大界标而备受瞩目和关注,“阶级斗争史观”指导下的中外历史研究中的“政治制度变革论”、“革命史范式”等由此形成。
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及其经典例题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各种史观:所谓史观,就是人们对于历史的总看法。
全球史观: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近(现)代化史观:人类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文明史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革命史观: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推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社会史观:“眼光向下的历史”,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
第一讲:全球史观及其典型试题精析一、“全球史观”的内涵: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全球史观是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即用全球的视角和宏观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总体上考察、研究世界史。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全球史观认为,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
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二、典型例析:例1:(2012年汕头一模39.)“什么是世界史?”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人们却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近几年我国引进了多种史观来纠正我们过去历史研究的弊端,这些史观被大量的运用到我们的历史教学中,高考题中也出现了大量与之有关的题目,因此影响了我们备考的方向,在这里我将各种史观及典型的题目总结如下:一、现代化范式(现代化史观)的主要观点及典型试题1、主要观点现代化范式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2、用“现代化范式”指导的命题“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总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在我国,现代化史观的创立者是已故著名史学家罗荣渠先生。
罗先生指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95页)。
例题1,2011年滨州二轮模拟.(25分)一般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是世界化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大批技术发明者、新机器的制造者。
这与英吉利民族特有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材料二“……我们将看到,尽管产业革命开始在英国(而且就是在那里,也只是一部分地区),那并不是由于英国人的大智大勇、善于创新和经营有道,相反却是印度、中国、和新大陆殖民地等全球发展的结果。
换言之,产业革命是全球各种力量的历史产物。
高三复习:史观和史论
史观与史论举例上新史观,给人提供崭新的视角去看待历史,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
一、现代化史观:在生产力发展和科技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理性化。
例材料一: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
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看世界近代史,可能会对l8世纪——l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大事件评价较高?(3分)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3分)(2)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
(2分)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综合上述材料的观点,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19世纪40——6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7分)经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标志着中国近代企业的诞生;民族工业开始出现。
卷入世界市场沦为附庸(3分)政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逐渐加深;产生了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闭关锁国”被打破,国门被迫打开。
(3分)思想文化: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中体西用”的思想、早期维新思想。
(2分)二、革命史观:又被称为唯物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新课程下的高考中已经开始淡化这种传统的史观。
补讲10 学会历史“五史观”答题
学会运用不同史观答题一、什么是重点、热点?重点是指那些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大事件;热点是指引起社会强烈反映和广泛关注的极其敏感的大事件。
二、正确理解“五史观”含义:#、现代化(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1、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但辛亥革命最终结果却失败了。
请运用史观法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辛亥革命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3)、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
(4)、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2、从不同史观角度看待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文明史观: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新航路开辟后,人类文明链接,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发展。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现代化史观(近代化):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落后地区开发社会史观: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新航路开辟后,促进物种交流,丰富人民生活革命史观: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扩张,导致东方灾难屈辱落后3、2014年广东卷39题(27分)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新史观分析
导入训练
例题: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 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 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这则日记中反映了 19C后半叶以后近代化发展的一些信息,其中包括 ①军事近代化 ②政治近代化 ③技术近代化 ④文化生活近代化 A.①③④ B.①②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时期”
思考:对于下列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现象,运用何种史 观会评价较高或较低?
评价较高 通商口岸 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评价较低 革命史观 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 革命史观
“扶清灭洋” 洋务运动
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 全球史观
不同的史观评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航路的开辟,用线将史观和对应的 评价连接起来
革命史观
社会史观
(1)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世界逐渐连成整体
(2)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 明的发展 (3)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之路和资产阶级壮大 之路 (4)是殖民掠夺之路
全球史观
现代化史观
文明史观
(5)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 结构和生活习惯
多元史观分析“历史时期”
(07年广东卷)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 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 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 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 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准则。
第(1)问: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 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
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集锦
以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为指导的高考历史一、专题解读“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
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
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也多次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即资本主义构造了“世界文明”。
因此,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问题,“圈”的限制被资本主义突破了,历史继续其“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区域化”。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考点揭示:⑴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⑵在经济上,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展。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不断开展殖民扩张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⑶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
先是欧、美、亚的一些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随后亚、非、拉被侵略、被奴役的国家很多也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其中包含的重要内容。
⑸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是整体史观下“世界文明”构建的一个非常好的佐证。
三、知识整合形成过程:(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兴起1.14~16世纪:早期的资产阶级为了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征服世界的活动,他们开辟了新航路,人类从以前的彼此隔绝到逐渐走向融和,由分散的世界渐渐成为一个初见全貌的整体世界;2.17~18世纪: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猛烈地冲击着过时的封建自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物质条件,但由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发展水平所限,为追求资本,资本主义开始了征服世界的活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具规模,荷兰、英国和法国相继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并为争夺殖民霸权爆发了一些殖民战争主义怀不具备改造社会和世界的能力。
史观典例大题(附答案)
历史“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例1:法治社会取代人治社会,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条道路上,中国人民的历史实践,对人类法治建设的进步有着巨大贡献。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法审,则上尊而不侵……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材料二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
汝(其孙)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大明律》⑴材料一、二法治思想的核心各是什么?答:法律是君主制定的,是其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法律的核心是“刑罚”;要适时调整刑罚的轻重程度以维护君主权威,保障君主专制统治。
材料三“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四“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⑵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
答:不同:立法权应归人民大众;人民大众为政权的拥有者;用公众立法来防止个人专制;法律一旦制定,全民共同遵守;成为国家规章制度的母法。
实践: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材料五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⑶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
从1949年到1954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答:成就:1949年,颁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高考历史史观详解大全(含例题)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专题
高考史观题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6、革命史观的要点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隆重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去剖析这两大历史事件。
高考热点:历史“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一、近代化(现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
(1)全球史观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解释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规律和趋向。
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各文明形态历史的简单相加和堆积,而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
人类历史分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
纵向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
马克思主义学者在阐明人类历史纵向发展方面贡献很大。
全球史观阐述了世界由各地区间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这一客观过程。
15、16世界近代开端;20世纪现代史开端,形成完整意义的世界史。
(2)文明史观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文明史将文明作为研究单位,文明是一个比较稳定的人类集体。
按宗教分:中华文明(儒教);西方文明(基督教);印度文明(伊斯兰教和非洲文明)。
按生产力发展变化: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
农业文明:能源:人力、畜力、自然力等可再生能源;人口:增长缓慢;劳动者:主要从事农业劳动,分散居住在乡村;社会分层:采用政治、法律、习俗等手段加以固定,经济上的不平等表现为等级分别;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组织形式逐渐完善,一般采用帝王个人或者贵族寡头专政的形式。
工业文明:能源:煤、石油不可再生能源,科学和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生产部门:工业、商业成为人类文明的主要支柱;人口:增加快,一度人口爆炸;城市成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社会分层:按血统和门第的分层消失,逐渐实现政治上的平等;政权组织形式:民主成为人类政治的最大诉求;精神:科学与理性日益主宰人类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
(3)现代化的观点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被称作现代化。
现代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领域全面的变化。
分为五个阶段:现代化准备阶段:14世纪—18世纪中的工场手工业阶段;现代化的启动阶段: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现代化在西方国家的成熟与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化的全球扩张:20世纪上半期,出现三种现代化道路;现代化转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出现超现代化、后现代化、后工业社会。
历史史学观点类题型专项训练
历史史学观点类题型专项训练现代化史观(也称做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一般认为,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与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等。
全球史观(也称做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
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
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
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主要观点包括①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高 考 史 观 题
高考史观题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6、革命史观的要点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类历史就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高考热点:历史“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高考历史答题要准确把握的八大历史观汇总
高考历史答题要准确把握的八大历史观汇总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史观,是近代中国的一种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最先由毛泽东所提出的,他大胆地将中国近代历史看成是一部革命运动史,从而形成了一种革命史观,即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6、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高考历史史观题专项训练
史观、史料、史学【知识提要】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正如西方一位著名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它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来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二、文明史观基本概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又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认为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认为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三、现代化史观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世界各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扩张弥散到亚、非、美广大地区,因此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
四、社会史观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五、革命史观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该史观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六、唯物史观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历史文明史观及其典型试题例析
历史文明史观及其典型试题例析一、文明的概念与划分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
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
一般认为,“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划分标准是生产力。
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物质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就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
物质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处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政治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处理的人与人的关系。
精神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处理的主观与客观、人与自我的关系。
这就是三个文明之间的基本区别,它们分别标志一定社会在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政治活动和政治生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这三个方面的进步程度。
物质文明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起点,它对政治、思想等其他活动具有决定作用,其他活动都为之服务;政治文明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与国家政权直接相连,决定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和精神文明的性质;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三、典型试题例析:例1:(2006年全国卷Ⅱ第38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见表一)表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各种史观:所谓史观,就是人们对于历史的总看法。
全球史观: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近(现)代化史观:人类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文明史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革命史观: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推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社会史观:“眼光向下的历史”,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
第一讲:全球史观及其典型试题精析一、“全球史观”的内涵: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全球史观是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即用全球的视角和宏观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总体上考察、研究世界史。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全球史观认为,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
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二、典型例析:例1:(2012年汕头一模39.)“什么是世界史?”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人们却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
材料一: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主要记述希波战争希腊人的胜利,但涉及地中海及以外广大地区,这是希腊人已知的世界史。
司马迁所著《史记》,主体是中国,但涉及范围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这是中国人已知的世界史。
——根据吴于廑《世界史·总序》材料二:从十八世纪启蒙时代起,(世界)历史研究注重国别史(将世界各国历史汇编成世界史),而不注重人类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材料三:“(世界)历史自身是复杂众多的统一整体,它的各部分互相联系着,互相依靠着,互相制约着”。
“我们不能把国别史之和看成世界史。
”——周谷城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希罗多德与司马迁的“世界史”有何共同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古代的世界史相比,18世纪的世界史有何发展?概述发展的原因。
(8分)(3)材料三反映了何种史观?请结合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发展情况论述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国别史之和看成世界史”?(8分)例2: (2004年全国文综试题(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材料一材料二 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
他们打出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材料三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例如非洲的矿山,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上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请回答:⑴读图,指出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⑵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⑶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⑷对于冷战结束后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有人予以肯定,也有人持否定态度。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并简要说明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
例3: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
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国际商品的流动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推动国际经济规则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对比,决定了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材料二: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有选择地向第三世界国家投资。
贸易自由化所创造财富中的70%被发达国家获得,占世界人口85%以上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获得30%。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
发达国家占据着高层次的工业部门,而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工业部门的层次是比较低的。
回答:(1)材料二反映了世界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的哪些特点?(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发达国家主导国际经济规则的原因。
第二讲:现代史观1、基本内涵: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现代化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核心。
包括政治法制化、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思想文化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2、主要线索: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
3、现代化模式:指各国现代化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按照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1)从现代化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
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刺激下开始。
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
(2)从经济体制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现代化。
(3)从社会经济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4、启示借鉴:①现代化不等于完全西化,应该既保留民族特色又学习西方;②现代化是动态的历史进程;③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现代化有消极面,需要在探索中纠正失误;⑤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产物;⑥应从宏观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进程,即按照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纵向发展历程认识历史发展进程。
世界近现代史按现代化进程可划分以下几个阶段:14、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是现代化的酝酿、启动时期;18世纪工业革命到19世纪60年代,是现代化的发展时期;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是现代化在全世界扩展时期;20世纪上半期,是现代化的调整和震荡时期;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是现代化稳定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现代化进入新的高潮阶段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国的近代化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争取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先进中国人的探索:器物-制度-文化层面,实质上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过程,这就是以现代化史观研究问题。
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840—1870年)二、西方对中国冲击的开端: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西方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渗透侵略。
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开端。
三、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在经济、思想、政治等方面的变化与回应:(1)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思想:固步自封→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3) 政治:近代化过程中各阶级的回应。
②地主阶级的回应:洋务运动(十九C60、70年代—90年代)③农民阶级的回应:太平天国(1861年—1864年)④资产阶级的回应:资产阶级的产生,早期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主张。
(十九C60、70年代)第二阶段: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1.政治上: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学习民主共和制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一是甲午战后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3.思想文化上: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民主和科学等),新文化运动后期→五四运动以后,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第三阶段:腾飞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现代化任务的主角是无产阶级1.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3.思想上:毛泽东思想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期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
4.外交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1、将近现代历史看作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以这种视野来研究历史属于 ( )A.全球史观 B.革命史观C.唯物史观 D.现代化史观2、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这里作者所持的观点是()A.革命史观 B.全球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社会史观3、鸦片战争以后,“洋棉每百斤需洋三十三元,印度棉也在三十元内外,而华棉每百斤需十二三元,多至十七八元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