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
《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二年级科学教案
《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二年级科学教案:一、教学背景二、教学目标三、教学内容安排四、教学方法五、教学活动设计六、教学过程反思一、教学背景静止和运动是二年级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孩子们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本次教学设计我们选择了常见的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尤其是交通工具的运动状态作为范例,让孩子们通过感官体验,认识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的状态,对后续的科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认识经典的“静止”与“运动”,明白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的不同2.了解常见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运动状态3.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让孩子们感知静止和运动的真实感,对于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教学内容安排1.预习阶段:在课前引导孩子们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到处于静止和运动状态的物体。
通过带孩子们看图、看书、唱歌等形式逐渐引入本课内容。
2.导入阶段:老师带孩子们通过小游戏、语言互动等方式,引导孩子们感知静止和运动的概念。
3.讲解阶段: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常见物品的静止和运动状态。
老师详细讲解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引导孩子们思考静止和运动的区别。
4.实践操作阶段:孩子们通过模拟运动场景的表演、自己手动控制物体的运动状态,亲身感受静止和运动的真实性,增强孩子们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5.结束阶段:总结本次学习,让孩子们自己总结感受、认识,加深对于静止和运动的认识,为下一次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
四、教学方法在本次教学中,我们将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讲解、游戏、表演等。
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多媒体、语言互动、配合实物模拟操作等多种形式,以使学生在听、看、说、做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活动设计本次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以下活动:1.游戏环节——小动作猜猜我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进行一系列小动作,在每一个动作结束后,问孩子们它们们处于静止还是运动状态。
2.演练环节——动一动通过对“动一动”重点物件的演示和操作,让孩子们真正亲身体验静态状态与运动状态的比对过程,感受物件示范动态行为的省略。
小学科学《静止与运动》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第九课静止和运动教学目标:1、能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能提出探索活动的大致思路。
2、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尊重证据;引导学生自觉注重运用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培养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求未知,对未知的事物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3、理解参照物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合适的参照物;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参照物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合适的参照物;难点: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PPT、滑板。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同学们觉得老师高吗?和姚明一比老师还高吗?情境再现,提出问题播放一组录像:校园内景物、正在活动的学生们。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老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说它是运动的(静止的)?.教师小结: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后板书,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观察图片,一辆正在行驶的车内1. 提出问题:谁是静止的?谁是运动的?2.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提醒,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要看他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3. 学生模拟实验。
用滑板车模拟汽车,请同学上去体验,观察他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4. 师生交流。
运动是相对于谁位置发生了变化,静止是相对于谁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5. 引出参照物: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先确定一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参照物。
6. 观看微视频:参照物,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理解不能单纯地说物体是运动的还是运动的。
(三)拓展活动1. 根据今天所学知识分析事件。
2. 提出问题:我们通常会选取地面或者地面上不动的房屋、树木等为参照物,那这些物体是不是绝对不动的呢?3. 学生讨论。
运动与静止的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运动与静止的教学设计引言运动与静止是学习科学的基础概念之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两个概念。
本文将介绍一个针对小学生的运动与静止的教学设计,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促进他们对这两个概念的深入理解。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能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
b. 能够辨别不同的运动和静止的场景,例如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人的运动和静止等。
c. 掌握描述运动和静止的词汇和语言表达。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b. 培养学生实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c. 培养学生合作和社交的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关注身边事物、积极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b.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 教学内容a. 运动的定义和特征b. 静止的定义和特征c. 运动与静止的比较和区分2. 教学步骤步骤一: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观察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运动和静止的视频或动画片段,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观察。
在展示结束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运动和静止的观察和理解。
步骤二:引入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总结出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共同特征,例如运动是物体位置的改变,而静止是物体没有位置的改变。
步骤三:运动和静止的比较和区分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实例,让他们观察和描述这些实例,判断是属于运动还是静止。
例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图片或道具,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状态。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描述,分析物体是否处于运动或静止状态,并解释原因。
步骤四:运动与静止的实践活动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在操场上让学生进行不同运动状态的观察和描述,或者设计一些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模拟场景来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三、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观察和描述的能力等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理解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及相对性原理。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或图片,用于展示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3. 计时器或其他测量工具,用于测量运动的时间和距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运动和静止的图片,如汽车、自行车、行人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3. 提问: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这些物体是运动或静止的呢?二、新课(20分钟)1. 介绍静止和运动的定义。
解释:在物理学中,静止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不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而运动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
2. 解释相对性原理。
解释:相对性原理是指在物理学中,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
3. 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讲解: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4. 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举例:在火车上,坐在火车里的人相对于火车是静止的,但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三、练习与应用(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参考系,观察并判断给定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考系,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包括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相对性原理,以及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2. 让学生反思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运动和静止的问题。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参考系下,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可能不同?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相对性原理。
初中运动与静止的教案
教案:初中运动与静止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相对的。
2. 让学生掌握参照物的选择,以及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参照物的选择。
3.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教学难点: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准备:1. 课件。
2. 实物例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如汽车行驶、树叶飘落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中,哪些是运动?哪些是静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a. 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
b. 静止:物体位置不发生改变。
2. 参照物的选择:a. 参照物:用来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物体。
b. 选择参照物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3.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a. 判断方法: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b.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实物例子,分析其运动和静止情况。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运动和静止概念的理解。
2. 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参照物的选择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运动和静止的现象?它们是如何判断的?2. 练习:选择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分析其运动和静止情况,并写出解答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了参照物的选择方法,以及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认识到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初中运动和静止教案
初中运动和静止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明白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1. 机械运动的概念。
2. 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1. 参照物的概念。
2. 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 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这些运动现象?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的改变。
2. 讲解参照物的概念: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 讲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三、实例体验(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参照物,观察组内成员的运动和静止情况。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答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出机械运动、参照物和物体运动相对性的概念。
2. 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课后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做好笔记。
2. 布置一道有关机械运动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解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体验和练习题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机械运动、参照物和物体运动相对性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运动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重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作业布置方面,要注重难易程度的把握,既要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要避免过度负担。
运动和静止教案
运动和静止教案教案标题:运动和静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两者之间的区别。
2. 观察身边的事物,能够识别哪些是在运动中,哪些是处于静止状态。
3. 了解运动和静止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能够举例说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及其区别。
2. 运动和静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实物:小车、球、钟表等能够进行运动和静止的物体。
2. 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3. 教学课件:包括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解释、示意图等。
4.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PPT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及其特点。
2. 概念解释:通过教学课件,向学生介绍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及其区别,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3. 实物演示:利用实物小车、球等进行演示,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感受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加深他们的理解。
4.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识别哪些是在运动中,哪些是处于静止状态,并讨论运动和静止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5. 拓展应用:设计小组活动或游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不同情境下的运动和静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6. 总结: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运动和静止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演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注重将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运动和静止对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六、教学延伸:1. 针对高年级学生,可以引入运动的物理学知识,深入探讨运动的原理和规律。
2. 结合生活实际,讨论交通工具的运动和静止,引导学生思考交通安全问题。
七、作业布置:设计一些观察题或思考题,让学生在家中观察和思考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静止》教案、教学设计
-例如:以乘坐电梯为例,讨论在不同速度和加速度下,人的运动状态和感受。
3.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实验报告。实验内容为平面镜成像实验,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数据和分析结果,进一步巩固光的反射定律。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4.知识整合,提升能力: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问题,如物体在平面镜中的成像与实际位置关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5.分层教学,关注差异: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强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4.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发现身边的运动和静止实例,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下节课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思考。
-例如:观察自行车行驶时的运动状态,分析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
5.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运动和静止知识的心得体会,字数不限。要求他们表达自己对运动和静止概念的理解,以及在课堂学习中的收获。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会系统地讲授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我会使用多媒体课件,配合生动的动画和实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
首先,我会讲解相对性原理,通过举例说明在不同的参考系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然后,我会详细解释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并通过数学公式展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讲解过程中,我会强调理解这些概念对于解决实际运动问题的重要性。
鲁科版(五四学制)八年级物理上册1.1运动和静止教学设计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图象、表格等方法整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自然界运动规律的欲望。
3.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运动和静止的相关概念,以及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计算。
4.结合实验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实验报告,要求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及分析、实验结论等。
5.以小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单位,制作一份关于运动和静止知识的手抄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概念解释、实例分析、实验探究、生活应用等。
1.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生活实例和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知识的学习兴趣。
2.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速度、加速度等基本物理量,但对于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尚不深入。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抽象概念。
3.掌握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二)教学难点
1.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让学生理解在不同参照物下,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从而培养学生的相对性思维。
2.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指导学生精确控制实验条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3.知识迁移与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教案:静止和运动
《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器材作模拟实验。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
愿意合作与交流。
3.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描述静止和运动。
三、活动准备:课件、火车、轨道、乘客、小树等。
提前讲刻舟求剑的故事。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想不想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播放《红星照我去战斗》(二)导课:师:再请同学们来看一段视频:手抓子弹视频师:子弹速度这么快,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呢?学生进行猜测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能揭开这其中的奥秘。
(三)认识静止和运动(1)师:在生活中大家肯定见到过许多静止的和运动的物体,你能举例说一说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吗?先说静止的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出示课件:运动的定义:其实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就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一起来看大屏幕:生默读一遍小结:就像汽车或飞机等相对于地面或地面上树木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它们是运动的。
而像树木.大楼..桌椅等对于地面来说,它们的位置没有变化,这就叫静止。
板书:静止和运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静止和运动(2)师:大家来看,我这儿有两幅图,出示课件:请你通过对比仔细观察,看看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相对于谁来说,他是运动的。
学生看图分析汇报。
(四)、描述静止和运动。
(1)师:难道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真的就这么简单吗?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
分组材料:火车轨道、托马斯的火车头和一节车厢,开动火车,仔细观察并分析一下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这个蓝色的按钮就是开关。
生做实验,师巡视。
师:谁先来说一说:当火车开动的时候,你发现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了吗?师:相对于谁来说他是静止的,相对于谁来说他是运动的,说完整。
师:当火车开动时,坐在车上的乘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学生汇报。
《静止和运动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静止和运动》导学案
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理解静止和运动的观点,区分两者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
一、导入引入
1. 请同砚们看一下周围,有哪些物体是静止的,有哪些是在运动中的?
2. 请谈谈你们对静止和运动的理解。
二、观点讲解
1. 静止:物体在空间中相对于参照物体没有位置的变化。
2. 运动:物体在空间中相对于参照物体有位置的变化。
三、案例分析
1. 请思考一下,地球是静止的还是在运动中的?为什么?
2. 举例说明身边的静止和运动的事物。
四、特点比照
1. 静止的特点:位置不变,速度为零。
2. 运动的特点:位置变化,速度不为零。
五、实例演练
1. 请分别描述一个静止的物体和一个在运动中的物体。
2. 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静止和运动的特点。
六、知识拓展
1. 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观点及特点。
2. 探讨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外力的干系。
七、归纳总结
1. 总结静止和运动的观点及特点。
2. 总结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外力的干系。
八、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选择一个平时生活中的例子,诠释其中的静止和运动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静止和运动的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诠释周围的现象。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课后继续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不息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
《运动与静止》教案《运动与静止》学案一、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运动”和“静止”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们都会说但是不是都能说清楚呢?通过对视频1中正在行进的列队里的某个导弹车的研究,我们发现按照我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难于把复杂环境下的物体的运动情况描述清楚的。
我们要怎样才能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呢?二、学习探究、建构知识(一)感知参照物邻座的同学组成小组共同设计实验,进行合作探究。
两人一组,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橡皮(或直尺)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缓慢运动。
两人讨论互答:橡皮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橡皮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1、讨论后发现什么?我们要能描述清楚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应该怎么办?(提示:选择比较对象)2、试列举两个不同的实例,如树木、房屋、山水、日月星辰等,选取不同的参照物,给同桌说说出它们的运动与否,并对不同看法进行讨论。
(可以记录一些关键词)(二)形成机械运动概念向前推进:那我们所说的“运动”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呢?(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观察“老师在走廊里走走停停”,再想想前面对“运动”的定义是否准确?怎样完善?(相邻的同学可以讨论,形成共识,突破难点。
)(三)感悟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再次分析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由于选取不同,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就有可能(选“相同”、”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结合地理知识“地球自转与公转”,我们知道宇宙万事都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所以运动是的,而静止是的(选填“相对”、“绝对”)。
(四)对机械运动进行简单分类根据PPT展示和播放视频资源2运动画面,观察运动轨迹(分析轨迹),你可以根据看到现象对运动怎么进行简单分类?(引导:可以大胆发表意见,不要局限于书本所见。
)结合生活中经验和积累,试分别列举各各类运动的实例(可以说给同桌听听)。
三、学以致用、巩固提高(一)阅读教材文字内容结合视频,应用本课知识解释一些相对静止的现象:1、教材P60飞行员高空抓住子弹的故事;2、教材P61-62相对静止的现实实例。
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
《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眉县城关第二中学陈志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⑵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⑶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机械运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及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⑵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物体运动的分类。
三、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选择。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首先利用脑经急转弯及课本上的小故事,然后通过音乐家,画家和诗人对运动的描述和赞美来创设教学情景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解决疑问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2、参照物: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择一个标准的物体作为参照,这个被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1)观看动画:①以树为对照物,人是运动的。
②以人为对照物,树是运动的。
提出问题:你通过动画能总结出如何判定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吗?(学生活动:思考、相互讨论)对于参照物来说位置发生变化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变化就说是静止的。
(2)提出问题:你知道如何选择参照物吗?(学生活动:互相讨论,总结方法)(课件:)选择参照物的方法:①对于这个物体来说,位置发生变化的物体都可以做为它的参照物。
②我们选定一个物体做为参照物,就假设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③选择参照物时,要根据需要,选择其中最简单的,但不能选择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
(3)迁移运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竹排江中游”是以_____为对照物,“青山两岸走”是以_____为参照物。
(4)观察图片,总结归纳①运动是绝对的。
②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③静止是相对的。
3、机械运动的分类:提出问题:上面我们所看到的这些运动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总结规律)观看图像:①冲刺的运动员②弯曲的道路上行驶的汽车提问:这些物体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观看图像,相互讨论)提问:你能说出什么是直线运动?什么是曲线运动吗?(学生活动:思考、总结)。
《静止和运动》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2001
《静止和运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静止和运动的概念;2.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辨事物的能力;3. 培养学生形成科学观察的习惯;4.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静止和运动的定义;2. 静止和运动的特征;3. 静止和运动的例子;4. 静止和运动的实验。
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静止,什么是运动;2. 帮助学生掌握静止和运动的特征。
四、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静止和运动的概念之间的区别;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和分辨静止和运动的特征。
五、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结合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概念;2. 学生小组合作,开展实验观察。
六、教学手段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3. 学生实验报告表。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答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静止和运动的概念;2. 拓展:教师讲解静止和运动的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和观察;3. 实验:学生小组合作开展实验,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4. 总结: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表,总结静止和运动的特征。
八、作业设计1. 观察周围的物体,记录3个静止的例子和3个运动的例子,并说明原因;2. 完成实验报告表,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3. 调查家庭中静止和运动的事物,写一份调查报告。
九、评价方式1. 完成作业的质量;2. 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3. 调查报告的深度和逻辑性。
十、拓展延伸1. 邀请学生带来自己观察到的静止和运动的例子分享;2. 组织学生进行室内外的实地考察,寻找各种静止和运动的事物。
十一、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静止和运动的概念,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辨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实验习惯,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本次《静止和运动》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够为教师们提供借鉴,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知识。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运动与静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和特征。
2. 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或静止的方法。
3. 能够描述不同场景中的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状态。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和特征- 运动的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 运动的特征:速度、方向和轨迹。
2. 静止的概念和特征- 静止的定义:物体位置在一段时间内不发生变化。
- 静止的特征:位置不变。
3. 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 观察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 观察物体的速度是否为零。
- 观察物体的轨迹是否直线。
4. 不同场景中的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状态描述- 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状态。
- 描述不同环境下的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状态。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认知和兴趣。
2. 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和特征,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在运动和静止中的状态和变化。
3. 展示不同场景中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或静止。
4. 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总结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
5. 练:给学生提供一系列场景和物体图像,让学生判断并描述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状态。
6. 小结:回顾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状态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 图片或视频展示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场景五、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练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六、教学延伸1. 进一步探究速度、加速度与运动的关系。
2. 探索不同物体的运动特征,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3. 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引入力和力的作用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直观的方式介绍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和特征,让学生能够观察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状态。
同时,通过练习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添加更多实例和案例,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概念应用能力。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到运动和静止的区别。
(2)能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运动和静止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理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平动和转动”和“静止和位置”的概念,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有一定的认识。
本节课将从物体的外观变化入手,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能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运动和静止现象。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和概念的归纳整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向学生出示一段视频,由此导入新课:“大家看,这个小球在什么地方?”2.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为小组,鼓励他们观察周围的物体,并讨论观察结果。
(2)引导学生提出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现象,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展示每组的观察结果和描述,共同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特征。
3.概念归纳:(1)在黑板上绘制运动和静止的示意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通过讨论,归纳出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是指物体的静止,物体在某一时间内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是指物体的运动。
4.实践活动:(1)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以进一步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特征。
(2)方案一:让学生站立不动,观察自己和周围的物体,判断他们是运动还是静止。
(3)方案二:放置一个小球在平整的台面上,观察小球是否发生运动。
5.概念巩固:通过板书总结和再次对概念的澄清,强调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6.课堂小结: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和交流,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四、板书设计:运动和静止运动: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静止: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不变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初中物理教学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教学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相对性原理。
教学难点:1. 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运动和静止的图片,如行驶的汽车、飞翔的鸟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运动状态。
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二、探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
3. 教师提出问题:“参照物的选择对判断运动和静止有影响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参照物的选择对判断运动和静止有影响,即相对性原理。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如何运用相对性原理解决问题?”2. 学生通过举例说明,如判断公交车是运动还是静止、判断地球是运动还是静止等。
3. 教师总结并解释相对性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动手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如观察滑轮组的运动状态、观察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状态等。
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3.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和讨论结论,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巩固提高(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有关运动和静止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2.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及相对性原理。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动手实践,让学生掌握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及相对性原理。
五年级科学教案: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及应用
五年级科学教案: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及应用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及应用本节课程旨在教授学生运动和静止的基本概念,区分他们之间的差异,并介绍许多应用场景。
同时,学生将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以科学的方式思考问题。
一、学习目标1.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区分运动和静止之间的差异;3.探究应用场景;4.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1.学习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探究应用场景;3.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
三、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可以用一些引人注目的实例或图片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例如,播放街头运动员做花式运动的视频或图片,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运动和静止的不同之处。
2.概念解释通过运动和静止的图像或实例,说明两者的概念差异。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老师可以逐渐引导学生明确区分运动和静止之间的差异。
3.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探究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识别运动和静止。
例如,探索运动车辆的运动方式,区分静止车辆和行驶的车辆,并分析在不同条件下车辆的运动状态。
4.提问解惑将从分组活动中得到的问题集中在一起,让学生们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提问和解决。
同时,让学生们尝试回答各自组内同学提出的问题,并与老师和其他组进行交流。
5.课堂总结在课堂结束之前,老师应该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概念、问题和应用场景,并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发表对本课程的总结。
四、教学工具1.视频和图片;2.讲台或白板;3.小组活动板;4.问题解决模板。
五、教学评估老师应该结合课堂上的演示、交流和解答,对学生进行评估,以确保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有关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评估应该包括学生对于运动和静止的定义掌握、应用探究成果、学习方法和思考能力。
※课程延伸:在这节课堂结束之后,学生可以在家里自己探索运动和静止的应用。
例如,去观察公路上的车辆和行人,试着找出运动和静止之间的差异,以及乘车后速度的变化。
这将为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当中提供更多的实践和探索机会,同时也加强了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课标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对物体的运动具有感性认识。
同时还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本节微课从一段视频开始,让学生带着满心的疑惑急于去寻求答案而进入学习状态,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出“运动”、“参照物”等概念,梳理疑惑,进而进行模拟视频验证、梳理疑惑、最后解决问题。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学会描述和探究生活中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
教材分析:
静止和运动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本微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为研究对象,形象地介绍了什么是运动、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等问题,符合该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满足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也使他们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以前没有学习关于运动和静止的知识,他们对什么是静止,什么是运动,什么是参照物,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等一系列问题都会感到陌生,因此,在刚开始理解定义时,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
对于参照物、静止与运动的相对性,学生很难理解。
教学目标:
1、明白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可能不同;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参照物。
2、通过交流、讨论、想象,认识到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3、培养大胆猜想,敢于质疑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描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对于参照物的理解。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老师的困惑,提出疑问
1、观看视频,问题:哪些人或物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2、明确定义:我们说的物体的运动,就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说它是运动的。
位置没发生变化即是静止的。
(设计意图:播放一段视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来观看视频,从而明确“运动”的概念,这样学生们帮助老师解决了第一个小困惑。
同时发现“视频中的竹排、青山到底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这个疑问,引出课题,此时的学生们带着满心的疑惑急于寻求答案以帮助老师来解决最大的困惑。
将学生的学情充分暴露,先学后教,开启本节课的学习之旅。
)
二、实验验证,解决疑问
(一)通过实验解决疑问。
1、描述静止与运动
(1)模拟实验,验证猜想。
我们再来看课前视频中关于坐汽车的图片。
大家觉得车上的老师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说出理由。
那到底哪种说法(指示运动静止)更科学更准确呢?我们用实验材料来模拟视频,验证一下吧!
先说说你们小组打算怎么实验。
(小车代替汽车,铁块代替老师,边拉小车,边观察。
)出示实验的温馨提示。
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我们得出的结论老师相对于,老师的位置(发生没发生)变化,因此我认为老师是从学生发言中,得出:要描述老师是运动还是静止,还要找另一个物体做标准,确定另一个物体为标准,就是参照物。
先选择参照物,再看老师相对于参照物来说,位置发没发生变化,就可以判断老师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大屏幕:我选择的参照物是,相对于,老师的位置(发生/没发生)变化,因此我认为老师是你认为老师是静止的,你同学认为老师是运动的,为什么这两种不同的说法都对呢?(因为选择的参照物不同)
2)设计活动,描述运动状态我们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事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物体做标准,就是先选定参照物。
只有先选好参照物,才
可以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现在,你知道怎样描述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吗?
活动一:大屏幕出示图片:你能试着描述画面上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吗?
活动二:小组中自己设计一个活动,描述:什么是运动的,什么是静止的。
展示交流
活动三:检测“一个人骑自行车”这幅图。
以树为参照物——男孩、自行车、山
以男孩为参照物——树、自行车、山。
2、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疑惑:咱同学现在坐在教室里,我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什么为参照物呢?可是老师觉得我们是运动的?有道理吗?我这样说的参照物是什么?
我们把目光放远,把视线投向宇宙,地球为什么有黑夜白昼,为什么有一年四季,回想我们学过的天体运动的知识,你说地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着,以什么为参照物?那地球上的物体(包括我们)都随着地球一起运动的。
你能找到一个不运动静止的物体吗?学生举出实例,得出:所有的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
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静止是相对的。
设计意图:
针对老师的困惑,教学设计上分两个层面解决。
一是,通过模拟实验、游戏,交流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让学生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二是,通过问题:坐在教室里的同学是运动的的?引发学生的思考、思维的碰撞,并通过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二)用生活小事、故事解决参照物选择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必须先确定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那这个参照物是不是可以随便选择呢?
学生交流。
说说理由。
1、老师乘坐公共汽车掉了东西。
以什么为参照物?这个参照物合适吗?
2、刻舟求剑的故事。
丢剑人选择了什么做参照物?(船)如果换做是你丢了剑,你会选择什么作为参照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参照物可不可以随便
选择?
我们在研究问题时,要考虑参照物对研究问题是否合适,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小事、刻舟求剑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虽然选择参照物有一定的任意性,
但不是可以随意选择,要根据研究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研究问题。
三、课堂小结,交流收获
这节课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了所有的困惑,在帮老师的过程中你能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吗?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交流收获,让学生对于本节课所学知识做一个系统的梳理,
能够更好的促进知识的吸收和应用。
四、联系实际,课后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
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曲,试着分析一下,其中的参照物各是什么?咱们下节课来交流。
2、这是飞机在空中加油,怎样才可以实现空中加油呢?
咱们下节课来交流。
设计意图:
课后作业是课堂内容的延伸,将课堂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科学,激发他们课后继续探究的欲望。
18.静止和运动
1.你能解释下列现象吗?
(1)上升电梯里的人感觉自己是静止的。
(2)静止的汽车内,有人却感到它在运动。
(3)下降电梯上的人看到墙向上运动。
(4)同向行驶的汽车里,乘客看对面的汽车时,感觉自己向后退。
2.如下图所示,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说说自己的看法。
3.两列火车相向停在车站,其中一列火车内的乘客不能看到其他物体,仅看到对面的列车。
过了一会,见到对面列车运动,他判断自己的车是静止的,这种判断正确吗?
4.地球绕着太阳转,但是看起来太阳在动,为什么会这样呢?试一试:(1)选择一块场地,以便可以看到天空。
(2)在场地中同一地点,一天中观察太阳6~8次,注意不要直接对着太阳看。
描述太阳与你周围的物体,比如树,房子之间发生的位置变化。
(3)将太阳一天中的位置变化绘成一张图。
思考:你在研究太阳运动时可以利用哪些参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