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t《荷塘月色》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说课稿

各位老师:

上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荷塘月色》,我打算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一花一世界”板块的第一篇。本专题主要让学生通过鉴赏文学作品去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而“一花一世界”板块活动体验的重点是鉴赏散文的意境美或细节美。《荷塘月色》作为写景抒情的佳作,借荷塘下的月色和月色上荷塘的美景,抒发了作者心中的那一份“不宁静”,即不满现实,渴望自由,幻想超脱却又无法超脱的淡淡喜悦淡淡哀愁之情;通篇处处散发着美得气息,无论是那一份意境美、情感美,还是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叠词等手法的手法美,都值得学生仔细品味鉴赏。

二、说教学目标

本专题提出了要求学生运用概括提炼的方法进行审美的活动体验,能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这一教学目标,我结合这一专题目标,针对本课特点,并考虑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制订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想要超脱却又不得的心境;

2、在朗读中感受并学会鉴赏本文的意境美;

3、揣摩语言,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及运用拟人、比喻、通感手法等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说教学方法

针对本课的文体特点,根据新课标“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的建议,我采用朗读法;并结合“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少讲多引导、合作探究的方法。而本课主要使用的教学媒体有板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本课课时安排为2课时。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带领学生在朗读中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理清文章结构;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赏析本文意境美,揣摩本文手法美。

下面,我先来说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设计如下导入语:

毛主席曾在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这样描写一位作家:“……(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这为文为人都值得我们敬佩的作家就是朱自清。初中时,我们已感受过他营造的意境美,今天,我们就在这美的回味中来感受荷塘月色的美丽,并走近这位温柔亦坚强的文人的内心世界。

在此,我引用了毛主席对本文作者朱自清的赞许之词,是希望通过名人的点评来让学生对朱自清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接着,再带学生简单回忆初中时学过的朱自清散文的特点,由此切换到本文,激起学生走进本文,走近朱自清的兴趣。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关于作者和背景知识,我准备让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然后在课上由学生自己做一回“解说员”来介绍作者和当时的背景,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或强凋。

因为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接触过作者朱自清,再加上课前准备,应该能说出一二来,但背景知识是他们不熟悉的,所以我准备了幻灯作为补充。这样,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和习惯。

另外,我把这一环节安排在正式学习课文之前,是希望学生能先走进那个动荡黑暗的社会和作者紧张的家庭关系中,以便学生在第一课时把握作者情感变化。

(三)听读课文,抓住情感

这一环节我打算安排学生听配乐朗诵,在一种优美的氛围中初步感受本文朦胧梦幻、淡淡的意境美。在听读的同时,让他们思考文中有哪些直接抒发情感的语句。

通过此问,我是想让学生抓住本文几句值得揣摩的抒发情感的句子,并让他们试着分析,在分析中感受本文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情感基调。

这样的句子在文中有不少,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片天地也好像是我的,我也像是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等等。通过分析这些句子,可以让学生初步理解到作者因对现实的不满,而向往一片自由的天地,想要超脱却最终不得的心境;作者时喜时忧,喜忧交织,“颇不宁静”的心情都可以从这些句子感受到。

但也有可能学生会分析不到位,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但在这之前,我还是会先听其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帮助学生,若仍不全面,教师再作引导。比如,对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句,我会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背景知识,弄清作者“不宁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两方面是社会的剧烈动荡和家庭的压力。

在分析完这些句子之后,我安排用四字词简单地将作者的情感脉络板书给学生,由教师用“颇不宁静”打头,然后让学生依据之前的分析接下去:

颇不宁静——独处求静——一无所有——惦念江南

当然,概括所得的答案并不唯一,通过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作者的情感变化,也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在诵读中会情

在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变化之后,我安排学生进行一次自由诵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课文,读出情感,读出自己。

“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语文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读,并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熏陶,在读中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在诵读中可以感受本文淡淡的、朦胧的意境美,感受到作者不宁静的喜忧交织的情感美,而同时,学会正确的朗读可以让我们直通作者的心灵。所以,我安排了一些朗读指导。比如:读到喜时,语气宜气满声平,语调宜平稳舒缓;读到忧时,语气宜气短声细,语调宜升降曲折;读到乐时,语气宜气快声高,语调宜逐渐上升,读到哀时,语气宜气缓声柔,语调宜平稳舒缓。

在自由朗诵之后,我又安排学生起来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来展示自己的朗诵,这样,既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也便于教师掌握学生朗诵的情况和体会情感的程度。

(五)小结

最后,我将对这堂课做一个简单的小结。强调本堂课主要是着重感受了作者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情,走进了作者不满现实,想要超脱却又不得的“不宁静”的心境。同时,简单介绍下堂课的内容,即感受文章意境和手法美,具体是什么先不道破。

这样安排,一方面强调本堂课的重点,便于学生学习时把握,另一方面,也为一堂课的教学设置悬念。

(六)作业布置:

课后认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主要内容的体现,是教师的一份微型教案。本堂课我设计如下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