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监狱实验(1)
斯坦福监狱实验(1)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意义
实验进行到最后已经变成流血事件,这不是角色扮演者事先想要的,凶神恶 煞的狱卒难道之前也不是这种暴躁性格,最后试验结束时,扮演者都为自己的过 分行为感到吃惊。这个试验的初衷是帮助联邦政府完善监狱环境的测试,最初大 家都觉得相安无事拿钱走人,津巴多教授也觉得这可能是个漫长、乏味的实验, 但有趣的是,在扮演者,包括教授本人迅速代入说扮演角色后,作为试验设定中 占据优势的一方,狱卒开始享受这种身份。他们的这种变化,深深阐明了一个道
五、烦恶计划 南非的种族隔离军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 代间,强迫白人男女同性恋士兵接受变性手术,并强迫
其中的许多人进行化学性阉割、电击以及其他丧尽天良
的医学实验。由牧师协助的心理治疗师把军营翻了个遍, 以找出疑似的同性恋士兵,随后将他们分别送往军中的 各个精神治疗单位,其中主要送往一家位于比勒陀利亚 边上的军医院中的22号病区。那些不能用药物、厌恶疗
说他们是结巴。 约翰逊的一些同事将该实验称为“恶魔研究”,只是为了证明一个理论,约翰 逊竟然用孤儿来做这样的实验,他的同事对此惊骇不已。由于害怕公众认为约翰逊 仿效二战中纳粹人体实验的做法而使其声名受损,该实验曾一度被掩盖。爱荷华州
大学于2001年公开为进行“恶魔研究”表示道歉。
二、美国四一计划 “四一计划”是美国在1954年3月1日于比基尼环礁上一个当量大到超乎想像 的氢弹试验“喝彩城堡”之后,对暴露在散落的放射性尘埃中的马绍尔群岛居民 进行的一项医学研究的代称。在核试验后起初的十年,岛上居民受到的影响并不 显着,统计数据也无法说明这些影响与受到辐射这一事实有必然联系:最初五年 里,受到辐射的当地妇女流产率、死产率翻了一番,但随后即恢复到正常水平; 孩子中出现了发育障碍和生长缺陷,并无确切的模式可循。然在接下来的十年中,
社会心理学经典研究斯坦福监狱实验
社会心理学经典研究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一项经典研究,通过模拟监狱环境,探究人类行为在特定条件下的变化。
本文将介绍实验的背景、目的、过程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
实验背景斯坦福监狱实验于1971年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波西(Philip Zimbardo)领导。
该实验旨在探索监狱环境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以及个体在特定角色中的认同和权力滥用的倾向。
实验目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旨在回答以下问题:当普通人被置于极端环境中,他们的行为会如何改变?监狱环境是否会引发暴力和虐待行为?实验研究者希望通过实验揭示人类行为中的潜在暴力倾向,并进一步理解权力结构和社会角色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实验过程实验由波西教授设计,招募了24名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并将他们随机分成监狱囚犯和监狱警卫两组。
实验开始后不久,参与者就开始展现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行为。
监狱囚犯们被安置于一个临时改造的监狱中,并被要求穿上囚服,戴上编号头盔以剥夺他们的个人身份。
监狱警卫则被赋予绝对的权力和控制,包括对囚犯的身体和心理的掌控。
实验最初计划为两周,但在第六天就被迫提前终止,原因是监狱环境导致了严重的虐待和心理疾病症状。
实验结果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结果震惊了研究者和观察者。
普通的大学生在这个模拟的监狱环境中表现出了惊人的行为改变。
监狱警卫开始滥用权力,对囚犯实施了身体和心理上的虐待。
而囚犯们则出现了明显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反应,有的表现出厌食、抑郁和情感崩溃的症状。
这些结果揭示了环境对人类行为的深远影响。
监狱环境的权力结构和角色要求,引发了虐待和心理疾病症状,并突显了人性中暴力倾向的一面。
社会心理学影响斯坦福监狱实验对社会心理学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揭示了环境与个体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们的行为并非完全由个体因素决定,而是受到环境和角色的影响。
这一观点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心理学领域对群体行为和集体认同的研究。
其次,该实验强调了权力和角色对行为的影响。
社会认同原理的案例分析
社会认同原理的案例分析
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洛姆巴多切于1971年进行的一项社会心理学实验。
实验中,一群志愿者被分为监狱囚犯和监狱管理员两组,被安置在模拟监狱环境中。
实验结果显示,原本无刑满释放时间限制的志愿者在短短几天内就表现出与真实监狱中的囚犯和看守相似的行为模式和社会认同。
这表明,环境和社会角色对个体社会认同的影响是显著的。
2. 纳粹德国的集体认同:20世纪上半叶,纳粹掌权后,德国社会普遍形成了对纳粹思想的集体认同。
大多数德国人对纳粹犯下的战争罪行持默许态度,纳粹的政策和行动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这一现象可以解释为社会认同原理的作用,即个体往往会根据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角色来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和认同。
3. 社交媒体上的集体行为: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人们容易被互联网上的集体认同所影响。
例如,在某个社交媒体平台上,一个话题或观点的大量支持者可能会影响其他用户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以符合共同的社会认同。
这种集体认同在形成和传播群体行为和观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斯坦福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心理学实验。
实验旨在探讨权威、服从与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影响。
实验地点位于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地下室,模拟了一个监狱环境。
实验共招募了24名身心健康、无犯罪记录的男性大学生参与。
二、实验目的1. 探究权威与服从在极端环境下的作用。
2. 分析个体在权威与服从压力下的行为变化。
3. 探讨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三、实验过程1. 实验准备实验开始前,津巴多教授对24名志愿者进行了初步筛选,确保他们身心健康、无犯罪记录。
随后,实验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扮演囚犯,另一组扮演狱警。
实验环境被布置成监狱,包括牢房、狱警办公室等。
2. 实验实施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7天,第二阶段为14天。
在第一阶段,囚犯和狱警都接受了角色培训,以更好地进入角色。
实验过程中,囚犯被剥夺了自由,受到狱警的严厉惩罚;狱警则扮演着权威角色,对囚犯进行严格管理。
3. 实验观察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对囚犯和狱警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并通过监控设备对实验环境进行监控。
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对囚犯和狱警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评估。
四、实验结果1. 权威与服从实验结果显示,在极端环境下,狱警表现出强烈的权威意识,对囚犯进行严厉的惩罚和侮辱;而囚犯则表现出强烈的服从心理,对狱警的命令言听计从。
这表明,在权威与服从压力下,个体行为容易发生改变。
2. 环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实验过程中,囚犯和狱警的心理和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
部分囚犯表现出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自杀念头;而狱警则表现出冷漠、残忍、暴力等行为。
这表明,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3. 实验结束后的影响实验结束后,部分囚犯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创伤,需要接受心理治疗。
同时,实验结果引起了广泛关注,引发了对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领域的深入探讨。
群体思维的典型例子
群体思维的典型例子群体思维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决策、行为和意识受到群体的影响和压力,导致产生与个体思维不同的行为模式和认知方式。
群体思维的典型例子可以从社会心理学和历史事件中找到相关参考内容。
1.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1971年,心理学家菲利普·蒙巴迪(Philip Zimbardo)在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项实验。
实验中,一群学生志愿者分为犯人和监狱官员两组,被安排在一个模拟监狱中生活。
实验的目的是观察人们在角色扮演的情况下如何表现。
然而,很快实验就失去了控制,犯人受到了严重的虐待和压迫,而监狱官员则变得残暴且专横。
这个实验显示了群体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强大影响,揭示了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可能会采取的道德和行为取向。
2. 罗夫灾难(Rohingya Crisis)罗夫灾难是指缅甸境内的罗夫亚族人遭受迫害、迁徙和被称为种族清洗的事件。
在这场灾难中,罗夫亚族人成为了政治冲突的牺牲品,成千上万的人被杀害、强奸和迫害。
罗夫亚族人面临着丧失家园和族群身份的危机。
罗夫灾难暴露了个体在集体决策和行动中受群体思维影响的情况,政府和民众普遍接受并支持这样的行为。
3. 过度服从的实验(Milgram Experiment)1961年,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以测试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
实验者以听从指令的名义,require参与者对一名素不相识的人施以电击,虽然实际上没有真正的电流。
然而,参与者不了解这一点,他们仍然毫不犹豫地对受试对象施以电击,可能导致致命的后果。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在面对权威和群体压力时,对个体判断力和道德观念的丧失。
4. 德克萨斯州曼托维尔面包店抢购事件2001年,曼托维尔面包店发布了一则促销广告,宣布在当周末提供特价面包。
当周末一到,数千名消费者涌入面包店,导致踩踏事件和混乱。
尽管许多顾客清楚这是一个普通面包的抢购事件,但他们依然加入了抢购的行列,这种行为疯狂地蔓延开来。
斯坦福监狱实验看法
斯坦福监狱实验看法一、背景介绍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进行的一项社会心理学实验,旨在探究人类行为在特定环境下的变化。
该实验模拟了一个监狱环境,将24名男性志愿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在两周内观察他们的行为。
二、实验过程1. 实验设计24名志愿者通过随机抽样分成两组:狱警和囚犯。
实验设立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地下室,模拟了一个监狱环境。
囚犯们被要求佩戴编号,并穿着灰色连体服,而狱警则穿着制服,并配备了棍棒和哨子等武器。
2. 实验过程开始时,双方都表现出了友好和礼貌的态度。
但很快,“狱警”开始对“囚犯”进行严厉的惩罚和侮辱,甚至使用肉体上的暴力来控制他们。
而“囚犯”则开始表现出抵抗和反叛的行为,其中一些人甚至出现了精神崩溃的症状。
3. 实验结束实验原计划持续两周,但在第六天就被迫中止了。
由于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道德问题和伦理问题,实验无法继续进行下去。
根据实验结果,泽姆巴多得出结论:环境对人类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三、实验结果1. 狱警变得残忍和专制在实验过程中,“狱警”逐渐变得残忍和专制。
他们开始使用暴力来控制“囚犯”,并对他们进行侮辱和羞辱。
有些“狱警”还表现出了极端的行为,如强迫“囚犯”进行裸体搜查等。
2. 囚犯变得顺从和服从相反,“囚犯”则变得顺从和服从。
他们开始接受“狱警”的控制,并遵守规则。
一些“囚犯”甚至主动地向“狱警”告密,并背叛自己的同伴。
3. 环境对人类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泽姆巴多得出结论:环境对人类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的行为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这表明了环境对个体行为和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四、实验争议1. 伦理问题斯坦福监狱实验因其涉及到严重的伦理问题而备受争议。
在实验中,“狱警”使用了肉体上和心理上的暴力来控制“囚犯”,这违反了道德和人权原则。
2. 实验设计不够科学一些批评者认为,斯坦福监狱实验并不是一个严谨科学的实验。
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案例
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案例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进行。
实验在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模拟了一个监狱环境,招募了24名正常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其中有一半扮演狱警,另一半扮演囚犯。
实验原计划为两周,但由于出现了严重的行为问题而提前结束,仅持续了6天。
实验揭示了环境对个体行为产生的巨大影响,狱警表现出了虐待和残忍行为,而囚犯则表现出了抑郁和恐惧等负面情绪。
2. 达顿实验达顿实验由心理学家温斯顿·达顿(Winston Dutton)于1884年进行。
实验通过让参与者走过一座高悬在悬崖边的吊桥,然后由一名年轻女性进行问卷调查,观察参与者在高度恐惧和情绪激动的状态下的心理反应。
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在高度恐惧的情况下,对于女性调查员有更高的吸引力评价,并表现出更愿意与其建立联系的倾向。
3. 斯普里格曼的无助感实验斯普里格曼的无助感实验由心理学家马丁·斯普里格曼(Martin Seligman)于1967年进行。
实验中,研究者给狗固定在一个可以逃脱电击的区域,但电击的开关被设计成无法由狗操作。
随后,狗被放置在一个可以逃脱电击的区域,但狗不知道如何逃脱。
实验结果显示,经历了无法逃脱电击的狗表现出了无助感,后续实验还发现,这种无助感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狗的学习和行为。
4. 空椅子实验空椅子实验由心理学家伊莱斯·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于1966年进行。
实验中,研究者告诉教师,某些学生在智力测试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选择的,与其他学生没有任何区别。
结果显示,被教师认为有进步的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更好的学习成绩,这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到学生的表现。
5. 麦克法登实验麦克法登实验由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麦克法登(Elliot Aronson)于1973年进行。
震惊世界改变人性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震惊世界改变人性的斯坦福监狱实验20世纪以来最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从诞生以来就一直争议不断!在这项病态的研究中,究竟引发了什么事情?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资料,一起来看看吧!斯坦福监狱实验:是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做的实验。
环境可以逐渐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而情境可以立刻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在某些情境下会变成嗜血的狂魔。
实验经过1971年夏天,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同事们在大学地下室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并且征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体健康的志愿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报酬,但是必须完成14天的实验。
这些志愿者被随机分成两部分,12个人充当警察的角色,另外12个充当囚犯的角色,实验时每组只有9人,3人后备。
实验模拟真实监狱环境,囚犯分别被“警车”押送到监狱,然后被搜身,扒光衣服,清洗消毒,穿囚服(像连衣裙一样的罩衫),右脚戴脚镣。
有些装备与真实监狱中的不同,是为了让志愿者能迅速进入囚犯的角色。
和真实监狱类似,囚犯志愿者被关在监狱后就不能自由行动,3个人住一个小隔间,只能在走廊放风,每个人没有名字只有一个编号。
充当看守的志愿者,没有进行培训如何做狱警,只是被告知可以做任何维持监狱秩序和法律的事情。
看守3个人一组,每组工作8个小时,三组轮换。
实验开始的第一天晚上,看守就在半夜吹起床哨,让囚犯起来排队,以验证自己的权威是否已经树立在囚犯志愿者心中。
他们惩罚囚犯的时候会命令囚犯做俯卧撑(在真实环境中用的最普遍的一种体罚措施),为了增加惩罚力度有时候还骑在囚犯身上。
第二天一早,囚犯们就开始抗议,他们把监狱小隔断打通,用床堵住监狱门不让看守进来。
换班的看守看到以后非常气愤,认为是之前一轮的看守对囚犯过于仁慈。
他们用灭火器喷射囚犯,扒掉囚犯衣服,揪出带头捣乱的囚犯关禁闭,并恐吓其他囚犯。
但看守很快意识到问题,3个人无法妥善管理9个囚犯,于是他们找了反抗活动中3个罪过最轻微的人,单独把他们放到一个隔间里,给他们比其他囚犯更好的待遇,可以穿正常衣服,可以刷牙,吃更好吃的饭菜。
浅谈_躲猫猫_事件_斯坦福监狱模拟实验的启示
发了一种对“权力”的膜拜倾向,囚犯亦如此,他们迅速学习到不
(上接第 262 页)
用者在使用之后遭受损害为前提.。在我国的《民法通则》中规定, 损害是指侵犯主体合法权益而产生的后果,后果将会产生其损害 的赔偿责任产品,侵权责任中损害事实一般包括人身损害、财产 损害和精神损害 。其中人身的损害包括两种;一种是致人死亡, 另一种是致人伤残,另外财产的损失不是指够买该信息产品所付 价金的损失,而是该信息产品中的缺陷对使用人造成直接的损失 或者间接的损失。
三、结语
食物、与外界的沟通等,成为一种特权,只有“号长”才可以享有。
当然,笔者无意否定监狱的教育、矫正功能,也无意否定监狱
联系上述的实验意义,对此资料作一简要分析。以“管制、控 的预防犯罪、报复犯罪的意义。但是,倘若无视于某些监狱情境
制”为主要职能的监狱,使得直接行使该职能的狱警拥有了前所 所可能滋生的负面心理效应,教育、矫正功能的实现虽不止于虚
◆理论新探
浅谈“躲猫猫”事件
2011 · 02(上)
——斯坦福监狱模拟实验的启示
贺国荣
摘 要 “躲猫猫”事件发生之后,羁押于看守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监狱内服刑人的基本人权状况引起社会各界强
烈关注。从已有的相关探讨来看,着眼于体制层面的分析较多。比如:有学者论,看守所归公安机关管辖的制度性设计,导
关押人员要听从“号长”指令,比如安排新进人员睡眠位置、晚上 情境的规则,行为滑向被动、消极轨道。任何与监狱情境的行为
值班、食物分配等。具体人员在等级结构中的位置,依武力、和干 准则不符的举动,都可能招致惩罚,并“殃及无辜同伙”,所以,“不
部、号长的关系等而定。既无武力,又无身份和关系的,只能居于 守监规”的“异己分子”,不仅不见容于狱警,而且不见容于狱室同
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
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心理学领域有许多经典实验,其中一项备受关注的是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个实验于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 Zimbardo)设计并进行,旨在研究人性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变化。
本文将介绍实验的背景和设计,讨论其意义和影响,并探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
一、实验背景和设计斯坦福监狱实验旨在模拟真实监狱环境,探讨人们在具有权威结构的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实验的参与者包括24名大学生,被随机分配为监狱的“囚犯”和“狱警”两个角色。
实验地点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
实验将参与者放置在一个模拟监狱环境中,为期两周。
监狱里有真实的监狱设施,囚犯和狱警都穿着相应的制服。
菲利普·泽姆巴多自己扮演了监狱的所长。
实验开始后不久,参与者就开始逐渐沉浸在各自的角色中,表现出了类似真实监狱环境中的行为和态度。
二、实验结果和意义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结果令人震惊。
实验不到一周时间,监狱环境就发生了严重的问题。
狱警开始滥用权力,对囚犯实施身体和心理上的虐待。
囚犯们由于缺乏控制力和不公平对待感,出现压力、崩溃和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
实验在第六天就被迫提前结束,因为参与者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了威胁。
斯坦福监狱实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这个实验为了解个体在特定权威环境中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的案例。
实验结果揭示了集体心理和权力滥用的问题,并强调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重大影响。
此外,该实验还引发了对伦理和人权问题的深入思考,促进了相关研究的发展。
三、实验伦理问题斯坦福监狱实验在进行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
监狱环境中的滥权和虐待行为严重违背了人道主义原则。
虽然实验之后泽姆巴多采取了一系列的辅导和恢复措施,但参与者的心理和健康受到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此外,斯坦福监狱实验也引发了对个体知情同意的讨论。
在实验开始前,参与者并不完全了解实验的真实情况和可能的后果。
因此,他们没有充分的知情同意,无法主动终止实验。
心理暗示的实验和案例
心理暗示的实验和案例心理暗示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将其中一种想法、信念或观念暗示给他人,从而引起其在思维和行为上的相应变化。
在心理学领域,心理暗示的实验和案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经典的实验和案例。
1.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波尔特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将24名普通的学生志愿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在一个模拟监狱环境中生活两周。
结果发现,狱警群体逐渐展现出侵犯、虐待、羞辱囚犯群体的行为,而囚犯则表现出抑郁、焦虑和让步的行为。
这个实验表明,人们容易受到身份和角色的心理暗示影响,从而改变其行为表现。
2. 协助自杀案件(The Suicidal Appointments)3. 触电实验(The Electric Shock Experiment)在此实验中,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要求参与者扮演“教师”角色,将电击给“学生”,以惩罚其记忆错误。
实际上,参与者和电击接受者是同一个人,电击并没有真正地存在。
然而,在心理学家的威逼利诱下,有75%的参与者愿意给予最强烈的电击,而只有25%的人在实验前表示他们会这样做。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对于权威和社会规范的服从性,以及社会心理暗示对于行为的影响。
4. 隐蔽实验(The Hidden Experiment)心理学家尼柯拉斯·博森利特用这个实验来验证人们对于无意识暗示的反应。
在实验中,参与者被告知他们参加的是一个关于阅读的实验。
实际上,在正式实验之前,他们必须通过一个走廊,而走廊的旁边放置了一个给人产生惧怕感的物体(例如蜘蛛、蛇等)。
结果发现,即使参与者对于这个物体并没有意识,他们的身体仍然会表现出对它的负面反应,如心率加快、皮肤反应增强等。
这个实验强调了无意识心理暗示对于身体反应的影响。
总结起来,心理暗示的实验和案例揭示了人们对于环境和他人暗示的敏感性,以及这些暗示对于个体行为和思维的影响。
斯坦福监狱实验 实验报告
3.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斯坦福监狱实验:在后天的干预中,狱警的个性特征有很大的改变,渐渐趋向所谓的“恶”的一方,因为在监狱中,狱警是权威、权力的象征,参与者渐渐进入角色,利用自己的职权,达到自己的目的。
问题三:该实验违背了哪些伦理学原则?
斯坦福监狱实验中,违背了不伤害、有利、尊重、公正等原则,以及无损于身心健康原则。
二、实验对象:24个大学男学生(无入监经历,不吸毒,身体以及心理健康)作为酬劳一天15美元。
三、实验地点:调查人员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
四、实验过程:参与者由警察逮捕,并押至试验地点。以抽签的形式将参与者分成两批,12个人为囚犯,12个人为狱警,进行为期两周的监狱模拟实验。
3.调查法。
原因:影片中,在进入模拟监狱之前,研究者对参与者个体进行了访谈形式,系统地、直接地收集资料。研究者按照调查的设计要求与研究对象进行访谈,并按同一标准记录访问时研究对象的各种回答内容。
问题二:该实验说明了哪些心理学的现人格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影片中,参与者,不管是囚犯还是狱警,对这次实验的认识是认为是游戏。而渐渐的,在重复、枯燥、难以忍受的生活中,囚犯对时间的感觉逐渐麻木,认为时间漫长,监狱生活难熬。
2.情感过程(喜、怒、哀、忧、思、悲、恐、惊):影片中,从玩笑似的对待,到有些无措,再到有耻辱感,再到感觉不公平,感到愤怒,反抗后的悲苦,惊恐,至渐渐麻木与绝望。
3.意志过程(有意识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为):影片中,第一个出现的囚犯,在反抗后,和同伴组织共同反抗。
个性特征:1.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观点、信念)
心理学实验:著名实验案例解析
心理学实验:著名实验案例解析1. 引言心理学实验是心理学研究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科学的实验设计和数据收集分析,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背后的原理。
本文将介绍几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案例,并对其目的、方法和结果进行解析。
2.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实验目的:了解个体所处环境对其行为的影响,探索“囚徒”和“看守”的角色认同程度。
•实验方法:在斯坦福大学内搭建监狱模拟环境,并随机分配志愿者为“囚徒”或“看守”。
记录参与者在角色认同、权力滥用等方面的表现。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被赋予权力和被剥夺自由感的参与者在行为上表现出戏剧性变化,看守展示出冷酷、残酷甚至虐待行为。
“囚徒”则逐渐失去自我、遭受压迫。
该实验引发了关于道德伦理和实验伦理的讨论。
3. 米尔格拉姆实验(Milgram Experiment)•实验目的:研究个体对权威性命令的服从程度,探索人们是否会放弃个人道德观念以追随权威。
•实验方法:参与者被告知执行“学习者”的电击任务,并受到“教师”(实验者)以声音指令促使执行。
实际上,“学习者”是演员,没有真正遭受电击。
•结果与讨论:结果表明,大多数参与者在被要求施加严重电击的情况下仍会服从权威指令。
该实验揭示了人们的服从性和对权威的盲从,引发了伦理上的争议。
4. 纳粹集体犯罪与哈特岛实验(Nazi War Crimes and the Robbers Cave Experiment)•实验目的:通过模拟集体冲突和竞争环境,探索人类行为中群体动力、偏见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实验方法:纳粹战犯审判后进行心理分析,揭示他们在纳粹组织内如何参与集体罪行。
哈特岛实验通过将两个互不了解的小组进行竞争,观察其之间如何产生敌对情绪和团队合作。
•结果与讨论:这些实验展示了集体行为中的群体动力和社会影响力,同时揭示了人类偏见和仇恨的根源。
这些实验提醒我们要警惕群体性极端行为和暴力。
斯坦福监狱实验环境对行为的巨大影响
斯坦福监狱实验环境对行为的巨大影响斯坦福监狱实验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 Zimbardo)主导的一项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该实验旨在研究监狱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为了模拟真实监狱环境,实验者将参与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并将其置于一个模拟监狱中进行观察。
这个实验环境对参与者的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揭示了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行为的重要性。
实验开始时,参与者被告知他们将在一个真实的监狱环境中进行两周的角色扮演。
随着实验的进行,狱警开始表现出异常的行为,他们滥用权力,对囚犯进行虐待和辱骂。
而囚犯则表现出消极和从属的态度,有的甚至出现了心理上的崩溃。
这些行为远超过了研究人员的预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斯坦福监狱实验揭示了环境对行为的重要影响。
狱警这一角色的权力滥用和虐待行为,是实验环境压力和权力失衡的结果。
由于自身被赋予了权威角色,狱警们开始对囚犯进行心理和情绪上的摧残,导致囚犯屈服于权威、失去尊严,并且对环境的异常行为习以为常。
换句话说,狱警角色的行为是环境的反映,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狱警和囚犯的行为。
实验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对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
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创造了一个高度压力的环境,这促使了参与者表现出与他们平常行为相悖的行为。
实验结果同样也反映了社会和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现象,比如权力的滥用、从众行为和群体心态的形成等。
斯坦福监狱实验引发了对伦理问题的深思。
该实验被提出批评,认为研究人员没有充分保护参与者的权益,导致一些参与者受到了心理和情绪上的伤害。
尽管斯坦福监狱实验在研究人类行为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但也提醒着我们需要在研究中更加关注伦理原则和对参与者的保护。
总结起来,斯坦福监狱实验环境对行为的巨大影响凸显了环境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实验结果表明,环境和角色对个体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直接反映了权力滥用、从众行为和群体心态等社会和心理学现象。
然而,该实验也引发了对伦理问题的反思,提醒我们在研究中要注重保护参与者的权益。
斯坦福监狱实验 实验报告
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报告1971 年,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这个实验旨在探究环境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实验背景当时,社会心理学对于情境如何塑造个体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
津巴多希望通过这个实验,深入了解权力、角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作用。
实验设计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搭建了一个模拟监狱。
他通过广告招募了 24 名身心健康、没有犯罪记录的男性志愿者,并随机将他们分为囚犯和狱警两组。
囚犯们在实验开始时被“警察”在家中“逮捕”,然后被带到模拟监狱。
他们被要求穿上囚服、戴上脚镣,并被分配了编号。
狱警们则穿上制服,配备了警棍,并被赋予了维持监狱秩序的权力。
实验过程实验原计划进行两周,但在仅仅六天后就被迫终止。
在实验初期,囚犯们试图反抗狱警的权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狱警们逐渐变得越来越严厉和专制。
他们开始使用各种惩罚手段来控制囚犯,包括强迫囚犯做俯卧撑、长时间禁止囚犯上厕所等。
囚犯们则逐渐陷入了一种无助和沮丧的状态。
他们开始表现出顺从和消极抵抗,甚至出现了心理崩溃的症状。
一些囚犯出现了情绪失控、哭泣和身体不适等问题。
在实验中,狱警们的行为逐渐超越了正常的范围。
他们开始享受对囚犯的控制和支配,甚至出现了虐待行为。
这种行为的转变并非由于参与者本身的性格缺陷,而是由于实验所创造的环境和角色赋予的权力。
实验结果这个实验揭示了环境对人的行为和心理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原本正常、善良的人在特定的环境和角色下,可能会表现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恶劣行为。
狱警们在拥有权力后,很快就适应了自己的角色,并开始滥用权力。
囚犯们则在被剥夺自由和尊严的环境中,逐渐失去了自我,陷入了心理困境。
实验的意义斯坦福监狱实验对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醒人们要警惕不良环境对个体行为的潜在影响。
斯坦福监狱实验 实验报告
《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报告导言:在1970年代初的斯坦福大学,博士津巴多为了研究人的行为在斯坦福大学设立了一个名为斯坦福监狱实验。
一群大学生参与了这场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试验,以此获得不菲的酬金。
他们分成两伙人,一伙人扮演监狱狱警,另外一些人则扮演囚犯,在24小时内开始模拟监狱里的日常生活。
一、实验目的:研究人的行为。
二、实验对象:24个大学男学生(无入监经历,不吸毒,身体以及心理健康)作为酬劳一天15美元。
三、实验地点:调查人员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
四、实验过程:参与者由警察逮捕,并押至试验地点。
以抽签的形式将参与者分成两批,12个人为囚犯,12个人为狱警,进行为期两周的监狱模拟实验。
五、实验分析:问题一:采取了哪些心理学的方法?理由是什么?斯坦福监狱实验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心理学的方法:1.观察法。
可具体分为客观观察法、控制观察法。
原因:影片中,参与者被置于装有监控的模拟监狱中,实验者通过对参与者的动作、表情、言语等外显行为的观察,来了解人的心理活动。
研究者对群体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
研究者在预先设置的观察情境和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
2.实验法。
原因:影片中,在博士津巴多等待第一个离开监狱的参与者回来的时候,一位男士问博士这次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
实验法是经过设计,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作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相关或因果关系的方法。
控制是实验法研究的最本质的特征,没有控制就没有实验。
3.调查法。
原因:影片中,在进入模拟监狱之前,研究者对参与者个体进行了访谈形式,系统地、直接地收集资料。
研究者按照调查的设计要求与研究对象进行访谈,并按同一标准记录访问时研究对象的各种回答内容。
问题二:该实验说明了哪些心理学的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影片中,参与者,不管是囚犯还是狱警,对这次实验的认识是认为是游戏。
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报告
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报告一、实验背景在 20 世纪 70 年代,社会心理学领域对于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设计并实施了一项极具争议和影响力的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旨在探究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塑造作用。
二、实验目的津巴多希望通过这个实验回答一个关键问题: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是由内在的性格和道德观念决定,还是更多地受到外部环境和社会角色的影响?三、实验方法1、参与者招募通过广告招募了 24 名身心健康、没有犯罪记录、人格测试显示正常的男性大学生。
他们被随机分配为“囚犯”和“狱警”两个角色,每组12 人。
2、实验环境设置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地下室搭建了一个模拟监狱。
“监狱”包括三个小“牢房”、一个“禁闭室”和一个“监视室”。
3、实验规则“囚犯”在实验开始时被“警察”逮捕、搜身、登记,并被戴上手铐和眼罩,送入“监狱”。
“狱警”则被赋予了一定的权力,如制定规则、惩罚“囚犯”等。
4、实验时间原计划实验持续两周。
四、实验过程实验开始后,“囚犯”和“狱警”很快就进入了各自的角色。
“狱警”逐渐变得严厉和专制,他们制定了一系列苛刻的规则,并对“囚犯”进行体罚、羞辱和心理折磨。
“囚犯”则表现出了顺从、抵抗和情绪崩溃等不同的反应。
在实验的第一天,“囚犯”们就发起了一场反抗,但被“狱警”镇压。
随后,“狱警”的行为愈发恶劣,他们剥夺“囚犯”的睡眠、限制饮食、强迫“囚犯”进行高强度的劳动。
“囚犯”们的心理状态迅速恶化,出现了焦虑、抑郁、恐惧等症状。
仅仅过了六天,实验就不得不提前终止。
因为实验的情况已经超出了津巴多的预期,参与者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角色对行为的影响“狱警”在拥有权力后,表现出了攻击性和专制性,而“囚犯”则变得消极和顺从。
这表明社会角色能够极大地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2、环境的塑造力量模拟监狱的环境使得原本正常的大学生在短时间内表现出了极端的行为。
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斯坦福监狱实验,又称为斯坦福监狱研究,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进行的一项著名实验。
该实验旨在研究人及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影响程度,探讨权力、权威、服从和道德等因素在个体行为中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探讨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变化;2. 研究权力、权威、服从和道德等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3. 分析社会心理因素在个体行为中的作用。
三、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24名生理、心理健康的男性志愿者,年龄在18至22岁之间。
所有志愿者均无入狱经历,不吸毒,身体健康。
四、实验地点实验地点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地下室,模拟真实监狱环境。
五、实验过程1. 实验分组:将24名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扮演囚犯,一组扮演狱警。
每组人员分别为9人,3人作为后备。
2. 实验准备:为扮演囚犯的志愿者配备囚服、编号、脚镣等装备,模拟真实监狱环境;为扮演狱警的志愿者提供制服、哨子等装备。
3. 实验开始:实验开始后,囚犯被押送至“监狱”,接受搜身、扒光衣服、清洗消毒等程序。
囚犯被关押在牢房内,不能自由行动,仅能在走廊放风。
4. 狱警职责:狱警负责维持监狱秩序,执行一系列规则,如命令囚犯做俯卧撑、脱光衣服、空手洗马桶等。
5. 实验观察: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对囚犯和狱警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分析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变化。
六、实验结果1. 狱警行为:实验开始第一天,狱警们还比较温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变得粗鲁、充满敌意,甚至想出多种对付囚犯的酷刑和体罚方法。
2. 囚犯行为:实验开始时,囚犯们感觉良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出现反抗行为,如拒绝服从命令、取笑狱警等。
3. 实验终止:实验进行到第六天时,实验被迫终止。
原因如下:(1)囚犯们因无法忍受监狱环境而发起暴动,反抗狱警的统治;(2)部分囚犯出现心理疾病症状,如失声痛哭、精神崩溃等;(3)狱警们表现出虐待狂病态人格,对囚犯进行无理由的虐待。
案例1:斯坦福监狱实验
实验类型
心理学实验,实验室实验
因变量:每个人的表现,例如看守的性格变的冷酷无情;自变量:每个人的身份,大学生被分成了看守和犯人等;实验背景:监狱中进行模拟
验证目的
路西法效应,即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上帝最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了魔鬼撒旦)
时间
1971年,8月14日
实验者挑选过程
为了探究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究竟会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以及社会制度能在何种方式控制个体行为,主宰个体人格、价值观念和信念、津巴多博士在报纸上发布了一则广告:“寻找大学生参加监狱生活实验。
酬劳是每天15美元,期限为两周。
”结果共有70人报名,经过一系列医学和心理学测试,24名身心健康、遵纪守法、情绪稳定的年轻人入选。
他们被随机分成三组:9名犯人,9名看守,6名候补。
实验过程
看守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过程中看守对犯人进行惩罚、折磨,采取了各种折磨措施,而犯人则在此过程中过上了凄惨的监狱生活
具体折磨方式:1、如果有谁忘记指示或床铺整理得不合格,就要做10个、20个或是30个俯卧撑;2、用灭火器喷射囚犯,将他们赤身裸体地锁在床腿上;3、不允许他们上厕所;
4、始强迫犯人玩跳山羊,强迫犯人背着两名狱友做俯卧撑..;
5、强迫两个“囚犯”模仿动物交配
实验结果
不到一周的时间,这个实验便让9名身心健康、遵纪守法、毫无前科,具有大学文化知识的年轻人,变成了冷酷无情的看守
实验结果
作为无权势者的囚犯面对权势者所建立的监狱与狱规(可以延伸至类似监狱情境的社会结构),囚犯们只能“回应”——这种“回应”只能遭致两种选择:反抗或是顺从。
前者,带来的是惩罚;后者导致的是自主性和尊严的丧失。
心理实验案例
心理实验案例:斯坦福监狱实验背景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进行的一项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该实验旨在研究人类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反应,并探讨权力对个体和集体行为的影响。
过程在这个实验中,泽姆巴多将24名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男性志愿者随机分配到“狱警”和“囚犯”两组。
他们被安置在一个模拟监狱环境中,其中包括真正的监狱牢房和设备。
初始阶段,参与者表现出了正常的行为。
然而,在几天内,那些被指定为“狱警”的参与者开始表现出对“囚犯”的虐待行为。
他们使用了各种形式的羞辱、惩罚和侮辱手段,包括强迫囚犯进行体力劳动、剥夺他们的睡眠和食物,并且经常进行身体或心理上的虐待。
与此同时,被指定为“囚犯”的参与者则开始表现出抵抗、情绪崩溃和沮丧等行为。
他们逐渐失去了对自己的身份和人格的认同,并开始接受虐待。
一些囚犯甚至发展出了抑郁、焦虑和其他心理问题。
实验原计划进行两周,但泽姆巴多在第六天就提前结束了实验。
他意识到实验已经超出了可接受的道德边界,参与者的身心健康处于严重威胁之下。
结果斯坦福监狱实验揭示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巨大影响。
在这个实验中,普通学生变成了残酷无情的狱警,并且那些被剥夺自由并遭受虐待的学生变得无助和顺从。
该实验还引起了社会对于道德伦理问题的广泛讨论。
它表明,在特定环境下,人们可能会放弃个人道德和价值观,并随着权力结构而改变行为模式。
这个结果引起了人们对于权力滥用、群体压迫以及集体行为的深思。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伦理问题也引发了对于实验伦理的关注和改进。
实验中未能提供充分的保护和支持,导致参与者遭受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这个实验成为了心理学研究伦理规范制定和审查机制建立的重要标志。
启示斯坦福监狱实验提醒我们环境对于个体行为的重要性。
它揭示了人类行为易受到权力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不仅仅是个体内在特质所决定。
这个实验还强调了道德、伦理和人权等问题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这个为期两周的实验,他们绝大多数
是在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莱大学参加 夏季课程的学生。24名学生通过了测试。
把这24名学生以随机的方式被分成了两组角色: 其中9名学生担任监狱中的“囚犯”和9名学生则 以三人一组轮班担任“看守”的角色,余下6名
卧撑或者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活动而羞辱囚犯、剥夺囚犯的睡眠、半夜把囚犯拉出来
清点人数和进行各种屈辱性的活动。他们还采用了心理上的分化策略:服从管理的好 囚犯会被提供特权,更好的牢房和伙食。
在实验进行到36个小时的时候,一名代号为8612囚犯因受到极度精神压力而出现 哭泣、咒骂等各种各样的歇斯底里症状而退出了实验。实验仅仅进行了不到两天的 时间,“正常的、心理健康”的一个已经被一群“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折磨 得濒临崩溃,经过一番挣扎后,决定同意8612退出实验。同时,在后备名单中,他
间已经没有任何的相似性了。
囚犯们以条件反射式的反应接受看守们的各种要求。也有些囚犯以“疯狂的 表演”模仿8612,希望以此换取退出试验的机会:在试验的第三、第四和第五天, 各有一名囚犯被同意退出了试验。第五名囚犯在退出的请求被拒绝后,全身出现 皮疹的症状,最终退出了试验。
实验持续到第六天,津巴多当时的女友,看到囚犯们在深夜如厕时遭到警卫
法、激素疗法等极端“精神疗法”“治愈”的士兵则被
进行化学去势或进行变形手术。
谢谢观看!
后续研究
• • • • 斯坦福监狱实验对学生自主管理的启示 斯坦福监狱实验只反思——情境因素与权威体制 斯坦福监狱实验和米尔格莱姆点击实验的启示——人性本论与行政权力的约束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监狱环境的负影响
应用
实际应用
津巴多试图用他的实验解释很多问题,包括飞行事故、人在面对恶行时的无 动于衷、护士对病人的不当处置以及自杀式袭击者 和恐怖分子的行为。由于对自 己角色的认识,护士会过度服从医生的安排,哪怕明知医生开出的剂量远远大于 规定的剂量,有四分之一的飞行事故的起因都是由于副机长过于服从机长的错误
权威:撕掉缝制于衣服身上的编号,把自己锁在牢房内不理会看守的命令,并取笑看
守。 看守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作为监狱长和实验负责人的津巴多则告知看守们要自行解 决问题。于是看守们采取措施对囚犯进行“镇压”:脱光囚犯的衣服、把囚犯进行数 个小时的禁闭、没收枕头和被褥、取消囚犯的进餐、强迫囚犯用手清洗马桶、进行俯
牢房,并且把每个牢房门都改成竖栏式结构,
并配有单独的牢房号码和“监狱院子”作囚 犯吃饭和活动的地方。走廊的尽头是一间小黑
屋,用来单独囚禁那些惹事生非、反抗或不尊
重看守和其他一些不合作的囚犯。浴室也位于 同一走廊,但是守卫把囚犯的眼镜蒙上把他们
带过去,所以囚犯并不知道他们的方位。
被试
津巴多花15美元一天请来了一批学生参
斯坦福监狱实验
廉倩楠 邢冰华 任满满 唐娅婷
背景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菲利普·津巴多就是个传奇人物了。津巴多亲眼目睹
了人置身法律有名无实、猜忌无处不在的环境时会怎么做。他早年在斯坦福大学 当教授,设计过一次实验,观察两辆报废汽车:一辆放在他度过童年时代的南布 朗克斯区;另一辆放在加州帕罗奥多的高档社区。在布朗克斯,研究小组还来不 及装好隐藏摄像机,人们就开始拆车了。短短一天之内,汽车遭到了23次破坏性
说他们是结巴。 约翰逊的一些同事将该实验称为“恶魔研究”,只是为了证明一个理论,约翰 逊竟然用孤儿来做这样的实验,他的同事对此惊骇不已。由于害怕公众认为约翰逊 仿效二战中纳粹人体实验的做法而使其声名受损,该实验曾一度被掩盖。爱荷华州
大学于2001年公开为进行“恶魔研究”表示道歉。
二、美国四一计划 “四一计划”是美国在1954年3月1日于比基尼环礁上一个当量大到超乎想像 的氢弹试验“喝彩城堡”之后,对暴露在散落的放射性尘埃中的马绍尔群岛居民 进行的一项医学研究的代称。在核试验后起初的十年,岛上居民受到的影响并不 显着,统计数据也无法说明这些影响与受到辐射这一事实有必然联系:最初五年 里,受到辐射的当地妇女流产率、死产率翻了一番,但随后即恢复到正常水平; 孩子中出现了发育障碍和生长缺陷,并无确切的模式可循。然在接下来的十年中,
们挑选了一位学生,让他在当天下午加入实验,填补8612的空缺。
之后,敌对情绪日益升级:看守们还在继续着他们的游戏,想方设法折磨囚犯; 囚犯们则继续承受着折磨,以行尸走肉般的顺从回应。这已经不是一场cosplay了, 不是一次愉快的暑假回忆,不是一次舒服的打工经验,而是一次噩梦。在试验开始 的时候,“看守和囚犯之间没有任何的差异性;而在试验持续了一周以后,他们之
则作为实验候补。为了尽可能的保证被试同质让
被试先回家,不接受任何的指导语、训练,不为 接下来的研究做任何准备。
研究程序
为了实验更真实地模拟现实,担任“囚犯”的学生身份以数字代替,每个人 都穿上犯人的衣服,戴上脚镣和手铐,有些学生是在家里被逮捕的,被铐上手铐, 戴上牛皮纸头套,而执行逮捕行为的是同意与津巴多合作进行实验的加州警方,
攻击,全在白天,肇事者均为恰好经过的成年人(只有一次例外)。而在帕罗奥
多,汽车一直没人动,直到津巴多放弃实验,把车开回校园。此时三位邻居打电 话报了警,说附近有辆车被人偷了。如此巨大的差异,显然并不是因为纽约人与 加州人在特质上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布朗克斯与帕罗奥多的生活条件有异。异 在何处呢?这正是津巴多在斯坦福监狱实验中想要解答的问题。
五、烦恶计划 南非的种族隔离军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 代间,强迫白人男女同性恋士兵接受变性手术,并强迫
其中的许多人进行化学性阉割、电击以及其他丧尽天良
的医学实验。由牧师协助的心理治疗师把军营翻了个遍, 以找出疑似的同性恋士兵,随后将他们分别送往军中的 各个精神治疗单位,其中主要送往一家位于比勒陀利亚 边上的军医院中的22号病区。那些不能用药物、厌恶疗
辐射的影响是无容置疑的。到1974为止,孩子们相继不正常地患上甲状腺癌,几
乎三分之一受辐射的岛民出现赘生性肿瘤。
三、美国MK-ULTRA计划 MKUltra计划主要研究人类大脑的潜能控制,使用生物制剂还有药物观察对 人脑的影响,军方目的是制定一个大脑控制系统,可对重点目标进行斩首。 该计 划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1953年被正式认可,1964年缩减规模,1967年进一步
面对呼啸而去的警方,不明就里的邻里大为惊讶;
而担任“看守”角色的学生则是穿着警服,戴上黑色的墨镜以增加权威感, 在囚犯进牢时,按照监狱的正式程序对犯人进行裸体的搜身,他们拥有一切真实 狱警所拥有的权力。而自愿参加实验的学生们则被告知实验过程中,他们所拥有
的部分人权可能被侵犯。
实验开始的相遇是尴尬,毕竟对于看守和囚犯双方而言,都需要时间进入角色。 无聊的时光如何打发?于是这群耳濡目染于当时美国反越战学潮的学生囚犯开始挑战
削减,并在1973年正式停止。MKUltra从事许多非法活动; 特别是对不知情的美国
和加拿大的公民作为其测试目标,这导致有关其合法性的争议。MKUltra使用许多 方法来操纵利用人们的心理状态改变大脑功能,包括暗中给予药物(特别是LSD) 和其他化学物质,催眠,感觉剥夺,隔绝,辱骂和性虐待,以及各种形式的酷刑 。
理论假设
津巴多想要验证的观点是:相对于一个人的内在性情和天性,周围的 环境、事件发生的情境会更强有力的影响他行为。津巴多主张,尽管我们拥 有某些特定的遗传或内在的行为倾向,但强大的环境会战胜这些内在倾向,
并导致我们做出一些反常的行为。
试验方法
情景设置
将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一些 房间和走廊改造为一所"监狱"。把实验室改成
四、苏联毒药实验 苏联特务机关的毒药实验室也被称为1号实验室、12号实验室及“会所”,是 苏联秘密警察机构的一个隐秘的毒药研究与开发机构。苏联将芥子气、蓖麻蛋白、 洋地黄毒苷等致命毒药应用于Gulag(人民的敌人)身上。实验的目的在于找到一 种无味、无臭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在验尸时无法被检测到。候选毒药则被掺在 饮食中作为“药物”给受害者服下。 最终,一种满足所有属性要求的名为C-2的药剂配制了出来。目击者的证言称, 受害者体格上发生了变化,变得更矮,迅速虚弱,变得沉默平静,最终在15分钟 时死亡。玛兰诺夫斯基将处在不同生理状态和年龄的人带到实验室,以更全面地 获得各种毒药的药性特征。
判断。
其他的那些著名的人性实验
一、恶魔研究口吃实验 “恶魔研究”是爱荷华州的大学教授温德尔•约翰逊于1939年对爱荷华州达文波 特的22名孤儿进行的一项“口吃”实验。将孩子们分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之后, 图多对其中一半的孩子进行肯定性的语言矫正,鼓励和称赞孩子们说话流畅;同时
对另一半孩子进行否定性的语言矫正,对他们言语中出现的瑕疵进行挖苦,并不断
理:绝对的权力具有绝对的腐蚀性。作为无规则约束的狱卒,不管其之前是怎么
样的人,很快就陶醉在这种不对等关系赋予他们的绝对权威,绝对控制与绝对支 配中了。你到底是你,还是你身上的"制服"?
争议
大多数人在大多数环境下都是善良的、道德的, 会做正确的事;但在某些特殊环境下,藏在我们内心 黑暗面的行恶的能力也会冒出来。社会心理学认为 一个人之所以会犯错或者由好变坏,受社会环境的 影响会比较大。 而斯坦福监狱实验,在实验中比较注重研究结 果与实验本身的研究过程,但是并不是特别注重对 被试者自身的心理影响和心理创伤,只是纯粹为了 实验而研究,很多被试在实验后心理受到了很大的 创伤,尤其是对作为“囚犯”的被试,并且对他以 后的性格及行为产生很大的消极的影响。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意义
实验进行到最后已经变成流血事件,这不是角色扮演者事先想要的,凶神恶 煞的狱卒难道之前也不是这种暴躁性格,最后试验结束时,扮演者都为自己的过 分行为感到吃惊。这个试验的初衷是帮助联邦政府完善监狱环境的测试,最初大 家都觉得相安无事拿钱走人,津巴多教授也觉得这可能是个漫长、乏味的实验, 但有趣的是,在扮演者,包括教授本人迅速代入说扮演角色后,作为试验设定中 占据优势的一方,狱卒开始享受这种身份。他们的这种变化,深深阐明了一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