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上册前三单元知识点大全完整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3单元知识总结复习提纲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3单元知识总结复习提纲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二、 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1.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 注意节约药品。
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1~2mL )取用液体。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 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三、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原理】4P+5O 22P 2O 5 【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弹簧夹关闭。
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实验步骤】① 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 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 放热;③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① 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②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注意事项】1. 红磷必须过量。
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
2. 装置气密性要好。
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小。
3. 导管中要注满水。
否则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残留在试管中,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4. 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5. 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量结果会偏大。
6. 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7. 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尽管消耗气体,但是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积不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
8. 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9.不要用镁代替红磷!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
化学九年级上3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3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以及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支重要学科。
九年级上学期化学课程主要包括了三个单元的知识点,分别是“物质的分子构造与性质”、“元素与化合物”以及“化学反应与能量”。
下面将按照这三个单元依次介绍相关的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子构造与性质1. 原子与分子:物质由微小的粒子组成,最小的粒子是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分子。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而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
2. 分子的构成: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稳定结构,其中最常见的是共价键,即两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来互相结合。
3. 分子的性质:分子的性质取决于分子内部原子的种类、数量和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
比如,分子的大小、分子间力的强度以及分子的极性等因素都会影响物质的性质,如沸点、溶解性等。
二、元素与化合物1. 元素:元素是指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常见的元素有氧、氢、碳等。
元素通过原子的质子数来区分,每一个不同的质子数对应一个元素。
2. 元素符号:为了便于书写、表示和记忆,每个元素都有一个独特的元素符号,由元素英文名或拉丁名的第一个或几个字母组成,比如氢元素的符号是H,氧元素的符号是O。
3.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以一定的比例组合而成的纯物质,比如水(H2O)和二氧化碳(CO2)等。
化合物具有独特的性质,这些性质往往与组成化合物的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化学键有关。
三、化学反应与能量1. 化学反应: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包括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改变。
化学反应可通过化学方程式表示,其中反应物在左边,产物在右边,中间用箭头相连。
2. 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还原反应等。
不同类型的反应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反应条件。
3. 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中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吸热反应是指反应过程吸收能量,如融化、蒸发等;放热反应则是指反应过程释放能量,如燃烧等。
九年级化学上册前三章知识点总结和主要题型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考点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一一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一一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那么是化学变化,无那么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考点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复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那么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课题2化学是一门实验为根底的科学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根底.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焰、焰心〕.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一一在火焰上方罩冷而枯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水的验证:用无水硫酸铜CuSOi 〔白色〕+ 5H2 == CuS〔h・5比0 〔蓝色〕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结论:⑴燃烧前: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⑵燃烧时: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②木条处于外焰的局部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③烧杯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 其中含有H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3〕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1、原理:A、二氧化碳一一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应呼吸.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琰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即: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实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B.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实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C.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 证实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方法②: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考点一、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f反响容器工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卅埸等L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用加热仪器:酒精灯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简〔量液体体积〕仪彳别离仪器:漏斗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镶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器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图〕、卅烟钳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外表皿、广口瓶、细口瓶等注〔:使用烧瓶或锥形瓶时容积不得超过其容积的1/2,蒸发溶液时溶液的量不应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 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无塞〕用途:①用于收集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②也可用于进行某些物质和气体燃烧的反响器. 考前须知:①不能加热②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③在瓶作物质燃烧反响时,假设固体生成,瓶底应加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广口瓶〔壁是磨毛的〕:常用于盛放固体试剂,也可用做洗气瓶长颈漏斗:用于向反响容器注入液体,假设用来制取气体,那么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预防气体从长颈斗中逸出〕分液漏斗主要用于别离两种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的液体,也可用于向反响容器中滴加液体,可限制液体的用量玻璃棒用途:搅拌〔加速溶解〕、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考前须知:① 搅拌不要碰撵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考点二、药品的取用规那么1、“三不准〞原那么:不尝、不闻、不接触.即:①不准用手接触药品② 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③ 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2,用量原那么: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一一液体取『2nd,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考点三、固体药品的取用工具:块状的用镶子;粉末状的用药匙或纸槽.1、取用块状固体用镶子.〔一横二放三慢竖〕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镶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一横二送三直立〕步滕: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注意:使用后的药匙或镶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考点四、液体药品的取用:“多倒少滴〞.工具一一量筒和滴管.1、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一倒二向三挨四靠〕步骤:①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预防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②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预防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③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④倾注完毕后,瓶口在试管口靠两下.并立即盖上瓶塞〔预防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2,取用少量液体时可正胶头滴管.要领:悬、垂.见前63、取用定量液体时可用量简和胶头滴管,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步骤:选、慢注、滴加考前须知:使用量筒时,要做倒:①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②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③假设仰视那么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俯视那么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考点五、仪器的装配:装配时,一般按从低到高,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1、连接方法〔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小心!不要使玻璃管折断,以致刺破手掌〕,使它插入.〔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左包右进〕先把玻谪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3〕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考点六、简易装置气密性检查:A、连接装置;B、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C、用手紧握试管加热;D、过一会儿导管中有气泡产生,当手离开后导管形成一段水柱.七、仪器的洗涤:如:仪器附有不溶性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加稀盐酸洗涤,再用水冲洗.如:仪器附有油脂等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也可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就说明已洗涤干净了.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考点一〕1、装置因〔见书P27〕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翻开弹簧夹〕烧杯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4、原理:表达式:磷〔P〕+氧气〔&〕―立想一>五氧化二磷〔PQ〕化学方程式:4P + 502 =E=2P@5,考前须知: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那么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翻开弹簧夹,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那么测量结果偏小〕,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那么测量结果偏大〕.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红磷量缺乏;B装置气密性差;C未冷却至室温就翻开止水夹;D、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二、空气的主要成分〔考点二〕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空气成分口诙:氮七八靠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三、物质的分类:纯洁物和混合物〔考点三〕1、纯洁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洁〞是相对的,绝对纯洁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洁物.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响,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注意:划分纯洁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洁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四、空气是一种珍贵的资源〔考点四〕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应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五、空气的污染及防治.〔考点五〕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二氧化硫〔SOz〕〕和烟尘.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乳化氮引起〕.4、预防空气污染的举措:增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课题2氧气考点一、氧气的物理性质: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L 429g/L,略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法〕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4、三态变化:降温后,算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考点二、氧气的化学性质〔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响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文字表达式:碳〔O +氧气〔.2〕二粤二氧化碳〔C02〕化学方程式C + 8兽三co?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的算气〕. ♦♦2,硫粉〔淡黄色〕燃烧: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文字表达式硫〔S〕+氧气〔02〕二氧化硫〔SO.〕化学方程式S + 02 so2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预防污染空气〕.3,红磷〔暗红色固体〕的燃烧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占燃文字表达式:磷〔P〕+氧气〔0.—>五氧化二磷〔PA〕化学方程式:4P + 50, == 2P20S注意:五氧化二磷〔PA〕是固体,不是气体〔二〕与金属〔镁、铁〕的反响1、镁带〔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文字表达式:镁〔Mg〕 +氧气〔0D型^氧化镁〔血0〕/ 、点燃化学方程式:2Mg + 02 ==2MgO2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文字表达式:铁〔Fe〕+氧气〔02〕一=四氧化三铁〔Fe.〕占燃化学方程式:3Fe + 202 Pe:iOi注意: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预防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三〕与某些化合物〔蜡烛、甲烷〕的反响一一产物均为:二氧化碳和水总结: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响并放出大量的热.在这些反响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响.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具有氧化性.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 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即固体小颗粒;4、物质与乳气反响不一定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考点三、反响类型:①:化合反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响.可表示为:A+B+……- E 〔简称“多合一〞〕②:分解反响:由一种反响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响.可表示为:AB-A+B+…….〔简称:“一变多〞〕③:氧化反响: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响.有氧气参加的反响一定属于氧化反响.氧化反响不一定是化合反响〔石蜡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化合反响不一定是氧化反应.课题3 实验室制取氧气考点一、工业制法〔别离液态空气法〕原理: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一一物理变化〔蒸信〕〔1〕具体过程沸点低〔—196C〕,先蒸发出来降温加压沸点较高〔一183©〕装入天蓝色钢瓶中〔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考点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1、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A、药品:过氧化氢〔HG〕和二氧化镒〔黑色粉末MnO.〕B实验原理:表达式:过算化氢〔HG〕'岭水〔压0〕+氧气〔Ch〕 A化学方程式:2H◎ 二2HQ+ 02 t 司• • .一注:MnOz在该反响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C、装置:固体与液体反响,不需加热〔双氧水的为一类〕〕」―考前须知:①、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伸入液面以下,预防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②、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③、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翻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参加水,水面不持续下降, 就说明气密性良好.④、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⑤、该装置的优点:可以限制反响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D、步骤:连、查、装〔二氧化镒〕、定、倒〔过氧化氢溶液〕、收2、用高镒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A、药品:、高镒酸钾〔暗紫色固体〕、氯酸钾〔白色固体〕与二氧化镒〔黑色粉末〕B、原理:①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镭〕:表达式:氯酸钾〔KC10J Mn$氮化钾〔KC1〕+氧气〔02〕方程式:2KC10;. Mn02 2KC^+ 30> t注意:MnO?在该反响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②加热高镒酸钾:A表达式:高镒酸钾〔KMnOJ ----- ►钛酸钾〔AMnOi〕 +二氧化辕〔Mn02〕 +氧气〔0?〕方程式:2KMnO, △ K MnO, + MnO2 + 021 .c、装置:加热固体制气体〔加热氯酸钾的为一类〕LD、操作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离、熄. J* \ \ -①连接装置: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m 靖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假设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实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③ 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④固定装置: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咯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⑤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响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⑥收集气体:a、假设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水排完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密度比空气大〕〔预防气体逸出〕b、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空气〕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放在集气瓶口⑦先将导管移出水面⑧再停止加热E、易错事项: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预防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c〕.用高锚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预防高镭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e〕.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预防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F、收集方法: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②向上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大〕G、检验、验满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算气;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假设木条复燃,证实已满.考点三、催化剂:1、概念:在化学反响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响速率〔加快或变慢〕,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响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2、特点:两不变〔质量、化学性质〕、一改变〔反响速率〕注意:①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不能决定反响的进行②催化剂不是反响物、又不是生成物③催化剂仅针对某一反响,并不是所有反响的催化剂④某一反响的催化剂可能不只一种3、二氧化锌在一些反响中不只作催化剂,催化剂不一定就只有二氧化锚.〔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第,气中,催化剂可以用硫酸铜溶液、氧化铁、氧化铜、红砖粉末〕.在氯酸钾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镒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但质量分数变大.考点四、分解反响:1、概念:由一种物质反响生成两种及以上物质的反响2,特点:一变多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1、水的组成:〔考点一〕〔1〕电解水的实验:A.参加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一一增强水的导电性B.化学反响:化学方程式:2H2 通电2H2 t + 02 tC.检脸:.2-一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一一木条复燃比一一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 ----- 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2〕结论: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②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2、水的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C时密度最大,为lg/cnf化学性质:通电分解文字表达式:水〔乩0〕,吗氢气〔HJ +氧气〔0D通电化学方程式:2HQ = 2H" +.213、氢气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于水〔排水法〕、无色无臭的气体证实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假设肥皂泡上升,那么密度比空气小2,化学性质: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文字表达式:氢气〔H2〕+氧气〔Ch〕点入水〔山0〕化学方程式:2H?+ 0,== 2H2. 点燃前,要验纯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考点二、物质的分类1、概念: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例:氢气、氧气、红磷等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例:水、高镒酸钾等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纯洁物例:二氧化硫、氧化铁等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洁物,即划分单质、化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纯洁物的元素种类来划分的.假设只含一种元素的纯洁物就属于单质;假设含有几种元素的纯洁物就属于化合物1. “伐薪烧炭南山中〞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写的诗歌?卖炭翁?中的诗句.这里“伐薪〞和“烧炭〞各指的变化是〔〕A.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B.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C.两者都是物理变化D.两者都是化学变化2.以下实验根本操作正确是3.奥运会火炬的燃料为丙烷〔CH..以下关于丙烷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无色气体B.可以燃烧C.沸点为-42. 1℃,易液化D.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4.以下有关化学观念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吃鱼后,鱼肉中的钙元素可能会留在人体骨骼B.外星球上甲烷分子与地球上甲烷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C.冰中的水分子被冻住了,分子不再运动D.剪断铜导线时,铜原子可能被剪成两半5.被媒体爆光的“奶粉事件〞中,造假分子向奶粉中添加了三聚氟胺,三聚篆胺形状为纯白色单斜棱晶体,分子式CNJk以下有关它的说确的是A.三聚冢胺是由16个原子构成B.三聚冢胺是一种氧化物C.三聚冢胺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6D.三聚冢胺中碳、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 : 2 : 26.以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氢、氧两种元素的相关信息.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氢的原子序数为1B.氧的核质子数是8C.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00D.氢元素与氧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化合物7.在通过化学的学习之后,我们知道了许多健康知识.比方下面四种做法有益与人体健康的是〔〕A.健康人应多吸氧B.长期饮用硬水补钙C.食用加碘盐D.吸烟提神8.①酸雨②土壤中含汞等重金属③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增加,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其中由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是〔〕A. ©©③B. ®®C.②③D. ®®9.最近日本推出了一种廉价环保的新能源一一甲跳,它完全燃烧时发生如下反响:点燃X+3O> 2Ca+3HQ,那么X〔甲醛〕的化学式是A. C3HQ2 C. GHQ D. CHiO10.化学用语是学习和交流化学知识的通用语言,以下化学符号所表示的意义最多的是〔〕A. FeB. HC. SOFD. 2H打1以下描写中一定含有化学变化的是〔〕A.白玉为床金做马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C.淡妆浓抹总相益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燃烧假设等闲3.以下仪器,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A.漏斗B.烧杯C.量筒D.试管4、“神州六号〞太空舱利用NiFeO将航天员呼出的C0?转化为6,而NiFe?.」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化,在该过程中NiFe.是〔〕A.反响物B.生成物C.催化剂D.消毒剂5、某无毒气体的密度约是空气密度的5/9,且极难溶于水,在空气中不易变质.那么收集该气体所用的方法是:①向上排空气法②向下排空气法③排水法A .①或② B.①或③ C.②或③ D. 均可6.打雷放电时,空气中有极少量的氧气会转变成臭氧,这个变化可表示为氧气一“臭氧.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这是分嵌应B.这是物理变化C.这是化学变化D.这是化合反响7.可以一次鉴别出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正确方法是〔〕A.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B.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C.分别参加适量澄清石灰水D.分别参加蒸镭水8.节约用水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认为以下做法与之不相符的是〔〕A.洗菜、洗衣、淘米的水用来浇花、拖地、冲厕所B.将活性炭放入硬水中使其软化C.合理施用农药、化肥,以减少水体污染D.增强工业废水的排放监控,坚持达标排放9.原子核是〔〕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D.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10.我国于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的“嫦娥一号〞将对月球进行全球性、整体性和综合性探测,月球上蕴藏着丰富的钛、铁、铀、牡、稀土、镁、磷、硅、钠、钾、镇、辂、镒等矿产,这里的钛、铁、铀……指的是〔〕A.原子B.单质C.分子D.元素。
九年级化学前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前三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学科,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化学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九年级化学前三单元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这些内容。
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1. 原子与分子- 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微粒,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原子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粒子,可以是同种元素的原子组成的单质分子或者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化合物分子。
2. 原子和分子的相对质量- 原子和分子的质量可以通过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来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原子质量单位(amu)。
- 相对分子质量是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以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为基准进行比较。
3. 原子核和电子层-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没有电荷。
- 原子核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内,而体积非常小。
- 电子层围绕在原子核外,电子是带负电荷的,数量与质子相等,使整个原子呈现电中性。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与电子1.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组成、构型或是性质的变化。
2. 反应类型- 碱金属与水反应:碱金属与水反应会产生氢气和碱水溶液。
- 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酸反应会产生盐和氢气。
- 酸碱中和反应:酸与碱反应会产生盐和水。
- 钙与氧气反应:钙与氧气反应会产生氧化钙。
- 烧火:烧火是燃烧反应,燃料与氧气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3. 电子的转移-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电子的转移过程。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得到电子。
- 氧化剂是指能接受电子并使其他物质氧化的物质,还原剂则是指能够给予电子并使其他物质还原的物质。
第三单元:周期表与元素性质1. 伦齐定律- 多数情况下,元素的性质是周期性的。
伦齐定律是指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 元素周期表中水平行称为周期,垂直列称为族。
2.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原子数从小到大排列的表格。
完整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大全

完整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大全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以及性质和变化规律。
物质的变化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伴随的现象有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而物理变化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物质的三态变化、溶解、结晶、挥发、粉碎、变形、压强增大引起的爆炸等。
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质的性质分为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腐蚀性等。
而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凝固点、着火点、溶解性、导电导热性等。
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而变化是一个过程。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在实验观察中,需要观察物质变化前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变化中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是否变化、是否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以及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在药品取用时,需要遵守三不原则:不闻药品气味,不尝药品味道,不能用手触摸药品。
同时,应按实验规定用量取药,不要浪费。
若没说明,应取最少量(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剩药处理时,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不能随意丢掉,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里。
在基本实验操作时,需要注意药品的取用。
对于块状固体,需要一横、二放、三慢竖;对于粉末状固体,需要一斜、二送、三直立;对于液体的取用,需要瓶盖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防止药液污染和溅出浪费。
在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需要给固体加热前先预热,使试管受热均匀,防止试管破裂;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对于液体的加热,也需要预热、用外焰加热,试管与桌面成45度角向上倾斜,试管口不能对着有人的地方,防止液体溅出伤人。
初三化学前三单元知识点总结doc

初三化学前三单元知识点总结.doc 初三化学前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初三化学的前三个单元主要包括了物质的分类、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以及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等内容。
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
一、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1. 纯物质和混合物纯物质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可以进一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
2.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每种元素都有独特的原子序数。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按一定比例化合而成的物质,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3. 混合物的分类混合物可以根据物质的形态和组成进行分类,如气体混合物、液体混合物和固体混合物。
二、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不改变其组成和化学性质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2.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物质在不改变其组成和化学性质的情况下,只改变其外貌或状态的变化,如溶解、沉淀等。
化学变化是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其组成和化学性质发生改变的变化,如燃烧、酸碱中和等。
三、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1. 化学式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的组成,包括分子式、离子式和结构式等。
分子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合物中每种元素的原子数目,如H2O表示水分子。
离子式是用离子符号表示化合物中每种离子的原子或离子数目,如NaCl表示氯化钠。
结构式是用化学键和原子间的相对位置表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如CH4表示甲烷。
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产物和反应条件组成,反应物在箭头的左侧,产物在箭头的右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前三单元知识总结复习提纲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常见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
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发光等
本质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实质
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
联系
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二、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
发生装置:由于反应物是固体,反应需要加热,所以选择加热固体制备气体的装置。
收集装置: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步骤:
①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装:将高锰酸钾装入干燥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并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
应当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后再收集气体,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在气泡连续均匀放出之前,导气管管口不应伸入到集气瓶口。
如果瓶口出现气泡,说明气体收集满。
如果需要较干燥的气体,请不要使用排水法。
气体收集完毕后,要在水下把玻璃片盖在集气瓶口上,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收集完毕后,如果收集的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集气瓶口应该朝上;如果收集的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集气瓶口应该朝下。
九年级化学必背知识点前三单元

九年级化学必背知识点前三单元
九年级化学课程是学生化学学习的基础阶段,其中前三单元的内容尤
为重要,涵盖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以下是九年级化学前三
单元的必背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理解后续化学知识的关键。
首先,我们要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
规律的科学。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包括混合物和
纯净物,以及纯净物中的单质和化合物。
此外,我们还需要掌握物质
的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和离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第二单元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
化学式是表示
物质组成的符号,而化学方程式则描述了化学反应的过程。
我们需要
掌握如何正确书写化学式,包括单质和化合物的表示方法,以及如何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平衡化学方程式。
第三单元则涉及到了化学计量学,这是计算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关键。
我们学习了摩尔的概念,以及如何使用摩尔质量、摩尔浓度等概
念来进行化学计算。
此外,我们还了解了气体定律,如波义耳定律、
查理定律和理想气体定律,这些定律帮助我们理解气体在不同条件下
的行为。
除了上述知识点,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如溶液
的配制、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等。
这些实验技能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化
学知识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九年级化学前三单元的知识点是构建化学知识体系的基石。
通过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学生可以为更高级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初三化学前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初三化学前三单元知识点总结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完整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不: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别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XXX、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干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金属活动性、爽朗性、腐蚀性、毒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索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别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结论: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各种常见仪器:(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歪(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对物质加热用外焰(5)给物质加热的办法: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别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别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洁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别聚成水滴也别成股流下。
(7)可直截了当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别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8)取用药品时做到:口别尝、手别摸、鼻别闻(闻的办法:扇闻)未讲明药品用量时:液体普通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九年级上册化学前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前三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等)、汽油挥发、蜡烛受热熔化等。
- 特征: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态、固态)等发生了变化,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改变。
-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例如:铁生锈(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蜡烛燃烧(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食物腐烂等。
-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吸热、放热、发光等现象。
2.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颜色、状态),水的沸点是100℃(沸点),酒精易挥发(挥发性)。
-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酸性、碱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白色)、状态(固态)、形状(圆柱形),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将切下的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
- 点燃时:蜡烛火焰分为三层,最外层是外焰,最明亮,温度最高;中间是内焰;最里面是焰心,温度最低。
用一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迅速将烧杯倒转过来,向烧杯中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 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重新被点燃,因为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初三化学上册必背知识点

初三化学上册必背知识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表示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则表示有新物质生成;2、物质的性质:物质性质中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比如说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而物质性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比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
二、基本实验操作:1、药品的取用(1)取药量:一般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毫升;(2)注意事项:记住不闻、不尝和不摸;(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
2、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需要用灯帽盖熄;(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此外试管要倾斜放置。
3、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1、空气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和氧气,还有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其它气体和杂质。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为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P5O2点燃4P2O5,得出的结论是空气是混合物,其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
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3、氧气的制取(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法,利用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此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3单元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3单元知识点汇总1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
2、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
3、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5、阿伏伽德罗和道尔顿提出了:分子论和原子学说,具体内容是: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6、“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的含义是:分子由原子构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门捷列夫发现并绘制了元素周期表。
8、书写元素周期表1至20号元素。
9、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10、物理变化的特征是没有新物质生成。
通常只伴随形态的改变。
12、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1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
1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
15、化变与物变的根本区别是有无其他物质生成。
16、化学变化除生成新物质外,通常还伴随着能量变化。
这种能量的变化常表现为发光、放热、吸热。
17、灯泡通电后的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
18、解释蜡烛燃烧为何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答: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无新物质生成,是物变;燃烧时有H2O和CO2生成,是化学变化。
19、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20、常见的化学性质有: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受热是否易分解、与某物质反应、毒性、腐蚀性、金属性、非金属性、酸性、碱性、。
21、以下词用于描述性质:能、会、可以、易等。
22、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23、常见的物理性质有: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挥发性、吸附性。
24、设计简单实验的步骤是: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25、如何检验二氧化碳?答: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CO2。
反应原理: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26、如何检验氧气?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九年级上册化学前三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前三章知识点(总1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一、物质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伴随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实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相互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会发生石蜡熔化的现象(物理变化)。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二、物质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实质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
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等确定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1.联系:性质决定变化,变化反映性质。
2.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
3.转化:变化+“能、不能、可以、不可以、会、容易、难”= 性质三、蜡烛燃烧的探究1. 实验探究的步骤可以分为A、提出科学问题;B、进行假想和猜测;C、制定合理的计划;D、进行实验;E、收集证据;F、解释与结论;G、反思与评价;H、表达与交流。
2.蜡烛燃烧实验点燃观察三阶段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不出现生成物名称 实验结论 实验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硬度、切一块放入水中等等白色固体、圆柱形、浮于水面。
颜色:白色;状态:固体;密度:小于水;硬度:小。
实验中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的火焰。
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于火焰中,观察火柴变化。
火焰分为三层:内层最暗,第二层最明亮;火柴越靠近火焰的外侧,变黑程度越大。
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用于加热) 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或干冷玻璃片,观察现象。
九年级上册化学每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每章知识点第一章:物质与热学1.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形状、密度、固态、液态、气态- 物质的化学性质:燃烧性、与酸碱反应等2. 热学基础知识:- 温度与热量的概念- 物体的温度计量单位:摄氏度、华氏度、开尔文- 热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第二章:空气与氧气1. 空气的组成:- 氧气的含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比例- 氮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的含量2. 氧气的制备方法:- 水的电解:制备纯净的氢气和氧气- 高温分解金属氧化物:如二氧化汞分解产生氧气- 植物光合作用:通过光能将二氧化碳与水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第三章:常见金属1. 金属的性质:- 导电性和导热性:金属的电子自由移动- 可塑性和延展性:金属的形状可改变而不破裂- 铁、铜和铝的用途和特点2. 金属的反应:- 金属与酸的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第四章:非金属与金属离子1. 非金属元素的性质:- 不良导电性和导热性- 卤素、氧等非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与金属反应形成盐类2. 金属离子:- 阴离子和阳离子的概念- 金属离子的电荷数:单原子离子和多原子离子第五章:离子与化学式1. 离子的表示法:- 金属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记电荷数- 非金属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下角标记电荷数2. 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离子化合物:阳离子写在前面,阴离子写在后面- 氧化物和酸化物的表示方法第六章:溶液与浓度1. 溶液的特点:- 溶剂和溶质的概念- 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2. 浓度的表示方法:- 质量浓度:质量溶质与溶液总质量的比值- 浓度的单位:克/升、摩尔/升等第七章:常见的酸碱与盐1. 酸和碱的性质:- 酸的味道、酸性指示剂和酸性溶液的特点- 碱的味道、碱性指示剂和碱性溶液的特点2. 盐的性质和制备:-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盐的颜色特点第八章: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反应1. 化学方程式:- 物质的符号和化学式- 反应物和生成物2. 化学反应类型:- 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第九章:化学能1. 化学能的概念:- 化学能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2. 化学能的利用:- 燃烧反应:火焰的产生、燃料的利用- 电池和电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以上是九年级上册化学每章的知识点概括,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本文档将归纳整理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的重点知识点。
以下是每个单元的内容概述:
第一章重要化学概念
- 化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 物质的分类
- 物质的性质
- 化学方程式
- 常见元素符号及其意义
- 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和式子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
- 分子的构成与性质
- 原子和离子的概念
-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
- 化合价的概念
- 元素周期表和化合价的联系
第三章分子运动与热
- 分子运动理论
- 温度和热量
- 热传递的方式和热传递规律- 物质的状态变化和相图
第四章空气中的氧气
-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 氧气的制取和应用
- 燃烧与氧化反应的关系
第五章酸、碱与盐
- 酸和碱的性质和分类
- 酸碱中和反应
- 盐的制备和应用
- 酸雨的成因及对环境的影响第六章金属与非金属
- 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和分类- 金属的常见应用和冶炼
- 金属的腐蚀与防腐
第七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 化学反应速率
- 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
- 化学反应的控制
第八章碳与碳化合物
- 碳的性质和应用
- 碳的同素异形体
- 碳的化合价和共价键
- 碳的四类化合物和应用
以上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的重点知识点归纳整理。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九年级化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九年级化学前三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前三章知识点回顾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中,九年级涉及到了化学的前三章知识点,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这三章的重要内容。
第一章:物质的组成与性质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组成以及物质的性质。
在物质的组成方面,我们了解到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又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而混合物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物质的宏观性质和微观性质,宏观性质是通过我们的感观来判断的,比如颜色、形状等,而微观性质则是从分子、原子层面来看的,比如熔点、沸点等。
我们还学习了物质的三态变化,即固态、液态和气态,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第二章: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我们学习了金属性质和非金属性质,金属性质包括有光泽、导电、导热等特征,而非金属性质则与之相反。
我们还了解了常见的酸、碱和盐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此外,我们学习了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性质发生改变,但本质仍然不变,如物质的相变;而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经历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我们还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基本的化学反应类型。
第三章:常见物质的分离方法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常见物质的分离方法。
我们学习了过滤、蒸发、结晶、浸提、蒸馏等常用的分离方法,并了解了它们的原理和应用场景。
过滤是通过一个能够让溶剂通过而固体不能通过的过滤膜来分离混合物的。
蒸发是将混合物加热,使其中的液体变为气体,从而分离出固体。
结晶是通过溶解物质和溶剂的相容性差异,使溶质重新结晶从而分离出来。
浸提是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使溶质从一个溶液中迁移到另一个溶液中。
蒸馏是通过液体沸点的不同,使其分离出来。
除了以上几个知识点,我们还学习了物质的常见单位和测量,如质量、密度、体积等。
我们还了解了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结构和用途,并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配平方法。
初三化学(上册前三单元)知识点大全

九年级化学前三单元知识点大全(基础篇)班级:姓名:(把记忆落到实处是学好化学的绝招之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就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有新物质生成,该变化就是化学变化,也就是发生了化学反应。
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该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2. 化学性质:物质在______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3.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药品的取用使用化学药品要做到哪“三不”?实验室用剩的药品做到哪“三不”?1. 固体药品的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应用____________。
“一斜二送三直立”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颗粒可用_______夹取。
“一横二放三慢竖”2. 液体药品取用(1)少量液体可用__________取用,向指定仪器中滴入时,应在仪器的____方______滴入。
注意:胶头滴管不能_______放,用完后应立即____________放在_________内。
(2)从细口瓶倒取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____放在桌上,倒液体时,瓶上的标签应________,以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
同时使瓶口_____在试管口或仪器口。
3. 取用一定量的药品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一般用_____。
使用时,应使量筒放平稳,倒入液体到接近要求的刻度,再用__________逐滴滴入量筒至刻度线,读数时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__________________保持水平。
俯视、仰视都会有误差。
三、物质的加热1. 热源——加热工具:最常用________,有时需要喷灯进行高温加热。
酒精灯火焰分____、_____、_____三部分,外焰温度最___,焰心温度最___,因此,加热时应把需加热物质放在______部分。
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其容积的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上册前三单元知识点大全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九年级化学前三单元知识点大全(基础篇)班级:姓名:(把记忆落到实处是学好化学的绝招之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就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有新物质生成,该变化就是化学变化,也就是发生了化学反应。
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该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2.化学性质:物质在______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药品的取用使用化学药品要做到哪“三不”实验室用剩的药品做到哪“三不”1.固体药品的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应用____________。
“一斜二送三直立”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颗粒可用_______夹取。
“一横二放三慢竖”2.液体药品取用(1)少量液体可用__________取用,向指定仪器中滴入时,应在仪器的____方______滴入。
注意:胶头滴管不能_______放,用完后应立即____________放在_________内。
(2)从细口瓶倒取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____放在桌上,倒液体时,瓶上的标签应________,以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
同时使瓶口_____在试管口或仪器口。
3.取用一定量的药品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一般用_____。
使用时,应使量筒放平稳,倒入液体到接近要求的刻度,再用__________逐滴滴入量筒至刻度线,读数时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__________________保持水平。
俯视、仰视都会有误差。
三、物质的加热1.热源——加热工具:最常用________,有时需要喷灯进行高温加热。
酒精灯火焰分____、_____、_____三部分,外焰温度最___,焰心温度最___,因此,加热时应把需加热物质放在______部分。
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其容积的_______。
2.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3.可以加热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漏斗等。
5.给试管里药品加热时应先使试管___________,(来回移动酒精灯或移动试管),然后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给固体加热时,一般试管口应_______倾斜,给液体加热,应使试管__________,跟桌面大约成_____角,且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试管口不准对着有人的地方。
四、玻璃仪器洗涤一般用________刷洗。
当仪器上附着的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是洗干净了。
洗净的玻璃仪器应放在指定位置。
五、托盘天平的使用1.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_____g,即用天平测量出的物体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___位。
2.物理使用方法(给物体测质量):a)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的________处,调节___________,使天平平衡。
b)将物放在____盘,砝码放在____盘。
砝码必须用______夹取(防止__________造成称量的误差),先加质量_____的砝码,后加质量_____的砝码,最后移动______,直到天平平衡为止。
c)记录所加砝码和游码的质量。
d)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_____________中,把游码_________处。
3.化学使用方法(给质量取物体):a)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的_________处,调节___________,使天平平衡。
b)如果药品是粉末,在天平左右盘各放__________________的纸。
如果药品______或___________,在天平上放玻璃器皿称量。
(可以先放后调平衡,这样就不用记录它们的质量)c)用________夹取砝码并放在_____盘,移动_________,使天平的读数等于要称量的药品的质量。
d)在_____盘上添加药品,使天平平衡。
如果天平不平衡,只能在_____盘添加或减少药品,不能动______或_______。
e)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____________中,把游码________处。
4.“左物右码”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码右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码右物”的做法虽然也能称出物质的质量,但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化学史知识200多年前,法国化学家_______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并较早地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学研究走向了定量化。
二、空气的成分空气的成分一般来说是比较固定的,按___________计算,大约是氮气占____,氧气占____,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
三、空气含量测定实验【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弹簧夹________。
集气瓶内加入________,并做上记号。
【实验步骤】①连接装置,并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________,________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____________;②________;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________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
【实验结论】①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______,生成____________固体;②空气中______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
【注意事项】1.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________。
3.导管中____________________。
否则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残留在____中,导致测量结果________。
4.________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________。
5.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量结果会________。
6.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四、氮气的性质和用途氮气是一种__色__味,_____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的气体,在通常情况下较难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氮气可以和某些物质反应,比如合成氨制氮肥。
氮气________燃烧也_______呼吸,氮气不参与人的新陈代谢。
五、稀有气体的性质稀有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气体的总称,通常情况下,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极难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稀有气体还有一种与其它气体不同的性质就是在通电时会发出_________,它属于______变化;如将稀有气体充到灯管中,就可以制成各种五光十色的霓虹灯。
六、空气的污染和防治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改变了空气的成分,造成了空气的污染。
这些有害物质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大类。
其中排放较多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这些有害气体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我们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应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注意消除污染,保护资源。
如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七、氧气的性质和用途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___色、___味的气体。
______溶于水,比空气略____,可液化(___色)和固化(___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蜡烛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更旺。
铁______在空气中燃烧,_____在氧气中燃烧,说明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____________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在反应中提供氧,具有______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①氧气能使__________________复燃。
②碳跟氧气反应:碳在空气或氧气里燃烧,在氧气中燃烧放出______、发出______,放出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硫跟氧气反应: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_________的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_________的火焰,放出______,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磷跟氧气反应: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白烟和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铁跟氧气反应:铁丝在空气中红热不能燃烧,却能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并放出大量的热。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至少写三点)4.氧气的用途(1)______________。
如高空飞行、潜水、登山等缺氧的场所,其工作人员都需要供氧;病人的急救。
(2)利用氧气支持______________的性质,用于冶炼金属(吹氧炼钢)、金属的气焊和气割、作火箭发动机的助燃剂、制液氧炸药等。
八、化学反应1.化合反应――由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生成________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的特点是“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