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现状与方法
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中 国 近 现 代 音 乐 史 的 研 究 开 始 于 三 四十 年 代 , 形 成 于 五 六 十 年 代 。“ 文 化 大 革 命 ” 的十 年 间形 成 断裂 ,在 八 九 十 年 代 又
史 现 象、人 物和 音乐 作 品 自身价 值 的规 定
主要角度是音乐与社会的关系,它不能对 音
乐 探 幽 发 微 , 揭 示 音 乐 的底 蕴 。 音 乐 历 史
是多层次 ,多角度 ,甚至是多学科 的科学综
合 ,仅 从 音 乐 社 会 学 角 度 来 看就 历 史 ,就 形
研究工作带来 了前所未有 的困难 。因此在这
个 时 期 ,音 乐 历 史 出现 了断 层 。
一
台湾 以及与海外学术交流活动 的加强 ,进行
得 比较 深 入 ,促 进 了世 界范 围 内 的 中 国近 现 代 音 乐 史 研 究工 作 的开 展 。 总之 ,八 九十 年
上来一个转换 ,不能在原有的圈圈、条条 、 框框里踏步 ,以待生机 。同时,要引进新 的
史 学 研 究 方 法 , 也 即 从 不 同 角 度 , 不 用 层
8 0 年代 开始 了 中国近 现代 音 乐史研 究
的第 三 阶 段 一 一 蓬 勃 发 展 的时 期 ,此 即 中 国 近 现 代 音 乐 史 研 究 的现 状 。从 8 O 年代开始 , 形 成 了这 一 学 科 开 创 以来 最 为 繁 荣 、 兴盛 的 局 面 。除 一 些 著 作 、文 章篇 目,仅 仅 是 众 多 的 出版 物 中 的一 小 部 分 。更 为 关 键 的是 ,大 大 扩 展 了研 究 的范 畴 ,挖 掘 了新 资料 。敢 于
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现状与方法
(3)叶伯和《 中国音乐史》( 上卷,3$!! 年 3" 月由成都吕 福公司印刷出版;下卷刊于 3$!$ 年《 新四川日刊副刊》合订 本);
(!)童斐《 中乐寻源》(3$!% 年自作序,3$!8 年上海商务 印书馆印刷发行);
(4)郑鄞文《 中国音乐史》(3$!7 年作序,3$!$ 年 8 月上 海望平印刷所印刷出版)
解析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材料与方法
音乐史学的研究基点在于文献及实物等原始资料。在中 国音乐史学的研究材料与方法方面,中外学者大多从音乐文 献、考古资料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入手。但在具体操作上各 有侧重,从事音乐考古的音乐史学家可能更关注考古实物所 做的印证,这些“ 实证主义”的做法往往忽视现实音乐生活对 音乐史学研究的重要性;在音乐文献方面有的学者也很审慎, 将史料划分为“ 六等”!。
$% &’( )*&+,&*-% ,%. /001-,2’ -3 4’*%(5( 6+5*2 7*5&-18 )&+.8
/0’ ,;<=
9 9 人们普遍认为,历史是对往昔的记载。音乐史的基本对 象是人类音乐艺术发展的过程,而音乐史学既是与客观音乐 历史相关,并产生于其后的一种历史学科。在学科关系上隶 属于历史学范畴。历史包括历史本体与历史认识两个部分, 即客观发生的历史和对此的思考。史学家根据历史遗存( 如 文献、档案、典籍、实物等)进行梳理和整合,这种梳理与整合 在时间上永远都滞后于客观历史,这必然会与客观历史有一 定距离。随着新的史料证据的发现和新的观察角度的改变, 历史知识本身也一定会发生改变。可以说,历史的价值不仅 是对客观历史的回忆,更重要的是对历史的思考。正如意大 利哲学家克罗齐提出的历史学理论的命题:“ 一切真正的历史 都是当代史”。中国音乐的历史浩如烟海,作为反映中国音乐 历史的学科———中国音乐史学也走过了自己漫长的道路。然 而,关于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诸多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
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现状的若干思考
我 国深受儒术思想 的影响 , 汉代甚至独尊儒术 , 而
儒家思想 的音乐观 又 以“ 声音 之道与政 通矣 ” 为追求 ,
以编写音 乐史 , 第一项 是要注意一个 时代 人文 的发展 ,
第二项才是考证 历代作 品的成绩 。 ” 不 同时代 的新思 维学者们 不断地想 摆脱研 究历史 的传统观念 束缚 , 提
一
现存 的浩如烟 海的史籍人 手而别 无他法 ; 而对历史 资 料 的鉴别 、 整理 、 审定 , 使音乐 史学 的先辈们 只能采取
考校 、 汇集等一系列传统研究历史的方式方法 。 我们从许之衡 、 王光祈 、 缪 天瑞等人的音乐史著 作 可 以看 出, 他们 明显不 满于传 统治 学史观念 。王光 祈
者们转 向从 现实 的民间音乐 实体来充 实史学本 身 , 努 力 使音乐史 成为真 正的音乐 的历史 , 而不是在一般 书 籍里的音 乐文学史 。基 于此 , 音 乐史 学学者 们开 始意 识 到一个 新的突破 口—— 考古 , 一 批 学者深 入 到考古
※基金项 目: 本文 系2 0 1 1 年度 四川省教 育厅人 文社科 重点项 目“ ‘ 川北灯 戏 ’ 数 据库 的建设研 究” 研 究成果 之一 , 项 目编号 :
果 。在音乐史学 观念上 产生 了一次 变革 , 引 导着研 究
论著 主要 有Leabharlann : 叶伯 和《 中 国音 乐史》 ( 1 9 2 2年 ) 、 朱谦之
《 音乐 的文学小史》 ( 1 9 2 5年 ) 、 童斐《 中乐寻源 》 ( 1 9 2 6 年) 、 孔德《 外族 音 乐 流传 中 国史》( 1 9 2 6年 ) 、 郑 觐 文
、
中国古代音 乐史学史发展历程 管窥
中国音乐教育史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和 音 乐 实 践 内容 的研 究进 行 了加 强 , 同 时
提 出 了 一 些 音 乐 教 育 发 展 以 及 法 规 建 设
2 . 《 中 国古 代 音 乐教 育 ) 一书 , 其 内容 较宽宏, 且脉 络清 晰 结 构 完 整 。 本 书 对 古 代 音 乐 的教 育 历 史 发 展线 索 、 现 象和 规律
于 音 乐教 育 的 理 论 发 展 和 演 变 重 视 的还
不够。
好 地 为 当前 各 类 音 乐 教 育 提 供 了诸 多 正
反 两 反面 历 史 经 验 。 它 的体 系很 完 整 , 内 容 安排 也 很 合理 :因 历史 分期 脉 络 清 晰 , 很 好 的 反 映 了 当 代 音 乐 教 育 各 个 领 域 的
研 究特 点
基 本 的 文章 本书 包 括 了当 代 的学 校 音 乐 教 育 的若 干 方面 . 其 作 用 及 影 响 可 通 过 所 选 材 料 而充 分体 现 。 选 材 有着 浓烈 的时 代 气 息和 较 强 纪 实 性 . 较 系 统 地 整 理 了 当代 的 中 国音 乐教 育 的相 关 的 文献 作 品 3 . 《 中 国 当 代 学 校 音 乐 教 育 研 究 文 集》 是 具 有 专 题 总 结 性 质 的论 文 集 , 且 很
中国音乐教育史理论研 究现状分析
■ 曹凤 云 曲阜 师 范 大 学
摘 要: 对 中国 的音 乐教 育理 论 构 建 来说 . 中 国音 乐教 育 史有 着 不可 忽 略 的 重要 地 位 。随 着社 会 的 飞速 发展 , 音 乐不 断 受 到 人 们 的重 视 , 对 中 国音 乐教 育 史理 论 的分 析 , 有 助 于 探 讨 中 国音 乐 ̄ - i f - - 的 发 展 规 律 。 本 文 主 要 在 中国 音 乐教 育 史 的 专 著 研 究现 状 以及 关 于 音 乐教 育 史 论 文 的 关 注点 等 进 行 了分析 。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史学研究“多重证据法”的成功运用
科学运用“多重证据法”,应该在多学科知识鉴定史料的基础上, 灵活运用各种史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 综合研究。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史学研究“多 重证据法”的成功运用
“多重证据法”是在传统考据学基础上,从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的理念出发,吸收年鉴学派和新历史主义的一种以多重资料为基 础的综合研究的科学方法。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西方科学观念的 引入,中国音乐史学逐步走向成熟,出现了很多分支学科,研究方 法也趋向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
音乐史是诸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与这些分支学科是密不可分 相互依存的客观存在,因此音乐学形成了多学科融合的趋势,出 现很多自觉运用多重学科资料的研究成果,开拓了音乐史学研究 的学科视域,使之更加科学完备。“多重证据法”正是顺应这一 趋势的必然结果,符合音乐史学的学科特性,是音乐史学逐步走 向成熟的内在要求,是中国音乐史学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2000-2019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综述
2000-2019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综述1. 引言1.1 背景介绍2000-2019年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音乐产业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变革,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互融合,地方性音乐与全球化音乐相互碰撞,网络音乐的兴起和影视音乐的发展为中国音乐史增添了新的篇章。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着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00年以来,中国音乐产业蓬勃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主要趋势,音乐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音乐消费模式不断升级,音乐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中国流行音乐经历了多次演变,从摇滚乐、流行乐到嘻哈音乐,不断吸纳外部音乐元素,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风格。
地方性音乐也在现代性的影响下发生了转变,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交融使得地方性音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网络音乐的崛起给中国音乐产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各种音乐平台和社交媒体成为音乐人推广作品、建立粉丝群体的重要渠道,推动了音乐创作、演出、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创新。
影视音乐作为音乐产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这段时间内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众多优秀的影视音乐作品涌现,为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贡献着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1.2 研究目的近年来,中国的音乐产业发展迅速,各种音乐流派和风格层出不穷,音乐市场日益繁荣。
对于这一时期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研究仍然相对不足。
本文旨在通过对2000-2019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学术研究进行综述,深入分析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和变革情况,探讨中国流行音乐的演变趋势,以及地方性音乐与现代性的碰撞所带来的影响。
通过对网络音乐的崛起和影视音乐的发展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音乐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提供一份全面的综述,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中国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文化传承。
1.3 文献综述近年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种学术论文、专著和研究报告层出不穷。
文献学视野中的《中国音乐史》出版现状分析
而生 , 出现了李纯一 、 廖辅叔 、 沈知 白、 孙继楠 、 金文达、 蓝
玉崧 、 再生 、 刘 了以 《 中国音乐史》 《 、中国古代音乐史》《 、 中国音乐史 纲要》 中国古代音乐简史 》 或《 等为名称的各种 中国音乐
K y wo d e r s:p i l g h l o y;c ie e mu i itr ;p b ih d sau o h n s sc h s y o u l e tt s s
CL n mb rJ0 C u e :6 9
D c me tc d :A o u n o e
囤素 . 占{ f } 镛
・
文 献 学 苑 ・
文献学视野中的《 中国音乐史》 出版现状分析
徐 富平 ( 水师 范学院 图书馆 天 甘肃天水 7 10 ) 40 1
摘 要 : 目前可见的中国音乐史类专著大约有 10 多种, 0 种类多样而略显杂乱。文章按照撰写的体例及特点, 将中国音乐史文献归纳为七大
Re e r h o h u l h d S a u fC i e eM u i itr n P r p cieo h ll g s a c n t e P b i e t t so h n s s H so y i e s e t fP i o y s c v o
少或 官或私 编修 的各类 “ 书 ” “ 乐 、 乐论 ” , 等 涉及 音 乐领 域
的方方 面 面 , 律学 、 学 、 奏法 、 如 乐 演 乐器 制造 法等 。2 世 0 纪初 , 别是 在“ 特 新文 化运 动 ” 的浪潮 中 , 关音 乐讨 论 的 有 各种 观点 、 论竞 相论 争 。新 中 国成 立后 , 理 音乐 理论 研 究 工作 , 合教 学 、 配 创作 、 出等实 践 活动 , 中国古代 音 乐 演 在 史 研究 领域逐 步展 开并 已渐成规模 。
近十年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成果综述
99近十年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成果综述郑于湄(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在实践探索与理论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就,本文通过对2011年至2021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这十年间学界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重点研究方向,并从近现代音乐史分期标准与阶段划分切入,归纳探讨相关研究成果。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音乐史分期;史料建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2)02-099-07收稿日期:2021-11-01项目基金: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文化人类学视域下徽州祭祀音乐研究》(项目编号:20YJC760049)阶段性研究成果及2019年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项目《厦门“万国租界”时期城市音乐生活研究》 (目编号:JAS19700)系列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郑于湄(1988-),女,福建省泉州市人。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研究。
一、近十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问题研究近十年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无法绕过的话题便是历史分期,这是音乐史研究的基础,有关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都必然遵循一定的音乐史分期标准,从而为研究议题提供必要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渊源。
由此形成了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阶段、分期标准以及分期评价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一)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划分的研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三阶段分期成果上,沈阳音乐学院教授陈秉义,在其所著《中国音乐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版)一书中,将中国音乐史由古至今整体上分为古代、近现代与当代,其中,近现代音乐史发展的开端是1840年,此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音乐艺术也被赋予了殖民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属性;而近代与现代划分的标志是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中国音乐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进入现代史范畴;当代音乐发展则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至今。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音乐史研究分析与评判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音乐史研究分析与评判提要:20世纪上半叶的音乐史著作,开启了音乐史著作撰写的先河,为我国音乐史学研究事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后辈的研究者留下宝贵的资料;同时也为后辈研究者指引了一定的方向,拓宽了道路;本文对20世纪上半叶的音乐史著作作了简单梳理。
关键词: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史;著述中国音乐史书的著述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些特征与当时的文化、社会、历史、政治状况深入结合,描绘着不同时期音乐史学家对音乐历史的总结。
由于每个音乐历史学家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以及对音乐历史的了解和个人喜好偏重的不同,在他们的思维活动下所撰写的中国音乐史著述也不尽相同。
我们若想系统的了解中国音乐史著述的特点,并从其中归纳出中国音乐史书的编纂还需要注意些什么?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及去很好的回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重写音乐史”话题;以及中国音乐史的著述在新时期、新世纪应该如何在编著方面去下功夫?因此,对不同版本、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音乐史书的研究和讨论,在这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20世纪上半叶的音乐史书著述研究与分析。
一、建国前不同版本的中国音乐史概述建国前的中国音乐史书,经目前整理有这样几部音乐史书在音乐史的研究与价值上取得了大家的公认。
他们分别是1922年叶伯和的《中国音乐史》、1929年郑觐文的《中国音乐史》、1930年许之衡的《中国音乐小史》、1931年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1933年缪天瑞的《中国音乐史话》、1944年杨荫浏的《中国音乐史纲》。
这几部音乐史著作,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其代表性也是其他音乐史书不可比拟的。
它们为中国音乐史这门学科的建立和形成起到了开创性的历史功绩。
其写作特点,各有千秋;书写内容,重略不同;撰写语言,大不相同。
这一时期的著书人通常是出过国、留过洋、见过世面的读书人,他们有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并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对音乐史进行研究。
史学论文:中国音乐教育史理论研究
中国音乐教育史理论研究众所周知,在学科领域建设中总是离不开前人的经验导论,正是因为前人的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才推动现代教育领域的发展研究,进一步构建音乐教育史的知识理论体系。
在中国的音乐历史道路上,音乐教育史研究的知识体系是在诸多的成果和文献基础上进行多次系统的梳理,掌握真实的历史信息,继而创造、更新、编制而成的。
一、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史发展研究中国音乐教育史的研究对我们国家音乐教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国家在古代就已经埋下了音乐的种子,这属于音乐的萌芽阶段。
(一)夏、商、西周。
我们国家音乐的发展起源于这个阶段,并且音乐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
夏代是中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的时期,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教育在这个时代开始兴起。
到了商代、西周,教育制度得到了深层次的发展,音乐开始萌发,人们意识到了音乐为他们带来的乐趣。
西周时期,已经有专业的教师从事音乐教学,并且学习音乐的学生也有很多。
如“成均为学乐之所,由大司乐主之东序为学干戈羽禽舞之所,由乐师主之警宗为演礼习乐之所,由礼官主之”。
这段记载了人们在音乐的学习上还是较为重视且正式的。
经过研究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在当时音乐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并不作为当时入仕考试的标准。
音乐运用在官宴、娱乐以及祭典礼仪等,音乐在当时是达官权贵才能享受的东西,这种教育在当时不是学习知识而存在的,学习歌舞技艺为的是满足统治阶级的娱乐,而不是满足国家对于人才的需要。
(二)秦、汉。
秦朝在当时已经统一了中国,统一了货币、度量衡等。
由于政治上的稳定,经济在当时得到了快速发展,音乐在当时更是以娱乐形式存在于整个封建社会。
由于秦朝在当时较为奢靡,音乐教育在当时并没有明显的进步。
但是在汉代时期,乐府开展了大规模的音乐教学活动,这是西汉当时最为重要的音乐研究机构,汉乐府主要负责音乐表演、创作、搜集民歌和训练乐工。
音乐教育思想方面,董仲舒承袭了儒家观点,重视礼乐教育,他认为“仁义礼乐皆其具也。
音乐口述史在中国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
音乐口述史在中国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音乐口述史是一种以口述历史的形式记录和传承音乐文化的方法。
在中国,随着口述历史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音乐口述史也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探讨音乐口述史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理论探索1. 口述历史与音乐口述史口述历史是指以口头交流的方式记录和传承历史的一种方式,它强调个人经历和感受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并将个人的记忆和体验融入到历史的叙述之中。
而音乐口述史则是以音乐文化为对象,通过对音乐人生活经历、创作背景、演出经历等方面的口述来还原和记录音乐文化的历史。
2. 口述历史的重要性和困难性口述历史可以弥补正史的不足,丰富历史的多样性和立体性。
口述历史也存在着记忆的模糊、主观性的偏颇等问题,需要研究者在采访和整理过程中加以辨析和确证。
而音乐口述史由于音乐人的生活多姿多彩、故事丰富,更需要研究者在处理好真实性和生动性的关系。
3. 理论探索的挑战和趋势由于口述历史的主观性和随机性,研究者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材料来验证口述的真实性。
口述历史也需要在理论框架上不断完善,如何结合口述历史和正史,如何保持口述历史的生动性和真实性等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二、实践研究在中国,已经有不少音乐人的口述历史得到了记录和整理,如著名的音乐人邵夷贝、邓丽君等。
这些口述历史通过音乐人的亲身经历和讲述,使得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他们的音乐创作和演出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2. 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音乐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创新和拓展。
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记录和整理口述历史,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口述历史更加生动和直观,而数据分析技术也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从大量口述材料中发现和挖掘有价值的信息。
3. 实践研究的难点和挑战音乐口述史的实践研究也存在一些难点和挑战,如何保持口述历史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如何统筹口述历史的多样性和完整性等问题都需要研究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解决。
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现状及未来趋势编者按:至2008年9月下旬,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活动已经举办了五届,历时二十余载。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该项评选活动就举办了三届,且参评的学生论文数量日增,它所透射出的学科进步及所隐存的问题都值得关注。
藉第五届评奖活动结束之际,本刊约请两位参与论文终评的评委,以学生论文为切入,谈论一下该学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进步显著尚待完善——对部分第五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终评论文的讲评戴嘉枋第五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结束了。
本届论文的评选,经初评委评阅,进入终评的论文共计约65篇。
其中以中国近现代当代史为研究内容的,在本科组的17篇中有8篇,硕士研究生组31篇中有17篇,博士研究生组的17篇中有6篇,共计31篇,约占整个论文数的48%。
从这31篇中国近现代当代史论文的研究内容来看,对音乐家及其思想、作品进行研究的有13篇;就音乐社团、教学单位和期刊进行研究的有7篇;有关某一类器乐、某个区域和时段或某个领域的专题做研究的有11篇。
作为终评委之一,受终评委员会的委托,由我对所审阅的进入终评的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学生论文谈一点个人的浅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审阅这些论文的整个过程中,我与其讲是在评阅,倒不如说是在学习。
众多同学见解不凡的研究成果,较之以往,进步显著,切实令我获益匪浅。
对本届进入终评的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论文的长处,我粗疏地归纳成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在选题上有新的开拓。
它综合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从人物研究上来看,涉及的既有吕骥、王光祈、刘天华、黎锦晖、刘雪庵这样已广为人知的音乐家,也有像《此匪石非彼匪石》、《程懋筠研究》、《中国近代合唱事业的先驱——音乐家李抱忱百年诞辰纪念》、《屈文中声乐作品研究》、《音乐教育家顾西林生平与教学研究》等以往音乐史上较少提及甚至没有提及的音乐家,论文《吴梅与近代中国的戏曲改良试论》和《齐如山的京剧改良观》更是将戏曲界的历史人物纳入了自己的研究视野。
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
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中国特殊音乐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本文将从历史与现状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中国特殊音乐教育的起源、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特殊音乐教育起源于西方国家,20世纪初开始传入中国。
其初衷是帮助残疾儿童在音乐方面发挥潜能,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传入中国后,特殊音乐教育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音乐教育体系。
20世纪50年代,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开始进入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一些专业的音乐教师开始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
到了80年代,特殊音乐教育得到了更广泛的,各种残疾儿童音乐比赛和活动纷纷涌现。
进入21世纪,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发展迅速。
政府部门开始重视特殊音乐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资金投入,推动了特殊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同时,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涉足这一领域,积极推动特殊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目前,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各类特殊学校和机构纷纷开设音乐课程,提高特殊儿童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政府部门也在不断加大对特殊音乐教育的支持力度,推动残疾人音乐教育的立法工作,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好的音乐教育环境。
然而,当前中国特殊音乐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法单教材匮乏等。
因此,未来发展特殊音乐教育需要加强师资培训,改进教学方法,编写适合特殊儿童的教材,提高特殊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特殊音乐教育将越来越受到。
未来,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专业化发展:随着特殊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未来的特殊音乐教育将更加专业化,针对不同类型残疾儿童的需求,将会有更加专业的音乐教师和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出现。
多元化发展:未来特殊音乐教育将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仅包括传统的钢琴、声乐等器乐教育,还将融入更多的民族音乐、现代音乐等元素,满足不同特殊儿童的需求。
近五年来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音乐口述史研究是一门旨在通过记录和整理口头传承的音乐历史,以揭示音乐发展的脉络和特点的学科。
近年来,随着口述史研究方法在学术界的逐渐成熟和应用,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也逐渐崭露头角。
研究者们通过采访、资料整理和分析等方式,深入挖掘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口头传承、变迁和创新,为理解和保护中国音乐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的背景主要包括传统音乐史研究的持续发展,口述文化的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以及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动。
传统音乐史研究主要依靠文字资料和史料进行,而口述史的出现为研究者提供了更为直观和生动的音乐历史信息来源。
口述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通过记录和挖掘口述资料,可以还原更为真实和立体的音乐历史画面。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口述史研究也得以数字化存储和传播,为研究者提供了更为便捷和快速的工具和平台。
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背景丰富多彩,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为研究者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全面的音乐史研究途径和可能。
随着研究方法和技术的不断完善,相信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将迎来更加繁荣和发展的未来。
1.2 研究目的近五年来,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逐渐兴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亟待解决的挑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的现状,总结近五年来的研究成果,探讨方法论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我国音乐口述史的研究,旨在全面了解音乐历史的发展过程,探讨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挖掘音乐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通过对口述史的研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音乐从业者和音乐爱好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思路和内在情感,从而为音乐研究、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提供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参考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我国音乐口述史,可以推动音乐史学研究的发展,丰富音乐文化的内涵,促进我国音乐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音乐口述史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口头传承的音乐历史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可以更好地挖掘和保存我国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
关于《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研究
1大理 学 院 艺 术 学 院 中 国 音乐 史 课 程 教 学 的现 状 .
业 理 论 课 包 含音 乐 院校 、 艺术 院 校 、 范 院 校 等 高 校 音乐 专业 师
里 的 基础 理论 课 。传 统 《 国音 乐 史 》 程 目标 是 以 解决 知识 中 课 点 作 为 教 学 的具 体 目标 , 致使 学 生 被 动 地 接 受 知 识 。其 实 , 学
当前 , 校 中《 国音 乐 史 》 程 教 学 最 常 见 的 教 学 方 式 高 中 课 就是 教 师 向学 生讲 授 课 本 中 的知 识 ,其 教 学 过 程 就 是 老 பைடு நூலகம் 讲 授知 识 、 进行 提 问 、 习巩 固知 识 。 种 方 式是 以教 师 讲 、 生 复 这 学 听 为 主 ,适 用 于教 师讲 授 教 材 的基 础 知 识 和技 巧 等 。一 直 以 来 , 院 的《 国音 乐 史 》 学 都 是 依 赖 这 种 模 式 进 行教 学 , 我 中 教 导 致 学 生 被 动 地学 习 , 学 生 缺 乏 学 习 的积 极 性 . 有 充 分 发 挥 使 没 出学 生 的 主 现 能动 性 现 阶 段大 理 学 院艺 术 学 院“ 国 音 乐 史 ” 程 教 学 主 要 存 中 课 在 以下 问 题 。 第 一 , 学 手 段 单 一 , 能 完 全 体 现 学 生 的 思 维 、 习 和 教 不 学 行 为 的研 究 成果 。 在 教 学 中 以传 统 的 音乐 史 论 课 的教 学 方 法 . 即教 师 在 讲 述 、 析 音乐 历 史 和 音 乐 史 实 , 绍 历 史 人 物 的 同时 播 放 一 些 分 介 乐 曲 , 学生 普 遍 对 以上 这 些 内容 不 感 兴 趣 , 致 学 习积 极 性 而 导 不 高。 i 第 二 , 学 方 法 与 学生 求 知 欲 不 完 全 相 匹配 。 教 在 课 堂上 , 生 没 有 完 全 地 、 极 地 参 与 到 整 个 学 习 过 程 学 积 中. 就使 教 师 在 教 学 中 要 表 达 的 主 体 意 图 得 不 到 完 全传 达 . 导 致 学 生 学 习 的 主体 地 位 得 不 到 充 分体 现 。 第三 。 欣赏轻分析。 重 在 教 学 中 教 师 更 多 的是 重视 让 学 生欣 赏 乐 曲 .而 忽 略 在 欣 赏 的 同时 对 乐 曲 进行 详 细讲 解 ,导 致 学 生 对 所 听 到 的乐 曲 知 其 然 而 不 知所 以然 。 第四 , 核形式单一。 考 对 学 生 的 考查 以期 末 卷 面 为 主 、 以考 勤 为辅 。 这样 只注 重 教学 结果 的 过 程 , 难 以 全 面 反 映 出学 生 对 《 国 音 乐 史 》 就 中 知 识 的理 解 与 掌 握 。 《 中国 音 乐 史 》 该 以 培 养 学 生 的实 践 能 力 、 发 创 造 能 应 开 力 为 目标 , 如何 在 构 建 教 学 活 动 框 架 的基 础 上 、 实施 教 学 而 在 的过 程 中实 现 这一 目标 ,成 为 我 院音 乐教 学 模 式 研 究 和 改 革 的重 要 内容 。 2 针 对 中 国音 乐 史 课 程 教 学 存 在 的 问 题 。 索 新 的 教 学 . 探
中国音乐教育史的研究现状、范畴与方法——从近30年来(1980-2010)研究成果的文献综述谈起
国音 乐教育 学学科 版图上 的重要 内容 ,也成为建设 过程 中,规划学 科蓝 图 、挖掘本土资源 、强化本 土话语 、革新音乐 教 育实 践所必 不可少 的音乐教育学分支学科 。那 么 ,以 往的 2 0 种学术著述 ,具体研究 了中 国音乐教育 史 0余 中哪些具体 问题 ?反 映了历史时期中国音乐教育 的哪 些经验?研究 中还存在着哪些弊端?尤其在 中国音 乐 教育史的学 科 自身 的 自觉 探索 中,还存 在 怎样 的 困 局?面对这些 困局 ,今人 当如何 逐步破解?本 文将在
对这 些文论 展开综 述的基础上 ,试对上述 问题 加 以探
讨。
一
的重要 内容 。有学者考证 ,萧友梅博士论 文对周朝音 乐教育体制 的简要论 述 ,是 我国音乐 教育史上第一次 对 周朝音乐教育进行 近代教育 意义上 的 总结 。据笔 者所及 ,对这一学科从 文献 、学科理论 与方法论等角 度展开专 门性 的研究 ,是近 3 O年来 ( 尤其 是近 2 0年 来 )才开始集 中、深入 地出现 的。这期 间 ,有关 中国 音乐教育史 的论文 、著作共发表 、出版 20余种 ,内 0 容涵盖 了我 国音乐教育的起源 、音 乐教育思想史 、音 乐教育制度史 、历史时期的音乐教育价值论 、音乐教
育 内容史 、音乐教育方法论 ,以及 中国音乐教育史 学 科 自身 的理论探讨等十分宏 阔丰富的论题 。一些音乐
、
中 国音 乐教 育 史 的研 究现 状
据笔者统计 ,现有 20余种 中国音乐教育 史研究 0 文论中 ,学者们关 注度较高 的论题依次是音乐 教育思
院校和科研 院所 陆续形成 了教师科研与硕博士研究 生 选题 相 配 套 的研 究 团 队。 除此 之 外 ,一 些来 自文、
“中国音乐史”概念的界定
“中国音乐史”概念的界定【摘要】中国音乐史是研究中国音乐演变历程的学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本文从中国音乐史的定义、起源和发展、主要特点、研究方法、以及对现代音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音乐的传统与创新,感受中国音乐文化的魅力。
在强调了中国音乐史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深远影响,并探讨了中国音乐史的未来发展和研究的重要性。
通过对中国音乐史的探究,不仅可以增进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识,也可以启迪对现代音乐发展的思考,为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重要性、研究意义、定义、起源、发展、特点、研究方法、影响、深远意义、未来发展、重要性。
1. 引言1.1 中国音乐史的重要性中国音乐史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通过对中国音乐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演变过程,探寻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和社会风貌。
中国音乐史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对于传统文化、社会习俗、历史事件等方面的记录和反映。
通过研究中国音乐史,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发展脉络,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中国音乐史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对于现代音乐创作和表现形式的启发和借鉴。
中国古代音乐的独特调式、节奏感和表现方式,为现代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灵感。
通过对中国音乐史的深入研究,可以促进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与创新,推动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中国音乐史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体现在其对于现代音乐创作和表现的启发和影响。
1.2 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意义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中国音乐历史的探索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中国音乐的演变轨迹,揭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通过研究中国音乐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发展过程和演变规律,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传统。
我对“中国音乐史”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浅谈“比较音乐学”研究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我对“中国音乐史”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浅谈“比较音乐学”研究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内蒙古艺术音乐教学与研究2013.1在我国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急需更新教育观念,于是改变教学方法与转变学习方式成为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措施和显著特征。
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种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环境,扩展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教师在课堂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长期以来,高师音乐史论课教学存在一些矛盾:知识点与思维能力培养的矛盾;填鸭式教学与“学会学习”之间的矛盾等。
怎样在音乐史论课堂教学中探索、合理地运用学科有益的研究方法,能否很好地解决学习的问题,对新形势下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本文在此教育与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探讨教师在中国音乐史课堂教学中科学运用比较音乐学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比较研究”的主动思考与理性分析,理解与巩固知识,加强对知识的讨论与探究,在开发学生的学习与研究能力的同时,教与学的课堂效果会更好,也是加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一、中国音乐史课堂教学中突显出来的矛盾和学习上的问题中国音乐史是一门系统阐述中国音乐发展历史的科学,较全面、系统地讲解中国音乐的主要风格、流派和产生的时代、历史背景、渊源关系、代表人物、艺术特色、创作手法及其在音乐史中的地位等。
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必修课。
该学科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与成果,从而激发热爱音乐文化艺术的情感,增强音乐历史观、分析与理解作品的能力、扩大艺术视野,提高音乐作品的鉴赏与批评能力。
笔者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与生动性,精讲与视听相结合,使音乐史教学成为由具体音乐作品贯穿而成的活的理论课;运用辩证唯我对“中国音乐史”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庆歌乐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复杂的音乐文化现象和音乐作品。
从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领域的新拓展看其发展方向和动因
( .安徽师 范大学 音乐学院 , 1 安徽 芜湖 2 10 ;.中央音 乐学院 音 乐学研 究所 , 4002 北京 摘 10 3 ) 00 1
要 :中国古代音 乐史领 域在 近 2 0年来 涌现 出许 多新 的研 究专题。对这些新的研 究专题进行理论反思 , 有助 于
发现其动 向和动 因, 于时 下和将 来 更好 地开 拓。这 些宏 观 的 学理 综合 将推 动 古代 音 乐史研 究科 学、 有助 快速地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的阶段 , 期间开辟出了许多新 的研究专题。对这些新 的拓展领域的理
论反思 , 有助于全面认识既往成果 , 开拓新 的研究空间, 使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走向纵深 , 更有助于发现其
今 后 的发展 方 向和 动 因 。
1 乐 器 研 究
随着 17 99年曾侯 乙墓发掘工作 的展开 , 一件件乐器展现在人们眼前。其中, 一钟双音” “ 的发现在中国 古代音乐史领域掀起 了乐器研究热潮。在黄翔鹏、 李纯一 、 饶宗颐等一批学者的推动下 , 中国古代乐器研究 出现第一次高潮 , 曾侯 乙编钟” “ 等各种乐器研究热点不断涌现。最近 2 O年的乐器研究 既延续了前一 阶段 的热情 , 又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 , 对资料重新整理并进行深入的史学考辨是其主要特点 。 在资料重新整理方面, 黄翔鹏牵头 , 王子初等学者具体实施 的“ 音乐文物” 整理工程将散见于全 国各地 的音乐文物搜集、 整理并予 以集成化出版 , 给其他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创造了条件 。这一工程是 由于中国出土 乐器的极大丰富所推动的新景观。《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 各卷本的出版 , 引起 了学界的高度重视 。它 为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图片、 测音及其相关文献等资料参考 , 使得许多后续研究得 以广泛开展 。王子初 据此提出构建新 的学科——音乐考古学 , 并阐释了这一学科 的构建之法。他在《 中国音乐考古学》 中详细阐 述 了该学科 的性质 、 历史发展 、 研究方法、 研究成果 ¨ 刚。书中还介绍 了各个 时期 的音乐考古( 远古 到明清 ) 、
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方法的两点认识
古 代 音 乐 史研 究 方 法 进 行 分 析 和探 讨 . 从 而对 研 究方 法 有 所认 识
关键词 : 中国 古代 音 乐 史 研 究方 法
中 国 音 乐 有着 悠 久 的历 史 , 在 其 发展 表. 其 在 很 大 程度 上表 现 了 我 国 悠 久 的 历
乐 .进 而 进 一 步 分析 民 间 音 乐 的 发 展 规
所 谓 历 史 比 较 法 通 过 对 不 同 语 言 材 料加以比较 . 研 究 它 们 之 间 是 否 存 在 有 规 则 对 应 关 系 .这是 历史 比较 法 的 出 发 点 由于 中 国 艺 术 中 包 含 音 乐 艺 术 和 语 言 艺 术. 采 用 历 史 比较 法 研 究 中国 古 代 音 乐 同 样发挥重要的作用 历 史 比较 法 的确 立 是
一
定 程 度 上 推 动 中 国文 化 的 发展 。中 古代 音 乐作 为 中 国文化 的 一部 分 , 它 的 缺 失将 导 致 中国 文化 不 完整 。 因此, 采 用 有 效
的 研 究 方 法 研 究 中 国古 代 音 乐 史 , 从 而 掌握 中 国古 代 音 乐 , 才 能 促使 中 国文 化 更 加 完整 , 更 加 丰 富 。 因此 , 本 文针 对 中 国
对 中国古代 音 乐史研 究 方法 的两点
● 杨 淑琼 江 西 省 吉 安 师 范 学 校
摘要: 在 当今 社 会 中 , 音 乐 已经 成 为人 们 生 活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音 乐 能够 表 达 快 乐 、 悲伤、 思 念 等 情 怀 。音 乐能 够 打 动人 们
的 内心 . 促 使 聆 听者 的心 灵 得 到安 抚 、 慰 藉 。音 乐 同语 言 一 样都 是 中华 文 化 的 一 部 分 , 音 乐 艺 术 体 现 了 中 国文 化 底 蕴 , 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的运用,讲究严谨翔实的考证方法,为本学科奠定了科学 基础。李纯一先生《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研究的范围定位在 商朝以前,属最早的断代音乐史著。该著在方法论上的重大 突破是:第一次明确地、较多地用了音乐考古材料,使文献与 考古资料得以相互印证。而杨荫浏先生的《 中国古代音乐史 稿》( 上、下册)则是在其《 中国音乐史纲》的基础上撰就的音 乐通史巨著,内容涉及到清朝以前。全书 3% 万字,按时代分 为八编三十六 章,每 章 按 内 容 需 要 排 列 若 干 问 题,内 容 科 学 地、尽可能涉及我国古代音乐之各个侧面,并以新的理论视角 解释历史上的音乐现象。总之,这一阶段有关中国音乐史学 的研究,其著述方面可谓断代史研究与通史研究并驾齐驱,方 法论上有了重大的突破。
中国音乐史学研究历史的简单回顾
中国音乐史学的研究古已有之。就笔者所知,北宋朱长 文的《 琴史》距今约有千年的历史,属于音乐专史性著作。比 《 琴史》涉及 面 更 宽 历 史 更 悠 久 的 音 乐 史 著 有 沈 约( 663— %34)的《 宋书·乐志》。这部音乐志书从音乐的起源、发展谈 到汉末的音乐文化,把三国以来关于音乐的朝章国故、土俗民 情都包括进去了,从某种意义看《 宋书·乐志》已有断代史著 述性质。当然,中国音乐史学的研究著述远不止《 宋书·乐 志》这 3%"" 多年的研究历史。战国末年的《 吕氏春秋·古乐 篇》就是专门谈音乐历史的篇章。可见中国音乐史学有着多
$% &’( )*&+,&*-% ,%. /001-,2’ -3 4’*%(5( 6+5*2 7*5&-18 )&+.8
/0’ ,;<=
9 9 人们普遍认为,历史是对往昔的记载。音乐史的基本对 象是人类音乐艺术发展的过程,而音乐史学既是与客观音乐 历史相关,并产生于其后的一种历史学科。在学科关系上隶 属于历史学范畴。历史包括历史本体与历史认识两个部分, 即客观发生的历史和对此的思考。史学家根据历史遗存( 如 文献、档案、典籍、实物等)进行梳理和整合,这种梳理与整合 在时间上永远都滞后于客观历史,这必然会与客观历史有一 定距离。随着新的史料证据的发现和新的观察角度的改变, 历史知识本身也一定会发生改变。可以说,历史的价值不仅 是对客观历史的回忆,更重要的是对历史的思考。正如意大 利哲学家克罗齐提出的历史学理论的命题:“ 一切真正的历史 都是当代史”。中国音乐的历史浩如烟海,作为反映中国音乐 历史的学科———中国音乐史学也走过了自己漫长的道路。然 而,关于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诸多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
有关中国音乐史研究的分支学科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参见毛继增《 音乐史家论治史》一文,《 音乐研究》,4$7! 年第 4 期,第 6! 页。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 !""# 年;’()*+) ,-&../, 0( 1*2
择其要者主要有《 音乐文献学》、《 音乐图像学》以及《 古谱解 译》和《 曲调考证》等诸方面。在中国音乐史研究方面,出现 过三次较大的学术争鸣:一是有关《 乐记》的成书年代、作者 以及评价问题的广泛争论;一是关于“ 琴徽”产生时代的舌 战;另有近两年关于“ 重写音乐史”的争论。
第三阶段(4$$" 以后)的中国音乐史学研究如下: (4)中国文物大系———“ 四大集成”的搜集出版,为中国 音乐史学的研究提供了详尽的实物资料。 (!)孙继南、周柱铨《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 山东教育出版 社 4$$4 年 5 月出版); (5)金文达《 中国古代音乐史》( 人民音乐出版社 4$$6 年 6 月出版); (6)陶亚兵《 中西音乐交流史稿》(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社 4$$6 年 % 月出版); (%)李纯一《 先秦音乐史》( 人民音乐出版社 4$$6 年 4" 月出版); (3)黄翔鹏《 中国古代音乐史———分期研究及有关新材 料、新问题》( 台北市《 汉唐乐府》4$$# 年 4! 月出版); (3)袁炳昌、冯光钰《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 上)》( 中央民 族大学出版社 4$$7 年 4 月出版); (#)冯文慈《 中外音乐交流史》( 湖南教育出版社 4$$7 年 # 月出版); (7)张前《 中日音乐交流史》( 人民音乐出版社 4$$$ 年 4" 月出版)。
解析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材料与方法
音乐史学的研究基点在于文献及实物等原始资料。在中 国音乐史学的研究材料与方法方面,中外学者大多从音乐文 献、考古资料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入手。但在具体操作上各 有侧重,从事音乐考古的音乐史学家可能更关注考古实物所 做的印证,这些“ 实证主义”的做法往往忽视现实音乐生活对 音乐史学研究的重要性;在音乐文献方面有的学者也很审慎, 将史料划分为“ 六等”!。
学科交叉研究是这一阶段的研究特色。李纯一先生著的 《 先秦音乐史》,从“ 远古—战国”,属断代史。用考古学、文献 学、民族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是先秦音乐史研究中扎实精 道的著作”。全书 4% 万字,附 5! 份古乐器测音表,$$ 幅出土
乐器及乐舞插图,65 张照片图版,以丰富的考古材料、严谨审 慎的治学态度,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先秦音乐的历史进程。该 书获得了 4$$% 年“ 国家图书奖”之最高奖励。
(6)许之衡《 中国音乐小史》(3$43 年 7 月上海商务印书 馆印刷发行);
(%)缪天瑞《 中国音乐史语》(3$44 年 % 月上海良友图书
! 这是方建军先生划分法。此三分法有别于刘再生先生的相 关划分法。
#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 !""# 年 第 ! 期 总第 $% 期
&’()*+) ,-&../, 0( 1*2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 !""# 年 第 ! 期 总第 $% 期
&’()*+) ,-&../, 0( 1*2
文章编号:3""4 5 $3"6(!""#)"! 5 ""78 5 "4
# !"
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现状与方法
刘9 顺
( 温州大学 音乐学院,福建 温州 4!%""")
9 9 摘9 要:本文以阶段性为限,回顾了中国音乐史学研究历程,进而对中国音乐史学研究 的材料与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对中国音乐史相关文献的查考,笔者就中国音乐史学 研究方面的几个话题谈点浅见。话题包括对中国音乐史学研究历史的简单回顾,中国音乐 史学研究的材料与方法,以及中国音乐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 9 9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学;回顾;材料;方法;现状;问题 9 9 中图分类号::8"$9 9 9 9 9 9 9 9 9 9 文献标识码:1
袁炳昌、冯光钰主编《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 上)》是一项 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的空前成果。相对于以往的“ 汉族 音乐史”而言,填补了中国音乐史研究领域的空白。总之,本 阶段中国音乐史研究著述颇丰,各有所长,但多数尚未突破杨 荫浏先生的《 史稿》奠定的基本框架。本时期有关中国近现 代及当代音乐研究的著述主要有汪毓和先生的《 中国近现代 音乐史》和梁茂春先生的《 中国当代音乐》等。
印刷公司出版); (3)孔德《 外族音乐流传中国史》(4$!3 年作序,4$56 年 6
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发行); (#)王光 祈《 中 国 音 乐 史》( 上、下 册,成 书 于 4$54 年,
4$56 年上海中华书局印刷出版); (7)朱谦之《 中国音乐文学史》( 成书于 4$54 年,4$5% 年
第一阶段(3$!! 5 3$6$)的中国音乐史著及其研究特点概 述如下:
(3)叶伯和《 中国音乐史》( 上卷,3$!! 年 3" 月由成都吕 福公司印刷出版;下卷刊于 3$!$ 年《 新四川日刊副刊》合订 本);
(!)童斐《 中乐寻源》(3$!% 年自作序,3$!8 年上海商务 印书馆印刷发行);
(4)郑鄞文《 中国音乐史》(3$!7 年作序,3$!$ 年 8 月上 海望平印刷所印刷出版)
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萧友梅《 旧乐沿革》(4$57 年 $ 月编写,4$$" 年 4! 月
上海音乐出版社《 萧友梅文集》编印); (4")杨荫浏《 中国音乐史纲》(4$66 年 4 月完成。4$%!
年由上海万叶书店出版)。 本阶段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总体特点:以文献研究为主。
属于“ 从书本到书本”的单向研究方式。究其原因有二:其一 历代史籍中保存有大量音乐史料,将其分期编排,即能反映中 国音乐史的大体轮廓;其二,音乐考古等相关学科的建设尚处 空白阶段,难以有与文献相互印证之新材料。因而这一时期 的音乐史著存在脉络粗糙、真伪不辨、疏于考证等缺陷。这也 是现代音乐史学处于初期阶段必然会有的正常现象。
样的著述和久远的历史。其后的音乐史学正是在此基础上继 承、创新与发展起来的。尽管中国音乐史学遗产在今天看来 亦有不足之处,音乐史学亦有其不同发展阶段,研究的层次与 水平亦有所不同,但作为文化遗产———音乐史学的见证,却显 得弥足珍贵。我国具有近代科学意义的音乐史学研究较晚, !" 世纪 !" 年代可称其始。先后出版了叶伯和、郑觐文、王光 祈等人撰写的有关中国音乐史学专著近 8" 种之多,“ 反映了 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总体上由微观研究向宏观研究转化的 历史性进展”。[3]!" 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的研究,按照发展进程 与研究特色,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首先,关于音 乐 文 献。文 献 包 括 文 论、乐 谱、图 象 及 口 传 资料等。中国音乐文献十分浩繁,既有专门记载音乐的,如历 代史书中的“ 礼乐志”、“ 音乐志”、“ 律历志”;又有相当的音乐 史料散见于其它笔记、小说形式的随笔杂记之中,"需要搜集 校订。在这方面吉联抗先生做出了重大贡献。音乐文献记载 不受时空的限制,这是文献的一大特点。但文献记载又有其 局限性,笔者拟概括为以下五点:其一,史前记载多以神话传 说为主,传说只 是 历 史 的 一 种 反 映,作 为 音 乐 史 学 的 研 究 资 料,其价值似乎不大#,审慎的学者不能将神话传说作为信史, 只可参考;其二,进入信史时期以后的文献也不可全信,有伪 书以及传抄、训诂和校勘等错误;其三,有阶级局限性。$“ 历 史学中的历史始终是历史学家眼中的历史”因为古音乐文献 多出自站在统治者立场上的史学家之手,多与上层社会的音 乐活动有关,这必然不能从中观知中国音乐发展的真实面目; 其四,民族局限性。因为现有的史料多以记录汉族音乐活动 为主,而对中国少数民族的音乐历史提到的很少;其五,具有 单一性。如记录乐器时,仅对此乐器作一描绘而已,与出土的 文物资料不可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