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周树人简介
![周树人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0a7c2dfa58da0116c174988.png)
周树人简介周树人(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是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原名周樟寿、字豫山。
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
后改字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
鲁迅(周树人)是大哥,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鲁迅是周树人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中国现当代作家简介
![中国现当代作家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e827b32580216fc700afd09.png)
中国著名作家简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每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已》《药》《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
1923年集成小说集《呐喊》,为革命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
“四•一二”大屠杀后,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杂文《记念刘和珍君》《“友邦惊诧”论》等,此外还翻译果戈里、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建国后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
(1)作品集简况:①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②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篇》(1922-1935)③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原名《旧事重提》)④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⑤杂文集十六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2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36)《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⑥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原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作品。
(2)鲁迅小说集所收作品①《呐喊》:《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免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②《彷徨》:《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涓生、子君》《弟兄》《离婚》。
③《故事新编》:《序言》《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怀旧》。
鲁迅先生作品
![鲁迅先生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51b3566f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74.png)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富有时代性、民族性和人文性,影响深远。
以下是一些鲁迅先生的著名作品:
1.《呐喊》:这是鲁迅先生的首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中国近代青年的精神
危机。
小说通过主人公狂言的政治反抗,展示了中国社会在转型中的矛盾冲突。
2.《故事新编》:这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共有十五篇小说。
小说涉
及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许多方面,如家庭、爱情、艺术、政治、科学等。
3.《狂人日记》:这是鲁迅先生的自传体小说,记录了他在日本学习和生
活的经历。
小说以狂人日记的形式,反映了鲁迅先生对日本社会和文化的观察和思考。
4.《彷徨》:这是鲁迅先生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青年人在追求自由和
真理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人生挫折和心理转折的故事。
小说揭示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许多矛盾冲突。
鲁迅简介
![鲁迅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b45dccd9c1c708a1284a444c.png)
名人评价鲁迅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 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 心里。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 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 个热忱的朋友。 郭沫若:鲁迅先 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 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 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 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 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 • 1.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 2.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 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 得。 • 3.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 视淋漓的鲜血。 • 5.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 更加有效,而也既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13岁那年,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 案锒铛入狱,此后他的父亲长期患病,终致死 亡,家境败落了下来.因此卖了房子。家庭的变 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 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小的弟妹,他 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 泼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 了人生的艰难和世间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 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 铺去变卖。在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 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 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自他家 变穷了,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 的,眼光是冷冷的,好朋友也不和他说话了, 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
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 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中 国的小说,只有到了鲁迅那里,才把目光集中到社会 最底层这个更广大的题材领域,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 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 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 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 意。”(《南腔北调集·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 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 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 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 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 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 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93fe4e0571fe910ef02df81b.png)
鲁迅三个发展阶段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新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生平、创作与思想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1881-1917)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37岁之前)包括童少年时期、南京求学时期、留学日本时期、辛亥革命前后。
一、生平1.童少年时期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内东昌坊口一个日趋衰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 岁到南京读书时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是他1918年写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7岁进本宅家塾从叔祖父周兆蓝学《鉴略》,12岁又到另一个族叔周子京的私塾读书,同年进本城私塾“三味书屋”读书,直到16 岁。
鲁迅13岁时,祖父因科场作弊案监候7年,家庭由此衰落。
16岁时,其父因患水肿病久治不愈而去世。
2.南京求学时期1898年5月,18岁的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分在管轮班的机关科学习,并正式改名为周树人。
因不满该校的乌烟瘴气而于翌年 1 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编在矿务班,至1902年文案大全1月毕业,在南京度过了四年的时光。
这期间,鲁迅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尾声、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的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
3.日本留学时期1902年1月,鲁迅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
1902年3月,他被江南督练公所派往日本留学。
同年4月,入东京弘文学院修习日文及普及速成科,课余研究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并开始了译著活动,至1904年4月30日毕业。
1904年9月,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1906年6月中止学医后,回到东京与友人许寿裳等提倡文艺运动,并在1908年加入光复会。
4.辛亥革命前后(这里所说的辛亥革命前后,是指鲁迅于1909年8 月从日本回国,到1918年4月他写出小说《狂人日记》是为止这段时间。
)鲁迅归国后,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同时担任植物学日籍教师铃木珪寿的翻译。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https://img.taocdn.com/s3/m/31f7b7f0770bf78a652954da.png)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1918年,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继《狂人日记》之后,他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他在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
他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
如何记忆鲁迅的小说篇名,提高学生学习鲁迅小说的积极性,串联法记忆便是一种有趣的记忆方法,现介绍如下。
1、鲁迅作为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为中国的国民性问题而《呐喊》过,从《狂人日记》里记载了《阿q正传》和《头发的故事》,他在《端午节》带领着我们去《故乡》看《社戏》,《兔和猫》在舞台的《白光》映照下上演的是《鸭的喜剧》,在《明天》《孔乙己》还有《一件小事》,他要在浩渺的《风波》中去买《药》,来治疗自己的窃书之病。
(以上14篇小说即《呐喊》集子中的作品。
)2、鲁迅也曾经《彷徨》过,《孤独者》《高老夫子》《离婚》之后,他《在酒楼上》点起了《长明灯》,向他的《弟兄》《示众》,最终《幸福的家庭》像《肥皂》泡沫一样,在年终的《祝福》声中《伤逝》了。
(以上11篇小说即《彷徨》集子中的作品。
)3、鲁迅又重新《故事新编》,在《序言》里,他《怀旧》,带着《铸剑》《出关》《起死》,用《非攻》的方式在《理水》中《采薇》,他希望在月宫里观看嫦娥《奔月》,实现女娲《补天》的人生理想。
(以上10篇小说即《故事新编》集子中的作品。
)以上是对鲁迅三部小说集子中的篇名,通过编拟故事的形式串联在一起,既有趣味性、故事性,又好记忆,使学生对鲁迅的小说作品记得牢靠、准确,的确采用串联法巧记作家作品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师生在学习中不妨一试。
鲁迅中考知识点总结
![鲁迅中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943835d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d1.png)
鲁迅中考知识点总结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现代文化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包括《狂人日记》、《呐喊》、《彷徨》等。
以下是关于鲁迅中考的知识点总结:
1. 鲁迅的基本情况: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 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等。
3. 鲁迅的文学地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无产阶级现代文化的奠基人。
4. 鲁迅的作品特点:深刻的社会洞察、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大胆的创新精神。
5. 鲁迅的思想: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批判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呼吁民族精神的觉醒。
6. 鲁迅的影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
7. 鲁迅的写作风格:简洁、犀利、深刻,擅长运用反语、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有力。
8. 鲁迅的短篇小说特色:多以底层人民的生活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现实。
9. 鲁迅的长篇小说特色:以历史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
10. 鲁迅的散文特色:笔触细腻,情感真挚,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现出人生的酸甜苦辣。
以上知识点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鲁迅的作品和思想,从而在中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对鲁迅的评价
![我对鲁迅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f8bd7c9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b7.png)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对鲁迅的评价是复杂的,他既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充满争议的人物。
首先,鲁迅的文学成就无可否认。
他的小说、散文、随笔、翻译及长篇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同时也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深深同情。
他的文字犀利、思想深邃,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思考。
然而,鲁迅也有其局限性和争议之处。
他的某些作品和言论被认为过于偏激,甚至有民族主义和排外情绪。
这使得他在一些人眼中成为了极端的代表。
此外,他的个人生活中也有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如婚外情等,这些也为他的形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是,尽管鲁迅有这些争议和不足,我仍然认为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他的作品具有时代意义,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解决方案。
他的文字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也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作家和读者。
总的来说,我对鲁迅的评价是复杂的。
他既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充满争议的人物。
他的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同时也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深深同情。
尽管他有不足之处,但他的文学成就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无可否认的。
鲁迅的时代背景
![鲁迅的时代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c0e3c9598762caaedc33d44e.png)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府城内东厂房口,汉族。
他幼年丧父,生活寒苦,就靠母亲和姐姐帮人洗衣服维持生计。
曾有过百来个笔名,而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
《鲁迅全集》是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鲁迅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中日关系19世纪末70年代,日本侵犯台湾,后勒索中国白银50万两作为撤兵条件。
2.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3.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国侵华。
4.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5.1913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华序幕。
6.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7.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州国傀儡政权,使东三省成为其殖民地。
8.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9.1935年,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
10.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风暴在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
鲁迅事迹简介
![鲁迅事迹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19b8bc81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0f.png)
以下是整理的《鲁迅事迹简介》,希望⼤家喜欢!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的⽂学家和翻译家和新⽂学运动的奠基⼈。
原名周树⼈,字豫才,浙江绍兴⼈,出⾝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艺等⼯作,企图⽤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亥⾰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学、⼥⼦师范⼤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次⽤“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学第⼀篇⽩话⼩说《狂⼈⽇记》,对⼈吃⼈的制度进⾏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学运动的基⽯。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化运动的伟⼤旗⼿。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
其中,1921年12⽉发表的中篇⼩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学杰出的作品之⼀。
1926年8⽉,因⽀持北京学⽣爱国运动,为反动*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学任教。
1927年1⽉到当时⾰命中⼼⼴州,在中⼭⼤学任教。
“四⼀⼆”事变以后,愤⽽辞去中⼭⼤学的⼀切职务。
其间,⽬睹青年中也有不⾰命和*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
1927年10⽉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由运动⼤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命⽂艺运动运动。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学界和⽂化界的抗⽇民族统⼀战线。
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部分作品和⼤量的杂⽂,这些作品收录在《⽽已集》、《三闲集》、《⼆⼼集》、《南腔北调集》、《伪⾃由书》、《准风⽉谈》、《花边⽂学》、《且介亭杂⽂》等专集中。
鲁迅的⼀⽣,对中国的⽂化事业作出了巨⼤的贡献;他领导和⽀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等⽂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翻译外国进步的⽂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的绘画、⽊刻;搜集、研究、整理了⼤量古典⽂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化遗产,编著《中国⼩说史略》、《汉⽂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说旧闻钞》等等。
鲁迅事迹
![鲁迅事迹](https://img.taocdn.com/s3/m/16db7056804d2b160b4ec0f8.png)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波》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鲁迅生平简介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号豫才。
浙江绍兴人。
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
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
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
19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
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
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枪,充满了唯物辨证的精神。
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生平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7e6d2ac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03.png)
鲁迅生平简介鲁迅是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文化评论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艺术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鲁迅生平的简要介绍。
鲁迅原名周樟寿,1881年9月25日出生在中国浙江省绍兴市的一个医学世家。
父亲是个有名的医生,这也影响了鲁迅对医学的兴趣。
他在家乡的私塾中接受了初等教育,后来考入江南陆军学堂,开始了他的军人生涯。
然而,他对军队的绝对服从感到失望,最终退役并前往日本留学。
在日本东京,鲁迅先后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获得了医学学位。
他对中西医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颇有建树。
同时,在日本的留学生活中,鲁迅接触到了国际文化和社会主义思想,开始了他的思想转变之路。
回到中国后,鲁迅放弃了医生的职业,转而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化评论。
他以笔名“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批评了封建社会和旧文化,并提出了自己的新思想。
他的文章以鲜明的立场和犀利的语言,震撼了国内外的读者。
鲁迅的作品主题包括社会现实、人性扭曲、封建道德观念的矛盾等。
他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
这些作品以幽默、讽刺的手法,直击社会弊病和人性的丑恶,激起了读者的共鸣。
同时,他还以文化评论和散文批判,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腐败进行了有力的揭示。
鲁迅的思想和创作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支持,也遭到了封建势力的打压。
他多次遭受到文化保守派的指责和攻击,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他倡导文学为人民服务,主张文艺要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的疾苦和命运。
他的作品和观点对于中国的文学思潮和社会思潮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除了文学创作和文化评论,鲁迅还积极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组织和运动。
他是中国左翼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影响者。
他与其他一些进步作家合作,创办了一些文学杂志,宣传新思想和新文学,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
赞美鲁迅先生的排比句
![赞美鲁迅先生的排比句](https://img.taocdn.com/s3/m/ca5143f2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a1.png)
赞美鲁迅先生的排比句赞美鲁迅先生的排比句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著作多次出现在学生课本中。
以下是小编收集来的关于赞美鲁迅先生的排比句,希望大家喜欢!1、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为革命献身伟大品质和崇高精神。
一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塑立起了他在中国历史上高大形象,在人们心中刻下了他的印迹。
2、鲁迅先生是一个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中国人,他的勇敢就是对我们无声的教育;鲁迅先生是一名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他一手中的笔做刀枪与敌人殊死搏斗;鲁迅先生是一名优秀的文学家,他给人们留下了不朽的教科书。
3、鲁迅,一个真的猛士,一个以书为匕首为投枪的革命家,一个正直无私充满正义的坦荡荡的中国人!4、他,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情愿做野草,等待着地下的火烧。
他就是鲁迅。
5、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为人倔强,拿起笔直接揭露封建社会。
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善于呐喊,呐喊出社会的不公,呐喊出社会的无知。
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温和慈祥,眼神里永远有着散不开的大雾。
6、我敬仰鲁迅,是因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我敬仰鲁迅,是因为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我敬仰鲁迅,是因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
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
7、鲁迅先生我想对你说,你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如灯塔一般的文学家,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夜行路;你是以笔为枪的革命家,大刀阔斧地开辟了中华民族的新天地;你是作为中华民族守夜人的思想家,教会了中华儿女要以国之复兴为己任。
鲁迅先生主要事迹
![鲁迅先生主要事迹](https://img.taocdn.com/s3/m/9327988a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56.png)
鲁迅先生主要事迹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鲁迅名人事迹, 希望大家喜欢!鲁迅名人事迹1在厦门大学教书时, 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
理发师不认识鲁迅, 见他衣着简朴, 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 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
对此, 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 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
理发师大喜, 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 鲁迅又去理发, 理发师见状大喜, 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 “慢工出细活”地理发。
不料理毕, 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 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 一个子儿也没多给。
理发师大惑:“先生, 您上回那样给, 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 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 我就认认真真地给。
”理发师听了大窘。
鲁迅名人事迹2鲁迅十三岁时, 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 父亲长期患病, 家里越来越穷, 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 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
有一次, 父亲病重, 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 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
老师看到他迟到了, 就生气地说: “十几岁的学生, 还睡懒觉, 上课迟到。
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 点点头, 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 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 他早早来到学校, 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 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 以后一定要早起, 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 父亲的病更重了, 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 然后到药店去买药, 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
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 料理好家里的事情, 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 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
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 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 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 看到课桌上的“早”字, 他都会觉得开心, 心想: “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 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鲁迅作品文学常识
![鲁迅作品文学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f5cc390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cf.png)
鲁迅作品文学常识鲁迅作品文学常识1.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包括原名、出生地、职务、代表作)答案: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现代文化的奠基人。
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著名短篇小说《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记《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等。
2、请背《渔歌子》、《己亥杂诗》答案: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3、关于巴金的文学常识(包括原名、出生地、职务、代表作)答案: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男,四川成都人。
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灭亡》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还有短、中、长篇小说。
《短文两篇》选自《龙.虎.狗》。
4、关于郭沫若的文学常识(包括原名、出生地、职务、代表作)答案: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沫若为笔名。
四川乐山人。
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文学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蔡文姬》等。
《天上的街市》《净夜》选自《郭沫若全集》。
5、请问唐宋八大家都是谁?答案::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6. 一门父子三词客是谁?答案: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7.四史都是什么?《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8. 南宋四大家都是谁?答案: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9. 边塞诗人都有谁?答案:高适、岑参、王昌龄10. 唐宗、宋祖、秦皇、汉武都是谁?答案: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1. 谁是中国吝啬鬼的典型?答案:严监生12. 元曲四大家都是谁?答案: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鲁迅的一生
![鲁迅的一生](https://img.taocdn.com/s3/m/9e0396237375a417866f8f46.png)
制作者:余沁馨,何睿
鲁迅: 现代伟大的 文学家、思 想家、革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名为周树 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与二弟周作人, 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 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中国的 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 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的精神。 鲁迅1918年在《新青年》中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直到1926年, 陆续创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故乡》《彷徨》小说集《故事新编》,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诗集《野 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等专辑。其中, 1921年12月,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 小说集《故事新编》,其中大部分作品和杂文收录在了《坟》《而已集》 《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 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等专辑。
一般传记都以时间为序记述人物生平, 因此我们可以从表示时间的词语入手,来 了解鲁迅的经历。
一九八一年(出生绍兴、父母)、幼小时候(有 四五十亩水田)、十三岁(家遭变故、寄居亲戚)、 (父病)三年多去世、十八岁(水师学堂)、过了半 年(矿路学堂)、毕业后(留学日本)、学了两年 (医专)、这时(弃医从文)、二十九岁(回国做教 员)、第二年(教务长)、第三年(走出)、绍兴光 复后(校长)、革命政府成立(部员)、后来(北大 等讲师)一九二六年(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中 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住上海)、一九一八年 (做小说)、现在(小说集等)。
鲁迅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鲁迅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https://img.taocdn.com/s3/m/03e0dcf4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6c.png)
鲁迅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因为它真实而直接地揭示了现实社会的弊端,唤起了人们的反思和警醒。
尤其是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对于社会的斥责和对于人性的探讨是非常深刻的,这也是他的文学成就能够得到人们认可的重要原因。
鲁迅自幼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他于1919年开始文学创作,坚持用鲜明的个人自我特色,投入到新时代的文化进程之中。
他的文学作品被很多人誉为“活生生的文学”,因为他执着于用鲜明真实的笔触,反映出生活的本质。
他的作品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普通人的形象,他们所处的情景都是那么的真实、生动、充满生命的力量。
同时,他也深刻揭示了那些虚伪的表象,警示人们不要迷信领袖、教条和不合理的制度。
作为一名文学家,鲁迅的人生和作品密不可分。
他的文学作品反映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更是全民族的精神面貌,呈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
可以说,鲁迅的思想、作品和人格已经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鲁迅的思想对于中国现代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他谴责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面,深刻地探究了中国人性的根源。
他认为,中国文化的落后来源于封建社会制度下的麻木和迷信,以及在前途与死亡的压迫下,人们所做出的对于生存方式的荒唐选择。
鲁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那些社会弊端,多数都是来自于文化落后而带来的迷信陋习。
他反对的是腐朽的文化、教科书文化、太上皇的文化,继而批判了那些依靠官方言论、党派宣传的文化。
正因为鲁迅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贯穿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他的文学成就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他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自觉、社会自觉、民族自觉,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总而言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作品承载了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分,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当时的历史和社会,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心声。
鲁迅其人
![鲁迅其人](https://img.taocdn.com/s3/m/796e5780a0116c175f0e48c7.png)
鲁迅其人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并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校(今日本的东北大学)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共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
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言。
他对我们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一鲁迅的家庭求学时期鲁迅出生在中国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周福清是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
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
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1892年,11岁的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1893年(光绪十九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
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礼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于是家道开始衰落,同时其父亲周伯宜也因水肿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童年的生活场景,百草园、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都成为后来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的重要素材来源。
鲁迅的童年与少年,就是一个从天上到人间的跌落过程。
对此鲁迅自述曰:“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七年级上册语文《朝花夕拾》常考题汇总
![七年级上册语文《朝花夕拾》常考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beec713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58.png)
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12.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 节的回忆,如《无常》,《五猖会》。 13.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在日本仙台留学时的学习生活, 在这段经历中发生了他—生最重要的转变——弃医从文。 14.鲁迅在仙台学医时发生了(三) 件重大的事分别是:
①藤野先生为“我”改讲义。 ②.学生会干事诬陷“我”抄答案。 ③.与日本学生一起看电影(幻灯片)。
的玩伴。 41.隐鼠的结局是怎样的?答: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踩 死了。 42.作者仇猫的原因是什么?答:猫的性情和别的猛兽不同,总是尽情折磨 猎物才吃下去;与狮虎同族, 却一副媚态;到处嗷叫,闹得别人心烦; 以为它吃了自己饲养的可爱的隐鼠;伤害了兔的儿女们。 43.长妈妈讲的“长毛”的故事中, “长毛”指的是?答:洪秀全军和后 来一切土匪强盗。 44.对长妈妈的“特别的敬意”是因何而生?又是何时消失?答:因为她经 常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某种情况表明她似乎有“伟大的神力”,所以就有 了“特别的敬意”。在知道是长妈妈谋害了自己的隐鼠之后, 这种敬意 就完全消失了。 45.《阿长与〈山海经〉》中,所说的“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 物”指的是什么故事?答:刑天舞干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文章深刻隽永,对中国人人性的研究与刻画木三分。
流传下来的鲁迅小说往往是人生寓义和对现代中国人灵魂拷问的文学经典,其中所蕴含的人性启示不仅适合于过去而且适合于现在和未来的中国人。
鲁迅独树一帜的文风来自无法自拔的悲悯,思考,深层的思考,可悲可笑可恨的现实,无路可走的未来,向死而生成了最终的诉求。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死”的注解是“死,澌也,人所离也”。
“澌”,一般辞书多解为“尽”,是为水到了尽头。
“亡”作“死”同解,也由来已久,如《汉书·李广苏建传》中,就有“存亡不可知”语。
人总是要死的,这恐怕是人类发现的所有真理中最为朴实无华,也最无从变异的一种,死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正如1926年鲁迅在《影的告别》中所写的那样,“有所不乐意的天堂,有所不乐意的地狱,有所不乐意的黄金世界,……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在“不愿”的苟活中,鲁迅让死亡提前进入到自己的精神结构,把死亡抽象成小说中对现实的否定性力量,从而体悟死,得了生,懂了爱,超脱苦,超越死。
鲁迅小说死亡现象分析“内在化”和“对象化”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鲁迅通过塑造小说人物形象将自我与社会“文学化”地统一起来。
这种通向“文学者鲁迅”的精神炼狱在鲁迅小说中体现在各个小说人物的死亡现象上。
1.狂人之死死亡在鲁迅早期的小说作品《狂人日记》中得到了夸张的戏剧化演绎。
在中国戏剧中死亡不属于“天道”而属于“人道”的悲剧,明确地纳入惩恶扬善因果报应的伦理道德轨道。
《论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
”所以对生命之后的那个未知的世界莫不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所以狂人看到的死是现世的,是用69次“吃人”的表述来营造的死亡氛围。
“狂人”是鲁迅借助在仙台学医期间所获得的医学知识和对自己患有“迫害妄想”症的表弟的仔细观察,从而刻画的一个受过新思想教育的人发病时的精神反应和心理活动。
因此“狂人”身上包含梦呓者和觉醒者的双重特性,鲁迅是借一个迫害狂的言行和叛逆的内心表达与社会背景文化环境无法协调难以适应的自身。
狂人是在一个有“月光”的晚上发病的,他发病后对周围的一切产生了陌生感、恐惧感,并变得极其敏感。
狂人妄想被迫害,从小说叙事上看,前半部分“狂人”笼罩在肉体被吃的死亡阴影和恐怖中,如“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
同时在小说里,人们对死亡习以为常安之若素,在深重的历史背景下,生活文化习俗都在“死亡”的笼罩下变得日常化了。
如女人打儿子说“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佃户告荒,说村里煎食“恶人”心肝,担心踹了“古家的簿子”也会被吃,“大哥说爷娘生病,做儿子须割下一片肉来,煮熟了请他吃”以及历史书的“仁义道德”吃人等。
这些死亡现象的叙述,看似是“狂人”的疯话,但都寄寓着鲁迅深刻的真理。
所谓的“古家的簿子”象征着封建统治者歪曲、颠倒的中国历史。
所谓的“大哥说爷娘生病,做儿子须割下一片肉来,煮熟了请他吃”暗指的是家族制度和礼教的畸形“孝道”。
由此,鲁迅有意扩张死亡的意蕴,由社会吃人引发历史吃人的思考,从双关的“吃人”现象描写死亡于无形。
2.阿Q之死主人公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有严重病态心理的流浪雇农。
他一贫如洗,无立锥之地,孤身寄居在土谷祠里,靠打短工为生。
他正是鲁迅所说的“压在大石底下的草”。
然而,阿Q却不能正视自己悲惨的处境,反而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慰藉,把受辱当作“优胜”。
而这种“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是一种麻醉自我的方式,使他不仅不能正视自己的真实处境,并且虚幻地忘却充满耻辱和血泪的奴隶生活。
但这种忘不仅没能排解现实生活的不幸遭遇,反而是自我戕害。
如小说第九章“大团圆”,讲述的是阿Q绑赴刑场枪毙前的示众。
死囚临死前游街示众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习俗,而鲁迅是如何描写示众这个死亡场景的呢?“阿Q看那些喝彩的人们……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鲁迅通过看客们如狼眼睛般又钝又锋利的追逐着阿Q,折射出民众对生命意识的淡漠与人性的缺失。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的生死正如阿Q在游街示众时所想的那样“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游街要示众罢了”,而阿Q们还浑浑噩噩沉浸在不自知的状态。
鲁迅对于阿Q死亡的描写正如其在《呐喊·自序》里所说,“愚弱的国民病死了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因此阿Q的死并非一己的悲剧,暗含着鲁迅对于愚昧、麻木的中国人活得无用,死也无意的传达,死亡现象仅仅是个体生命的消亡与生命进化的淘汰。
3.华小栓之死鲁迅对小说人物死亡的叙述并非普通的生老病死现象的描写,而是分别对待人物的肉体死亡和精神死亡,正如鲁迅小说《药》中所描写的华小栓、夏瑜之死。
《药》用明暗两条线索写了华、夏两家的故事。
对于华家,鲁迅仅用一床“满幅补钉的夹被”暗示华老栓一家生活的拮据,正面展开描写的是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华小栓治肺痨病。
然而小说结局,华小栓并没有因为吃了这种能“包好”的良药得救,并且夏瑜血渗透的馒头被吃进了华小栓的肚子里“却全忘了什么味”,鲁迅揭示的是他们一家的精神愚昧。
对于夏家,革命者夏瑜由于伯父的出卖而被捕入狱献出生命,鲁迅着重描写的是夏瑜始终不被群众理解,他流的血只是成了刽子手康大叔得以发财的摇钱树。
小说以华小栓、夏瑜的死揭示如“华家”愚昧的民众不但自身“被吃”,同时又在“吃人”,而被吃者正是“夏家”的启蒙者。
显示出广大群众如果不能挣脱封建思想的枷锁,革命先驱者的血只能做毫无意义的“人血馒头”的材料。
华小栓之死暗含着民众不仅仅是肉体的死亡,甚至是精神的死亡。
4.祥林嫂之死沦为乞丐的祥林嫂是死在“祝福”之夜的漫天风雪中。
而祥林嫂走向死亡的起点应究于鲁四老爷“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的咒骂,经历漫长的生活演变,祥林嫂终走向了生活的远端,走向确凿的死亡。
《祝福》里,鲁迅描写的是一个旧中国的淳朴善良的农村劳动妇女深沉的悲剧。
她有着旧中国劳动人民的隐忍,也有着旧中国劳动人民的愚昧、麻木和不觉醒。
祥林嫂因为丈夫的死而逃到鲁镇,她对生活极易满足,只要能通过辛勤的劳动活命就好。
但祥林嫂连这点最卑微的愿望都终将破灭,不幸的打击接二连三地落到祥林嫂身上。
先是被婆家人绑回去卖到深山里,接着第二个丈夫贺老六病死,儿子阿毛又被狼吃了。
当她再次出现在鲁镇鲁四老爷家中时,被人们认为“不祥之物”。
而迷信的柳妈,又以去阴司被两个死鬼的男人争而被阎罗大王锯成两半这种恐怖的话来告诫她。
因此,承受着巨大精神恐怖的祥林嫂,只好用全年劳动所得去土地庙捐一条“千人踏,万人跨”的门槛,当作自己赎罪的替身,以为就此可以摆脱罪孽,获得新生。
没料到冬至祭祖时节,四婶还是不许她接触祭品。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地站着。
”精神上陷入绝境,沦为乞丐,直到死亡。
从祥林嫂悲剧中我们可以得知,她不仅身心遭受折磨、嘲弄以及虐杀,还必须怀着恐惧走向死亡,因为死亡对她而言是遭受锯刑的开始,等待她的是更大的恐怖。
鲁迅以祥林嫂个体的死亡,控诉着封建礼教、宗法制度对中国农村妇女的戕害。
在小说里,死亡如同轮回笼罩着魏连殳的命运,小说浅析鲁迅小说死亡现象伍丹作家评论2013.5.B121第一自然段便写道“我和魏连殳相识一场,回想起来倒也别致,竟是以送殓始,以送殓终”。
小说写“送殓”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因魏连殳的祖母过世,他从城里回家乡奔丧。
因为他是“吃洋教”的“新党”,大家眼中的异端,族人们预料他对于丧葬仪式必有反对,因此商定必须让他遵行三个规矩,“一是穿白,二是跪拜,三是请和尚道士做法事。
”始料不及的,魏连殳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而且在装殓祖母的时候,他表现得非常有耐心。
让人奇怪的是,当丧葬仪式正常进行时,凡女人们念念有词,又哭又拜,他作为孝子始终没有落过一滴泪,这就引起了人们的“惊异和不满”。
等到大家哭完要走散时“连殳却还坐在草荐上沉思。
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由上的叙述,我们可知魏连殳没有随着人们哭拜是因为对封建礼俗的反感以及反对,当众人走散才失声痛苦是因为对祖母的不舍之情。
而他这种认识和举动又使之成为异端的最好佐证,因此这种异类感与绝望感使他成为“孤独者”。
同时,小说情节是以社会对魏连殳这个异端的驱逐为发展线索的。
当他坚持自己的人生信条,不愿与世俗社会同流合污时,穷困潦倒,连小孩子也要躲避着他。
到他失去工作,得了肺病走投无路,答应当军阀杜师长的顾问时,立刻门庭若市,成为大家口中的“魏大人”。
虽然这样的境遇转变,表面看似胜利,然而是彻底的失败。
因为,小说中对魏连殳的心境有如此的叙述“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魏连殳是在“胜利”的喧笑中,独自咀嚼着失败的痛苦,直至死亡。
小说第二次“送殓”便是魏连殳的死。
对于躺在棺材中的魏连殳的描写是如此的,“他在不妥帖的衣冠中,安静地躺着,合着眼,闭了嘴,口角间仿佛含着冰冷的微笑,冷笑着这可笑的死尸”。
这正如鲁迅在《在酒楼上》借吕纬甫之口所说的那一段著名的比喻“他像苍蝇那样飞了一圈又飞到了原来的点上”。
辛亥革命独战多数的英雄摆脱不了孤独者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压力下,像一只苍蝇飞了一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在颓唐消沉中无辜消磨着生命。
鲁迅以魏连殳个体的死亡,揭示“五四”时代具有进步要求和变革愿望的广大知识分子们反对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觉醒早,但又不同社会解放、民族解放相结合,所以总是找不到出路,总以悲剧告终。
鲁迅死亡意识鲁迅作为一个时代的先觉者,对死的超脱成了他生的前提;鲁迅并非先知,他无可预知中国的未来,所以他用笔墨写死了旧的落后的不自知的生命,死亡自然成了鲁迅小说里频繁出现的意象,在鲁迅看来旧的死了大抵是新的天下,而个人生命的短暂力量且不足以除旧立新,把旧的“收敛,埋掉,拉倒”也算是新的作为。
1.向死而生向死而生指明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
从上述小说死亡现象分析我们可以体察到,决绝地写死亡的经常与无常成为鲁迅创作里的常事。
究其原因,这是当时社会环境促使鲁迅对死亡的认识。
鲁迅1909年回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鲁迅怀着兴奋的心情欢呼和支持这场革命,但革命却失败了。
面对仍旧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的黑暗现实,眼见军阀混战中人民死伤的惨重,这给鲁迅极大的刺激。
而民众对于这民不聊生的现实,一是不敢正视,二是善于遗忘。
对此鲁迅不能许国人一个光明的未来,所以天生敏感的他,极力使司空见惯的东西陌生化,妖魔化,使隐蔽的东西公开,使“铁屋子”里的人无法昏睡假寐,因此鲁迅用一生的才情去呐喊,在小说中描写了如阿Q、孔乙己、华小栓、祥林嫂、魏连殳等无数个体的死亡现象,目的是唤醒广大群众的觉醒,到达由“死”向“生”的积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