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从方式和方法上看具有刚柔性
老子守柔思想与企业柔性化管理
老子守柔思想与企业柔性化管理老子,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
在他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其管理思想对当代企业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本文中,我就老子守柔思想对企业柔性化管理的影响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现代企业管理正由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型, 实施柔性战略, 提升企业的市场响应能力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要实施柔性战略, 建立柔性管理方式, 就需要相关的管理理论为指导。
在我国管理理论中, 老子管理思想具有鲜明的柔性化特征, 包含了丰富的柔性管理思想。
重新认识老子的守柔思想, 对于现代企业实施柔性化管理将会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柔弱胜刚强”具有普遍性。
老子用借喻的手法来说这个理。
以水的自然现象喻理。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世界上的事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击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的,这是因为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代替水。
水是软的、韧的,石是硬的,刀是锐的。
水滴可以穿石。
刀不能断水,但水却能锈化刀。
洪水泛滥时那淹没田舍、冲殿堤梁的势头,更是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难以阻拦的。
柔能克刚,可以说是自然界的一条法理。
老子由水的现象推而广之,认为柔弱、谦下这类品质,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和劣势,实际上却占主动、处于优势。
“柔弱胜刚强”是一个智慧的命题。
人们的定向思维一般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刚比柔厉害,强比弱厉害,大比小厉害,相比细厉害,攻比守厉害,治比防厉害。
老子却一反这些惯性看法,独具慧眼,提出“柔弱胜刚强”的题,这个反向思维开阔了人们的思路,开启了人们的智慧之窗。
首先是柔性管理,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其重要特征就是强调民主决策,充分挖掘人的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柔性管理要实行民主决策,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要求人自身具有较高的素质。
人如果缺乏必备的素质,也就谈不上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就不能开展民主决策。
在柔性管理过程中,管理的权力被弱化和分散化,而员工个体被赋予了很大的决策权和自我管理权。
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
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管理原则、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等。
下面是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要点进行总结:1. 仁爱管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以仁爱为核心的管理理念。
仁爱管理注重员工关怀和人性化,强调管理者对员工的关心和尊重,并倡导以德行影响员工。
2. 德治思想:中国古代强调德治思想,即以人的品德和道德为基础进行管理。
管理者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己的品德和道德来影响和感化员工。
3. 社会和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注重维护组织内部的和谐关系。
管理者应注重员工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协调,建立和谐的团队关系,以推动组织的发展和进步。
4. 员工参与:中国古代重视员工的参与和合作。
管理者应尊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听取员工的意见,使员工参与到组织的决策和管理中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主人翁意识。
5. 学习和创新: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鼓励员工学习和创新。
管理者应注重员工的培养和发展,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鼓励员工积极思考和创新,推动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6. 重视沟通: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有效的沟通。
管理者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与员工进行及时、频繁、有效的沟通,传达信息,解决问题,增进团队合作和协调。
7. 领导者的角色: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领导者的角色有着明确的要求。
领导者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具备才能和智慧,善于发挥智慧和能力指导员工,推动组织的发展。
8. 管理方法: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管理方法。
例如,民主集中制原则,即注重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的统一,使决策既具有集中统一的力量又具有广泛的民主参与;管理者应注重激励和奖惩,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引导员工的行为等。
以上是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要点进行的简要总结。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推动组织的发展和员工的成长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管理者用人智慧:顺从人道、柔顺包容、厚德载物
管理者用人智慧:顺从人道、柔顺包容、厚德载物点击右上角“关注”,每天获取职场经验、企业管理知识!包容意味着指导、引导。
领导就是“三分领、七分导”。
作为管理者,不能仅仅是安排工作或发号施令,指导和引导员工做好工作及帮助他们成长也是其本职工作的重要内容,这一点要切记!在中国古代的管理智慧中,人们推崇“小不忍则乱大谋、宰相肚里能撑船”等做法,这些实际上都在用形象的比喻告诫人们:欲成大事,先有大量,如果管理者心胸狭隘、自高自大,将很难成大事。
包容含有宽容、谅解、接纳、接受、尊重、指导、引导、谦虚、处下、厚道、厚德及心胸博大等意思。
包容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管理方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周易》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大地是最宽容的了,能包容万物,美好的、丑陋的及大的、小的等等,做人要学坤卦厚德载物的智慧,包容一切。
TCL“掌门人”李东生谈管理风范时说:“包容比自己弱的人,尊敬比自己强的人,愿意听取不同的意见,才是一个管理者应有的风范。
”包容比自己弱的人,这是一种气质、是一种气度,也显现出李东生作为一名高管人员拥有的一种管理智慧。
包容意味着宽容。
宽容是一种爱,爱会带来无限的正面力量。
其实每个人都想把事情做好,但每个人犯错误及做错事也是经常的,犯了错误或做错事情需要有改正的机会,这就需要人们的宽容。
实际上,宽容别人也就是善待自己。
人们在企业或在单位工作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关系,工作关系也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工作关系好,工作环境就比较好,工作起来心情愉快,效率也高。
良好的工作氛围与管理者的宽容有直接的关系。
宽容能化解人们之间的隔阂,员工都希望领导肯定自己的工作,同时也能宽容自己的不足。
包容意味着接纳、接受。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即在工作中,领导往往觉得自己的想法、做法是正确的,很难接受不同的意见。
实际上,每个人所站的角度不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未必是坏事。
要容不同意见的人,不能只喜欢与自己看法、想法及做法都一样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各种相应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特定环境与条件的产物,都与当时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既是对管理实践的反映、概括与总结,也是管理认识与理念的理论化、系统化与体系化。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同样如此。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进行必要的梳理、承启与阐释,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与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孕育了辉煌的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历史遗产。
管理思想作为文化与实践的函数,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同样极为灿烂。
(一)管子的管理思想管子(公元前770~前476 年)是我国春秋时期齐国杰出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辅佐齐桓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理想,政绩卓着,。
《管子》一书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是战国中后期管子的学生们托老师之名写成的一部论集,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经济学、管理学巨着,也是世界上最早涉及并阐释管理理念及管理思想的着作,可谓管理之祖。
《管子》今本实存76 篇﹐分为8 类,其主要管理思想可概括为:第一,天地为心的治理论。
管子提出,人君应以天地为楷模,以天地为心,无私无。
天道产生权,权产生法,以法治国;地德产生义,义产生礼,以德治人。
管子的治理论还衍生了宽猛相济、刚柔并举等管理理念。
自利的人性观。
管子认为,自利是人所共有的情节。
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
民之从利也,如水走下,于四方无择也。
但管子并未走向极端,他认为自利与利人不仅可以调和,甚至自利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善,既有自利之德,又有利人之德,唯其如此,才不至于有二心。
第二,民富与国富相统一,以民为本和与时变思想。
管子强调,国富不民富,民富才有国富,民富是国富的必要条件。
民富可以多收税,税收增加国家就会富裕。
国家要兴盛,一定要民富。
国富兵强,诸侯就服从国家的政令,藏富于民并不是以牺牲国富为条件。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我见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可谓是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在世界的管理学领域上也可谓是独树一帜。
我仅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特点和深刻内涵上来阐述一下我的看法。
一、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的特点1、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在管理方式上具有刚柔性这主要表现在谋与动、义与利、赏与罚、德与刑、上与下、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关系上。
具体表现为以下九个方面:谋而后动的决策思想;义利两全的取舍思想;赏罚分明的激励思想;德刑并用的宽猛思想;上下同欲的同道思想;执要群效的统一思想;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对立转化的辨证思想;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2、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从历史发展上来看具有一定的变通性。
春秋时期的管子非常强调管理者的创新精神。
“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
这就是对创新思想的高度概括。
“不慕古”反对的是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留今”是告诉我们不要被眼前的现实所迷惑,陶醉于今日的成就中,不思进取;“与时变”告诉我们的是要因时而变,顺应潮流;“与俗化”即随着习俗一起发展。
世间没有万能的钥匙,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凡事有计划必有变化,计划赶不上变化,如果在处理管理工作中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变通对待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或者只知道用以前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是绝对无法做好管理工作的。
3、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具有和谐性。
“以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和谐,主张协同,追求和谐的境界,使矛盾和差异的双方协调统一,共同构成和谐美好而又充满生机的社会。
“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准则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人和”,就是指内部的团结、和睦。
《孙膑兵法·篡章》列举用兵得胜的五条:“得主未制,胜。
知道,胜。
得众,胜。
左右和,胜。
量敌计险,胜。
”他把取得下级兵将的支持和兵将和睦团结,作为用兵取胜五个条件中的两个,可见他对“和”的管理思想是多么重视啊!但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和为贵”也不是无原则的,在讲“和”的统一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其中存在的差异性,即在强调“以和为贵”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和而不同”,在同中存异。
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
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数千年的实践中,中国古代先贤们总结了许多管理理念和技巧,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1. 以人为本:中国古代管理者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
他们认识到,只有关心员工的需求,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 知人善任:中国古代管理者善于识别和选拔人才,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和特点安排合适的职位。
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凝聚力。
3. 诚信为本:诚信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只有讲信修睦,才能赢得下属和合作伙伴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促进事业的发展。
4. 刚柔并济:中国古代管理者善于运用刚柔并济的管理方法,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管理策略。
他们既注重严格执行制度,又注重关爱员工,从而实现有效管理。
5. 与时俱进:中国古代管理者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调整管理策略。
他们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技术,以提高管理水平。
6. 善听谏言:中国古代管理者重视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善于集思广益。
他们深知,多方面的意见有利于更好地决策,避免失误。
7. 修身齐家:中国古代管理者注重自身修养,认为良好的品德和素质是成功管理的基础。
同时,他们还关注家庭建设,认为家庭和睦有利于事业的成功。
8. 平衡和谐:中国古代管理者追求平衡和谐的管理境界。
他们善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团队内部的和谐稳定,从而为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总之,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丰富多彩,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强大的生命力。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汲取古人的智慧,将其应用于现代管理实践中,以促进个人和组织的成长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二、儒学复兴论
持这咱观点的人看不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和消极的一面, 不加分析地盲目肯定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甚至认为 中国的儒学的人认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中国的现代文化应该把二者的优点集中起来, 但对两种文化优劣扬弃的具体分析却不尽相同。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 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司马 光《资治通鉴》) ·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 于颠覆者多矣。 (司马光《资治通鉴》)
怎样识别人才? 怎样识别人才? ·七观法: 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三曰,资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诸葛亮《将苑·知人性》) 知人之后,如何任用? 知人之后,如何任用? 一是用其所长: 一是用其所长: ·一人之身,才有长短,取其长则不问其短。(王安石《委任》)
七、廉洁观
·积极一面:廉洁公正意识,与为人民服务思想结合→升华 为高尚的公仆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 ·消极一面:官治民的愚民与等级思想。
八、家庭观
·积极一面:家庭伦理是社会伦理的基础,“爱厂如家”是企业 凝聚力的源泉。 ·消极一面:企业领导者的家长意识和职工的盲目服从意识。
九、用人观
·积极一面:任人唯贤式的“招聘制”、“竞聘制”,是企业 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人才保障。 ·消极一面:借“招聘”为“招亲”的不正之风依然存在。
二、关于领导素质与修养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 关于领导素质与修养的思想——修身、齐家、 ——修身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 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修齐治平”理论 ·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管子·戒》)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 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要·任贤》,李世民)
古今中外管理智慧与领导力课件
科学管理理论
行政管理理论
总结词:行政管理理论强调组织结构和制度的建设,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稳定性。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关注员工的招聘、培训、激励和管理,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总结词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员工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因此强调对员工的管理和激励。它关注员工的招聘和培训,以确保员工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素质。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还主张建立激励机制,提供适当的奖励和晋升机会,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此外,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还关注员工关系的协调和管理,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提高组织的凝聚力。
古今中外管理智慧与领导力课件
目录
古代中国的管理智慧现代西方管理理论中国式管理智慧领导力理论管理智慧与领导力实践
CONTENTS
01
古代中国的管理智慧
CHAPTER
儒家管理思想
儒家主张以仁爱为核心,尊重人性,强调人际关系和谐,主张以德治企。
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主张适度原则,强调平衡和谐,反对偏激和极端。
详细描述
领导特质理论
总结词
领导行为理论关注领导者的行为和行动,认为领导行为是影响团队绩效的关键因素。
详细描述
领导行为理论强调领导者的行为和行动对团队绩效的影响。该理论认为领导者应该采取某些特定的行为,如指导、支持、激励等,以促进团队成员的成长和发展,提高团队绩效。
领导行为理论
总结词
领导情境理论强调领导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境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挑战。
法家追求效率,主张以高效的管理手段来提高组织效率。
追求效率
法家管理思想
兵家主张战略管理,强调全局观念和长远眼光。
战略管理
兵家主张灵活应对,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反对机械和僵化。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
3
法家管理思想
3.2 赏罚分明
赏罚分明是法家管理思想的另一 个重要方面。它强调在治理国家 时应该根据法律制度来进行赏罚 ,以达到激励和约束的目的。法 家认为,只有通过明确的赏罚制 度才能让人们更好地遵守法律制 度,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3
法家管理思想
3.3 统一思想和 文化专制主义
-
-
展示完毕 感谢您的聆听
2 以下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的一些 主要方面
3
PART 1
儒家管理思想
1
儒家管理思想
儒家管理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有 代表性的管理思想之一
儒家的管理思想以"仁爱"为核心, 强调以人为本,通过"仁爱"和"礼 治"来实现管理目标
1
1.1 以人为本
儒家管理思想强调以 人为本,认为人的本 性是善良的,因此管 理应该以人的情感、 需要和利益为出发点 ,注重发挥人的主观 能动性,推动管理的 有效实施
预和自然发展来实现管理目标
2
道家管理思想
2.1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概念,它强调管理 者应该尽量减少干预和强制,让事物自然发展。这种 思想认为,通过强制和干预来管理事物往往会适得其 反,而让事物自然发展则能够实现更好的管理效果
2
道家管理思想
2.2 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是道家管理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它强调管理者应该根据事物发展的趋势和 规律来进行管理,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趋势 ,以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这种思想认为, 只有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律才能实现真正的成 功
202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管 理思想
日期:10月24日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综述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综述我国古代管理思想是以我国劳动人民5000年的实践经验形成的,它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本内涵。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浩如烟海的治国、治生及修身的思想,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管理文化。
一、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流派我国古代管理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农业宗法社会国家管理的指针,它的原生形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成形。
那时,恰逢诸子竞起,百家争鸣。
各学派无不提出自己的一套经邦济世的理论、谋略,形成了强大的文化震撼力。
这次思想大解放是我国古代管理思想成熟的标志。
其中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并对两千多年我国古代社会具有广泛渗透力的却只有儒、道、法三家。
这三元的互动与嬗变使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征,并且在这一思想整合的过程中逐渐确立了以儒学为主干的管理理论框架。
绵延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的基干。
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被视为显学。
它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和管理实践中具有其他派别思想无法比拟的影响力。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反映的就是汉代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将儒学视为经世致用的必修课。
原始儒学是以伦理为中心,政治伦理一体化的管理思想。
其管理思维有一个由自我管理到家庭管理、再到国家管理的逻辑轨迹,而且还有独具中国管理特色的终极目标设计——“大同”的社会构想。
一言以蔽之,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信仰仁义,主张以同情忠恕来追求至善。
体悟天地生万物的仁心,奋然兴起发挥生生不已的创造活力,并不只求个人生命的完成实现,而是连同一切人群,与一切万有的生命都一起要在雍容恢宏的气度中完成实现。
”道家是由中国古代哲人建立起来的学派,其管理思想极富于智慧和艺术。
道家主张无为管理,推崇“无为而无不为”的管理方式。
老子所谓“无为”并不是要求管理者消极观望或无所作为,而是应该效法道在化育万物中的作为:看似无为,实质上无所不为。
这就说明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要以一种无声无息的自然方式展开,其依据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孙子兵法与企业柔性管理
孙子兵法与企业柔性管理21世纪,企业这种资源综合体在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而企业的管理也成为企业的重中之重。
在工业社会,雇主对于雇员主要靠刚性管理,即依靠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雇员,已达到资源的合理有效安排,使每个雇员都能最大的发挥自身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手工劳动,及简单机械的操作。
这使得雇员不会去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也很少主动为企业出力,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数量较少的高级雇员或是企业主。
这样实际上使少数思维充当整个企业的大脑,以点带面的发展,使得上层人员的工作量大大的增加。
在知识经济爆炸的今天,刚性管理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企业的管理需求,而柔性管理的出现,正好缓解了这种困局。
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柔性管理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雇员这个大群体在企业中的作用,企业给予雇员相对宽松的环境,使雇员能够相对自由的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局限于自身的职责。
雇员本身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远不止于表现出来的那部分,柔性管理的部分作用就在于通过环境和内部政策的诱导使雇员自身的能动性不断被发掘,使雇员的思维不停留于眼前的工作可以多方向发展。
这样的管理策略,实际上使得每个雇员都成为企业大脑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上层雇员的工作量,而在一般决策的提出上,中下层的雇员因为直接面对市场和产品,往往能在某些容易忽略的细节上提出更具代表性的建议。
柔性管理的终极目标是要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能够做出准确的预判,在取得胜利的同时,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以人为中心,综合思维的纵横向发展,柔性管理的的思维模式与管理方法其实并不只是企业管理所独有,甚至不只是现代社会所独有。
与西方社会及早的进入工业社会,从而使刚性管理炉火纯青一样,在东方,柔性管理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孙武,一位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的伟大军事家,他的著作《孙子兵法》,对于战争的管理便可以说是柔性管理的先河。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始计篇》始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章,讲的是在战争开始前的准备,孙子在这章提到,兵法的道,是使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
论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
论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第一篇:论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洽生学。
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
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
这两方面的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一些要点。
1.顺“道”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是指客观经济规律,又称为“则”、“常”。
这里用的是后一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
”社会活动,如农业生产,人事,财用,货币,治理农村和城市,都有“轨”可循,“不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
”人们要取得自己行为的成功,必须顺乎万物之“轨”,万物按自身之“轨”运行,对于人毫不讲情面,“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你的行为顺乎它,它必“助之”,你的事业就会“有其功”,“虽小必大”;反之,你如逆它,它对你也必“违之”,你必“怀其凶”,“虽成必败”,“不可复振也”。
司马迁把社会经济活动视为由各个个人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进行的自然过程,在社会商品交换中,价格贵贱的变化,也是受客观规律自然检验的。
他写道“贱之征贵,贵之征贱”,人们为求自身利益,“以得所欲”,“任其张,竭其力”,“各劝其业,乐其表,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民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对于社会自发的经济活动,他认为国家应顺其自然,少加干预,“故善者因之”,顺应客观规律,符合其“道”,乃治国之善政。
“顺道”,或者“守常”、“守则”、“循轨”,是中国传统管理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
2.重人“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柔弱胜刚强 管理 应用
道家“柔弱胜刚强”思想在管理中的应用从《道德经》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所说的“柔”是能够克刚的“柔”,所说的“弱”是能够胜强的“弱”而不是为“刚”所屈服、被“强”所吓倒。
“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
老子推崇“柔弱”,是要我们以“柔弱”为手段,达到战胜“刚强”的目的。
现代管理学有一种前沿理论,叫做柔性管理,其实就是老子“柔弱胜刚强”智慧的现代化。
一、仁心宽厚,以德服人一般认为,老子所说的“柔弱”,是一种谋略和手段。
其实,“柔弱”首先是一种道德,其次才是一种谋略和手段。
汉代兵书《黄石公三略》说:“柔者,德也;刚者,贼也。
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
”既然“柔”是一种德,那么,领导干部在管理中的“柔弱”,首先应该体现为具有仁德,对人有仁爱之心、宽容之德,这样才能以德服人,战胜刚强。
第一,与人为善,以情感人。
要关注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尽可能地帮助解决,提高他们的生产生活水平。
对所属工作人员,要学会“情感管理”,从人格上尊重、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与和谐的工作氛围,使他们心情舒畅地工作,特别是要从他们最需要的地方入手,解其难、排其忧。
人都是有感情、有思想的,绝大多数人是讲道理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只要领导的情意到了,大家就会感恩戴德,发自内心地尊敬领导,自觉自愿地追随领导,为实现工作目标而努力。
第二,豁达大度,宽以待人。
要实行柔性管理,就一定要胸怀宽广,能包容人。
任何人在工作中都会出现失误、都会犯错误。
任何一个部门和单位都有一些自由散漫、表现不怎么好,甚至桀骜不驯、不好领导的人。
对这些人的管理,要讲究方式,注意策略,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发挥他们长处、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改正缺点,使他们心悦诚服,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积极心理。
第三,赞美挂嘴边,激励调动人。
人际关系和谐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赞美别人。
每个人都有缺点,但要实行柔性管理,就不能老盯住别人的缺点,老批评人。
论管理中刚与柔的关系 管理哲学作业
论管理中刚与柔的关系摘要:过去以制度为主的刚性管理已经暴露出非常多的不足,当代的管理学家引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总结出以人性为主的柔性管理方法,并在应用中显示出了优势。
在自己的管理实践中注重协调制度与人本的平衡,寻找刚柔相济的管理方法。
正文:20世纪初期,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迈出了决定性的第一步,奠定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通过应用科学方法确定从事一项工作的“最佳方法”,替代了陈旧的经验管理方法.在理论的实践中,管理者们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标准,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
在中国,这种刚性的制度化管理较早地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法家思想。
当时的发家代表人物韩非子认为人性是自私的,是就利去害的,极力主张:君主圣明的国家,没有书本文章,只把法律作为教科书;没有古代圣王的教训,任用官吏作为老师。
从而,他把法治强调到了绝对化的程度。
他力主法律不偏袒权贵,奖赏功劳的时候,对普通人也不遗漏,达到法令面前人人平等。
他提出了封建“三纲”的萌芽思想:臣服从君主、儿子服从父亲、妻子服从丈夫。
这三方面的关系正当,就可以实现天下大治;这三方面的关系颠倒,就会天下大乱。
他还告诫君主,可以没有仁爱之心,但一定要不断增加自己的威严、权势;他举例说,如果尧、舜没有权势,不能治理三个百姓。
在现代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刚性的管理理论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在近二三十年的发展中,单纯的刚性管理的弊端已经十分明显地显现出来,甚至已经酿成“富士康××连跳”的惨剧。
当代的管理学家们已经认识到,不能将人单纯作为“经济人"来研究,而忽视了作为“社会人"的重要特征;管理也不能单纯依靠刚性方法来实现,而要与柔性方法相结合。
由此,人们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倡导和谐文化,推行柔性管理。
相对于法家,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就是说人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德的本性。
管理学-3我国管理思想的发展
穷究事理、 穷究事理、先谋后事
• 周武王十一年 公元前1年),武王派到商纣 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 年 , 公元前 别都朝歌的间谍侯般报告说, 别都朝歌的间谍侯般报告说,商朝的大贵 族比予被杀,箕子被囚,微子出走。 族比予被杀,箕子被囚,微子出走。武王 问太公望:“仁者贤者亡矣 商可伐乎?”太 仁者贤者亡矣, 问太公望 仁者贤者亡矣,商可伐乎 太 公望回答说:“先谋后事者昌 先事后谋者亡, 先谋后事者昌, 公望回答说 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 夏条可结,冬冰可折,时难得而易失。 夏条可结,冬冰可折,时难得而易失。” 太公金匮》 《太公金匮》
• • • • • • • • 天时、地利、 天时、地利、人和 修身、齐家、 修身、齐家、治国 穷究事理、 穷究事理、先谋后事 刚柔并济、 刚柔并济、德刑并用 义利两全, 义利两全,富民强国 知人善任、赏罚分明 知人善任、 事在四方,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不谄不渎, 不谄不渎,上下同欲
天时、地利、 天时、地利、人和
• 苏洵在《利才义之和论》中主张:“义利利义 苏洵在《利才义之和论》中主张: 相为用。 相为用。” • 苏轼在〈录进单锷吴中水利书〉中指出:“古 苏轼在〈录进单锷吴中水利书〉中指出: 之贤人君子,大智经营,莫不除害兴利。 之贤人君子,大智经营,莫不除害兴利。” • 明代黄宗羲在〈原君〉中更强调君王应“不以 明代黄宗羲在〈原君〉中更强调君王应“ 一已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一已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 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刚柔并济、 刚柔并济、德刑并用
• 《左传.昭公二十年》:“宽以济猛,猛以 左传.昭公二十年》 宽以济猛, 济宽,政事以和。 济宽,政事以和。” • 武侯祠对联: 武侯祠对联: 能攻心,即反侧自消, 能攻心,即反侧自消,自古之兵非好战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人治蜀要三思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_
二: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 论框架基本形成于先秦至汉代 这一时期。
三: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古 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 分:治国、治生和治身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 基本特征
1.顺“道”
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 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 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是指客 观经济规律,又称为“则”、‘常” 。这里用的是后一含义,指管理要顺 应客观规律。 因而“顺道”,或者“ 守常”、“守则”、“循轨”,是中 国传统管理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 。
中国古代管 理思想概述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 大致可分为两 大类型, 即儒家管理思想与兵家管理思想 前者着重于古代政府管理, 其精髓可归纳为重在治国, 以人为本, 因道结合, 依理 而变。
后者着重于军事斗争的战略与战术, 其精髓可归纳为 深谋远虑, 雄才大略, 随机应变, 速战速决。
中国管理思想发展
•再 次,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重视人的情感因素,主要表 现在重视“士气”。
第 四,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领导 者的管理方式提出了很多想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刚柔相济,赏 罚严明”。
•最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出了对“别人” 的管理,还特别重视对领导者自身素质 的要求。
以沃尔玛为例:
翻开沃尔玛的成长史,细细研究,却 惊讶地发现,它的成功并无任何玄机 奥秘,相反,其经营理念在几千年前 的中国古代就已被提出。可以说, 沃尔玛是成功史就是一部中国古代管 理思想是浓缩史。正是一代又一代的 沃尔玛人对这套思想体系的灵活运用 和持之以恒铸就了今天的服务业巨星!
一、通权达变,随机应变
沃尔玛创始人山姆从一个小杂货铺做起,经过12 年的打拼,开创了全美最大的独立杂货店。但这种 成功并没有带给山姆满足,相反,他从各种信息和 自己的经验中感觉到,,如果不从事廉价销售,他 的百货连锁店肯定在劫难 逃。于是他尝试了一种更大规模的经营模式—廉价 商店。并不失时机的推出仓储商店,折扣店,山姆 会员店,购物广场等新型零售店并顺利挺进国际市 场,使得沃尔玛在成长中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永葆 青春!
管理的“柔性心法”与“刚性技法”
的管理理 念 中植入 “ 柔 ”的思想 ,
并 不 是 就 要 抛 弃 、反 对 刚 性 管 理 , “ 柔 ”的思 想 与 “ 刚 性 管 理 ” 并
不 冲 突 和 矛 盾 。 企 业 管 理 中 制 度 和
调 、谦 和 , 却 具 有 坚 忍 不 拔 意 志 的
民族 性格 。
文
钱”, “ 面 包 超 过 三 天 不 卖 ,过 期
面 包 收 回 ” , 这 种 理 念 里 面 ,包 含 文 化 建 设 的 落 地 需 要 刚 性 管 理 来 支 撑 , 只 有 建 立 严 格 的 管 理 制 度 ,才
能 保 证 柔 性 哲 学 的 贯 彻 执 行 ,这 正
预 定 的 目标 而 采 用 的 重 要 手 段 ,两 者 是 相 辅 相 成 、相 互 补 充 、不 可 分 割 的 辩证 统 一 关 系 , “ 严”、 “ 情” 并 举 , 才 能 实 现 管 理 效 能 的 最 大 化 。 制 度 无 情 ,管 理 有 情 ,无 情 与 有 情 构 成 了 管 理 上 的 和 谐 统 一 。 要
是 比 喻 外 表 看 似 柔 弱 ,其 实 内 部 包
刚性技法
在企 业管 理 中一定耍 做到 “ 柔 性 心 法 ” ,但 也 耍 有 相 应 的 “ 刚性 技法” , “ 刚性 技 法 ”就 是 “ 刚 性 管
理” ,中国化管 理倡导 的是 “ 情 、
柔性心法
“ 柔 性 心 法 ” 是 一 个 企 业 和 企 业 家价 值 观 的 体 现 。 体 现 在 理 念 上 要 “ 以 人 为 本 ”和 “ 对社 会 、人 民 和 员 工 负 责 ” 的 企 业 道 德 观 ; 体 现 在 行 为 引 导上 要 体 现 “ 务 实” 和 “ 坚 守 诚 信 、低 调 ” 的 行 为 观 ;体 现 在 企 业 战略 上一 定 要 有 “ 忧 患意 识 ” 。因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学:柔能胜刚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学:柔能胜刚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第七十八章天下柔弱,莫过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
正言若反。
管理之学:柔能克刚,也能胜刚。
有生命力的物质,都是柔弱的。
而没有生命力的物质,都是刚强的。
企业活得朝气蓬勃,是因为其实施了人性化管理与柔性管理。
企业死气沉沉,是因为其实施了严密的监督控制与刚性管理。
生命力的代表是柔软弱小,死亡力的代表是坚硬刚强。
所以,军队强大就不能获胜,其强大会导致将骄兵惰,会滋生腐败堕落。
树木刚强就要被砍伐,其刚强会伐木工导致贪婪之心。
企业强大后会渐渐衰败,其强大会导致企业上下不思进取之心,会导致安于享乐忽视潜在的危机。
因此,貌似强大的事物反而处在下风,柔弱的反而处在上风。
管理这种自然规律,应用在企业中,企业中人多,那么就要减少员工人数。
如果企业中少,就要增加员工人数。
经费与成本支出多了,就要削减。
经费与开支不够就要增添。
管理有一种重要的功能就是减少多余的来补充不足的。
管理者要在企业中施恩而不自恃,成就功业而不自居。
管理者对员工们强硬与严苛,那么员工的抱怨与怒气就会增多。
管理者对员工柔和,那么员工的不满与牢骚怪话就会减少。
刚性管理,缺乏弹性,容易激发矛盾,造成管理层与员工层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柔性管理,灵活性强,适应性强,可以维持管理层与员层之间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所以,普天之下柔弱的东西,没有超过水的。
攻克坚强,没有胜过水的。
水是天下最柔弱。
所以,管理要深谙水性,以水的性格来替代豺狼虎豹之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从方式和方法上看具有刚柔性受中国生存环境、宗法制度和儒家道家文化影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上的二重性表现在思维的方式方法上也体现出了“刚柔相济”的特点。
这主要表现在谋与动、义与利、赏与罚、德与刑、上与下、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关系上。
1、谋而后动的决策思想。
在管理工作中,决策是一个管理者必须首先考虑的首要问题。
那么,管理者应该如何决策才能确保决策不失误,我国的古代先贤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
”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么事情都要先谋而后动,只有谋划的充分、合理、科学,才能在执行起来游刃有余,才能做到“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做事情才能成功而不失败。
所谓“日之能烛远,势高也;使日在水中,则不能烛十步”,意思是讲作为领导者,应该具备高瞻远瞩的特质,绝对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或者鼠目寸光,治看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长远利益。
宋代文学家苏轼在《策别十八》中说:“为国有万世之计,有一时之计,有不终月之计。
” “不谋万世,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以谋域”是说做事应该有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长远规划与短期计划之别,根据形势情况的变化按照既定目标或相时而动,有助于管理成功。
可见,预测和决策关系全局成败,中国人向来强调谋划和规划,强调战略和战术的综合运用,主张谋而后动。
所以孙子说:“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2、义利两全的取舍思想。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虽然有一些人主张重义轻利,但是却是也有一批实用主义的思想家、哲学家提倡讲义与利并举,主张义利双兼,这种充满着浓重的讲利重义的管理思想,倡导“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义,利也”,“兼相爱,交相利”。
宋代苏轼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利者义之和论》中说“义利利义相为用”,主张义利互为共用,二者不能偏废。
春秋时的管子更是认为“自利”是人所共有的情结:“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
民之从利也,如水走下,于四方无择也”。
然而,管子并未走向极端。
他还认为“自利”与“利人”并不完全矛盾的,而且“自利”之德与“利人”之德同时也是统一调和的。
” 陈寿在《三国志•吴书•骆统传》中进一步讲这种义利观念和富民利民联系起来,指出“财须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德似民茅,义以民行。
”他讲的是财富是人民创造的,国家的强大依靠的是人民的力量,国威靠的是人民的气势,福利乃是由人民所树立,道德靠人民的实践来兴盛,义的实现靠人民的共同行动。
这句话,可谓深刻的概括了中国义利两全的管理真谛,在普通民众之中具有广泛的影响。
3、赏罚分明的激励思想。
在激励和奖惩方面,孙子提出:“合军聚众,务在激气。
” 诸葛亮指出:“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诛罚不避亲戚,赏赐不避仇怨”,应做到“无党无偏”,意思就是说管理者务必要做到赏罚公正分明,才能服人服众。
春秋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主张“诚有功,则虽疏必赏;诚有过,则近爱必诛。
”对此诸葛亮论述的更加具体,他说“赏罚之致,谓赏善罚罪也。
赏以兴功,罚以禁奸。
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赏赐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只有做到赏罚分明,才能对良善功将有所激励发扬,对奸恶无功有所咸惧,以确保管理组织的正常科学运转。
4、德刑并用的宽猛思想。
在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中特别重视德能兼备的标准,我国远古时代的"禅让制度"就是在考察德行修养的基础上实行的推举贤能的管理制度。
管子认为,国家选贤任能,要举拔有德者给予爵位,举拔有才者就任为官。
把德行置于功劳之上,主张国家用人要德才兼备,德能并举,“德”与“能”不可偏废。
选贤还应做到“不以年伤”,即选用人才不应受年龄的限制,从而否定了资历主义。
管子强调考核官员的内容主要有三:一是德望与其地位是否相称;二是功绩与其俸禄是否相称;三是能力与其官职是否相称。
孔子治国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实行“礼治”或“德治”,认为把德礼施之于民,是治理国家的理想方案。
在具体方法上,他提出要重教化,要“富而后教”。
在教与刑上的运用上主张宽猛相济,树立君主权威。
商鞅则反对儒家的“仁义”说教思想。
他主张:“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
”(《弱民》)这样,才能达到“以刑去刑”,(《画策》),认为非以“法治”无以治国平天下。
5、上下同欲的同道思想。
任何一个组织,都有人群组成。
什么样的组织才有战斗力?才能充分发挥组织中每个人的内在潜能,一直是管理者在努力思考的问题。
《周易•系辞下》中有一句名言:“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欧阳修在《朋党论》中说“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嵇康在《卜疑》中说“交不为利,仕不谋禄”。
在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中,孙子说“上下同欲者,胜”,这些都突出强调了人和同心的重要性,作为管理者只有让部属充分认识到统一的的、崇高的共同目标,使整个组织成员团结一致、同心协力才能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并以此去争取伟大的胜利。
6、执要群效的统一思想。
在组织理论方面,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散见于古代先贤片言之语论述中的管理思想,仍然为我们现在从事各种管理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名言警句。
其中执要群效的统一思想就是这种组织理论的雏形。
《韩非子•扬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在这里,韩非子第一次将决策层和执行层、中央和地方的管理职能进行了明确的划分。
管子在《管子•明法》中说:“威不两错,政不二门。
”李世民说:“理国守法,事须划一”,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也有一句名言:“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
这些论述都从不同角度强调了上下级之间权利与责任的不同,并且都明确指出统一决策指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7、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
“中庸”思想,是儒家须臾不可分离的管理之道。
孔子说:“过犹不及”。
(《先进》)程熙对中庸的解释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遗书•卷七》)。
朱熹在《中庸章句》的开首将其注之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并引用尧授舜的“允执厥中”和舜授禹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对中庸的精髓含意进行深刻阐发。
教育和引导人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应该走极端,要避免过与不及的出现。
应从两端入手,抓住问题的“终始本末、上下精细、无所不尽”,再“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
“中庸之道”,通俗地说,就是正确掌握事物发展的“度”,以实现管理的和谐发展。
8、对立转化的辨证思想。
我国古代先人在总结与自然和部族国家斗争的成功和失败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朴素的辨证思想,这在《易经》《老子》《孙子兵法》中都得到了集中、充分的体现。
中国这种充满了哲学四辨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整体观和转化观两个方面。
与西方人的思维不同,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也常常习惯于从整体到个体或者从个体角度审视和对待整体,主张整体和个体的有效统一比如表现在中国画上,中国画以“写意”为主,重视对整体的把握,并不重视对细节真实的分析,就是书法也讲究一气呵成,一气贯通。
表现在集体组织中,特别注重“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这种管理思想虽然有时容易压抑个体能动性的发挥,但是却特别容易形成拼搏、奉献、团结的战斗群体,有利于发挥团体的整体优势。
至于在转化观方面,其中“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和“盛极必衰”等,就是其所蕴涵的辨证的管理思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早已认识到了万物相互联系、阴阳互相消长之间哲学管理理论。
例如:《老子》中“以顺待逆,以逸待劳,以卑待骄,以静待躁”的后发制人思想,“欲先取之,必先与之”的取与之法,“不战而胜,是为上策”的战略思想,“避实而击虚”“因敌变化而取胜”的应变之策,“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选材识贤的人事原则等,都是这种因应变化转化的精彩论述,即便现在依然左右着我们的思想行动,给我们以管理的启迪。
9、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始终占主导地位,认为人是构成国家整体的第一要素,要求把人作为管理的重心,提倡“爱人贵民”。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已经“表现出较为鲜明的人文意识”。
管子说:“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管子》认为,务本之道在于经营民心,争取百姓。
达人民之所愿,予百姓之所需。
尽量做到“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要求齐桓公竭诚听取民众的意见,把人作为管理的重心。
而管理国家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治国就是治人”。
孟子从“民为立国之本”思想出发,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得,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又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其失民也,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
反之,“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孟子•离娄上》)。
并进而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下”(《孟子•尽心下》) 。
荀子则指出:“百姓之力,待之而后功。
百姓之群,待之而后和。
百姓之财,待之而后聚。
百姓之执,待之而后安。
”(《荀子•富国》)。
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不仅体现在对民力的利用上,更难能可贵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和孙子还提出了“唯民是保”的“保民”观点:“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孙子兵法》)在孙子的民本思想中他提出既要保民,又要利主,把对民众负责与对君主负责统一起来,这是很有见地的。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从发展的趋势上看具有通变性春秋时期的管子非常强调管理者的创新精神。
“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就是这种创新思想的高度概括。
“不慕古”反对的是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留今”是提示人们不要受现实所惑,陶醉于今日的成就中;“与时变”倡导的是因时而变,顺应潮流;“与俗化”即随着习俗一起发展。
所谓“俗”,是指民间自然形成的事物,而非因循守旧制度之规定,这其实就是一种制度创新。
在具体管理事务中,实际情况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不能墨守成规陷入经验主义。
例如在军事斗争中讲“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讲的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敌情、我情、天时地利等各种条件,灵活用兵。
具体到普通的管理,同样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才能使管理更加有效。
世间没有万能的钥匙,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凡事有计划必有变化,计划不如变化快,如果在处理管理工作中不能变通对待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或者只知到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是绝对无法做好管理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