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章宗教)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

自然经济是中国大陆型生态环境的产物,其 特点就是以家庭为核心单位,男耕女织,自力更生, 自给自足,知天安命,恒少竞争,不求多寡,惟患不均,几度王朝更迭 不过是血缘姓氏的转移;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我国自然经济的发展始终十分滞缓,人口自然增殖与土地之间的周 期性矛盾始终十分突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土地兼并和非常状态下的农 民起义交替出现。但是,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仍然璀璨夺目。
氏族门阀制
氏族门阀:出身名门,累世为官。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门阀”即以血统关 系排列的门第等级。源于东 汉,盛于魏晋。任选官吏要 根据族谱,“必稽谱而考其 真伪”,门阀之下氏族高门 子弟,可凭借家世显贵坐至 公卿。严嫡庶之别,有所谓 “以贵袭贵,以贱袭贱”等 严格的血统界限,绝不允许 逾越。
帝王出行图
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儒家“亲亲”和“孝悌” 思想是宗法思想的基础。所谓亲亲,就是认 为血缘宗法关系是合乎人情天理的,儒家学说的基础则是尧舜时代的“孝 悌”观念,归纳起来,人君臣子均要尽忠尽孝。
[清]焦秉贞:孝事周姜
当代油画作品:尽忠报国
罗光瑞国画作品 忠孝传家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概观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
清代皇帝“钦文之玺”印 表示“以重文教”
清代皇宫金銮宝座
君权(皇权)
皇帝的意志代表着法律,要绝对遵从,不可 轻慢。秦王嬴政率先将自己封为始皇帝。以后历 朝,都在吸收儒 家学说基础上, 不断对君权提 出更加具体 的要求。 汉承秦制以后,汉儒董仲舒又 提出“三纲五常”,强调君权、父权、 夫权,而到宋代则进一步强化和细 化,即强调了臣对于君、子对于父、 妻对于夫的绝对服从意识。
血缘宗法的沿革
《墨子· 明鬼下》:内者宗族,外者乡里。

中国宗教文化导论-第3章

中国宗教文化导论-第3章

• (2)商代: 从前16世纪—前11世纪,商汤在消灭夏 桀之后,建立了商代,后经过17代31王, 商代的疆域以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南部、 河北南部为中心,东至海滨,西达陕西, 北到黄河以北,南到湖北。商代多次迁都 ,到盘庚时迁都到殷。商朝在发展的过程 中,中间经过衰落,后经过中兴,又维持 了很久。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 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 和,这实际上就是指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 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指精神文化。精神文化的 包含的内容非常的广,政治、经济、教育, 以及宗教都是精神文化的表现。
• 2、宗教: (1)国内流行的通俗解释 :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一 种虚幻的反映,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神道、 精灵、因果报应等,把希望寄托于所谓天国 或来世。
• 3、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一种原始的宗教形式。 “图腾”一词的意思为“它的亲属”、“ 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 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 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
• 4、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是原始社会普遍流行的风习 。它是原始先民追求幸福、希望事业兴旺 发达的一种表示,是对生物界繁殖能力的 一种赞美和向往。
• (4)宗教的神学定义(从“天”的高度看) 宗教是以信为核心的天(神)人关系文 化形式。 宗教所关注的这种天人关系,包含两个 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神(如上帝等)对人 的恩赐,另一方面则是人对神(如上帝等) 的信仰和祈求。
二、如何看待宗教
• 1、宗教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A、宗教在人类文化中,占有很高地位。 B、宗教有追求至善的文化精神。 C、宗教的心理功能则在于,给人以安身立命 的精神家园,帮助人们求安去躁。
特点:上帝神与祖先神的合一 形式:a、周祭:指用不同祭法,轮流 祭祀所有先祖、先妣。 b、选祭:指一次合祭五世以内 的直系先祖、先妣若干名。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名词解释1.文化:泛指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2.禅宗:始于菩提达摩,是中国佛教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派,是典型的中国佛教,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标本宗旨3.宗教: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与社会,并对之敬畏和崇拜4.宗法制:古代为解决职权、财产分配而建立的维护世袭统治的血缘宗法制度,是由古代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产生于商代后期,西周时完善5.姓与氏:姓由居住的村落或所属部落名称而来,氏由君主分封的地方、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谥号而来6.拱手礼:双手和握,右手握拳,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的一种见面礼仪7.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也是指导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思想8.天人合一:最早产生于先秦,经汉唐发展,由宋代张载提出的关于人与整个宇宙关系的思想理念9.四谛八道: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为四谛,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为八道10.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一切为上天所赐,泛指爱人和唉一切物类11.厚德载物:以宽厚之道德心包含万物,对待事物由兼容并包之心12.家国同构:家庭、家族与国家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13.七出三不去:“七出”指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嫉、多言、盗窃。

“三不去”指千贫后富、无所归、三年丧14.礼制的精神:本指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一种仪式,后被加工改造,升华为一种社会理想,然后实施推行,漫漫孕育了一种精神,包括维持社会秩序的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等精神15.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核心,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二、简答1.简述道家与道教,并谈谈他们之间的关系答:道家是学术学派,不是宗教。

但道教在理论上却紧紧依托于道家,道家宣扬清静无为、超凡脱俗,道教在此基础上再行演绎,形成出世的人生观,道家思想是道教直接吸收的思想养料,道家和道教的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紧密2.宗法制有哪些内容和特征?答:宗法制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宗庙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新编中国传统文化课件中国传统宗教

新编中国传统文化课件中国传统宗教

祭拜宗祠祖先牌位
客观而言,鬼神崇拜对 后世几千年的文化习俗产生 了一些带有根本性的影响。
首先,加固了社会伦理 道德的纲常界限,使中国社 会的家国伦理秩序从远古时 期就确定了下来,主导了华 夏民族政治伦理型文化的产 生。
三、对鬼魂的崇拜
其次,它加强了传统社会中的礼仪教化,能够培 养华夏子民的恭敬心,培养上下一体的家国伦理, 达致社会的和谐,对于培养传统国人温良恭俭让的 性格也有一定的助力作用。

国 传
第三章 中国传统宗教



远古时期原始宗教的产生根源于华夏民族对人类自
身及未知世界的探求,其主要表现形式分为对动植物、
图腾及生殖力的自然崇拜及对于鬼魂的崇拜。相传其

始祖是轩辕黄帝的道教,历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

分化、唐宋时期的大盛,到明清的衰落,对华夏民族 价值思想的养成有着基础性影响。佛教作为来源于古
• 五斗米道由主要从事符箓禁咒、祈福禳灾之类的活动, 故称做符箓派。张陵被奉为张天师。
• 后其孙张鲁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继续弘扬其教。张鲁以汉中为根据地,实际掌握地方行 政权,使得五斗米道因此而兴旺发达,并逐渐传播到全 国,成为全国性的大教派。
三、对鬼魂的崇拜
(三)远古鬼神信仰
殷商时代,其经由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发展成 为信仰天神和天命,初步建立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宗 教系统。
而它的表现形式为主要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 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后来发展成为了儒教的祖 先崇拜,以宗庙祭祀为外部特征。
三、对鬼魂的崇拜

他们相信人世间的一切因果,都代表了天神的
三、对鬼魂的崇拜
从根本而言,祖先崇拜实际上就是一种“灵魂” 为崇拜对象的宗教信仰,在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中, 崇拜祖先之灵成为社会意识礼仪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章 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章 中外文化交流

12
二、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1.秦汉时期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1)《史记》等史籍中有关徐福东渡日 本的传说; (2)日本考古出土文物 对公元前二、三 世纪中国移民到日本这一重要历史事实的反映;
‚汉委奴国王‛金印、汉代铜镜、铜剑
13
2. 唐朝与日本文化的交流 (1)日本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学习唐朝
文化;
出使的经过:长安出发,过玉门关,经新疆 境内,越过葱岭,到达大月氏 结果—开辟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大秦
36
2、丝绸之路的全盛
——唐朝
概况 西域及大食(唐朝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波斯、天竺等
亚洲诸国的商贾、僧侣和使节络绎不绝、往来于途。其中, 擅长经商的粟特人尤为活跃,他们成为沟通东西经济与文 化的重要媒体。
东亚文化圈的特征
东亚文化圈是一个多样统一、交相互动的文化有机体。 (1)在东亚文化圈居于优势地位的唐文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 辐射力,吸取唐文化是其他东亚诸国的主流倾向。 (2)新罗、日本、越南等国对待中国文化也是有选择的,并且 通过消化,进而创新,最后实现本土化,并且反过来对中国文 化产生一定影响。 (3)中国不仅向外输出文化,而且也吸取外来文化中先进的部 分。
丝绸之路的作用 :
连接了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 陆路通道,对东西方商品贸易、政治往来、文化交流 起了重要作用。
42
唐都长安
城内外域人士众多
胡人俑
粟特人 居留长安的外国人 唐代长安文化兴盛,商业繁荣,吸引了不少外国来到长安。当 时在长安活动,甚至居留的外国人,最多达到4000多人,他们主 要来自于阗、疏勒、龟兹、昭武九姓、波斯、大食等西域诸国。长 安部分外国人,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已迁居中国,其他的或是东来经 商的西域商旅,或是东来传教的僧侣,或是到唐朝当人质的质子。 43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库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库
1、孔子承继并发展了“周礼”的思想。这种承继与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孟子对孔子的“仁”学的思想作了哪些发展?
3、为什么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荀子早就心领神会了孔子所说“义”的精妙内涵,注意到“制”与“宜”的辩证有机统一,故特别强调之。荀子的学生韩非得其精神,发展为“()”的思想。
6、孔、孟、荀构建的社会政治思想系统的核心精神,也是其终极价值取向和理想是以“()”为基础,实现“()”,进而“()”。
7、南宋陆九渊把儒家思孟之学与佛教禅宗结合,其学派被称为“心学”,是因为()。
5、停滞说:“停滞”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看法。这种看法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是一个稳定的结构,缺少否定与扬弃的环节,因而就缺少西方文化那样的辩证发展的历史精神。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的历史是停滞不前的。持此观点的西方人士以黑格尔、佩雷菲特为代表,前者认为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后者则进一步认为,直到现代,这种局面都没有改变,“简直可以说每个中国人的基因里都带有乾隆帝国时的全部遗传信息。”
8、总体说,理学是以()为核心的精致的哲理化儒学。
9、经学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门以()为研究内容和对象的学问。它始于孔子删定六经,战国时初具规模,两汉时大兴。唐为义疏之学,清为考据学和新今文经学。治经学者除对儒家经典阐发其思想外,还要诠释文字,考订名物典章制度,故又称训诂考据之学,或简称汉学。
10、《论语》中提出的被视为儒家道德节操最高境界的是()
8、宋明理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儒学的复兴,但究其实质,已无()的进取气象。
9、就统一形态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而论,包含儒道的先秦诸子各家都发挥了作用,但是,可以确认的是,()是一个基本的文化事实和文化机制。
10、文明是文化的可测量可表述的()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古代宗教剖析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古代宗教剖析

二、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二、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道教的不同派别有不同的修养方法: 丹鼎派、全真道认为通过内修、炼养,
便可以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 而符箓派、正一道则认为符箓咒语、科
仪斋醮【jiào】 (也是一种修行)可以禳 灾求福、祛病延年。
二、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 葛洪
一、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
南北朝时,道教的最大发展是北魏寇谦之改革 “五斗米道”,创立“北天师道”。寇谦之对道 教的这一改革,使道教由原来的民间宗教一变而 成为官方宗教。 南朝刘宋时陆修静将灵宝、上清、三皇各派汇 归一流,后陶弘景加以发挥,史称“南天师道”。
• 陶弘景
一、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
第一节 中国远古宗教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萌芽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 在原始社会里,它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 拜、神灵崇拜等形式表现出来。在人类走向文明的 过机构等一整套宗教体系。
中国的宗教起源于自然神崇拜、动物神崇拜、鬼 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的宗教形式。
中 国 古 代 宗 教
• 截止至2000年,世界总人口约为6 0.55亿,信仰宗教者约为51.37 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4.8%。其中 基督教徒(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有19.99亿人,伊斯兰教徒有1 1.88亿人,印度教徒有8.11亿人, 佛教徒有3.59亿人。以上4种传统宗 教信徒总数约占世界宗教徒人数的88% 以上。
符箓是道教中的一种法术,亦称“符字”、“墨箓”、“丹书”。道 教声称,符箓是天神的文字,是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 驱鬼,降妖镇魔,治病除灾。
唐宋之后道教的另一派系是“全真道”。“全真道” 反对 符箓,排斥咒术,而倡儒释道三教合一,注重“识心见性” 的内修真功。

第3章中国传统宗教

第3章中国传统宗教

魏晋时期
佛教借助玄学融合儒道的理论, 进一步使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儒道 思想融合起来。
隋唐时期
宋明时期
佛教完成了其中国化的进程,成 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佛教。此时, 涌现出了一批与中国本土文化完全融 合的佛教宗派。
理学深受佛教思想影 响,理学家们基本都曾出 入于佛教。
10 三、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1 三、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佛教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影响也极为 深刻,尤பைடு நூலகம்是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和雕塑 等艺术。 • “书圣”王羲之 • 佛画 • 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 云冈石窟, 或是河南的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中的彩塑佛像
第一节 佛教


第二节 道教
第三节 儒教
▲实贤大师
9 三、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但同时也逐步走向了融合。 佛教与儒家、道家等中国本土哲学的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这一过程中,其所 体现出的是文化交流的客观规律,即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主体文化和客体文化均发生变迁,并 从中产生出新的文化。
▲鸠摩罗什
6 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三)隋唐佛教
隋唐时期是封建王朝大一统时期。由于隋唐时期重新统 一南北,中国封建社会进入盛世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 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佛教得到了统治者的 极大支持,使其得到空前的发展。
中国佛教由于唐末、五代这两次灭佛运动,以及朝代更 迭的影响,导致经文典籍大量散失、寺院毁坏、僧侣还俗众 多,致使佛教几乎到了衰落的地步,这种衰落直至宋代时期 才逐步得以恢复。
▲玄奘

中国文化概论——宗教篇

中国文化概论——宗教篇

除了儒、释、道,除了崇拜祖先,和原始天神的信 仰以外,以下是中国文化中其他几个重要方面的信仰。 自然崇拜 中国文化中自然崇拜的对象很多,主要是山川崇
拜、日月崇拜、风雨崇拜、星辰崇拜、社稷崇拜。
动物崇拜(“图腾崇拜” ) 动物崇拜在人类的宗教史上 占了很大部分。中国民间有十二生肖的信仰,即以十二辰 与十二种动物相配,如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 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犬、亥豕。男女通婚 中的属相禁忌的风俗就是例子。某人生于子年,纵鼠为害, 不敢捕杀。中国的动物崇拜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是凤、麟、 龙、龟。凤为瑞鸟,与中国的仙道思想有关。麟为瑞应, 《春秋》中有孔子西狩获麟的传说。龟曾供占卜之用,秦 以前曾为货币,龟是高寿的象征。龙是帝王的象征。
第三章 宗教 第一节 特征
一、多神信仰
从文化现象上看,中国文化中的宗教生活的内容,是有 高度的复杂性。一般讲到中国的宗教,总以儒、释、道三教 为主,而忽略了当这三个宗教均未在历史上出现以前,中国 文化中早有的崇拜祖先的宗教。这个宗教在公元前1700年以 前的龙山时期就已存在,一直到现代中国,仍未消逝。这个 和中国人发生最亲密关系的宗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人们生 活的影响,可能在任何其他宗教的影响力之上。即使就儒、 释、道三个宗派而言,他们各自拥有众多的信徒,但每一派 的信徒,无一例外地都保留着对祖先的崇拜。此外,自商代 就已经存在,此后三千多年一直保留在中国人信仰生活中的 原始天神的信仰,也是极容易被忽略了的一个宗教要素。
狐的崇拜 屈原《哀郢》诗句“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朱熹
《楚辞集注》:“鸟飞返故乡,思旧巢也。首丘,谓以首枕丘而 死,不忘其所自生也”。用“狐死首丘”来隐喻中国人由来已久、 根深蒂固的恋乡情结,在先秦典籍中有记载,亦间有剖析。《礼 记·檀弓上第三》:“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 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狐所具有的 这种文化内涵,或与原始图腾有关。图腾是氏族的旗帜,起着族 徽的作用,原始先民每当看到本族的图腾,就会想起自己的原是 共同体,想起自己的家乡故土。狐作为眷恋故居的象征形象出现, 应是由原始图腾延伸而来的。中国人把这种乡土恋情视如鸟飞返 乡、狐死首丘,是一种发乎自然、本乎天性的情愫。这种情愫天 然合理、无需证明,是人与万物共有的一种本能。惟其如此,后 人表达乡土恋情时,总是自然而然地借动物恋土来表达自己的乡 土之恋、家园之思。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 诗十九首》)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宗教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宗教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宗教
这段话不仅使我们知道了“祖宗”一词的来历,而 且还使我们了解祖到先崇拜仪式早在尧、舜、禹时 代就有了相当制度化的祭法了。
祖先崇拜是鬼魂崇拜的发展,也是生殖崇拜的继续。 古人认为自己与祖先有着血缘关系,只要定期祭祀, 就能得到祖先鬼魂的保佑。祖先也被视为宗族生存 的标志。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史前时期,人口的繁 殖是宗族强有力的内涵,而这血缘集团的起点就是 祖宗。尊祖能使整个宗族凝聚起来,光宗耀祖就成 为宗族成员的人生价值及追求的目标。进入阶级社 会之后,进一步形成了繁细的祖先崇拜系统。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宗教
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崇拜。所谓祖先崇拜, 就是相信祖先的灵魂不灭,并且成为超自然的一部 分。祖先崇拜在我国长期盛行,并对社会各方面产 生了持久的影响。
关于祖先崇拜仪式,《礼记·祭法》曾这样记载: “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 后氏亦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 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 王。”这里,禘、郊、祖、宗四字都是祭仪名称, 禘、郊用以祭祀远古的皇祖,而祖与宗则用以祭祀 直系的祖先,后来,“祖宗”成为祖先的一般称呼。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宗教
其三是产生于战国、盛行于西汉的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先秦道家思想的变种,初为讲求 “君人南面之术”的政治哲学派别。齐宣王 时稷下先生假托黄帝之名、杂糅老子学说而 倡言“黄老”,传习“黄老道德之术”者 “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故称。战 国末,黄老学相当流行,西汉开国将相及最 商统治者多受其影响。黄老学为后世道教奠 定了哲理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宗教
据考古资料证明,至迟在仰韶文化时代(公 元前5000?—前3000?),万物有灵的 观念以及由此引起的自然宗教祭祀活动就已 经相当盛行。

《中国传统文化》-宗教.ppt

《中国传统文化》-宗教.ppt
《黄帝内经》的〈灵枢篇〉说:「经脉者,所以行气 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素问篇〉说: 「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意思是经络为人体中运行 血液、生气、营养等成分,沟通脏腑、器官的系统。如果 身体出现问题、疾病,就从治疗经络下手,中国的针灸、 药物治疗都由此对症下药,像针灸下针之处的穴道,就都 分布在经络线上。
在古代西方,也曾有过类似中国古代的这种认识,但在发展过 程中却逐渐异化。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自然科学便在广泛搜 集材料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通过实验、分析、比 较、归纳,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过程分解为单个部分,把具体问 题从总体中分离出来,然后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进行研究。这种认 识论在几个世纪以来促进了科学(尤其是分门别类的学科)的发展, 人类因此也得益甚多。但同时,这种研究方式也具有孤立、片面、 静止观察事物的弊端。尽管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的发展,这种机械 论已渐为有机论所取代,但西方医学中机械的孤立的人体观和生命 观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3、对人与环境间关系的探索
在中国古代,大自然不是作为人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人类与自然 界就是水乳交融的统一体,人和自然环境之间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界 限。人类,就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网 络,相互贯通,彼此渗透,机体的每一部分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整 体的面貌。这种观念,不仅表现为总体上人与天地一气相通、阴阳 相应、四时同变、五行周流的统一感应关系,而且表现于人对具体 环境和自然物的情感交融。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综合观,首先表现 在人体生理功能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统一,用构成万物的“气”把生 命活动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所以,中医在强调人体自身整体性的 同时,还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
如果不拘泥于西方的宗教概念,儒教肯定是一种宗教,只不过是一种与西方 宗教不同的独特的中国宗教。

(完整版)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第一节

(完整版)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第一节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第一节
第三章 阴阳发散 变动自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征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富有 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阴阳不测之谓神。
——《周易》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 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清]金廷标:麻姑献寿图
1.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
2.刚柔相济——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
3.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 4.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
5.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 6.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
7.生生不息——中华人文精神在近代的丰富与发展。
——《中华人文精神》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 展的动力。就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 言,是士子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和 人生情怀,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的英雄气概,“海县清一,寰区大定” 的宏伟抱负,“请君暂上凌烟阁,若 个书生万户侯”的豪迈气势;就个体 人格的独立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而 言,则表现为志士仁人坚持正义, 不畏强暴,独善其身,面对挫
——《白虎通·天地》
【天人合一】
石涛:黄山八胜图
人们从敬崇自然、顺应自然,适时地耕作收获,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开 始,进而联想到有序地管理国家、整合人事,指导人们的实践和行为,具有积 极性的意义:一是依据自然的变化推及人世,考虑了自然与人密切的同质关 系,具有有积极唯物的因素;二是考虑了自然与社会紧密的共生关系,明兴 替知得失,在集权程度高而民主意识淡的时代,不啻为一种积极有效的依循 方式;三是从关注自然出发,将思索的触角伸向无边的宇宙和周遭的社会, 推动了古代天文、地质、物候、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了 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 传统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及第一章样本,完整版11页)王宁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第二节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第四节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第五节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生产经济文化第二节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第三节中国的民族科技文化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第二节中国社会传统的礼俗规约第五章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第二节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第三节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第四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第五节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第六节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第一节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第二节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第三节以汉语汉字为载体的文化事象第七章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第一节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第二节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第三节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趋势与时代规范第四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绪论“文化”名称的来源。

(1)关于“文”的解释: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②“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文”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关于“化”的解释:“化”的本义是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文化”合起来的解释: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3)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3)

三、简答: 1.⽂义⽂化应把握的三种要点? 答:(1)⽂⼯团义⽂化是与⼈类及⼈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类为中⼼的概念。

(2)⼴义⽂化是⼀个历史概念它涵盖⼈类的历史的全过程式是⼀个传达室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义⽂化的外延涵盖是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隘⽂化应握的三个要点? 答:(1)狭义⽂化不但发为为中⼼以⼈的精神活动为中⼼即使观农场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精神为内枋的(2)狭义⽂化关注的不是个加紧⼈的精神活动⽽是经因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精神(3)狭义⽂化关注的不公是全⼈类的普遍的共性⽽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化事象对⼈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称作⽂化事象的功能。

3.中国⽂化形成的统⼀⽂化的原因? 答: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它有着共同的⽂化源,第⼆多地了的各民族⽂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丰促进形成了多元⼀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化在整流器个中华⽂化中起死回⽣放导作作,是中华⽂化的主体⽂化它在共同估⽂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务民族⽂化的作⽤。

4.为什么说⽂化是⼀个历史的概念? 答:(1)⾸先,⼀切⽂化事象部在⼀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民发展,从⽽具有某⼀时代拭⽬以待特⾊(2)其次⽂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演并确⽴了⾃⾝的传统。

(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化发展历程式,只有在各阶⽂化纵⽐较的基础上探求⽂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化发民兵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化有清醒的认识。

5.⽂化传统的物点和作⽤? 答:(1)⽂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务类⽂化的核⼼精神,这种核⼼精神也是上层⽂化和底层⽂化所共有的(21)⽂化传统具有⼀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专⼼致志积极作⽤的也有对社会起负⾯作⽤的。

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 答:(1)⾸先是从多的河流如⾎脉⼀样将⼤主席⼤的专区连系在⼀起(2)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均⼒敌,⼤⾃然总会留给⼈们以交通的便利。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合并本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合并本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合并本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3.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征2.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分类4.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进行思考和讨论。

2. 通过时间线的方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 组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内容进行分组研究和展示。

4.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理解论文。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小组研究的成果。

第二章: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流派。

2. 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

3. 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流派2. 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3. 中国古代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进行思考和讨论。

2. 通过介绍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过程。

3.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哲学重要代表人物的介绍论文。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古代哲学思想的理解。

第三章: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 掌握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代表作品和作者。

3. 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代表作品和作者3.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基本形式进行思考和讨论。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1.1 中华文明的起源讨论华夏民族的形成与演变分析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中的文化象征,如黄帝、尧舜禹等了解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1.2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探讨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分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第二章: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2.1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特点与发展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与审美观念2.2 中国古代艺术探讨中国古代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的美学特点分析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第三章:中国古代宗教与哲学3.1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研究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道教、佛教等宗教信仰的特点与影响分析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对社会秩序与道德观念的影响3.2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探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分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第四章:中国古代历史与社会制度4.1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分析中国古代的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与特点探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4.2 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研究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家族制度等社会制度的特点与影响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第五章:中国现代文化与变革5.1 中国现代文学与艺术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与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如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等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与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5.2 中国现代社会变革分析中国现代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探讨中国现代社会变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其对未来的启示第六章: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6.1 中国传统节日研究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分析传统节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6.2 中国传统习俗与礼仪探讨中国传统习俗如婚嫁、丧葬、饮食、服饰等方面的礼仪和规矩分析中国传统习俗和礼仪在现代社会的变迁和影响第七章: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7.1 中国传统音乐探索中国传统音乐如古琴、筝、笛子、二胡等乐器的特点和音乐形式分析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7.2 中国传统舞蹈研究中国传统舞蹈如京剧、昆曲、秧歌、剑舞等的起源、特点和表现形式分析中国传统舞蹈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第八章:中国传统绘画与雕塑8.1 中国传统绘画探讨中国传统绘画如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的技法、风格和主题分析中国传统绘画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和影响8.2 中国传统雕塑研究中国传统雕塑如佛像、道教神像、石刻等的制作工艺、形式和象征意义分析中国传统雕塑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第九章: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9.1 中国传统建筑探索中国传统建筑如宫殿、庙宇、园林、民居等的结构、特点和建筑风格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影响9.2 中国传统园林研究中国传统园林如苏州园林、北京颐和园等的布局、设计和审美理念分析中国传统园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第十章:中国区域文化特色10.1 地域文化差异探讨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差异,如北方文化、南方文化、西域文化等分析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和影响10.2 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俗习惯和文化特色分析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多样性和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断念佛才能成功。
三、佛教的主要崇奉对象
最高崇奉对象
佛:释加牟尼
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 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他的生活时代,约与我国春秋时 代的孔子同时。
阿弥陀佛(无量寿佛):
能接引死者灵魂生往西
方极乐世界的佛。
弥勒佛:佛教信仰中,弥勒是将要继承 释加牟尼佛位,象征着未来和光明的佛。
3、中国化佛教宗派出现
佛教主要宗派:三论宗 天台宗 唯识宗 华严宗 律宗 密宗 禅宗 净土宗
(四)宋元以后佛教呈日趋衰落之势
虽然佛教仍是各宗分立,分头活动,寺、
僧数量还有所增加,但就其势力和影响来说,
是无法与隋唐时期相比了。
佛教传入中国经历了: 介绍时期──汉朝至东晋 融合时期──南北朝 创造时期──隋唐(唐朝鼎盛) 儒化时期──宋至清
道教经书的总集是《道藏》。 该书内容十分庞杂,除道教经书 外,还涉及一些有关医学、化学、 生物、体育、保健以及天文、地
理等其他方面的内容。
三、道教尊奉的神
(一)尊神 三清:玉清境元始天尊、上清境灵宝天尊、 太清境道德天尊
• 四御:玉皇大帝、紫微北极大帝、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后土皇地坻(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
基督教:(包括新教、
天主教、东正教)其教 徒在世界宗教徒中数量 最多,其中三分之二分 布在欧美。
第一节 宗教观念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原始宗教观念的萌芽,大约产
生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一、‚万物有灵‛观念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导致其对 ‚物‛的神灵化。认为‚人死为鬼, 树木有精;顽石能思,鸟兽会语;无 物不神,无鬼不灵‛。
如:
佛教的“五戒” 与儒家的“五常”具有相通点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 妄语、不饮酒。 不杀生配仁、不偷盗配义,不邪淫配礼, 不妄语 配信,不饮酒配智。
五戒和五常的区别
五戒体现的是出世的宗教伦理。 五常是为现实社会服务的世俗伦理。 两者有很大的差别。
(二)艺术方面

佛经的翻译及流传
(五)民俗方面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成道日, 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鬼节), 超度、放生、赶庙会 、素食、烧香拜 佛等活动和规戒,成为民间习俗。
本章结语:
从文化的层面认识、了解宗教,并
不意味着让我们去崇信它。宗教是客 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并具有独特 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因 素,限制其消极因素,对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观世音菩萨:在佛教 信仰中是大慈大悲、 以解救众生的现世苦 难为主要职责的。
女性观世音宋代以后 特别流行。
文殊菩萨 意为妙德、吉祥 以 智慧知名 ,乘狮子侍 释迦牟尼的左方。
普贤菩萨 代表无边的行愿, 乘白象侍释迦牟尼 右方。
地藏菩萨
代表无尽的孝道。 在释迦牟尼入灭后与弥
勒还未降生前这段时间
最终演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二、影响最大的佛学宗派
在所有的佛教宗派中,禅宗与净土 宗是最具有中国特点的两派。 被称为“中国化”的佛教。
禅宗 六世祖慧能 唐代高僧 俗姓卢,先世河北范阳(今涿县) 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图腾是以某个自然物作为本 氏族或部落的标志。
( 三)生殖崇拜
原始人生活环境残酷,人口的增加决定 氏族和部落的兴衰,因而对生命的繁衍现象 及能力向往、崇拜。
(四)祖先崇拜
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崇拜。 祖先崇拜是鬼神崇拜的发展和生殖 崇拜的继续。
(五)天神崇拜
“帝”就是我国奴隶制国家
创造的一个居住在天上的最高神。
方面又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习俗
等发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哲学方面
佛教哲学是佛教人生观和世界观
的理论体系,凝集着佛教学者的最高智 慧,体现了佛教的最高理论思维。

佛学对魏晋玄学先是借为传播媒介, 佛学在隋唐时期成为社会势力极大的
思想潮流。
后是融合,再后是取代。


佛学促成了宋明理学的完成。
(二)魏晋六朝时期是道教的勃兴时期
此期道教从民间宗教发展为官方宗教。 革除了某些弊端,制定了许多新的教义,确 立了道教神仙的理论体系。 著名的道教徒有
葛洪、陶弘景、陆修静、寇谦之。
(三)隋唐到明中叶,道教进入兴盛期
道教教义、仪式日益完备,形成庞杂 的经典体系,在组织上存在全国性的管理 体制和道官系统。
吸调息相配合,把体操、按摩与气功结合 起来运动。
3、与天文历算
道教徒们要知天文,晓地 理,达阴阳,穷卦象,所以 与天文、气象、四时岁差的 变化也发生了密切关系。
如占星术即是以天象
变化预测和解释世界 变化。
(三)道教与文学艺术
1、道教神仙思想直接影响了游仙诗
的产生。
2、道教促使文学上形成了‚步虚
二、道教的信仰特征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以神 仙信仰为核心。
其他宗教都在研究人死后如何升天的 问题
佛教讲修成 正果
基督教讲 死后 升入天堂
伊斯兰教 则认为信徒 死后回到 真主那儿
一致构造的是一个人死以后的世界

道教是重视现实,珍 视生命,重人贵生的 宗教。

道教具有强烈热爱自然的倾向。
道家福地三清山
在我国创造了变文、俗讲等新文体;
促进了评话、评书、戏曲、小说等通俗 文学的产生。
◈对古代文学艺术从内容到思想观念都产生
了重要影响。
如:魏晋玄言诗、山水诗;唐诗宋词等。
将禅意引入文学,对古代文学艺 术的审美境界、审美情趣以及创作 方法有很深的影响渗透。 如:顿悟、妙语说

对绘画、雕塑、音
乐也产生了影响。
十五上元天官圣诞,即上元节(民间多称‚元
宵节‛)。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
印度。 ‚佛‛ 的意义是‘智慧’,‘觉悟’。 ‚佛教‛就是佛所说的言教。
一、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一)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是伴随来自印度、中亚一带的商人、使者
和移民,先传到今新疆地区,然后传到中国 内地的。 这一时期,佛教只在上层人士中传播。
(四大,具体指的是地、水、火、风。)
佛 教 的 基 本 教 义
苦谛:人生的本质是痛苦 集谛:形成痛苦的原因—贪嗔痴 灭谛:消灭痛苦—— 涅槃 道谛:消灭痛苦的方法—八正道
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 正命、正精进、 正念、正定
五、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传入我国后,在与中国文化的冲突、
融和的过程中,一方面被中国化,另一
(四)道教与民俗(民间信仰)
道教的许多宗教活动随着时间 的推移,逐渐形成了民间风俗, 代代相传。
如:春节习俗
廿三夜送灶神;廿四扫除;廿五迎鸾接驾;
三十换门神,夜半迎诸神;
大年初一接神,放爆节;初二祭财神;
初五接财神(迎五路财神);初八拜顺星(本命星
宿神);初九玉皇圣诞;
十三祭刘猛将军(虫王爷);十四迎紫姑;
♦ 隋唐时期道教与皇权结合,成为皇
族宗教。道、儒、释形成鼎足并立的 局面。确立了老子教祖的地位。
♦宋代皇室也尊崇道教,宋真宗称其
祖赵玄朗为道教尊神,加封老子为 “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
♦元代统治者也支持道教,当时影 响最大的是正一道和全真道。
(四)明清时代道教声势日渐衰落 主要原因是失去了统治者的狂热宠信和 大力扶持其他还有历史原因以及道教自身 的原因。
朱 雀 ( 南 方 )
(二)俗神
指流传于民间而为道教所信奉的神祉。 主要有:
• 雷公、风伯、门神、灶君、财神、土地、 城隍、药王、瘟神、蚕神等。
中国民间艺术中的道教神形象
财神
门神
灶君
土 地 神
城 隍
附:道教信行的道术
◈ 占卜、符录;
◈ 外丹和内丹; ◈ 内观、守静、存思、 ◈ 服气、行气、胎息; ◈ 辟谷、服饵; ◈ 此外还有沐浴、按摩、武功、望气、观星、
‚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
明代楚王府炼丹
2、与古代中医药学
道教重生,很早就致力于祛病延年,发展 医药学。
孙思邈医典

炼丹家大都又是医药学家,他们把化学药物应
用于医疗中,促进了医药学的发展。
葛洪
孙思邈
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还研究养生术
☺ 比如其中的服食,就是选择一些草木药
物来吃,象滋养强身的、安神养心的。
☺ 再如导引行气,实际上是使肢体运动与呼
二、灵魂不灭与鬼神观念
原始人认为人的‚形‛灭了之后, 其灵魂还在另一世界过着与生前大致一 样的生活。
三、对至上神---帝、天的崇拜
原始宗教从殷商奴隶社会起演化成 ‚人为的宗教‛,出现了统一的全能的 至上神。
四、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
(一)自然崇拜
以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为基础而形成的 多神崇拜。
(二)图腾崇拜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
一、道教的形成与发展
其渊源大体有四个方面: 1、古代的原始宗教与巫术 2、神仙思想与方术 3、谶讳学 4、黄老思想
八卦太极图
(一)道教正式形成于东汉
形成的标志是由民间秘密组织的产生和原始经文 的形成。 当时有两支: 一支是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 ; 一支是于吉等人创立的“太平道”。
◈ 南北朝时期,佛教有了更大发展。 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的历代皇帝都 崇佛; 北朝除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反佛外,其
余诸帝都崇佛。
(三)隋唐时期是 中国佛教的成熟和鼎盛阶段
其标志主要有三个:
1、寺院林立:隋代共有
佛寺四五千所,唐代共有 佛寺四万多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