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共57页

合集下载

大众传媒的传播发展(ppt33张)

大众传媒的传播发展(ppt33张)
故人云:“秀才不出门,便知 天下事。”可能吗?
第十三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程标准: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 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 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 的故乡在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 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一说源于西汉初期),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出版的周报是: 1609年德国的《新闻报》 最早的日报是: 1663年德国的《莱比锡新闻》 最早出现并具有影响力兼售价低廉的大众化报纸 : 是1833年美国的《纽约太阳报》
时间
19世纪 中前期 1872年
代表刊物
《中国丛报》 《万国公报》 《申报》


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1873年
戊戌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昭文新报》


新文化运动
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
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纸 《时务报》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 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 《民报》 《新青年》 大启蒙作用
《新华日报》 同国民党控制的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解放日报》 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 成立初期
繁 荣
改革开放后
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党的路线、政策和 《人民日报》 方针的主要渠道,世界了解和观察中 《光明日报》 国的重要窗口 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道领域,丰 富了人们的生活,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改革开放后,电视的普及和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三、互联网的兴起 互联网渐渐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0世纪60年代末,互联网诞生 互联网

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共57页文档

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共57页文档
• 不足:信息呈现模式单一, 只有声音,而且转瞬即逝, 不易保存,单向传递听众 参与性差等
电视
• 优点:兼具视觉和听觉,表现形 式多样,感染力强,传播速度快, 影响范围广,把报纸和广播的传 播优势结合在一起,时效性强等
• 不足:转瞬即逝,不利于保存, 不易记忆,查阅困难,按时间顺 序依次播放,观众选择性差等
互联网
• 优点:即时性强,即时快速,传播 的内容形式多样,可以滚动报道, 即时更新;与受众之间能够比较充 分实现互动,提供虚拟的人际交往 平台等
• 不足:信息可靠性差,准确性低, 对相关设备、经济条件要求高等
通过以上比较同学们认为它们 是否能够相互替代?为什么?
不能
各种媒体各有自己的受众,他 们共同筑起影响巨大的传媒世 界。
• 消极: • 电子乌托邦 • 媒介崇拜 • 媒介依赖 • 媒介沉溺
名人谈:大众传媒的优缺点
• 乐观:布莱士、塔尔德、库利 • 怀疑:拉扎斯菲尔德、清水几太朗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 一、大众媒介与 现代人的生活
• 接触大众传媒, 是现代人的重要 生活内容。
• “媒介崇拜”
• 【传言】
• 今年,张艺谋被曝超生。此后,网络传言称“他有三四 个女人七八个孩子,还有若干私生子,生一个孩子奖励 一千万”……
• 【真相】
• 12月1日晚,张艺谋授权艺谋工作室发表“致媒体与公 众的一封公开信”,承认与陈婷育有两子一女,但其同 时表示,“三四个女人,七八个孩子”,“还有若干私 生子”,“一个孩子奖励一千万”等均为虚假信息。
正确面对大众传媒
2019年10月12日,陕西林业厅公布了猎人周正龙 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拍摄的华南虎照片。随后, 照片真实性受到来自部分网友、华南虎专家和中 科院专家等方面质疑,并引发全国性关注。

大众传媒的变迁5.1

大众传媒的变迁5.1

3、新阶段——中共创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
《解放日报》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宣传党路线政策方针)
《光明日报》
4、繁荣阶段——改革开放以来
党报党刊:主导宣传
特 点
各种专业性报刊大量出现 信息含量扩大 报道领域拓宽
发 展 真实、及时、客观 方 和讲求新闻价值 向
《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 第一个中央级机关报。1931年12月在江西瑞金出 版。最初,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 关报。 《新华日报》则是由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 命家亲自创办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在全国公开 发行的报纸。 《新华日报》在国民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占 领了舆论制高点,被人民群众誉为“茫茫黑夜中 的一座灯塔”,成为我党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有力工具和我党沟通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八十年代有《阿 Q 正传》、《红高粱》等 影片。 九十年代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 打官司》、《霸王别姬》、《一个都不能 少》等影片在国际上多次获奖。
谢飞、张艺谋、陈凯歌等成为国际著名的 大导演。巩俐、葛优、章子怡等成为了国 际影星。至于香港电影的成就更是有目共 睹。
电影媒介的特点有哪些?
三 、“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
互联网的优势: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费用低廉; 4.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5.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 信息。
;
/ 淘宝优惠券
joq381fhk
时,人因为胖而有点气喘吁吁的。“不是让生产上加班加点地生产了吗?”赵树春顷刻心情异常激动,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已 经有好多年不曾出现过如此火爆的场面了,改革措施带来如此好的成效也是赵春树不曾预料到的,他强迫自己用平静的语气说。 “还是不够,至少少一个班的瓶子供应量,现在大热天的,临时招人根本招不到。”赵树春想了想答道:“我们自己想办法!” 当天下午,赵树春、常宏义、张之文等单位领导全部到场地上拾瓶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何况是领导带头。物流部、生产 部、质量技术部等部门人员看到后,也自发地、陆陆续续地来到瓶场上拾瓶。整个瓶场上,拾瓶子的拾瓶子,搬箱子的搬箱子, 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整个甁厂上人欢马叫,仿佛又回到了大干社会主义的劳动。秦天雅搬起箱子来,挺着个将军肚一路小跑。 张之文看到了,羡慕地笑着感叹道:“你看,年轻人就是年轻人,搬满箱瓶子就像拎个皮球,人年轻就是好,干活不知到累, 吃饭不知道饱,真是青春无敌啊!”“是呀,人年轻真好。我年轻时加班或打牌,一晚上不睡觉,身体根本不买账,到第二天 还照样精神抖擞地去上班。现在不行了,一晚上不睡觉,第二天就受不了,困得厉害。”常宏义一边拾瓶子,一边感叹道: “岁月不饶人。”“大家辛苦了。歇一下,洗一下手,喝点水,喝点绿豆汤,吃点饼子。”赵树春大声喊道。看到啤酒销得这 么好,眼瞅着大家不惧烈日,这么卖劲地干活,他一边用毛巾擦汗,一边走到休息处,欣喜地说道:“外面气温恐怕能达到 40℃以上,大家却不畏酷暑都来拾瓶,谢谢大家!要注意防暑。”说完,端起一碗绿豆汤,大口大口地灌下去了。虽然很累, 脸上却像开了一朵菊花儿,正所谓人逢喜事苦也甜。他好像看到了卡车把成捆成捆的钞票在往单位里拉。马启明本来是个旱鸭 子,他以前不敢下水。一次被秦天雅从后面故意推下水,马启明在水里拼命挣扎,高呼“救命”“救命”„„秦天雅笑着大声 地喊:“你站起来!站起来!”结果,马启明站起来水才摸过他的大腿。一年以后,马启明会游泳了,特别是在夏天,浑身汗 滴滴的他扎到游泳池心里那个痛快简直没办法用语言来形容,就只好用日本话来说:“死啦死啦!吆兮吆兮!”“我见过大夏 天,但没见过这么热的大夏天,简直让人受不了。”这可儿,马启明也汗流浃背、满脸通红地叫道。他在南方这么闷热的、又 潮乎乎的桑拿天里,此刻的他真想一个猛子扎到冷水里,来它个透心凉。他想着,现在要是去南极就好了,或自己能变成一条 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就好了。秦天雅平常喜欢开玩笑,开玩笑能调剂一下心情。此刻他也挺着他那标志性的将军肚凑过来了,色 迷迷地盯着容颜秀丽的汪清秀,把她的身体用目光整个触摸了一遍,用“秀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共55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共55张PPT)
①促进西方文化在华的传播,加剧了列强对华文化侵略; ②把近代报刊带来中国,促使国人办报,人们思想观念改变。
(二)中国报刊业的发展阶段(1)
表现: 戊戌变法时期------------ 《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 《民 报》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青年》
阶段 时期或时间
代表刊物
表现
形成 发展 繁荣
19世纪中期 19世纪七十年代
戊戌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时期 20世纪前期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
《中国丛报》 《万国公报》
《申报》
《昭文新报》
传教、科学 知识
中国人自办的第 一份报纸
《时务报》 介绍西方,宣传变法
《民报》
宣传政治舆论
《新青年报》
增强在世界的影响力
2:半个世纪以来电视事业发展回眸
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
天津无线电厂于 1958年试制成功 我国第一台黑白电 视机。为了纪念这 台电视机的诞生, 将它命名为“北 京”。
北京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后来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 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标 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戊戌变法时期:近代办报出现 高潮
《民报》发刊词
辛亥革命时期比较著名的《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它已开始就是以战斗 的、批判的姿态出现在政治舞台。以孙中山名义发表的发刊词,第一次公开提出民族、 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报》的文章从政治上、理论上、历史上对保皇派提倡的君 主立宪以及清王朝的假立宪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同时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 革命党人的主张。
播,称为“第四媒体 。
相对于其他三种媒介,互联网具有哪些 优势?
互联网的优势: • 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 费用低廉 • 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 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最新2-4-3大众传媒

最新2-4-3大众传媒
2、外因: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
荣誉的影片
渔光曲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
海引起轰动,连映3个月,主题 歌《渔光曲》哀婉动人,成为传 唱一时的流行歌曲。1935年2月 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 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 奖的影片
中国第一部武侠神怪片 时间:1928年 编剧:郑正秋 导演:张石川
1、性质:互联网是一种 互动媒体、 信息渠道 、生活平台。
2、消极:存在着 信任度与安全感较低 、 网络沉迷情况等负面影响。
3、积极:改变着人们的工作 、学习 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 经济生活的新观念与新模式。
上 帝 在 上 网
1-6 CCBCDD ⑴在材料中,有哪些东西吴老太爷是以前生活中 所没有的?( 5 分)
1、政治: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普通民 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
2、经济:
①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如 网上炒 股 、网上银行结算 。
②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商品交易形式网上购物 。
③其他:电子邮件、即时通信 、博客、论坛 、 电子报刊 、网络游戏、网上远程教育等 ,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评价
1992年出品 导 演:陈凯歌 主 演:张国荣
张丰毅 巩 俐 ·第四十七届英国
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奖
·第四十六届戛纳 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获法国戛纳第47届国际电影节评 委会大奖、最佳男主角奖。
(三)电视
1、问世:电视问世于20世纪30年代,极大改变了民众的日常 生活。
2、概况:①1958年5月试播的 北京电视台 是中国第一 家电视台。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25
(4)请结合实际列举今天吴老太爷的晚辈所享受的幸福生活?(6分)

四章大众传媒的发生和发展

四章大众传媒的发生和发展
• 这个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指导意义,但它不是严密的科学 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 推论。 返回
2、媒介即讯息
首先,本观点是麦氏对媒介作用的一个强调。另一方面, 深刻解释了媒介对信息内容的影响,在现在信息领域里,出 现了这样的问题,由于有了媒介才会有信息存在。
一种新的传递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将传递什么样的具 体内容,这种媒介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引起 社会的某种变革。“传播媒介决定并限制了人类进行联系与 活动的规模和形式”。对于人们充分认识各种传播媒介的出 现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是有积极意义的。
“书籍和报刊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 报纸和政治小册子参与了17和18世纪所有的政治运动和人 民革命。正当人们越来越渴求知识的时候,教科书使得举 办大规模的公共教育成为可能。正当人们对权利分配感到 不满的时候,先是报纸、后来是电子媒介使普通平民有可 能了解政治和参与政府。”
——施拉姆
的相继诞生 ;
20世纪40年代为标志,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各种 新媒 介 异军突起。
时间型媒介:号角、鼓、笛、旗语等 空间型媒介:金石碑刻 时空型媒介:纸张
大众传播最早的形态:书籍
六、新媒介
指近半个世纪以来陆续涌现的一系列传播新技术,包 括电脑、传真、录像、光纤通信、电子报刊、有线电视、 综合数字通信网络、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等。
• (2)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 (3) 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
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感觉是重 要的,但人并不是完全受感觉支配的低等动物,人具有人的 理性活动,反过来会对感觉以及作为它们的延伸形式的媒介 产生能动的制约作用。
返回

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高一历史经典教辅PPT

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高一历史经典教辅PPT
内容不断丰富;
《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 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同国民党控制的报刊展开
放日报》
针与锋人相对民的斗的争 生活关系日益密
切等。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党的舆论工具
恢复生机,欣欣向荣;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道领域
影响:报刊在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 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都发挥主要作用。
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执着信念; 不畏权势、力主言论自由的精神;
著名记者
邹韬奋 (1895—1944)
原名恩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余 江县人,近代中国著名记者和出版家。
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 1932年,成立生活书店,任总经理。 1935年,创办《大众生活》周刊。 1936年,创办《生活周刊》。 1937年,创办《抗战》三日刊。 1944年7月,患耳癌逝世。 2009年被评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 贡献的英雄模范。
外国人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
中反国映近代时历时代最长的,主影响题最大;的中文报刊
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发展 繁荣
戊戌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建国初期 改革开放后
《时务报》 《民报》 《新青年》
宣种传类改良不、革断命和增新多文化;的武器,制造舆论、
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北京牌电视机
二、影视业不断发展
(二)电视业
北京电视台(后改为中央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1958年,北京仅有50台电视机收看 “北京电视台”节目。

大众传媒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变迁

02
传统大众传媒的演变
报纸媒体的兴起与发展
报纸的起源
报纸起源于古代的新闻信 ,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逐 渐演变为现代的报纸。
报纸的发展
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 程的加速,报纸业迅速发 展,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 重要途径。
报纸的种类
报纸分为日报、周报面。
大众传媒的普及和发展,使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 得以广泛传播和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大众传媒对经济的影响与作用
01 02
经济发展
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它通过提供广告、公关、营销等服务,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和营销策 略,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消费引导
大众传媒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竞争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大众传媒面临来自世界各地的竞争压力 。
跨文化传播
全球化背景下,大众传媒需要加强跨文化传播能力,提高在国际 舞台上的影响力。
合作与共赢
全球化背景下,大众传媒需要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 补,共同应对挑战,创造更多机遇。
05
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与作用
04
大众传媒的未来发展趋势
传统大众传媒与新兴大众传媒的融合发展
1 2
融合新闻报道
传统大众传媒与新兴大众传媒在新闻报道上实现 融合,共同打造全面、深入的新闻内容。
跨平台传播
传统大众传媒与新兴大众传媒在传播渠道上实现 跨平台传播,扩大传播范围,提高传播效率。
3
内容创新
传统大众传媒与新兴大众传媒在内容上不断创新 ,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提升竞争力。
信息传播
大众传媒是信息传播的 主要渠道,能够迅速传 递新闻、知识、文化等

高二历史必修课件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二历史必修课件大众传媒的变迁
文字记载
随着文字的出现和发展,人们开始使用书写方式记录和传播信息。古代文明如 埃及、希腊、罗马等都有发达的书写系统,为信息的长久保存和广泛传播奠定 了基础。
印刷术对传媒的推动
印刷术的发明
印刷术的发明是传媒史上的重要里程 碑。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和欧洲的印刷 机都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复制速度和 数量,推动了信息的广泛传播。
广播影视的崛起
广播的兴起
20世纪初,无线电技术的发明使得广播成为可能,随后广 播逐渐普及并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
电影的出现与发展
电影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自诞生之日起便受到广泛 关注。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逐渐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 到彩色,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文化现象。
电视的普及
20世纪中后期,电视逐渐进入家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视节目的丰富多样为观众提供了更 多的娱乐选择和信息来源。
特点
大众传媒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 面广、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特 点,对现代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 响。
大众传媒的历史发展
古代传媒
在古代,人们通过口耳相传、结绳记事、烽火传递等方式进行信息传播,这些方式具有很 大的局限性和不准确性。
近代传媒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报纸的出现,大众传媒开始形成。19世纪电报、电话的发明以及无 线电报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速度大大加快。20世纪电视的出现和互联网的兴起,更是 让大众传媒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与融合
01
02
03
04
新媒体的优势
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信息 量大。
传统媒体的困境
受众流失、广告收入下降、传 播方式受限。
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新旧媒体相互借鉴,优势互补 ,实现共赢。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件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件
• 右图是我国 最早的报纸 ,也可以说 是世界上最 早的报纸——
《邸报》。 法国启蒙思 想家伏尔泰 曾经说过“ 报纸的故乡 在中国”。
• 《邸报》创办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初期(约 公元前2世纪左右),当时它的作用仅限于传 达朝政信息,所载内容无非是皇帝诏令、诸 臣奏议与宫廷动态而已,且只供官吏士大夫 阅览。到了晚清时期,欧美传教士和商人纷 纷来华办报,才将西方报纸模式传入中国, 开启了中国近代报业之先河。
报刊种类丰富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 9月15日创刊于上海,陈独秀主 编。第二年改名《新青年》。 《新青年》以传播民主与科学为 己任,大力宣传新思想,提倡新 道德,猛烈批判封建文化思想和 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引导青年冲 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新青年》 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影响最 大的刊物。
R
1895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中竟败于东洋“岛
夷”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太大了,他们
在各地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堂等办法鼓吹
“变法图强”。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材料二 吾国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
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 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 睡之声,乃渐惊起。
影响
推动 了社 会向 前发 展, 丰富 了群 众的 精神 文化 生活
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 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 界上的所有知识。
——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肖恩·马洛尼
一、互联网发展概况:
二、互联网的优势: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
• 那你知道近现代中国有哪些大众传媒吗? 它们是如何发展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 讨这些问题。

大众传媒的发展

大众传媒的发展

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像——多媒 体手段使消费者能亲身体验产品、服务与品 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牌。这种以图、文、声、像的形式,传送大 量感官的信息,让顾客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商 品或服务。 电台、电视台的广告虽然以秒计算,但 费用也动辄成千上万,报刊广告也不菲,超 出多数单位个人的承受力。 费用低廉 Internet由于节 省了报刊的印刷和电台、电视台昂贵的制作 费用,成本大大降低,使大多数单位、个人 都可以承受。
材料2: [中国青年报]消息
170亿“两费”停收背后:民意如何升级 为国家政策 : 8月22日,以普通机电工秦保常的调研 报告为基础形成的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得到 了国务院的采纳,工商“两费”停止征收。 根据材料2,报刊发挥了怎样的功能?
通达民情、立言议政
材料3:[扬子晚报网消息]
自来水哪来的红线虫
网络,如载舟之水,可行舟, 亦可覆舟......
●活动与探究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人们突然发现,在报纸、广 播、电视这些传统的传媒之外又冒出一个 “网络媒 介”,尤其是有些商业网站在网上发布新闻,吸引着 大批的网民,大有后来居上、取传统媒介而代之的趋 势,究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一种意见认为,采访和发布新闻的工作应当由传统 的新闻单位来承担,非新闻单位所办的商业网站无权 发布新闻,尤其是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新闻。这样, 才能保证新闻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可信度。

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理解互联网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材料一:离不开的互联网,任你徜徉任你想,生活现实难到 位,虚拟世界乱闯荡
材料二:有些中学生上网更多的是为了消遣和娱乐,因为网 络——这个完全虚拟的世界是他们放松自己的最佳场所。调查 数据表明,青少年选择互联网,比例最高的是“满足交流的需 要”,占六成五;其次是满足学校学习功课的需要,占五成。 三至五成的青少年对自己使用互联网的能力有不同程度的自信, 认为自己具备克服负面影响的能力。好多中学生把网络当作了 逃避现实的方式,为他们逃课提供了借口,以至于沉溺于虚拟 的世界,危害了身体,甚至连心理都扭曲变态了。网吧是许多 犯罪的滋生地,很多善良的孩子就是从这里一步一步走向违法 乱纪的。在这里学会了撒谎、吸烟、喝酒、交异性朋友,甚至 诈骗、勒索、偷盗。疏远了和父母的亲情,和朋友的健康的友 情,葬送了自己的前途命运,也破灭了亲人的希望。成为危害 社会的一大毒瘤。

大众传媒的变迁 PPT

大众传媒的变迁 PPT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作用: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
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三)繁荣阶段
年份 报纸 刊物
1978年
2000年
186
2007
930
8725
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 业性、娱乐性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各 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 己的发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 域。
发 展 繁 荣
都发挥主要作用。 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 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中华报》 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 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等
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 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 报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 生活
抢答题
1、哪一种媒介的诞生标志着人 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了大众 传线、方针、政策的主要舆论 工具是什么?
《人民日报》
3、1958年、标志着中国电视 事业诞生的第一家电视台是?
北京电视台
4、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 的影片?
渔光曲
5、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的年 代?
第十六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 课标要求 • 1.了解大众传媒的变迁史 2.归纳中国每个时期传媒的功能特 点及其形成原因
如果你是一位体育爱好者,你将通过哪 些途径获得有关NBA的信息?
大众传媒
电视
广播
报刊
互联网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二、影视业的发展 三、互联网的兴起

【高中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ppt11

【高中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ppt11

(4)、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提问:
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包括哪些?
报刊具有: 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 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 的功能,
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 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它 所利用的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
辛亥革命时期比较著名的报刊就是《民报》。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 月创刊于日本东京。《民报》以孙中山名 义发表的发刊词,第一次公开提出民族、 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民报》大力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 想和革命党人的主张。在国内进步分子中 广泛流传,也和国外进步舆论相呼应,对 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巨大作用。
最早出现并具有影响力兼售价低廉的大众化报纸: 是1833年美国的《纽约太阳报》。
(2)、中国报刊业的发展阶段
此后,中国人创办的报纸越来越多。戊戌变 法时期,出现了一些宣传改良思想的报刊.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 超在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
该报刊由梁启超主笔,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 的因循保守,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比较著名的报刊是: 《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
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 年》,一般笼统地称为《新青年》。 这个刊物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俄国十月革 命后,在陈独秀、李大钊主持下,《新青年》逐 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1923年6月,《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理 论性机关刊物。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一)、中国报刊业的形成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