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法下法和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法-下法、和法

下法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水,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实热、冷积、瘀血、痰结、水饮等从下而出、以解除疾病的一种治法。

适应症: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以及虫积等。

分类:由于积滞有寒热,正气有盛衰,邪气有夹杂,故下法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

1、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之大便不通,热结旁流以及肠垢结滞的痢疾等病证。-大、小承气汤。

2、温下:适用于寒痰结滞,脾胃冷积,寒实结胸,以及大便不通等证。-大黄附子汤。

3、润下:适用于津液不足,阴亏血少,燥结便秘证。-麻子仁丸、济川煎。

4、逐水:适用于阳水实证。主治水饮壅盛之肿满证-十枣汤、舟车丸。

5、逐瘀:适用于

(下焦)蓄血、瘀血、内结等证。-桃核承气汤、下瘀血汤。

6、逐痰:久积顽痰老痰证-礞石滚痰丸。

但逐瘀、逐水均有其对症的主药,而下法只用以为辅,比较特殊。

定义

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泻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下法也是中医学很具特色的一类治法。泻下,荡涤,攻逐,这三个词的含义是相似的。但是我们往往使用时,攻下或者泻下,带有泛指的意思,或者狭义指胃肠的一些饮食糟粕积滞,为饮食糟粕冷积这一类,荡涤也用于这类宿食糟粕,但是有时候用于像水饮、痰,这一类的病理产物。

攻逐光用于攻下瘀血或者积水这类使用。像停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宿食、燥屎、冷积这是属于饮食积滞这一类为主的。瘀血,那是包括

妇科、伤科、内科。由于有瘀血阻滞形成必须攻下的,也是常见的病理产物。结痰、停水是水湿壅滞以后,形成的理里产物的不同的类型。这六类,实际上就是饮食、瘀血、痰水。这六类病理产物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方法。

适应病证

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或停痰留饮,瘀血或积水等形证俱实之证。

围绕着六类不同的病理产物来的,大便不通、燥屎内结,这是指的有饮食积滞在胃肠,需要用攻下的这类病证。热结旁流是热实互结的又一类表现形

式,这在后面的大承气汤证,重点要分析这个问题。它本质上仍然是热实互结在胃肠,而现像上这个旁流,是热邪逼迫津液从燥屎的旁边流下,可以这样理解的。热

邪逼迫津液从旁而下,是由这种燥屎内结,本质还是燥屎内结。但这种情况伤津最快。停痰留饮,瘀血积水,这仍然是前面谈到的,属于形证俱实之证。一般情况

下,以攻下实证为主。当然有正气不足了,有气阴两伤,或气血不足。分别要结合补益方来攻补兼施。

分类

依据病邪之性质、种类、正气之强弱,分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性质大体有寒热之分。所以我们有寒下、温下两个主要大法。从种类来说,它有饮食积滞造成,也又水温、水饮、痰结这一类造成,需要攻下。当然正气亏虚,要攻补兼施:从程度不同来看,热屎互结如果较

轻,仅仅胃肠燥热,可以用润燥,热屎互结的轻证,或纯属津血不足,这些都可以用润下。因此后面相应的泻下剂,分为分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这样五类。这五类是不是分全了呢?严格讲,在下法方面还没有全,比如前面说攻下瘀血,那这些部分内容,在相应的理血剂里面讨论

的,所以在后面各论的具体的章当中,分节里边,五节都没有攻下瘀血。放在理血剂里面,这是下法的分类。

使用注意

下法运用要

辨清病情属性

首先要辨清楚它病邪的寒热属性,这个非常重要。尤其在用下法的时候辨别寒热属性,很多人把它忽略了。因为现在运用中医的下法,不仅仅是我们中医队伍自身,下法,比如用大黄可以攻下,吃点番泻叶泡水吃也可以,有攻下作用,几乎很多老百姓都知道,成为一个常识。而很多现代医学工作者,西医也爱用这一方法。但由于没有按照辨证论治的观点运用下法。所以应该用温下的往往用寒下,滥用寒下这种现象,往往给病家造成很多不良后果。中病即止,顾护正气。和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达到消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所谓和解者,是指和解表里之意,专用于治疗在半表半里的证候。

适应症:疟疾,肝脾不和,肠胃不和,伤寒邪在少阳,气血不和,营卫不和。

分类:常用的有和解少阳,开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

和解少阳法:适用发病位在半表半里之少阳病-小柴胡汤。

调合胆胃法:蒿芩清胆汤。

调合肝脾法:消遥散、四逆汤、痛泻要方。

调合肠胃法:半夏泻心汤。

和法是通过和解和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相对来说,和法在中医里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法。简单讲它是一个复合治法。如果真正讨论起来,是直到现在都属于学术界经常讨论的问题。

和法的“和”字,在汉代和汉以前,它是一个哲学名词。过去那个时代的人不把它当作连词,我们现在是我和你,你和他,它是个连词,过去不是这样用的。比如说《内经》上,用“和”字用得很多。从治法的最高境界的是“和”,《内经》说“和为圣度”,“和”本身在古代哲学里,用的是协调平衡或者双向调节这种含义。协调平衡都有双向才谈得上协调嘛!两个人协调不协调?两个方面平衡不平衡?所以《内经》说“和为圣度”,就是说用治法最高境界是和,就是协调平衡。所以“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个思想也是一种和的思想。所以过去的和,这里讲的是广义的和,我们到现代中医的和法,和古代所谈的和的概念有联系,都有协调平衡的意思。但是是广义、狭义有区别。

老子《道德经》里谈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段话描述了天地之

间万物的产生,实际上中医学整个生的概念,就是根据这段话来的。道生一,自然界的物质本源和总规律,一生二,整个物质共同属性是运动,运动中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只有两种基本态势,就产生了阴阳的概念。而阴阳相互作用呢,二生三,那到我们医学上,阳气蒸发阴液,比如肾阳蒸发肾阴,产生肾气。

二生三,三是种阴阳平衡状态。那平衡状态是产生万物的一个根源。万物得以保持正常,得以化生的一个根源。这肾气是一身五脏六腑精神活动,生理活动的原动力。它后面这句话,“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冲气以为和”有就是它的阴阳的协调平衡,这叫“和”的状态,最理想状态。冲,冲和。所以

最早的“和”的概念,先是一个哲学名词,强调事物双方的协调平衡。强调什么?你恢复他的正常状态所采取的双向调节。病态情况下,你要使他恢复协调平衡,所以《内经》才把它提到叫“和为圣度”。这是“和”的含义。

本来和是个可以说最高层次的,就像一种整个原则一样,到后来我们现在,和,把它当成“和解”,“调和”这个狭义的概念。整个中医学应该讲,它的治法里充满了就是要人体协调平衡,广义它是一种总的治则概念,狭义他是一个和解调合。我们现在把它定的是“和法是通过和解和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